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首批CAI课件评审顺利完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林燕[1](2016)在《信息技术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 ——以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为例》文中指出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能力,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了各个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但是从以有文献资料来看,体育类慕课网络教学空间的建设还尚未成熟与完善。针对啦啦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总结了教学中的常用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对啦啦操理论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支撑。并以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为实践案例。回顾了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从建立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的目的、意义、原则等入手,详细阐述了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教学环境、技术支持、制作流程等。并结合师生使用情况进一步进行分析、总结和完善。研究中建设的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希望能为啦啦操以及其他体育类课程的慕课网络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对啦啦操理论教学的支撑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啦啦操理论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其次,区别于啦啦操教实践课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对啦啦操实践课教学的支撑涉及课前、课上、课后三个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术科教学的学练效果,并且能够科学调控课堂运动负荷;最后,通过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信息化教学实践的个案分析,证明运用啦啦操慕课网络网络教学空间辅助啦啦操课堂教学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其优势包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和行为参与学习,改变了啦啦操教学只能在特定场所,师生面对面地进行动作传授的局限性;教师通过对慕课教学空间各个模块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啦啦操学习,很好的提升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延伸到课堂以外,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学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研究建议: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虽然利用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辅助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帮助,但由于任何一项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是离不开“身体练习”这一根本任务,所以使用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尝试,才能找到使用慕课网络教学空间辅助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和最有效方法。这是啦啦操也是其他运动项目进行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
刘玮[2](2016)在《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以苏南W市B区为例》文中认为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协调与均衡发展,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优质均等的教育资源,是破解义务教育深层矛盾、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长远追求,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存。近几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先行者和探路人。本文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对近五年来江苏省W市B区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执行进行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特征和县域执行的路径进行反思与分析,并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本论文共八章。除第一章导论部分外,其余七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21世纪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以及个案区域B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进行总体性研究。第二章运用政策的“多源流理论”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动因进行分析,并对21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同时探讨这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所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对研究个案江苏省W市B区的总体性描述。通过对江苏省W市B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变迁以及教育现状描述,探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在B区执行的社会环境和现实土壤。同时对B区当前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行动与成效进行整体考察。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这四章中,笔者从政策执行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资料,依次对B区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校长教师交流、名校集团化、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政策执行情况、政策实施成效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第四章中,B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政策执行出现执行阻力大、执行主体积极性下降、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其在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路径导致政策资源紧缺、政策执行主体缺少正向激励、政策执行缺乏协同机制等原因所致。在第五章中,B区在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中出现政策目标不准确、政策要素不完整、政策保障不得力和政策体制不完善等四个问题,研究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政策执行复杂性的体现,是教育政策执行多因素性、多层次性与多变性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在第六章中,通过对B区名校集团化发展现状的考察,研究者认为名校集团化政策执行中出现了子体学校在集团化发展中失语、利益驱动下的名校扩张、复杂多重的行政管理和母体学校优质资源弱化等问题,其既有政策本身缺陷的原因,也有“自下而上”政策执行自由裁量失控、政策执行者多样化利益诉求等原因。在第七章中,研究者着重于B区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过程的探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基础建设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和优质发展时期的政策执行特征,并分析了其政策执行主体认知缺陷、政策评估监测缺失等问题。第三部分为第八章。本部分是对前面研究的反思与建议。首先,研究者总结了 B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的总体成效。研究者认为,B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作为发达地区先行先试政策,其政策成效体现在政策理念由外部办学条件均衡转向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县区和乡镇政府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责任主体、政策调整对象倾向于弱势群体、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大为加快等四个方面。其次,研究者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县域执行“威权线性”的运行特征进行反思性分析。最后,研究者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在县域有效执行提出建议。研究者认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在县域的有效执行,需要构建县域执行的“网状弹性”模式,理顺公共政策机理,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完善政策的县域运行机制,还需要优化政策的县域执行环境,调整政策的县域执行重心。
赵凯[3](2013)在《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分析与拓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教育市场的不断成熟,网络教育已经逐渐普及起来,同时,随着人们对终身体育的追求的不断提升。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这一新的体育教育模式,无疑给终身体育的落实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方便的获取体育知识,同时也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提供了继续深造的便捷途径。因此,体育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但是,在当下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规模远远滞后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拓展进行研究分析。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问、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进行研究分析,从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网络化发展分析,发展坏境,发展现状和专业课程开发情况五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将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细分为:中等教育市场、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和高等教育市场,通过对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分析得出网络文凭越来越受亲睐,年产值逐年提高。随后,笔者对影响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市场化的因素进行了仔细分析,包括:传统文化影响因素,政策及制度影响因素,网院学科建设影响因素,技术影响因素和市场影响因素。最终,笔者对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拓展提出了合理的策略,其具体分为: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深化网院管理机制的改革优化内部结构,加强网院学科的建设,提升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技术研发与引进,完善产业链,加强质量监控,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大服务支持力度,加速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品牌的形成。笔者上述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冯久龙[4](2013)在《大学公共体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可程度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 CAI克服了传统教具教法存在的缺陷,成为优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大学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CAI弥补了课本插图和文字说明以及教师讲解示范的局限性,克服了传统教具教法的缺陷,使复杂的动作简单化,不可分解的动作具体化。CAI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还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信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研究了CAI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的认可度与应用效果,笔者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对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9名授课教师、90名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了解师生对CAI的认可情况和应用效果,结果发现(1)苏州大学供公共体育使用的CAI设备不理想;(2)教师认可度较一般,主要是因为学校电脑和网络等硬件设备不齐整,教学课件的缺乏,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等;但学生多数持认可态度,表现在对CAI形式的满意,对CAI内容的肯定,对CAI程度的接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CAI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3)应用不齐整,呈现出局部和零散状态;(4)能力待提高。部分师生认为运用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表现在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对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提高,体育成绩的提高,知识技能的掌握。对此本文进行了详细论述。这将为开展和扩大CAI在大学公共体育课高效地运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提供重大的参考意义。
岳慧灵[5](2010)在《中美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信息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各个国家纷纷开展了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推动其国家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启动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如何有效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认为,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教育信息化程度最高,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最好的国家,了解和分析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比较中美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异同之处,对于我们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和思维,扬长补短,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力求收集和整理美国在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各类信息,比较中美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中各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问题,以有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本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以及课题研究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再次总结和概述了中美两国对于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应用的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论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第三、四、五部分对中美两国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影响进行了横向比较。第三部分是美国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影响情况介绍,第四部分是中国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影响情况介绍,第五部分是中美两国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影响的比较分析。第六部分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美国高校体育教育应用中的对于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启示与借鉴。第七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部分,从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出对我国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性建议。本研究较为系统地、多方面地对中美两国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整合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对于两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技术整合实施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差异之处提出了独创性的理解。
桑隆康,马昌前,郑建平,肖龙,周汉文,朱云海,张宁,余淳梅,佘振兵,Roger Mason[6](2009)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精心打造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课程发展历程》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课程自着名的岩石学家、教育家池际尚院士开创至今的59年光辉历程,包括"岩石学"课程开创和奠基(19501966),"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及其后的复苏(19661980)、"岩石学"课程全面发展(19811996)和面向21世纪"岩石学"课程的新变革、新发展(1997)等四个阶段。重点叙述了第四阶段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继续继承和发扬重教学、重实践、重改革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精心打造"岩石学"精品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卫艳萍[7](2009)在《优化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日递增。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为此,全国各高等学校都相继启动本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逐步形成一批校、省或国家级精品课程。耳鼻咽喉科学是一门听觉、嗅觉、呼吸等生理功能结合的临床二级学科。鉴于耳鼻咽喉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鉴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本文对优化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研究探索工作。方法:以医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对《耳鼻咽喉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策略进行研究。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法掌握了精品课程的概念,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及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等理论知识。另外通过对已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耳鼻咽喉科学课程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了耳鼻咽喉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重点,及个案中的优缺点。最后利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研究了针对于耳鼻咽喉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论:通过对已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耳鼻咽喉科学课程的个案研究及对本校学生的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分别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强调自己的课程特色、用发展、创新的观念优化耳鼻咽喉国家精品课程这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策略。
陈子康[8](2008)在《《伤寒论》教学与临床多媒体资源库建立与实践》文中指出1.目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是一部极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只有回归临床才能让条文不再晦涩,而变得生动活泼。我们根据《伤寒论》本身的课程特色进行多媒体库设计,以“临床”感性认识为主线,结合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培养学生临床思辨能力。通过课题的实践为全国同类课程建设提供特有的原创性教学资源,建立新的多媒体教学课程体系,并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方法经过3年的时间,我们从医院病区、课堂、各名老中医讲座中采集不同的视频素材,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多媒体视频教学素材资源库,通过编写HTML和ASP语言,用生动活泼的网页形式,把《伤寒论》结合临床与“多媒体视频教学”展示出来,成为能够适用于课堂上的CAI课件,供中医《伤寒论》老师提供一个病例录像式的病案讨论,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我们亦努力创造一个平台,希望把《伤寒论》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Internet网页供学生分享和自学。3.结果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学生中反馈本多媒体资源库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病区查房录像令同学非常深刻,有80%同学喜欢案例录像,通过案例录像,同学能够很好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92%同学觉得“多媒体视频教学”对学习《伤寒论》有帮助;86%的同学对本资源库表示满意;75%表示希望增加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比例;97%支持设计成网站供同学使用。另外,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素材,协助了精品课程网站成功通过专家的评审,成为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4.结论《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经典着作,大量条文都是临床活生生案例的载体。只有临床才能使其回归本位,只有临床才能读懂其真谛,也只有临床,才能让其变成活的知识,也是我们教学的意义所在。通过本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临床案例,使文字上晦涩的条文成为鲜活的医案,也使学生增加临床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资源库的建立,成为《伤寒论》案例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武书兴[9](2007)在《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课程是决定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人们对网络课程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步提高。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教学的基础,开展网络课程评价是网络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在网络课程评价方面一直进行着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论着,提出了一批评价量表、量规和指标集,这为本文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在详尽阐释课程、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评价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网络课程的构成、特点和功能。在充分研究国内网络课程评价现状和借鉴吸收国外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网络课程评价的意义、作用、原则、特征及过程。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规则和规律,综合采用文献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构建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始终使本研究在内容上保持前后一致、在逻辑上保持层层递进。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概念界定。界定的概念主要包括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网络课程、评价与教育评价、网络课程评价、网络课程评价与网络教学评价。第二部分,网络课程理论研究。在界定网络课程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课程比传统课程具有的优势,阐述了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特点及功能,进而指出了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现状。本部分首先研究了网络资源评价的相关标准,其次对国内外网络课程评价的现状展开研究,最后归纳总结出目前网络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网络课程评价理论研究。在前面研究分析、综合总结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评价的意义、作用、原则、特征、过程作了详细的解构和阐释,为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第五部分,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本部分为论文的核心。我们在系统分析和归纳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及结构、建构原则、过程与步骤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教学评价、信息资源评价和网络课程评价等各类信息来源的资料收集,认真分析评价目标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提炼,根据其概念和描述采用综合分析法对之进行分类,最后形成一级指标6个(科学性、教学性、使用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二级指标32个,形成了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然后运用一致性检验,证明和检验权重设置的合理性,提高了指标体系的效度与信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标准、划分标准等级,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在使用过程中能更加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网络课程,我们在等级划分时引用模糊数学的模糊函数公式,引入隶属度的概念,增加了指标体系的效度与信度。最后对指标、权重和标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以筛选或甄别指标,精炼标准,完善指标体系。第六部分,网络课程评价实证研究。建构网络课程指标体系是为了指导网络课程的评价工作。但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起到指导网络课程评价工作,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按照网络课程评价的过程和步骤对某军医大学的《放射诊断学》网络课程进行了实证评价,分析处理数据,对照评价结果,检验了本研究建构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致性检验,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研究对于网络课程的质量评价和网络课程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玮[10](2007)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 ——以中美两国荣誉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着眼于中美两国荣誉学院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有的一些理论探索和教改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套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制度体系,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一紧迫任务的需要。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以及对前人研究的思考,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由于荣誉学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成绩显着,因此以中美两国四个荣誉学院为个案,通过访谈和学校网站访问的形式收集资料,探讨分析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实践操作层面的和制度操作层面的,进行比较研究,对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进行归纳、综合,最终完成有利于保障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的构建。本文将这一制度体系的构建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预备环节,即教学准备阶段,学校需要配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师资等,因此需要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指导意见、课程教材建设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制度作保障;二是教学过程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选课选教制、导师制、自由选择专业等相关制度,另外还有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制度建设;三是评价环节,包括学生评价制度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两部分,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的确立,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相适应,以达到激励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激励老师自由教学、创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校首批CAI课件评审顺利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首批CAI课件评审顺利完成(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技术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 ——以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学科教学信息化势不可挡 |
1.1.2 我国校园啦啦操的快速发展 |
1.1.3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2 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啦啦操 |
1.4.2 信息技术 |
1.4.3 慕课网络教学空间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个案分析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啦啦操信息化教学中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
3.1.1 常用办公软件 |
3.1.2 常用音乐播放和编辑软件 |
3.1.3 视频播放和编辑软件 |
3.1.4 动画制作软件 |
3.1.5 常用网站 |
3.2 信息技术对啦啦操理论教学的支撑 |
3.3 信息技术对啦啦操实践教学的支撑 |
3.3.1 课前——产生兴趣,初步建立动作表象 |
3.3.2 课上——改善运动技能,控制运动负荷 |
3.3.3 课后——温故知新,提升学练信心 |
3.4 个案例分析: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 |
3.4.1 无锡机电高职啦操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 |
3.4.2 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目的 |
3.4.3 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意义 |
3.4.4 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原则 |
3.4.5 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教学环境 |
3.4.6 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技术支持 |
3.4.7 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制作流程 |
3.4.8 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3.5 学生使用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的情况调查 |
3.5.1 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登陆频率调查 |
3.5.2 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主体模块使用情况调查 |
3.5.3 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讨论模块使用情况调查 |
3.5.4 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资料库模块使用情况调查 |
3.6 教学效果分析 |
3.6.1 提升了啦啦操操的学习兴趣 |
3.6.2 优化了啦啦操操的学习过程 |
3.6.3 提高了啦啦操操成套动作的考核成绩(见图21) |
3.7 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辅助教学的利与弊 |
3.7.1 优势分析 |
3.7.2 存在的不足 |
3.8 无锡机电高职体育类课程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前景展望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以苏南W市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问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二、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 |
第一节 政策产生 |
一、现实困境: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
二、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使命 |
三、政策窗口的打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产生 |
第二节 政策行动 |
一、全国各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行动 |
二、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行动 |
第三章 个案域情:W市B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 |
第一节 B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
一、自然条件 |
二、社会经济 |
三、文化发展 |
第二节 B区的教育变迁 |
第三节 B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行动 |
一、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费保障体制 |
二、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和发展示范区 |
三、推行校长教师城乡学校间有序流动 |
四、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政策 |
第四节 个案选择的缘由和考察重心 |
第四章 B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执行考察 |
第一节 B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发展现状 |
一、家庭文化教育资本较为匮乏 |
二、随迁子女在学校间流动频繁 |
三、随迁子女社会交往路径单一 |
四、随迁子女的学习多呈“困难生”状态 |
第二节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执行及其成效 |
一、政府“两为主”政策的“落地生根” |
二、公办学校“批量化生产” |
三、“关爱制度”的联动协同 |
第三节 “割裂脱域”的政策运行:“两为主”政策执行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断裂社会资源的供需困境 |
二、政策执行主体的隐性排斥 |
三、执行主体间协同机制缺省 |
第五章 B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考察 |
第一节 B区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与积极成效 |
一、校长教师交流政策的演进 |
二、B区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与积极成效 |
第二节 B区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一、政策目标不准确 |
二、政策要素不完整 |
三、政策保障协同性不够 |
四、政策体制尚需完善 |
第三节 “悬浮的利益相关者”: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博弈 |
二、有效监督检查机制缺省 |
三、政策执行评价主体单一 |
四、交流政策效能作用受限 |
第六章 B区名校集团化政策执行考察 |
第一节 B区名校集团化的起因和发展现状 |
第二节 B区名校集团化政策执行的积极成效 |
一、名校辐射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迅速拓展 |
二、形式化发展式微:名校集团内学校内涵品质提升 |
三、集团化体制创新:现代性学校制度建设步伐加快 |
第三节 名校集团化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一、子体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失语 |
二、利益驱动下的名校无序扩张 |
三、集团内复杂多重的行政管理 |
四、母体学校优质资源逐渐削弱 |
第四节 教育政策的执行差距:名校集团化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以强并弱”式集团化政策本身的缺陷 |
二、“多重执行”的集团化政策执行者缺陷 |
三、名校集团化政策执行中多样化利益诉求 |
第七章 B区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考察 |
第一节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历程 |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时期(2000年—2005年) |
二、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时期(2006年至2010年) |
三、教育信息化优质发展时期(201 1年至2015年) |
第二节 B区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及其效果 |
一、硬约束的力量:区政府的强力推进 |
二、威权性激励与管制:教育局的政策落实 |
三、全景式建设:HD镇政府的上下联动 |
四、政策的“为我所用”:LR小学的全方位探索 |
五、B区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成效 |
第三节 B区义务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一、政策执行走样失真 |
二、政策执行监测弱化 |
第四节 线性单向的政策运行: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自上而下:着力方向单一化 |
二、主体隔离:政策执行碎片化 |
三、他方悬置:评估过程形式化 |
第八章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县(市、区)域执行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嬗变与建构:B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运行总体成效 |
一、政策理念由外部办学条件均衡向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转变 |
二、县区和乡镇政府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责任主体 |
三、政策调整的对象倾向于弱势群体 |
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促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 |
第二节 “威权线性”的政策执行:B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运行特征分析 |
一、线性式的行政授权 |
二、脱域化的政策执行 |
三、悬浮的利益相关者 |
第三节 构建“网状弹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的思考与建议 |
一、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县域执行“网状弹性”模式 |
二、理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县域运行机理 |
三、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县域运行制度 |
四、优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县域运行环境 |
五、调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县域执行重心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受访对象一览表 |
附录B: B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
附录C: B区校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
附录D: B区名校集团化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E: B区义务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分析与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动态 |
1.2.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动态 |
1.2.3 国外研究动态 |
1.3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现代远程教育的界定 |
1.3.2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界定 |
1.3.3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拓展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调查访谈法 |
1.4.3 逻辑分析法 |
1.4.4 数理统计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 |
2.1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业发展环境 |
2.2 我国对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导向 |
2.3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开办学院规模 |
2.4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与监控现状 |
2.5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支持现状 |
2.6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专业课程类资源开发分析 |
2.6.1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高校开设专业分析 |
2.6.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2.6.3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专业课程授课方式分析 |
2.6.4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培养方式及其课程考核标准分析 |
2.7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化发展趋势分析 |
2.7.1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
2.7.2 我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网络 |
2.7.3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局限性 |
第3章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分析 |
3.1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细分市场分析 |
3.1.1 短期培训市场 |
3.1.2 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 |
3.1.3 高等教育市场 |
3.2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现状分析 |
3.2.1 网络大学文凭越来越受到亲睐 |
3.2.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年产值 |
3.3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用户(学生)分析 |
3.3.1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招生层次 |
3.3.2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开办学院招生规模对比 |
3.3.3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招生存在的问题 |
3.3.4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学习形式 |
3.4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前景预测 |
3.4.1 市场成长性分析 |
3.4.2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章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
4.1 传统文化影响因素 |
4.1.1 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
4.1.2 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
4.1.3 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
4.2 政策及制度影响因素 |
4.2.1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启动阶段相关政策的影响 |
4.2.2 扩大试点阶段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相关政策的影响 |
4.2.3 规范管理阶段相关政策的影响 |
4.3 网院学科建设影响因素 |
4.3.1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影响因素 |
4.3.2 教学质量与监控有待提高 |
4.3.3 宣称推广力度薄弱 |
4.4 技术影响因素 |
4.4.1 课件制作单一 |
4.4.2 专业开发人才较少 |
4.5 市场影响因素 |
第5章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拓展策略 |
5.1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
5.1.1 社会对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认识的转变 |
5.1.2 教师教学观转变 |
5.1.3 学生的学习观的转变 |
5.2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 |
5.2.1 教育管理体制 |
5.2.2 市场管理体制引导下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
5.3 加强网院学科建设 |
5.3.1 完善网院管理 |
5.3.2 创新 OER(国际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模式 |
5.3.3 采取项目制,由主讲教师组建团队(包括策划、台本、互动、后期维护) |
5.4 完善产业 |
5.5 完善教育产品结构 |
5.6 加强质量监控 |
5.6.1 树立质量保证观念 |
5.6.2 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 |
5.6.3 创新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管理 |
5.7 加强宣传力度 |
5.7.1 宣称流程的制度化与系统化 |
5.7.2 宣称策略的个性化 |
5.8 加强服务支持力度 |
5.8.1 加大课件制作力度 |
5.8.2 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
5.9 加速形成品牌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学公共体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可程度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CAI 的研究现状 |
1.2.3 CAI 的发展趋势 |
1.2.4 当前 CAI 中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CAI 硬件、软件、人员三大要素分析 |
3.1.1 CAI 的硬件要素分析 |
3.1.2 CAI 的软件要素分析 |
3.1.3 CAI 的人员要素分析 |
3.2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引导教学改革 |
3.2.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分析 |
3.2.2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必要性分析 |
3.3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的认可度与应用效果分析 |
3.3.1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认可度分析 |
3.3.2 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 CAI 应用效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设备不理想 |
4.1.2 认可较一般 |
4.1.3 应用不齐整 |
4.1.4 能力尚不足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录 |
7 致谢 |
(5)中美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信息技术在美国高校体育教育应用的研究 |
2.3 信息技术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应用的研究 |
3 信息技术在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
3.1 美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 |
3.2 信息技术在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
3.2.1 目前美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 |
3.2.2 信息技术在美国高校体育远程教育上的应用现状 |
3.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
3.3.1 信息技术对美国高校体育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
3.3.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影响 |
4 信息技术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
4.1 中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现状 |
4.1.1 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的建设规模 |
4.1.2 教育软件建设状况 |
4.1.3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状况 |
4.1.4 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
4.2 信息技术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
4.2.1 目前中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 |
4.2.2 信息技术在中国高校体育远程教育上的应用现状 |
4.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
4.3.1 信息技术对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
4.3.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影响 |
5 中美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及影响的比较 |
5.1 中美高校信息化的比较 |
5.2 信息技术对中美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影响的比较 |
5.3 信息技术对中美高校体育教育环境影响的比较 |
5.4 信息技术环境中中美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的比较 |
5.5 信息技术环境中中美高校体育学习方式的比较 |
5.6 信息技术在中美高校体育课程中应用的比较 |
5.7 信息技术在中美高校体育远程教育应用的比较 |
6 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启示 |
6.1 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6.2 恰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科学化 |
6.3 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校体育科学化管理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精心打造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课程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课程建设 |
一、“岩石学”课程开创和奠基 (1950~1966) |
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及其后的复苏 (1966~1980) |
三、“岩石学”课程全面发展 (1981~1996) |
四、面向21世纪“岩石学”课程的新变革、新发展 (1997~) |
1. 重建了岩石学基础课教学实验室, 改善了实验课教学环境和条件 |
2. 建立野外实践教学基地 |
3. 除旧布新 |
4. 完善教材体系 |
5. 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
6. 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7. 聘请外籍着名专家讲授“高级变质岩岩石学 (变质地质学) ”双语课程 |
8. 制作多媒体教案 |
(7)优化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 |
2.1 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 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点 |
2.3 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 |
第三章 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 |
3.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
3.2 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
3.3 复旦大学耳鼻咽喉科学国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
第四章 我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及实施评价结果分析 |
4.1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4.2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设 |
4.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4.4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鼓励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
4.5 问卷调查及分析 |
4.6 课程建设的不足 |
第五章 优化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策略研究 |
5.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5.2 改革教学内容 |
5.3 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5.4 改善教学条件 |
5.5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
5.6 强调自己的课程特色 |
5.7 用发展、创新的观念优化耳鼻咽喉国家精品课程 |
结语 |
1.成果总结 |
2.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伤寒论》教学与临床多媒体资源库建立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1. 多媒体教学发展历程回顾 |
1.1 多媒体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
1.2 多媒体教学在国内医学教育中的广泛运用 |
1.3 广州中医药大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 |
2. 我国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
2.2 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
2.3 多媒体教学发展态势展望 |
下篇 实践研究 |
1. 《伤寒论》教学与临床、多媒体资源库建立设计思路 |
1.1 对多媒体教学的初步调查与思考 |
1.2 《伤寒论》的课程特色 |
1.3 《伤寒论》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思路 |
1.4 多媒体资源库建立的目的及其意义 |
2. 《伤寒论》教学与临床、多媒体资源库建立实践 |
2.1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 |
2.2 素材的编辑处理 |
2.3 网页框架设计 |
2.3.1 主页 |
2.3.2 最新消息 |
2.3.3 病案讨论 |
2.3.4 症状 |
2.3.5 医话 |
2.3.6 课堂 |
2.3.7 专辑 |
2.3.8 搜索 |
2.3.9 系统管理 |
3. 教学效果及探讨 |
3.1 效果 |
3.2 问卷调查和统计 |
结语 |
1.文献研究 |
2.实践研究 |
3.创新点 |
4.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本课题实践研究中所使用的设备简介 |
附录二 《伤寒论》多媒体视频教学系统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三 病区录像介绍 |
附录四 课堂录像介绍 |
附录五 名老中医讲座录像介绍 |
附录六 名老中医病区查房录像介绍 |
附录七 其它活动录像介绍 |
附录八 体会与感想一则:(从病区拍摄的体会与感想) |
附录九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9)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念界定 |
一、医学与临床医学 |
二、课程 |
三、网络课程 |
四、评价与教育评价 |
五、网络课程评价 |
六、网络课程评价、网络课件评价与网络教学评价 |
第二部分 网络课程理论研究 |
一、网络课程优势 |
二、网络课程构成 |
三、网络课程特点 |
四、网络课程功能 |
五、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部分 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现状 |
一、评价相关标准 |
二、国外评价现状研究 |
三、国内评价现状研究 |
四、目前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四部分 网络课程评价理论研究 |
一、评价意义 |
二、评价作用 |
三、评价原则 |
四、评价特征 |
五、评价过程 |
第五部分 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一、指标体系内涵及结构 |
二、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
三、指标体系建构过程与步骤 |
四、指标体系维度及分析 |
五、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六、指标体系标准确定 |
七、指标体系 |
第六部分 网络课程评价实证研究 |
一、研究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育部2002 年发布的《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
附录2 军队院校网络课程评价标准表 |
附录3 关于“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合理性”讨论提纲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10)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 ——以中美两国荣誉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化的概念界定 |
2.1 创新 |
2.1.1 创新的概念界定 |
2.1.2 创新的基本特征 |
2.2 创新能力 |
2.2.1 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 |
2.2.2 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 |
2.3 制度 |
2.3.1 制度的涵义 |
2.3.2 制度的功能 |
2.4 制度化 |
2.4.1 制度化的涵义 |
2.4.2 制度化的过程 |
3 我国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分析 |
3.1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分析 |
3.1.1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层面的缺陷分析 |
3.1.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层面的缺陷分析 |
3.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4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
4.1 中美两国荣誉学院的概况介绍 |
4.1.1 竺可桢学院概况介绍 |
4.1.2 吴健雄学院概况介绍 |
4.1.3 VU基督学院概况介绍 |
4.1.4 佛蒙特大学荣誉学院概况介绍 |
4.2 中美两国荣誉学院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 |
4.2.1 荣誉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比较分析—预备环节 |
4.2.2 荣誉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比较分析—教学过程环节 |
4.2.3 荣誉学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评价环节 |
4.3 启示与借鉴 |
4.3.1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 |
4.3.2 制度化建设的迫切性 |
5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 |
5.1 影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形成的因素分析 |
5.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前提 |
5.2.1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制定时应注意的事项 |
5.2.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制定的程序设计 |
5.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构建 |
5.3.1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预备环节的制度构建 |
5.3.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环节的制度构建 |
5.3.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环节的制度构建 |
5.3.4 小结 |
5.4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运行环境的优化 |
5.4.1 重视创造性的社会风气对学校的积极影响 |
5.4.2 创建整体优化的学校环境 |
5.4.3 增加教学软硬件资源的投入 |
5.4.4 提高管理者素质,改变管理理念 |
5.5 实践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访谈问卷 |
附录2 竺可桢学院部分教师与导师名单 |
附录3 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 |
附录4 东南大学国家电工电子基地部分教师 |
附录5 竺可桢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汇总表 |
附录6 健雄学院学生习作例文 |
附录7 吴健雄学院真善美读书写作活动获奖论文名单 |
附录8 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暂行办法 |
附录9 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建设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我校首批CAI课件评审顺利完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技术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 ——以无锡机电高职啦啦操慕课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为例[D]. 张林燕. 苏州大学, 2016(05)
- [2]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以苏南W市B区为例[D]. 刘玮. 南京师范大学, 2016(12)
- [3]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分析与拓展策略研究[D]. 赵凯. 湖南大学, 2013(05)
- [4]大学公共体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可程度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D]. 冯久龙. 苏州大学, 2013(11)
- [5]中美高校体育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D]. 岳慧灵. 扬州大学, 2010(02)
- [6]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精心打造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课程发展历程[J]. 桑隆康,马昌前,郑建平,肖龙,周汉文,朱云海,张宁,余淳梅,佘振兵,Roger Mason. 中国地质教育, 2009(02)
- [7]优化耳鼻咽喉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策略研究[D]. 卫艳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8]《伤寒论》教学与临床多媒体资源库建立与实践[D]. 陈子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武书兴.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4)
- [10]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 ——以中美两国荣誉学院为例[D]. 吴玮. 浙江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