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防火、防水、隔热型复合硅酸镁铝卷毯(论文文献综述)
葛倍辰,李东徽,张敬丽,杜娟[1](2018)在《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创意产业园的主要使用者—创意阶层的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为出发点,运用模糊空间理论,对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并通过对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的几个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分析,针对现有空间提出了一些改造意见。
常乐[2](2013)在《一种新型保温涂料的保温隔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源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地缓解能源问题,节能降耗已被更加重视,采用保温材料及保温隔热涂料是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近些年,保温材料尤其是保温涂料发展迅速。保温隔热涂料综合了涂料及保温材料的双重特性,有很多的优点,如涂料生产工艺简单、导热系数低、保温效果显着、施工相对简单、特别适用于替代保温材料难以解决的异型设备保温等,在我国发展较快,特别是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本文根据对比试验的原理,建立实验台,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体现出新型外墙保温涂料的优越性。论文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同一面墙体,测量涂有新型保温涂料的墙体温度和涂有普通涂料墙体的温度值,通过对温度的对比得出新型保温涂料在一年四个不同季节里的温度优势;2.将涂有新型保温涂料的墙体和涂有普通涂料的墙体在各个不同时刻的温度值绘成曲线图,研究涂有新型保温涂料和涂有普通涂料的内外墙体温度差随不同时刻室内外温度差的变化规律;3.考虑每个季节内涂有新型保温涂料和涂有普通涂料墙体温度的对比,得出节能效果;4.比较各个季节的节能效果;5.分析夏天时涂有新型保温涂料和涂有普通涂料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6.着重考虑冬天时新型保温涂料的保温机理及对延迟作用的影响。
朱成坦,黄玉成[3](2012)在《矿用隔热材料应用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现在高温矿井出现的越来越多,带来的热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通过已有的技术手段已不能较好地解决矿井的高温热害问题,通过研发新型低成本的矿用无机隔热材料将会是未来矿井降温的新手段。文章主要介绍了矿用隔热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标准及发展趋势,讲述了不同种类的隔热材料的使用特点及条件,可以结合不同的矿井条件选用不同的材料。
杨学增,刘慧芳[4](2012)在《新型绝热材料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保温和隔热材料的进行分类并展开阐述各自优劣特点,并就其前景进行瞩望。
陶兴忠[5](2011)在《建筑隔热涂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7.6%,而且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也越大,目前建筑能耗已成为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李景[6](2010)在《降温涂料中颜填料对降温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降温涂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涂料,它能够有效阻止热传导,降低涂层表面和内部环境的温度,从而达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能耗的目的。各种降温涂料国内外研究较多,但是各种颜填料对降温效果的影响没有可供参考的依据,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各种填料对降温涂料降温效果的影响。本论文采用自制的反射率测试仪测定产品的反射率,用自制降温效果测试仪测定产品的降温效果。选择钛白粉为颜料,硅藻土、中空玻璃微珠、海泡石、远红外陶瓷粉、二氧化硅为功能性填料,分别研究了各填料添加量对反射率及降温效果地影响,并讨论了颜填料的晶型、分散性、粒径、涂膜厚度等其他因素对反射率及降温效果地影响。另外对中空玻璃微珠进行钛包覆改性,并制备降温涂料对比改性前后降温效果影响。研究表明,通过对单种颜填料涂层反射率的测定可以发现,钛白粉涂层的反射率随着PVC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几种功能性颜填料的反射率随着PVC的增加基本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的填料变化情况不同;当单种功能性填料同钛白粉复配时,通过对涂层反射率及降温效果的测定可以得知,中空玻璃微珠最佳添加量在10%左右,二氧化硅的最佳添加量在5%左右,硅藻土的最佳添加量在20%左右,远红外陶瓷粉的最佳添加量在20%左右;选取反射效果较好的中空玻璃微珠及阻隔效果较好的硅藻土制备反射及阻隔两种降温机理的降温涂料,通过对降温效果的测定可以得出,中空玻璃微珠及硅藻土添加量为10%及15%时降温效果较好,且降温效果优于单种降温机理降温涂层。同时,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颜填料粒子分散效果越好,涂层反射率越高降温效果越好;低碱性的中空玻璃微珠的涂膜质量及降温效果均优于碱性中空玻璃微珠;粒径较小的远红外陶瓷粉比粒径较大者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涂层反射率仅与涂层表面很小的厚度有关,最佳涂膜厚度在120μm左右。对中空玻璃微珠进行改性结果发现,中空玻璃微珠表面均匀包覆一层TiO2,且以金红石相为主,改性后涂层降温效果优于改性前,测试温度约低于未改性中空玻璃微珠涂层4℃左右。选择降温效果较好的两种降温机理复配涂层同市售两种降温涂料降温效果进行比较,测试温度分别低于市售降温涂料2℃及3℃,降温效果优于市售降温涂料。
李婵娟[7](2009)在《功能填料的特性及其对建筑隔热涂料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8%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所占比例还将会继续增加。建筑涂料因其经济,质轻,施工方便等优点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中。隔热功能涂料可有效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减少建筑表面温度变化,从而改善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因此,建筑隔热涂料的研究对于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不同原理的多种功能材料进行对比试验,采用太阳热反射模拟试验方法以及Lambda950型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方法,较为深入研究了不同功能材料及不同粒径对隔热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涂膜的耐沾污性,耐拉伸性能以及耐水、耐碱性等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部分功能材料分析其微观结构对于隔热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电子能谱等微观分析手段,探讨了隔热涂料的隔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漂珠细度为150目与300目,添加量为涂料总量的9%和12%时,平衡温度可以降低10℃左右。其隔热性能在所研究的功能填料中表现最优。空心玻璃微珠的添加量均不超过6%时能够有效提高涂料的隔热性能。添加红外陶瓷粉细度为800目,添加量为涂料总量的4%5%时,平衡温度降低达7℃左右。SiO2以及Al2O3作为功能性填料添加4%时,平衡温度降低3℃左右。普通铝粉及水性铝银粉都不能达到隔热涂料的隔热性能要求。制成的复合隔热涂料的隔热性能、耐沾污性、耐拉伸性能及耐水、耐碱性等性能都能够满足建筑外表面用反射隔热涂料的国家标准要求。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的其他性能对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罗侃[8](2008)在《建筑环保节能保温涂料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建筑隔热涂料施涂于建筑物表面可有效地降低建筑物表面及内部的温度,并能缓解建筑物表面温度变化,对建筑物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节约能源等有重要意义。研究和开发建筑隔热涂料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现今建筑隔热涂料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建筑节能的严格要求,本课题研究了高性能的建筑外墙隔热涂料和用于玻璃的透明隔热涂料,来实现建筑节能向墙体、窗户一体化方向发展。在研制建筑外墙隔热保温涂料时,本文通过自制自交联乳液,筛选出较好的水性涂料成膜物;为了提高涂料的综合性能,添加了碳酸钙晶须功能材料。系统研究了颜料体积浓度(PVC)及颜填料、功能材料的类型和添加量对隔热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探讨了PVC、颜填料与碳酸钙晶须对涂料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得到配比优化的隔热保温涂料。在开发玻璃用透明隔热涂料时,制备了改性ATO(氧化锡锑)功能材料,分析锻烧温度对其粒径的影响;研究了锻烧温度和不同分散剂制备的改性ATO对隔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改性ATO添加量与涂层厚度对隔热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自交联乳液可以提高涂料的耐水性能;空心微珠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种类的选择及添加量,对于涂料隔热性能提高有很好的效果;碳酸钙晶须的加入可以提高涂膜的耐洗刷等性能。当在涂料中添加空心微珠30份、过渡金属氧化物4份、滑石粉20份、碳酸钙晶须5份时,涂料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在模拟太阳光照射的试验装置下,涂料下表面温度较空白试样可以降低13℃。同时可以得到,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的PVC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甚小,但对涂料的基本性能影响较大,在PVC为45%时较为适宜;碳酸钙晶须对隔热性能和基本性能有一定的影响。锻烧温度为600℃、PEG为分散剂时、添加改性ATO含量为3%~4%时,透明隔热涂料的隔热性能最优。随涂膜的厚度的增加涂层的隔热性能增加。
胡军[9](2008)在《一种新型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的研究》文中指出能源竞争日趋激烈,能源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地缓解能源问题,节能降耗已被更加重视,采用保温材料及保温隔热涂料是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近些年,保温材料尤其是保温涂料发展迅速。保温隔热涂料综合了涂料及保温材料的双重特性,有很多的优点,如涂料生产工艺简单、导热系数低、保温效果显着、施工相对简单、特别适用于替代保温材料难以解决的异型设备保温等,在我国发展较快,特别是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但这种涂料同时也存在着固化时间长、收缩率大、粘结性能差、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文正是为了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而制备的一种新型复合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这种涂料以海泡石、膨胀珍珠岩和乳液为主料,并加入少量的分散剂、增稠剂、粘结剂等与水混合搅拌而成。本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这种复合硅酸盐保温涂料的组分,制备了一种已达到中国国家标准、且能有效解决或改善上述部分问题的新型保温隔热涂料,并研究了涂料主要成份对保温性能和粘结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轻质骨料和无机纤维对涂料的导热系数有着显着的影响,它们保温性能的好坏对保温涂料的保温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乳液对涂料的粘结强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且能较大地改善保温涂料的耐蚀性和成膜性能等,水和轻质骨料对该涂料的体积收缩率影响显着,涂料的干燥温度和使用温度对涂料的导热系数也有较大的影响,涂料施工工艺和原材料颗粒大小对该涂料的导热系数影响较小。
张琴[10](2008)在《多功能高效节能装饰板研制与生产应用》文中提出建筑节能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相对其他建筑节能技术,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明显:能避免产生建筑热桥,避免内墙面冬季结露;有利于保护主体结构,大大减少温度应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增加结构寿命。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在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工厂预制生产、现场安装工艺,有利于提高建筑工业化、产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水平,缩短施工工期。FP板(多功能高效节能装饰板,Function Energy-efficient decorative plate)是指将外墙外保温系统中所要求的装饰、抗裂、保温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预制板材。本论文在外墙外保温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FP板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依照保温隔热原理进行FP功能节能层材料设计并开展应用理论基础研究,制备出功能保护层材料;初步建立了FP生产线,并探索了FP系统施工工艺。根据功能梯度复合原理对FP板进行结构设计及理论研究:在传统外墙外保温技术及要求的基础上,FP板作为一种新型的保温隔热板材,还要求具有以下特点:①保温隔热能力强于传统保温隔热材料;②安全性高于传统外墙外保温系统;③防水抗裂能力高于传统外墙外保温系统;④施工、维护成本降低;⑤具有安全、独立的快速施工方法。研究表明对同一外墙主体进行外保温,在不增加外墙总厚度的基础上,应用了FP板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较聚苯板外保温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降低8%,其保温性能明显优于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FP板功能层材料研究:依据保温隔热原理,一方面采用热反射饰面材料降低其外界的热负荷,一方面对保温隔热材料进行改性,导热系数降低15~25%,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力学性能提高一个密度等级,增加安全性,最后采用热容量较大的相变物质对热量进行储存,从而达到整体能量消耗的最低化。制备了以聚合物和高效释水材料为主要功能组分的FP板保护层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优化设计解决开裂和工作性问题。研究表明:1)乳胶粉掺量控制在1.5%即对砂浆抗裂性能有改善作用,2)KHG-1掺量控制在2%即可提高水泥砂浆触变性,增大砂浆稳定性,3)对掺不同种类MC的砂浆性能进行测试,表明掺量控制在0.1%HPMC对砂浆工作性能调节最佳。FP板独特生产工艺和FP系统施工工艺探讨:将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工艺设计与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优化设计统一起来,制定独特的工艺参数及技术规程。配制FP专用粘结砂浆、勾缝剂等材料,提出FP专用的粘、锚形式,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二、浅谈防火、防水、隔热型复合硅酸镁铝卷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防火、防水、隔热型复合硅酸镁铝卷毯(论文提纲范文)
(1)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的背景 |
2 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研究 |
2.1 模糊空间的界定 |
2.2 模糊空间设计方法 |
2.2.1 模糊空间界限增强空间流动性 |
2.2.2 强化空间的多义性设计 |
2.2.3 丰富空间体验 |
3 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分析 |
3.1 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 |
3.2 空间一现状及改进意见 |
3.2.1 空间一现状 |
3.2.2 空间一改进意见 |
3.3 空间二现状及改进意见 |
3.3.1 空间二现状 |
3.3.2 空间二改进意见 |
4 结语 |
(2)一种新型保温涂料的保温隔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保温涂料的现状 |
1.2 保温涂料的分类 |
1.2.1 阻隔型隔热涂料 |
1.2.2 辐射型隔热涂料 |
1.2.3 反射型隔热涂料 |
1.3 国内外保温隔热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内保温隔热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外保温隔热涂料的研究进展 |
1.4 保温涂料研究的意义 |
1.5 保温涂料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
1.5.1 水性反射隔热涂料 |
1.5.2 多功能薄型隔热保温涂料 |
1.5.3 纳米孔超级绝热涂料 |
1.6 保温涂料在保温节能方面全面突破 |
第2章 保温涂料原理和类型 |
2.1 保温和隔热的区别 |
2.2 保温涂料的保温机理及类型 |
2.2.1 反射型保温涂料 |
2.2.2 阻隔型保温涂料 |
2.2.3 辐射型保温涂料 |
2.2.4 复合型保温涂料 |
2.3 保温涂料的特点 |
第3章 影响材料保温隔热性能的因素 |
3.1 生产保温涂料的原材料对其保温隔热性能起决定作用 |
3.2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对保温涂料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
3.3 表观密度对保温涂料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
3.4 温度和湿度对保温涂料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
3.5 热流方向对保温涂料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
第4章 实验原理及试验台的搭建 |
4.1 实验过程设计 |
4.2 防护热板法导热仪介绍 |
4.2.1 防护热板法导热仪测试原理 |
4.2.2 加热板各部件简介 |
4.3 实验台的搭建及实验测试过程 |
4.3.1 防护热板法导热仪的整体组装 |
4.3.2 关于导热仪测试的说明 |
4.3.3 试验台搭建及实验过程 |
4.4 实验测试要求及注意事项 |
4.4.1 测试现场的要求 |
4.4.2 被测墙体部位的选择及处理 |
4.4.3 各测点热电偶的布置 |
第5章 保温涂料节能效果与讨论 |
5.1 冬天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1.1 无太阳辐射时,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1.2 有太阳辐射时,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1.3 节能效果对比 |
5.2 春天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2.1 无太阳辐射时,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2.2 有太阳辐射时,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2.3 节能效果对比 |
5.3 夏天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3.1 有太阳辐射时,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3.2 节能效果 |
5.4 秋天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4.1 无太阳辐射时,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4.2 有太阳辐射时,室内外气温差对内外墙体温度的影响 |
5.4.3 节能效果对比 |
5.5 保温涂料对延迟作用的影响及原理探究 |
5.5.1 保温涂料对延迟作用的影响 |
5.5.2 保温涂料对延迟作用原理探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建筑隔热涂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温隔热涂料应用场合 |
2 保温隔热涂料分类 |
2.1 阻隔型隔热涂料 |
2.2 反射型隔热涂料 |
2.3 辐射型隔热涂料 |
3 未来保温隔热涂料发展方向 |
3.1 注重环保, 利用“三废”开发保温涂料 |
3.2 现有产品及技术的改进提高 |
3.3 研制生产复合型多功能保温涂料 |
3.4 积极开发新型保温涂料及相关技术 |
4 结论 |
(6)降温涂料中颜填料对降温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课题背景 |
2 文献综述 |
2.1 降温涂料的分类及降温机理 |
2.2 降温涂料的组成 |
2.3 降温涂料中降温的影响因素 |
2.4 降温涂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 降温涂料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
2.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7 本文创新点 |
3 实验用品、过程以及测试方法 |
3.1 实验所用原料、试剂以及实验设备 |
3.2 实验过程 |
3.3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单种颜填料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 两种颜填料复配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三种颜填料复合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中空玻璃微珠改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功能填料的特性及其对建筑隔热涂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建筑能耗状况及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
1.2 建筑节能材料中建筑涂料的地位 |
1.3 建筑隔热涂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1.3.1 建筑隔热涂料的分类 |
1.3.2 建筑隔热涂料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建筑隔热涂料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4 建筑隔热涂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
1.4 建筑隔热涂料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1.5.1 可行性分析 |
1.5.2 研究意义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1.5.4 本课题的技术关键 |
2 原材料的选择、设备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的选择与分析 |
2.1.1 乳液 |
2.1.2 一般颜填料 |
2.1.3 功能性填料 |
2.1.4 助剂 |
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标准试验条件 |
2.3.2 基础配方 |
2.3.3 配置工艺过程 |
2.3.4 试样的制备 |
2.3.5 干燥时间的测定 |
2.3.6 拉伸性能及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2.3.7 耐水性能的测定 |
2.3.8 耐碱性能的测定 |
2.3.9 耐沾污性能的测定 |
2.3.10 耐洗刷性能的测定 |
2.3.11 太阳反射比的测定 |
2.4 太阳热反射模拟试验 |
3 单一功能填料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3.1 漂珠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1.1 漂珠粒径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1.2 漂珠掺量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1.3 微观结构分析 |
3.2 空心玻璃微珠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2.1 空心玻璃微珠粒径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2.2 空心玻璃微珠掺量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2.3 微观结构分析 |
3.3 红外陶瓷粉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3.1 红外陶瓷粉粒径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3.2 红外陶瓷粉掺量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3.3 微观结构分析 |
3.4 珠光云母粉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4.1 珠光云母粉粒径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4.2 珠光云母粉掺量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4.3 微观结构分析 |
3.5 SiO_2 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6 Al_2O_3 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7 水性铝银粉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7.1 水性铝银粉粒径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7.2 水性铝银粉掺量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分析 |
3.8 普通铝粉隔热涂料性能影响 |
3.9 小结 |
4 复合功能填料对涂料的隔热性能影响 |
4.1 复合隔热涂料太阳热反射模拟试验测定 |
4.2 复合隔热涂料太阳反射比测定 |
5 隔热涂料基本性能的试验 |
5.1 拉伸性能 |
5.2 耐水性性能试验 |
5.3 耐碱性性能试验 |
5.4 耐沾污性能 |
5.5 耐洗刷性能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建筑环保节能保温涂料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建筑节能的意义 |
1.3 建筑涂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建筑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2 建筑涂料的发展趋势 |
1.4 建筑隔热涂料的分类和原理 |
1.4.1 阻隔型隔热涂料 |
1.4.2 反射型隔热涂料 |
1.4.3 辐射型隔热涂料 |
1.4.4 复合型隔热涂料 |
1.5 国内外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1.5.1 国外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的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外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的发展方向 |
1.6 玻璃用透明隔热纳米涂料的研究进展 |
1.7 建筑环保节能保温涂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7.1 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7.2 透明隔热涂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8.1 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2 透明隔热涂料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建筑外墙隔热保温涂料的研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改性自交联型丙苯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
2.2.3.1 实验步骤 |
2.2.3.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2.2.3.3 乳液的性能测试 |
2.2.4 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制备与表征 |
2.2.4.1 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
2.2.4.2 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征 |
2.2.5 建筑外墙隔热保温涂料的制备与表征 |
2.2.5.1 保温涂料的配制 |
2.2.5.2 涂膜性能测试 |
2.2.5.3 保温性能测试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自交联乳液结果分析 |
2.3.1.1 乳液配方对乳液粘度、粒径的影响 |
2.3.1.2 不同配方对乳液成膜性、耐水性的影响 |
2.3.2 过渡金属氧化物红外吸收光谱与XRD 分析 |
2.3.3 PVC 对建筑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4 碳酸钙晶须含量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4.1 碳酸钙晶须的主要技术指标 |
2.3.4.2 不同含量碳酸钙晶须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5 硅酸盐类空心微珠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5.1 硅酸盐类空心微珠的粒径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5.2 硅酸盐类空心微珠的掺量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6 过渡金属氧化物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6.1 不同配比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6.2 过渡金属氧化物掺量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7 空心微珠+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组分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
2.3.8 不同PVC 对涂料基本性能的研究 |
2.3.9 建筑外墙隔热涂料的主要性能研究 |
2.3.10 碳酸钙晶须对涂料耐洗刷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玻璃用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1.1 主要实验药品 |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改性ATO 粉体的合成 |
3.2.3 粉体的表征 |
3.2.3.1 XRD 分析 |
3.2.3.2 红外透射率的测定 |
3.2.4 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 |
3.2.4.1 透明隔热涂料的基本配方 |
3.2.4.2 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工艺 |
3.2.5 透明隔热涂料涂膜性能测试 |
3.2.6 透明隔热涂料节能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粉体的表征 |
3.3.1.1 XRD 分析 |
3.3.1.2 红外透过率结果分析 |
3.3.2 制备粉体时所用的不同分散剂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3.3.3 粉体煅烧温度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3.3.4 改性ATO 含量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3.3.5 涂膜厚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6 涂料的基本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一种新型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硅酸盐保温涂料在化工过程机械上的应用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保温隔热的基本原理 |
2.2 影响材料保温性能的因素 |
2.2.1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
2.2.2 温度 |
2.2.3 表观密度 |
2.2.4 湿度 |
2.2.5 孔隙的大小与特性 |
2.2.6 热流方向 |
2.3 保温隔热材料的分类简介 |
2.3.1 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
2.3.2 玻璃棉及其制品 |
2.3.3 石棉及其隔热制品 |
2.3.4 耐火纤维 |
2.3.5 硅酸钙隔热制品 |
2.3.6 膨胀珍珠岩隔热制品 |
2.3.7 膨胀蛭石保温制品 |
2.3.8 泡沫玻璃 |
2.3.9 泡沫塑料 |
2.3.10 轻质保温砖 |
2.3.11 其它隔热材料 |
2.3.12 保温隔热材料小结 |
2.4 保温涂料总述 |
2.4.1 保温涂料的保温机理 |
2.4.2 保温涂料的特点 |
2.4.3 保温隔热涂料类型 |
2.4.4 保温涂料小结 |
2.5 复合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总述 |
2.5.1 复合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所用主要材料 |
2.5.2 硅酸盐保温涂料的研究进展 |
2.5.3 复合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在各行业的应用 |
第三章 实验方案与步骤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步骤 |
3.2.1 钢试片的清洁处理 |
3.2.2 原材料的处理 |
3.2.3 涂料制备工艺 |
3.2.4 涂料涂敷方法 |
3.2.5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3.3 涂料配方设计 |
3.3.1 原材料种类确定及其质量分数初定 |
3.3.2 正交实验设计 |
3.4 保温涂料性能检测 |
3.4.1 外观质量 |
3.4.2 浆体密度 |
3.4.3 pH值 |
3.4.4 干密度 |
3.4.5 体积收缩率 |
3.4.6 抗拉强度 |
3.4.7 粘结强度 |
3.4.8 导热系数 |
3.4.9 高温后抗拉强度 |
3.4.10 耐水、酸、耐碱、耐油性测试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4.1 正交实验结果 |
4.2 对导热系数的性能评定与分析讨论 |
4.2.1 对导热系数的性能评定 |
4.2.2 对导热系数的分析讨论 |
4.2.2.1 海泡石、膨胀珍珠岩对该涂料的导热系数起决定作用 |
4.2.2.2 使用温度对保温涂料保温性能的影响 |
4.2.2.3 干燥温度对保温涂料保温性能的影响 |
4.2.2.4 涂层厚度对保温涂料保温隔热效果的影响分析 |
4.2.2.5 基料颗粒大小对保温涂料保温性能的影响 |
4.2.2.6 保温涂料的施工对其保温性能的影响 |
4.3 对粘接强度的性能评价与分析讨论 |
4.3.1 对粘接强度的性能评价 |
4.3.2 对粘接强度的分析讨论 |
4.4 对收缩率的性能评价与分析讨论 |
4.4.1 对收缩率的性能评价 |
4.4.2 对收缩率的分析讨论 |
4.5 最佳配方的确定及其性能检测 |
4.6 该涂料的应用性探讨 |
4.6.1 可用在化工设备上 |
4.6.2 可用在建筑领域中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多功能高效节能装饰板研制与生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新型外墙保温技术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新型外墙保温技术发展 |
1.3.2 我国新型外墙保温技术发展 |
1.4 我国新型多功能板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指标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指标 |
1.5.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FP结构设计及理论研究 |
2.1 外墙外保温系统要求 |
2.1.1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基本要求 |
2.1.1.1 系统的整体性、耐久性、有效性 |
2.1.1.2 系统的热工性能设计 |
2.1.1.3 对构成系统各层性能要求 |
2.1.2 外墙外保温结构的设计要求 |
2.1.3 外墙外保温材料的基本要求 |
2.2 FP板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
2.2.1 FP板保温隔热能力设计与实现 |
2.2.2 FP板安全性实现 |
2.3 FP板构造与设计基本理论计算实例 |
2.3.1 板材构造与设计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热性能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P功能节能层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 |
3.1 热反射层研究 |
3.1.1 饰面材料选择 |
3.1.2 饰面材料应用理论基础研究 |
3.1.2.1 饰面材料热性能分析 |
3.1.2.2 饰面材料基本性能测试 |
3.2 绝热层研究 |
3.2.1 保温材料的选择 |
3.2.2 EPS结构与隔热性能相关性研究 |
3.2.2.1 EPS结构 |
3.2.2.2 保温隔热性能 |
3.2.3 EPS在 FP板中应用性能要求 |
3.3 储能层研究 |
3.3.1 相变材料的选择与封装 |
3.3.2 相变材料在 FP板中应用基础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P功能保护层材料设计与制备 |
4.1 试验内容与技术方案 |
4.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4.2.1 原材料及性质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1 可分散乳胶粉对水泥砂浆抗裂性能的影响研究 |
4.3.1.1 强度分析 |
4.3.1.2 收缩性能分析 |
4.3.1.3 冻融性能分析 |
4.3.1.4 SEM分析 |
4.3.2 高效释水材料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4.3.2.1 需水量分析 |
4.3.2.2 保水率分析 |
4.3.2.3 凝结时间分析 |
4.3.2.4 强度分析 |
4.3.2.5 SEM、MIP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FP的生产工艺及工程应用 |
5.1 FP的生产工艺 |
5.1.1 EPS生产工艺及设备介绍 |
5.1.1.1 预发、干燥 |
5.1.1.2 熟化 |
5.1.1.3 成型 |
5.1.2 保护层抹灰与养护制度 |
5.1.3 装饰层流水线 |
5.1.4 FP板性能检测 |
5.2 FP的工程应用 |
5.2.1 FP板基本构造 |
5.2.2 系统施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申报专利 |
附图1 EPS生产及改性 |
附图2 FP试生产及试施工 |
致谢 |
四、浅谈防火、防水、隔热型复合硅酸镁铝卷毯(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J]. 葛倍辰,李东徽,张敬丽,杜娟. 建材发展导向, 2018(04)
- [2]一种新型保温涂料的保温隔热性能研究[D]. 常乐. 青岛理工大学, 2013(S1)
- [3]矿用隔热材料应用及发展趋势[A]. 朱成坦,黄玉成. 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 [4]新型绝热材料的应用研究[A]. 杨学增,刘慧芳. 2012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 [5]建筑隔热涂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陶兴忠. 无线互联科技, 2011(09)
- [6]降温涂料中颜填料对降温效果的影响研究[D]. 李景. 山东建筑大学, 2010(06)
- [7]功能填料的特性及其对建筑隔热涂料性能的影响[D]. 李婵娟. 重庆大学, 2009(12)
- [8]建筑环保节能保温涂料研究与应用[D]. 罗侃. 江南大学, 2008(03)
- [9]一种新型硅酸盐保温隔热涂料的研究[D]. 胡军. 西北大学, 2008(08)
- [10]多功能高效节能装饰板研制与生产应用[D]. 张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