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后间隙疝22例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蔡毅[1](2021)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疼痛行为学,研究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及形态改变;探讨杜仲腰痛丸对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脑结构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阐明杜仲腰痛丸的作用机制,为杜仲腰痛丸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选用6-8周龄健康的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250±20g,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2天、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大体行为学观察、机械痛阈值测定、热痛阈值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14天、28天,利用Bruker公司7.0T核磁收集BOLD数据,采用ReHo、f ALFF两种方法处理BOLD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杜仲腰痛丸干预LDH慢性下肢痛的RS-fMRI研究:选用6-8周龄健康的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20g,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杜仲腰痛丸灌胃,剂量为259.2mg/Kg,每天两次,正常组和模型组通过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给药前0天、给药后第2天、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大体行为学观察、机械痛阈值测定、热痛阈值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14天、28天,利用Bruker公司7.0T核磁收集BOLD数据,采用ReHo、f ALFF等方法处理BOLD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大鼠建模前P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建模后各时间点PWT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PWT值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大鼠建模前TW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建模后各时间点TWL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TWL值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部分中,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ReHo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有:左室周灰质、右纹状体;f ALFF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有:右纹状体、左嗅球、双侧小脑分子层。(4)给药后第21天和第28天,治疗组大鼠的PWT值与给药前第0天、给药后第2天、第7天和第1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4天、21天和28天,治疗组大鼠的PWT值与模型组大鼠在同一时间点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给药后21天、28天的PWT值与正常组大鼠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给药后21天、28天,治疗组大鼠的TWL值与给药前0天、给药后2天、7天、14天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4天、21天、28天,治疗组大鼠的TWL值与模型组大鼠在同一时间点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给药后21天、28天的TWL值与正常组大鼠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杜仲腰痛丸治疗后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部分中,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图结果显示ReHo值显着增高的脑区有:左初级躯体运动皮层;f ALFF值显着增高的脑区有:左外侧内嗅皮层、右海马。结论:(1)大鼠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进行LDH建模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反应,提示LDH慢性下肢痛大鼠建模成功。(2)利用RS-fMRI技术,从ReHo和f ALFF分析指标能够发现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相关脑区结构发生了形态学改变。(3)杜仲腰痛丸能提高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值,具有缓解LDH慢性疼痛作用。(4)杜仲腰痛丸可以部分改善或逆转异常的脑形态及脑结构,通过治“脑”发挥止痛作用。
熊伟[2](2020)在《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术后出现血清肿的影响因素,使临床医务人员提前做好患者的围术期准备,加速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本院进行“开放式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治疗的患者。按标准筛选78例患者,分析术后出现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参考*根据《腹部切口疝诊疗指南(2018版)》[1],按照一定入组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例,筛选出78例患有腹壁切口疝患者进行研究,将这78例患者术后情况分为两组,分别为术后出现血清肿组为实验组和非血清肿组为对照组,同时记录需要研究的患者基本信息和术前以及术后观察指标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单因素分析用卡方检验,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体重指数(BMI)、白蛋白水平、术后感染、切口疝大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将单因素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腹壁切口疝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分析得出腹壁切口疝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收集的78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中有14例发生术后血清肿,64例患者术后未发生血清肿,对于78例患者中年龄大于60岁共4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2例,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患者共3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2例,男性患者5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0例,女性患者2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4例,患有基础疾病患者4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2例,无基础疾病患者3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2例,BMI大于24共23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8例,BMI小于或等于24共55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6例,白蛋白水平大于30g/L共72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9例,白蛋白水平小于或者等于30g/L共6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5例,术后感染共3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3例,无术后感染共75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1例,切口疝大于8cm共48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3例,切口疝小于或者等于8cm共30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1例,手术时间大于180分钟共19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8例,手术时间小于或者等于180分钟共59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6例,前腹壁中央区共53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9例,非前腹壁中央区共25例,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5例。把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体重体重指数(BMI)、白蛋白水平、术后感染、切口疝大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进行卡方检验,经单因素分析,患者术后切口血清肿与发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切口疝大小、术后感染(POI)与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有关(均P<0.05)。而与性别、切口部位无关(均p>0.05),将以上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是患者年龄(OR=0.334,P=0.030)基础疾病(OR=0.115,P=0.023)、和术后感染(OR=0.017,P=0.041),提示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后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壁切口疝术后血清肿影响因素较多,患者的年龄、BMI、基础疾病、切口疝大小、白蛋白水平、术后感染、手术时间与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发生有关,而性别、切口部位与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发生无关。其中,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后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康宁宁[3](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彭丽[4](2019)在《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采用鸡卵清白蛋白、百白破疫苗、伊文思蓝注射的造模方法诱导荨麻疹大鼠模型,观察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揭示当归饮子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选择10只大鼠,四肢足跖注射鸡卵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白百破疫苗,隔日1次,共3次,于末次致敏10d后处死,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当归饮子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西药对照组、当归饮子组分别灌胃氯雷他定溶液和当归饮子,每组连续药物干预5天,每天1次;干预第5天,在大鼠背部剃毛,空白组于剪毛处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其余4组于剪毛处皮内注射血清稀释液。1小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兰加鸡卵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处死动物,取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C3B、beclin-1、p62蛋白表达,运用Image Pro Plus 6.0图像软件进行蛋白IOD半定量评分,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空白组皮肤组织表皮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模型组可见真皮层水肿明显,胶原纤维染色变淡、纤维间间隙增宽,透光度增强,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明显荨麻疹样组织病理学改变,各治疗组上述病理学改变均有所减轻。电镜:空白组细胞未见明显自噬体形成;模型组可自噬小体数量增多,且可见细胞核碎裂、线粒体肿胀破损伴空泡样变性、内质网扩张等上皮细胞异常超微结构;当归饮子组可见多个双层膜结构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其自噬体数量显着高于模型组,且当归饮子可改善皮损组织上皮细胞异常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损组织内LC3B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当归饮子组皮肤组织LC3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西药对照组相比较,当归饮子组可上调LC3B蛋白水平的表达(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损组织内beclin-1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饮子组大鼠皮损组织内beclin-1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损组织内p6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当归饮子组大鼠皮损组织内p62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当归饮子可下调大鼠皮损组织内p62表达水平(P<0.05),提示经当归饮子治疗后,荨麻疹大鼠模型自噬标志LC3B蛋白、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6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1.鸡卵清白蛋白复合造模法成功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当归饮子可显着改善荨麻疹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及组织形态学变化;2.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上皮细胞的自噬体数量增多,当归饮子可进一步促进自噬体的激活和形成,提高自噬体数量水平并改善皮损组织上皮细胞异常超微结构;3.当归饮子可上调LC3B、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且下调p62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当归饮子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之一。综合以上结论,当归饮子可能通过促进荨麻疹大鼠皮肤组织的自噬水平,从而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闵小波[5](2019)在《三维可视化精准评估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收集门脉高压患者的CT数据,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门脉系统的三维诊治模型。2.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判定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了解血管变异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及指导手术入路。3.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PD)的97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门静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将患者分为重建组和非重建组,两组患者数量分别为41例,5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术前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因、Child-pugh分级等;手术相关资料,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以及术后患者随访资料。收集两组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数资料,我们使用均值表示;对于计量资料,我们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相关性;对于等级资料,我们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P值<0.05认为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个月至24个月。在非重建组中手术中转开腹1例,术后随访再发上消化道出血2例;重建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随访再发出血1例。重建组手术平均时间短于非重建组(129.12min vs 145.13min,P<0.05),其中,重建组平均隧道建立时间也比非重建组少(28.51min vs 33.34min,P<0.001),而且重建组术中出血(146.83ml vs 190.89ml,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7.05d vs 8.02d,P<0.05)均少于非重建组,两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LSPD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腹腔镜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血管,有利于辨别血管变异及曲张静脉临床分型。3.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指导手术操作及手术入路,可有效减少患者创伤,减少术中出血及不必要的损伤,加速患者康复。
马廷午,杨西鹏,马荣龙[6](2018)在《腹腔镜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超声刀、血管闭合系统、内镜下切割吻合器,一次性圆型吻合器等医疗器械普及应用,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已经得到了临床的认同[1]。然而,我国大部分胃癌患者就诊时已经是进展期[2]。对于进展期胃癌是否适用于腹腔镜目前存在争议,其焦点集中于手术安全性及淋巴脂肪组织清扫的彻底性。选取2015-12—2018-01间在我科接受胃癌根治术的50
沈洋[7](2016)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指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也是一种胃动力缺乏性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胃瘫发病率国内报道为0.6%-7%,国外报道为5%-10%。消化系统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早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手术后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不适的症状和漫长的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信心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现代医学治疗PGS的疗效有限。传统中医药治疗PGS的国内报道较多,不管采用中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其治疗有效率普遍在80%以上,中医与西医治疗该病有效率差异明显。通过检索CNKI文献库与Pubmed文献库发现,尽管中药治疗PGS的中文报道较多,其缺点是诸多的研究结论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仅为病例回顾分析研究或简单的病例对照研究;而Pubmed上目前仍检索到外用中药治疗PGS的任何研究报道。因此,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中药治疗PGS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PGS的治疗现状,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课题组前期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进行研究,局部辨证以“寒证”为主,以“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治法自拟“胃瘫外敷方”,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RCT临床课题设计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术后PGS增加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继而使国内外更多的患者受益。[研究目的]1.探讨“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2.评价“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安全性。[研究方法]本课题应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并且整个研究过程接受课题管理部门北京市科委所安排的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进行第三方实时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会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同时通过四个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进行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培训四个分中心的研究者,统一安排药物购入,制剂室根据循证医学中心提前审定的盲底筹备制作药品(包括试验药和安慰剂药)。随后根据入组标准招募肿瘤术后PGS患者,完成入组前筛选,包括胃肠镜、消化道造影、胸腹部CT或腹部立位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潜血检查、心电图等检查。根据患者入组次序分发每个中心已经完成设盲的药物,记录患者治疗第1、3、5、7、14天的胃动力恢复时间、胃瘫症状评分、胃引流及呕吐量,记录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完成后进行出组检查(与入组时检查项目相同)后出组,同时按照患者愿望无偿领取2周的“胃瘫外敷方”真药继续治疗。所有病例数据录入后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锁定数据,在课题负责人和循证医学中心、第三方岐黄研究中心监察人员三方在场下揭盲,完成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明确“胃瘫外敷方”治疗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课题从启动、实施、完成到最后揭盲,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完成,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整个课题所开展并全部完成的质控项目有:伦理申报、上会讨论及审批、循证医学中心根据盲法要求设盲、药物统一购买、全程质量控制、制剂室根据研究项目书编写药品制备流程、在国际网站上进行临床试验登记注册、对内四个中心所有研究者进行培训、对外多渠道进行患者招募、第三方监察单位进行每月质量监察并出具报告、病例数达标后进行循证医学数据管理、两次标准化揭盲。细致规范的质控过程保证了该课题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本课题按要求招募120例肿瘤术后PGS患者入组,历时24个月,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事件提前终止试验,1例违背试验方案退出试验,12例受试者自动退出,共计105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疗程为14天。基线分析示试验药组和安慰剂组在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术后留置鼻胃管、中药治疗史、术后胃瘫分级、胃瘫症状分级、肿瘤类型、肿瘤转移部位、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类型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入组检查包括两组病人在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离子水平和心电图等方面,疗效基线分析方面包括入组时是否留置鼻胃管与入组胃瘫症状评分,以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两组PGS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3.根据课题设定的临床有效标准,FAS集中60例试验组患者中41例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68.33%;60例安慰剂组患者中25例临床有效,有效率为41.67%,FA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3)。PPS集为全部与试验方案相符、依从性好、试验期内未服禁止药、顺利完成研究方案规定的随访过程、同时完成CRF表规定填写内容的病例,试验药组为45例,安慰机组为43例,其中试验药组有效35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7.78%;安慰机组有效19例,无效24例,有效率为44.19%,PP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1)。扣除中心效应后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的临床疗效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两组治疗有效时间、鼻胃管引流量变化、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胃瘫症状评分变化,研究发现①治疗有效时间使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差异。FAS集(P=0.017)和PPS集(P=0.006)中两组病人在治疗有效所需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组。②鼻胃管引流量变化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组间差异,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管引流量上无统计学差异。③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前后变化上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症状无统计学差异。④胃瘫症状评分变化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5.试验药组发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在53例试验药患者(不含脱落的7例)中发生率为5.66%;安慰剂组未发现不良反应中止治疗的患者。试验药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4)。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和心电图等检查出现异常值的发生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结论]1.在试验研究前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本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课题设计严密、实施过程严谨,第三方监管严格,为循证医学提供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寒热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外敷能够提高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胃瘫外敷方与安慰剂治疗PGS的临床有效率有显着差别,胃瘫外敷方疗效确切。3.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而在“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这7个症状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治疗后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治疗后“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7个症状控制方面以及治疗后的胃瘫症状评分改善方面,不能认为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4.中药外敷治疗方式可以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使用“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皮肤过敏反应(1例中度干性脱皮水疱瘙痒,1例轻度皮肤瘙痒)发生率为5.66%,与安慰剂组比较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244)。与安慰剂相比,未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增加患者血常规、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离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胃镜、肠镜、消化道造影、腹部立位片、CT检查等指标的恶化风险。5.本研究证实“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安慰剂,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胃瘫外敷方”可以让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属“寒证”的PGS病人获益。
王文静[8](2015)在《改良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比传统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LSPD)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观察改良LSPD通过对手术的简化和改进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策略。3.完善并总结改良LSPD的合理的操作流程,建立LSPD的手术规范。方法:自2012年6月-2015年1月本中心14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LSPD,110例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OSPD),腹腔镜手术患者按时间及脾脏大小分层,A组:比较行LSPD的149例患者(Group LSPD, GLS)与行OSPD的110例患者(Group OSPD, GOS); B组:比较46例行传统LSPD的早期病例(Group Earlier Stage, ES)与103例行改良LSPD的后期病例(Group Later Stage, LS);C组:比较103例LS中脾脏长径大于20cm的39例巨脾病例(MS,Group massive splenomegaly)与脾脏长径小于20cm的64例非巨脾病例(NMS,Group non-massive splenomegaly)。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分级、脾脏长径等;术中及术后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M±SD)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常规验证正态性并运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常规验证方差齐性,数据分析选用卡方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水准定为a=0.05,当p<0.05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结果:A组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半年内无明显并发症。GLS中转开腹4例(中转率2.68%)。G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GOS组(344.16min vs241.73min,p=0.027),而GLS组术中出血量(793.25ml vs914.54ml,p=0.009)、术后进食时间(42.66hvs56.25h,p=0.011)、术后住院时间(7.5d vs8.93d, p=0.043)均较GOS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ES中有3例及LS中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46例均顺利完成LSPD,无围手术期死亡或二次手术,术后均康复出院,随访半年内无明显并发症。ES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LS (344.2min vs214.3min, p<0.05),而术中出血量多于LS(907.4ml vs715.3ml,p<0.05)。LS组术后进食时间(7.6d vs9.1d, 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41.3h vs51.2h,p<0.05)短于E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5%vs10.8%,p<0.05)及手术中转率(0.97%vs6.52%,p<0.05)LS组明显少于ES组。C组MS中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02例均顺利完成改良LSPD,MS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NMS (246.5min vs184.3min, p<0.05),而术中出血量(876.4ml vs492.5ml, p<0.05)及手术中转率(2.56%vs0%,p<0.05)多于NFS。两者在术后进食时间(41.2h vs40.4h,p>0.05)、术后住院时间(7.9d vs7.1d,p>0.05)以及并发症发生率(5.13%vs4.68%,p>0.05)无显着差异。结论: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LSPD是安全有效的,比传统开腹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进食早、术后住院时间短,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2.改良LSPD采用建立脾蒂隧道和食管后隧道的技术,对手术进行的简化和改进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胃肠道恢复、降低住院天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中转率,明显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3.巨脾、重度静脉曲张不是腹腔镜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并熟练掌握腔镜技术的条件下可以选择性开展。4.合理的操作流程、标准的手术规范和改良LSPD对手术进行的简化和改进可以提高手术的可实施性与成功率,有助于改良LSPD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推广。
黄振超[9](2014)在《二枝汤对大鼠退变性颈椎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11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本研究通过大鼠退变性颈椎椎间盘造模后应用二枝汤干预治疗该模型,进行细胞学与基因学实验。用手术方法获取大鼠颈椎椎间盘及髓核组织,采用PCR技术观察二枝汤对退变性颈椎椎间盘内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二枝汤干预下对颈椎椎间盘髓核组织中MMP-11的表达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 首先系统回顾了中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照西方现代医学在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和研究进展。将实验设计为先随机分组,再平行对照的方案。经过急性毒性试验无小鼠死亡,未测得二枝汤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取SPF级ICR小鼠40只,体重在18-20g,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只。将二枝汤浓缩为最大浓度,并予两组小鼠连续多次灌胃,A组灌胃3次/日;B组灌胃4次/日。末次灌胃结束后4h可予进食,连续观察动物变化情况7天。7天后称重,颈椎脱臼法处死,解剖并观察小鼠内脏的外观变化。然后进行二枝汤对大鼠颈椎退变椎间盘MMP-11基因表达的影响的实验:选取清洁级180-200gSD大鼠80只,分成A、B、C、D四组;每组各20例。均采取颈椎间盘穿刺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分组进行灌胃。A组(对照组):造模后行生理盐水灌胃;B组(实验组):造模后予等剂量二枝汤灌胃;C组(西药组)造模后予等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D组(中成药组)造模后予等剂量颈痛颗粒灌胃。灌胃30d后取相应穿刺椎间盘组织行MMP-11检测。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中两组小鼠在经过1周的连续灌胃后,均未出现死亡情况。在大鼠实验中,经过检测得出MMP-11基因在二枝汤组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二枝汤组、颈痛颗粒组及双氯芬酸钠组的MMP-11的基因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二枝汤在最大浓缩浓度下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难以测出半数致死量,说明二枝汤的安全性高、毒性很小,为以后进一步进行临床安全性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根据实验结果,二枝汤组能够明显降低MMP-11基因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的凋亡,达到恢复椎间盘正常功能的目的。同时二枝汤组对MMP-11基因表达的影响与颈痛颗粒组及双氯芬酸钠组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该实验为更深入研究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俞铖,薛万江,李鹏,冯盈,毛勤生[10](2013)在《应用巴德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巴德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在全麻下应用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约10 mL。术后均无须使用镇痛剂,术后住院时间24 d,平均3 d。均无切口感染及血管、精索等损伤,术后出现阴囊血清肿及阴囊气肿各1例。随访至2012年12月31日均无复发,患者无腹股沟区疼痛不适及异物感。结论:应用巴德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
二、胃后间隙疝22例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后间隙疝22例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建立LDH动物模型 |
2.3 疼痛行为学测定 |
2.3.1 大体行为学观察 |
2.3.2 机械痛阈值检测 |
2.3.3 热痛阈值检测 |
2.4 BOLD fMRI图像采集 |
2.5 fMRI数据处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
3.2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械痛阈的变化 |
3.3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热痛阈的变化 |
3.4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ReHo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 |
3.5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fALFF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 |
4.2 动物模型研究 |
4.2.1 机械压迫模型 |
4.2.2 单纯炎性刺激模型 |
4.3 动物模型的评估 |
4.4 ReHo、fALFF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杜仲腰痛丸干预LDH慢性疼痛的RS-fMRI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动物饲养及实验条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建立LDH动物模型 |
2.3 干预措施 |
2.4 疼痛行为学测定 |
2.4.1 大体行为学观察 |
2.4.2 机械痛阈值检测 |
2.4.3 热痛阈值检测 |
2.5 BOLD fMRI图像采集 |
2.6 fMRI数据分析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行为学观察 |
3.2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械痛阈的变化 |
3.3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热痛阈的变化 |
3.4 ReHo结果分析 |
3.5 fALFF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痛阈值分析与讨论 |
4.2 杜仲腰痛丸药物组成及药理学研究 |
4.3 ReHo、fALFF结果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经历及研究成果 |
1.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2.参与课题情况 |
3.获得奖励 |
4.参加会议 |
(2)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腹壁切口疝的形成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技术路线图 |
理论探讨 |
1.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 禀赋不足、外邪侵袭发为瘾疹 |
1.2 气血亏虚、六淫致病是荨麻疹的诱发因素 |
1.3 少阴有余是瘾疹发病的核心病机 |
2.当归饮子方的起源、多样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
2.1 当归饮子方的起源及多样性 |
2.2 本课题选方当归饮子 |
2.3 当归饮子现代药理研究 |
2.4 当归饮子临床使用广泛 |
2.5 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 |
2.6 当归饮子作用机制研究 |
3.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
3.1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机制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常用治疗 |
4.细胞自噬的认识 |
4.1 自噬广泛参与生理病理过程 |
4.2 自噬的形成过程 |
4.3 自噬标志物 |
5.荨麻疹动物模型探讨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二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自噬体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三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自噬标志LC3B、beclin-1、p62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荨麻疹治疗浅析 |
1.荨麻疹概述 |
2.瘾疹病因病机 |
3.荨麻疹常见证型、治疗及临床研究 |
4.中医特色疗法 |
5.西医治疗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三维可视化精准评估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术前管理 |
2.3.1 术前检查 |
2.3.2 术前评估 |
2.3.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操作 |
2.4.1 麻醉 |
2.4.2 手术器械 |
2.4.3 体位及Trocar分布 |
2.4.4 手术步骤 |
2.5 术后管理 |
2.6 出院标准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维重建技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腹腔镜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检查与诊断 |
4. 治疗 |
5. 文献阅读体会 |
(二)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概况 |
3. 文献阅读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试验 |
(一) 前言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试验药物的制备 |
3. 研究方法 |
4. 结局指标 |
5. 研究程序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
8. 研究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 课题实施的质量控制 |
1. 课题启动阶段 |
2. 课题实施阶段 |
(二)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
1. 病例入组及揭盲情况 |
2. 入组病人的中西医诊断、分级及治疗史(FAS集) |
3.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
4. 脱落患者入组情况描述 |
5. 小结 |
(三)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临床有效率) |
1. 临床有效率总体分析 |
2. 中心效应评价分析 |
3. 符合方案数据分析集分析 |
(四)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1. 治疗有效时间 |
2. 鼻胃管引流量变化 |
3. 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 |
4. 胃瘫症状评分变化 |
(五) 安全性评价 |
1. 因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分析 |
2. 检查结果分析 |
3 安全性评价小结 |
讨论 |
(一) 科学假说的提出 |
1. 现代医学治疗PGS疗效有限 |
2. 中医治疗PGS的国内报道疗效显着 |
3. 循证医学时代,期待高质量的RCT研究推广中医药 |
(二) 为什么使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PGS? |
1. 中医对术后胃瘫的认识 |
2. 精准辨证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
3. 为什么选用“穴位贴敷”的中医外治法 |
4. 为什么选用“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本病的治法 |
5. “胃瘫外敷方”的选方用药依据 |
(三)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1.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
2.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安全性评价分析 |
(四) 对本研究的思考 |
1. “胃瘫外敷方安慰剂”改善胃瘫症状的“安慰剂效应”分析 |
2. 本研究采用中医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有什么启示? |
3. 中医药治疗术后并发症可以成为未来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中药外敷的机理阐释 |
(五) 小结 |
1. 创新点 |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六) 本课题未来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各分中心研究合同(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
附件2. 研究中心伦理批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
附件3. 本研究的国际注册信息(来自ISRCTN官方网站) |
附件4. 研究者工作手册 |
附件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指导于册 |
附件6.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件7. 药品编盲操作程序及编盲记录 |
附件8. 药物外敷操作规范培训视频 |
附件9. 病例报告表(CRF) |
附件10. 岐黄监察课题进展报告(第17次)(本研究为课题3-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改良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入排标准 |
2.2 围手术期处理 |
2.3 手术方法 |
2.3.1 GOS采用OPSD |
2.3.2 B组ES行传统LSPD |
2.3.3 LS(C组)(包括NMS及MS)均行改良LSPD |
2.3.4 D组既往有腹部手术史PHT患者 |
2.3.5 E组行改良LSPD及LC |
2.3.6 F组行腹腔镜下原位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一、PHT患者行L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
二、改良LSPD简化和改进手术技术的方法的探讨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三、PHT巨脾患者行改良L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
四、既往有腹部手术史PHT患者行改良L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
五、PHT合并胆囊结石一期行改良LSPD及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
六、合并严重脾周围炎的PHT患者行LOS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
七、改良LSPD的手术技术和流程的优化和规范的探讨 |
八、PHT并消化道大出血的处理 |
九、手术并发症分析 |
十、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二枝汤对大鼠退变性颈椎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11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
1.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
1.3.1 内服汤药治疗 |
1.3.2 针刺治疗 |
1.3.3 手法治疗 |
1.3.4 外用药治疗 |
1.4 二枝汤的组成及药理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颈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 |
2.2.1 颈型颈椎病 |
2.2.2 神经根型颈椎病 |
2.2.3 脊髓型颈椎病 |
2.2.4 椎动脉型颈椎病 |
2.2.5 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
2.3 颈椎病的治疗 |
2.3.1 保守治疗 |
2.3.2 手术治疗 |
2.3.2.1 前路手术 |
2.3.2.2 后路手术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二枝汤的急性毒性试验 |
1.1 材料及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物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3 结论 |
2. 二枝汤对大鼠颈椎退变椎间盘MMP-11基因影响 |
2.1 造模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物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造模方法 |
2.1.3.2 造模观察指标 |
2.1.3.3 给药 |
2.1.3.4 检测指标 |
2.2 RT-PCR检测受试样品Rat-MMP-11基因的表达 |
2.2.1 受试样品信息 |
2.2.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2.2.3 实验步骤 |
2.3 结果 |
2.3.1. 灰度分析及表达直方图 |
2.3.2. 统计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椎间盘退变性动物模型研宄进展 |
1.1 自发性椎间盘模型 |
1.2 继发性椎间盘模型 |
1.2.1 基因技术介导的椎间盘模型 |
1.2.2 尾部椎间盘模型 |
1.2.3 双足直立椎间盘模型 |
1.2.4 压力负荷椎间盘模型 |
1.2.5 脊柱失稳椎间盘模型 |
1.2.6 手术损伤椎间盘模型 |
1.2.7 化学损伤椎间盘模型 |
1.2.8 营养缺乏椎间盘模型 |
2. MMP-11基因在颈椎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写 |
附录二: 实验过程图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应用巴德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和手术方法 |
1.3 结果 |
2 讨论 |
四、胃后间隙疝22例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蔡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分析[D]. 熊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康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4]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彭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三维可视化精准评估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闵小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腹腔镜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J]. 马廷午,杨西鹏,马荣龙.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8(04)
- [7]“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D]. 沈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改良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文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9]二枝汤对大鼠退变性颈椎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11表达的研究[D]. 黄振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应用巴德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 俞铖,薛万江,李鹏,冯盈,毛勤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