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治疗牙痛42例报告

毛竹治疗牙痛42例报告

一、凤尾草治牙痛4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周国梁[1](2015)在《凤尾草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及对大鼠治疗烫伤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凤尾草来源于蕨类植物凤尾蕨科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的干燥全草。凤尾草是民间使用广泛,具有明显功能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草药。因此对凤尾草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中对凤尾草中的总黄酮成分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并对其烫伤效果经行分析,为凤尾草民间用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本文得出的结果如下:1.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凤尾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分析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3.7%,提取时间25.80min,液料比:44.47倍。凤尾草总黄酮提取率预测值为1.831%,与实际值1.814%的偏差为-0.928%。结论:实验设计简便合理,稳定可行,可预测性好。2.对大孔树脂纯化凤尾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初步探索。以凤尾草中总黄酮含量为指标,应用对6种不同具有极性差异的树脂进行比较,确定了下一步分离凤尾草总黄酮的最佳树脂,并利用因素筛选方法建立分离、纯化凤尾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确定分离和纯化的工艺条件为:选用AB-8型树脂纯化分离,凤尾草总黄酮提取液(2.07mg/ml) 10ml上AB-8树脂柱,吸附30min,用水洗脱除去杂质,采用90%乙醇120m1(洗脱速度2ml/min)洗脱,树脂可重复使用4次,为最佳工艺。结论:AB-8型树脂对凤尾草中总黄酮纯化作用明显。3.对凤尾草对大鼠烫伤模型的治疗作用进行研究。先将Wister雌性大鼠背部使用硫化钠脱毛后浸入85℃恒温水浴中4s后,利用凤尾草制备高、中、低剂量组,以京万红软膏设置阳性对照比较,并对烫伤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切片研究。结果高、中剂量组的皮肤烫伤面积减少明显强于模型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凤尾草烫伤膏对治疗大鼠实验性烫伤模型效果显着。

林忠嗣[2](2013)在《复肾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复肾汤治疗湿热瘀阻型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本次临床观察所选病例均为确诊为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和/或蛋白尿型)的患儿,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及雷公藤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都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注意脱敏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预防感冒,另外均口服VC、VE、芦丁、潘生丁等基础药物,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口服雷公藤多苷片,1mg/kg·d,分3次饭后口服;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导师经验中药方复肾汤口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对所有未脱落的病例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总结临床结果。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蛋白量及其它所选观察的理化检验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愈显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中,结果显示:治疗组愈显率为64.3%,临床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愈显率为33.3%,临床总有效率为70.4%,两组相比,无论是在愈显率方面还是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统计结果分析可知,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前积分为11.63±2.42,治疗后积分为2.58±1.62,对照组的治疗前积分为11.37±2.61,治疗后积分为6.62±2.41,两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中,结果显示:治疗组愈显率为85.7%,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愈显率为51.9%,临床总有效率为81.5%,两组相比,无论是在愈显率方面还是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经统计学对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统计结果分析可知,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尿红细胞计数的比较中,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尿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的尿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少紫癜性肾炎尿红细胞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中,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但治疗后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对照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少紫癜性肾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在本次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在对降低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调节免疫球蛋白IgA、IgG以及降低血小板计数、改善血液凝血功能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复发率方面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随访复发率为5.6%,对照组的随访复发率为33.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组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表现血尿和/或蛋白尿为主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通过临床中医辨证属湿热瘀阻型者采用中药复肾汤治疗,具有较好地减少尿红细胞及尿蛋白的作用。2.复肾汤能明显改善湿热瘀阻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临床证候,且无明显副作用。但复肾汤对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与雷公藤多苷片相比没有明显优势,雷公藤多苷片虽然有较好的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但在减少紫癜肾血尿症状及中医临床证候方面不如中药复肾汤,且有一定的副作用。3.通过观察复肾汤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表明本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如何以及是否存在其它作用机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姜坤,杨胜祥[3](2013)在《凤尾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凤尾草为我国民间药用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和消炎灭菌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现就国内外近年来对凤尾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段好磊[4](2012)在《牛膝古今配伍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论文通过对牛膝的功效、应用沿革,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探讨古今医家应用牛膝的临证思维及其药、方应用演变,对进一步开展牛膝对疾病的防治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并为如何正确运用中药,提供重要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论文以吴贻谷、宋立人主编的《中华本草》、彭怀仁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依据。采用以药为纵,以方为横,“药方纵横”的表述方法,对牛膝的功用、主治及由牛膝组成的方剂进行了收集疏理,并选出应用牛膝的方剂258首。以朝代为序,力求反映牛膝及有由牛膝组成的方剂在各个朝代应用演变和发展的内容。结果:通过研究发现,(1)牛膝单用基本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截疟。(2)牛膝配伍后功效为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3)总结了牛膝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种类与病名。结论:学生在学习古今医籍及其医家应用牛膝经验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探索从古至今应用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牛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今后临床运用牛膝提供了参考依据。

余泱川[5](2012)在《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当代”一词作为一个史学概念,“一般指建国后到现在这一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当代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医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被质疑、被限制的处境,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与西医并行的医学体系的地位,重新获得官方与民间的承认,中医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医疗都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纳入正轨,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该时期也是国家对于中医政策、中医学术研究方向的探索期,从提倡“中医科学化”、“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政策的制定与修正频现;从以“科学化”革新中医药学术经验,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再到强调实践的中医学术研究,30年间中医学术研究的方向、模式及重点亦不断发生变化。唐太宗说:“以史为鉴”,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今天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医学研究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正好重视了这些内容”。地域医学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因对于医学史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广东具有悠久的中医学术、医疗传统,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最早受到现代化思潮冲击的地区,广东既是西医在华发展的中心地带,又是最早萌发中医革新思潮和中医现代化教育的地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中医学术革新,理论大讨论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广东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地域经济、文化明清以来的勃兴,促使岭南地域医学随着建国后对中医学术研究的深入而结出硕果。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建国后的中医学者群体,学术发展特征,政策、文化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冀望可以发现1949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学术界对香港中医发展情况从前关注不多,但随着陈存仁、谢永光等一批在港名医的着述出版,该地中医史的研究价值逐渐凸显。香港毗邻广东,新中国成立以前,两地医学交流频繁,当时几乎所有香港的名医都是祖籍广东的客籍人士,香港的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莫不赖历年迁港的内地名医推动,而大陆解放前一批“海派名医”迁港的历史意义尤为重大,他们在香港着书、兴学、行医,使香港变为大陆之外的第二个中医学术中心。该时期香港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中医学校、学术活动少有系统的记述,本研究力图对1840年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香港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着作;着名的医学院校,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百余年来香港中医发展的概貌,另外特别对“迁港中医”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香港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有三大来源:一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藏书,收集内容包括了1949年至1979年间的中医学术期刊、专着、会议文献、研究成果汇编、政策公文汇编等等;二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收集内容主要是历年来政府发布的卫生政策法规原文,关于中医医疗、学术的统计数据,以及少量出版地在香港的学术文献;第三个来源是香港中医师陈永光先生所提供的大量的香港医家专着、中医教材、学术团体资料汇编等等。本研究按照医史文献学科研究方法与标准,其具体研究步骤为:①首先利用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内部书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书目查找所需文献。②然后按图索骥,以借阅、拍照、复印、扫描等方式获取文献,并将重点文献转换成10万字的数字形式以便利用。③最后将已获文献进行汇编,建立本研究专用的书目、文献目录,并以时间顺序、学科分类、医家姓名建立三种索引,配合已转换为数字格式的重点文献,形成一套可以按照文献内部、外部特征进行检索调阅的文献资料。本研究对于文献研究的标准是:引用文献全部为一次文献,文献版本尽可能获取首版,重要观点用文献原文体现。2、理论评述法:是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概述和详述医家生平、重大政策、学术事件;凝练学者学术观点;总结单一或群体医家的学术倾向;将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进行对比;探索某一因素对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术研究的观点、成果的影响。具体到论文内容中,对于某一时期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某一机构或某一医家的学术活动多采用记述法;对某一医家的着作内容、学术思想则采用传统阐释和归纳演绎的结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采取的是归纳演绎与相关对比的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49年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史研究,该部分以时间为序又分为三章。第一章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间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阶段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包括:“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全国及广东省的各项卫生统计数据等等;分析“中医科学化”政策在广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及其成因。第二节介绍广东实践“中医科学化”的学者群体并分析其特征;记述广东当时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学术倾向和刊登之有代表性的学术论着。第三节首先研究广东中医界在“中医科学化”中对如何看待传统理论以及学术革新途径、方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归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持不同观点者的争鸣情况;其后概述当时广东中医界两份系统化阐述“中医科学化”原则、步骤、标准的学术整理方案并提炼其中的要点。第四节总结广东中医界实践“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在医学文献整理、中医理论研究、针灸、脉诊学、中药提炼等方面的各项成果。第五章分析该时期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即:①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②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③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④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第二章对1954至1965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两份重要的学术期刊,《广东中医》和《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的概况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介绍当时主要的中医研究机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概况及其对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论述1956、1957年间几篇探讨中医学术研究态度和具体观点的争鸣文章,分析这些论争产生的背景和其对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三节至第六节论述该时期广东中医研究在医学文献整理、地域医学研究、基础理论探讨、临床医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成果。第七节总结1954至1965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对1966至1979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中医脾胃学说在文献收集整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第二节论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具体内容为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针刺麻醉研究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第三节论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青蒿素、破伤风抗毒素、毛冬青等中药特效药的研究。第四节介绍侯灿、梁直英等人将现代医学、科学上的新方法、新理论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五节总结1966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关于近代以来香港中医学史的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的研究内容是香港中医在医疗、教育、社团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详细的记录了:①香港中医行医方式的演变及东华三院等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②香港中医在规模、办学方式上的发展以及着名中医学校的概况;③香港知名中医社团成立、合并、发展的状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二节的研究内容是“侨港中医”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医疗、学术、教育的影响。首先论述侨港中医的内涵并介绍历次中医侨港热潮及其历史成因;然后选取十余位祖籍广东及其他地区的侨港名医,重点论述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重要着作;最后从整体上论述“侨港名医”对于香港中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论以中医基本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学术研究模式、重点及方向的转变,学者主体的转变,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影响为依据,作者认为1949年至1979年的广东中医学术史应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至1953年,该阶段国家关于中医学术的政策是“中医科学化”,主要学术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关于中医学术革新意义、途径、目的的学术讨论以及在文献研究和剂型改进方面的初步实践。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奠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4至1965年,国家及时对中医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对传统医学进行继承与发扬,推动中医高等教育和师带徒教育,广东的中医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地域医学、传染病防治等诸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9年,该阶段由于国家对中医研究重点的调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开始以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强调临床实践,以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为主要方向,在急腹症治疗、针灸麻醉、骨伤复位、特效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上获得巨大成绩的阶段。广东作为全国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医学文化积淀使该地区在建国后的中医学术发展带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①以临床实践为学术研究的导向和根本动力;②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量;③以知名学者和民间支持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力量;④坚持中医本位,注重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特征决定了1949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未来中医学术研究事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梁曾恩妮[6](2008)在《铁苋菜主要功能成分及其体外抑菌研究》文中提出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为大戟科铁苋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广泛,具有抗菌消炎、止痢、止血等作用。本文以铁苋菜全草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功能成分分离提取及其体外抑菌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用分光光度法,对铁苋菜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得其总黄酮含量平均为1.96%;利用正交试验,对其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到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为1:14,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4 h,提取率的最佳离心转速为6000 r·min-1。用铁苋菜的水提液和醇提液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铁苋菜水提取液比60%乙醇提取液的抑菌效果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黄曲霉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水提取液对这三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0 mg·mL-1、15.62 mg·mL-1、125.00 mg·mL-1;乙醇提取对这三种菌的MIC分别为125.00 mg·mL-1、31.25 mg·mL-1、125.00 mg·mL-1。将抑菌活性较好的铁苋菜水提取液萃取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层五个极性部分,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进行抑制。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物相对于其它各萃取部分的抗菌活性较为显着。因此认为乙酸乙酯部位是铁苋菜抗菌有效成分较为浓集的药效部位。用HPLC对铁苋菜乙酸乙酯萃取液进行了分析,并首次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对铁苋菜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铁苋菜抗菌的有效成分之一没食子酸。本研究证实了铁苋菜是含有广谱抑菌活性物质,对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物质,其中没食子酸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之一。

欧莉[7](2008)在《中药凤尾草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凤尾草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凤尾草的进一步开发及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王光荣[8](2003)在《中草药马骝卵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马骝卵,又名麻雀蛋,凤凰蛋,蛇蛋参,是肾蕨属植物肾蕨的块茎。肾蕨根状茎有直立的主轴驻轴向四面生长的长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长出圆形块茎(马骝卵),生长于海拔达300m的溪边、树下、石缝和草丛中。该植物适应性强,资源丰富,分布于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以及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为传统民间中药。根、茎、叶及全草均可药用,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等功效。马骝卵入药治肠炎腹泻,感冒咳嗽,肝脾肿大。全草入药治跌打肿痛,风湿骨痛,产后浮肿,乳痈,氙气,痢疾,黄疸,淋病,崩带,泌尿系统感染等。据报道,肾蕨化学成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进行了药用蕨类植物类黄酮成分研究,已从肾蕨的茎叶中提取、分离出萜烯、甾体、甾体皂苷、生物碱等,并从马骝卵中分离出β—谷甾醇、红杉醇、胡萝卜苷、还原糖和戊聚糖,并进行了马骝卵的单糖含量及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鉴于目前国内外对马骝卵的化学成分研究甚少。为丰富本地区植物开发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开发新药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对马骝卵乙酸乙酯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经过溶剂处理和反复层析分离,共分得11个单体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鉴定7种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谷甾酮-1,22-二烯、胡萝卜苷、7,4、-二羟黄酮醇-3-O-β-葡萄糖甙、山柰酚-3-O-β-葡萄糖甙、槲皮素-3-O-β-鼠李糖甙、油酸单甘油酯等化合物,其中三个黄酮甙、β—谷甾酮-1,22-二烯、油酸单甘油酯等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另外4个化合物结构正在鉴定中。黄酮甙和失碳二萜葡萄糖甙为首次从该植物发现的类型。我们还首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马骝卵的挥发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并鉴定了其中的17种成分。

卢枧林[9](2000)在《凤尾草治牙痛4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吴汝彪[10](1990)在《药物祛邪 谨防其害——36年来中草药致毒死亡概况》文中认为 “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同样道理,正确运用中草药可以起死回生;若用之欠妥却会葬送人命。由于中草药而中毒者很多,甚至死亡的亦非罕见,历代文献屡有记载。试就1952年至今,36年来国内有关报道中草药致毒死亡的154例概况进行综述,以冀引起同道之注意。

二、凤尾草治牙痛4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凤尾草治牙痛4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凤尾草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及对大鼠治疗烫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凤尾草鉴别研究
        1.1.1 凤尾草原植物形态
        1.1.2 凤尾草组织学研究
        1.1.3 凤尾草粉末鉴别
    1.2 凤尾草化学成分
        1.2.1 凤尾草中黄酮类化合物
        1.2.2 凤尾草中萜类化合物
        1.2.3 凤尾草中甾醇类化合物
        1.2.4 凤尾草中苯丙素类化合物
        1.2.5 凤尾草中挥发油成分
        1.2.6 凤尾草中其它成分
    1.3 药理作用研究
        1.3.1 抗菌作用
        1.3.2 抗肿瘤作用
        1.3.3 保肝作用
        1.3.4 治疗前列腺疾病作用
        1.3.5 烫伤治疗作用
        1.3.6 其他临床作用
    1.4 提取工艺研究
        1.4.1 凤尾草机煎效果研究
        1.4.2 传统提取工艺研究
        1.4.3 凤尾草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1.5 凤尾草纯化工艺及成分含量测定
        1.5.1 比色法测定凤尾草中总黄酮成分
        1.5.2 大孔树脂纯化凤尾草中总黄酮成分
        1.5.3 HPLC法同时测定凤尾草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主要内容
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凤尾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剂及仪器
        3.1.2 凤尾草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3.1.3 凤尾草中总黄酮成分的提取
        3.1.4 精密度考察
        3.1.5 重复性考察
        3.1.6 样品稳定性考察
        3.1.7 加样回收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提取条件的确定
        3.2.4 星点设计实验
        3.2.5 模型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3.2.6 效应面法优选工艺条件
        3.2.7 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
    3.3 讨论
4 大孔树脂纯化凤尾草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仪器及材料
        4.1.2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4.1.3 凤尾草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4.1.4 实验方法学考察
        4.1.5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4.1.6 树脂的筛选
        4.1.7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优选
    4.2 结果分析
        4.2.1 吸收波长的确定
        4.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3 凤尾草样品溶液总黄酮含量测定
        4.2.4 树脂的筛选
        4.2.5 AB-8树脂纯化凤尾草总黄酮工艺参数考察
    4.3 讨论
5 凤尾草对大鼠烫伤治疗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及材料
        5.1.2 烫伤模拟试验
        5.1.3 供试品的制备
        5.1.4 大鼠的烫伤治疗
        5.1.5 切片包埋过程
    5.2 结果分析
        5.2.1 凤尾草对大鼠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烫伤面积纸重量变化
        5.2.2 凤尾草对大鼠烫伤前后不同时间烫伤面积减少率
        5.2.3 组织病理学研究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复肾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2.2 西医临床分型标准
    2.5 中医分型诊断标准
    2.7 纳入标准
    2.8 排除标准
    2.9 剔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治疗
    3.2 对照组治疗
    3.3 基础治疗
    3.4 合并症治疗
    3.5 观测指标及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 结果与分析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凤尾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凤尾草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
    1.2 萜类化合物
        1.2.1 贝壳杉烷类
        1.2.2 倍半萜类化合物
    1.3 甾醇类化合物
    1.4 苯丙素类化合物
    1.5 挥发油等其他类化合物
2 药理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2.2 消炎灭菌作用
    2.3 治疗黄疸型肝炎
3 结束语

(4)牛膝古今配伍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牛膝概述
    1 产地
    2 异名
    3 采收加工
    4 功能与主治
    5 炮制方法
        5.1 牛膝
        5.2 酒牛膝
        5.3 盐牛膝
    6 包装贮藏
    7 用法用量
    8 使用注意
第二部分 历代配伍与应用
    1 汉朝阐明其适应证,奠定应用基础
    2 晋朝单用壮骨补虚截疟,配伍善治外科风毒
    3 南北朝配伍应用多为辅药,功专引血引火下行
    4 隋朝功专引火下行,用治肾着腰痛
    5 唐朝引血下行亦可降气,善治不孕及经产病
    6 宋朝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尚可固齿止痛乌发
    7 元朝临床妇科新方鲜见,补益肝肾乌发明目
    8 明朝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善治目翳喉痹齿痛
    9 清朝善治噎膈反胃便秘,小儿疳眼尚可戒烟
    10 近现代活血通经止痛散瘀,善治红斑以及痤疮
第三部分 牛膝现代药理与临床配伍应用
    1 药理研究
        1.1 化学成分
        1.2 药理作用
    2 临床研究
        2.1 单用
        2.2 复方
第四部分 配伍规律研究
    1 讨论
        1.1 用于腰膝疼痛,下肢痿弱等证
        1.2 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及胞衣不下等证
        1.3 用于吐血、头痛、牙痛
        1.4 用于小便淋沥涩痛,尿血,小便不利
        1.5 风毒、痈疮疔毒、瘰疬、风气结聚肿气等证
        1.6 用于治疗气逆、噎膈、反胃等证
        1.7 用于乌发、美容
    2 结语
        2.1 牛膝单用的基本功效
        2.2 牛膝配伍后的功效
        2.3 采用方药纵横的形式研究牛膝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5)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下的学术探讨与实践(1949至1953年)
    第一节 建国后“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历史、政策背景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提出
        二、“中医科学化”对于广东中医界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的主要群体和学术阵地
        一、以民国时期各中医学校教师及毕业生为主的进步中医
        二、具有中医学术素养的开明西医、药师
        三、“中医科学化”的学术阵地——《广东中医药》与《星群医药月刊》
    第三节 围绕“中医科学化”中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一、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价值的探讨
        二、梁尚博关于“中医科学化”研究方向的设想
        三、谭次仲的“中医科学化”方案
    第四节 广东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学术实践
        一、医史文献研究
        二、中医理论研究
        三、脉学研究
        四、针灸机理及治疗学的研究
        五、星群药厂与中药炼剂研究
    第五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学术革新运动的特征
        一、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
        二、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
        三、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
        四、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政策引导下的中医学术勃兴(1954至1965年)
    第一节 重要的中医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机构
        一、《广东中医》与《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二、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广东中医药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第二节 以学术讨论端正对继承发展中医学术的态度
        一、梁乃津对余云岫及其学术观点的批判
        二、对《新针灸学》的评论及相关争论
        三、对龙世雄“关于中医中药的研究问题”一文的评论
    第三节 医史文献研究
        一、萧熙的医史文献研究
        二、赵思兢关于中药功效及炮制法的文献溯源
        三、张创献关于经络实质与“九针”源流的考证
    第四节 地域医学研究
        一、岭南医家、医籍、医学文化研究
        二、广东医家医案、医话研究及医疗经验提炼总结
        三、岭南生草药及验方研究
    第五节 关于中医理论核心、诊疗手段的探讨
        一、关于中医理论核心的大讨论
        二、关于脉学的大讨论
        三、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
    第六节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
        一、中医脾胃学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二、中医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研究
        三、妇科疾病防治
        四、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学研究
        五、针灸手法、模型及经络学说研究
        六、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第七节 1954至1965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特征
        一、注重文献研究对中医学术研究的先导作用
        二、岭南医学研究方兴未艾
        三、注重名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四、空前活跃的学术气氛
        五、中医防治传染病研究成果丰硕
        六、国家政策推动学术勃兴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繁荣(1966至1979年)
    第一节 脾胃学说研究的深入
        一、文献收集整理方面
        二、临床研究方面
        三、实验研究方面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
        一、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
        二、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
        三、针刺麻醉研究
    第三节 中药特效药及岭南生草药研究
        一、青蒿素防治疟疾研究
        二、破伤风抗毒素的研究
        三、毛冬青防治脉管炎研究
        四、岭南生草药研究
    第四节 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一、侯灿关于“八纲”现代医学意义的研究
        二、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控制论原理的探讨
        三、梁直英从控制论角度对《伤寒论》的再认识
    第五节 1966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特征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流
        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文献研究相对匮乏
        三、注重现代科学前沿理论与中医学术研究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港地区中医发展史略
    第一节 香港中医发展概况
        一、港英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限制
        二、香港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三、香港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四、香港中医团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侨港名医与香港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一、侨港中医群体
        二、“侨港名医”对香港中医事业的贡献
        三、“二战”后着名侨港医家及其在港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结论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铁苋菜主要功能成分及其体外抑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型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1.1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菌
        1.1.2 植物型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抗腹泻的研究
        1.1.3 植物型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1.2 铁苋菜的研究进展
        1.2.1 铁苋菜的形态及分布
        1.2.2 铁苋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1.2.3 铁苋菜的药用价值研究
    2 立题依据和意义
    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3.1 研究内容
        3.1.1 铁苋菜总黄酮提取的研究
        3.1.2 铁苋菜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
        3.1.3 铁苋菜有效抑菌成分的分离、纯化的研究
        3.2 研究目的
    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苋菜总黄酮的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检测波长的选择和标准品溶液制备
        1.2.2 供试品溶液和测定液制备
        1.2.3 标准曲线的制作
        1.2.4 铁苋菜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5 单因素试验
        1.2.5.1 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2.5.2 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2.5.3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2.5.4 提取时间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1.2.6 离心转速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2.7 正交试验法优化铁苋菜水煎煮提取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2 芦丁标准曲线
        2.3 铁苋菜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4 稳定性试验
        2.5 重复性试验
        2.6 精密度试验
        2.7 回收率试验
        2.8 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2.8.1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2.8.2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2.8.3 提取温度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2.8.4 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2.9 离心转速对铁苋菜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10 正交试验对铁苋菜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 讨论
        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3.2 溶剂的选择
        3.3 离心转速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4 其他参数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铁苋菜抗菌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铁苋菜两种不同溶剂提取液体外抑菌效果的比较
        1.2.2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1.2.3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和抑菌曲线的测定
        1.2.4 铁苋菜各极性部位的体外抗菌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铁苋菜两种不同溶剂提取液体外抑菌效果的比较
        2.2 最低抑菌浓度
        2.3 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和抑菌曲线
        2.4 铁苋菜各极性部位的体外抗菌效果
    3 讨论
        3.1 不同提取液和极性部分的体外抑菌实验分析
        3.2 体外抗菌活性实验方法的选择
        3.3 体内与体外抑菌试验的差异性
        3.4 铁苋菜的开发价值
第四章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铁苋菜有效抗菌成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样品的处理
        1.2.2 溶剂系统的选择
        1.2.3 最佳分离条件的选择
        1.2.4 固定相保留率的测定
        1.2.5 两相溶剂系统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1.2.6 HSCCC分离过程
        1.2.7 乙酸乙酯的HPLC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SCCC溶剂系统选择
        2.2 最佳分离条件的选择
        2.3 固定相保留率的测定
        2.4 HSCCC分离
        2.5 物质鉴定
        2.6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HPLC分析
    3 讨论
        3.1 有效成分分离方法的选择
        3.2 主要参数对有效成分分离的影响
    4 研究创新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缩写词表
附图及附图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药凤尾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凤尾草的品种考证和来源
2 化学成分
3 药理学研究
    3.1 抗菌作用
    3.2 抗肿瘤作用
4 临床应用
    4.1 泄泻
    4.2 泌尿系统疾病
    4.3 肝胆疾病
    4.4 妇科疾病
    4.5 肿瘤疾病
    4.6 皮炎
    4.7 牙痛
5 展 望

(8)中草药马骝卵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1. 蕨类植物的应用与研究
    1.1 蕨类植物的应用
        1.1.1 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
        1.1.2 蕨类植物的食用价值
        1.1.3 蕨类植物的工业用途
        1.1.4 蕨类植物的观赏、美化作用
        1.1.5 蕨类植物对土壤、环境的指示作用
    1.2 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1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
        1.2.2 甾体及萜类化合物
        1.2.3 挥发油
        1.2.4 酚类化合物
        1.2.5 其它成分
2. 马骝卵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试剂
        2.1.2 使用仪器
        2.1.3 马骝卵的提取
        2.1.4 提取物YY部分分离
    2.2 化合物结构解析和化学性质
    2.3 化合物分子结构式
    2.4 挥发油主要成分的研究
        2.4.1 挥发油提取
        2.4.2 挥发油分离与鉴定
        2.4.3 分析结果
3. 结果与讨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四、凤尾草治牙痛4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凤尾草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及对大鼠治疗烫伤效果研究[D]. 周国梁.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3)
  • [2]复肾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研究[D]. 林忠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凤尾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姜坤,杨胜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4]牛膝古今配伍应用规律研究[D]. 段好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5]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 余泱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铁苋菜主要功能成分及其体外抑菌研究[D]. 梁曾恩妮.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7]中药凤尾草的研究进展[J]. 欧莉. 中医药导报, 2008(03)
  • [8]中草药马骝卵化学成分的研究[D]. 王光荣. 广西师范大学, 2003(02)
  • [9]凤尾草治牙痛42例报告[J]. 卢枧林.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S1)
  • [10]药物祛邪 谨防其害——36年来中草药致毒死亡概况[J]. 吴汝彪. 中医药信息, 1990(01)

标签:;  ;  ;  ;  ;  

毛竹治疗牙痛4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