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伦理学为医学和生命科学导航——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美关于临床试验和生物医学实验中人体受试者保护研讨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1](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提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孙新红[2](2017)在《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人的尊重、认可、关心、爱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其必要性、重要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显着。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关怀,不仅体现在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还应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情感的服务,在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维护患者尊严,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对医科大学生而言,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不但是自身全面成长成才和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更是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培育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也有利于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更有利于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基本规律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更有利于促进新医学模式的转换,进而推动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全球化浪潮及互联网影响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格局。社会层面上,出现了思想意识多样化、科技主义泛化、精神生活物化及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现象。医学高等教育层面上,出现了教学价值观取向偏离教育目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滞后等现象。医科大学生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专业学习特点突出,普遍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表现出专业发展职业性强,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医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一定影响。从对10所医学高等院校的5000名在校生、3500名实习生、200家医疗用人单位的问卷反馈与调查来看,医科大学生整体上思想要求进步、乐观积极向上,能认识到具备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但同时也存在职业情感淡薄、仁爱精神欠缺、沟通情怀缺位、人文素养薄弱等消极的一面。本文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现状也做了积极探索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这不仅表现在培养理念上“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专业建设上弱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课程体系上偏重医学课程教学,而且在培养课程设置上忽视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二是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目前培育内容存在功用化色彩较浓、针对性不强、实践性不够等系列问题。三是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具体表现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欠缺、实验实训人文文化薄弱、临床实践人文文化不足,和校园医学人文文化不浓厚等。四是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当前培育队伍不仅存在教学观念有待转变和自身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培育队伍“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淡薄的现象。当前,国家在医学学位的培养方案中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放在了专业素质之前,既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重要性,又表明了构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体系的必要性。一要培育仁爱精神。所谓“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培育学生仁爱精神就是促使学生爱人、利人、宽厚待人,不仅爱亲人,还应爱他人、爱人类,爱整个自然界。二要培育沟通情怀。医学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治病救人、维护健康,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使医者更详实、全面、准确的了解病情,而且也促进医患间情感交流和彼此的信任。三要培育至善心理。向学生传授“善”的思想,培育医科大学生医者仁心、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善良行医的理念。四要培育慎独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独特性要求医者在无人监管的自我状态下,对无菌的规范操作,对患者的抢救,对医嘱的下达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五要培育敬业精神。好医生就像工匠一样,不敢省人工减物力,坚守传承医技,把治疗的每名患者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维度、多角度的复杂体系,在充分发挥多方面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力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效果的最大化。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意识能动作用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等思想引领指导下,在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下,借鉴“敬畏生命”思想、“允许原则”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国外理论资源,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路径的探索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在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第二,通过塑造大学生精神支柱和依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陶冶大学生性情、优化大学生情趣、抚慰大学生心灵的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德性的道德教育,通过培育学生“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的高尚境界的人文教育等,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第三,通过践行基于尊重、理解、承认前提下的“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发扬教师“教学伦理”“学术伦理”“师生伦理”等“职业伦理”精神,对学生“教以事”“喻诸德”,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第四,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医学课程教学,使每门课程都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获得医学技能的同时,也感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后期临床教学,使带教老师在诊疗过程中关心人、关怀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营造“医者仁心”的人文文化氛围等,共同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第五,通过优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创造择业环境,通过体现对医护工作者人文关怀创造执业环境,通过巩固媒体正面解读与宣传创造舆论环境,通过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造大众环境,真正为医务工作者营造“尊医、重卫”的良疑社会环境。
伍龙[3](2014)在《广西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给予公众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福音,但新医疗仪器、新药和新医疗技术等实验,严重侵害了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另外一方面,公众的维权意识迅速提升与医生传统角色意识日益发生摩擦,甚至激烈冲突,也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再者,医疗卫生机构已经意识到伦理管理缺乏,急需一个理论体系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生物学等学科整合,给予缓解医疗机构在运营过程中所碰到的伦理问题以理论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根据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省、四川省等省、直辖市可查到有关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的调查和评价的文献资料,但针对广西的实证研究资料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广西南宁市范围内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得到初始资料并做分析,为后续研究很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该研究在搜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对医院伦理委员会机构负责人和医学伦理专家访谈,通过专家咨询设计出适合的问卷,并应用该调查工具对南宁市范围内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政策制定作参考。研究内容本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其中实证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情况;(2)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3)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1.南宁市三甲医院均成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2.医院伦理委员会组织建设情况:委员人数为(13.82±4.58),委员高级职称(11.36±4.65),医学专业人员占79.1%,没有1家医院伦理委员会有专职的伦理学专家。3.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各医院伦理委员会举行会议时间不同,主要进行研究项目伦理审查,100%有知情同意书,63.6%开展教育培训活动,45.5%开展交流活动,72.7%信息不公开,91.0%制定有章程,81.8%的委员会主任或秘书认为伦理委员会没有有效运行。4.医务人员都知道医院伦理委员会,91.6%接受过伦理相关培训,只有3.6%有伦理委员会经历,仅8.4%会主动向医院伦理委员会咨询。5.患者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较差,79.5%不知道医院伦理委员会。结论1.南宁市医院伦理委员会成立情况较好;组织成员建设有待合理化、科学化,缺少伦理相关工作者。2.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度比较规范,但有待完善。3.南宁市医院伦理委员会总体运行不良。4.医院伦理委员会需加强自身教育,且需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宣教,提升认知水平。
邓蕊[4](2012)在《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哲学反思与制度实践路径》文中指出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保护医学人体研究受试者的重要措施。但是,中国引进伦理审查制度运行十几年来,其制度功能的发挥比较单一,制度的有效性并不好。论文通过全面梳理中、西方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历史、现状与困境,剖析产生困境的各自不同的原因,论证对于伦理审查来讲,制度必不可少,美德也很重要,制度和美德之间是动态平衡的。得到的结论是:以西方伦理审查制度的理论原则为框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可以成为伦理审查制度理论的有利补充。在理论层面,发掘传统儒家文化的相关理论,与西方伦理审查理论原则一同构成中国伦理审查理论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操作层面,充分发挥儒家文化注重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强化伦理审查制度的教育与培训功能,使之成为理论的有效补充。论文包括“导言”、七个章节和“结束语”一共九个部分,分别论证以上观点。“导言”部分,主要介绍对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进行研究的缘起、对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交待论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以及创新性和局限性。第一章考察了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在中国面临的困惑。首先论述了中国的医学和医学人体研究与西方比较的特征。追溯了中国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当前中国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运行现状和困难,并对此现象进行了哲学反思。认为在伦理审查制度构建方面,中国完全照搬西方是不适宜的,为了使伦理审查制度在中国的实践更加有效,需要发掘中国本土化的伦理审查理论基础和方法。第二章对与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相关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包括医学人体研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人体研究中的丑闻,人体研究的内在道德矛盾等基本概念;分析了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几个要素;界定了实施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机构是“机构审查委员会”(IRB,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并提出必须将机构审查委员会与其他种类的伦理委员会相区分,才有利于我国医学人体研究的发展。第三章从理论方面论证西方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理论预设。从纷繁复杂的西方哲学、伦理学思想史中梳理出伦理审查制度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包括原罪说及人性论的双重预设,古典自由主义、宗教与人权理论,新自由主义、原则主义与公平公正,自然法理论与社会契约论。进一步分析了基于这些理论预设的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在当前西方社会以及其他国家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困难。第四章分析了西方伦理审查的文献史、运行现状与困境。首先考察了人体试验国际伦理规范的发展史,分析了这些国际伦理准则在对伦理审查的要求方面发生的细微变化及其含义,结合西方伦理审查当前的运行现状和出现的一些问题,综合得出结论:西方伦理审查陷入了困境。第五章论证了伦理审查当前在中、西方的处境。一方面是整体上的西方伦理危机,伦理审查的困境正是西方伦理危机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随着中、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伦理审查在中国的实践有了改善的机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危机。本章分析了现代西方的伦理危机源自启蒙运动的失败、规范伦理的悖谬和价值理性的消解。论证在全球德性伦理复兴的潮流中,儒家德性伦理作为伦理审查理论补充的可能性。第六章分析论证了中国伦理审查的理论基础体系,包括中国伦理审查的理论基础、理论内容和理论方法。根据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活动的特点,尝试发掘儒家文化中有益的理论内容,以仁爱、公义、智识、诚信四主德作为中国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特有的理论内容;儒家决疑法可以作为解决具体道德两难的理论方法。第七章从教育与培训的角度设计了中国伦理审查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在伦理审查系统中,人的因素即审查者、研究者、受试者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是影响伦理审查实践效果的根本原因。本章论证了中国伦理审查制度“为善”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论证伦理审查传统的四个功能中,教育培训功能的基本性和重要性,并从不同主体的角度为我国伦理审查的教育培训制度设计了一个方案。结束语对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指出不同的道德规范是可能融合的。西方伦理审查理论原则构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中各异的伦理准则,普适伦理与民族伦理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张力。需要发掘中国本土化的伦理审查在理论上的源头活水,使儒家伦理理论和原则成为中国伦理审查制度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弥补西方制度化的伦理审查造成的缺陷。中西方关于伦理审查的对话可以追求坚持原则,和而不同。
祝莉娟[5](2008)在《医学人体试验的受试者人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人体试验的受试者是法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医学人体试验的风险性、受试者法律权利的虚化以及权利保障的弱化,使受试者已经成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应当获得广泛关注和特殊保护。普遍人权理念是受试者人权保护的价值基础。对受试者生命权、健康权等法律权利的保护是受试者人权保护的有效方式。实质正义是受试者人权保护的价值追求。国际层面上,国际医学研究伦理准则是受试者人权国际保护的主要依据,其中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尊重个人原则、个人利益优先原则、善行原则、正义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但是,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外,其他国际准则都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国内层面上,受试者人权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附带性保护与专门性保护。一些发达国家采用后一种模式并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障制度。我国的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立法、行政监管及伦理委员会制度还不完善。我国应当采用受试者人权的专门性保护模式,创制受试者人权保护法,完善现有的人体医学研究一般法与特别法;进一步完善医学人体试验的行政监管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四项重要的保障制度:受试者知情同意制度、伦理委员会制度、临床试验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违法责任及救济制度。
田冬霞[6](2006)在《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构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伦理问题正在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伦理审查委员会作为保障人体研究的科学性、实现其道德内涵的一种机制和实践平台,是人体研究伦理探索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生物医学研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与国际接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实现其伦理审查职能,既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构与机制”一文,试图通过中美比较、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分析,对这个问题做相对全面的阐述。 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项研究贯彻了着名医学伦理学家杜治政先生、李本富先生提出改进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一精神,采纳的基本方法是:1)文献分析法;2)比较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相结合;3)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 导论,界定了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内涵,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阐发“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构”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一章,阐述中美伦理审查委员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当前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通过对天津市三级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现状的问卷调查,提出当前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分别从国家相关政策的依托及其滞后性、国际相关伦理准则的作用及局限、对美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管理体系构建的学习与借鉴三个方面,对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构作出说明。 第四章,从运作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三个维度考察了中美两国的伦理委员会运作监管体系的历史、现状,并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了学习与借鉴美国IRB运作监管体系,完备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监管体系的设想。 第五章,论述了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教育培训与研究交流,自行评估、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重要性、内容、方式,提出了建构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网络的设想。 第六章,提出通过教育强化医药研究机构管理者的伦理观念,提高医学科研、临床工作者的伦理素养,普及公众研究伦理意识的具体途径,营造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良好氛围。
徐白羽[7](2006)在《试论加强国际合作与促进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原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极寻求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合作以促进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十几年来,北京大学医学部作为基地和依托极大地支持和引领了我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增强了相关人员的医学伦理意识以及医学伦理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了伦理学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提升了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的实力,奠定了医学伦理学继续教育的基础,使医学伦理学实现了系统性和跨越式的发展。
段晓宏[8](2001)在《让伦理学为医学和生命科学导航——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美关于临床试验和生物医学实验中人体受试者保护研讨会召开》文中研究说明
二、让伦理学为医学和生命科学导航——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美关于临床试验和生物医学实验中人体受试者保护研讨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伦理学为医学和生命科学导航——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美关于临床试验和生物医学实验中人体受试者保护研讨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一、心脏主题展 |
二、大脑主题展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结束语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与致谢 |
附件 |
(2)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内涵及价值 |
一、概念界定 |
(一) 人文关怀 |
(二) 人文关怀精神 |
(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 |
二、人文关怀精神对医科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
(一) 医科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
(二) 医科大学生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 |
(三) 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 |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价值 |
(一) 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 |
(二) 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 |
(三) 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第二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作用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教育理论 |
(四) 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 |
(一) 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 |
(二) 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 |
(三) 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 |
(四) 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 |
三、国外相关理论 |
(一) “敬畏生命”思想 |
(二) “允许原则”思想 |
(三) “人道主义”思想 |
第三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调查问卷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积极表现 |
(一) 认可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 |
(二) 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
(三) 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 |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消极表现 |
(一) 职业情感淡薄 |
(二) 仁爱精神欠缺 |
(三) 沟通情怀缺位 |
(四) 人文素养薄弱 |
第四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 |
(一) 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 |
(二) 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 |
(三) 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
(四) 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不足之处的成因分析 |
(一) 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
(二) 教学价值观取向偏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 |
(三) 医科大学生认知片面,人文素养养成不足 |
第五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的凝练 |
一、仁爱精神 |
(一) 众善之源,德近佛者可为医 |
(二) 仁者爱人,彰显医者父母心 |
二、沟通情怀 |
(一) “双赢”沟通,重在医患共情 |
(二) 主动热情,呼唤沟通情怀 |
三、至善心理 |
(一) 敬佑生命,追求终极价值 |
(二) 善待生命,向善施善积善 |
四、慎独精神 |
(一) 独居自律,恪守职业良知 |
(二) 省察克治,救死扶伤尽天职 |
五、敬业精神 |
(一) 坚守执着,才近仙者可为医 |
(二) 精益求精,临病胜于临敌 |
第六章 完善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路径 |
一、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 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
(二)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
(三)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 |
二、注重内在素养提升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渗透审美教育 |
(三) 渗透道德教育 |
(四) 渗透人文教育 |
三、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 |
(一) 践行“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
(二) 发扬教师队伍“职业伦理”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
四、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
(一) 加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渗透 |
(二) 强化实验实训课人文文化培养 |
(三) 督促临床实践人文文化践行 |
(四) 营造“医者仁心”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
五、创建“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环境 |
(一) 优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建择业环境 |
(二) 体现对医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创建执业环境 |
(三) 巩固媒体的正面解读与宣传——创建舆论环境 |
(四) 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建大众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一: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3)广西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
1.1 医院伦理委员会概念界定 |
1.2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组织 |
1.2.1 宗旨 |
1.2.2 任务 |
1.2.3 人员组成 |
1.2.4 认证 |
1.3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功能 |
1.3.1 教育与培训功能 |
1.3.2 咨询与建议功能 |
1.3.3 政策研究功能 |
1.3.4 伦理审查与监督功能 |
1.4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管理机制与工作程序 |
1.4.1 管理机制 |
1.4.2 工作程序 |
2 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 |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研究结果 |
2.4.1 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状况调查结果 |
2.4.2 医务人员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 |
2.4.3 患者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 |
2.5 讨论 |
2.5.1 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总体情况 |
2.5.2 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3 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
3 医院伦理委员会规范化运行的对策 |
3.1 加强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人才队伍建设 |
3.2 完善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度 |
3.2.1 完善会议制度 |
3.2.2 充分发挥医院伦理委员会功能 |
3.2.3 加快医院伦理委员会认证 |
3.2.4 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
3.2.5 完善监管机制 |
3.2.6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3.3 加强医院伦理委员会教育、普及伦理知识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哲学反思与制度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四、论文研究思路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伦理审查在中国面临的困惑 |
1.1 中国的医学人体研究及伦理审查的历史 |
1.1.1 中国的医学与医学人体研究 |
1.1.2 中国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兴起与发展 |
1.2 中国伦理审查实践的现状及特点 |
1.2.1 心理特点:各方复杂的心理博弈 |
1.2.2 社会特点:机构构成的官僚主义 |
1.2.3 文化特点:原则运用的拿来主义 |
1.2.4 制度特点:审查程序随机应变 |
1.3 对中国伦理审查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
1.3.1 照搬:因循模仿,食洋不化 |
1.3.2 重构:寻找基础,方法转向 |
1.3.3 回溯:机制保障,德性为本 |
1.4 结语 |
第二章 与伦理审查相关的若干概念辨析 |
2.1 西方医学人体研究:历史与丑闻 |
2.1.1 人体研究概念及重要性 |
2.1.2 人体研究中的丑闻 |
2.1.3 人体研究的内在道德矛盾 |
2.2 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要素分析 |
2.2.1 伦理审查的认识论基础 |
2.2.2 伦理审查:研究的自由与限度 |
2.2.3 伦理审查的受众 |
2.3 伦理委员会类型及机构审查委员会 |
2.3.1 医院伦理委员会(HEC) |
2.3.2 医学伦理委员会(MEC) |
2.3.3 机构审查委员会(IRB) |
2.4 结语 |
第三章 西方伦理审查的理论预设:解析与反思 |
3.1 四个理论预设解析 |
3.1.1 原罪说及人性论的双重预设 |
3.1.2 古典自由主义、宗教与人权理论 |
3.1.3 新自由主义、原则主义与公平公正 |
3.1.4 自然法理论与社会契约论 |
3.2 西方伦理审查理论预设当前面临的问题 |
3.2.1 人性之善恶莫辨 |
3.2.2 权利使美德衰微 |
3.2.3 形式程序掩饰了公平公正 |
3.2.4 社群主义及家庭主义提出的挑战 |
3.2.5 全球化、一体化压制了多元化 |
3.2.6 契约传统遭遇的问题 |
3.3 对西方伦理审查理论预设的反思 |
3.4 结语 |
第四章 伦理审查全球化进程的多角度分析 |
4.1 伦理审查国际规范的历史考察 |
4.1.1 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兴起:纽伦堡法典 |
4.1.2 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发展:一些典型事件的推进 |
4.1.3 有关伦理审查的规则在国际文献中的演变 |
4.2 西方伦理审查的运行现状 |
4.2.1 组织结构松散 |
4.2.2 审查活动商业化 |
4.2.3 审查结论不一致 |
4.2.4 保护受试者的有限性 |
4.2.5 审查过程复杂化 |
4.3 西方伦理审查面临的困境 |
4.3.1 伦理帝国主义的嫌疑 |
4.3.2 伦理原则主义的无能为力 |
4.3.3 无限倒退的困境 |
4.4 结语 |
第五章 伦理审查在当代的处境:危机与机遇 |
5.1 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根源和表现 |
5.1.1 启蒙运动的失败 |
5.1.2 规范伦理的悖谬 |
5.1.3 价值理性的消解 |
5.2 伦理审查的机遇:德性伦理的传承与复兴 |
5.3 儒家德性伦理作为伦理审查普遍理论补充的可能性 |
5.3.1 性善预设 |
5.3.2 社群主义 |
5.3.3 儒家的自我意识 |
5.3.4 医学人体研究的客观需要 |
5.4 结语 |
第六章 中国伦理审查的理论体系:儒家的补充 |
6.1 中国伦理审查的理论基础:德性与制度的契合 |
6.1.1 德性是先导 |
6.1.2 制度为手段 |
6.1.3 伦理审查中的德性与制度 |
6.2 中国伦理审查特有的理论内容 |
6.2.1 仁爱:研究者的精神本质 |
6.2.2 公义:伦理审查各方的利益照顾 |
6.2.3 智识:研究项目科学性的保障 |
6.2.4 诚信:伦理审查和谐关系的精神纽带 |
6.3 中国伦理审查道德判断的理论方法:儒家决疑法 |
6.4 结语 |
第七章 中国伦理审查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教育与培训 |
7.1 伦理审查的制度价值取向 |
7.1.1 伦理审查:以“为善”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
7.1.2 伦理审查实践基础:促研究者行德 |
7.1.3 伦理审查实践理想:使研究者知德 |
7.1.4 由行德而知德:实现伦理审查为善之目的 |
7.2 伦理审查的制度功能 |
7.2.1 审查监督功能 |
7.2.2 教育培训功能 |
7.2.3 咨询服务功能 |
7.2.4 学术不端的调查功能 |
7.3 伦理审查教育培训制度的设计方案 |
7.3.1 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
7.3.2 审查者:伦理培训提升审查能力 |
7.3.3 研究者:科研伦理道德轮训 |
7.3.4 受试者:避免伤害的支持系统构建 |
7.4 结语 |
结束语 对话与圆融:和而不同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医学人体试验的受试者人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法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
前言 |
第一节 医学人体试验与受试者 |
一、医学人体试验的概念 |
二、医学人体试验的受试者与其他参与方 |
第二节 法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
一、法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含义 |
二、弱势群体的“类人权” |
三、弱势群体权利实践的困境 |
第三节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的弱势群体属性 |
一、医学人体试验的风险性 |
二、受试者法律权利的虚化 |
三、受试者权利保障的弱化 |
四、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特殊的弱势群体 |
第一章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的价值 |
第一节 普遍人权理念: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的价值基础 |
一、普遍人权的要义 |
二、普遍人权的时代内涵 |
第二节 法律权利: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的有效方式 |
一、生命权 |
二、健康权 |
三、人的尊严 |
四、完整权 |
五、自主决定权 |
六、隐私权 |
七、个人信息保密 |
八、治疗权与损害补偿权 |
第三节 实质正义: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的价值追求 |
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
二、追求实质正义 |
第二章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的国际保护 |
第一节 保护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的普遍性国际准则 |
一、《纽伦堡法典》 |
二、《赫尔辛基宣言》 |
三、《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四、《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与《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指南》 |
五、《艾滋病预防生物医学试验的伦理考虑》 |
六、《世界生物伦理与人权宣言》 |
第二节 其他国际组织有关保护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的文件 |
一、欧盟立法 |
二、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文件 |
第三节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
一、尊重个人原则 |
二、个人利益优先原则 |
三、善行原则 |
四、正义原则 |
五、科学性原则 |
第四节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国际保护制度的评述与展望 |
一、评述 |
二、展望 |
第三章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的国内保护 |
第一节 保护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国家立法实践 |
一、美国的立法实践 |
二、法国的立法实践 |
三、日本的立法实践 |
四、发展中国家的立法概况 |
五、受试者人权保护的国内立法模式 |
第二节 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国家人权保障模式 |
一、行政监管制度 |
二、伦理委员会审查制度 |
三、违法责任及救济制度 |
第四章 我国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制度:问题与完善 |
第一节 我国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制度现状 |
一、立法现状 |
二、行政监管制度现状 |
三、伦理委员会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的立法构建 |
一、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护的立法模式选择 |
二、医学人体试验受试者人权保障制度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构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内涵的界定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内涵界定的必要性 |
二、美国两种类型的伦理委员会的产生背景、功能 |
三、中国伦理委员会的产生背景、功能 |
四、伦理审查委员会内涵的界定 |
第二节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研究的现状 |
二、伦理审查委员会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必要性及意义 |
一、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二、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意义 |
第一章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现状的一个缩影——天津市三级医院审查伦理委员会的调查研究 |
第二节 影响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资源清点 |
一、中国相关政策的依托及其滞后性 |
二、国际相关伦理准则的作用与局限 |
三、对美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管理体系的学习与借鉴 |
第四章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具体途径(上):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监管体系的完备 |
第一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监管体系的构想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机制的改进 |
二、伦理审查委员会管理机制的支撑 |
三、伦理审查委员会监督机制的保障 |
第二节 国家伦理委员会的作用及职能发挥 |
一、国家伦理委员会的作用——来自美国国家伦理委员会的例证 |
二、中国卫生部伦理委员会的发展历史及职责 |
三、加强中国国家伦理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加速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监管体系的完善 |
第三节 美国相关行业协会联合自律管制模式——IRB认证体系的启示 |
一、IRB认证体系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
二、AAHRPP的IRB认证体系简介及受益 |
三、对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启示 |
第五章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具体途径(中):伦理审查委员会工作能力的强化 |
第一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自身教育培训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 |
二、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教育培训的目标 |
三、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教育培训的内容 |
四、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教育培训的基本方法 |
五、有效开展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教育培训活动的建议 |
第二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研究与交流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研究与交流概论 |
二、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研究与交流的现状与建议 |
第三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自我评估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质量评估概论 |
二、伦理审查委员会自我评估 |
三、对于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自行评估活动的建议 |
第四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内涵 |
二、伦理审查委员会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相关问题 |
第五节 教育、研究交流、自评及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整合——伦理审查委员会网络的建构 |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网络的涵义 |
二、伦理审查委员会网络建构的重要意义 |
三、伦理审查委员会网络:个案分析与比较、启发 |
第六章 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建构的具体途径(下):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氛围的营造 |
一、营造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氛围的核心是强化伦理意识 |
二、研究伦理学的教育普及是营造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氛围的必由之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英名词对照表 |
附录二 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调查问卷 |
致谢一 |
致谢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试论加强国际合作与促进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明确目标, 促进医学伦理学学科发展 |
1.1 推动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 |
1.2 加快医学伦理学师资培养 |
2 研讨交流, 加强了医学伦理价值观建设 |
2.1 开展中美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 |
2.2 增强医学伦理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3 增强意识, 奠定了医学伦理学继续教育的基础 |
四、让伦理学为医学和生命科学导航——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美关于临床试验和生物医学实验中人体受试者保护研讨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D]. 孙新红. 山东大学, 2017(03)
- [3]广西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D]. 伍龙.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4]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哲学反思与制度实践路径[D]. 邓蕊. 山西大学, 2012(01)
- [5]医学人体试验的受试者人权问题研究[D]. 祝莉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 [6]中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构与机制[D]. 田冬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06(09)
- [7]试论加强国际合作与促进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发展[J]. 徐白羽.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01)
- [8]让伦理学为医学和生命科学导航——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美关于临床试验和生物医学实验中人体受试者保护研讨会召开[J]. 段晓宏.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