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德两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琼[1](2020)在《岳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初征[2](2020)在《施工资质与建设工程合同效力认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的工程领域频频发生各种豆腐渣工程,楼歪歪、桥面塌陷等经常见诸报端,让我们将目光聚集于工程领域施工质量问题。建筑施工资质管理作为一项工程质量保障措施,在司法领域主要通过将缺乏资质主体签订合同做无效认定,来达到保障工程质量和建筑市场有序发展的立法目的。建筑施工资质相关规范被认定为效力性强制规范,源于建筑法司法解释明文规定违反施工资质合同无效,但是该无效认定是否合理值得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学术界对违反施工资质合同的效力几种观点和理由进行概述并评析。违反资质被认定无效,可以反推得知违反资质管理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规范,而效力性强制性规范认定理论依然不完善,认定路径不明晰,比较国外的效力性强制规范的发展路径,资质管理的效力性强制规范之认定缺乏合理性。继而基于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对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后法律后果进行分析,着重阐述了工程价款结算条款制度中需要遵守的原则,从不同角度对制度存在之合理性进行评析。以上两点为在现有的法律明文规定合同无效并工程价款结算参照适用基础上,进行全方位评析,从法律规定的自洽性角度出发,做出对违反施工资质合同认定无效之反思。认定违反资质合同无效却可以结算工程价款,施工方的主要权利得以实现,但因合同认定无效使得一些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反思制度合理性采用了制度施行后的实效性的方式,发现违反施工资质规定存在着违反合同诚信之原则,却使得相关背信主体获得不正当利益,直接导致立法目的实现性存疑。所以,违反资质管理规定合同认定无效和工程价款参照适用使工程施工方主要权利得以实现的立法缺乏自洽性。在分别从效力性强制规范的认定的理论性和工程价款结算参照适用的实效性两个视角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提出对违反资质规定建设合同效力规则重建。法律规则创建需要资质管理之牢固根基,所以,基础出发点是资质管理制度的优化,重中之重为工程质量保障措施的跟进。通过研究建筑行业的相关制度,结合现有的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以及国际发展状况,提出工以程保险制度、监督制度和公司信用制度为主的组合措施之构建来保障工程质量。在资质管理水平提升和工程质量保障的基础上,突出市场主导政府辅助之原则,做到谨慎认定相关规范为效力性强制规范,本着合理区分的原则,优先认定管理性强制规范。弱化资质管理通过认定合同无效实现而是由政府行政处罚来管制,这也与政府职能转变内涵契合。即使认定违反资质管理规范为效力性强制规范,也创设性提出合同无效之后的缓和,以期可以解决现实问题。
莫全前[3](2019)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应用与优化研究 ——以柳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建设工程的数量、规模不断壮大,质量、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工程参建单位的违法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急需加强监管。然而,承担我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监督机构却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重、人员配备不足、设备更新难、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监督方式单一、执法行为无统一标准等问题,导致监督管理能力很难跟上行业的发展需求。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易给国家及群众带来难以估量的利益损失。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相关科技的发展应用趋势,发现监督管理系统都是结合自身的监督模式、管理需求进行开发的。在我国监督管理模式等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本课题以监督管理系统为载体,通过信息化手段去提升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柳州市监督管理系统因缺乏先进功能、缺乏移动程序客户端、信息交互不畅、功能间的联动不够智能等问题,导致监督管理系统目前还不能很好满足监督管理工作的需求。针对柳州市监督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一是开发移动客户端,扩大监督管理系统的使用范围;二是建立系统间的交互,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三是紧跟科技发展,不断开发应用高科技监督手段;四是深入挖掘系统功能间的联动需求,提升系统智能性;五是优化系统功能,提升系统可用性。最后,结合实例对优化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柳州市监督管理系统的使用感与智能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的发展,保证了施工安全。
刘万祥[4](2020)在《青岛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进入了急速发展期,住宅工程建设体量巨大,住宅工程质量投诉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给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投诉管理改进势在必行。本文以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有关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的相关研究,剖析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的现状,对影响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改进方案,降低这些因素对投诉管理的影响,为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处理上提供指导。论文首先分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基本情况,分析了青岛新区质监站组织结构和人员,给出了投诉处理流程,对投诉管理范围、处理原则、处理及时效、终止与办结、问责机制等投诉管理基本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并探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影响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的因素,包括质监站本身、责任单位、投诉人及其他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投诉管理改进方案,遵循事前干预、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个环节,以投诉管理信息化、投诉受理标准规范化、投诉处理流程标准化、考核和奖惩制度化、投诉监管联动化这五个层面为投诉管理改进的关键切入点。最后,论文给出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汪扬[5](2019)在《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及其中国和东盟地区博览会的重要举办城市,已经成为我国构建中国-东盟地区自由经济贸易来往的国际类型大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于实现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由于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本身投资额度大,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工艺繁琐,风险性因素不确定性强等特征,同时不同地区对工程项目建设存在风险因素认知不统一,投入不到位,管理不够科学,促使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形势较为严峻,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不断出现。本文研究的“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搜索,问卷调查,专家评议,综合研判形成监督管理各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评议、比对历年监督情况通报和事故调查报告得出评价体系中各影响因素判断矩阵,构建层次分析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模型对评价体系中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目标的排序权重。统计各影响因素权重在排序中的占比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次要影响因素、一般影响因素。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产生各影响因素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改进和提高南宁市乃至全国轨道交通工程监督管理效率和工作方式提供有益参考。
袁茂钦[6](2019)在《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节奏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处于迅猛发展的上升期,建设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和科学发展观,重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工程质量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也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市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建设工程质量,为了提高建设工程的监管质量,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监督制度,有效保证和稳步提高深圳市的建设工程质量,但是政府监管依然存在不足。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建设工程监管,结合监督管理机制等内容,重点分析研究深圳市政府监管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和解决措施。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基于这一研究前提,本文以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一是政府监管理论。二是监管公共利益理论,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为了使调查更加全面详实,还采用了人员分层访谈法和问卷法等。重点访谈政府监管问题,了解现阶段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和解决措施。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得出结论:当前的建设工程政府监管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监管机构定位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不完善;三是监管模式缺乏创新;四是监管方式陈旧。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二是完备建设市场清出与准入制度,三是健全微观程度的监管机制;四是转变监督方式等。为的就是实现更好的建设工程政府监管。
李欣蔓[7](2019)在《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建筑能耗和建筑污染严重影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我国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绿色建筑节能监测的力度,通过第三方节能监测企业的节能监测为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由于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节能监测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和监测能力是目前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改进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特点、内容、发展历程及现状,通过对建筑节能监管行业相关会议和文献、多方工作人员和专家的访谈记录所搜集资料的初步整理出我国建筑节能监测企业存在的一系列普遍问题,再运用4M1E管理法将这些问题从人、机、物、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再通过调查问卷客观、科学找出建筑节能监测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本文从影响建筑节能监测企业运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性的分析J企业运营管理案例在五个方面优化后取得的成效:线上监测,数据真实高效;制度完善,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人力资源优化;信息共享,实现监测结果实时跟踪;企业市场运营能力提升等,同时本文还指出此次优化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建筑节能监测企业优化改进提供依据。结合J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案例优化前后对比,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优化路径: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及考核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采用物联网移动检测技术优化工地现场监测管理;依托大数据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优化信息共享的问题;优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效率,优化市场运营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倪冠坤[8](2018)在《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水利工程作为除害兴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危的公益性质基础设施工程,其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正处于我国全面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良好时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管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基层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正出现井喷现象,面对投资大、分布广的水利工程,省、市联动监管机制已显捉襟见肘,急需成立县级监督机构以充实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力量。成都市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自2016年开展工作以来,按照分级管理相关规定独立承担了相应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任务。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基层水利工程的质量把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系列问题。本文将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利用的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通过对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概况和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最终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水平。
吴红梅[9](2018)在《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质量一直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随着建设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难度越来越高、建设标准越来越规范和严格,人民群众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4年9月4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拉开序幕,据此,我国建设领域和建筑市场正式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整治力度最大的全国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管职能部门,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水平,迫在眉睫。本文研究分析了德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的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与特点,分析了现行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深圳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依据现有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建立初步的指标体系,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咨询资深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建议,建立了以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和规章制度的完备性、监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监督工作计划的合理性、监督工作的实施情况、监督工作评价的改善作用方面五个为准测层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及准则层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并以两个政府监管项目为例,代入层次结构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平的评价。评价及分析结果证明本文建立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评价体系和运用的评价方法是适用的,为后续提出客观、科学的改善政府监管模式建议和意见做铺垫,进而提高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整体水平。
汪阳春[10](2018)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我国建筑业得以全面发展,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依然突出,住宅工程质量满意度不高,工程质量投诉居高不下的现实依然存在。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国家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反映现有监督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探索研究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已迫在眉睫。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模式、管理机制,介绍当前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体系构成、性质、内容、流程等,通过国内外的对比得出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可以借鉴的内容。二是运用“因果图”法分层梳理当前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在法律法规、监督组织体系构成、监督措施手段上存在的问题。三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问题要素权重,得出执法主体不确定、机构定位不明确、监督措施单一、监督手段落后是影响政府监督管理问题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外质量监督管理的经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市场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所以用博弈论原理构建“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市场化三方博弈”模型论证了工程质量监督市场化可达到政府、施工单位、监督公司三方效益均衡;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政府和监督公司间效益均衡进行分析,得出政府采取激励措施可达到政府质量社会效益和监督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根据博弈论结论提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市场化建议,并重新确定监督机构定位、性质,监督内容,监督程序,重新构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对私人监督公司制定了激励和约束措施;根据“委托-代理”分析结论提出监督费率浮动制的激励措施建议;从强制工程质量担保和保险、完善工程质量诚信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三方面完善监督手段。
二、英德两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德两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施工资质与建设工程合同效力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建设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制度概述 |
第一节 施工资质相关规定制度沿革 |
第二节 施工资质管理制度的现状 |
第三节 违反施工资质的主要形式 |
第二章 建设工程施工资质的法律性质及合同效力争议 |
第一节 建筑施工资质性质认定 |
第二节 违反施工资质规定合同效力认定的观念纷争 |
一、有效说 |
二、无效说 |
三、工程合格有效说 |
第三节 施工资质强制性规定认定正当性分析 |
第三章 违反施工资质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认定之反思 |
第一节 合同认定无效的法律后果 |
一、不同层级合同效力认定及民事责任承担 |
二、合同无效后行政责任承担 |
第二节 中国工程价款结算参照适用制度 |
一、工程价款结算参照适用原则 |
二、工程价款结算参照适用制度评析 |
第三节 施工合同无效认定制度实效性探究 |
一、合同无效遗留问题 |
二、违反资质管理规范违法成本分析 |
三、违反施工资质规定之恶意抗辩 |
第四章 违反施工资质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效力之规则重构 |
第一节 资质管理制度完善及重构 |
一、优化资质管理结构 |
二、引入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
三、构建多主体多样化质量监督机制 |
四、建筑行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构建 |
第二节 施工资质效力性强制规定识别标准 |
一、审慎认定资质效力性强制规范 |
二、设定弹性资质效力性强制规范制度 |
第三节 建设工程合同效力制度重构 |
一、违反施工资质规定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
二、合同无效之后的缓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应用与优化研究 ——以柳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及监督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
2.1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现存问题 |
2.1.1 监督机构的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 |
2.1.2 监督机构的监督方式单一、监督成本高 |
2.1.3 监督机构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标准不统一 |
2.1.4 监督机构信息获取通道不畅 |
2.2 监督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
2.2.1 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效率 |
2.2.2 控制监督管理工作成本、多元化监督方式 |
2.2.3 促进行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
2.2.4 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共享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督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功能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架构及功能 |
3.2 系统的应用现状 |
3.2.1 系统总体的应用现状 |
3.2.2 系统功能的应用现状 |
3.3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拓展系统的应用范围 |
3.3.2 打通系统间的交互渠道 |
3.3.3 实现远程质量安全监督 |
3.3.4 规范监督抽查工作 |
3.3.5 促进工程建设责任主体自我约束 |
3.3.6 完善系统功能间的智能联动 |
3.3.7 完善档案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监督管理系统的优化措施 |
4.1 开发移动客户端 |
4.2 尽可能与有业务往来的系统建立信息交互 |
4.3 紧跟科技发展开发新功能 |
4.4 不断分析挖掘各个功能间的联动需求 |
4.5 新建档案管理功能 |
4.6 优化存在问题的系统功能 |
4.7 优化后系统的框架与功能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实例分析 |
5.1 系统与外部建立交互的优化实例分析 |
5.2 系统功能间联动优化的实例分析 |
5.3 系统功能的优化与新增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青岛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 |
第2章 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现状分析 |
2.1 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现状 |
2.1.1 新区住宅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2.1.2 住宅工程质量投诉基本情况 |
2.2 新区质监站组织结构与投诉处理流程 |
2.2.1 组织结构与人员 |
2.2.2 投诉处理流程 |
2.3 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基本情况 |
2.3.1 投诉受理范围 |
2.3.2 投诉处理原则 |
2.3.3 投诉处理与时限 |
2.3.4 投诉处理终止或办结 |
2.3.5 投诉处理问责机制 |
2.4 投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4.1 受理渠道复杂低效 |
2.4.2 投诉处理超期严重 |
2.4.3 承办人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
2.4.4 责任主体履责不认真激化矛盾 |
2.4.5 投诉人诉求多样化增加处理难度 |
2.4.6 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3.1 新区质监站内部因素 |
3.1.1 定位与职能分工 |
3.1.2 技术设备与监控手段 |
3.1.3 人员编制数量 |
3.2 责任单位相关因素 |
3.2.1 建设单位实力与诚信 |
3.2.2 设计单位图纸设计与审查 |
3.2.3 施工单位管理水平 |
3.2.4 监理单位履职能力 |
3.3 投诉人相关因素 |
3.3.1 信任与沟通 |
3.3.2 心理预期 |
3.3.3 成本与收益 |
3.4 其他因素 |
3.4.1 投诉渠道 |
3.4.2 住宅工程质量监管 |
3.4.3 新闻舆论监督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改进方案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改进方案总体结构 |
4.3 改进方案具体内容 |
4.3.1 投诉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和维护 |
4.3.2 投诉受理标准修订 |
4.3.3 投诉处理流程优化 |
4.3.4 责任主体考核与奖惩 |
4.3.5 投诉监管联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思想保证 |
5.1.1 提高员工思想认识 |
5.1.2 加强投诉人思想引导 |
5.2 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 |
5.2.1 工作内容规范培训 |
5.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3 资金合理使用 |
5.3.1 强化资金使用监管 |
5.3.2 合理采购第三方服务 |
5.4 物力支撑 |
5.4.1 硬件支持 |
5.4.2 软件支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影响因素相关概念及开展研究依托的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工程监督管理 |
2.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
2.1.3 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影响因素 |
2.2 开展研究依托的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识别 |
3.1 南宁市近年来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总体状况 |
3.1.1 质量问题的情况统计 |
3.1.2 安全事故的情况统计 |
3.2 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基于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2.2 问卷设计与收集 |
3.2.3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3.2.4 调查问卷情况梳理 |
3.3 根据南宁市历年监督情况及现状调查问卷识别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各影响因素权重及成因分析 |
4.1 选择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的理由 |
4.1.1 层次分析法(AHP)是本文决策的要求 |
4.1.2 规避层次分析法模型的缺陷 |
4.1.3 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程序 |
4.2 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各影响因素权重 |
4.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4.2.3 层次分析法结论 |
4.3 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各影响因素的成因分析 |
4.3.1 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的成因分析 |
4.3.2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次要影响因素的成因分析 |
4.3.3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一般影响因素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各影响因素管控对策 |
5.1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管控对策 |
5.2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次要影响因素管控对策 |
5.3 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一般影响因素管控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政府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致谢 |
(6)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应用前景、应用价值及其创新点 |
第三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社会调查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建设工程质量 |
二、政府监管 |
三、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政府监管理论 |
二、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
三、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三节 总结 |
第三章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调查设计 |
第一节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现状 |
一、监管机构不断改革 |
二、监管工作日益巨增 |
三、监管工作反响(信访与投诉)大 |
第二节 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内容设计 |
二、调查对象选择 |
三、具体调查方法介绍 |
四、调查质量控制 |
五、调查进度 |
第四章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结构性访谈分析 |
第二节 深圳市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管理监管机构定位不清 |
二、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构的运行机制有缺陷 |
三、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僵化 |
四、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方式落后 |
五、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质量投诉未能科学处理 |
第五章 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经验及启示 |
一、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经验 |
二、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启示 |
第二节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经验及启示 |
一、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经验 |
(一)美国直接参与工程质量的监管 |
(二)德国实行间接工程质量监管 |
(三)法国运用法律及经济手段实行工程质量监管 |
二、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启示 |
第六章 完善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的思路与措施 |
第一节 明确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构定位 |
一、完善政策宏观管理体系 |
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
三、完善质量诚信评价体系 |
四、继续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 |
第二节 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制 |
一、完备建设市场准入清出制度 |
二、健全微观层次的政府质量监管机制 |
第三节 创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 |
一、创新政府监管模式 |
二、加大专项检查力度 |
第四节 转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方式 |
一、完成监管由微观控制向宏观制约转变 |
二、实行全过程的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
三、探索建立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和担保制度 |
四、充分发挥建设工程质量信用评价功能 |
第五节 降低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投诉 |
一、提高对住宅质量的监管力度 |
二、认真做好群众工程质量保修投诉以及售后处理工作 |
三、提高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7)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 |
1.2.2 国内相关文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管理现状分析 |
2.1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2.1.1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性质 |
2.1.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特点 |
2.1.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监测内容 |
2.1.4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发展历程 |
2.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现状 |
2.2.1 监测企业管理水平及效率的现状 |
2.2.2 节能监测企业的管理制度现状 |
2.2.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管理能力的现状 |
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建筑监测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失 |
3.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现场监测难度大 |
3.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信息管理不健全 |
3.4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3.5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欠缺市场运营管理 |
4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运营管理优化案例分析-以J企业为例 |
4.1 J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概况 |
4.2 J企业运营管理优化前后效果对比及分析 |
4.2.1 加大专业培训考核,提高人员素质 |
4.2.2 完善监测管理,剔除信誉落后企业 |
4.2.3 线上监测,全程跟踪,落实监测内容 |
5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运营管理的优化路径 |
5.1 建立专业培训及考核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5.2 采用物联网移动监测技术优化现场监测难题 |
5.3 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完成数据共享 |
5.3.1 构建的建筑节能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
5.3.2 建筑节能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 |
5.4 优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效率 |
5.4.1 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以提高监测水平 |
5.4.2 优化企业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 |
5.4.3 建立监测对象信用评价,实施分级 |
5.5 优化企业市场运营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
5.5.1 增加市场调研工作 |
5.5.2 加强市场营销工作 |
5.5.3 加大企业宣传力度 |
5.5.4 制定弹性价格 |
5.5.5 提升售后跟踪管理服务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 激励理论 |
2.3 分权定理 |
2.4 权责对等原则 |
第三章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概况 |
3.1.1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
3.1.2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
3.1.3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机构设置 |
3.1.4 四川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体系状况 |
3.2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现状 |
3.2.1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机构情况 |
3.2.2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项目分布情况 |
3.2.3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运行情况 |
第四章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访谈设计 |
4.1.1 访谈方法 |
4.1.2 访谈对象 |
4.1.3 访谈内容 |
4.2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质量监督分级管理机构缺乏独立性,责任不清 |
4.2.2 质量监督分级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
4.2.3 质量监督分级管理手段单一,缺少专业技术手段 |
4.2.4 质量监督分级管理方式不规范 |
4.3 原因分析 |
4.3.1 政策法规不完善 |
4.3.2 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
4.3.3 专业能力不足,创新手段匮乏 |
第五章 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对策 |
5.1 完善质量监督分级管理体系,规避同级监督 |
5.1.1 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体系 |
5.1.2 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制度 |
5.1.3 完善分级管理奖惩考核机制 |
5.1.4 分级管理机构独立,权责统一 |
5.2 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行业指导 |
5.2.1 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内容 |
5.2.2 增强行业指导,促进技术力量建设 |
5.3 推进参建各方质量检测工作 |
5.4 落实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经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及发展 |
2.1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的发展 |
2.1.1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及模式的概念 |
2.1.2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历史沿革 |
2.2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2.2.1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现状 |
2.2.2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 完善深圳市现有监管模式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
2.3.1 完善现有监管模式的总体思路 |
2.3.2 完善现有监管模式的具体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平评价 |
3.1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3.1.1 监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
3.1.2 影响监管水平评价因素分析 |
3.1.3 监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构成 |
3.2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平评价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及步骤 |
3.2.2 建立政府监管水平评价指标AHP模型 |
3.2.3 确定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
3.2.4 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其评价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研究 |
4.1 深圳市坪山中心区招商花园城项目 |
4.1.1 项目概况 |
4.1.2 项目监管情况 |
4.1.3 模糊综合评价 |
4.2 深圳市坪山区新和四路市政工程 |
4.2.1 项目概况 |
4.2.2 项目监管情况 |
4.2.3 模糊综合评价 |
4.3 案例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类别项目监管水平横向比较分析 |
4.3.2 同一类项目监管模式改善前后监管水平纵向比较分析 |
4.4 工程监管水平指标评价体系的有效应用机制 |
4.4.1 助力监督职能部门科学决策 |
4.4.2 形成完善的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 |
4.4.3 建立对监督机构及人员的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 |
1.2.2 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比 |
2.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博弈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2 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分析 |
2.2.1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模式的分析 |
2.2.2 国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分析 |
2.2.3 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对比 |
第三章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存在主要问题 |
3.1 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1 监督机构的执法主体不具备 |
3.1.2 部分法律法规内容不全 |
3.1.3 部分法律条文操作性不强 |
3.1.4 监督机构执法不到位 |
3.1.5 行政处罚效率低 |
3.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组织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监督机构定位不明确 |
3.2.2 监督机构的职责(监督内容)宽泛 |
3.2.3 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承担的责任大 |
3.2.4 监督经费不足 |
3.2.5 监督人员不足、监督业务量大 |
3.2.6 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3.2.7 监督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全 |
3.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措施、监督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监督措施单一 |
3.3.2 监督手段落后 |
3.3.3 监督行为不规范、不统一 |
3.3.4 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不健全 |
3.3.5 工程质量中介咨询公司不健全 |
3.3.6 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 |
4.1 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 |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1.2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4.1.3 层次分析的结论 |
4.2 采用博弈论分析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市场化 |
4.2.1 模型的假设 |
4.2.2 建立委托构建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市场化三方博弈模型 |
4.2.3 模型分析和结论 |
4.3 采用委托代理人理论分析政府与市场质量监督主体 |
4.3.1 模型的假设 |
4.3.2 建立委托代理模型 |
4.3.3 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
5.1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市场化建议 |
5.1.1 重新确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定位和性质 |
5.1.2 重新确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 |
5.1.3 重新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程序 |
5.1.4 重新构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组织结构 |
5.2 政府对私人工程质量监督公司的激励和约束 |
5.2.1 工程质量监管费用浮动制的建议 |
5.2.2 对私人工程质量监管公司约束制度 |
5.2.3 对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约束制度 |
5.3 完善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手段 |
5.3.1 推行工程质量强制担保和保险手段 |
5.3.2 完善建筑市场诚信管理系统 |
5.3.3 利用信息技术监督手段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表 |
四、英德两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岳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洁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施工资质与建设工程合同效力认定研究[D]. 初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应用与优化研究 ——以柳州市为例[D]. 莫全前. 广西大学, 2019(03)
- [4]青岛新区质监站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管理研究[D]. 刘万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 汪扬. 广西大学, 2019(03)
- [6]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袁茂钦. 深圳大学, 2019(01)
- [7]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优化[D]. 李欣蔓.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成都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倪冠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9]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及评价研究[D]. 吴红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汪阳春. 广西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