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Eliza Mambetova[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实现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吉尔吉斯斯坦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沿线国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有近30年的邦交,在此期间内,双方不断深入政治信任,对两国关切问题以及最核心的利益都给予相互支持,着力推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发展与合作。针对比较大型的国际事务,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合作。近年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合作日趋密切,双方的贸易投资和互助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一步合作更要靠合理策略的支撑,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策略有助于推动中吉两国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提质升级。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现阶段,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基础下,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执行策略。本文正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通过策略的选择和优化,以便于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经济互动策略主要指能够在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互动交流的政策措施,本文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吉双方关系的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中吉两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多方面交流与合作,以便于找出有利于两国长久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吉两国的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一定的策略参考,促进两国经济领域及其他领域的深入交流。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互动策略,采用了一套专门的量化方法,通过收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和经济数据,选择投入产出方法建立其经济互动模型。投入产出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以数学矩阵结构作为基础,反映经济主体关系,以便于提出相应的政策方针,利用这一方法,能够通过其系数表达来分析双方的互动机制。本文总体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建立具体的经济互动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互动状况。以此作为依据,分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找出影响双方经济贸易的因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的支持策略,并预测了未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互动的发展趋势。本文分为七个章节,具体容如下:第一章序论,深入分析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并与相关理论相结合,归纳本文的创新点;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梳理和界定本文研究时所运用到的相关理论和相关模型。第二章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与评价,全面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情况,对双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并且深入分析在经济互动下面临的多种挑战。第三章“一带一路”大环境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两国的经济互动模型,使用当前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贸易相关数据,通过中吉两国经济互动模型,测算经济互动参数。第四章根据区域经济互动模型测算的经济互动参数,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策略;依据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间的经济互动模型,分析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互动策略;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增进双方经济互动的思路框架,以及双方区域经济互动模式,阐述经济互动的运行策略。第五章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实现需要的政策支持,阐述中国国家支持政策、地方支持政策和企业支持政策,实施中吉双方经济互动策略。第六章提出了促进中吉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策略,为加速两国经贸合作进程,提升彼此综合国力提供对策建议。不仅需要将产业互补、地缘以及能源优势发挥出来,还应借助已经形成的区域政策,将投资贸易投资过程中的障碍清除掉,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依托现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增进双方关系。第七章总结全文,展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经济互联互动关系研究。本文建立了投入产出实证分析模型,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经济互动情况。目前“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文献很多,但是研究内容主要是涉及文化、旅游等方面,而且关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居多,很少有对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双方的交通运输状况,可以通过防止因为交通原因使双方处于封闭状态,对双方经济互动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让其经济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也能够提升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效果。本研究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互动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动策略的选择。笔者通过分析中吉两国紧密经济互动可能出现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通过这些经济策略的提出,让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找到更为理想的途径,同时也能够调动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如下:第一,本文选择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互动策略,受到文献数量和数据库制约,对行业的研究只是限于主要行业,可能不够全面,还需要在以后资料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其应用价值。第二,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互动策略,由于本文是学术研究,并没有掺杂政治因素,在本文建立的经济互动投入产生模型中,也并没有涵盖政治因素。但是政治因素对于中吉两国的经济互动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如今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让国家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这需要在之后的研究中深入分析。

蔡宗模,张海生,吴朝平,杨慷慨,张腾[3](2021)在《西部高等教育: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文中研究指明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来源于历史,凸显于当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区域性、普遍性、综合性问题,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代表性。目前,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力量正在汇聚,相关研究已走过了萌芽期和热点期,正逐渐走向反省和自觉,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问题诊断、原因探究及对策建议等多个方面,振兴思路也正经历从"输血"到"造血"模式的转变。未来研究有必要从地域性理解提升到领域性层次,并从学科的高度来审视西部高等教育问题,以确保从制度保障、人才会聚、知识积累和实践深化的角度提出改善之策和振兴之道,最终为其他后发地区高等教育的振兴实践提供独特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魏梦豪[4](2020)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未来国际经贸合作,越发倾向于区域化。基于中国和新加坡双边经贸合作和人文交往的成功经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下简称“陆海新通道”)应运而生。陆海新通道起源于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得到中国西部省份或地区广泛响应。2019年中国政府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以中国西部广阔腹地为主轴,勾画了通道建设的总体轮廓。陆海新通道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物流通道为引擎,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动区域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的国际大通道。通道建设对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主题,在分析通道建设现状、“点—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大通道在拉动西部外向型经济转型、深化中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连接“一带”和“一路”,深化中国陆海双向开放初显效用。但是,由于通道沿线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欠佳、融资困难、协调机制的缺乏、周边国家缺乏互信等问题,未来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还需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挑战,巩固与拓展效益。

谷合强[5](2019)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亢晨[6](2019)在《新发展理念下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工程启动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均实现了重大跨越,产业转型加快、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仍然存在着制约性因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新常态下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先后出台“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西部地区进入了爬坡过砍、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因此,西部地区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不断迈向深入,这对西部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本文系统研究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包括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江泽民关于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的实际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对产业发展的现状、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及制约性因素做出了具体的分析。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结合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经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系统提出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对策,为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实现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马建东[7](2019)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文中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从3678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但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始终存在,导致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加速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当前,在GDP增速普遍放缓、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投资效益加速递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形势下,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势在必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承载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经济重心西移、产业转型示范、优化城市和人口布局的重任。当前,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大、资源环境约束紧、脱贫攻坚任务重、经济转型困难多,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困难。查阅已有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文献资料,发现很少有专家学者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多是围绕经济发展质量概念、内涵、意义、测度方法和提升路径开展研究,或是对某个省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基于此,本文将中国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以2006-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全面测度研究。从理论意义来看,本研究成果不仅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体系框架,填补了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方面的空白,还对现有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质量概念、指标体系设置、测度方法选择和时空差异分析技术等方面。从现实意义来看,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掌握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现状、变化趋势、时空差异特征和驱动因子情况,可为制定中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专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提出经济发展质量应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经济发展质量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优美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狭义的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正统经济增长理论、西方非正统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蕴含的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框架,内容包括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七个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样本数据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得性等原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构建了由经济发展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有效性、安全性7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及32项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21项、逆向指标11项,并对7个维度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考虑到权重设置在测度结果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对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常用的4种方法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后根据研究对象特征选择加入时间变量的熵值法计算得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共享性、创新性、绿色性权重分别为0.1924、0.1923、0.1855,三个维度权重之和超过总权重的一半以上,说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第一动力,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总体来看,2006-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增长了73.68%。重庆、陕西经济发展质量整体高于其它10个省份,广西、贵州、新疆、吉林、宁夏等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虽基础较差,但年均增速相对较高。青海、西藏经济发展质量位居中国西部地区末尾。依据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值,利用SPSS19.0软件对各省份进行了聚类,从聚类结果看,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可分为高质量、中质量、较低质量和低质量四类。从经济发展质量各维度指数值,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与各维度之间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来看,2006-2016年,创新性维度稳步提升,尤其以重庆、陕西表现最为突出,与经济发展质量显着正相关。协调性维度虽起伏波动,但整体呈上升态势,综合指数从0.0043提高到0.0074,提高了72.1%,与经济发展质量正相关。绿色性维度指数除四川外,其余11省份均呈上升态势,但波动起伏大,说明部分省份在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上仍然不够到位,但随着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绿色性维度与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明显正相关特征。开放性维度指数在起伏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扩大经济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二者呈正相关特征。共享性维度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指数值从0.0081提高到0.0263,提高了224.7%,对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作用最强,与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有效性维度指数起伏波动大,整体趋于下降,导致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相应降低,二者呈正相关。安全性维度指数在波动起伏中呈下降趋势,但在当前形势下,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与经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利用锡尔系数、变异系数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虽不显着,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不同类型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因此,在减小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组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关注不同层次省份间经济发展质量差距的缩小。利用jenks自然断裂法对2006-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聚类分析。从聚类结果看,层次间差异大于层次内差异。从全域性和局域性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空间相关性,高高(HH)和低低(LL)特征显着。从冷热点分布情况看,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重庆、陕西等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冷点区省份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等经济实力较弱省份,表现出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实力正相关特征。从标准差椭圆分布看,经济发展质量重心在重庆和陕西之间移动,但向重庆方向移动趋势更加明显,说明2006-2016年重庆市经济发展质量在中国西部地区最高,提升速度也更快。通过利用要素贡献弹性和要素贡献率两个指数全面分析7个一级指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和制约性。总体来看,2006-2016年,创新性、共享性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主要推动力,绿色性、有效性、开放性、安全性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作用不够强,甚至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最后,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特征、时空差异规律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了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霖[8](2019)在《成都城市外交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外交是一种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开展的次国家行为体对外交往活动,是丰富国家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城市外交的开展对国家和地方而言都是双赢。随着中国与外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增多,城市外交已成为近十年来在国内崛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选取成都作为研究对象,因成都是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成都因形成时间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外交往早于东部沿海中心城市上海和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相关文史研究表明成都在秦汉时期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成都在新时代的城市外交发展丝毫不落后于地理条件更优越的沿海城市。“一带一路”战略为成都城市国际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成都的城市外交也将大有作为。本文首先通过已有的研究结合自己的观点对“外交”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城市外交”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因成都的经济发展在四川省呈现一览众山小的局面,笔者认为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应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从而实现协调发展,笔者将广义的成都城市外交扩展到四川与国外友好省州对外交往。本文从优势和困境的角度对成都城市外交做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成都的城市外交发展要在制度、经济和文化方面加以优化。

宋红团[9](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认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郭裕湘[10](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二、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3.1 投入产出理论
        1.3.2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及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1.3.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的理论依据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与评价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2.1.1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2.1.2 “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
        2.2.1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2.2.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合作的现状
    2.3 两国间经济互动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2.3.1 经济方面
        2.3.2 政治方面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吉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3.1 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
        3.1.1 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3.1.2 模型构建的目的
        3.1.3 主要数据
    3.2 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
        3.2.1 基本模型的构建
        3.2.2 经济互动参数
    3.3 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4 产业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5 中吉经济、产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3.5.1 进出口规模较小
        3.5.2 没有充分发挥互补优势
        3.5.3 存在一定的贸易壁垒
        3.5.4 农产品不符合国际标准
4.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合作可行性分析
    4.1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依存度分析
    4.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贸易结合度
        4.2.1 贸易结合度指数计算
        4.2.2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4.3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投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遇分析
        4.3.4 挑战分析
        4.3.5 战略分析
    4.4 影响中吉贸易的相关因素分析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吉区域经济互动策略研究
    5.1 经济互动的思想框架
        5.1.1 经济互动的原则
        5.1.2 经济互动的理念
        5.1.3 经济互动的目标
    5.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吉合作的必然性
        5.2.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5.2.2 中吉双方经济发展需求
    5.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吉合作的基础
        5.3.1 地缘优势突出
        5.3.2 政治互信深入
        5.3.3 贸易互补优势突出
        5.3.4 发展理念相近
        5.3.5 人文基础坚实
    5.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模式
        5.4.1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经营分析
        5.4.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的选择
        5.4.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方向
    5.5 经济互动的运行策略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的支持政策
    6.1 国家的支持政策
        6.1.1 经济互动中的产业政策
        6.1.2 经济互动中的财政政策
        6.1.3 经济互动中的对外贸易政策
    6.2 地方的支持政策
    6.3 中国企业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遇到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分析
        6.3.1 实体企业遇到的问题
        6.3.2 大型企业的发展策略
        6.3.3 中小型企业的扶植政策
    6.4 促进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6.4.1 发挥三个优势,加快中吉经济合作进程
        6.4.2 建立共同能源市场,加强边境经贸合作
        6.4.3 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开展产业互助合作
    6.5 借助区域政策,逐步扫除贸易投资障碍
        6.5.1 加入关税同盟,降低关税门槛
        6.5.2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加速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进程
    6.6 增强中国国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6.6.1 提高中国软实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6.6.2 尊重当地的法律和风俗,注意与本国的区别
        6.6.3 提高中国出口商品档次,树立品牌形象
    6.7 吉尔吉斯斯坦方面的促进措施
        6.7.1 发挥地缘优势,加强边境经贸合作
        6.7.2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开拓资源合作市场
        6.7.3 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推动产业互助合作
        6.7.4 改善国内贸易投资环境
        6.7.5 借助WTO平台来消除贸易壁垒
    6.8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吉关系的建议
        6.8.1 加强高层往来,注重双边对话
        6.8.2 完善经贸合作机制,调整合作模式
7.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一带一路”与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研究
        二、有关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研究
        三、有关区域互联互通与陆海新通道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国际通道的概念
        二、点轴理论
第一章 陆海新通道的由来
    第一节 陆海新通道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二、提出:南向通道
        三、正式更名: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第二节 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
        二、基础设施
        三、产业合作
        四、金融合作
        五、人文交流
    第三节 点轴理论与陆海新通道
        一、陆海新通道的“点”
        二、陆海新通道的“轴”
        三、集聚与扩散
第二章 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连接“一带”与“一路”
        一、陆海联动发展
        二、平衡国际贸易格局
    第二节 推进中国西部地区开放与发展
        一、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
        二、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节 推动中新关系发展
        一、增进中新关系
        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
        三、拉动双边人文交流
    第四节 深化中国—东盟关系
        一、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二、提升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水平
第三章 陆海新通道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互联互通状况有待改善
        一、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二、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
    第二节 物流运营能力不足
        一、通关效率有待提升
        二、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完善
    第三节 通道资金缺乏
        一、通道基建资金来源不足
        二、财政支持不足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通道沿线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
第四章 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加快交通走廊网络架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
    第二节 提升物流运行能力
        一、推动通关便利化
        二、完善多式联运体系
    第三节 推动陆海新通道资金融通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第四节 加快构建西部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新发展理念下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产业转型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行性分析
    1.6 创新
第2章 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型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创新与发展
        2.1.1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2.1.2 江泽民关于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科学发展观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及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
        2.2.1 新发展理念形成的背景
        2.2.2 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2.2.3 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3 新发展理念对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型的指导意义
第3章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现状
    3.1 产业转型概述
        3.1.1 产业转型的内涵
        3.1.2 产业结构的划分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3.2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及转型现状
        3.2.1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以资源依赖型为主
        3.2.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近年来产业加快转型
        3.2.3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制约性因素
        3.3.1 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主动转型
        3.3.2 体制机制不完善,转型缺乏制度保障
        3.3.3 科学研究缺乏资金支持
第4章 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产业转型的经验及启示
    4.1 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产业转型的经验
        4.1.1 美国匹兹堡产业转型
        4.1.2 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
        4.1.3 日本北九州产业转型
    4.2 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产业转型的启示
        4.2.1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淘汰调整落后产业
        4.2.2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产业转型提供保障
        4.2.3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4.2.4 加强环境保护,注重城市形象
第5章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型的对策
    5.1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5.1.1 转变观念,以新发展理念指导西部产业转型
        5.1.2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5.1.3 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5.2 优化产业结构
        5.2.1 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5.2.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增长
    5.3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5.3.1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5.3.2 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5.4 政府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5.4.1 加强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注重平台建设
        5.4.2 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5.4.3 加大规范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西方正统经济增长理论
        三、西方非正统经济增长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五、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框架构建
第二章 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法选择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原则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指标体系说明
    第二节 测度方法选择
        一、指数测度方法
        二、聚类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第一节 数据处理和相关内容界定
        一、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二、相关内容界定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分析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省际分析
        三、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类型划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测度
    第一节 经济发展创新性
        一、经济发展创新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创新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经济发展协调性
        一、经济发展协调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经济发展绿色性
        一、经济发展绿色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绿色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经济发展开放性
        一、经济发展开放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开放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五节 经济发展共享性
        一、经济发展共享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共享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六节 经济发展有效性
        一、经济发展有效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有效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七节 经济发展安全性
        一、经济发展安全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安全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差异分析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间差异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总体差异分析
        三、聚类差异分析
        四、分层次差异分析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二、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三、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计算方法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析
        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综合分析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省份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成都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外交的概念、形式及作用
    第一节 城市外交的概念界定
        一、外交的含义
        二、城市外交的定义
    第二节 城市外交的主要形式
        一、参与城市国际组织
        二、结交国际友好城市
        三、开展城市公共外交
        四、缔结国际合作协议
    第三节 城市外交的作用
        一、国家外交的重要补充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缓冲国家间矛盾
第三章 成都城市外交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当代成都发展
    第一节 成都城市外交发展雏形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都对外交往
        二、蒙元时期的成都对外交往
        三、鸦片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成都对外交往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城市发展
        一、从西南腹地走向开放前哨
        二、成都的国际化战略
第四章 成都城市外交实践
    第一节 成都参与城市国际组织及城市论坛
        一、加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
        二、加入C40城市
        三、加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四、主办亚洲城市论坛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
    第二节 广结国际友好城市
        一、成都与首个国际友好城市蒙彼利埃城市外交研究
        二、配合中巴“全天候友谊”的成都与拉合尔城市外交
        三、中泰一家亲的成都-清迈府城市外交
        四、以软件产业为媒的成都与班加罗尔城市外交
    第三节 开展城市公共外交
        一、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二、在海外举办文化周活动及文艺演出
        三、主办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
    第四节 缔结国际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一、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二、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三、其他领域国际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第五章 成都城市外交发展进程的优势与困境
    第一节 成都城市外交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独特
        二、外国领事馆和跨国公司集中入驻
        三、高校资源丰富
        四、国家战略的实施
        五、交通基础设施逐渐成型
    第二节 成都城市外交的困境
        一、处于地震多发地带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略显不足
        四、重庆等周边中心城市的同质化竞争
        五、人才吸引力依旧严峻
        六、媒体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第六章 优化成都城市外交的构想
    第一节 强化城市管理
        一、建立新型城市外交运行机制
        二、为吸引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节 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及其他西部省份的合作
    第三节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加强城市品牌建设
        二、强化城市宣传
        三扩展人文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2.1 西部地方高校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研究[D]. Eliza Mambetova.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2)
  • [3]西部高等教育: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 蔡宗模,张海生,吴朝平,杨慷慨,张腾. 重庆高教研究, 2021(01)
  • [4]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研究[D]. 魏梦豪.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D]. 谷合强. 暨南大学, 2019
  • [6]新发展理念下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 亢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D]. 马建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成都城市外交研究[D]. 李霖. 华侨大学, 2019(01)
  • [9]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10]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