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SC-1A型多头绣花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袁治海[1](2020)在《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装置是实现珠绣由人工向机械化生产的关键部件,对于珠子绣品的生产品种及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珠绣行业以往大多采用手绣方式,但人工穿珠绣珠人力成本大,效率低。亟需一种可实现珠绣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装置。本文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电脑珠绣的研究现状及现有技术,并对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装置的机构组成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装置方案,并对其主要结构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及设计,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果概括如下: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装置总体方案设计。根据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装置的各子模块的方案设计,确定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采用串珠装置实现串珠及输送绣珠,送珠装置实现夹持及推送绣珠,换色装置实现选取不同颜色绣珠的设计方案进行珠绣。串珠效率的理论分析。通过对于串珠电机的转速、串珠钢丝的位置及绣珠直径的大小等因素对于串珠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得出串珠效率的理论公式,为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绣珠输送及夹持控制结构方案,关键结构凸轮机构的设计。通过对于方案及时序的深入研究,提出凸轮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控制时序,最终实现了绣珠输送及串珠钢丝夹持控制的双重目标。珠绣绣花系统的电控系统设计。完成珠绣绣花系统的串珠装置、送珠装置及换色装置的电机选型,对于电控系统时序方案及相关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实现送珠机构的横向单程位移为33.52mm,换色装置的纵向单程位移为5mm,送珠机构每分钟推送绣珠1000颗。最终完成了整个样机的加工制造及安装调试,实现了指定绣品的机械化生产,证明整个设计方案可行。在企业进行了小试,运行基本正常,运转效率约为92%,珠绣错漏率约为万分之五,绣品质量较稳定。
张娇[2](2020)在《蕾丝源流及水溶蕾丝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辅料或面料的蕾丝,广泛应用于服装及家纺行业。蕾丝起源于公元前,蓬勃发展于文艺复兴之后。19世纪60年代左右蕾丝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多地衍生出本土化的手工艺产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蕾丝工艺及产业部分成功转型进入工业化时代。蕾丝种类繁多。国外常以工艺、产地给予手工蕾丝命名。国内曾泛称之为蕾丝、花边、抽纱等,概念模糊。对于古典蕾丝全面、清晰的认知分类欠缺;对现代设计具指导意义的研究欠缺,尤其缺少基于古典蕾丝形态及图案布局、图形设计、形变特征等的相关研究;在当代,水溶绣工艺应用愈加广泛,但对其图形设计形态的可控性、布局及创新设计方式的探索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三大方面的研究。首先,对国内外蕾丝品类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分析。本文通过大量的中外文献研究、国内外博物馆、面料展会实地考察,获得蕾丝各方面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将国内外手工蕾丝的源流历史分为起源、发展、沉寂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对国内外蕾丝分类、地域、工艺流变进行归纳和推断。国外手工蕾丝按工艺特征分为:针制蕾丝、棒槌蕾丝两大类,并详介绍了其中的着名品种。蕾丝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能够落地生根,并发展出民族特色,和中国刺绣编织工艺基础有关。本文从:刺绣,纱罗织物,绳结、绦网编织品三方面阐述了中国的相关工艺背景。将国内手工蕾丝按地域分为:浙江省内萧绍地区抽纱(万缕丝、台州雕平绣)、潮汕地区抽纱、山东地区抽纱、江苏地区抽纱。并总结归纳我国蕾丝产业现代发展模式有:非遗及博物馆保护化,高端手工艺创意化,运营品牌化,现代加工工业化四个方向。明晰蕾丝的历史源流、工艺、种类、行业发展等,对于蕾丝的设计、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其次,对蕾丝图形的构成类型及图形形变特征进行研究。依蕾丝的图案布局特征,按“花”和“地”的关系分为:散点网底式、大花旁扶式、骨架连续式。进而将网底根据构成方式分为:交叉排线型、多边形旁扶型、经编类多边形型。通过几何分析和计算,对其形变特征进行计算预测,得出初步结论。并通过水溶绣工艺设计实践,制成相应网底样品并测试,对结论进行验证和完善。关于蕾丝网底形变特征的结论有:(1)不同类型网底可变形性大小:交叉排线型<多边形旁扶型<经编类多边形型;(2)交叉排线型网底沿排线方向的可变形性较差,无排线方向可变形性较优,排线方向≥3时,成型性较好;(3)旁扶型网底形变特征结论:对于同一多边形,各方向的最大形变量和最大形变率出现在形变极限位置,离形变极限位置越远,形变量和形变率趋向于越小;对于不同多边形,形变率与受力方向上图形的宽高比有关,受力方向的宽高比越大,则形变率越大。以上结论可用于预估蕾丝形变特征,对蕾丝进行不同方向的形变设计。同时本文的蕾丝网底设计方法为水溶蕾丝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最终,本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内容,采用水溶绣工艺,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实践。设计过程包括灵感来源,Ps、Ai辅助图案设计,刺绣制版设计,刺绣机打样,制作成品等步骤。以三组不同主题的产品设计为案例,阐述水溶绣产品的设计方法和过程,并进行产品展示。
吴优[3](2012)在《工业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刺绣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工业绣花机,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工业绣花机就是将传统的刺绣工艺与电子、机械有机结合起来的产物,电机控制系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技术性强、成本高的通用型伺服控制系统,高性价比的专用伺服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本文就是基于工业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与实现。本文中工业绣花机驱动控制系统包括两个驱动控制器,即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器和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控制器。在分析了两种电机的结构特点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永磁同步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和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是以TMS320F2812为核心,采用先进的矢量变频技术结合DSP强大的运算能力,使得该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比同类型通用电机驱动系统性价比更高。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控制器是以带DSP核的PIC单片机作为主控制芯片,采用的是一种改进的细分驱动技术并且结合了新的驱动电路,使得此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器在保证符合刺绣要求的同时,也降低的生产成本。本文最后将设计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和混合式步进电机控制器应用于工业绣花机系统中,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此电机驱动控制器符合工业绣花机刺绣要求。
李正军,邵占领,陈建峰,张硕[4](2011)在《基于CAN总线的绣花机断线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主要介绍了CAN总线工作原理和绣花机断线检测系统的组成,分析了目前绣花机断检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首次将CAN总线技术应用于绣花机断线检测,促进了国产绣花机电控水平的提高,为绣花机机头功能扩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王永[5](2009)在《电脑绣花机换色剪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产电脑绣花机自动换色和自动剪线控制装置与国外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际电脑绣花机高端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提高国产电脑绣花机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其控制性能,因此,研制电脑绣花机换色剪线控制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工作是针对电脑绣花机换色剪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这一课题展开的,所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换色剪线控制器总体方案进行设计。介绍了电脑绣花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分析了电脑绣花机电控系统以及外围接口控制模块结构;并根据换色剪线接口控制模块的功能,确定了换色剪线控制器的输入输出信号,设计了换色剪线控制器硬件以及软件总体方案。(2)对换色剪线控制器硬件电路进行设计。根据换色剪线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要求,选择相应的元器件及转换模块,对扣线电磁铁控制电路、机头电磁铁控制电路、换色电机控制电路、剪线电机控制电路以及勾线电机控制电路进行设计。(3)对换色剪线控制器软件进行设计。在对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以及信号处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动换色控制模块与自动剪线控制模块进行软件设计。(4)对换色剪线控制器进行调试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了自动换色和自动剪线的效率。电脑绣花机换色剪线控制器的成功研制,为科学合理的控制自动换色和自动剪线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阮国威[6](2009)在《高速电脑绣花机视频运动检测分析系统》文中指出电脑绣花机运动特性检测与分析是设计改进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针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由于接触测量带来的诸多不便及对测量带来的误差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视频非接触运动检测的方法,并完成了实验室原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实现了绣花机机头针杆与主轴运动关系的视频检测。论文完成了绣花机主运动双目视觉检测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对双目视觉检测原理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及实现了高速双目视觉系统检测标定工作,标定结果与相机标称参数相符。通过对高速相机采集图像的后期处理完成了绣花机高速双目视觉检测实验工作。采用单目视觉检测主轴转速的方法,分别作出了绣花机机头的空间运动轨迹及机头与主轴转速的曲线。上述测试方法可以为绣花机运动系统改进提供测试手段和设计参数。
李波,赵永霞,许益,张媛媛,董奎勇[7](2008)在《纺织业东归中的展会力量 ITMA ASIA+CITME 2008助力中国纺织业升级》文中研究指明历史表明,纺织业起源于东方。200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成为世界纺织生产中心。20世纪60年代,由于成本压力,世界纺织生产中心转移到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世界纺织生产中心又转移到了中国内地、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如今,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世界纺织生产的重心回归东方,是生产、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从世界纺织史来看,纺织生产中心的巅峰期一般持续20年,中国纺织业从20世纪90年代陷入困境,1999年扭亏,2000年盈利,走上缓慢的上升阶段,行业景气日渐回升。以此判断,至少到2020年中国纺织行业都将保持强大竞争实力。近年来,亚洲地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逐年增长,而中国的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占全球的45%左右。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发布的第30次全球纺机发货年报显示,包括纺纱、织造、横机等在内的6类设备中,各类设备的发货量中国都在全球排名第一。纺机展览会是展示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概念的平台,也是纺织机械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发布中心,在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展会不能远离市场,有了这样的前提,就不难想象欧洲纺机协会为何把ITMAASIA安排在中国举行,也不难想象全球主要纺机制造商为何云集ITMA ASIA+CITME 2008。
熊珍凯[8](2006)在《多功能口袋机控制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纺织缝制行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大幅提高缝制质量,提高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改造纺织缝制设备是实现此行业自动化和无人化生产的必然手段。对纺织缝制机电控制系统的要求是必须有记忆计算、处理信息、屏幕显示和反馈控制等功能。纺织缝制行业的技术改造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如工业切线缝纫机、开袋机、工业布料切割机和绣花机等已相继出现,这些新问世的纺织缝制设备在传动部件、机构等方面都做了精简,嵌入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使设备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本课题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控制部分由太原大豪益达电控有限公司设计,机械部分由浙江绍兴一天服饰有限公司完成。多功能口袋机适用于高速缝制牛仔裤后袋、其它各种口袋、里襟、门襟等;并且具有生成简易缝制文件的功能。多功能口袋机属纺织缝制设备的范畴,它兼具绣花机和缝纫机的部分功能,与电脑绣花机属同一系列产品。本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结束了本产品需要进口的历史。本文从受控对象实际出发,研究了定位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工程方案。设计了控制系统,编写了程序,经过现场调试和几个月的运行,该系统实现了预定的控制功能,运行稳定,达到了控制精度,性能良好。
赵小峰,李海红,张卫东[9](2005)在《GA747型剑杆织机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文中提出微机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改造GA747型剑杆织机控制系统设计中,通过合理选择和筛选元器件、提高电源的可靠性设计、设计可靠的印刷线路板、采用光电隔离及抗干扰软件设计,有效解决了系统干扰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张敏,王锦,李晶,张慧[10](2004)在《HSC-1A型多头绣花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微机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HSC-1A型多头绣花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合理筛选元器件、电源的可靠性设计、设计可靠的印刷线路板、光电隔离及抗干扰软件设计,有效解决了系统干扰问题,提高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二、HSC-1A型多头绣花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SC-1A型多头绣花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珠绣绣花装置需求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串珠装置模块设计 |
2.3.1 串珠机构方案设计 |
2.3.2 串珠介质的选取 |
2.3.3 输送绣珠机构方案设计 |
2.3.4 电控装置的方案设计 |
2.3.5 单色珠绣绣花串珠装置方案设计 |
2.3.6 双色珠绣绣花串珠装置方案设计 |
2.4 送珠装置模块设计 |
2.4.1 送珠机构推送方案设计 |
2.4.2 送珠机构方案设计 |
2.4.3 导珠机构方案设计 |
2.4.4 绣珠夹紧方案设计 |
2.4.5 送珠电机方案设计 |
2.4.6 送珠装置的方案设计 |
2.5 换色装置模块设计 |
2.5.1 换色装置方案设计 |
2.5.2 绣珠选色原理方案设计 |
2.5.3 绣珠送珠原理方案设计 |
2.5.4 送珠及换色电机方案设计 |
2.6 总体方案设计示意图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串珠装置的数学模型 |
3.1 串珠效率分析 |
3.1.1 理想串珠的数目分析 |
3.1.2 理论串珠的数目分析 |
3.1.3 串珠装置的串珠效率 |
3.2 凸轮机构数学模型 |
3.2.1 凸轮机构运动分析 |
3.2.2 摆杆的运动规律分析 |
3.2.3 利用croe软件设计凸轮轮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珠绣绣花系统的机械设计 |
4.1 串珠装置的机械设计 |
4.1.1 机架设计 |
4.1.2 凸轮机构设计 |
4.1.3 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
4.1.4 串珠装置 |
4.2 送珠装置的机械设计 |
4.3 换色装置的机械设计 |
4.4 珠绣绣花装置总体机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控系统设计 |
5.1 电控系统方案设计 |
5.1.1 电控系统设计原理图 |
5.1.2 步进电机选型计算 |
5.1.3 电控系统时序方案设计 |
5.2 硬件子系统 |
5.3 软件子系统 |
5.3.1 上位机 |
5.3.2 下位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机安装调试及实验 |
6.1 引言 |
6.2 样机安装 |
6.3 样机调试及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蕾丝源流及水溶蕾丝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蕾丝产品及产业 |
1.1.1 蕾丝产品 |
1.1.2 蕾丝产业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理论价值 |
1.4.2 实践应用价值 |
1.5 难点、创新点 |
1.5.1 难点 |
1.5.2 创新点 |
2 蕾丝在西方的流变解析 |
2.1 蕾丝 |
2.1.1 蕾丝的定义 |
2.1.2 蕾丝和针制品关系 |
2.2 历史源流 |
2.2.1 起源 |
2.2.2 发展 |
2.2.3 沉寂 |
2.2.4 工业化蕾丝 |
2.3 手工蕾丝品种 |
2.3.1 针制蕾丝 |
2.3.2 棒槌蕾丝 |
2.3.3 钩针蕾丝 |
2.3.4 化学蕾丝 |
2.4 机制蕾丝品种 |
2.5 蕾丝地域品种发展推断 |
2.6 蕾丝工艺流变推断 |
3 蕾丝在中国的流变解析 |
3.1 历史源流 |
3.1.1 中国相关背景解析 |
3.1.2 起源及发展 |
3.1.3 品种及分布 |
3.1.4 沉寂 |
3.2 我国蕾丝产业现代发展 |
3.2.1 非遗及博物馆保护化 |
3.2.2 高端手工艺创意化 |
3.2.3 运营品牌化 |
3.2.4 现代加工工业化 |
4 蕾丝图案布局与形变特征 |
4.1 图案布局特点 |
4.1.1 散点网底式 |
4.1.2 大花旁扶式 |
4.1.3 骨架连续式 |
4.2 网底形变特征分析 |
4.2.1 交叉排线型 |
4.2.2 多边形旁扶型 |
4.2.3 编织类多边形型 |
4.2.4 结论 |
5 水溶绣结构设计与形变特征分析 |
5.1 水溶绣针法结构 |
5.1.1 平针结构 |
5.1.2 平包针结构 |
5.1.3 锯齿形针结构 |
5.1.4 他他米针结构 |
5.2 现有水溶绣的图案布局与应用 |
5.2.1 独花类产品 |
5.2.2 条带类产品 |
5.2.3 全幅类产品 |
5.3 结构创新设计与特征分析 |
5.3.1 旁扶型网底设计 |
5.3.2 旁扶型网底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3 排线型网底设计 |
5.3.4 排线型网底实验及结果分析 |
6 水溶绣创新设计实践 |
6.1 敦煌元素水溶绣装饰面料设计 |
6.2 西湖元素水溶绣书签设计 |
6.3 “脉动”主题创新感温水溶绣颈饰设计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工业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工业绣花机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电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
1.4 工业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系统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概述 |
2.1.1 结构简介 |
2.1.2 数学模型 |
2.1.3 控制思想 |
2.2 矢量控制原理 |
2.2.1 矢量控制 |
2.2.2 策略分析 |
2.2.3 坐标变换 |
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2.3.1 基本原理 |
2.3.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式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系统 |
3.1 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概述 |
3.2. 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控制理论介绍 |
3.2.1 控制框图 |
3.2.2 驱动方式 |
3.3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及细分控制方法 |
3.3.1 电磁理论分析 |
3.3.2 数学模型 |
3.3.3 细分驱动控制理论分析 |
3.4 互补驱动法原理与实现 |
3.4.1 互补驱动法的原理 |
3.4.2 互补驱动方式的具体实现 |
3.5 续流回路原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
4.2 主控芯片简介 |
4.3 功率驱动电路 |
4.3.1 逆变器功率模块 |
4.3.2 位置和速度检测 |
4.3.3 三相电流的检测 |
4.4 系统软件与算法 |
4.4.1 系统初始化程序 |
4.4.2 SVPWM的计算 |
4.4.3 电流采样程序 |
4.4.4 速度采样程序 |
4.5 中断程序模块 |
4.5.1 PWM中断 |
4.5.2 故障中断程序 |
4.5.3 外部中断 |
4.6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基本概述 |
5.2 主控芯片介绍 |
5.3 驱动器的具体实现 |
5.3.1 驱动主电路的设计 |
5.3.2 步进电机驱动系统程序设计 |
5.3.3 互补驱动算法实现 |
5.4 续流回路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6.1 基本概述 |
6.2 电机驱动器调试及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基于CAN总线的绣花机断线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AN通讯 |
2 功能介绍与实现 |
2.1 锁头控制 |
2.2 断线检测 |
2.3 组合刺绣 |
2.4 面线夹持 |
2.5 自动补绣 |
2.6 在线升级 |
2.7 方案实现 |
3 结论 |
(5)电脑绣花机换色剪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电脑绣花机发展与现状 |
1.3 换色剪线控制装置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换色剪线控制器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
2.1.1 电脑绣花机工作原理分析 |
2.1.2 电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分析 |
2.1.3 外围接口控制模块研究 |
2.2 换色剪线控制器硬件总体设计 |
2.3 换色剪线控制器软件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自动换色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
3.1 换色机械执行机构原理研究 |
3.2 换色检测控制模块设计 |
3.2.1 针位置编码原理研究 |
3.2.2 光电耦合器应用研究 |
3.2.3 换色检测控制模块设计 |
3.3 自动换色控制模块硬件方案设计 |
3.4 自动换色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1 晶闸管的选择 |
3.4.2 换色电机控制方案选择 |
3.4.3 换色电机正转/反转控制电路设计 |
3.4.4 换色电机启动/制动控制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自动剪线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
4.1 剪线机械执行机构原理研究 |
4.2 自动剪线控制模块硬件方案设计 |
4.3 扣线、机头电磁铁控制电路设计 |
4.3.1 AC-DC转换模块选择 |
4.3.2 扣线电磁铁控制电路设计 |
4.3.3 机头电磁铁控制电路设计 |
4.4 剪线、勾线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4.4.1 多谐振荡器选择 |
4.4.2 剪线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4.4.3 勾线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换色剪线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5.2 信号处理机制研究 |
5.3 自动剪线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5.4 自动换色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换色剪线控制器调试与测试 |
6.1 换色剪线控制器调试 |
6.1.1 机械结构部分调试 |
6.1.2 控制电路部分调试 |
6.2 换色剪线控制器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高速电脑绣花机视频运动检测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视频检测技术的产生及其优越性 |
1.2 视频检测和图像处理的发展历史 |
1.3 视频检测的发展现状 |
1.4 研究高速电脑绣花机视频运动检测分析系统的意义 |
1.5 小结 |
第2章 系统硬件构成 |
2.1 双目视觉系统概述 |
2.2 高速相机的选择 |
2.3 光源选择与固定 |
2.4 高速记录系统的搭建 |
2.5 相机同步 |
第3章 绣花机的工作原理与实验方案 |
3.1 绣花机的工作原理 |
3.2 绣花机机头检测方案的确立 |
3.2.1 单目视觉方案 |
3.2.2 双目视觉方案 |
3.3 绣花机主轴转速检测方案 |
3.4 测量精度理论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摄像机的标定 |
4.1 图像坐标系、摄像机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 |
4.2 TSAI 两步标定方法 |
4.3 双目视觉原理与三维重建 |
4.3.1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 |
4.3.2 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 |
4.3.3 三维重建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数字图像处理 |
5.1 图像的预处理 |
5.1.1 图像灰度拉伸 |
5.1.2 图像灰度分割与二值化 |
5.2 边缘检测 |
5.2.1 常用的边缘检测算子 |
5.2.2 基于图论技术的全局处理 |
5.3 角点检测 |
5.4 小结 |
第6章 后期数据处理 |
6.1 绣花机机头特征点匹配与跟踪 |
6.1.1 特征点匹配 |
6.1.2 椭圆拟合 |
6.1.3 特征点跟踪 |
6.2 主轴转速测量 |
6.3 绣花机机头与主轴综合运动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纺织业东归中的展会力量 ITMA ASIA+CITME 2008助力中国纺织业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瞰展 |
规模空前, 观众质量高 |
专业操作, 与国际接轨 |
杜绝侵权, 公平竞争 |
同台竞技, 异彩纷呈 |
“中国制造”, 亮点多多 |
签单不多, 具有后期爆发潜力 |
相约2010, 相约上海 |
展商印记 |
Americhem (奥美凯) 公司 |
Andritz Küsters (安德里兹·寇司德) 公司 |
Benninger (贝宁格) 公司 |
Biancalani (白卡拉尼) 公司 |
Brückner (布鲁克纳) 公司 |
Cimi (洗美) 公司 |
Clariant (科莱恩) 公司 |
COMEZ (科美斯) 公司 |
Corghi (科吉) 公司 |
Cubotex公司 |
Datacolor (德塔颜色) 公司 |
Dilo (迪罗) 集团 |
Dornier (多尼尔) 公司 |
Epic (爱彼克) 公司 |
Fleissner (福来司拿) 公司 |
Fong’s (立信工业集团) |
Groz-Beckert&Grob Textile |
Habasit公司 |
Heusch (好使) 公司 |
Huntsman Textile Effect (亨斯迈纺织染化) |
ITEMA Weaving (意达织造) |
James H.Heal公司 |
江阴金田机械有限公司 |
经纬纺机 |
Karl Mayer (卡尔·迈耶) 集团 |
Kern–Liebers (克恩–里伯斯) 集团 |
Klüber Lubrication (克鲁勃润滑剂) |
Knotex (诺泰克斯) 公司 |
Loepfe (洛菲) 公司 |
Lurgi Zimmer (鲁奇吉玛) 公司 |
Luwa (洛瓦) 公司 |
Mayer&Cie. (迈耶·西) 公司 |
MEMMINGER–IRO (美名格–艾罗) 公司 |
Monforts (门富士) 公司 |
Murata (村田) 机械株式会社 |
Nan Sing (南星) 公司 |
NSC Nonwoven公司 |
Oeko–Tex?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 |
Oerlikon (欧瑞康) 纺织集团 |
PENTEK (磐钛) 公司 |
Picanol (必佳乐) 公司 |
Printos公司 |
Rieter (立达) |
RITM公司 |
Rotorcraft (罗托卡夫特) 公司 |
Santex (桑德森) 公司 |
Savio (萨维奥) 公司 |
Schaeffl er (舍弗勒) 集团 |
SCLAVOS公司 |
Smit (斯密特) 公司 |
SSM/HACOBA公司 |
STALAM公司 |
St?ubli (史陶比尔) 公司 |
Stoll (斯托尔) 公司 |
Stork (施托克) 集团 |
Suessen (绪森) 公司 |
SUPERBA (丝培博) 公司 |
Tecnorama (科技瑞马) 公司 |
Thies (第斯) 公司 |
Tonello (通乃路) 公司 |
Trützschler (特吕茨勒) 公司 |
Uster Technologies (乌斯特技术) 公司 |
西安航空发动机 (集团) 有限公司纺机厂 |
X–Rite (爱色丽) 公司 |
机构掠影 |
ACIMIT |
SWISSMEM |
TEXBIMA |
UCMTF |
VDMA |
ITMA 2011 |
[记者手记] |
(8)多功能口袋机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理论依据和实验条件 |
1.4 本论文解决的问题 |
1.5 论文内容安排 |
2. 系统整体建模及原理分析 |
2.1 电脑绣花机工作原理及主要特性 |
2.2 多功能口袋机的系统框图 |
2.3 插补原理的应用 |
2.3.1 插补运算周期内的运算格式及插补运算周期的选择 |
2.3.2 直线插补原理 |
2.3.3 圆弧插补原理 |
2.4 各类参数的确定 |
2.4.1 确定系统脉冲当量 |
2.4.2 计算系统转动惯量 |
2.4.3 确定步进电机动力参数 |
3. 控制方案的确定 |
3.1 多功能口袋机控制系统的控制任务和功能 |
3.2 多功能口袋机控制系统方案的研究 |
3.2.1 闭环控制系统方案 |
3.2.2 局部闭环控制系统方案 |
3.3 多功能口袋机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 |
4. 系统硬件构成 |
4.1 多功能口袋机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
4.2 主轴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4.2.1 交流伺服电机数学模型 |
4.2.2 主轴伺服电机组成的闭环子系统 |
4.3 主控制电路设计 |
4.3.1 主控制电路构成 |
4.3.2 步进电机组成的控制系统 |
4.4 软盘接口电路设计 |
4.5 USB 接口电路设计 |
4.5.1 USB 控制芯片介绍 |
4.5.2 USB 端口设计 |
4.6 显示电路设计 |
4.7 电磁阀接口电路设计 |
4.8 保护电路设计 |
5. 系统软件构成 |
5.1 主程序模块 |
5.2 缝制操作模块 |
5.3 显示模块 |
5.4 内存管理模块 |
5.4.1 打版文件的转化 |
5.4.2 花样文件的存储 |
5.4.3 简易缝制文件生成 |
5.5 调速曲线模块 |
5.5.1 步进电动机的运行控制 |
5.5.2 主轴电动机的运行控制 |
5.5.3 三维数表的编制及访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HSC-1A型多头绣花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直流电源的抗干扰措施 |
1.1 整流电路上加高频滤波 |
1.2 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流扩展措施 |
1.3 电源过压保护措施 |
2 设计可靠的印刷线路板 |
(1) 合理布线 |
(2) 合理布置元器件 |
(3) 地线的抗干扰性 |
3 信号通道抗干扰措施 (光电隔离技术) |
4 控制软件的抗干扰措施 |
4.1 软件陷阱的安排 |
(1) 对未使用的EPROM空间的处理 |
(2) 对非EPROM芯片空间的处理 Intel |
(3) 对未使用的中断区的处理 |
(4) 运行程序区 |
(5) 中断服务程序区 |
4.2 软件“看门狗 (Watch Dog) ”技术的应用 |
5 结束语 |
四、HSC-1A型多头绣花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脑绣花机珠绣绣花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 袁治海.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2]蕾丝源流及水溶蕾丝设计研究[D]. 张娇.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3]工业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吴优.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4]基于CAN总线的绣花机断线检测系统设计[J]. 李正军,邵占领,陈建峰,张硕.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1(02)
- [5]电脑绣花机换色剪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王永.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6]高速电脑绣花机视频运动检测分析系统[D]. 阮国威. 北京工商大学, 2009(S2)
- [7]纺织业东归中的展会力量 ITMA ASIA+CITME 2008助力中国纺织业升级[J]. 李波,赵永霞,许益,张媛媛,董奎勇. 纺织导报, 2008(09)
- [8]多功能口袋机控制系统开发[D]. 熊珍凯. 中北大学, 2006(08)
- [9]GA747型剑杆织机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J]. 赵小峰,李海红,张卫东. 棉纺织技术, 2005(09)
- [10]HSC-1A型多头绣花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实践[J]. 张敏,王锦,李晶,张慧.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