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题的答案不唯一(论文文献综述)
丁瑞[1](2021)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开放性问题特点研究》文中认为
罗娜[2](2020)在《初中数学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两能”改成“四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教学中,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来进行。作为课堂提问的主要载体,课堂问题设计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本文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最近发展区”和问题设计的相关理论,针对初中数学教师问题设计部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以教师问题设计为出发点、探究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问题设计的原则和优质问题的特征,确定了从问题的类型、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联程度、问题的表述和难度、问题的启发性和逻辑性四个维度来分析数学课堂问题。其次,利用问卷调查对初中数学教师问题设计情况进行了解,得到以下结论: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并对其有所研究,在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注意到教学目标对课堂问题的指导作用,也认识到问题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和检查学习情况的作用,大部分教师注重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存在一部分教师忽视了设计问题用来拓展学生思维及发展能力的目的,对于问题用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也有所忽视。进一步,利用课堂观察对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课例中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中综合类和评价类等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较少;大部分教师设计问题与教学目标关联紧密;大部分教师都很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逻辑性,但启发性问题设置的数量不那么充足;对于问题的表述上,几乎所有教师都注意到问题的情境化,用词也简洁准确,但普遍语言缺乏趣味性;对于问题的难度设计上,各课例中设计的问题有难有易,也存在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最后,结合已有的文献,针对研究结果体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首先,教师要明确设计优质问题的教学意义,只有认识到了优质问题对于课堂的重要性,才会逐渐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其次,教师应当遵循问题设计的一些原则,设计的问题应当满足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开放性、趣味性、难度设置得当这五个原则;最后,要求教师课堂中需要注重对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的设计,过多的简单回忆就能解决的低认知水平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李冬雪[3](2020)在《开放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沈阳市Q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最大的特性就是思维性,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作为新课改所提出的新题型,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载体。有效教学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便于学生有逻辑性地、形象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研究方面,目前我国对数学教学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阶段,即使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研究也比较少。教师在一线教学时,相对封闭性问题而言,教师对开放性问题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本文沿着从“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现状”到“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和教学策略”再到“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践”的研究思路,从分析现状得到相应的实施建议和教学策略,并在实习期间开展小实验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笔者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关于开放性问题包括分类、意义方面的相关文献,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模式、运用、策略的相关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界定出“数学开放性问题”、“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等核心概念。二,在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开放性问题的分布情况后,笔者先用数学开放性问题测试题A卷对学生进行了测试,了解学生解答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了访谈,用来了解教师对于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及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认知。三,笔者为了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对Q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轮小型实验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测试学生解答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来验证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四、通过调查和实验得到如下结论:1.实验后,开放性问题可以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展开。2.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林敏婷[4](2020)在《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放题因其显着的开放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备受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开放题研究的热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开始明确提出对“开放题”的教学要求。然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仍停留在中学,开放题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缺乏关注,对小学数学开放题展开教学设计研究的规范论文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尝试将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建构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并给出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案例。本研究基于教学设计的视角,旨在将开放题融入现实的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丰富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案例,扩充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文献分析和课例研究的研究方法,按以下思路开展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小学数学开放题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搜集、整理与分析,展开了对小学数学开放题的内涵、特点与分类以及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意义的理性思考。其次,基于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四个方面的前提性思考,从课程标准和教材两方面对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建构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再次,根据构建的一般流程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利用数学开放题测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再借助PTA量表和“等级赋分制”进行教学评价与分析,呈现最终的教学设计案例。最后,结合本研究实施情况和教学评价结果,得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若干建议。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需要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的转变作为前提;而融入则需要建构一般的教学设计流程,并将“开放”贯穿始终;就基于一般教学设计流程而形成的4节“多边形的面积”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而言,在教师、学生和课堂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预期效果。因此,在把“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时,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融入的顺畅”:以教材为灵感,改编或自编数学开放题;以开放为主线,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编制和评价数学开放题测试卷。本研究弥补了先前研究者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研究不足的缺陷,丰富了开放题教学设计案例。但本研究选择的教学对象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构建的教学设计一般流程和呈现的教学案例的可行性还有待验证。今后的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学校的教学班级同时开展教学设计研究,进一步验证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王真真[5](2020)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以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好的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初级汉语综合课总体上来说是一门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为目标的综合课,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对语言技能进行训练以及传授语言知识的课程。这篇论文就主要研究了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初级综合课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经常使用的策略和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笔者利用在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任教期间对四位教师八个课时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堂录音,收集和整理出了比较详实的语音材料。对录音材料反复听取,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数量、提问类型、提问分配方式、提问技巧、提问等待时间、提问有效性和提问反馈这七个方面入手,整理计算出与之相关的数据,并制成了表格。论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观察发现教师在使用提问策略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的第四章是针对这四位老师的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考察各位老师在提问数量、提问类型、提问分配方式、提问技巧、提问等待时间、提问有效性和提问反馈这七个提问策略方面的意识和理论水平。并根据访谈的内容发现教师在这提问策略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论文的第五章是结合了第三章对课堂录音的分析和课堂观察的结果与第四章教师访谈的内容以及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对以上两章发现的教师在提问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陈丹露[6](2020)在《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 ——以N市三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更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高效的数学运算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已有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制定研究流程,确定研究框架。围绕数学运算能力的结构成份、知识内容、问题情境三个维度编制测试题,通过对N市BL区所有初中进行分层抽样,最终抽取三所不同水平的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总计196名七年级学生接受问卷测试,其中有效测试卷为188份。此外,为全面了解七年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围绕数学运算兴趣、资源管理、数学运算习惯增加被测学生的问卷调查;围绕被测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对4名任教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得到以下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结论:(1)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高阶能力水平人数少。(2)性别之间不存在数学运算能力差异,数学运算能力与数学成绩具有显着相关性。(3)七年级学生运算失分主要表现为运算概念理解能力较弱、运算符号意识薄弱、运算思路繁杂、运算结果表述不良。(4)七年级学生代数式内容学习掌握程度低,用方程解决问题意识薄弱。(5)七年级学生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运算能力弱,材料形式化程度低。(6)七年级学生整体数学运算兴趣不高、运算习惯不良。通过对现状结果分析,得出以下教学对策:针对多层次运算能力,建立分层作业机制;提高学生课堂话语权,增进学生课堂参与度;重视概念引入和形成,提升学生记忆水平;结合多元化问题情境,拓展学生运算思路;加强数学运算算理教学,推动运算算法掌握;强化例题示范效果,规范学生运算习惯。
冯小燕[7](2019)在《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文中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高考文理不分科及“3+3考试”为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给课改专家、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恰逢以核心素养引领的修订版课标将全面实施,一线数学教师能否领悟四基、四能、三会、六素养等课标的要领?学生能否适应教、学、考同时改革的现实?本学位论文致力于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希望能为教与学适应文理不分科改革的高考数学做点铺垫性工作,为推进中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量.本学位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以2013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文、理卷为样本,深入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探索其对文、理要求有差异的地方是如何进行调整的,合理预测这些调整对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命题的影响.其次,以20172018年高考数学浙江卷为样本,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能力要求四个维度,探讨浙江卷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要求上的区别与联系,提取浙江卷值得借鉴之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以编制或改编的试题案例为依托,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素养考查四个方面预测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的命题趋势.本研究在宏观上,大胆预测了未来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数学全国卷在试卷结构上将做出“入口偏向文科,中间界于文理之间,出口偏向理科”的调整;在微观上,总结了考试内容的变化,关注了命题方式的创新,分析了试题难度的调整,对比了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区别.研究中列举了28道例题,编制或改编了21个试题案例,希望能为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提供参考.
杨婷婷[8](2019)在《2012-2018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文中指出安徽省中考是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考试结果既是初中学生的毕业成绩,也是高中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现代文阅读分值高、题量大,在中考测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近七年的中考试题也在不断调整。本文通过对2012-2018年安徽中考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考试纲要》作为中考的直接命题依据,经过不断调整,通过更为科学的框架、更为合理的表述,为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指明了方向,也为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测试点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初中三年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所要达到的水平。参照二者所命制的中考现代文试题,显示出明确的共性:选文来源多是作家文集、期刊和报纸;体裁多元,以记叙文为主,符合教学实际;题材以“人与社会”为主;主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无论是选文还是试题的发展趋势都较为清晰:选文篇幅适中,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删改大多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选文的难度。从试题的角度看,选文的总分值极其稳定,始终保持在40分,选文一和选文二的分值波动范围也较小;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辅以少量的客观题;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所占比重最大,考查的能力测试点也最多,“欣赏评价”和“理解”所占比重不分上下。在对命题依据、选文评析与试题探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选文来源不够广泛;选文体裁不够多样;部分试题间的能力层级有待调整;还有部分试题题干的表述不够明确;试题类型不够丰富。
倪雨柔[9](2019)在《统编2018七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要求上。同时,课程目标作为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依据,课程目标的改革必然会影响着教科书的编写,推动教科书的改革。新课改下,统编版2018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在课后习题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改变,在帮助学生巩固上课所学知识点的同时,重视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本文以新课改下统编版2018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中心,对其“课后活动”专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绪论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正文部分总共有三章,第一章对“课后活动”专栏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简单概述了课后习题的特点、作用,并讨论了其分别在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地位;第二章对“课后活动”的设计进行了重点分析,讲述了课后习题的设置概况、分类方式,通过数据分析、列表统计的方式研究了课后习题的侧重点;第三章则是通过举例分析了“课后活动”专栏在延展性上设计的待完善之处,并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课后习题应以辅助教材为主、适当进行延展,其次考查内容应难度适宜、以中学生实际水平为主,最后课后习题应设计灵活、因地制宜。
易建平[10](2019)在《几何问题解决问题水平与其CPFS结构关联性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通过初中学习获得进一步发展,获得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发现、展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之后,应该提高自己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在相关概念的讲解中,有必要注意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数学概念的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几何学是一门数学学科,它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形状,大小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它对人们空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几何问题既拥有数学问题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不管在后续的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几何问题解决都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何在中考的占比比较大,为了更有效的帮助初三学生迎考,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本文研究了初中生几何问题解决的水平,并探讨了影响初中生几何问题的因素。依据概念图和CPFS结构编制认知结构测试卷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几何问题解决的测试卷,选取216名初三学生作为被试,探索学生的CPFS结构和几何问题解决的现状,不同性别学生的CPFS结构和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差异,分析初三年级学生CPFS结构与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的整体CPFS结构处于中上层,高中低CPFS结构群体存在显着差异;(2)初中生整体几何问题解决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男女生测试的总分不存在显着差异并且不同组的初三学生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3)初中生的CPFS结构与几何问题解决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CPFS结构测试卷与解决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水平呈显着正相关;(4)不同CPFS结构组初中生对应的几何问题解决水平存在显着差异,CPFS结构越完善,学生的几何问题解决水平越高,初三学生不同CPFS结构组的不同性别对几何问题解决水平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CPFS结构在解决几何问题的主要影响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运用CPFS结构探测初中生几何概念学习情况,探究学生的几何CPFS结构与几何问题解决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此外,还给出了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复习的实用性建议。
二、这题的答案不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题的答案不唯一(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新时代的需求 |
1.1.2 问题的重要性 |
1.1.3 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 |
1.2 已有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 |
1.2.2 关于问题设计的研究 |
1.3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问题质量的评判 |
第3章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的思路 |
3.2 文献研究法 |
3.3 问卷调查法 |
3.3.1 调查的目的 |
3.3.2 问卷的编制 |
3.3.3 调查的对象 |
3.3.4 调查的实施 |
3.4 课堂观察法 |
3.4.1 观察目的 |
3.4.2 观察量表的制定 |
3.4.3 观察的对象 |
第4章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数学教师对问题设计的认识情况分析 |
4.2 初中数学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实践现状分析 |
4.2.1 初中数学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倾向及参考要素分析 |
4.2.2 初中数学教师问题表述及情境创设情况分析 |
4.2.3 初中数学教师开放性的问题及问题串的设计情况分析 |
4.3 问卷调查小结 |
第5章 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5.1 问题数量和类型分析 |
5.1.1 问题的数量统计分析 |
5.1.2 问题的类型统计分析 |
5.2 问题与教学目标关联程度分析 |
5.3 问题的启发性和逻辑性分析 |
5.3.1 问题的启发性分析 |
5.3.2 问题的逻辑性分析 |
5.4 问题的表述和难度分析 |
5.4.1 问题的表述情况分析 |
5.4.2 问题的难度情况分析 |
5.5 课例分析小结 |
第6章 改善初中数学教师问题设计现状的策略 |
6.1 明确设计优质问题的教学意义 |
6.2 遵循问题设计的原则 |
6.2.1 问题要有科学性 |
6.2.2 问题要有启发性 |
6.2.3 问题要有开放性 |
6.2.4 问题要有趣味性 |
6.2.5 问题要难易适当 |
6.3 注重对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的设计 |
6.4 案例说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各课例问题类型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开放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沈阳市Q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的需要 |
(二)职业的呼唤 |
(三)教学的需要 |
(四)课标的要求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1.符合“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
2.给小学开放性问题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
(二)实践意义 |
1.增强教师的开放性的意识 |
2.提供可行的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 |
3.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 |
4.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能力支持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数学开放性问题 |
(二)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 |
1.开放性问题教学 |
2.开放性问题教学评价——SOLO评价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国内研究 |
1.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分类的研究 |
2.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意义的研究 |
(二)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国外研究 |
(三)关于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国内研究 |
1.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
2.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运用的研究 |
3.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
4.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评价研究 |
(四)关于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国外研究 |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本分析法 |
2.问卷法 |
3.实验法 |
第二章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分析 |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开放性问题 |
(一)数与代数中的开放性问题 |
1.数的认识 |
2.数的运算 |
3.式与方程 |
4.探索规律 |
(二)图形与几何中的开放性问题 |
1.图形的认识 |
2.测量 |
3.图形的运动 |
4.图形的位置 |
(三)统计与概率中的开放性问题 |
1.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 |
2.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
(四)综合与实践中的开放性问题 |
二、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学习现状调查 |
1.思维水平停在浅层次 |
2.解题策略体现封闭性 |
3.解题过程缺少条理性 |
4.答案呈现不适应开放性 |
5.解题答案和成绩不存在相关性 |
(二)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调查样本的选择 |
4.基本信息调查结果 |
5.访谈结果分析 |
三、调查现状总结 |
(一)开放性问题认识存在偏差 |
(二)典型开放性问题题源不足 |
(三)开放性问题教学比较费时 |
(四)教学环境封闭气氛较压抑 |
(五)教学组织管理上存在问题 |
(六)教学评价形式尺度较量化 |
第三章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 |
一、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 |
(一)设置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放飞学生心灵 |
1.应合理使用四种开放性问题题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2.应精准查找典型低起点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
3.应有效结合真实情景开放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
(二)编制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方法 |
1.编制开放性问题应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贯通 |
2.编制开放性问题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 |
3.编制开放性问题应注重社会生活的联系 |
(三)构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延展教学时空 |
1.应顺应开放观念,弹性设计教学时间 |
2.应依据开放理念,合理选择教学空间 |
3.应遵循开放原则,恰当选用评价方式 |
4.应考虑学生差异,灵活丰富教学方法 |
二、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
(一)增加开放性问题类型 |
1.循序改编多种类型,化单一为丰富 |
2.恰当设置开放性问题,化相同为不同 |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梯度 |
1.逐步增加问题难度,由简到难 |
2.逐级拓展问题广度,由点到面 |
(三)把握开放性问题主线 |
1.明确抓住主线问题,化被动为主动 |
2.善于使用主体策略,化固化为灵活 |
(四)结合开放性生活素材 |
1.贴切选取生活素材,化枯燥为有趣 |
2.合理选择渗透方式,化封闭为开放 |
第四章 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践 |
一、实验目的及假设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过程 |
(一)实验前测 |
(二)开展实验 |
1.条件开放性问题教学案例 |
2.结论开放性问题教学案例 |
3.策略开放性问题案例 |
4.综合开放性问题教学案例 |
(三)实验后测 |
1.测试说明 |
2.测试结果分析 |
四、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开放性问题可以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展开 |
(二)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
二、本研究的特色 |
(一)研究的角度新颖 |
(二)研究方法丰富 |
(三)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存在局限性 |
(二)研究者本身的情况存在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数学开放题 |
二、常态课堂 |
三、融入 |
四、教学设计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概貌 |
二、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小学数学开放题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
一、小学数学开放题的内涵 |
二、小学数学开放题的特点 |
三、小学数学开放题的分类 |
第二节 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
一、知识与技能——促进小学生“双基”的掌握与发展 |
二、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信心、意志力的增强 |
第三节 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前提 |
一、教师观的变化:从传授到学习 |
二、学生观的变化:从接受到探究 |
三、教材观的变化:从唯一到之一 |
四、教学观的变化:从学生个体发展到师生共同发展 |
第二章 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教学设计构想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确立 |
一、分析《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
二、分析教材单元、课时的内容 |
三、确立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如何选择数学开放题教学内容 |
二、如何设计所选单元或课时的数学开放题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建构 |
一、情景导入、突出重点 |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
三、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
四、应用反馈、拓展提升 |
第五节 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教学评价的考察内容与方法 |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依据和评分标准 |
第三章 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教学设计课例研究 |
第一节 如何确立“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目标 |
一、明确“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三维目标的要求 |
二、分析“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内容 |
三、确立“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如何组织“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内容 |
一、立足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 |
二、自编数学开放题,生成创新的教学内容 |
三、聚焦编排顺序,组织恰当的教学课时 |
第三节 如何选择“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方法 |
一、开放式教学法 |
二、探究式教学法 |
第四节 如何建构“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突出重点 |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
三、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
四、应用反馈、拓展提升 |
第五节 如何评价“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学习情况 |
一、利用测试卷对实验班级每节课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
二、设计单元数学开放题测试卷对所有班级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融入的前提: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的转变 |
二、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流程:将“开放”贯穿始终 |
三、融入的实际效果: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方面均有成效 |
第二节 若干建议 |
一、以教材为灵感,改编或自编数学开放题 |
二、以开放为主线,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 |
三、以学生为主体,编制和评价数学开放题测试卷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附录2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附录3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附录4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附录5 “多边形的面积”课堂探究报告 |
附录6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 |
附录7 “三角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 |
附录8 “梯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 |
附录9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 |
附录10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 |
附录1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评价标准 |
附录12 “三角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评价标准 |
附录13 “梯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评价标准 |
附录14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评价标准 |
附录15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开放题测试卷评价标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以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 |
2.3 关于对外汉语提问策略的研究 |
2.4 关于阿塞拜疆汉语课堂研究 |
第三章 初级综合课教师提问策略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2 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2.1 提问数量 |
3.2.2 提问类型 |
3.2.3 提问分配方式 |
3.2.4 提问技巧 |
3.2.5 提问等待时间 |
3.2.6 提问有效性 |
3.2.7 提问反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课堂提问策略的教师访谈与分析 |
4.1 教师访谈概况及分析 |
4.2 教师访谈的具体情况与分析 |
第五章 初级综合课教师的提问策略建议 |
5.1 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适当的问题数量 |
5.2 根据教学对象及水平确定问题类型所占比例 |
5.3 不同提问方式呈现的流程和数量应恰当 |
5.4 各种提问技巧使用的数量和时机应恰当 |
5.5 恰当延长提问时间的作用及其需要克服的问题 |
5.6 应尽量避免出现口头语和难度过高的问题 |
5.7 给予反馈的时机和方式应恰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1班语音材料 |
附录2 针对四位教师关于提问策略的访谈 |
致谢 |
(6)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 ——以N市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由学生当前学习存在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
1.1.2 数学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各部分安排与说明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 |
2.2 国内外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 |
2.2.1 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2.2.2 数学运算能力教学对策研究 |
2.2.3 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存在的问题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数学能力 |
2.3.2 数学运算能力 |
2.3.3 教学策略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最近发展区 |
2.4.3 经典测量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分析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3 研究流程 |
3.4 研究框架 |
3.5 研究工具 |
3.5.1 测试题编制 |
3.5.2 问卷调查编制 |
3.5.3 访谈编制 |
4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调查与结果分析 |
4.1 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4.1.1 测试卷可行性分析 |
4.1.2 测试卷整体分析 |
4.1.3 数学运算典型错误分析 |
4.1.4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水平分析 |
4.1.5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各知识内容维度分析 |
4.1.6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各问题情境维度分析 |
4.1.7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差异性分析 |
4.2 数学运算能力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4.2.1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兴趣分析 |
4.2.2 七年级学生数学资源管理分析 |
4.2.3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习惯分析 |
4.3 数学运算能力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
4.4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小结 |
4.4.1 数学运算能力整体处中等水平,高阶能力水平占比少 |
4.4.2 性别之间不存在运算能力差异,运算能力与数学成绩显着相关 |
4.4.3 七年级学生运算概念的理解能力弱,记忆能力不佳 |
4.4.4 七年级学生掌握运算法则能力一般,运算符号意识薄弱 |
4.4.5 数学运算思路繁杂,自主设计运算程序能力欠缺 |
4.4.6 数学运算结果表述不良,运算习惯欠佳 |
5 提高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教学对策 |
5.1 针对多层次运算能力,建立分层作业机制 |
5.2 提高学生课堂话语权,增进学生课堂参与度 |
5.3 重视概念引入和形成,提升学生记忆水平 |
5.4 加强数学运算算理教学,掌握运算算法 |
5.5 结合多元化问题情境,拓展学生运算思路 |
5.6 强化例题示范效果,规范学生运算习惯 |
6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2 案例分析 |
6.2.1 创设情境,导入运算对象 |
6.2.2 合作交流,理解运算对象 |
6.2.3 例题讲解,掌握运算法则 |
6.2.4 变式训练,探索运算思路 |
6.2.5 分层作业,强化运算能力 |
6.3 教学建议与小结 |
6.3.1 教学小结 |
6.3.2 教学建议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1 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研究结论 |
7.1.2 七年级数学数学运算能力现状研究启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7)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把握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 |
1.2.2 提出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1.2.3 引导高中学生学习的方向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文理不分科 |
1.4.2 文理不分科视角 |
1.4.3 数学科高考命题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聚焦文理科的高考命题差异的研究综述 |
2.2 聚焦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
2.3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以全国Ⅰ卷为例 |
3.1 考试内容差异对比 |
3.2 命题方式差异对比 |
3.3 试题难度差异对比 |
3.4 能力要求差异对比 |
第四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案例研究——以浙江卷为例 |
4.1 考试内容研究 |
4.2 命题方式研究 |
4.3 试题难度研究 |
4.4 能力要求研究 |
第五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 |
5.1 考试内容变化趋势研究 |
5.2 命题方式创新趋势研究 |
5.3 试题难度控制趋势研究 |
5.4 核心素养考查趋势研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对高考数学试题命制的建议 |
6.2.2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
6.2.3 对高中数学学生学习的建议 |
6.3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附录1:2013~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 |
附录2:2017~2018 年高考数学浙江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2012-2018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12-2018 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依据述评 |
第一节 《考试纲要》的变化及其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
一 2012 至 2018 年《考试纲要》的变化述评 |
二 《考试纲要》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以2018 年为例 |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 |
一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目标的规定 |
二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建议和评价 |
第二章 2012-2018 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选文评析 |
第一节 选文总体特点研究 |
一 选文具有典范性,多贴近生活 |
二 选文多关注传统文化 |
第二节 选文体裁及来源统计分析 |
一 选文体裁以记叙文为主,符合教学实际 |
二 选文来源主要是作家文集、期刊和报纸 |
第三节 选文题材及主旨统计分析 |
一 选文题材分布不均 |
二 选文主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第四节 选文篇幅及删改情况分析 |
一 选文篇幅适中 |
二 选文删改情况统计分析 |
第三章 2012-2018 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探析 |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题量与题型统计分析 |
一 题量分布稳定 |
二 题型特点研究 |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能力层级与测试点分析 |
一 现代文阅读考查能力层级以“分析综合”为主 |
二 不同能力层级试题测试点分析 |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分析 |
一 参考答案分析 |
二 现行评分标准的不足及改进策略 |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试题命制的不足及建议 |
第一节 试题选文的不足及建议 |
一 选文来源广泛化 |
二 选文体裁力求多样化 |
第二节 试题命制的不足及建议 |
一 部分试题间的能力层级有待调整 |
二 部分试题题干的表述明确性有待提高 |
三 试题类型丰富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统编2018七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课后活动”专栏的重要性分析 |
2.1 “课后活动”的特点 |
2.1.1 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 |
2.1.2 注重史料的运用 |
2.1.3 侧重于知识拓展型的考查 |
2.1.4 注重体现课程的核心素养 |
2.2 “课后活动”的作用 |
2.2.1 复习和巩固上课所学知识 |
2.2.2 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
2.2.3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2.2.4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2.2.5 提高学生的文化与精神修养 |
2.3 “课后活动”的地位 |
2.3.1 “课后活动”专栏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 |
2.3.2 “课后活动”专栏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第3章 “课后活动”专栏的设计分析 |
3.1 “课后活动”的设置概况 |
3.2 “课后活动”的分类 |
3.2.1 按核心素养分类 |
3.2.2 按题型分类 |
3.3 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分析 |
第4章 “课后活动”专栏在延展性上设计的建议 |
4.1 课后习题应以辅助教材为主,适当进行延展 |
4.2 考查内容应难度适宜,以中学生实际水平为基础 |
4.3 课后习题应设计灵活,因地制宜 |
4.4 案例分析——以《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几何问题解决问题水平与其CPFS结构关联性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研究 |
2.1.1 问题解决研究 |
2.1.2 几何问题解决的研究 |
2.2 CPFS结构的研究 |
2.2.1 CPFS结构的概念界定 |
2.2.2 CPFS结构的特点 |
2.2.3 CPFS结构 |
2.2.4 CPFS结构的建构方法 |
2.3 几何问题解决与CPFS结构关联性研究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框架 |
3.4 问卷分析 |
3.4.1 初中生CPFS结构测试卷(几何) |
3.4.2 初中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测试卷 |
3.5 测试程序 |
3.6 数据处理 |
4.初三学生CPFS结构和几何问题解决现状 |
4.1 初三学生CPFS结构的现状及分析 |
4.1.1 CPFS结构测试卷信效度 |
4.1.2 初三学生CPFS结构的总体情况 |
4.1.3 初三学生CPFS结构的性别差异 |
4.1.4 分析讨论 |
4.1.4.1 初三学生CPFS结构整体情况分析讨论 |
4.1.4.2 初三学生CPFS结构中性别的差异 |
4.2 初三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现状分析 |
4.2.1 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信效度 |
4.2.2 初三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总体情况 |
4.2.3 初三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性别的差异 |
4.2.4 分析讨论 |
4.2.4.1 初三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总体情况分析讨论 |
4.2.4.2 初三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中性别差异的分析 |
5.初三学生CPFS结构与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关系 |
5.1 初三学生CPFS结构对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 |
5.1.1 初三学生CPFS结构与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相关性 |
5.1.2 初三学生CPFS结构对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 |
5.1.3 初三学生CPFS结构对不同性别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比较 |
5.1.4 初三学生CPFS结构对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回归 |
5.2 初三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对CPFS结构的影响 |
5.3 分析讨论 |
5.3.1 初三学生CPFS结构对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影响总结 |
5.3.2 初三学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对CPFS结构的影响总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或启示 |
6.2.1 教师的“教” |
6.2.2 学生的“学” |
6.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初中生CPFS结构测试卷(几何) |
初中生几何问题解决水平的测试卷 |
致谢 |
四、这题的答案不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开放性问题特点研究[D]. 丁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研究[D]. 罗娜. 扬州大学, 2020(04)
- [3]开放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沈阳市Q小学五年级为例[D]. 李冬雪.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D]. 林敏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以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王真真. 安徽大学, 2020(08)
- [6]七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 ——以N市三所中学为例[D]. 陈丹露.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D]. 冯小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2012-2018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D]. 杨婷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9]统编2018七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设计研究[D]. 倪雨柔.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10]几何问题解决问题水平与其CPFS结构关联性的调查研究[D]. 易建平.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