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和客机坠毁事故调查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媛[1](2020)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飞机结构瞬间变形监测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其主要结构为合金材料。由于飞机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特殊性,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姿态的多样性,所承受荷载的复杂性,使飞机结构时刻处于变形状态。结构的变形量是否在弹性安全允许范围之内,不仅关系到飞机结构本身的稳定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因此及时获得飞机结构的变形信息,对飞机结构进行瞬间动态形变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规的监测方法只能进行静态的单点监测,以高精度测量机器人为主要监测设备建立的自动监测系统只适用于局部变形监测;物理传感器测量需要与飞机结构直接接触,且监测范围只能是局部变形信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静态监测时精度较高,但在进行瞬间动态变形监测时其敏感度稍差,不能同时抓拍结构整体的瞬间变形信息;各类传感器技术需要将传感器与飞机结构直接接触,接触测量对于环境影响补偿技术、传感器的封装技术、安装要求都比较严格,对飞机健康状态监测的成本投入也比较高,同时难以在整体结构监测中实施。如何在不影响飞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较低的经济成本内,完成对飞机整体结构的瞬间动态变形监测是本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以非量测数码相机为数据采集设备对被监测结构进行连续影像采集,得到被监测对象的瞬间影像数据。将被监测对象的影像序列载入变形监测专用软件系统并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变形点的瞬间动态位移量。本文以民航飞机为监测对象,对飞机发动机启动但仍停止在停机坪时结构的变形为研究重点。将经过畸变差校正的高清数码相机固定在合适位置,对飞机结构进行影像序列采集,经解算得到被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曲线,通过充分剖析时间影像序列在荷载状态下同一变形点的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位置变形点在同一时刻的变形规律,进而对飞机结构的健康状态进行预警,为飞机结构强度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是论文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论文重点内容、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飞机的主要结构及受荷载状态下飞机整体构件和机翼的受力情况;第三章是监测的解算模型部分,包括相机的误差检校、图像匹配-时间基线视差法进行变形数据的解算、参考平面和倾斜平面误差改正;第四章是实验方案的实施部分,主要包括实施过程中参考点、变形点、摄影中心位置的选取及需注意事项;第五章主要介绍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弹性分析和整体变形分析。论文第六章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充分的剖析和总结并对后期研究进行了建议和展望。
赵文智[2](2006)在《提高民航安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系统安全基本理论基础上,根据系统优化原理,研究了近年来的民航飞机事故,分析了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可能,因此提出需要加强监控与管理,完善设计、运行和维护过程。然后提出了提高航空事故中人员生存率的方法,指出为了减少伤亡,尽量加大预防力度。根据民航系统安全运行的特殊性,提出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民航系统改善的如下几个特殊的问题。第一,估计事故生存率,在数理统计中的大数定理和随机过程中的遍历性定理指导下,分析了“协和”飞机空难,如果它采取中断起飞的决策,人员生存率在51%—83%之间,指出驾驶员和空管员应该把事故的影响考虑得更严重一些,防止出现损失最大化的结果。第二,优化座椅朝向,用力学的惯性与冲力的概念,对保险带与座椅的保护效果进行了比较计算,并对座椅前后设置保护头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使飞机客舱的座椅朝后安装,将提高对人身的保护作用100倍以上,达到了系统优化的目的。第三,用语音预警关键信息,提出了增加飞机自动诊断预警的建议,采用自动化技术,自动监控飞机发动机的状态,对不正常操作和参数进行报警;自动监测轮胎的状态参数,对异常情况自动报警;主动进行位置监测,对飞机的危险接近,给出自动报警。第四,挖掘跑道的速度容量,通过对“协和”飞机的转弯半径与允许速度的计算,提出了挖掘跑道潜力,增加跑道速度容量的建议,在跑道端头设置快速脱离道,允许飞机以较大的速度离开跑道,以减少对飞机的损害,提高对人身的保护能力。
田中初[3](2005)在《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以新闻实践中的政治控制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灾难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件,因此,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类重要题材。观照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有一个特征有别的流变过程,而主导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政府的政治控制和新闻专业控制在不同时代的新闻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 本文以国家-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根据社会结构特征把当代中国分为总体性社会和分化性社会两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就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结果,因而灾难新闻也会有不同的表征。在总体性社会中,新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宣传,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的这种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此外,出于政治合法性以及灾难应对模式的特点,灾难新闻的负面报道正面做也就成了一种越来越固定的模式,以致到文革时期甚至出现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作为专业要求的客观性原则也就在灾难新闻中日渐式微。在分化性社会中,灾难应对的模式出现了变化,公众的知情权需求增长,新闻的功能出现了多元,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意识开始生长,政府的政治控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在灾难新闻中开始出现专业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客观报道的“局域”呈现、专业方法的追求、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强调等等。 梳理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流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冲突的一面,但也同样可以看到相互依存的一面。这种对立和统一,是一切矛盾的事物共有的特征,而正是这种矛盾促成的运动,才会使事物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的正面临一个各种灾难事件的高发期,如何使灾难应对更加有序、有效,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共同目标。基于此,政府和新闻媒体应该以公众利益为共同出发点,在灾难新闻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即:政府给予新闻媒体制度化的新闻空间,新闻媒体给予政府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陆译[4](2004)在《协和客机坠毁事故调查始末》文中研究指明事故调查是通过收集事故发生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信息、痕迹与特征,并加以分析、鉴别与判断,从而揭示引起事故的原因。因此,事故调查是一个从果求因的逆向思维过程。在这种逆向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正确的思路与思维方法显得特别重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收集、核实、分析与鉴定事故发生后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纷繁的现象、信息和面目全非的残骸,查找出事故的可能原因,通过科学的分析,逐一排除,最终认定引起事故的原因,这是国外事故调查工作的程序。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是调查人员应当遵循的准则。查找事故的可能原因,广泛吸取事故教训,切实改进安全工作,有效预防未来事故,才是事故调查最根本的目的。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编辑一些国外重大事故调查案例。研究和借鉴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或许能够对我国事故调查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协和客机坠毁事故调查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协和客机坠毁事故调查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飞机结构瞬间变形监测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飞机结构变形监测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数字摄影测量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飞机的主要结构及受力分析 |
2.1 飞机的主要结构 |
2.2 飞机机翼的结构分析 |
2.3 飞机受力分析 |
2.3.1 飞机整体受力分析 |
2.3.2 飞机机翼的受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形监测的解算模型 |
3.1 数码相机的检校 |
3.1.1 成像原理 |
3.1.2 数码相机的误差分析 |
3.1.3 相机畸变差校正 |
3.2 图像匹配-摄影比例变换法 |
3.2.1 监测原理 |
3.2.2 摄影比例尺的解算 |
3.3 解算模型的应用 |
3.3.1 参考面与被监测面不同的变形改正 |
3.3.2 参考面与被监测面间的倾斜改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机结构动态变形监测实验 |
4.1 实验方案设计 |
4.2 实验场地的布设 |
4.2.1 相机及参考点位置的选取 |
4.2.2 变形点位置的选取 |
4.3 影像数据采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及分析 |
5.1 数据处理 |
5.1.1 影像序列格式转换 |
5.1.2 数据解算前对参考点的精度计算 |
5.1.3 监测系统软件处理过程 |
5.1.4 变形结果 |
5.2 飞机结构变形分析 |
5.2.1 对机翼的弹性分析 |
5.2.2 对飞机机翼的整体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2)提高民航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
1.3.1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2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民航安全生产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民航安全研究有关的理论 |
2.1.1 中国的安全思想与理论 |
2.1.2 西方的安全思想与理论 |
2.1.3 飞机驾驶的判断与决策 |
2.2 安全科学的有关理论 |
2.2.1 零事故目标 |
2.2.2 安全第一的原则 |
2.3 机场与航空安全 |
2.3.1 消防与救援 |
2.3.2 安全评估原理与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的系统理论 |
3.1 系统学理论 |
3.2 系统学在民航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 |
3.2.1 可逆性 |
3.2.2 对称性 |
3.2.3 循环性 |
3.2.4 相似性 |
3.2.5 必然性 |
3.2.6 超越性 |
3.2.7 遍历性 |
3.2.8 非实验性 |
3.2.9 全可能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航事故分析 |
4.1 飞机事故概况 |
4.1.1 飞机起飞事故案例 |
4.1.2 飞机降落事故案例 |
4.1.3 飞机相撞事故案例 |
4.1.4 飞机在巡航中的事故 |
4.1.5 地面服务车辆撞飞机的事故案例 |
4.2 典型飞机事故分析 |
4.2.1 “协和”飞机事故 |
4.2.2 其它事故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空难生存率的研究 |
5.1 提高飞机起飞失败的生存率研究 |
5.1.1 “协和”飞机事故的详细情况 |
5.1.2 “协和”飞机历史上的一些较为严重的事故 |
5.1.3 提高“协和”空难生存率研究 |
5.1.4 跑道的容量 |
5.1.5 “协和”飞机的减速计算 |
5.1.6 在跑道上的转弯 |
5.1.7 飞机在地面最大转弯速度与转弯半径的计算 |
5.2 提高飞机降落失败的生存率研究 |
5.2.1 “运七”空难的研究 |
5.2.2 国航“4.15”空难发生的情况 |
5.2.3 紧急情况下的着陆时机 |
5.3 改善机载的某些关键设备 |
5.3.1 改善飞机客舱座椅的方向研究 |
5.3.2 改善机载探测与警告系统 |
5.3.3 加强发动机状态的系统监控 |
5.3.4 飞机尾部安排乘务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民航安全性的措施 |
6.1 增加民航企业的活力 |
6.2 完善安全保障系统 |
6.3 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 |
6.4 改进飞机设计提高管理能力 |
6.4.1 判断危险状态 |
6.4.2 改善飞行设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3)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以新闻实践中的政治控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章 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一种分析视角 |
引言 |
第一节 关键词的框定 |
一、灾难新闻:一组相关的概念 |
二、政治控制:在灾难新闻中的凸显 |
三、新闻实践:政治逻辑和专业逻辑的共生 |
第二节 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中的政治控制和新闻实践 |
一、政治控制的变动 |
二、新闻实践的变动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其他说明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企图 |
三、资料说明 |
第一章 总体性社会: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如何可能 |
第一节 政治合法性:控制灾难新闻的政治基础 |
一、作为体现公共管理和政治统治的“灾难 |
二、作为获取政治合法性的“灾难” |
三、作为体现全能政府的“灾难” |
第二节 党的新闻事业: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实现基础 |
一、党报理论:灾难新闻的观念指导 |
二、管理体系:新闻实践的控制方式 |
第三节 从认同到内化:新闻从业者对政治控制的反应 |
一、党的新闻队伍的整合 |
二、绝对政治控制与新闻主体意识的消逝 |
第二章 从正常到非常:总体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流变 |
第一节 正面控制:1957年之前的灾难新闻 |
一、正面报道为主模式的形成 |
二、正面报道为主与客观报道空间 |
三、灾难新闻批评报道的典型事例 |
第二节 暂时的负面控制:1957年之后的灾难新闻 |
一、三年困难时期:灾难信息的流动 |
二、指示何以失效:“广东大雨如实报道”的考实 |
三、文革时期: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报道 |
第三章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 |
第一节 灾难信息:公众的需要和可能 |
一、灾难信息:公众的一种主动需要 |
二、多元渠道:获得灾难信息的可能 |
三、灾难流言:公众传播与信息变异 |
第二节 主体回归:灾难新闻观念重构 |
一、新闻改革背景下的灾难新闻观念反思 |
二、灾难新闻与新闻从业者主体意识的成长 |
第三节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的政治控制 |
一、控制变化: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媒体 |
二、政治控制:继续强调的基础和理由 |
第四节 分层多元:灾难新闻政治控制的安排 |
一、控制对象上体现出层次的区别 |
二、法规和文件对灾难新闻的常态化控制 |
三、主管部门对灾难新闻的动态化控制 |
第四章 专业追求: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趋向 |
第一节 路径依赖:灾难新闻的惯性延续 |
一、地方政府控制灾难信息 |
二、对新闻实践的影响 |
第二节 临场发挥: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 |
一、新闻生产中的主动发挥 |
二、对政府官员的资源借用 |
第三节 客观报道:在灾难新闻中的“局域呈现” |
一、直面灾民:灾情的如实体现 |
二、监督官员:灾难的必要反思 |
第四节 专业方法:灾难新闻的深度呈现 |
一、灾难新闻的解释性报道 |
二、灾难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
三、灾难新闻的精确性报道 |
第五节 社会责任:面对灾难的角色认知 |
一、奉献品质的倡扬 |
二、伦理道德的警觉 |
结语 新合作: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新闻媒体 |
第一节 合作:政府和媒体应对灾难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制度化的新闻空间 |
第三节 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化的新闻服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4)协和客机坠毁事故调查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批重要线索 |
采集各类证据 |
推翻各种质疑 |
公布调查报告 |
四、协和客机坠毁事故调查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飞机结构瞬间变形监测中的研究[D]. 吴丽媛.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2]提高民航安全性的研究[D]. 赵文智. 天津大学, 2006(08)
- [3]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以新闻实践中的政治控制为视角[D]. 田中初. 复旦大学, 2005(07)
- [4]协和客机坠毁事故调查始末[J]. 陆译. 劳动保护,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