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山西医药》杂志二刊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郑允彬[2](2021)在《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湿注关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对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证属湿注关节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口服中药的治疗组与口服滑膜炎颗粒剂的阳性对照组之间的疗效比较,客观评价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组方对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临床观察收集的相关数据反映导师王轩副教授运用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治疗湿注关节型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疗效。同时证实通过对滑膜炎的早期干预和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和预防膝骨关节炎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指导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保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方法:收集在2018年1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的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患者,通过计算机用SAS9.1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奇数序号为治疗组,偶数的为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中药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颗粒剂(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一方颗粒公司)口服,每日二次,以1周为疗程,共计治疗4周;对照组30例以滑膜炎颗粒剂(神威药业(张家口)有限公司)口服,每日三次,以1周为疗程,共计治疗4周。通过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肿胀程度、WOMAC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并使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疗效评定。结果:本课题纳入研究对象共60例,无脱落病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完成治疗疗程。将所有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肿胀程度、VAS评分、WOMAC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通过严谨的分析,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明显意义(P>0.05),说明2组患者在治疗前,其组间资料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7天,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如VAS指数等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僵硬感及活动困难、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之间组内资料差值比较,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在近期疗效方面,两组治疗方法疗效相当。3.经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之间VAS评分比较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WOMAC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之间组内资料差值比较,也显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之间VAS评分、WOMAC总评分及各项目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其治疗前后差值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滑膜炎症状都有改善的,但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尤其在远期疗效方面,治疗组具有明显优势。5.两组患者之间疗效评估:经治疗后,治疗组共30例:其中,临床控制的有3例,显效有15例,有效10例,而无效的只有2例,总的有效率约93.3%;对照组共30例:临床控制的1例,显效有8例,有效16例,而无效有5例,总的有效率约83.3%,两组的总体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即两组治疗效果相当。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湿注关节型)确有疗效,与滑膜炎颗粒剂对照组在近期疗效方面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肿胀及中医证候,但是远期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王轩副教授在临床上辨治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不但辨其由外感风寒湿邪困阻筋络,更从久病从瘀,病势缠绵着手,其辨证灵活,师于古而继承创新,用方守正祛邪,用药攻守兼备。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处方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患者症状,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出发,能更好的改善滑膜炎患者的症状,从而预防KOA的进展,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苏闫兵[3](2021)在《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首先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发展沿革和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主题演化和引文网络两个维度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脉络,进一步以学科交叉视角,定量揭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学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数据来源国内数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内数据来源,分别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题录数据,经融合去重、去除无效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得国内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4159条,每条数据包含标题、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国际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Wo S)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为国际数据来源,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题录数据。每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摘要、关键词、作者地址信息、参考文献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调查、阅读和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和科学计量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书籍和政策文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创新点,以求全面客观的梳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演化规律。2.科学计量学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使用Pajek、VOSviewer和Gephi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实现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等,并绘制网络图。4.引文分析法使用Histcite软件构建引文网络,利用Cit Net Explore实现引文网络可视化和聚类分析,并利用Pajek软件提取引文网络主路径。5.专家咨询法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向肿瘤学领域相关专家请教,对论文观点不合理之处及时改正,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完成论文中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聚类的凝练。研究结果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国际: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稳定增加,2006年以来,呈现指数式增长趋势;美国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国际论文2010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发展速度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和法国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是影响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乳腺肿瘤、肺肿瘤、头颈部肿瘤和结直肠四种肿瘤;期刊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受到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等高影响力期刊的广泛关注。国内:1983年到2019年,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9年到现在为快速发展期;合作网络指标和发文分析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八个医院不但自身影响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合作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注最多的癌症;精准医学、大数据、加速康复外科、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住院时间等是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几年新增加的热点。2.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合作现状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合着率和合作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家/地区合作论文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机构间合作论文,高于同机构作者合作论文,并且都要高于独着论文;科研合作研究的全球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最为密切,并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而我国大陆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且合作伙伴比较单一,与美国合作论文占到我国跨国/地区合作论文的60%以上;机构合作网络形成8个具有地理临近特征的聚类;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都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脉络20篇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中16篇发表在2006年及以前,并且有5篇关键论文与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主路经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可以分为早期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学科团队结构、功能和组织实现的探讨阶段和最近的多学科团队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阶段;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引文网络聚类分析发现6个规模较大的类团、规模最大的聚类关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结直肠癌等不同肿瘤的多学科诊疗组织构架、患者管理、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多学科诊疗相关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余5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聚类中论文主题相对集中。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词不断增加、关注的主题不断扩展,继承关键词占比不断升高,领域内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并且稳定性不断增加;主题演化分析表明,诊疗手段、姑息治疗和诊断方法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四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精准医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主题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主题的出现、成长、分化及转移分析发现,持续性的研究主题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如姑息治疗主题从最开始的疼痛管理在后期逐渐扩增了疲劳、抑郁、质量指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研究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与学科交叉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持续增长,表明该领域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同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学科程度差异并不明显;美国在不同学科方向均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要局限于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呼吸系统几个学科;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研究结论1.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数据库论文发文趋势均显示,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2009年以后均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从国际数据库中国家/地区论文的分布分析发现,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文影响力,都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发文和被引分析同样发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理工总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上述机构,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术圈的影响力仍然偏低。2.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国际/地区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构合作增加尤为明显,逐渐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流合作方式。国家/地区合作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合作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地区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我国大陆、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低收入国家/地区合作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边缘。3.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从内容和时间维度上总体可以分为早期探索、肿瘤多学科团队结构、功能、组织实现的探讨和如何提高多学科团队决策质量三个阶段。多学科会议时间优先级的高低、患者的诊断和病理信息是否充分、需要讨论病例的数量、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的特征等均为多学科团队决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多学科诊疗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呈多样化发展,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发现,从1971-2000年期间到2016-2019年期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热度明显提高,主题之间演化更加复杂;主流演化方向稳定发展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主题和稳定的专业主题不断出现。“治疗手段”、“姑息治疗”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主题,受到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人员的持续不断的关注,而“精准医学”、“肿瘤心脏病学”作为领域的新出现的主题,部分学者开始聚焦相关问题,但是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分布差异明显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在时间序列上持续增长,代表着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交叉指数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意味着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总体上看,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主要倾向于从肿瘤学和外科学这两个学科角度来研究肿瘤诊疗相关的问题。美国从不同学科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程度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其他国家,除了在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英国在内科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领域,法国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和泌尿科学,意大利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血液学等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医学研究与实验科学和呼吸系统,而其他学科研究比较薄弱。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肿瘤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在我国各个省区的顺利实施。2.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鼓励我国各区域之间积极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合作,以促进各区域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跨国/地区科研合作,寻求新的跨国/地区合作伙伴,加强与不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多学科诊疗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3.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诊疗学科体系,在强化固有学科方向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医学领域学科和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非医学领域学科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肿瘤的诊疗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肿瘤诊疗决策质量的提高。主要创新点肿瘤多学科诊疗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但还主要集中于临床诊疗实践和评价、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等方面,缺乏对领域产生、发展、演化状况的分析,本研究将科学计量学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题战略图、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和学科交叉测度等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更加直观、科学的展示领域合作网络、知识演化和学科交叉图谱,系统梳理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合作、演化脉络和学科交叉情况。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对领域研究现状、合作、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缺乏多学科团队成员学科构成和不同学科专家在团队中角色的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对国内外肿瘤领域论文中作者添加主题标签,结合领域内专家建议,对作者的学科进行识别,探索不同国家/地区同一或者不同肿瘤诊疗团队成员的学科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方法确定不同学科专家在肿瘤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肿瘤多学科团队专家学科构成的一般特征,为我国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组织实现提供参考。
柯溢杰[4](2020)在《补肾壮筋汤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评价补肾壮筋汤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相关标准的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选择30例为对照组:即予关节松动术+洛索洛芬钠片治疗,另30例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壮筋汤治疗。评价治疗1个疗程(2周)及2个疗程(4周)后患肢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疗效评定、安全性指标观察,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收集的60例病最终终进入统计分析总病例数58例,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29例。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果分析显示: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间VAS评分比较,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缓解KOA的疼痛,且试验组在疼痛缓解程度上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试验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为75.86%,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后:试验组有效率100%、控显率58.62%,对照组有效率为100%、控显率20.69%,两组疗效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可有效缓解KOA引起的疼痛、僵硬及关节活动障碍,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好;两组内治疗2周及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4周的疗效要好于治疗2周,即疗程上2个疗程要优于1个疗程。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试验组有效率96.55%,对照组有效率62.07%,经统计分析,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控显率44.82%,对照组有效率100%控显率20.6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可明显改善中医症候,且试验组中医症状评分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中医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两组内治疗2周及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上2个疗程要优于1个疗程。结论:补肾壮筋汤联合关节松动术以及单纯运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联用补肾壮筋汤的临床效果更好。
纪泽云[5](2020)在《老年骨关节炎的脉象图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脉象仪探讨及分析老年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的脉图,预期能初步揭示老年OA患者脉图的特征,为老年OA的辨证论治及健康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主要以观察性研究为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昆明市官渡区吴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冮顺奎基层专家工作站),参与2019年健康体检的“国家公共卫生项目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的管理对象,从中随机选择OA患者(观察组)及非OA同期体检者(对照组),各217例。所有参与者均采用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型号:DS01-A)进行检测,提取左手脉图信息。将采集的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及分析老年OA患者的脉图特征。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脉图参数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脉位多沉,脉势偏低平虚,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9)<0.05),脉图参数h1低于对照组,t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5),余脉图参数h3、h4、h5、t4、t5、W、及弦度系数w/t、张力系数h3/h1、阻力系数h4/h1、弹性系数h5/h1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不同证候间脉图参数比较:肾虚髓亏证:波幅指标h5及弹性系数h5/h1与阳虚寒凝证及瘀血阻滞证h5、h5/h1值相比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5)。阳虚寒凝证:波幅指标h5及弹性系数h5/h1明显低于瘀血阻滞证h5、h5/h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5)。瘀血阻滞证:波幅指标h5及弹性系数h5/h1与其他两证候h5、h5/h1值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5)。结论:1.老年骨关节炎患者及非骨关节炎老年人脉图参数存在差异,老年骨关节炎患者脉位多沉,脉势偏低平虚,脉图参数h1低于非骨关节炎老年人、t1高于非骨关节炎老年人;2.老年骨关节炎瘀血阻滞证脉图波幅指标h5及弹性系数h5/h1高于肾虚髓亏证和阳虚寒凝证,可作为老年骨关节炎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沈潜[6](2019)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非药物自我管理系统评价及综合疗法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以下简称FMS)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周身弥漫性疼痛,疲劳和失眠,常伴有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目前,现代医学对FMS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在治疗上首先强调的是健康教育和疾病管理,在此基础上推荐物理治疗、躯体锻炼、心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在疾病管理中研究者的方案各不相同,也缺乏对不同方案的系统性评价。近年来随着国内对FMS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具体中医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仍然不清晰,方药使用的依据和组方规律依然模糊,这也阻碍了对本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探索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研究目的: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软件,对运用方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文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挖掘出方药治疗FMS的基本用药特点、组方原则,发现其中的配伍规律。2.为了更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评价非药物管理方案在FMS患者自行管理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长期自我管理提供可行性方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3.评价在提供非药物自我管理方案的基础上,采取低频治疗仪结合口服中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索最优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按照制定好的纳排标准,将收集到的方药治疗FMS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数据库,运用软件挖掘其中配伍规律。2.系统评价全面检索国内4个,国外2个数据库,检索范围为建库当日至2018年3月。收集非药物管理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分析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对于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和结局指标相似的研究,采用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3.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肝郁脾虚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1采用低频治疗仪结合中药内服治疗(低频+中药组),试验组2(综合组)采用基于非药物自我管理方案的低频治疗仪结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低频组)采用低频治疗仪治疗。通过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量表、WPI及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项)以及修订版纤维肌痛综合征影响问卷表(FIQR),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抑郁等主要症状和体征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1常用中药:使用频次超过30次的药物,降序排列为:白芍、柴胡、当归、茯等、甘草、川芎;1.2药物归经:药物归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肝经、脾经和心经;1.3四气五味:中药四气五味的归纳中,温性药占45%,寒性药占25%,平性药占24%;辛味药占31%,甘味药占30%,苦味药占29%。1.4常用配伍:使用频次在20次以上的配伍组合是,白芍-柴胡、当归-白芍、当归-柴胡、柴胡-茯苓、当归-茯苓、白芍-茯等、当归-白芍-柴胡、川考-当归。1.5演化新处方: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新处方7首。白芍,制香附,炒酸枣仁,淮小麦,甘草;党参,大枣,黄连,黄零,生姜,制大黄;威灵仙,木瓜,补骨脂,白芷;延胡索,栀子,川楝子,赤芍,茯茶,白术;黄苗,夜交藤,合欢皮,炒酸枣仁,栀子,川楝子;独活,秦艽,羌活,没药;独活,防风,羌活,川断。2.系统评价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1篇非药物自我管理研究文献资料,英文10篇,中文1篇。共纳入病例580例。11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分组,5篇报告随机序列的产生,4篇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篇报告了受试者及研究人员盲法,有1篇报告了结局评价者盲法,有2篇未做意向性治疗分析,有2篇未注册试验方案。这11项研究中,除2项可以进行meta分析外,其余研究只能定性描述。3.临床研究结果3.1 一般资料与基线共纳入的86名受试者,三组间在年龄、病程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2SF-MPQ评分治疗前后,变化值两两比较,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低频+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对照组(P<0.0167)。随访组间比较,低频+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对照组(P<0.0167)3.3HAMD(17)变化率治疗前后,变化率两两比较,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低频+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对照组(P<0.0167)。随访组间比较,低频+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低频+中药组(P<0.0167)3.4FSS评分治疗前后,变化值两两比较,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低频+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对照组(P<0.0167)。随访组间比较,低频+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低频+中药组(P<0.0167)3.5FIQR评分治疗前后,变化值两两比较,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综合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低频+中药组(P<0.0167)。随访组间比较,低频+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对照组,综合组高于低频+中药组(P<0.0167)结论1.数据挖掘结论目前方药治疗FMS重在调肝理脾,常用逍遥散及桂枝汤化裁,所用药物不外白芍、柴胡、当归、茯苓、甘草、川芎、桂枝等。2.系统评价结论2.1本系统综述的结果提示,36℃浴疗联合常规治疗、改良杨氏太极拳联合健康教育、有氧运动联合力量和柔韧性训练、引导想象联合常规护理在改善FIQ分数、VAS分数及总体症状改善率方面具有优势。2.2研究团队根据自身团队特点,考虑周围病人实际情况,结合以上结论,在专家指导下,拟定适宜本研究团队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非药物自我管理方案,即杨氏24式太极拳患者自我管理方案。3.临床研究结论3.1在非药物自我管理方案的基础上,采取低频治疗仪结合口服中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在缓解疼痛、改善抑郁状态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上均有效。3.2非药物自我管理方案,能提高疗效的持久性。3.3疏肝健脾中药在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疼痛和抑郁状态上有效。
王璐[7](2016)在《中西联合用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中西联合用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寻找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1.检索策略:根据Cochrane提供的检索文献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方式。时间区间均设定为从建库至2015年11月18日。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Pub Med、Embase等。2.纳入标准:根据PICOS原则设定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预与对照措施:中西联合用药与单纯西药;结局: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3.资料提取与分析:两名人员经过培训后,根据已经设定的纳入标准独立提取资料,对文献的质量评价来源于Cochrane协作网的质量评价标准手册进行。进行meta分析软件选取了Rev Man5.3,将数据提取后检测异质性,并通过其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结局的效应指标定性资料为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其相应的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定量资料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差(difference in means,MD)或标准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SMD)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共有13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涉及99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其中中西联合用药组549例,单纯西药组445例。2.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所纳入文献经过质量检测整体偏低,有1篇为高等质量文献,4篇为中等级文献,9篇为低等质量文献。主要结局指标中症状改善情况有10个研究报告,不良反应情况有6个研究报告;次要结局指标,3个研究有关动态唾液流率,6个研究报道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8个研究报道了免疫球蛋白Ig G。3.统计结果分析:主要结局指标:10个有关有效率的研究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p=0.07,I2=43%),合并效应量RR选择固定效应模型(RR=1.34,95%CI:1.241.46),可认为中西联合用药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安全性检测,根据所报告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眼部反应、合并肺感染以及血常规和肝功能。胃肠道反应中,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其中中西联合用药组有3例,单纯西药组4例;皮肤反应有皮疹、皮肤瘙痒,中西联合用药组1例,单纯西药组9例;眼部症状,中西联合用药组没有报告有眼部症状,单纯西药组5例报告了有视物模糊的情况;合并肺感染中西联合用药组5例,单纯西药组6例;肝功能异常中中西联合用药组无报告,单纯西药组3例。中西联合用药组与单纯西药组对比(RR=0.41,95%CI:0.220.76),单纯西药组不良反应要高于中西联合用药组。次要结局指标:与动态流率有关3个研究合并(p=0.78,I2=0%),检测结果为中西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纯西药组(MD=-7.01,95%CI:-8.74-5.28);SIT相关的6个研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p=0.37;I2=6%),合并检测后结果显示前者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MD=0.29,95%CI:0.110.47);8个关于Ig G的研究经合并效应量(p=0.27,I2=20%),结果为中西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纯对照组(MD=-2.53,95%CI:-3.49-1.57)。结论:中西联合用药组不仅在有效性及安全性上优于单纯西药组,而且在动态唾液流率、SIT及Ig G的检测上都优于后者。所以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更推荐使用中西联合用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这样既保留了西药见效快的特点,又能通过中药个体化方案减轻副作用及免疫损害。
李洪伟[8](2015)在《高通量筛选诊断RA的高特异性探针分子》文中研究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对称性关节炎症和滑膜异常增生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具有极高的致畸性。临床症状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但病因和病理相差巨大,常存在误诊状况。相关研究显示,RA发病初期具有可逆性,如果及时诊断并进行药物治疗,不但能够控制病情的发展,而且能够降低骨关节的破坏程度和改善预后,因此,及早检测及诊断是否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分重要。能够及早正确检测RA的试剂需要同时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本文从蛋白-配体特异性结合角度,通过蛋白靶点检索技术,高通量的虚拟筛选灵敏度高的配体分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测试剂的开发提供先导信息。1、从介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炎症因子TNF-α入手,基于特征靶点TNFAHUMAN进行诊断,PFSC对蛋白-配体靶点区进行识别定义,采用蛋白靶点检索手段检索蛋白结构数据库,高通量地虚拟筛选出敏感度高的小分子307和小分子NAG,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试剂的探针分子。2、利用在药物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从药物蛋白-配位体能够特异性结合的角度,从FDA已批准的以TNFAHUMAN为靶点的药物入手,在其配体分子中筛选灵敏度高的小分子配体,以药靶蛋白-小分子配体为标准,高通量扫描大分子三维结构数据库,通过数据检索可以看到,药物分子的配体CLQ、OTX的灵敏度较差,都不适宜用作RA检测试剂的探针分子。3、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清学标志物——类风湿因子角度,PFSC技术解析类风湿因子蛋白-配体靶点区,对其配体分子进行筛选,得到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NAG分子,可以作为检测RA的探针分子,同时,从蛋白靶点的角度验证了用检测RF含量来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方法的正确性。本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重大疾病的检测试剂以及治疗药物的开发,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艳[9](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毕建璐[10](2011)在《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证”是疾病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既然同一证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那么其肯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很有可能反应在基因或蛋白水平上。肾所藏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其与现代医学描述的遗传物质(DNA)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而基因又要在表达相应蛋白质的情况下才能影响生物的功能。蛋白组学是研究在生命体或细胞的整体水平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状态,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人体的功能蛋白并阐明其在细胞中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证候,历代医家对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理论与防治研究都颇为重视。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作为疾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必然受到“病”这一基本矛盾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疾病的特异性,决定了不同疾病相同证侯之间的差异;而同一疾病不同中医证侯之间也存在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进而归纳出证的一般规律,才有可能对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有更全面的解析。因此,“病证结合”是研究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差异蛋白表达的重要思路。本研究采取“病证结合”的方法,以IgA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种细胞因子靶蛋白进行抗体芯片表达谱的比较研究,筛选肾阴虚证、肾阳虚证相关蛋白的改变,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前期试验结果,寻找主要的细胞因子改变,为确定中医肾虚证证候客观化指标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选取确诊为IgA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收集样本,制备样品,运用生物素直接标记技术,检测出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细胞因子改变。结果:1、肾阴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共25条,其中表达水平上调的有2条(BMP5、TIMP4),表达水平下调的有23条(OSM、CXCR4、GCG、CXCR1、CTLA-4、Siglec-9、CCR7、IL-17A、IL-17F、TRADD、IGFBP-6、THBS2、IL-4R、HGFR、IL-RA、Osteoactivine、MMP10、M-CSF R、G-CSF R、CNTF、IL-17C、TGFβ、FGF23)。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按功能分析进行大体分类,主要涉及到免疫失调、新陈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氧化应激、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细胞信号传导有关等方面。肾阴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肾阴虚证所表现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易感外邪、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症状相符。2、肾阳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共14条(Csk、BMP5、Frizzled1、Frizzled4、BDNF、CXCR3、LBP、LTBP1、IL-27RA、M-CSF、L-13RαⅡ、PECAM-1、Activin RⅡA、FGF R5),表达水平均上调。主要涉及到免疫应答、新陈代谢、细胞凋亡、细胞黏附、损伤修复、氧化应激、生殖能力等方面。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肾阳虚证所表现的腰膝酸软、发脱齿松、耳鸣耳聋、反应迟钝、手足发冷、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相符。3、肾阳虚证与肾阴虚证比较,共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条(BMP5),表达水平上调。主要涉及细胞凋亡、骨的合成等方面。中医认为,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在体合骨,生髓。此共同蛋白的改变与中医理论相符。4、中医认为: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肾精气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石,同时又是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存在明显的靶蛋白改变,主要涉及到免疫失调、新陈代谢、细胞周期、骨骼发育、DNA修复、蛋白质的合成、生殖能力、神经营养、造血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与中医基本理论相符。结论:1、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存在明显不同,提示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有着各自不同的蛋白表达谱,这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同时,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可以为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科学依据。2、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存在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这表明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都存在肾虚的现象,这不但为研究中医证侯本质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方法,也为探讨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在蛋白水平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3、蛋白芯片是研究中医证候相关蛋白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技术方法。从蛋白组学的角度探讨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有利于揭示肾的本质。
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山西医药》杂志二刊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山西医药》杂志二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湿注关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样本量及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配方案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测指标 |
3.4 疗效指标 |
3.5 统计学处理 |
4.研究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可比性分析 |
4.2 治疗前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可比性分析 |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
5.不良反应分析 |
6.总结 |
7.讨论 |
7.1 中医辨治湿注关节型KS的经验探究 |
7.2 运用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方病案探析 |
8.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发展概况 |
1.2.2 科学计量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分析工具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历史脉络分析 |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引文网络总体分析 |
2.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知识基础 |
2.2.3 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 |
2.2.4 引文网络聚类分析 |
2.3 讨论和小结 |
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态势分析 |
3.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
3.1.1 数据处理 |
3.1.2 分析方法 |
3.1.3 相关指标 |
3.2 结果分析 |
3.2.1 国际数据库论文年度分布 |
3.2.2 国际数据库论文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
3.2.3 国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特征 |
3.2.4 国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特征 |
3.2.5 国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特征 |
3.2.6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不同肿瘤分布特征 |
3.3 讨论和小结 |
4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合作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4.1.2 合作类型 |
4.2 结果分析 |
4.2.1 研究论文合作率变化趋势 |
4.2.2 合作规模分析 |
4.2.3 不同合作类型引文影响分析 |
4.2.4 国家/地区合作网分析 |
4.2.5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4.2.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4.3 讨论和小结 |
5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预处理 |
5.1.3 研究时区划分和关键词阈值的选择 |
5.2 结果分析 |
5.2.1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进覆盖动态分析 |
5.2.2 不同时区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分析 |
5.2.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
5.3 讨论和小结 |
6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分析 |
6.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2.1 国内数据库发文趋势分析 |
6.2.2 国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和合作分析 |
6.2.3 国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分析 |
6.2.4 国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 |
6.2.5 不同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的时间趋势分析 |
6.2.6 国内数据库论文主题聚类和热点分析 |
6.3 讨论和小结 |
6.3.1 当前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6.3.2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
6.3.3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尚需深化 |
7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及国家/地区差异动态演化 |
7.1 研究方法 |
7.2 结果分析 |
7.2.1 学科整体状况分析 |
7.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测度的数据构建及测度 |
7.2.3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国家/地区学科交叉程度差异分析 |
7.3 讨论和小结 |
8 讨论与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1.1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
8.1.2 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 |
8.1.3 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8.1.4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 |
8.1.5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学科分布差异明显 |
8.2 对策建议 |
8.2.1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 |
8.2.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 |
8.2.3 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补肾壮筋汤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内容 |
1 课题材料 |
1.1 补肾壮筋汤 |
1.2 洛索洛芬钠片 |
1.3 关节松动术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病情分级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终止研究标准 |
8 分组方法 |
9 治疗方法 |
9.1 对照组 |
9.2 试验组 |
10 观察指标 |
10.1 观察项目 |
10.2 疗效性观测 |
10.3 疗效标准 |
10.4 疗效分析 |
11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
1.2 两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情况比较 |
1.3 两组X线分级比较 |
2 疗效分析 |
2.1 VAS评分比较分析 |
2.2 WOMAC评分比较分析 |
2.3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2.4 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分析 |
2.5 治疗4周后总疗效比较分析 |
2.6 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分析 |
2.7 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分析 |
3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2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3 对补肾壮筋汤的探讨研究 |
3.1 组方依据 |
3.2 单味药药性及药理研究 |
4 对关节松动术的探讨研究 |
5 对洛索洛芬钠的探讨研究 |
6 试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老年骨关节炎的脉象图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
1.参与者来源、分组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标准 |
6.脉象信息采集分析设备与方法 |
7.观察指标 |
8.数据整理及分析 |
9.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观察组与对照组基本特征比较 |
2.观察组与对照组脉图参数比较 |
3.观察组中医证型间比较 |
4. 骨关节炎各证型与脉图参数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观察组性别、年龄分析 |
2.观察组与对照组脉图特征参数比较 |
3.观察组不同证型间脉图参数比较 |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5.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1 |
中医脉诊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在风湿病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2 |
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3 |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 脉象个人信息登记表 |
附件三: 脉象信息采集数据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6)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非药物自我管理系统评价及综合疗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 |
6 结论 |
综述二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中药内服 |
2 针刺疗法 |
3 推拿疗法 |
4 气功疗法 |
5 针刀疗法 |
6 穴位埋线疗法 |
7 药线点灸疗法 |
8 结论 |
综述三 慢性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疼痛管理的国外研究 |
2 慢性疼痛管理的国内研究 |
3 慢性疼痛管理进展遇到的问题 |
4 FMS管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研究一、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自我管理方案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综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中西联合用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制定研究流程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方法 |
1.5 筛选文献 |
1.6 质量评价 |
1.7 资料获取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主要结局指标的结果和分析 |
3.2 次要结局指标的结果和分析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高通量筛选诊断RA的高特异性探针分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
1.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理 |
1.1.2 医院传统诊断步骤 |
1.1.3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法 |
1.2 虚拟药物筛选 |
1.2.1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1.2.2 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 |
1.2.3 药物设计与高通量虚拟筛选 |
1.2.4 蛋白质折叠形状码 |
1.3 论文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思路及关键步骤 |
第2章 TNF-α配体角度高通量筛选检测RA的探针分子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使用数据库和软件 |
2.1.2 数据来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结构模拟与靶点区识别 |
2.2.2 高通量筛选和评价探针分子灵敏度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药物配体角度高通量筛选检测RA的探针分子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使用数据库和软件 |
3.1.2 数据来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结构模拟与靶点区识别 |
3.2.2 高通量筛选和探针分子灵敏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类风湿因子配体角度高通量筛选检测RA的探针分子 |
4.1 主要使用数据库和软件 |
4.1.1 数据来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结构模拟与靶点区识别 |
4.2.2 高通量筛选和评价探针分子灵敏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全文结论 |
5.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问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第二章TNF-α配体角度高通量筛选检测RA的探针分子 |
附录B 第三章 药物配体角度高通量筛选检测RA的探针分子 |
附表C 第四章 类风湿因子配体角度高通量筛选检测RA的探针分子 |
(9)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
六、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六、研究小结 |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
七、研究小结 |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
三、研究小结 |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
附录六、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10)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
第一节 古代中医与现代研究对肾虚证的认识 |
1 肾藏象理论的现代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肾虚证的认识 |
3 肾虚证与蛋白组学 |
第二节 本研究的设想 第二章 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资料分析 |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2 芯片扫描分析结果 |
3 讨论 第三章 肾阳虚证血浆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资料分析 |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2 芯片扫描分析结果 |
3 讨论 第四章 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共同改变蛋白 全文小结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RayBio(?) Biotin Label-based Human Antibody List |
附录2 中医证候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
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山西医药》杂志二刊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四神煎合四妙散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湿注关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允彬.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D]. 苏闫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补肾壮筋汤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柯溢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老年骨关节炎的脉象图特征分析[D]. 纪泽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非药物自我管理系统评价及综合疗法临床研究[D]. 沈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中西联合用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系统评价[D]. 王璐.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8]高通量筛选诊断RA的高特异性探针分子[D]. 李洪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9]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10]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D]. 毕建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