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阔韧带巨大畸胎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家宇[1](2021)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传统腹腔镜术中及术后一系列相关指标,分析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的良恶性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良性组共127例,其中59例患者使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治疗(机器人组),68例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腹腔镜组),并将良性组的患者根据子宫大小分为<12孕周子宫组及≥12孕周子宫组;恶性组共37例,其中15例患者使用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治疗(机器人组),22例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腹腔镜组)。入组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妇科医师完成,同时由专人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术后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48小时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天数、术中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毗邻脏器损伤)发生率。结果:1、良性肿瘤中应用机器人和腹腔镜的各指标对比(1)子宫大小<12孕周患者应用机器人和腹腔镜的各指标对比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121.30±22.05)ml较腹腔镜组(133.69±19.99)ml少;机器人组首次下床时间(1.26±0.25)d较腹腔镜组(1.52±0.23)d短;机器人组住院天数(5.82±1.02)d较腹腔镜组(6.49±1.20)d短,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手术时间(98.21±17.67)min较腹腔镜组(106.96±27.76)min短;机器人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较腹腔镜组(11.3%)低;机器人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61±0.27)d较对照组(1.71±0.31)d短;机器人组术后引流量(128.01±24.94)ml较腹腔镜组(120.05±17.48)ml多;机器人组术后疼痛程度(1.44±0.21)较腹腔镜组(1.52±0.19)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子宫大小≥12孕周患者应用机器人和腹腔镜的各指标对比机器人组手术时间(150.19±33.22)min较腹腔镜组(180.23±38.89)min短;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180.39±19.89)ml较腹腔镜组(153.27±20.89)ml多;机器人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90±0.34)d较对照组(2.41±0.45)d短;机器人组术后引流量(180.90±15.02)ml较腹腔镜组(200.53±23.50)ml少;机器人组住院天数(6.83±1.44)d较腹腔镜组(7.74±2.40)d短,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较腹腔镜组(20.0%)低;机器人组首次下床时间(1.78±0.22)d较腹腔镜组(1.83±0.26)d早;机器人组术后疼痛程度(1.89±0.31)较腹腔镜组(1.99±0.37)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恶性肿瘤中应用机器人和腹腔镜的各指标对比机器人组手术时间(170.46±40.12)min较腹腔镜组(187.33±22.11)min短;术中出血量(220.89±27.89)ml较腹腔镜组(285.72±30.65)ml少;机器人组切除淋巴结数量(12.16±5.33)个较腹腔镜组(10.00±1.98)个多;机器人组首次下床时间(1.82±0.18)d较腹腔镜组(1.98±0.19)d短;机器人组术后疼痛程度(2.36±0.71)较腹腔镜组(3.26±0.64)小;机器人组住院天数(9.64±4.22)d较腹腔镜组(11.33±1.70)d短,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较腹腔镜组(22.7%)低;机器人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36±0.19)d较对照组(2.49±0.25)d短;机器人组术后引流量(256.95±15.25)ml较腹腔镜组(249.00±20.46)ml多,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妇科良恶性肿瘤手术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术后恢复,应用于大子宫患者优势更加明显。2.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能较多的切除盆腔淋巴结,减少复发风险。
阮彬林,李梅芳[2](2019)在《探讨1.5 T MR对不典型子宫肌瘤诊断价值及结合文献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4例不典型子宫肌瘤误诊原因,结合文献探讨1.5 T MR对不典型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由两名有经验医师回顾分析我院影像误诊、病理证实的14例不典型子宫肌瘤(粘膜下肌瘤4例、真性阔韧带肌瘤3例、假性阔韧带肌瘤2例、巨大浆膜下肌瘤5例其中1例肉瘤变)的1.5 T MRI表现。结果:1例误诊为宫腔积液、3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病变、5例误诊为附件来源肿瘤、1例误诊为后腹膜肿瘤,3例误诊为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子宫肌瘤肉瘤变却又没发现。结论:MR表现不典型、对子宫肌瘤了解不全面、影像观察不细致是误诊的主要原因,1.5 T MR T2WI及增强序列对不典型子宫肌瘤诊断可以提供重要影像信息。
罗文斌[3](2018)在《卵巢肿瘤的MR诊断与病理、临床数据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MRI在卵巢检查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比分析卵巢肿瘤的MRI与病理、临床特征,以提高卵巢肿瘤的良、恶性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200例我院妇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全部临床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病理分型及临床特点,并采用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1)良、恶性卵巢肿瘤发病年龄分别为(39.92±4.85)、(39.25±5.36)岁(P>0.05)。良性卵巢肿瘤临床症状阳性率为32.62%,恶性卵巢肿瘤为64.41%(P<0.05)。(2)MRI定性结果与病理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型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卵巢纤维瘤和粘液性囊腺癌的符合率均为100%,粘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癌、卵泡膜细胞瘤符合率为97.43%、90%、83.33%,透明细胞癌和卵黄囊瘤的符合率71.43%和50%。MRI检查对恶性卵巢肿瘤分期的正确率为87.30%(55/63)。(3)良性卵巢肿瘤MRI特点:形状规则,包膜完整,平扫T1WI、T2WI多为低信号或等信号,部分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多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恶性卵巢肿瘤MRI特点:形状不规则,分界不清,T1WI、T2WI多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4)良恶性卵巢肿瘤动态增强扫描半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卵巢肿瘤ADC值为(1.402±0.485)×10-3mm2/s高于恶性卵巢肿瘤的(0.924±0.361)×10-3mm2/s(P<0.05)。结论:(1)卵巢良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无差别,恶性卵巢肿瘤患者出现阳性临床症状的概率较高。(2)MRI检查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较高,对恶性卵巢肿瘤分期的正确率也较高。(3)不同病理类型卵巢肿瘤具有不同的MRI表现,在临床上综合MRI的平扫、动态增强以及DWI图像特点,有利于分析患者卵巢肿瘤性质及病理类型,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最佳策略。(4)应用DWI的ADC值能够量化卵巢肿瘤,尤其对鉴别良恶性卵巢肿瘤更具有客观性。
季国飞[4](2016)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15例超声声像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共16个肿块中,9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低回声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回声的肿块,可见无回声区,2例表现为无回声的肿块。结论实性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超声表现多典型,当出现出血、囊性变等化时应综合考虑。
金鑫,朱娟[5](2014)在《卵巢肿瘤的CT诊断及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评价CT检查在卵巢肿瘤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22例,年龄1675岁,平均43.5岁。术前行CT平扫+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特征。结果各种类型的卵巢肿瘤CT表现有其特征,典型病例CT可直接定性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诊断CT准确率分别为86.9%、80.4%。CT检查有助于指导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治疗。结论 CT在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临床诊断盆腔疾病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
李灿琴,王丽娜[6](2010)在《超声对女性盆腔包块的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对女性病理性盆腔包块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显像诊断女性病理性盆腔包块并与手术病理检查对照。结果超声诊断良性肿瘤86例,病理诊断73例,与手术诊断符合率84.8%;超声诊断囊实混合性包块12例,手术病理诊断卵巢输尿管盆腔包块7例,浆液性囊肿出血及卵巢卵泡出血2例;内膜异位囊肿25例,病理诊断28例,与手术诊断符合率89.2%,脓肿、输卵管积脓4例,手术病理证实;畸胎瘤31例,病理诊断33例,二者符合率93.9%;异位妊娠48例,手术病理诊断46例,符合率95.8%;恶性肿瘤5例,病理诊断恶性3例,交界性1例。结论目前超声对畸胎瘤、卵巢囊肿类(主要为内膜异位囊肿、浆液性囊肿、黏液性囊腺瘤)及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相对较高,超声定性诊断相对较易,术前超声检查诊断有价值;对囊实混合性及实质性包块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尚有困难。
韩怀忠,杨来娇,孙连超,赵颖,薛向菲[7](2009)在《超声显像误诊子宫肌瘤17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永安[8](2005)在《盆腔卵巢附件包块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螺旋CT、MRI在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2、探讨卵泡结构改变的MRI表现在盆腔附件包块的定位、定性诊断中意义。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CT、35例MRI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女性盆腔附件包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 结果:1、50例良性病变螺旋CT的诊断正确率为75.5%,病灶显示率为88.6%;输卵管炎症、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滑肌瘤囊变等约50%误诊为卵巢肿瘤。两种病理类型共存约14%。炎性或功能性囊肿较良性肿瘤强化明显。 2、42例盆腔卵巢恶性肿瘤CT表现为囊实性、实性约占95%,中等强化;33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前CT诊断的准确率达89%;增强后腹膜结节、增厚的网膜并大量腹水多见于Ⅲ期。良、恶性肿瘤共存占7%。腹水的分布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 3、35例MRI检查的盆腔附件包块诊断的准确率为90.1%。卵泡结构的显示在良、恶性占位中差异有显着性,P<0.05 结论:1、卵巢良性包块CT、MRI都有一定的特征表现;附件炎症、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滑肌瘤囊变、多种组织类型共存病例易误诊,诊断应结合临床。 2、螺旋CT、MRI检查对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尤其是Ⅲ期患者分期准确率高,是卵巢恶性肿瘤术前分期的主要方法。 3、MRI T2像卵泡结构改变有助于盆腔包块的定位定性诊断。
陈卫霞,杨志刚,闵鹏秋,何之彦[9](2004)在《盆部原发肿瘤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学基础》文中认为目的 分析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特征 ,探讨产生各种影像表现的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 ,包括病灶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特征 ,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和间隙的关系等。结果 良性肿瘤 3例 ,恶性肿瘤 11例。肿块位于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各 6例 ,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同时受累 2例。CT增强表现为实质性 8例 ,囊实性 6例 ;均匀强化 3例 ,不均匀强化 11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和受侵犯各 7例。 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 ,其中良性畸胎瘤 2例 ,恶性畸胎瘤和类癌各 1例。结论 CT增强扫描能准确判断盆部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 ,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对畸胎瘤能做出比较明确的定性诊断。
冷怀明[10](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子宫阔韧带巨大畸胎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阔韧带巨大畸胎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手术器械 |
3.2.2 机器人手术步骤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妇科良性肿瘤手术中各指标的对比 |
4.1.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4.1.3 子宫大小≥12 孕周患者应用机器人和腹腔镜的各指标对比 |
4.2 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疗效分析 |
4.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4.2.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指标对比 |
第5章 讨论 |
5.1 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疗效分析 |
5.1.2 子宫体积≥12 孕周患者手术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分析 |
5.2 恶性肿瘤手术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疗效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探讨1.5 T MR对不典型子宫肌瘤诊断价值及结合文献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误诊原因分析 |
3.2 子宫肌瘤的1.5 T MR诊断及鉴别诊断 |
(3)卵巢肿瘤的MR诊断与病理、临床数据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 卵巢肿瘤的发病分布特点 |
2. 卵巢肿瘤手术病理结果 |
3. MRI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 |
4. 不同病理类型卵巢肿瘤的MRI表现 |
5. 良恶性卵巢肿瘤动态增强扫描的半定量参数分析 |
6. 不同病理类型卵巢肿瘤的MRI检查DWI ADC值分析 |
四、讨论 |
1. MRI成像原理及方法 |
2. 卵巢肿瘤的诊断现状 |
3. 常见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MRI表现 |
4. MRI检查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
5. 小结与展望 |
五、结论 |
六、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卵巢肿瘤的CT诊断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卵巢良性肿瘤的CT表现 |
2.2 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 |
3 讨论 |
3.1 CT诊断卵巢肿瘤的价值 |
3.2 CT与MRI比较 |
3.3 CT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及手术的指导意义 |
(6)超声对女性盆腔包块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卵巢肿瘤的诊断分析 |
3.1.1 良性肿瘤的诊断 |
3.1.2 恶性肿瘤的诊断 |
3.2 囊肿类的诊断 |
3.3 盆腔的脓肿诊断 |
3.4 盆腔囊实混合性包块的诊断 |
3.5 异位妊娠包块的诊断 |
(7)超声显像误诊子宫肌瘤1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误诊情况 |
1.3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误诊分析 |
3.2 误诊预防 |
(8)盆腔卵巢附件包块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盆部原发肿瘤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扫描参数: |
3.图像分析: |
结果 |
1.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 |
2.CT显示肿瘤的解剖部位: |
3.病灶的CT增强表现特征: |
4.肿瘤对邻近器官推压、侵犯的三维空间的解剖关系: |
讨论 |
1.盆部原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
2.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特征与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 |
3.盆部原发肿瘤的解剖分布及对邻近器官推压、侵犯的空间关系: |
4.盆部原发肿瘤与器官源性肿瘤的鉴别: |
四、子宫阔韧带巨大畸胎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D]. 杨家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探讨1.5 T MR对不典型子宫肌瘤诊断价值及结合文献误诊分析[J]. 阮彬林,李梅芳.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7)
- [3]卵巢肿瘤的MR诊断与病理、临床数据对比研究[D]. 罗文斌. 厦门大学, 2018(02)
- [4]卵巢卵泡膜细胞瘤15例超声声像图分析[J]. 季国飞. 现代实用医学, 2016(09)
- [5]卵巢肿瘤的CT诊断及诊断价值[J]. 金鑫,朱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4(06)
- [6]超声对女性盆腔包块的诊断分析[J]. 李灿琴,王丽娜. 基层医学论坛, 2010(01)
- [7]超声显像误诊子宫肌瘤17例分析[J]. 韩怀忠,杨来娇,孙连超,赵颖,薛向菲.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13)
- [8]盆腔卵巢附件包块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D]. 王永安. 暨南大学, 2005(03)
- [9]盆部原发肿瘤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学基础[J]. 陈卫霞,杨志刚,闵鹏秋,何之彦.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06)
- [10]《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