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锴的语言文字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卓[1](2021)在《《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为清代说文学的巅峰之作,对《说文解字》中许多训诂术语有深入详细的研究。“一曰”作为在《说文解字》中形、音、义皆可说解的训诂术语,必然是段注中一个重点研究内容。段注对“一曰”术语的解释散见于全书,其研究不限于对“一曰”本身说解内容和说解作用的阐释,从其中引申发散出来的相关语言文字知识也非常丰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将这些知识系统的分类归纳出来,与现当代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完备的理论,印证段注得失。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段注对《说文解字》“一曰”内容的研究,不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有补充借鉴的作用,也可以更好的认识段玉裁的语言文字观及段注的理论价值。文章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段注中“一曰”条例的基本情况,统计了《说文解字》及段注中“一曰”条例的数目、对段注说解“一曰”简要举例并且归纳了说解特点。第二部分总结了段注对“一曰”术语的概述,通过对段注说解“一曰”作用、内容和使用及不使用原因的情况进行分析,初步展示了段注训诂“一曰”内容的基本概况。第三部分详细讨论了段注对“一曰”术语说解内容的注释,从形、音、义三方面入手,通过对注释内容进一步分类,进而系统的归纳出段注在“一曰”下所作训释工作的内容。第四部分考察了段注对“一曰”术语校订的情况。首先发现其校勘工作主要分为增补、删减、修改和调换位置四个内容,再参考文献资料和他说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分析论证,最后总结了段注校勘“一曰”的方法和成果。
蒋毓璐[2](2021)在《《说文解字注》第十篇至第十一篇“今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玉梅[3](2020)在《高频象形字“取象”溯源及其审美价值》文中认为文章主要考辨了现代汉语高频字中的象形字及其后起字的造字取象及其演变规律,进而总结出考辨的价值和意义。考辨方式:从古文字阶段到现阶段,纵向考察这些字的取象和六书情况。认为绝大部分的象形字存在取象从简的趋势,极少数纯粹符号化了,后起字繁化有繁化趋势。无论从简还是繁化,均可见汉字演变中不变的"取象"思维和文化,它可以拓宽我们从"字象"角度考察"诗象""诗文意象或意境"等审美体会。
万敏[4](2020)在《王安石《周官新义》解字释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着作,是三《礼》中的一部。《周官新义》是王安石对儒家经典《周礼》的重新阐释,它既属於传统的经学范畴,也涉及到了文字训解,同时它还承载着王安石的政治构想。王安石训释《周礼》,以经典原文爲基础,借鉴前人训释成果,集百家之长,阐自我之见,对宋代当时以及之後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周礼》学研究影响颇深。以往的学者对王安石《周官新义》的关注主要是经学和礼学上的研究,其训释中穿插的解字现象,关注不多。本文从三个部分来研究《周官新义》中的解字释义现象。第一部分,主要依据《周官新义》对王安石的语言文字观念进行分析。从字“出於自然”、形音皆有义、用阴阳八卦来释文字、字随时变和字随地变的文字发展观这四项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着作中的具体字词用例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传统的解字方法多围绕“六书”原则展开,而王安石将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均释爲会意字,并将原本就是会意字和亦声字的词重新分析会意构件进行解释。在阐述了王安石的会意思维之後,这一部分对《周官新义》中的解字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穷尽式研究。第三部分,总结《周官新义》解字释义的特点,主要是注重辨析同义字、辅用异体来明确字义、利用字形分析引申义等。纵观全书,《周官新义》利用文字形体来训释文意是有着一定作用的。从训诂学角度来说,《周官新义》是《三经新义》中唯一一部由王安石亲手撰写的“新经义”着作,其他两本大都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周官新义》成爲探究王安石字学、礼学的第一手资料。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来说,王安石结合易八卦、阴阳来释《周礼》及其中的汉字,甚至他独特的会意解字思维,都给文字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语言资料。
刘红娟[5](2020)在《“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徐”《系传》是徐锴校注许慎《说文解字》的本子,其成书具有个人性、自发性。“大徐本”《说文》是徐铉等人奉敕校订《说文》的本子,具有官方性,受命性。因校书目的、学术思想、依据材料等原因的不同,二徐本在析形、用字、用词、用句、训诂方式(术语)等方面存在着训诂方面的差异。本文对二徐本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全面展现二者的训诂差异状况,进而探求二徐不同的训诂方式在训诂学上的价值,反映二徐不同的学术思想。根据考察,从析形角度来看,二徐本存在着“小徐本作会意,大徐本作形声”“小徐本作形声,大徐本作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作会意兼形声,大徐本作形声”等十八个方面的差异。笔者通过归纳统计的方法,运用古文字、古音方面的知识对二徐本析形差异进行了详细描写。从用字角度来看,二徐本存在着“古文隶定字与通行字的差异”“异形字与通行字的差异”“借字与本字的差异”“古字与今字的差异”“异体字与正字的差异”“)误字与正字的差异”“更换例字的差异”七个方面的差异。对二徐本不同用字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并举例分析,全面展现二徐本用字差异情况。从用词角度来看,以小徐本爲底本,大徐本存在着换词、增词、省词三个方面的差异。换词分音节换词、词性换词、意义换词、书名换词、人名称谓换词;增词分增实词和增虚词;省词分省实词和省虚词。笔者对各类用词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描写,全面展现二徐本用词差异情况。从用句角度来看,以小徐本爲底本,大徐本存在着换句、增句、省句三个方面的差异。换句有句意完全不同的换句和句意相近的换句两种情况。通过对用句情况的分析描写和详细阐述,全面展示二徐本用句差异,并对差异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探讨。二徐本训诂方式(术语)的差异,包含析形、释义、注音三个方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描写和归纳总结,全面展示二徐本训诂方式(术语)的差异情况。差异原因方面,对二徐本训诂差异原因进行归纳总结,管窥差异出现的主客观原因。有二人学术观不同、二人校订行爲不同、二人所依据的古文字形体和文献资料不同、语音的发展变化、个人书写习惯不同,版本传抄刊刻等方面的原因。
谭清菊[6](2020)在《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研究》文中指出明清时期的学者们,就已经注意到《说文解字》中引用的经文和该时期经典用字不同的情况,柳荣宗的《说文引经考异》就在这种背景下应时而生。《说文引经考异》通过广泛徵引文献,多方印证了《说文》引经异文形成的原因。柳荣宗在书中对异文的说解和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观都值得后人深入探究。本文立足於柳氏对异文的说解,主要分析柳氏对异文形成原因的探讨、对前人说解的订正,以期挖掘本书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分爲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介绍了《说文引经考异》的成书背景与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并对本文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说文引经考异》的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并分析了柳氏在书中对异文的考释思路。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章立足於柳氏对异文的说解,充分挖掘《说文引经考异》一书的价值,讨论了《说文引经考异》对异文形成原因的分析、对前人说解的订正两种情况。“《说文引经考异》对异文形成原因的分析”以柳氏的注释用语爲标志,分爲“通用”类、“假借”类、“古今”类。“对前人说解的订正”包括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订正、对《说文解字》的订正、对经籍今本文字的订正。
袁晓光[7](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石鸣华[8](2019)在《《说文解字注》第九篇“今正”研究》文中提出东漠许慎所编着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运用六书理论对汉字进行析形、注音、释义的字典,为我国语言文字学史的奠基之作。但该书自东漠年间成书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抄刊刻,谬误渐增,早已原貌有失。及至清代乾嘉年间,小学渐兴,“说文学”步入鼎盛时期,不少说文学家都将其研究重心放在对《说文》的订讹正误上,力求还原许书之本真。而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文字学家段玉裁,其所编撰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重在刊谬补缺,以“今正”为标志,广泛考据多部经典文献,并综合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知识和理论,对《说文》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该书在分析字形、训释字义、辨识音读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以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出版的大徐本《说文》为底本,并广泛参考了小徐本及其他经典文献、字书,将其与《段注》(经韵楼本)第九篇进行了逐条比对,归纳出有实际意义的改动共162处,并以此作为本篇“今正”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又可将材料分为“正而有注”、“正而未注”、“注中含正”、“‘连篆读’及’三字句’例比较”四大类进行详尽考辨。从“今正”的具体内容来看,又可将前三章分为“正正篆”、“正字义”、“正音读结构”、“正引文”、“正重文”等节,并综合运用多种校勘学手段次第进行逐条分析研究。其中的考证不足或辨析不明之处,暂以“存疑”论处。本文在最後一章通过归纳分析前几章实例对《段注》第九篇“今正”进行了简要评价,力求真实、客观。本文认为段玉裁独特的语言观、文字观及其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校勘学理论,为後世研究《说文》提供了寳贵的思路和启发。
杨秋莲[9](2018)在《《论语》《孟子》《尔雅》注疏引《说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说文解字》自问世之後,流播甚广,传抄亦夥,至唐已非其旧。加之李阳冰刊改,虽有中的者,然亦不少臆说,与《说文》原貌渐行渐远。唐末宋初徐铉徐锴兄弟精於《说文》,皆有着述,尤其徐铉奉诏校定《说文》,努力恢复《说文》旧貌,但因今已不得见许慎《说文》的东汉版本,亦不得见李阳冰刊定之前唐代流行的《说文》,甚至李阳冰所刊定之《说文》亦已不传,对於徐铉刊定的《说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许慎的《说文》,谁也说不清。所以,近几十年,不少学者努力勾稽徐铉之前的典籍引用《说文》的情况,试图由此尽量恢复《说文》旧貌。学者们做了不少工作,但宋代邢昺的《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孙奭的《尔雅注疏》引《说文》还无人问津。因此,对三疏所引《说文》资料进行爬梳整理和分析评判,对於文献学、训诂学、说文学、文字学的研究颇有裨益,因此本选题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介绍邢昺、孙奭两位作者及其着作,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综述,三疏引《说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三疏引《说文》与大、小徐本的比较主要从概况、引文与大小徐本同者、引文与大小徐本异者、引文不见大小徐者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对例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异文进行考证。第二章三疏引《说文》的作用和方法主要从三疏引《说文》的作用和三疏引《说文》的体例两方面展开论述,说明三疏引《说文》的作用和方法。第三章邢昺、孙奭的语言文字观和三疏引《说文》的价值在前文的基础上,归纳出邢昺、孙奭二人的语言文字观点,评价三疏引《说文》的价值。通过对三疏徵引《说文》的例证进行统计分析,考察邢、孙二人在疏中引《说文》的情况,探究出大小徐本《说文》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以及邢、孙二人对两种《说文》的信赖程度;二是勾稽出二人引《说文》与大小徐本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引文有可能是参考了二徐以外的本子,可以对今後研究《说文》提供参考。
补蒉华[10](2017)在《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说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奠基之作,郝懿行於《尔雅》研究尤深,他依郭璞注本为蓝本,着成《尔雅义疏》,成为历代研究《尔雅》书中最精善者。本文对《尔雅义疏》中丰富的引《说文》材料进行了整理,在与大、小徐本比较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郝氏引《说文》的特点、方式、目的、成就和不足。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分别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义疏》引《说文》与二徐本比较。《义疏》共引《说文》2776字次,诸字较之於今大徐本,完全相同者共2492字次,基本相同者共154字次,相异者共130字次。论文对完全相同者作了举例性的简单说明,对基本相同者和相异者作了重点考察,在拥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分析辨证,论列是非。二、《义疏》引《说文》特点和郝懿行语言文字思想。通过对引用材料的全面考察,总结了《义疏》引《说文》的五个特点:内容多样,引文随意性和目的性相结合,训释对象复杂,《说文》材料来源多样,对所引《说文》内容往往进行说明。通过对《义疏》引《说文》情况的分析,归纳出郝懿行语言文字思想,即重视方言的学术价值,正俗字观,同源观,“连篆读”书例的运用。三、《义疏》引《说文》的方式及目的。《义疏》引《说文》体例复杂,表达方式多样,关於《义疏》称引《说文》的目的,我们分为释字义、析字形、正文字、破假借、系同源五个方面进行讨论。四、《义疏》引《说文》之得失。这部分着重对郝懿行徵引《说文》之意义及不足进行了讨论。意义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训诂意义,二是校勘意义。《义疏》引《说文》存在以下不足:引《说文》时出现失误,沿袭《说文》析形之误,沿袭《说文》以假借为引申之误,训诂体例不一贯,术语模糊等。
二、徐锴的语言文字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锴的语言文字观(论文提纲范文)
(1)《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说文解字》“一曰”研究状况 |
2.《说文解字》 “一曰”段注研究状况 |
(三)研究对象及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1.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2.列举法 |
3.比较研究法 |
一、关于《说文》“一曰”段注基本情况介绍 |
(一)条目统计 |
1.《说文解字》“一曰”条目统计 |
2.《说文解字注》在“一曰”下作注条目统计 |
(二)说解举例 |
(三)说解特点 |
1.阐释体例 |
2.解释许书说解用意 |
3.“以经考字”与“以字考经” |
4.评价得失 |
二、段注对《说文》“一曰”的概述 |
(一)说明“一曰”作用 |
(二)说明“一曰”说解内容 |
(三)说明使用与不使用“一曰”的原因 |
1.说明使用“一曰”的原因 |
2.说明不使用“一曰”的原因 |
(四)或曰、一名 |
三、段注对《说文》“一曰”说解内容的注释 |
(一)释义 |
1.说明“一曰”义的来源 |
2.说明“一曰”说法的来源 |
3.说明字义的发展 |
4.进一步解释字义 |
5.说二义关系 |
6.一形多音义 |
7.未详何属 |
(二)释形 |
1.造字法 |
2.异体字 |
(三)释音 |
1.归纳韵部 |
2.合韵 |
四、段注对《说文》“一曰”说解内容的校订 |
(一)增补 |
1.增补“一曰”二字 |
2.增补“一曰”加内容 |
3.在原有“一曰”上进行补充 |
(二)删减 |
1.删减“一曰”二字 |
2.删减“一曰”加内容 |
3.删减“一曰”加“本义” |
4.在原有“一曰”上进行删减 |
(三)修改 |
(四)调换位置 |
(五)列举他本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段注“一曰”校勘情况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王安石《周官新义》解字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王安石与《周官新义》 |
一、王安石简介 |
二、《周官新义》概说 |
第二节 《周官新义》的成书背景 |
一、历代对《周礼》研究的热潮 |
二、服务於熙宁变法的政治目的 |
三、“一道德”的客观需求 |
第三节 《周官新义》的版本与流传 |
一、《周官新义》的原稿本、修正本 |
二、《周官新义》的流传 |
第四节 《周官新义》的研究现状 |
一、对《周官新义》思想内容的研究 |
二、对《周官新义》经学价值的研究 |
三、对《周官新义》解字方式的研究 |
四、对《周官新义》进行校勘 |
第一章 王安石的语言文字观念 |
第一节 字“出於自然” |
第二节 声、形“皆有义” |
一、声有义 |
二、形有义 |
第三节 文字与八卦“异用而同制” |
第四节 文字时空发展观 |
一、字随时变 |
二、字随地变 |
第二章 《周官新义》会意解字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六书”与《周官新义》中的会意思维 |
一、传统“六书” |
二、《周官新义》中的会意思维 |
第二节 《周官新义》会意解字疏证 |
一、把独体字看成会意字来解释 |
二、对会意字加以重新会意解释 |
三、把形声字当成会意字来解释 |
四、把亦声字只作会意解释 |
第三章 《周官新义》的释义特点 |
第一节 注重辨析同义字 |
第二节 辅用异体,明确字义 |
一、部分异体字 |
二、狭义异体字 |
第三节 利用字形分析引申义 |
一、先据字形分析本义,再分析引申义 |
二、直接据字形分析引申义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5)“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说文解字》与《说文解字系传》简介 |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 |
二、“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析形的差异 |
(一)小徐本作形声,大徐本作会意 |
(二)小徐本作会意,大徐本作形声 |
(三)小徐本作形声,大徐本作会意兼形声 |
(四)小徐本作会意兼形声,大徐本作形声 |
(五)小徐本作会意,大徐本作会意兼形声 |
(六)小徐本作会意兼形声,大徐本作会意 |
(七)小徐本作省声,大徐本作省形 |
(八)小徐本作省形,大徐本作省声 |
(九)小徐本作形声,大徐本作省声 |
(十)小徐本作省声,大徐本作形声 |
(十一)小徐本作形声,大徐本作省形 |
(十二)小徐本作省形,大徐本作形声 |
(十三)小徐本作省形亦声,大徐本作省声 |
(十四)小徐本作省形亦声,大徐本作省形 |
(十五)小徐本作省声,大徐本作会意 |
(十六)小徐本作省声,大徐本作省形省声 |
(十七)小徐本作会意兼省声,大徐本作形声 |
(十八)小徐本作会意,大徐本作省形 |
三、“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用字的差异 |
(一)古文隶定字与通行字的差异 |
(二)异形字与通行字的差异 |
(三)借字与本字的差异 |
(四)古字与今字的差异 |
(五)异体字与正字的差异 |
(六)讹误字与正字的差异 |
(七)更换例字的差异 |
四、“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用词的差异 |
(一)大徐本於小徐本训诂的换词 |
(二)大徐本於小徐本训诂的增词 |
(三)大徐本於小徐本训诂的省词 |
五、“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用句的差异 |
(一)大徐本於小徐本训诂的换句 |
(二)大徐本於小徐本训诂的增句 |
(三)大徐本於小徐本训诂的省句 |
六、“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方式(术语)的差异 |
(一)析形训诂方式的差异 |
(二)释义训诂术语的差异 |
(三)注音训诂术语的差异 |
七、“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差异的原因 |
(一)析形差异的原因 |
(二)用字差异的原因 |
(三)用词差异的原因 |
(四)用句差异的原因 |
(五)训诂方式(术语)差异的原因 |
八、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说文引经考异》概述 |
一、成书背景 |
二、作者及内容 |
第二节 《考异》研究概况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二章 《考异》的体例及考释思路 |
第一节《考异》的体例 |
一、编排体例 |
二、说解体例 |
第二节《考异》的考释思路 |
一、从《说文》内部寻找异文线索 |
二、从文字规律上考释异文关系 |
第三章 《考异》对异文考释的成就 |
第一节 《考异》对异文形成原因的分析 |
一、“通用”类 |
二、“假借”类 |
三、“古今”类 |
第二节 《考异》对前人说解的订正 |
一、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订正 |
二、对《说文》的订正 |
三、对经籍今本文字的订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
第三节 《说文》注本 |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
第三节 形声研究 |
第四节 转注研究 |
第五节 假借研究 |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说文解字注》第九篇“今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说文解字注》第九篇“正而有注”例研究 |
第一节 “正而有注”之正正篆 |
第二节 “正而有注”之正字义 |
第三节 “正而有注”之正音读 |
第四节 “正而有注”之正引文 |
第五节 “正而有注”之正重文 |
第二章 《说文解字注》第九篇“正而未注”例研究 |
第一节 “正而未注”之正正篆 |
第二节 “正而未注”之正字义 |
第三节 “正而未注”之正音读 |
第四节 “正而未注”之正重文 |
第三章 《说文解字注》第九篇“注中含正”例研究 |
第一节 “注中含正”之正字义 |
第二节 “注中含正”之正音读 |
第三节 “注中含正”之正引文 |
第四节 “注中含正”之正重文 |
第四章 《说文解字注》第九篇“连篆读”与“三字句”例比较 |
第一节 “连篆读”与“三字句”研究概况 |
第二节 “连篆读”与“三字句”例证 |
第五章 《说文解字注》第九篇“今正”评议 |
第一节 《说文解字注》第九篇“今正”之成就 |
第二节 《说文解字注》第九篇“今正”之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论语》《孟子》《尔雅》注疏引《说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邢昺与《论语注疏》《尔雅注疏》 |
第二节 孙奭与《孟子注疏》 |
第三节 三疏及《说文》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三疏引《说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三疏引《说文》与大、小徐本的比较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引文与大小徐本同者 |
第三节 引文与大小徐本异者 |
第四节 引文不见大小徐本者 |
第二章 三疏引《说文》的目的和方法 |
第一节 三疏引《说文》的目的 |
第二节 三疏引《说文》的方法 |
第三章 邢昺、孙奭的语言文字观和三疏引《说文》的价值 |
第一节 邢昺、孙奭的语言文字观 |
第二节 三疏引《说文》的价值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说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郝懿行与《尔雅义疏》 |
第二节 《尔雅义疏》引《说文》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义疏》引《说文》与二徐本比较 |
第一节 《义疏》引《说文》之版本 |
第二节 《义疏》引《说文》与大徐本完全相同 |
第三节 《义疏》引《说文》与二徐本基本相同 |
第四节 《义疏》引《说文》与二徐本差异较大 |
一、《义疏》误 |
二、二徐本误 |
三、《义疏》与二徐本皆误 |
第二章 《义疏》引《说文》特点及郝懿行语言文字思想 |
第一节 《义疏》引《说文》特点 |
一、内容多样 |
二、引文的随意性和选择性 |
三、训释对象复杂 |
四、《义疏》引《说文》材料来源多样 |
五、对所引《说文》内容往往进行说明 |
第二节 从《义疏》引《说文》看郝懿行语言文字观 |
一、对方言的训诂作用的认识 |
二、正俗字观 |
三、同源观 |
四、《说文》“连篆为文”观 |
第三章 《义疏》引《说文》的方式及目的 |
第一节 《义疏》引《说文》方式概况 |
一、单引一篆与连引多篆 |
二、直接征引与间接征引 |
三、《说文》书名置於解释字之前与《说文》书名置於解释字之後 |
四、单引《说文》与同他书共引 |
第二节 《义疏》引《说文》之表达方式 |
第三节 《义疏》引《说文》之训诂目的 |
一、释字义 |
二、析字形 |
三、正文字 |
四、破假借 |
五、系同源 |
第四章 《义疏》引《说文》之得失 |
第一节 《义疏》引《说文》之得 |
一、《义疏》引《说文》之训诂意义 |
二、《义疏》引《说文》之校勘意义 |
第二节 《义疏》引《说文》之不足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尔雅义疏》引《说文》用字总表 |
四、徐锴的语言文字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研究[D]. 刘卓.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说文解字注》第十篇至第十一篇“今正”研究[D]. 蒋毓璐. 宁夏大学, 2021
- [3]高频象形字“取象”溯源及其审美价值[J]. 张玉梅. 社会科学家, 2020(11)
- [4]王安石《周官新义》解字释义研究[D]. 万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小徐”《系传》与“大徐本”《说文》训诂差异研究[D]. 刘红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研究[D]. 谭清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说文解字注》第九篇“今正”研究[D]. 石鸣华. 宁夏大学, 2019(02)
- [9]《论语》《孟子》《尔雅》注疏引《说文》研究[D]. 杨秋莲. 吉首大学, 2018(02)
- [10]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说文》研究[D]. 补蒉华. 吉首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