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企业家的物质激励制度

论中国企业家的物质激励制度

一、试论中国企业家的物质激励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永[1](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喻晓[2](2020)在《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中国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家精神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得东西方管理理论之间需要相互借鉴和补充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企业在其企业家们的带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家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添加了中国元素,拓展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企业家群体的规模和水平,高度影响着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进步的程度。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刊发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增强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精神”,而每个企业的“精神”都与其创始人的企业家精神特质高度相关。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开展,我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在40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来完成的发展进程。谋求发展速度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以牺牲长远利益获取短期利润、资本诱惑下随波逐流、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甚至违法犯罪等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良性商业生态环境、急功近利的现象开始露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继承和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企业家们更重要的是致富思源、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履行社会责任。华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32年间,华为在其创始人任正非的引领下,从6人的草台班子,一步步成为了如今拥有十几万员工的全球的通信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代表中华民族的民营企业,引领着世界通信行业发展方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期间,华为不惧西方国家以举国之力的打压,反而激发了企业的生命力,提前实现了以5G设备为代表的的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独立自主,走出了中国特色企业发展道路。华为的发展和其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管理智慧,彰显了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吸引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对其进行学习和研究。华为的成功,是企业管理哲学的成功,是中国管理智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功,是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管理结合的成功。本文采用文献法、实地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群体理论和企业家势论等相关角度,对任正非先生自1987年华为公司成立以来,在华为内外部共发表的400余篇演讲稿和5本经华为认可、已出版的主流着作进行研读,整理出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笔者亲赴华为深圳坂田基地、华为松山湖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调研,以对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多名“华为人”进行访谈印证的方式,对任正非先生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升华的过程,以及其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华为公司初创、国内领先、全面国际化、全球领先和引领全球五个时期的管理实践应用案例进行梳理和确认,从情怀、胸怀、格局、视野和境界五个维度,提炼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内容,并总结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普适性,得出作为中国的企业家,应当在思想管理上下功夫,重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重视企业家自身情怀、胸怀、视野、格局和境界的培养,关注行业生态的建设和保护的结论,企业家应当把“谋势”定位于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谋利”次之,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行业的“绿水青山”,实现企业发展的质的转变。为现在及未来我国其他企业在深度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提供启示和借鉴意义,增强中华民族企业家的自信。

赵静[3](2020)在《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家作为重要的市场微观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李克强总理早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通过双创行为来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现实经济运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及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群体。通过研究国内外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可以发现,从分布时间来看,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是离散而非连续的;从分布空间来看,某一特定时期企业家群体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的分布缘何呈现出这种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背后存在怎样的深层次原因?是否可以归纳和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影响因素,以便对当代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壮大提供有益参考?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分析内容共八章。第一章交代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全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理论的相关文献。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和空间非均匀性特征及原因。并选取了不同时空背景下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的典型阶段进行详细阐述,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引入企业家行为理论,构建了个体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分析了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第六章构建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七章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出发,分别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构建了空间面板模型,深入考察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历史上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典型时期的分析,本文发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命、市场变化、地理发现、政府政策和战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对这种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进行诠释。同时,通过对特定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家群体崛起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不同区域企业家创业精神、地方政府政策、地区金融资源、区域地理位置和交通完善状况等因素可以对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作出解释。此外,通过案例分析还得出了几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制度环境和企业家创业活动之间的良性耦合非常重要;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有助于企业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本文认为,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和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两个阶段,并进一步细化为企业家识别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掌握市场机会和应对不确定性四个重要环节。这一创业决策过程中企业家创业活动将受到企业家个人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变化、信息供给状况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更多是基于创新——模仿的的“扩散模型”,领头企业家通过成功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随之引起了潜在企业家的跟随模仿,进而在区域内产生了扩散效应。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与企业家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信息供给状况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外部市场环境和信息供给状况对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作用效果较弱。这一结论暗示了未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家的创业活动状况。第四,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显着,企业家活动活跃的地区对邻近地区的企业家形成具有明显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企业家群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而言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力度较弱。第五,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提出了消除区域之间市场壁垒、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率、完善企业家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欠发达地区互联网资源的投入、重视企业家接班人培养等几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或地区层面企业家群体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与立足点的创新。本文将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首次提出了企业家群体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二是创新性地构建了个体企业家的行为选择模型,探讨了个体企业家及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本文引入不确定性,以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拓展性分析了从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传导机制。三是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细化并分别构建了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并探讨了这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大小。四是首次将以互联网发展为代表的信息供给指标引入实证分析中,探讨了互联网发展对企业家群体形成是否会产生某些影响。

徐静[4](2019)在《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探讨了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形成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等视角的企业成长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个体文化资本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和企业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作用机理是什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改革开放41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创造经济奇迹的“1.0版”、“2.0版”、“3.0版”的三次飞跃,极大彰显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突出地位。这当中,中国企业家队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不断成长壮大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中也出现了大量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行为甚至犯罪。尽管产生这些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制度的缺失、监管的疏漏、决策的失败、资金链的断裂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企业家行为失当甚至犯罪的诸多诱因中,占比最多的是道德失范、诚信和责任的缺失。法国着名学者布迪厄认为个体价值观、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知识技能等均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文化资本,是推动企业成长的重要内生力量。中国企业家缺失的道德、信仰、诚信和责任正是企业家文化资本缺失的显现。文化价值观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持续积累。作为企业的核心,企业家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长,因此从文化资本的视角探讨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对新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企业家队伍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企业家和企业成长理论,通过对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相关文献的梳理,深刻挖掘了企业家文化资本概念的内蕴,解构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功能作用,剖析了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的异同性,同时基于企业家创新行为中介作用的视角阐释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有待于检验的研究假设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提出问题,阐明学术观点,解释本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说明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路径及本研究的创新。第二章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在简要概述文化资本理论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梳理出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强调了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理论贡献,以文化价值观为视角从宏观上剖析了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具体表现,探究了作为经济增长理论重要解释变量的文化资本的度量,并基于价值观、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企业家个体特质等层面,从微观上分析了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结合企业成长的诸多理论,明确了新人力资本理论、企业家、企业家创新行为等相关概念,归纳出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论并对现有研究做出评述。第三章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界定和明确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概念内涵,剖析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功能作用和结构维度。在探究企业家文化资本内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解构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通过构成要素的差异性,比较分析了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的区别与联系,以厘清彼此的理论边界;探讨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影响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章研究假设和变量选择。本章基于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探讨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通过企业家文化资本的结构维度,提出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假设、企业家创新行为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假设,以及企业家创新行为在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中的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在借鉴现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量的选择,以此构建出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概念模型。第五章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和相关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主要的研究结论。第六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分析存在的局限,进而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及管理的启示。本研究的创新首先是从文化资本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企业家资本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概念,阐明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功能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企业家理论的研究范畴;其次揭示了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路径,构建了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将企业家文化资本、企业家创新行为和企业成长纳入同一研究的框架之中,探究了企业家创新行为在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从而丰富了企业家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李卓然[5](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场经济迈入新的调整阶段,中国企业家和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改革压力。经历四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熔炼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了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并成为决定中国企业、乃至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这就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优秀企业家担当精神,不断提升企业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研究,需结合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新时代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现状,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首先,厘清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理论基础。在充分解读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担当精神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及现实需要,整理归纳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其次,对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现阶段依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现实因素等三方面,分析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以上两部分的探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分析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包括政治与价值相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协调与共享同发展原则,并从培育体系、外部环境、以及提升企业家自身担当的意识勇气能力三个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践行路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不断启迪和激励新时代中国企业家自觉坚定理想信仰,勇于肩负时代担当,在逐步强化实干、能干本领的过程中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张慧敏[6](2014)在《基于政府视角的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人物。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是企业间绩效差异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能否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面对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扬州市加快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步伐。从扬州实际出发,研究探索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的有关问题,对于实施扬州“工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实现“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的目标,加快推进扬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扬州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立足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搭建出企业家人力资本构造模型,包含了个性特征、教育水平、实践经验三个经典要素和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两个扩展要素,从理论上提出了提升区域内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路径。而后以扬州市企业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整理、案例分析,对扬州市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素质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贯穿于上述研究工作,本论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企业家内涵的界定及其人力资本的具体构成问题;(2)从政府视角看提升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问题;(3)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扬州市政府提升区域内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问题。关于扬州市高素质企业家的培养与造就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提升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1)优化经营环境,形成企业家顺利成长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2)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形成企业家跨越发展的引导机制;(3)健全培育体系,建立企业家分层分类培育制度;(4)强化激励机制,探索企业家行为激发引导的新模式;(5)健全约束机制,形成企业家行为监督管理的有效运行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有效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和素质提供较好的背景资料和政策依据。

巴于茜[7](2013)在《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夏古称“河州”,早在汉唐时期便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和唐蕃古道的通途。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创造了一度闻名于全国的“河州模式”。20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三访临夏,被当地热火朝天的“回商”贸易所震撼,随后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他期望能够通过“东引西进”,实现“以商促工”,带动青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有望借助穆斯林重开丝绸之路。时至21世纪,东有的“温州”已基本实现了区域工业化,当年全国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大部分转型为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民营企业家了,他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而西有的“河州”,工业化的道路似乎尚无突破,与当年的辉煌较之略显落寞。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的限制、政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本文主要从转型之后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现状为横切面,以期通过对企业家的发展研究试说明一二。众所周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是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灵魂所在。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生成的土壤已经形成,无需对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给予过多的关注,其对工业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被忽略。但反之,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面临着许多显着的制度性约束,其道路的启动只能依靠具备“内生”性能力的载体,即企业家,此时企业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创新精神、风险精神等特质都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的分工和交易的完成,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本文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软件分析等民族学、社会学常用方法而开展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依次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田野点选择、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交代了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生成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素质能力、成长环境、激励约束、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等五个方面对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通过对AHP分析方法的应用指出并阐释了有利于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的具体途径。

余兴[8](2011)在《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社会最稀缺资源之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正剧烈改变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首当其冲。作为市场的主体,我国企业能否顺应时代潮流,顺利地由传统企业金蝉脱壳成为现代企业,将直接决定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后劲。而传统企业的这种蜕变又取决于我国现代企业家的成长状态。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的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主题。现代高科技因素和全新的时代特征规定了现代企业家与传统一般企业家的区别,也凸显了现代企业家成长要求与一般企业家的很大不同。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从企业家的本质入手,通过分析现代企业家劳动的性质和现代管理劳动的特征与属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家成长状态事实上就是企业家现代管理劳动素质的成长状态,并构建了企业家现代管理劳动素质体系,规定了现代企业家成长标准。依此标准,本文对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成长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剖析了形成现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环境调适与优化以及机制构建与运行等三个方面来作为改变现状、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

毛惠媛[9](2009)在《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目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企业家问题就是国企改革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1]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关键是国有企业是否拥有大量的合格企业家,以实现企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随着渐进式改革与国有企业转轨转型,企业和企业家的功能角色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变化,导致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性;伴随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家培养、选拔、考评、激励的机制体制必然与时俱进,因此,要完成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造就、建设和管理好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需要创新企业家管理机制。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经验教训,对企业家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确定了企业家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地位。在国内外关于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相关文献研究并与4家企业的12位高层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家能力资本的构成因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收集到的各项素质、能力进行整理,经过编码分析,初步得出企业家能力资本的理论框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能力资本的内容包括4个要素及32项条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框架的结果加入了个体特征变量后形成企业家能力资本调查问卷,以某省范围内的企业家为样本,分别对26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要素及32项条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某企业拟候选的10个企业家结合该量表进行选拔评价,通过因子萃取,找出在多因子分析中影响企业家能力资本发挥的主因子,为了使选拔招募来的企业家与实际岗位的需要相匹配,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关于企业家绩效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的归纳总结,进行理论集成创新,构建了动态的企业家绩效评价体系,根据笔者自编的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初始问卷(共包括24项条目),对发放回收的22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保留了20项条目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20项条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分析以往绩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方法应用创新,运用先进的统计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SVM),以某省市国资委控股的14家企业的企业家作为样本对企业家进行绩效评价的应用过程,对企业家进行绩效评价是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和依据,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获得一个更高的业绩水平而实行的手段,而激励则是为了更好地改进业绩尽力使业绩最大化,笔者从薪酬、控制权、声誉、市场竞争几个方面对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企业家培养选拔机制、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最终促进企业家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针对企业家发展现状和国企“政治化”属性阻滞企业家职业化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与机制优化及“党管企业家”与企业家市场化的实现形式。为反映企业家职业化的现实状况,在集成创新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家市场化与职业化对应关系来测量企业家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家职业化阶段做出定性的判断。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创新性工作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黄速建,黄群慧,王钦,肖红军[10](2008)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大局。认真总结中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改革历程,系统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得失,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于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试论中国企业家的物质激励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国企业家的物质激励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2)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的概念
        2.1.1 情怀
        2.1.2 胸怀
        2.1.3 视野
        2.1.4 格局
        2.1.5 境界
    2.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2.1 企业家精神理论
        2.2.2 企业家群体理论
        2.2.3 企业家势学理论
3 华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背景
    3.1 时代背景
        3.1.1 改革开放的机遇
        3.1.2 信息时代全球化的风口
        3.1.3 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兴使命
    3.2 行业背景
        3.2.1 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
        3.2.2 家门口与国际巨头竞争
        3.2.3 多元化的“不确定”未来
    3.3 公司成长背景
        3.3.1 初创时期的华为
        3.3.2 国内领先时期的华为
        3.3.3 全面国际化时期的华为
        3.3.4 全球领先时期的华为
        3.3.5 引领全球时期的华为
4 华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主要特质
    4.1 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4.1.1 科教兴国根植企业基因
        4.1.2 实业立国的企业责任感
        4.1.3 爱国主义要从小事做起
        4.1.4 理想主义赋能脚踏实地
    4.2 海纳百川的胸怀
        4.2.1 自我批判精神驱动企业前进
        4.2.2 “集体英雄”铸就华为之魂
        4.2.3 不拘一格降人才吸引“凤凰”
        4.2.4 乐观和开放才能度过危机
    4.3 世界领袖的格局
        4.3.1 “以人为本”理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3.2 “深淘滩,低作堰”重塑行业生态
        4.3.3 品质诚信打造“匠人精神”
        4.3.4 勇猛精进之心做世界领军企业
    4.4 极限生存的视野
        4.4.1 “独立自主”渗透企业文化
        4.4.2 “活下去”目标引导艰苦奋斗
        4.4.3 “战略备胎”实现绝地反击
        4.4.4 敏锐的市场嗅觉征战全球
    4.5 有为无为的境界
        4.5.1 颠覆传统的企业“新”利润观
        4.5.2 家国使命就是企业使命
        4.5.3 “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价值
        4.5.4 “以奋斗者为本”回馈大众
5 华为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实践价值
    5.1 信念管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5.2 战略制胜是企业长胜的关键
    5.3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决胜的灵魂
    5.4 行业生态是企业共赢的保障
    5.5 “谋势”是企业长青的秘诀
6 结论
    6.1 研究的启示
    6.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结构安排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关于企业家理论的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的内涵、素质、职能
    2.2 企业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3 企业家产生的影响因素
        2.3.1 与企业家自身特质相关的影响因素
        2.3.2 与企业家外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企业家群体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3.1 国外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1.1 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1.2 “一战”前的企业家群体
        3.1.3 “二战”后的企业家群体
    3.2 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2.1 明清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2.2 辛亥革命后的企业家群体
        3.2.3 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群体
    3.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及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时期的德国、日本与中国
    4.2 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台州与芜湖
    4.3 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行为选择模型的企业家个体及群体形成机理
    5.1 企业家行为理论
        5.1.1 企业家行为选择相关文献
        5.1.2 不确定性与企业家行为
        5.1.3 互联网、信息供给与企业家行为
    5.2 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
        5.2.1 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过程
        5.2.2 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过程
        5.2.3 验证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的案例分析
    5.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路径分析:创新——模仿过程
        5.3.1 领头企业家的创新及示范效应
        5.3.2 潜在企业家的模仿及扩散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
        6.1.1 理论分析
        6.1.2 模型构建
    6.2 指标选取和变量描述
        6.2.1 指标选取
        6.2.2 变量描述
    6.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6.3.3 协整检验
        6.3.4 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
    6.4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7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区域市场环境的视角
    7.1 空间计量方法简述
        7.1.1 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
        7.1.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7.1.3 空间相关性的测度
        7.1.4 空间计量模型的种类
    7.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2.1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总体特征
        7.2.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格局
        7.2.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计量
        7.3.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7.3.3 计量结果分析
    7.4 结论和政策意义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新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2.1.2 企业家概念界定
        2.1.3 企业家创新行为
    2.2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理论
        2.2.1 企业家理论概述
        2.2.2 企业成长理论概述
        2.2.3 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论
    2.3 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
        2.3.1 文化资本理论研究概述
        2.3.2 文化资本理论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分析
        2.3.3 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宏观层面的影响:文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3.4 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微观层面的影响:企业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
    2.4 个体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
        2.4.1 个体价值观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2.4.2 个体认知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2.4.3 个体心理特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2.5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内蕴
        3.1.1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基本定义
        3.1.2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主要类型
        3.1.3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主要特征
    3.2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结构维度与功能作用
        3.2.1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
        3.2.2 企业家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
    3.3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3.3.1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主要区别
        3.3.2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主要区别
        3.3.3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在联系
    3.4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3.4.1 主要区别
        3.4.2 内在联系
    3.5 企业家文化资本影响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假设
    4.1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1.1 价值性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1.2 认知性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1.3 情感态度性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2 企业家创新行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2.1 企业家创新行为需求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2.2 企业家创新行为动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2.3 企业家创新行为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4.3 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影响
    4.4 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
    4.5 概念模型与变量选择
        4.5.1 概念模型
        4.5.2 变量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调查的对象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设计内容
    5.2 问卷发放及调查
        5.2.1 问卷发放
        5.2.2 预调查和正式调查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1 测量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测量问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信度分析
    5.5 效度分析
    5.6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7 假设检验与结果
        5.7.1 企业家文化资本、企业家创新行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检验
        5.7.2 企业家文化资本与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关系检验
        5.7.3 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检验
        5.7.4 主要研究结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家的概念界定
        2.1.2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界定
        2.1.3 企业家担当精神的概念界定
    2.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基本内容
        2.2.1 树立崇高理想、勇担时代使命的意识担当
        2.2.2 引领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的经济担当
        2.2.3 推动绿色发展、投身公共建设的社会担当
        2.2.4 立足企业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的企业担当
    2.3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2.3.1 培育企业家担当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需求
        2.3.2 培育企业家担当精神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3.3 培育企业家担当精神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应有之义
3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3.1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3.1.1 中国企业家的社会事业参与度不断提升
        3.1.2 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3.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企业家责任意识淡薄
        3.2.2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3.2.3 企业培育平台较少
        3.2.4 企业主体关系不明确
    3.3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外在因素: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
        3.3.2 内在因素:企业自身担当理念与道路选择差异
        3.3.3 现实因素:现实消极问题的客观存在
4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与实践路径
    4.1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
        4.1.1 政治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4.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1.3 协调与共享同发展的原则
    4.2 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4.2.1 构筑自上而下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体系
        4.2.1.1 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结构体系
        4.2.1.2 建立健全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
        4.2.2 营造积极健康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培育环境
        4.2.2.1 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4.2.2.2 营造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4.2.2.3 营造尊重激励企业家创业担当的社会氛围
        4.2.2.4 营造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企业文化
        4.2.3 引导企业家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
        4.2.3.1 企业家自觉培育担当意识
        4.2.3.2 企业家自觉提升担当勇气
        4.2.3.3 企业家自觉加强担当能力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政府视角的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涵义、构成及提升途径
    2.1 企业家的界定
    2.2 人力资本的概念
    2.3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涵义
    2.4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构成模型
    2.5 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途径
3 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环境
        3.1.1 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3.1.2 活动载体不断扩大
        3.1.3 企业家地位日益提升
    3.2 企业家基本状况
        3.2.1 后备力量不断充实
        3.2.2 性别结构男性为主
        3.2.3 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3.2.4 责任担当意识增强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高学历人才数量较少
        3.3.2 创新能力仍需增强
        3.3.3 年龄结构偏于老化
        3.3.4 市场化选聘程度较低
        3.3.5 经营管理模式粗放
        3.3.6 诚信程度亟需加强
4 提升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4.1 积极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4.1.1 畅通信息渠道
        4.1.2 规范税费环境
        4.1.3 规范执法环境
    4.2 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4.2.1 加强企业人才招引
        4.2.2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4.2.3 发扬企业家创新精神
    4.3 分层分类建立企业家培育体系
        4.3.1 重点培育骨干企业领军人才
        4.3.2 全面培育中小企业领军人才
        4.3.3 加快培育民企新生代企业家
    4.4 建立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4.4.1 积极探索薪酬激励新模式
        4.4.2 积极探索精神激励机制
    4.5 健全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
        4.5.1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4.5.2 完善监督体系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点的说明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临夏人文地理概述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历史沿革
    第一节 人文地理概述
    第二节 临夏穆斯林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历史时期中的“茶马互市“、回藏贸易与穆斯林商人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出现
第三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体系研究
    第一节 多重教育体系的素质培养
    第二节 素质及能力体系现状分析
    第三节 优化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第四章 临夏多元文化塑造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
    第一节 综合评价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三节 经济环境分析
    第四节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第五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激励与约束的一般理论基础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
    第四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
第六章 “哲玛提”认同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第一节 社会责任的评价认知
    第二节 企业家社会责任访谈录
    第三节 社会公益责任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构建企业家社会责任共同机制
第七章 神圣的“天职观”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穆斯林的经商伦理:对“经典”的解读
    第二节 坚韧的精神源泉
    第三节 守约与穆斯林义务
    第四节 开拓与穆斯林人生
    第五节 自强与穆斯林价值
第八章 基于AHP分析的结论——探析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路径
    第一节 影响因素AHP分析
    第二节 发展最优对策AHP分析
    第三节 发展路径内涵阐述
结语:最后的观察
附录一:“经验相近”的图像分析
附录二: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访谈名录
附录三: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方法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从现代管理劳动视角研究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 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家成长的理论借鉴
第二章 现代企业家劳动属性及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目标
    第一节 现代企业家劳动的性质
    第二节 现代管理劳动的发展状态与趋势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的成长目标
第三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诱因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扬弃——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基础
    第三节 文化创新——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重要拉力
第五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环境调适与优化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环境的构成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关键环境障碍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
第六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机制构建与运行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民早期教育机制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的选聘机制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培训与储备机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理论
        2.1.1 J.B.Say的企业家理论
        2.1.2 Alfred Marshall的企业家理论
        2.1.3 Joseph A.Schumpeter的企业家理论
        2.1.4 Israel M.Kirzner的企业家理论
        2.1.5 Frank H.Knight的企业家理论
        2.1.6 Edith Penrose的企业家理论
        2.1.7 H.Leibenstein的企业家理论
        2.1.8 M.C.Caisson的企业家理论
        2.1.9 张维迎等人的企业家理论
    2.2 人力资本理论
        2.2.1 Jacob Mincer的人力资本理论
        2.2.2 Theodore w.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
        2.2.3 G.S.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
        2.2.4 Denison的人力资本理论
        2.2.5 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2.2.6 人力资本理论与企业家
    2.3 管理激励理论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3.2 过程型激励理论
        2.3.3 强化激励理论
        2.3.4 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2.3.5 管理激励理论与企业家
    2.4 本章小结
        2.4.1 以往研究的主要结论
        2.4.2 以往研究的不足
第3章 企业家涵义及企业家角色定位
    3.1 中国的国有企业及其改革
        3.1.1 国有企业的定义与分类
        3.1.2 国有企业的制度特征
        3.1.3 国有企业改革的变迁与思考
    3.2 企业家的涵义和本文企业家的界定
        3.2.1 企业家概念的历史考察
        3.2.2 中西方企业家概念的差异
        3.2.3 本文企业家涵义的界定
    3.3 企业家的角色定位
        3.3.1 企业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3.3.2 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3.3.3 企业家在企业中的掌门人角色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培养选拔机制创新
    4.1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探索
        4.1.1 国外相关研究
        4.1.2 国内相关研究
        4.1.3 半结构化访谈
        4.1.4 问卷条目及量表的形成
    4.2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构成体系的因子分析
        4.2.1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2.2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家选拔评价
        4.4.1 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4.4.2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构建
        4.4.3 因子分析过程
        4.4.4 评价结果分析
    4.5 创新企业家培养机制
        4.5.1 创新培养理念
        4.5.2 企业家培养的途径
        4.5.3 企业家培养机制的实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家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5.1 企业家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
        5.1.1 企业家绩效与绩效评价
        5.1.2 企业家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
    5.2 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内容构成探索及分析
        5.2.1 企业家绩效评价内容构成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2.2 企业家绩效评价内容构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家绩效评价
        5.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4.2 支持向量机特性及原理
        5.4.3 企业家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处理
        5.4.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应用
    5.5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5.5.1 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5.5.2 控制权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5.5.3 声誉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5.5.4 市场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5.6 创新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5.6.1 增强对企业家获得剩余索取权的合理性认识
        5.6.2 完善既有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5.6.3 创新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家职业化与市场机制创新
    6.1 企业家的发展现状
        6.1.1 文化结构
        6.1.2 年龄结构
        6.1.3 能力素质
        6.1.4 收入状况
    6.2 国企"政治化"属性阻滞企业家职业化发展
        6.2.1 企业家选拔、任用标准的"政治化"
        6.2.2 企业家管理和考核中的"政治化"
        6.2.3 企业家非正常化的"政治偏好"
    6.3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与优化
        6.3.1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
        6.3.2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优化
    6.4 市场化是企业家职业化的前提
        6.4.1 企业家走向职业化、市场化道路的历程
        6.4.2 市场化促使企业家实现了由职务向职业化的转变
    6.5 "党管企业家"与企业家市场化的实现形式
        6.5.1 构建"党和政府服务市场、市场调节配置企业家"的宏观管理体系
        6.5.2 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的三个机制
        6.5.3 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企业家市场体系
        6.5.4 建设企业家"进"与"出"的畅通渠道
    6.6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测度
        6.6.1 企业家职业化的含义
        6.6.2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6.3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6.6.4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测度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作者简历
附件1:企业家能力资本选拔评价要素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件2:企业家能力资本调查问卷
附件3:要素对应变量
附件4:企业家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
    附表1 专家打分获取的组织知识原始数据
    附表2 专家打分获取的环境知识原始数据
    附表3 专家打分获取的智力原始数据
    附表4 专家打分获取的个性特征原始数据
    附表5 专家打分获取的政治素质原始数据
    附表6 专家打分获取的精神素质原始数据
    附表7 专家打分获取的专业知识原始数据
    附表8 专家打分获取的健康原始数据
    附表9 提取后企业家能力资本构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附表10 K-S检验
    附表11 相关系数矩阵
    附表12 总的解释变量

四、试论中国企业家的物质激励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案例研究[D]. 喻晓.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3]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D]. 赵静.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4]企业家文化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研究[D]. 徐静.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4)
  • [5]新时代中国企业家担当精神的培育研究[D]. 李卓然.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6]基于政府视角的扬州市企业家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研究[D]. 张慧敏. 南京大学, 2014(05)
  • [7]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D]. 巴于茜. 兰州大学, 2013(08)
  • [8]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D]. 余兴.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9]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毛惠媛. 东北大学, 2009(06)
  • [10]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A]. 黄速建,黄群慧,王钦,肖红军.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 2008

标签:;  ;  ;  ;  ;  

论中国企业家的物质激励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