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精神障碍效果的观察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精神障碍效果的观察

一、心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郭思敏[1](2021)在《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解析对脑中风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同时对患者预后展开探讨。方法便利选择2018年5月—2020年9月入院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实施分组,即对照组与护理组,对照组51例,未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措施;护理组51例,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措施,收集两组的临床数据并展开对比。结果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8.0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4,P<0.05)。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数据较之对照组4项相同数据,干预前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4、1.215、0.786、0.041,P>0.05);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5、9.864、10.511、7.466,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MNA、MBI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6、3.729,P<0.05)。干预后护理组上肢体功能评分(46.25±8.32)分、下肢功能评分(20.17±1.38)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评分数据(40.35±8.21)分、(15.65±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5、17.399,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组间心理情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6、0.315,P>0.05);干预后护理组患者两项心理情绪评价结果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9、10.099,P<0.05)。结论基于该院脑中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阶段的病情干预中,中医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实施,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方面有着显着的提升,促进患者生理状态改善、心理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从而显着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米磊,孟莉,李盼盼[2](2021)在《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常规脑中风护理)和观察组(n=47,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心理情绪、护理依从性、功能恢复效果、生活质量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护理依从性95.74%高于对照组的76.60%(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S)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干预后,观察组以上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对缓解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护理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有效提升其功能恢复水平和生活质量。

陈子龙[3](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武彩庆[4](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提出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蔡清旭[5](2020)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现全球发病率约为27.5%~62.5%,且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症。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众多西医疗法均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副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中医针灸治疗擅长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疗,并且疗法绿色,避免了西药代谢时带来的肝肾负担及对造血系统的破坏等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损伤胃肠功能。随着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率的认识愈加深刻,运用针灸等绿色疗法治疗本病已刻不容缓。本课题将探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30例予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对照组1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2的30例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整个研究所有病例需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临床疗效指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对“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根据本课题对纳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60岁以后,脑梗死患者比例稍多于脑出血患者,而卒中后抑郁的出现多为发病后5个月左右。这一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卒中后患者在发病发生后进行针刺治疗、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有效的干预,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从一般资料的统计中,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分型上分布均衡,均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包括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据统计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数据分析2.1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据分析三组HAMD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2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数据分析三组MESSS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与对照组1MES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2之间MES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数据分析三组BI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B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BI评分与随访时BI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三组长期疗效相当。3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1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60%。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最佳。说明三种临床方案中,选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总有效率最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纳入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治疗前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及抑郁状态上,效果都非常明显,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临床疗效更好,且长期疗效更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其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盖淑文[6](2020)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在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采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的方法,观察艾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在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中风后尿失禁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包含53例患者。对照组运用常规西医治疗护理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运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措施,持续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采用组间对照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两组患者尿失禁问卷评分(ICI-Q-SF)、24小时排尿次数、尿失禁程度分级、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I-QOL)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失禁问卷评分(ICI-Q-SF)并无显着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为(8.55±2.14)分,而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1.98±2.49)分,两组患者的ICI-Q-SF评分均减少,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下降更显着(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排尿次数进行对比,在治疗前,两组间并无显着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日排尿次数为(7.23±1.05)次,而对照组患者的日排尿次数为(9.98±1.07)次,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均减少,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的排尿次数下降更显着(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分级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程度分级并无显着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分级发生变化,治疗组治疗后在尿失禁程度分级I级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Ⅱ级、Ⅳ级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的尿失禁程度分级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显着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为(2.19±0.98)分,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为(5.57±0.11)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均减少,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减少更明显(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可知,治疗组的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2.92%),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的发生率更低(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42%),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水平更高(P=0.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I-QOL)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无显着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为(80.35±12.24)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68.78±10.43)分,两组患者的I-QOL评分均增加,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更好(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风后尿失禁患者治疗过程中,运用艾灸与穴位贴敷联合应用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尿失禁临床症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可推广运用。

吴颖[7](2020)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关于延续性护理干预手段应用在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探究。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恢复期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恢复期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出院以后分别进行延续性护理和常规的随访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4.44%(34/36),对照组为75.00%(27/36),P <0.05;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出院的时候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 0.05,出院3个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风恢复期患者通过延续性护理手段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王梅英,宋磊,马明祥,栾英辉,栾世顺[8](2019)在《传统疗法在中风后心理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脑中风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脑中风患者除了会出现一定的身体功能障碍外,还会不同程度地伴随一定的心理障碍。其原因主要源于:长期生活的不便,事业、社会地位的丧失,收入的下降而产生的无用感;患病后因给家人带来精神和物质压力而产生愧疚感[1];此外患病后其认知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也是导致相应心理问题出现的客观原因。

吕若芸(Lu Joyun)[9](2019)在《“智三针”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大鼠脑组织5-HT、NE及DA表达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智三针”穴组对缺血性PSD(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5-HT、NE及DA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影响,探讨“智三针”穴组针刺干预以调控缺血性PSD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改善其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SPF级大鼠经分层随机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假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共6组。除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外,其余所有大鼠均参照Koizumi的改良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建立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采用钝性分离出单侧颈总动脉,不插入线栓。随后除正常组外给予其他5组大鼠以Longa5分制法评价其神经功能,造模成功的大鼠联合孤养法加不可遇见的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stimulation,CUMS)制备PSD大鼠模型。除了正常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常规饲养,对其他三组符合采纳标准的PSD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措施。针刺组在造模完成后7天对其进行智三针穴组的针刺干预,对各穴位破皮进针快速捻转,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期间共行针两次。假针刺组在造模完成后7天对其进行智三针穴组的假针刺干预,将针尖轻抵放在各穴位10秒钟,不破皮进针。帕罗西汀组在造模完成后7天行盐酸帕罗西汀片水溶液灌胃。三组共14天干预。随后进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观察PSD大鼠行为学表现反应其抑郁程度改善与否。接着将所有实验对象处死取材,观察其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变化,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法)测量其大脑海马组织5-HT、NE及DA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统计结果均用标准差(X土S)表示。所有标定值在统计之前先进行正态性检验,之后选取相应统计方法。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组间比较选用最小显着法,即LSD法。统计结果以P<0.05视为有统计意义。结果:大鼠经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造模后,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左前肢内收、屈曲和活动时向左侧转圈等体征,提示MCAO造模成功。与正常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5-HT(P<0.05)、NE(P<0.05)、DA(P<0.05)表达均明显下降。经由针刺智三针穴组干预手段能使缺血性PSD大鼠大脑海马组织神经递质5-HT(P<0.05)及DA(P<0.05)表达明显增加。而NE表达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智三针”穴组能明显增加缺血性PSD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5-HT及DA的含量,对NE指标无显着上升但仍有提升作用,表明此治疗手段能上调其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情况,说明针刺干预对缺血性PSD大鼠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具有激活的作用,从而改善其抑郁症状,这可能是针刺治疗缺血性PSD的作用机制之一。

庞夏清,吴伟霞,崔彩红[10](2018)在《急性脑中风偏瘫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中风偏瘫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技术。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3例急性脑中风偏瘫老年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与康复组(n=42),对照组予以心理辅导,饮食指导,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方式,康复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对性康复训练护理措施干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经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康复组ADL、FMA、ESS各项评分提升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满意度及患者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可显着提升脑中风偏瘫老年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并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保障临床效果。

二、心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2.3 两组患者MNA、MBI量表对比
    2.4 两组患者肢功能比较
    2.5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对比
3 讨论

(2)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1.2.2 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理情绪
    2.2 康复护理依从性
    2.3 功能恢复情况
    2.4 生活质量
    2.5 护理质量评分
3 讨论

(3)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调查表制定
        7 调查方法
        8 样本量估算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一般情况统计
        3 脑梗情况统计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三、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8 中药标准化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中药用药规律
        2 患者一般情况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三、讨论
        1 用药规律分析
        2 中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分析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1.2.1 中医学有关PSD的病名沿革
        1.2.2 中医学对PSD的病因病机认识
        1.2.3 中医学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2.5 观察中止标准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方案
        2.4.2 疗程
        2.4.3 观察方法
        2.4.4 观察指标
        2.4.5 疗效评定标准
        2.4.6 不良事件
        2.4.7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结果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2.6.1 患者依从性
        2.6.2 针刺深浅不一、手法操作各异等,引起试验误差偏倚
        2.6.3 意外情况处理
    2.7 伦理原则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2 临床数据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2 通督调神针法
        3.2.1 督脉
        3.2.2 通督调神针法
        3.2.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依据
        3.2.4 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3.3 结语
        3.3.1 四花穴的相关研究
        3.3.2 麦粒灸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在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与脱落标准
        1.4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实验方法
    3 评价指标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学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排尿次数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分级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6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I-QOL)比较
讨论
    1 中风后尿失禁的效果评价指标分析
    2 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2.1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在中风后尿失禁中的治疗作用分析
        2.2 穴位的选择在中风后尿失禁中的治疗作用分析
        2.3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在中风后尿失禁中的疗效评价
        2.4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5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中风后尿失禁护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2.2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传统疗法在中风后心理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风后心理问题发病机制
2 中医对中风后心理问题的认识
3 具体治疗方法
    3.1 中医药物
    3.2 体针、微针刺法
    3.3 音乐疗法
    3.4 其他疗法
4 讨 论

(9)“智三针”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大鼠脑组织5-HT、NE及DA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在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症的认识和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风后抑郁症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
        二、中风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中风后抑郁症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节 中风后抑郁症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一、病名概述
        二、病因病机探讨
        三、中医药治疗方法
        四、针灸疗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流程图
    第二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环境条件
        三、主要药品与试剂
        四、主要实验器械
        五、溶液配制
    第三节 实验方法
        一、建立动物模型
        二、动物的分组
        三、动物造模成功的标准
        四、观察实验对象
        五、实验各组干预措施
        六、针刺干预方法
        七、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
        八、指标水平测定
    第四节 实验结果
        一、结果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急性脑中风偏瘫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讨论

四、心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心理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效果[J]. 郭思敏. 中外医疗, 2021(30)
  • [2]心理干预联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J]. 米磊,孟莉,李盼盼. 心理月刊, 2021(21)
  • [3]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
  • [5]“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D]. 蔡清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在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中的效果观察[D]. 盖淑文. 青岛大学, 2020(01)
  • [7]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吴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4)
  • [8]传统疗法在中风后心理康复中的应用[J]. 王梅英,宋磊,马明祥,栾英辉,栾世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14)
  • [9]“智三针”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大鼠脑组织5-HT、NE及DA表达影响[D]. 吕若芸(Lu Joy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急性脑中风偏瘫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技术探讨[J]. 庞夏清,吴伟霞,崔彩红.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14)

标签:;  ;  ;  ;  ;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精神障碍效果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