一、思密达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冲[1](2017)在《数据挖掘严光俊教授运用“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文中认为目的本次临床研究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对导师严光俊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医案进行病案采集和数据挖掘分析,分析疾病、证型、治法和用药之间的关系,总结和探讨严师应用“三降五法学说”中的“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规律,对丰富慢性结肠炎的中医分型、治法及用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收集严光俊教授2015年01月至2017年01月间在荆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病房处方诊治的部分慢性结肠炎的病历资料,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研究标准的509例医案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四诊资料、证型、药物)录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并应用系统的数据处理标准化模块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系统设置的关联规则及置信度等数据处理方法,对医案信息进行挖掘处理,分析严光俊教授运用“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用药特色,总结其运用规律和经验。结果(1)严师临床运用“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便秘频次分别为:理气通降法(26.9%)>润肠通降法(24.6%)>益气通降法(19.7%)>清化通降法(14.2%)>清热通降法(7.4%)>温阳通降法(7.1%);慢性结肠炎—泄泻频次为:清化通降法(53.5%)>益气通降法(31.5%)>温阳通降法(15%)。(2)严光俊教授在诊治慢性结肠炎时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山药、陈皮、香附、当归、白扁豆、紫苏梗、大腹皮、黄连、枳壳、法半夏、柴胡、太子参、桔梗、木香、芡实、豆蔻、玉竹、泽泻、火麻仁、麦冬、川芎、黄芩、补骨脂、苍术、六神曲、薏苡仁、柏子仁、肉桂等。(3)总结出慢性结肠炎归属不同范畴的不同证型中各治法中的用药频率、核心处方、用药特色及药对应用。结论(1)通过不断总结、综合、分析,严师将慢性结肠炎症状特点总结为“结”、“泄”、“坠”、“胀”、“痛”。(2)严师认为胃肠道疾病主在一“通”字,通则结解,通则胀消,通则坠除,通则泄止,通则痛除,以“通”为治肠病的核心。(3)严师在应用“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时多从中焦脾胃着手,其药精效宏,用药也多中正平和,较少使用孟浪之品,恐攻伐之用坏肠道通降之机。并且临证时也会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加减用药及剂量,常常以常规剂量取得较好疗效。中医医案知识与服务共享平台对于挖掘中医临床经验、发现隐性规律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王雪姣[2](2017)在《运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观察及体质易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通过小儿湿热泻与小儿体质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何种体质对小儿湿热泻具有易感性,从治未病的角度提出“因质制宜”从而预防小儿湿热泻的发生。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100例湿热泻患儿,根据孔金凤采用菲尔德法得出中医儿童体质五种分型(即均衡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以及各种分型的判定标准,辨别小儿体质。并将10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自拟运脾清解汤;对照组50例,给予西药思密达和培菲康。治疗3天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痰湿质和阳虚质在小儿湿热泻的发病上具有较重要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8.0%,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整体疗效相当。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两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脱水程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P>0.05);在改善次要症状方面,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呕吐、食纳差、腹痛等方面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在减少小儿泄泻的复发率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体质类型的辨识,及时了解体质的偏颇,预防湿热泻的发生。运用健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安全、有效,降低复发率。
张蕴萍[3](2016)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四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108例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思密达、金双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显着,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孟宇[4](2016)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观察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中医诊断符合脾虚泄泻,西医诊断符合功能性腹泻的患者64例,将64例患者随机地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剔除脱落病例,两组各30例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予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的汤剂,每天一付,分早晚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对照组予以西药止泻常用的药物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蒙脱石散(思密达)3g,一天三次,三餐前以50ml温开水冲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丽珠肠乐)0.35g,每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水送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服药期间,嘱受试者勿食用过于油腻、冰凉、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忌烟忌酒,保持良好心态,作息有时,禁止服用其它有关泄泻的药物或可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服药6周以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复发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在治疗结束4周后统计,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在治疗结束4周后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研究结束后对于两组患者的相关常规检查无显着影响。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与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对于脾虚型功能性腹泻均有显着的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但在远期疗效方面,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更能体现其疗效稳定的优势,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孟春丽,杨志梅,董建芳[5](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小儿腹泻敷脐联合思密达口服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2组患儿均给予思密达口服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小儿腹泻贴敷脐治疗,2组患儿均以治疗1周为1疗程,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治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主症积分、症状总积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泻贴外贴联合思密达口服可有效改善腹泻小儿临床症状,缩短治愈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蒋红艳,杨元娟,兰作平,江尚飞,谭涛[6](2014)在《小檗碱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概述小檗碱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学研究,小檗碱在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肠炎等应用中仍有巨大的潜力,小檗碱的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黄倩华,谢光洪[7](2013)在《思密达不同途径给药对菌痢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有极强的致病性,本病夏秋多见,好发病者为婴幼儿或儿童,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病重者食欲差或伴恶心、呕吐,甚至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休克、昏迷,更严重者也可以"暴发型"起病。病死率高,因此,应积极治疗,我科2010年夏秋季共收治"菌痢"患儿62人,在抗感染、补液、支持、对症
杨晓霞,刘慧琴[8](2013)在《思密达灌肠治疗儿童腹泻病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思密达灌肠治疗儿童腹泻病的治疗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280例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思密达、常乐康、葡萄糖酸锌片及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思密达保留灌肠,1~2次/d根据病情个体化治疗。结果:按照拟定的治疗方法治疗组止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腹泻病疗效显着、安全、方便且无不良反应。
富瑞雪[9](2012)在《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痛泄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加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3例,以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口服为主,随证加减,日2次。对照组17例,予以思密达口服,日两次。两组均同时予以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应的手段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治疗后单项证候积分和肠镜像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8%,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观察不仅说明了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口服配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着,复发率低,还说明本方案治疗肝郁脾虚型UC针对性强,且使用方便,应用安全,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该研究为中医药个性化治疗UC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李奎九[10](2012)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四病之一,它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以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治疗多采用微生态制剂,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报道较多,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课题通过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该手法的疗效和机理,以便临床应用。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1.文献综述:小儿腹泻病的研究概况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进行阐述。2.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包括清补脾经、清补大肠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捏脊、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对照组以苍苓止泻口服液为主,并辅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蒙脱石散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3.55%,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呕吐、精神、发热、口渴、饮食小便、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精神、发热、口渴、饮食、小便、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呕吐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大便次数、腹痛、呕吐等症状方面,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大便性状、精神、发热、口渴、小便、饮食、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外周血白细胞及便常规结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疗效显着,可以较好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患儿的腹泻、腹痛、呕吐方面有显着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二、思密达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密达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挖掘严光俊教授运用“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
1 脾胃通降学说 |
2 治肠通降六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疾病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数据采集 |
3.1.1 医案规范标准化 |
3.1.1.1 临床症状规范 |
3.1.1.2 中药名规范 |
3.1.2 数据录入 |
3.2 数据挖掘分析 |
4 病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
4.1 中医疾病 |
4.2 证型及治法频数分布 |
4.3 处方药物分析 |
4.3.1 药物频次分布 |
4.3.2 高频次药物剂量分析 |
4.4 慢性结肠炎—便秘用药规律研究 |
4.5 慢性结肠炎—便秘各证型治法用药分析 |
4.5.1 肠道气滞证—理气通降法 |
4.5.2 阴虚肠燥证—润肠通降法 |
4.5.3 脾肺气虚证—益气通降法 |
4.5.4 大肠湿热证—清化通降法 |
4.5.5 肠道实热证—清热通降法 |
4.5.6 脾肾阳虚证—温阳通降法 |
4.6 慢性结肠炎—泄泻用药规律研究 |
4.7 慢性结肠炎—泄泻各证型治法用药分析 |
4.7.1 大肠湿热证—清化通降法 |
4.7.2 脾胃气虚证—益气通降法 |
4.7.3 脾肾阳虚证—温阳通降法 |
5 讨论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运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观察及体质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 西医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
1 小儿腹泻的病因 |
2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 |
3 小儿腹泻的治疗研究进展 |
二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二 临床试验方法 |
1 临床研究方法 |
2 观察项目及指标 |
三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 小儿湿热型泄泻的治疗原则 |
2 组方思想及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
4 体会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泄泻的病名演变 |
2 泄泻的病因病机 |
3 泄泻的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程度比较 |
2 诊疗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和方法 |
3.4 疗效评定 |
3.5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2 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
4.3 治疗结束4周时的临床疗效比较 |
4.4 安全性观测 |
5 讨论 |
5.1 参苓白术散方解及相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5.2 四神丸的方解及相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5.3 葛根、神曲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5.4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原理 |
5.5 西药用药分析 |
5.6 疗效评价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腹泻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治疗泄泻经典方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结果 |
3讨论 |
(6)小檗碱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檗碱治疗消化性溃疡 |
1.1 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
1.2 调节细胞内游离钙水平 |
2 小檗碱治疗胃炎 |
3 小檗碱治疗肠炎 |
4 小檗碱治疗腹泻 |
5 小檗碱治疗慢性胆囊炎 |
(7)思密达不同途径给药对菌痢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论 |
(9)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研究 |
2 中医认识及治疗 |
3 展望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处理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对小儿腹泻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思密达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挖掘严光俊教授运用“治肠六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D]. 刘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2]运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观察及体质易感性研究[D]. 王雪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J]. 张蕴萍.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10)
- [4]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高孟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J]. 孟春丽,杨志梅,董建芳. 吉林中医药, 2014(12)
- [6]小檗碱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学研究[J]. 蒋红艳,杨元娟,兰作平,江尚飞,谭涛.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01)
- [7]思密达不同途径给药对菌痢疗效的影响[J]. 黄倩华,谢光洪. 中国伤残医学, 2013(10)
- [8]思密达灌肠治疗儿童腹泻病疗效观察[J]. 杨晓霞,刘慧琴. 吉林医学, 2013(08)
- [9]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D]. 富瑞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10]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 李奎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慢性结肠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细菌性痢疾论文; 慢性结肠炎的症状论文; 湿热体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