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一、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佳佳[1](2021)在《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属于甘肃省特有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由于兰州百合种植区域分布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兰州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自毒物质的积累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施加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前期研究证实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2,4-二叔丁基苯酚(2,4-DTBP)是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的主要自毒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DBP和2,4-DTBP胁迫下,兰州百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防御途径、渗透调节途径等的变化,明确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氧化胁迫的作用机制,并且重点通过BIOLOG微平板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导致兰州百合鳞茎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探讨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在百合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揭示自毒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化感效应及自毒物质介导后土壤微生态失衡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理生化及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株高、根长和地下部干物质重等)影响显着,但DBP和2,4-DTBP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因浓度和自毒物质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兰州百合的株高、茎粗和根长表现出明显的自毒作用,较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最高分别下降39.65%和24.42%、19.75%和40.16%、45.88%和52.27%。两种典型自毒物质显着降低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兰州百合的化感响应指数(RI)发现,DBP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说明自毒胁迫可能导致兰州百合根部生长受阻,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显着降低兰州百合采收部位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同时,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的品质影响显着,兰州百合总糖含量显着下降,粗纤维含量最高增幅达41.06%。两种自毒物质均使兰州百合根部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受阻,导致兰州百合生物量降低和品质下降。自毒胁迫通过降低植株保护酶活性引起活性氧代谢失调,导致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损伤。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叶片中O2-和H2O2含量显着增加,说明两种自毒物质造成O2-和H2O2的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导致叶片中O2-和H2O2过量积累,引起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也会调动抗氧化酶系统发生变化,兰州百合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及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均在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自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相关。其中,活性氧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造成膜质过氧化和兰州百合叶片膜系统破坏,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MDA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7.19%和50.67%。DBP和2,4-DTBP也显着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脯氨酸含量在自毒物质处理下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DBP和2,4-DTBP改变兰州百合生理代谢及膜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兰州百合生长和发育受阻的原因之一。在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兰州百合土壤环境变化复杂,这可能由于DBP和2,4-DTBP发生底物诱导,从而影响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下降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最高降幅分别达38.09%和33.22%、55.23%和50.57%;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分别增加32.42%和50.46%;而其他几种土壤酶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酶活性变化最终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在两种自毒物质作用下,微生物量氮(MBN)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微生物量碳(MBC)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MBC和MBN互相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DBP处理下,MBC与β-葡萄糖苷酶)(BG)、脲酶和纤维素水解酶(CBH)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显着负相关;MBN与BG、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在2,4-DTBP处理下,MBC与脲酶、NAG、多酚氧化酶、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MBN与蔗糖酶和NAG呈显着正相关。大多数酶活性的降低限制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碳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失活。Biolog-ECO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两种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代谢特征均发生显着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着DBP和2,4-DTBP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自毒物质改变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使微生物群落代谢发生变化,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DBP和2,4-DTBP对土壤和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且这种效应随浓度和自毒物质的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浓度下土壤和鳞茎中“共有”和“独有”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真菌随着自毒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菌则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促进土壤和鳞茎中病原真菌类的产生,镰刀菌属和子囊菌属对DBP和2,4-DTBP的响应最为明显,且和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分别对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和鳞茎中微生物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丰度、组成和多样性均与酶活性具有相关性。土壤中微生物变化较植株中更快。典型自毒物质DBP和2,4-DTBP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系统,间接改变了兰州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群落;病原菌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得到自毒物质造成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毒物质不断积累,造成兰州百合植株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通过氧化应激、渗透胁迫等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百合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微生态结构恶化,刺激土壤微生物区系某些病原菌的增殖,使致病菌不断积累,进而侵染宿主植物,诱导鳞茎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变化。由此推测根系受到自毒物质作用后,细胞膜系统被破坏,使病害更易于侵入植株,进而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这对了解兰州百合长期连作过程中自毒与障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宋金雨[2](2021)在《鲜黄连生长发育节律、种子破眠及PEG胁迫抗旱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鲜黄连(Plagiorhegma dubia Maxim.),哈尔滨引种野生资源,具有观赏与药用价值。其应用主要的问题为种子繁育增殖难,缺少支撑季相设计哈尔滨地区温度与生长发育节律相关性研究,其抗旱与节水特征评价研究欠缺。本文以应用需求研究为导向,从不同视角探讨种子萌发相关问题,气候与土温与生长发育节律相关性,人工干旱胁迫下的抗旱能力评价,为其哈尔滨地区植物景观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2019-2020年于哈尔滨东林园林基地,采集气温、地温与对应生长发育相关数据,建立从出苗到结实的动态数据特征。进行花结构电镜扫描观察。抑制物质研究,选择25℃、35℃、45℃不同梯度浸种2d,以水和醇种子浸提液不同浓度梯度0、0.025、0.05、0.075、0.1g/ml分别处理白菜种子;不同浸提次数的水、醇浸提液0.1g/ml分别处理白菜种子。鲜黄连种子破眠,室外采种后进行露地覆土与不覆土播种;室内用0、100、300、500、700、900mg/L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沙藏处理。人工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CK(水)、5%、10%、15%、20%不同梯度处理成苗7d,测定其生理与光合指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2年采集鲜黄连出苗到结实发育节律与对应气温、土温数据,哈尔滨鲜黄连群体花期为4月14日~4月26日,气温为-2~25℃,盛花期地表土深5cm温度为14.8~17.6℃,地表土深25cm温度为12.8~14.4℃。群体花期平均10.5d。花瓣颜色随时间递进逐渐变淡,花初开放为紫色,不同植株上不同花颜色色彩范围:NCS S 2050-R60B~NCS S 1030-R60B;开花中期为 NCS S 0525-R60B;开花末期为 NCS S 0520-R60B;2019年5月24日果实成熟开裂;扫描电镜微观观察开花末期柱头上的败育花粉占比35%;叶观赏期可持续120d,8月下旬进入枯萎期;扫描电镜下放大3000倍,鲜黄连花粉粒为长球形,表面具条形雕纹,虫媒传粉。2、鲜黄连种子存在内源抑制物质,种子休眠是种胚发育不完全和种子含有萌发抑制物质而引起的形态生理休眠。室内用赤霉素浸种后沙藏可有效打破种子休眠,萌发率随赤霉素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浓度为500 mg·L-1萌发率最高为31.11%。室外采种后露地直播,覆薄土播种出苗率22.5%,比不覆土播种出苗率高12.5%。3、PEG模拟干旱胁迫,采集其形态、生理和光合指标相关数据评价其抗旱特征。随着PEG胁迫浓度的增加,鲜黄连根系的Pro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与P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DA含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叶片的含水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叶绿素总含量呈持续下降后微上升趋势。鲜黄连可以通过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抵抗渗透势高于-0.17Mpa的PEG胁迫,证明鲜黄连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陈盼[3](2021)在《基于化感作用的木麻黄内生菌的定殖及其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文中指出木麻黄为滨海防风固林的优良树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种植于海南岛环岛海岸带。随着林龄的增长,木麻黄林出现自我更新困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化感物质的积累。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木麻黄土壤微生物、根和凋落物内生菌均有可能引起木麻黄化感作用。因此,本文挑选4株化感潜力较强的木麻黄根内生菌,利用GFP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观察分析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下定殖侵染途径;转录组学探究内生菌侵染后木麻黄中与化感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代谢组学分析化感物质合成相关的代谢产物变化;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探讨木麻黄与内生菌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FP标记及激光共聚焦观察内生菌定殖,GFP标记的两株细菌与真菌共同侵染木麻黄幼苗时,细菌主要定殖于叶气孔保卫细胞处,真菌则大量定殖于根毛处,细菌菌株定殖情况整体比真菌强。2.利用转录组学技术研究内生菌侵染木麻黄幼苗与无菌幼苗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显示:经过内生菌侵染后,木麻黄幼苗在转录水平上有1016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包含303个上调表达基因和713个下调表达基因;GO及KEGG分析表明,与化感物质合成相关的上调基因有8个,下调基因有8个;上调基因3,9-二羟基翼龙果6a-单氧基类基因CYP17A、下调基因β-香兰素28-单加氧酶基因CYP716A参与苯丙素生物合成,借由莽草酸途径影响化感物质2,4-二叔丁基苯酚的合成;下调基因丙二烯氧化合酶基因AOS与亚麻酸代谢过程有关,参与化感物质硬脂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合成过程。此外,还有差异基因与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谷胱甘肽代谢途径有关。3.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内生菌侵染木麻黄幼苗与无菌幼苗的代谢谱变化,结果显示:经过内生菌侵染后,木麻黄幼苗在代谢水平上有2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3个上调差异代谢物和16个下调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分析表明,与化感物质合成相关的上调代谢物有2个,下调代谢物有3个;上调代谢物紫罗兰酮和哌啶酸参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下调代谢物黄嘌呤、百里酚、阿魏酸与苯丙素的生物合成有关,参与萜类和多酮类代谢过程。此外,大部分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氮代谢等代谢通路。4.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表明,转录组差异基因和代谢组差异代谢物共同参与的通路有26条,主要通过苯丙素生物合成中的莽草酸途径影响化感物质2,4-二叔丁基苯酚的生物合成,同时内生菌与木麻黄互作时,内生菌不同程度上参与植物生理生化活动。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内生菌侵染下化感物质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发生显着变化,磷酸戊糖途径、苯丙素生物合成、莽草酸途径、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等通路显着富集,说明内生菌侵染木麻黄后,植株通过以上代谢途径参与了化感物质合成;并可能通过卟啉和叶绿素合成等基因的差异表达,影响互作苗的光合作用。本研究为内生菌参与化感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续采用工程菌株或微生物制剂帮助木麻黄林更新和改造提供理论指导。创新点:首次采用合成群落方法,模拟自然状态,探讨木麻黄植株与多种内生菌互作研究。

张乃元[4](2020)在《生态修复中耐盐植物应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生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干旱荒漠区土地沙化严重、煤炭基地周边及大部分区域土地盐碱化。干旱胁迫、盐及碱胁迫是制约植物发展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也是制约生态环境建设的严峻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胁迫对观赏植物、粮食作物种子抗逆性,本研究以羊场湾煤矿矸石场为研究区域,以草木樨、紫花苜蓿及蜀葵等为原材料,研究了干旱、盐、碱及交互胁迫下3种耐盐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种子累积萌发率及耐盐指数的变化,比较了其在不同胁迫下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单一胁迫对植物全生长季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种子萌发阶段,D20(20%田间持水量)、S200(200 mmol/L Na Cl)、A50(50 mmol/L Na HCO3)及A60(60mmol/L Na HCO3)萌发率分别减少了40%、47.3%、41.7%及100%。三种耐盐植物萎蔫系数为:紫花苜蓿(3.02%)<草木樨(3.44%)<蜀葵(5.32%)。在保育期,植物耐碱胁迫的能力草木樨大于紫花苜蓿。多重胁迫同时存在时,干旱胁迫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碱胁迫。干旱对盐胁迫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在保育期,多重胁迫使植物永久萎蔫天数较对照提前了7—14天。草木樨、蜀葵及紫花苜蓿全生长季内需水量排序为:紫花苜蓿(338.55 mm)>蜀葵(242.45 mm)>草木樨(237.00 mm);保育期内日需水强度为14—9 mm d-1时,可保证三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求。对干旱及盐胁迫,草木樨脯氨酸上升曲线出峰陡峭、峰值高,紫花苜蓿响应交互胁迫的时间短,耐受性阈值范围窄,出现峰值的时间长,抵抗交互胁迫的时间长。草木樨在盐及碱胁迫下脯氨酸上升曲线上升速率快,峰值高,响应盐及碱交互胁迫的时间短,但紫花苜蓿的脯氨酸峰值低,对盐和碱的交互胁迫的抵抗能力明显强于草木樨。通过对耐盐植物生态修复适用性评价得出,适用性排序为:蜀葵>草木樨>紫花苜蓿。植物抗逆性与体内脯氨酸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阶段性,分阶段观察能够全面、准确的表达植物抗逆的阶段性;整体分析脯氨酸累积曲线可以更加精确的描述植被恢复时植被生长状态,并在野外原位测量中准确描述植被抗逆现状。

付锦雪[5](2020)在《侧柏人工林更新机制及影响因子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林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36%,对我国森林总体质量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长期追求重造轻管,人工林质量普遍较低。森林更新对森林稳定和效益的持续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天然更新周期长、限制因子多加之长期缺乏经营管理,使得人工林更新效果极差。随着上世纪从五十年代以来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林陆续进入成熟或过熟林,人工林更新就显得格外必要。侧柏是石灰岩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在山东省青石山区分布面积大且多为人工林。对侧柏林的调查发现,其林下更新参差不齐。更新过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建立阶段对外界环境反应十分敏感。本文以泰安市东平县洪顶山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对侧柏人工林林下更新过程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建立开展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找出关键限制因子和更新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人工促进更新技术。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林分密度对土壤理化性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低密度林分的土壤pH值、全盐量和全磷含量均显着高于中高密度林分,而全氮含量、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着。不同密度间的林分土壤含水量差异显着、月份间差异极显着,低密度林分含水量最低,显着受到降雨量和温度的影响。(2)土壤种子库密度受时间的极显着影响,密度在九月份种子成熟时达到最大,高密度林分中的土壤种子库密度最大;种子活力从成熟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当年种子成熟前最低。(3)不同林分密度下更新幼苗的生长差异显着。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幼苗的苗高和地径逐渐减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逐渐降低,根生物量比先增加再降低,茎生物量比降低,叶生物量比增大。林分过密更新幼苗矮小,根系也不发达,叶生物量占比增大。林内自然萌发的当年生小苗明显减少,保留率极低。(4)生物因素母树年龄和种子大小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有着显着影响。随母树年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增加,但萌发后幼苗生物量除茎生物量外均显着降低。在种子大小上,大种子比小种子有着高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大粒种子的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对应大于小粒种子的,这种影响在逆境下更为明显。(5)环境因素土壤含水量和枯落物覆盖厚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有着显着影响。随聚乙二醇(PEG)浓度增加,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显着降低,平均发芽时间(MGT)显着增加,PEG浓度达到20%时种子发芽率为0;胚芽长(GL)、胚根长(RAL)、胚芽/胚根、根长(RL)、根表面积(RSA)和根体积(RV)随PEG浓度增加显着降低。随枯落物覆盖厚度的增加,侧柏种子的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发芽指数和苗高呈先增加再减少,地径呈波浪式增加,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再减少,幼苗根生物量比与根冠比呈波浪型增加。在2cm出表现最好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效果。通过研究提出如下建议:适时间伐保持合适林分密度是保证林下更新的关键措施,密度保持在1300株/hm2左右为宜;种子库密度较低且林下更新差的地方可通过适时人工补播辅助更新;合理调控枯落物覆盖厚度可有力促进林下更新,枯落物覆盖厚度为2cm为宜。

徐元江[6](2020)在《铃铛子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 var.luridus)属茄科(Solanaceae)山莨菪属(Anisodus)多年生草本。铃铛子为传统的藏药,同时还可作为重要的莨菪类生物碱植物来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铃铛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解释其适应干旱、低温、高温、强紫外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代谢组与转录组研究铃铛子药效成分的组织差异性,对铃铛子开发利用提供支持。本研究以铃铛子在西藏的资源分布情况入手,利用Maxent模型进行适宜分布区预测。通过分析发现铃铛子温度、土壤、湿润指数等因子对铃铛子的分布影响较大。然后以铃铛子种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种子阶段对不同处理的响应。在通过处理铃铛子幼苗,检测其生理水平的变化,研究铃铛子在植物生理水平的响应机制。最后,检测干旱、低温、高温、紫外等胁迫处理对铃铛子转录与代谢水平的影响,简要解析铃铛子在分子水平与代谢组水平的适应机制。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野外调查发现铃铛子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东部,其分布海拔为2942-4410 m,生境类型为草甸、灌丛、针叶林等。研究发现影响铃铛子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为温度,土壤类型和湿润指数。2.铃铛子种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其种子储存期达5年以上,其种子的萌发范围为15-30℃。铃铛子对低浓度的盐与PEG-6000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铃铛子种子无休眠现象,施加GA3可以提高其种子萌发速度;本研究选取铃铛子的凋落物研究其化感作用,研究表明,低浓度的铃铛子凋落物对其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在达到0.05 g/m L的难度,铃铛子发芽率为25%左右。3.研究铃铛子在胁迫处理时生理指标的变化,发现其生理指标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多为先升高后降低到的趋势;铃铛子不同组织对胁迫处理均具有响应,多数处理中叶片的响应最快且响应值最高、根的响应较慢。4.本研究基于转录组于代谢组重新构建莨菪碱的代谢途径,发现铃铛子的主要生物碱成分主要分布于叶和茎中。5.铃铛子应对干旱、低温、高温、紫外等胁迫时转录与代谢组发生改变,可以找出上调基因与上调代谢物。分析发现铃铛子应对干旱胁迫,上调基因主要为糖类等碳水化合物代谢方面基因;上调物质主要为氨基酸类物质。铃铛子应对低温胁迫,上调基因主要为磷酸信号传导、叶绿体构成、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等相关基因;主要上调代谢物为脂质、糖醇类、酚酸类。铃铛子应对高温胁迫:主要上调基因为热激蛋白、核糖体等合成的基因,主要上调代谢物为脂质与酚酸类物质。铃铛子应对紫外处理,主要上调基因为糖类与氨基酸等物质合成与转运等相关基因,主要上调代谢物为脂质、黄酮类、酚酸类。

林微微[7](2020)在《两种化感物质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为常绿乔木,是华南沿海地区种植最多、种植面积最广的防护林树种,在我国沿海的防护林构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进一步优化木麻黄的品种对防范台风等极端天气以及减缓风沙侵袭伤害、改善海岸生态环境、提升沿海滩涂资源使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的连栽经营已经严重制约了木麻黄林的可持续发展,且由于绝大部分的木麻黄林品种比较单一,群落中的林分结构比较简单,导致林分的抗逆性也较差,久而久之,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养分不断减少,种内竞争不断增强,木麻黄林地地力衰退、木麻黄林的衰退现象越发明显。前人从品种退化、土肥养分循环、逆境胁迫遗传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加剧、自毒胁迫等多个角度考虑了影响制约木麻黄更新换代的原因,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化感作用对木麻黄幼苗更新困难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植物内生真菌作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范围地存在于植株体内,对植物的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与寄主植物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且在不同的植物之间或者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之间内生真菌的种类、数量、活性等都可能存在差异,植物与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处于长期协同进化。为探寻木麻黄内生真菌对木麻黄自毒胁迫可能存在的缓解效应和机制,以福建沿海木麻黄栽培面积最大的“惠安1号”无性系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式,测定CK、12.5、25、50、100、200mg/L浓度下两种短枝木麻黄根系化感物质(1.儿茶素;2.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对感染和未感染内生真菌的短枝木麻黄幼苗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内生真菌对宿主有促生作用,能进一步提升植株的抗逆性,在感染内生真菌后,在CK、12.5、25、50、100和200 mg/L这6组不同浓度儿茶素处理下短枝木麻黄的根系总长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系表面积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同一儿茶素浓度胁迫下,地上部分生物量下降幅度大于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增大,短枝木麻黄幼苗EI比EF的根系活力、游离脯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CAT含量、丙二醛含量、SOD等生理生化指标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而在CK、12.5、25、50、100和200mg/L这6组不同浓度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在感染内生真菌后,根系总长分别增长、根系表面积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地上部分生物量下降幅度都大于根系生物量下降幅度,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CAT含量、丙二醛含量、SOD也不同程度地提高,感染内生真菌与未感染内生真菌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总体上差异达显着水平。说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逆境往往会使植株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破坏氧代谢和清除的平衡,从而对植物生长造成破坏。面对过量活性氧的迫害,植物一般会通过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反应来减轻或消除伤害。在本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保护酶CAT、SOD的含量在感染内生真菌后的活性不断提升,从而达到加快清除活性氧的作用,缓解化感物质对植物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推测,短枝木麻黄能够通过酶系统反应来缓解化感物质对植株的迫害。非酶系统的反应目前研究还较少,从本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浓度儿茶素和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染菌的短枝木麻黄幼苗在根系表面积、根系总长以及生物量方面与未染菌的短枝木麻黄的数据相比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影响,染菌与未染菌的数据也总体上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在两种化感物质的胁迫下,染菌幼苗的根系总长和根系表面积都比未染菌的有所增长,根冠比也有所提升,说明化感物质胁迫下,植物也会通过非酶系统的反应来应对外界的胁迫,今后也必将成为短枝木麻黄提升抗逆性,解决二代更新困难的重要研究方向。

王玉[8](2020)在《海南岛木麻黄人工海防林天然更新困难的障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海南岛乃至我国南方海岸防护林主要的建群树种,具有抗风性能强、耐土壤贫瘠及生长较快等特性,而多项研究发现木麻黄林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凋落物较厚、不易分解,林分层次结构简单,天然更新困难等,但对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缺少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木麻黄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并在木麻黄防护林设立了3块样地,进行木麻黄种子雨调查,种子老化试验及木麻黄原生境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同时在实验室进行对照试验,及正交设计试验等。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原生境对比试验研究,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探究木麻黄种源,种子老化,及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潜在因素,从而揭示木麻黄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机制。同时,种子雨的研究也阐明了木麻黄海防林的种源数量和质量;依据单因素多水平实验与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出适宜木麻黄种子萌发的条件。本研究系统揭示了木麻黄种子雨的年际动态,分布格局,种子雨的萌发及老化特性,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及幼苗生长的限制因子等,这不仅揭示了木麻黄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机制,也更加深入了解了木麻黄的繁殖特性及生态习性。该项研究对于木麻黄海防林经营改造及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对于丰富木麻黄海防林经营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两年中3块样地木麻黄种子雨年际总密度分别为1 764.63 grain m-2 a-1和712.60grain m-2a-1,其中1号样地的最大,3号样地的最小。种子雨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从8月初开始,密度大体随时间缓慢增加,高峰期集中在12月初与中旬,其间落种量占整个散落量的43.87%,然后,密度随时间呈波动状缓慢减少,到次年的4月中旬基本结束,种子雨呈聚集分布,种子雨平均萌发率为14.62%。(2)水分是影响木麻黄种子萌发的主要因子,温度和光照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木麻黄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凋落物等会间接影响种子萌发。其中种子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通常会顺利萌发,且在光照也充足的条件下幼苗生长也较好。盐度、pH值、凋落物浸提液浓度和土壤浸提液等其他因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木麻黄的种子萌发或幼苗生长,但在本研究设定范围中无明显影响。(3)木麻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尤其在原生境地表和凋落物中的老化速度较快,但是在实验室内和原生境树上的老化速度较慢。木麻黄种子抗旱性较差,在经过反复水分胁迫后木麻黄种子的萌发率受到明显的影响。(4)木麻黄种子的萌发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在木麻黄原生境条件下,尽管种子的萌发率不高,但种子是可以萌发的,但由于木麻黄幼苗抗干旱胁迫能力弱,如果连续1周不下雨,幼苗便会出现死亡。综上所述,木麻黄种子和幼苗抗干旱胁迫能力差,水分是显着木麻黄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综上所述,木麻黄种源不是影响木麻黄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但光照、水分、凋落物、老化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其中木麻黄种子和幼苗抗干旱胁迫能力较弱,因此水分是制约木麻黄幼苗存活率的限制因子。

张雅倩[9](2020)在《不同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化感潜力》文中指出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在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沿海和南海诸岛屿作为海防树种进行栽培。目前大部分木麻黄林出现二次更新困难等问题,经前期研究表明,化感物质的不断积累是林地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其中木麻黄浸提液、土壤微生物和木麻黄内生菌群都是化感物质来源,木麻黄林凋落物普遍存在于林地中,凋落物上的微生物也与化感物质的积累相关。本文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木麻黄三个林龄凋落物内外细菌的多样性变化,采用稀释涂布的方法分离可培养细菌,并对部分细菌发酵液进行GC-MS的鉴定,探究其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高通量测序对木麻黄三个林龄凋落物进行分析,共获得589096条有效序列,其中内生细菌和外生细菌DNA中分别获得239092和350004条有效序列,并对凋落物内外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预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外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内生细菌;中龄林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其次是幼龄林,成熟林最低;幼龄林和中龄林内生细菌的优势群落组成更为相似;凋落物内生细菌受林龄的影响较大,而凋落物外生细菌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但凋落物内外细菌都与N含量呈显着性相关,表明凋落物内外细菌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凋落物N素分解,对木麻黄林地土壤养分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且凋落物内外相同优势菌群在二级功能层共有21个子功能存在显着差异。凋落物内外细菌多样性不仅受林龄的影响,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且相同的优势菌在内外环境中其基因表达量不同。2、采用稀释涂布方法对三个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进行分离,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及革兰氏染色,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可培养的细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鉴定,木麻黄凋落物共分离内外细菌116株,共属于31属,51种;其中分离出凋落物内生细菌60株,共属于22属,35种;分离出凋落物外生细菌56株,共属于22属,31种。从不同林龄来看,幼龄林共分离出细菌39株,共属于16属,26种;中龄林共分离出细菌52株,共属于19属29种;成熟林共分离出细菌25株,共属于18属,19种。分离出的菌株主要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不同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发酵液对木麻黄种子进行化感效应指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发酵液处理下种子的化感效应指数最强,为-0.708;Luteibacter yeojuensis发酵液处理下种子的化感效应指数为0.087,其发酵液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4、通过GC-MS对4种菌进行分析鉴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植物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lantarii)、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和Luteibacter yeojuensis。从这4种菌中可以鉴定出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2,4-二叔丁基苯酚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前期由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中,也鉴定出以上化合物,表明凋落物细菌参与了化感物质的合成。综上,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与林龄、环境因子相关。不同木麻黄凋落物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木麻黄种子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表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木麻黄林地化感物质的来源之一。因此,从微生物角度探讨木麻黄林的化感作用及与植物互作关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王玉,杨彬,郝清玉[10](2020)在《木麻黄种子萌发的限制生态因子》文中研究说明成功的天然更新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种源数量充足、质量良好;(2)适宜种子萌发的微生境;(3)幼苗、幼树存活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揭示海南岛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海防林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该文对影响其天然更新的三个条件之一的种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的生态因子,如木麻黄化感、土壤酸碱度、盐度、温度、基质类型、水分等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浸提物的不同浸提液浓度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与CK组无显着性差异。(2)设定范围内的pH、盐度和温度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率无显着影响。(3)不同浓度梯度PEG溶液处理的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伴随PEG溶液浓度增加,木麻黄种子萌发率随之锐减。(4)不同基质及浇水频度对种子萌发率也具有显着影响。从综合PEG干旱胁迫、基质及浇水频度的结果可以发现,木麻黄种子抗旱能力较弱,对水分敏感。因此,水分是制约木麻黄种子萌发的主要限制因子,凋落物层及滨海沙土较差的保水性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种子的萌发。

二、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兰州百合的利用价值
    1.2 兰州百合的生长现状
    1.3 自毒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自毒物质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5 自毒化感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1.6 自毒化感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4-二叔丁基苯酚的自毒化感作用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2.5.1 土壤基础样
        2.5.2 兰州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品质测定
        2.5.3 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2.5.4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
        2.5.5 土壤酶活性
        2.5.6 BIOLOG-ECO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2.5.7 土壤及植物微生物多样性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3.1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株高的影响
        3.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茎粗的影响
        3.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长的影响
    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物质的影响
        3.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鲜重增长量的影响
        3.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重的影响
    3.3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1 D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2 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品质的影响
        3.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总糖含量的影响
        3.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粗纤维的影响
        3.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淀粉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H_2O_2含量的影响
        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O_2-含量的影响
    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SOD的影响
        4.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POD的影响
        4.2.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CAT的影响
        4.2.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PX的影响
        4.2.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R的影响
    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4.3.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s A含量的影响
        4.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SH含量的影响
    4.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6.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1.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6.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
        6.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的影响
        6.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影响
    6.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6.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6.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6.3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6.3.1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分析
        6.3.2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7.1 基于Biolog-ECO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AWCD的变化特征
        7.1.2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H)和McIntosh指数(U)的影响
    7.2 DBP和2,4-DTBP处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特征
    7.3 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
    7.4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4.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7.4.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7.5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的影响
        7.5.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的影响
    7.6 讨论
    7.7 小结
第8 章 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影响机制初步探讨
    8.1 DBP和2,4-DTBP与兰州百合百合生长指标的通径分析
    8.2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糖、粗纤维、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8.3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通径分析
    8.4 讨论
第9 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的影响
        9.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9.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鲜黄连生长发育节律、种子破眠及PEG胁迫抗旱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生长发育节律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生长发育节律
    1.3 种子破眠研究进展
        1.3.1 种子休眠的类型
        1.3.2 内源抑制物质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1.3.3 种子破眠常用方法
    1.4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4.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5 鲜黄连的分布、概述与相关研究进展
        1.5.1 鲜黄连的分布
        1.5.2 鲜黄连概述
        1.5.3 鲜黄连的相关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框架
2 鲜黄连的生长发育节律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鲜黄连生长发育节律特征的观测
        2.1.2 鲜黄连单花开放动态
        2.1.3 鲜黄连花粉、雌蕊与雄蕊的扫描电镜观察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鲜黄连的生长发育节律
        2.2.2 鲜黄连的花部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鲜黄连种子的破眠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鲜黄连种子生物学特性
        3.2.2 鲜黄连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活性研究
        3.2.3 不同露地播种方法对出苗率的影响
        3.2.4 赤霉素浸种后沙藏对鲜黄连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鲜黄连种子内源抑制物质活性分析
        3.3.2 鲜黄连种子休眠类型与破眠方法
        3.3.3 沙藏种子霉烂率高的原因分析
        3.3.4 萌发种子移栽
    3.4 本章小结
4 PEG胁迫下鲜黄连的抗旱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EG干旱胁迫对鲜黄连外观形态的影响
        4.2.2 PEG干旱胁迫对鲜黄连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4.2.3 PEG干旱胁迫对鲜黄连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基于化感作用的木麻黄内生菌的定殖及其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化感作用
        1.1.2 木麻黄化感作用
        1.1.3 木麻黄内生菌
        1.1.4 植物与内生菌互作研究方法
    1.2 研究现状
        1.2.1 不同林龄根际土壤细(真)菌、根和凋落物内生细(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1.2.2 木麻黄根际土壤细(真)菌、根及凋落物内生细(真)菌化感潜力测定
        1.2.3 木麻黄根际土壤细(真)菌、根、凋落物内生细(真)菌代谢产物分析鉴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地概况与样品采集
        1.5.1 研究地概况
        1.5.2 样品采集
        1.5.3 实验仪器
第二章 内生菌在木麻黄幼苗侵染和定殖动态的组织学观察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供试木麻黄幼苗
        2.2.3 内生菌悬液制备
        2.2.4 GFP标记细菌菌株
        2.2.5 无菌苗真菌染色
        2.2.6 GFP标记菌株及真菌在木麻黄幼苗定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标记菌株在木麻黄幼苗内的定殖观察
        2.3.2 真菌在木麻黄幼苗内的定殖观察
        2.3.3 标记菌株及真菌在木麻黄幼苗内互作的定殖观察
    2.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的转录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苗
        3.2.2 RNA抽提
        3.2.3 转录组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录组测序统计及质量评估
        3.3.2 转录组测序表达量分析
        3.3.3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的所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4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下的化感作用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的代谢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苗
        4.2.2 样品处理及测序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幼苗与非互作苗的主成分分析(PCA)
        4.3.2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幼苗与非互作苗的PLS-DA 分析和OPLS-DA 分析
        4.3.3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的所有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4.3.4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下的化感物质合成相关差异代谢物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木麻黄与内生菌互作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共有通路比较分析
        5.3.2 转录组和代谢组共有通路功能富集分析
        5.3.3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ipath分析
        5.3.4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的单通路可视化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附件

(4)生态修复中耐盐植物应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生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盐碱地生态修复耐盐植物的选择
    1.3 不同胁迫对耐盐植物的影响
        1.3.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3.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4 植物对胁迫的响应表征
        1.4.1 耐盐植物萎蔫系数
        1.4.2 植物的干重、鲜重及含水率
        1.4.3 植物体内的的脯氨酸
    1.5 耐盐植物生态需水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 实验设计
        2.2.1 野外控制实验设计
        2.2.2 室内模拟实验设计
    2.3 植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2.3.1 萎蔫系数的测定
        2.3.2 鲜重、干重及盐耐受指数的测定
        2.3.3 脯氨酸的测定
        2.3.4 植被全生长期需水量的测定
    2.4 统计方法
3 干旱胁迫下耐盐植物的理化性质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植物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植物萎蔫系数及临界需水量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3.4 干旱胁迫下三种耐盐植物日需水强度及需水量
    3.5 讨论与小结
4 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及草木樨的理化性质分析
    4.1 盐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4.2 盐胁迫对植物盐耐受指数的影响
    4.3 盐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4.4 讨论与小结
5 碱胁迫下紫花苜蓿及草木樨的理化性质分析
    5.1 碱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5.2 碱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5.3 讨论与小结
6 交互胁迫下紫花苜蓿及草木樨的理化性质研究
    6.1 盐及干旱交互胁迫对植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6.1.1 盐及干旱交互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6.1.2 盐及干旱交互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6.2 盐及碱交互胁迫胁迫对植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6.2.1 盐及碱交互胁迫对植物种子累积萌发率的影响
        6.2.2 盐及碱交互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脯氨酸上升曲线
    6.3 耐盐植物生态修复适用性评价
    6.4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侧柏人工林更新机制及影响因子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地貌
        2.1.2 试验地林分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林分调查
        2.2.2 控制试验
        2.2.3 指标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的侧柏林林分环境特征
        3.1.1 土壤理化性质
        3.1.2 土壤含水量
        3.1.3 温度降水变化动态
    3.2 不同密度的侧柏林林分土壤种子库动态
        3.2.1 土壤种子库密度
        3.2.2 种子活力
    3.3 林分密度与母树年龄对于林下幼苗生长影响
    3.4 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因素
        3.4.1 母树年龄
        3.4.2 水分胁迫与种子大小
        3.4.3 枯落物覆盖厚度与种子大小
4 讨论
    4.1 林内环境对土壤种子库动态的影响
        4.1.1 土壤种子库动态
        4.1.2 土壤理化性质对种子库活力和萌发的影响
        4.1.3 土壤水分对种子库活力和萌发的影响
    4.2 林内环境对幼苗适应性的影响
    4.3 种子大小和萌发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4.3.1 种子大小
        4.3.2 环境因子
        4.3.3 种子大小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
    4.4 人工促进更新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铃铛子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铃铛子与托品烷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1.2.1 铃铛子研究概况
        1.2.2 化学成分
        1.2.3 药理活性
        1.2.4 铃铛子生物学与栽培
        1.2.5 铃铛子次生代谢工程
    1.3 转录加代谢多层组学研究概况
        1.3.1 转录组研究概况
        1.3.2 代谢组研究概况
        1.3.3 多组学技术
    1.4 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1.4.1 植物形态对环境影响因子的响应
        1.4.2 温度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
        1.4.3 干旱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
        1.4.4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4.5 紫外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第二章 铃铛子的形态特征、分布适宜区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器材
        2.1.2 数据收集
        2.1.3 Maxent模型参数设置
        2.1.4 铃铛子适宜分布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铃铛子形态特征与其对环境适应特点
        2.2.2 铃铛子资源与分布
        2.2.3 铃铛子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铃铛子种子生物学与限制因子对其萌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耗材与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整理与处理
        3.1.6 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子年限与活力研究
        3.2.2 铃铛子种子形态特点
        3.2.3 铃铛子种子含水量测定与吸水特性
        3.2.4 不同温度对铃铛子种子萌发影响
        3.2.5 光照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2.6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铃铛子种子萌发影响
        3.2.7 不同种类盐胁迫对铃铛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3.2.8 铃铛子凋落物对铃铛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3.2.9 赤霉素对铃铛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铃铛子对典型生态因子在生理水平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材料与设备
        4.1.3 研究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胁迫处理对铃铛子样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4.2.2 不同胁迫处理铃铛子叶绿素含量变化
        4.2.3 不同胁迫处理铃铛子丙二醛含量变化
        4.2.4 不同胁迫处理对铃铛子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
        4.2.5 不同胁迫处理对铃铛子脯氨酸含量变化
        4.2.6 不同胁迫处理对铃铛子可溶性蛋白含量
        4.2.7 不同胁迫处理对铃铛子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铃铛子不同组织代谢组与转录组差异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准备与取样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铃铛子转录组数据库数据概况与注释
        5.2.2 铃铛子代谢组数据库建库与分析
        5.2.3 铃铛子不同组织基因差异研究
        5.2.4 铃铛子不同组织代谢组差异
        5.2.5 铃铛子莨菪碱生物合成途径构建
        5.2.6 铃铛子生物碱分布差异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铃铛子对典型生态因子的适应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6.1.3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铃铛子对干旱胁迫的转录水平响应
        6.2.2 铃铛子对干旱胁迫的代谢组水平变化
        6.2.3 铃铛子对低温胁迫的转录水平响应
        6.2.4 铃铛子对低温胁迫的代谢水平响应
        6.2.5 铃铛子对高温胁迫的转录水平响应
        6.2.6 铃铛子对高温胁迫的代谢水平响应
        6.2.7 铃铛子对紫外胁迫的转录水平响应
        6.2.8 铃铛子对紫外胁迫代谢水平响应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两种化感物质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生长的影响
        1.2.2 木麻黄内生菌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图
2.试验方法
    2.1 实验用材
    2.2 实验研究方法
        2.2.1 短枝木麻黄感染内生真菌(EF)和未感染内生真菌幼苗(EI)创建
        2.2.2 胁迫处理
        2.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儿茶素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的影响
    3.1 儿茶素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1.1 根系总长
        3.1.2 根系表面积
    3.2 内生真菌在儿茶素胁迫下对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3 内生真菌对儿茶素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内生真菌对儿茶素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2 内生真菌对儿茶素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3 内生真菌对儿茶素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CAT和丙二醛的影响
        3.3.4 内生真菌对儿茶素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SOD的影响
4.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的影响
    4.1 内生真菌对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4.1.1 根系总长
        4.1.2 根系表面积
    4.2 内生真菌对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4.3 内生真菌对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3.1 内生真菌对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4.3.2 内生真菌对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3.3 内生真菌对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CAT和丙二醛的影响
        4.3.4 内生真菌对3-O-咖啡酰基羽扇豆醇胁迫下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SOD的影响
5.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海南岛木麻黄人工海防林天然更新困难的障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基金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木麻黄天然更新研究现状
        1.2.2 种源障碍及种子散播
        1.2.3 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土壤
    2.3 气候
    2.4 木麻黄林分状况
第三章 木麻黄种源障碍机制
    3.1 研究方法
        3.1.1 种子雨收集网的布设
        3.1.2 种子雨的收集
        3.1.3 种子萌发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木麻黄种子雨的时空动态
        3.2.2 种子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3.2.3 木麻黄种子雨的萌发特性
    3.3 讨论
第四章 木麻黄种子抗老化特性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木麻黄种子老化及萌发实验
        4.1.2 水分反复胁迫实验
        4.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自然老化对木麻黄种子活力的影响
        4.2.1 实验室自然条件下自然老化对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4.2.2 木麻黄原生境条件下自然老化对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4.3 水分反复胁迫对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木麻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因素
    5.1 研究方法
        5.1.1 温度及水分胁迫萌发试验
        5.1.2 pH值与盐胁迫萌发实验
        5.1.3 木麻黄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种子萌发实验
        5.1.4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1.5 基质、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1.6 木麻黄原生境条件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5.1.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温度、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pH值、盐度对种子萌发活力的影响
        5.2.3 木麻黄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2.4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2.5 基质、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2.6 木麻黄原生境条件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因素
    5.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不同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化感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地概况与样品采集
        1.5.1 研究区概况
        1.5.2 样品采集
第二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的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DNA提取、扩增
        2.1.3 凋落物理化性质的测定
    2.2 数据处理
        2.2.1 优化数据
        2.2.2 多样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物种注释与评估
        2.3.2 物种组成分析
        2.3.3 样本比较分析
        2.3.4 物种差异分析
        2.3.5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2.3.6 功能预测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不同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培养基配制
        3.1.3 凋落物内外细菌的分离纯化和保藏
        3.1.4 凋落物内外细菌的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凋落物内外细菌分离结果
        3.2.2 凋落物内外细菌鉴定结果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不同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发酵液对木麻黄种子的化感潜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发酵液对种子发芽率影响
        4.2.2 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发酵液对种子绝对发芽率影响
        4.2.3 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发酵液对种子绝对发芽势影响
        4.2.4 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发酵液对种子化感效应指数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次生代谢产物GC-MS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准备
        5.1.2 凋落物内外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5.1.3 GC-MS检测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木麻黄凋落物三种细菌发酵液GC-MS鉴定结果
        5.2.2 三种细菌发酵液GC-MS鉴定后化学物质比较
        5.2.3 木麻黄凋落物三种细菌发酵液与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GC-MS鉴定后化学物质比较
    5.3 讨论与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木麻黄种子萌发的限制生态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提取方法及种子萌发试验
        1.3.1. 1 凋落物(枯落物+腐殖质)和土壤浸提液提取方法
        1.3.1. 2 种子萌发试验
        1.3.2 pH值与盐胁迫萌发试验
        1.3.3温度及水分胁迫萌发试验
        1.3.4 模拟木麻黄原生境条件的正交试验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pH与盐度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温度、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模拟生境条件下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四、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D]. 崔佳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鲜黄连生长发育节律、种子破眠及PEG胁迫抗旱评价[D]. 宋金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基于化感作用的木麻黄内生菌的定殖及其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关联分析[D]. 陈盼.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4]生态修复中耐盐植物应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生长规律[D]. 张乃元.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侧柏人工林更新机制及影响因子初步研究[D]. 付锦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6]铃铛子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D]. 徐元江. 西藏大学, 2020(10)
  • [7]两种化感物质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短枝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 林微微.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海南岛木麻黄人工海防林天然更新困难的障碍机制[D]. 王玉.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不同林龄木麻黄凋落物内外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化感潜力[D]. 张雅倩. 海南师范大学, 2020
  • [10]木麻黄种子萌发的限制生态因子[J]. 王玉,杨彬,郝清玉. 广西植物, 2020(03)

标签:;  ;  ;  ;  ;  

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