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来《软件工程师》读者<调查问卷>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葛淑琦[1](2021)在《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针灸疗法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表以探讨针刺的疗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针刺领域有哪些疗效确切的病种,针刺对哪些病种治疗潜力较大但目前仍欠缺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针对前者需要进一步推广疗效确切的病种应用针刺治疗,针对后者应大力支持相关针刺潜力病种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证据。因此有必要应用科学的理念及方法,对目前针刺领域海量的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本研究的目的:1.完善Epistemonikos系统评价数据库中针灸系统评价,以扩大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为本次研究做好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2.通过对针刺临床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一方面以明确目前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以加大针刺疗法在该领域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总结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病种,以进一步加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3.明确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将来进一步完善针刺证据体系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Epistemonikos数据库开发团队建立合作,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初步对不同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进行分类筛选,“链接”系统评价纳入的原始研究。2.采用证据图谱的证据整合方法,明确研究问题、建立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面地检索文献、规范地提取数据、以可视化的方法展示研究结果,科学归纳和评价针刺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证据群,明确目前针刺领域证据现状,包括证据的PICO(疾病类型、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分布特征,针刺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中最新的治疗效果以及证据质量等。应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评价证据体的质量,AMST 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3.对多年从事针灸临床及学术工作的针灸医师展开问卷调查,明确目前缺乏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针刺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结果:1.全面完善了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完成了 20个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筛选,系统评价的数量总体较筛选前增加了 545篇。成功对332篇针灸系统评价完成了“链接”原始研究的工作。结果可供全球用户免费使用。2.研究纳入了 80篇针刺系统评价,涉及12个疾病领域,80种疾病。研究数据包括来自1427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23个结局指标。神经系统疾病(n=26,32.5%)、结缔组织疾病(n=9,11.3%)、精神类疾病(n=8,10%)、妇科疾病(n=8,10%)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多。耳鼻喉疾病(n=2,2.5%)、眼科疾病(n=1,1.3%)、营养和代谢类疾病(n=1,1.3%)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少。将较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共涉及20种疾病,总结如下: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SMD:-1.21,95%CI:-1.72 to-0.71)、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交流功能(SMD:1.01,95%CI:0.81 to 1.2)、缓解抽动障碍患者抽搐的严重程度(SMD:-1.29,95%CI:-1.87 to-0.7)、缓解肌筋膜疼痛(SMD:-1,95%CI:-1.43 to-0.57)、降低泌尿系感染复发(R R:0.39,95%CI:0.26 to 0.58;ARR:322 fewer per 1,000;95%CI:from 391 f ewer to 222 fewer)、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SMD:1.11,95%CI:0.67 to 1.56)、提高产后 24h 有效泌乳率(RR:2.24,95%CI:1.58 to 3.17;ARR:380 more per 1,000;95%CI:from 178 more to 666 more)、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率(RR:2.63,95%CI:1.6 to 4.32;ARR:464 more per 1,000;95%CI:from 112 more to 1,000 more)、缓解颈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肩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非特异性腰痛(SMD:-0.42;95%CI:-0.62,-0.22)、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SMD:-0.42;95%CI:-0.62,-0.22)、改善慢性疼痛引起的情绪障碍(SMD:-0.42;95%CI:-0.62,-0.22)、缩短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住院时长(SMD:-0.5;95%CI:-0.69,-0.32)、改善乳腺癌术后潮热(SMD:-0.44;95%CI:-0.73,-0.15)、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SMD:-0.47;95%CI:-0.87,-0.08)、提高髋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SMD:-0.56;95%CI:-1.07,-0.05)、缓解纤维肌痛(SM D:-0.49;95%CI:-0.79,-0.2)、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SMD:-0.33;95%CI:-0.45,-0.21)、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SMD:-0.47;95%CI:-0.67,-0.27)。针对此类有较高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扩大针刺在该系列疾病中的传播。将仅有低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疾病,共计46种,例如: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SMD:-1.01,95%C I:-1.38 to-0.65)、缓解神经性疼痛(SMD:-0.96,95%CI:-1.27 to-0.64)、改善儿童自闭症症状(SMD:-1.87,95%CI:-3.21 to-0.53)、缓解腕管综合征疼痛症状(SMD:-1.14,95%CI:-1.98 to-0.3)、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命质量(S MD:1.19,95%CI:0.88 to 1.5)、减轻慢性前列腺炎排尿症状(SMD:-0.87,95%C I:-1.10 to-0.64)、降低对阿片类物质的渴望(SMD:-1.26,95%CI:-1.73 to-0.78)、缓解痛经(SMD:-0.93,95%CI:-1.39 to-0.47)等。针刺治疗此类疾病有进一步明确疗效的潜力,应进行高质量的证据研究。3.问卷发放给16位专家后,有15位专家填写了有效的问卷,专家的整体积极系数较高。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没有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疾病中,有多种疾病被专家选择为针刺临床适应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涉及的疾病较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下颌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冈下肌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症、肩胛肋骨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腓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正中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疾患、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麻痹)、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结论:针对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进一步增加传播力度,扩大针刺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对于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有潜力的领域,未来值得投入更多研究。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弥补差距。
武志飞[2](2021)在《青岛地铁8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地铁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铁对提高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地铁建设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环境复杂且受自然、社会、技术、安全等多方面风险的影响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特别是在地铁施工过程中,施工风险因素难以明确量化且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更具挑战性。本文从青岛地铁8号线建设实际出发来研究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问题,选取青岛地铁8号线最具代表性过海段来进行研究。对项目风险管理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概述,对风险管理的识别、分析、评价、应对等相关内容进行说明,评述了前期的一些研究成果。根据地铁施工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到了工作分解结构(WBS);根据部分文献资料并充分发挥了专家组成的焦点小组的作用,讨论得到了风险分解结构(RBS)。通过专家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了 27项子工程项目、32项风险因素组成的WBS-RBS矩阵,完成了对施工过程风险因素的风险识别。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网络分析法(ANP)构建了多层次、多准则ANP分析模型,详细阐述风险因素排序求解过程,对施工项目风险因素进行权重总排序,给出了基于ANP的地铁施工项目分析流程,并证明了网络分析法在处理复杂风险因素相互影响关系的有效性。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中的风险因素集和评语集,向地铁施工专家发送了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建立模糊判断矩阵,并依据风险因素总权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地铁施工项目总体处于一般风险状态。根据风险因素的不同权重,划分了风险等级。通过对施工阶段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评价,找到科学合理的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措施,不断优化风险处置方案,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更好的保护工程项目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相关的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监管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也为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有益借鉴。
吴雅威[3](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毛君怡[4](2021)在《创造性叛逆视角下鲁迅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基于海外读者反映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海外译介最广的作家之一,鲁迅在英文世界的传播与接受历来广受学界关注,但现存研究多从个案出发,或集中个别译本,或聚焦个别译者,对他们的译事活动、翻译特征和传播接受环节作历时梳理,缺乏从真实读者出发,兼顾译文特征和译介途径的共时性实证调查,且前人研究主要针对其小说,少涉及其诗歌、散文与生平介绍。作为译介的最终环节,真实受众的反馈和结构分析是调整译介手段、提升译介效果的前提。现存接受研究主要分为综合性的文献梳理和基于英美读者译文比读的问卷调查两类,前者难以细致考察翻译因素和文本外因素对译作接受效果的影响,而后者因实验对象并非真实读者,实验步骤过于机械而缺乏一定生态效度,结论可信度有所折损。因此,本文以海外用户最多、遍及最广的知名书评网站亚马逊(Amazon)、好读网(Goodreads)和藏书馆(Library Thing)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受众为调查对象,借问卷考察了受众结构、阅读目的、途径、选择和考量译文的标准及中国文学在他国的可获取度。针对鲁迅的真实受众,笔者进一步跟踪访谈,了解其获悉作家作品的渠道、阅读体裁及读后印象,基于这些数据分析了文化距离、传播途径、阅读类别和受众类型对作家接受的影响,概述了鲁迅在各国的接受现状。为进一步分析译文因素及读者因素对作品接受的具体作用,笔者邀请答卷者中的45名读者参与了《药》5译文的自然比读,要求他们根据个人需求选取最佳译文,列举并点评各译的优劣之处,为后期梳理海外受众译文评价的真实关注点与理由,分析其身份背景、阅读目的、作品熟悉度与态度对译文选择和评价的影响搜集了原始数据。本文以鲁迅在英文世界的接受为例,从创造性叛逆视角出发,综合问卷、跟踪访谈和译文比读等手段,结合现存文献和后期所得一手数据,宏观上考察了中国文学在当今英语世界传播过程中接受环境和接受者叛逆的具体运作,微观上探析了英语读者译文选评的实际指标与影响因子。论文共5章,前言简述了鲁迅英文世界接受的现存研究、国外文学接受的实证研究和本研究所基于的现实条件。首章点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创新点和难点及整体结构框架。其中,创新点主要分为视角创新、方法创新与理念创新。而难点在于问卷的合理设计、分发收集及数据的梳理分析。第二章对文中关键理论概念(“折射”、“意识形态”、“诗学”、“创造性叛逆”、“文学事实”和“文学消费”)、数据取材过程及其背后理据进行详释。第三章是对数据来源的说明和结果的分析,前半部分对英语国家鲁迅接受途径及结果进行概述与原因分析;后半部分是对非英美国家读者接触评价鲁迅的动机考察与差异分析。第四章基于45名读者自然比读的结果、前期问卷和后期回访所得数据,对读者译文偏好与实际评价标准做了深入考察。结果发现:读者的身份背景(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和文化态度)、阅读动机及对原作的熟悉度都会影响其译文的选取,而读者与原、译文间的相对距离、对原文的现有知识、文化背景和态度比其阅读动机对选取结果的影响更大。读者在评判文本时主要集中文学性、文化性和措辞合理性三方面,且文学素养、审美追求和多语背景会增加读者对文学性的敏感度。具体而言,读者对具象指标(句型、用词和时态)的评判多基于译作是否遵循译入语文学规范,对抽象指标(情境描绘是否富有诗意、语言风格是否得体)的评判多受个人审美偏好、译文期待和对原作风格的前知识所影响。读者对不同文化词汇处理受其阅读动机、前知识、文化态度、文化词汇类别和文本类型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人名称谓、俚语俗语和文化意象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重要元素,是海外读者在点评文化元素处理时的集中关注点,且他们整体希望译者能采用合适手段(而非简单异化)来促进其对文章的理解。就措辞而言,读者主要批评措辞违背人物身份和故事背景、原作主旨、译文接受环境与翻译文学本质5类情况。但对措辞合理性的考量居于文学性与文化社会信息传递度之后。第五章“结语”基于问卷结果对中国文学海外接受现状,据问卷与实验结果对鲁迅在当代英文世界的接受,对海外读者的译文考察指标与偏好进行梳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张赛男[5](2021)在《L公司客户满意度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公司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后,通过有效的市场宣传,能够迅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但同时,随着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以及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使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这让L公司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论文以客户满意度经典模型为理论依据,介绍了L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了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的优劣势。接着,通过公司访谈了解了公司在公司形象、公司产品、公司服务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客户满意度数据。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五个因素包括:产品价格、公司品牌推广、销售报价及时率、产品生产周期、质量投诉处理及时率等。从这五个因素着手,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样化推广渠道、调整价格、缩短报价周期、提高质量部门服务、缩短产品交付周期等提升方案。为保证方案能被落实,在方案的执行、加大投入经费、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了保证措施。论文通过企业访谈,得出客户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方案。从而达到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的目的。论文研究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对本行业的其它公司也有所启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承欣[6](2021)在《Y国有企业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研究 ——以某APP项目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推动下,传统企业为了抢先数字化产业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将进行转型升级。低成本、高效率的软件外包服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使用,但其自身具有的项目风险也一直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对软件外包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从发包方的角度,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对Y公司某外包项目进行分析,主要从项目团队、项目需求以及项目进度三个方面进行制定管理方案。项目团队和谐是项目成功的前提,管理人员配比不当,管理思维落后以及外包人员使用不当会出现项目人员矛盾冲突,缺乏工作积极性的现象。对此提出了建立沟通信任、能力信任以及善意信任的机制;完善了奖惩兼备可提高项目人员工作态度的人员绩效考核方案;制定了全面有效的冲突处理方案。需求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依据相关理论从需求收集、需求评审、需求变更以及需求变更追踪这几方面,对公司原有的需求管理方案进行了改进。为了项目能按计划推进,制定了双阶段的工作分解模型和权责分配的改进方案以保证项目进度的稳定。本文注重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公司内部资料和理论知识自制了大量图表。为体现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引入了禅道项目管理工具和甘特图。通过对目标案例深入研究,已达到降低项目风险、提升项目稳定、保证项目成功的目的。该管理方案既强调了人际关系在项目中的重要性,又利用了 PMBOK和敏捷相关理论,从需求和进度上进行优化,为外包管理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参考。
李晓宁[7](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朱厢炜[9](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钱红亮[10](2020)在《保险格式条款阅读欠缺之规制路径及其选择》文中提出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至少消费者保险合同之缔结,投保人鲜有阅读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者,此即本研究所言“阅读欠缺”或谓“不阅读就签字”,是世界各地保险交易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此种现象之流行,是理性、社会、认知等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理性方面,投保人通常无力理解也无从磋商条款内容,很可能作出阅读的成本超过预期收益的判断;投保人即使作出相反的判断,还要面对(通常为保险人故意安排的)阻碍他们审视合同细节的社会压力;认知方面,即便存在掠夺性格式条款,投保人也很可能没有能力理性地回应与处理。阅读欠缺并非出于懒惰懈怠或道义有欠,而是投保人有限理性和认知局限的反映,是理性的“非理性”选择和合理的不知。自由市场的绝对拥护者主张,阅读欠缺不成问题、不用担心,也就不必规制。他们承认,大多数投保人不阅读,但是,在竞争市场中,只要有足够多的少数投保人(边际消费者)阅读、理解、知晓合同之内容,并根据所知信息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寻购更好的保险产品(保单条款),就足以迫使并激励保险人向所有投保人提供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条款,因为保险人回应的是作为整体的投保人,总是在争夺与边际消费者的交易机会,此即少数阅读者理论。该理论总体失败:一者,真正阅读的投保人太少,足够多的少数阅读者无从出现,知之甚详且精明强干的消费者之数量不足,无法形成投保人群体关于保单质量的共同认知,充分的市场压力之集聚成为无源之水,藉由市场力量精确定价保险合同之期望必然是水中之月;二者,即便少数阅读者达到最低比例,他们通常亦无能为力,一方面投保人是有限理性的,即便知悉条款内容,也可能于决定是否投保之际非理性地忽视之,另一方面保险人可通过批注区别对待知情的投保人和不知的投保人,向知情的投保人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条款,知情的投保人之存在将无助于其他消费者之保护。通常认为,阅读欠缺引发合意缺失与市场失灵两大问题。前者是从合同双方的个体视角而言,即倘若对保险格式文字所创设的法律关系一无所知,投保人就不可能对斯项法律关系表示知情的、真正的同意,保险格式合同与当事人真意合致不能相提并论。后者是从市场运转的总体视角而言,既然投保人无心费神或无力回应保单条款的细致内容,也就不可能就保单内容货比三家,寻购机制失灵,人们因而不能指望市场力量有效约束保险产品质量,无法仰赖市场竞争激励保险人提升条款质量。此外,投保人群体通常具有期待乐观主义倾向,即期待的保单条款好过实际的保单条款,或者期待的承保范围宽于实际的承保条款,或者预期的承保除外窄于实际的除外条款。乐观期待之下,投保人付费意愿更高,保单质量倾向于低落。阅读欠缺之规制路径,可分为程序规制与实质规制。程序规制旨在改善缔约程序本身,力图通过直接规制缔约行为,优化众多个别保险交易的条件、环境和状况,从而优化整体保险市场的运转。易言之,从合同双方的个体视角而言,是为贯彻意思自治,从市场运转的整体视角而言,是为促进市场健康。程序路径从保险合同订立成立规则入手,主张实施阅读促进类法律规范,提供阅读机会,降低阅读成本,激励阅读行为,矫正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护投保人知的权利和以之为基础的选择权,治愈合同同意过程中的瑕疵,处理那些妨碍完全和公平缔约行为的、可能有损保险市场健康的因素,例如,道德危险和逆选择。阅读义务规则,即“签字即视为同意”,是英美普通法上阅读促进类法律规范的制度起点,为解决阅读欠缺问题最为传统的程序工具。保险合同阅读义务规则的传统完整表述为,签字订约之前,保单交付之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有义务阅读、理解、知悉合同内容及检视保险保障是否适合需要的义务;倘若本有机会阅读保险合同,那么除非存在欺诈或胁迫,不可反驳地推定其已经阅读、理解、知悉且同意了合同内容,无论其事实上有无和有无能力阅读。按阅读机会逻辑,投保人是在自主选择不阅读的情况下表示了同意,应受格式合同条款约束。阅读保险合同作为行为要求,性质上为“不真正义务”,是行为人为自己利益而负担的“职责”。严格而言,阅读义务出现时,阅读欠缺还只是个别问题,而非普遍现象。阅读同意推定的创设基础传统上为“签字”与“同意”之间的高概率联系及当事人主观意思难以证明,皆已不符现代保险交易实际。阅读不再是合理的注意标准,推动投保人透过阅读日见扩张的信息披露达于知情同意无异于唐吉坷德式的一厢情愿。“签字”仅剩作为合同关系起点的象征性意义,投保人主观意思难以进入保单。消费者对保单内容之合理期待比起保险人对消费者签字同意之信赖更需法律保护,保险合同法应当且可以放弃阅读义务规则,并考虑引入“异常条款”。保险产品类型多样,承保范围各有千秋,各类保单之中,保险人承担不同的保险责任。促进保单用语清楚确定、通俗易懂,进而促进其上的承保范围信息更加清晰、具体和明确,明确各种具体损失分别可以得到哪种保障,是保险法的核心目标之一。保险立法促进保险合同清晰明确的最大努力是不利解释规则。保单清晰化通俗化虽难以激励投保人签字订约之前阅读合同,但仍有其价值和益处:一是便利消费者在发生保险事故或出现保险纠纷之后检视保单条款,据之减损索赔,实现权利、履行义务,评判保险人理赔决定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阻止不公平理赔;二是便利保险中间人、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市场中间人研究保单,传播利用所得信息,形成社会压力和声誉压力,迫使并激励保险人提供公平而有效率的保单;三是便利保险监管者审阅审核,提高监理效果。明确说明义务,是我国保险法上矫正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核心的程序规则,是一种履行标准和成本极高的实质性义务,这有别于国外立法上常见的形式化的保险人信息提供义务。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抑或一般说明义务和条款提供义务,作为程序规制,在规制效果和目标之实现上,都受制于投保人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成本、能力、意愿和需要。保险人披露信息须遵循少量核心信息、外观形式统一、时点适合的原则,我国保险法上的程序规制体系应依此三原则进行彻底改造,而非简单地回归形式化的保险人信息提供义务。本文建议,保险人应定期实施“期待具体化”之田野调查,经此明了被保险人对保单条款的期待是否准确。满足理性被保险人客观合理期待的条款具有拘束力,即便隐藏于保单之中不足以引起注意,或仅当投保人主动索取时保险人方提供,或表述之语言模糊。推定预期之外不利条款没有拘束力,除非保险人以合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专门设计的、具有标准格式的“警示栏”之形式外观予以特别提示并说明。为防止不当运用或过度使用警示栏,一方面应从其中剔除那些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合理期待的条款,他方面应在其中依照消费者眼中的重要性递减顺序排列预期之外不利条款。期待具体化与警示栏一同彻底埋葬了阅读义务,合力提升那些最有可能阻碍意思合致的预期之外条款的可见性及可知性,节约利用保险消费者稀缺的注意力与理解力。针对明确说明义务所披露的信息很可能与投保人的实际信息需要不匹配,可借鉴引入德国法上保险人咨询建议义务。实质规制旨在直接作用于格式条款的内容,而不考虑投保人订约之前有没有阅读或有没有机会阅读,其以理赔结果为中心,授权法院、保险监管机构等公共决策者判定保险格式条款是否足够公平合理,追求实现契约实质正义,满足保险消费者保障需要。美国法上,实质规制主要为司法规制,大体上藉由合同解释实现,主要工具有不利解释规则和合理期待原则,它们也具有迫使信息披露功能,例如,合理期待原则要求法院置超出被保险人合理期待的未经阅读条款于不顾,除非保险人于缔约时已向被保险人予以特别说明。可见,程序规制与实质规制一前一后分守要津,构成双向通道,互成犄角之势,一方面,法院事后对保险合同之司法规制激励保险人事前向消费者披露条款信息,它方面,保险人事前披露之范围影响法院为增加保险人责任而扩张解释条款、重写保险合同之意愿强度。二者合力实现保险法的另一个核心目标,即激励承保责任信息之生产、传播和流动,促进保险消费者获取、理解并利用清晰准确的承保范围信息。实质规制具体方案之建构传统上从合意缺失角度出发,主要有概括同意论、授权许可论和推定格式条款不可执行论,目前占主导的是概括同意论。真伪合同条款两分论为最新的理论发展,为保险格式条款效力评价提供了新的工具,保险格式文件中的具体文句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保险合同双方共同意思之形成有贡献、已进入实际协议的合同条款,是契约性的;一类是对合同双方共同意思之形成无贡献、未进入实际协议的随行文句,伪契约性的,不具有拘束力。规制立场的证成上,除了合意缺失说(缔约地位不平等说)、市场失灵说、消费者保护说、大众福利说等在合同法领域普遍适用者,新近的理论发展从保险本质属性的法学分析角度切入,在保险公用事业说(公共产品说)、产品说、社会治理说(社会连带说)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价值诉求和规制主张。这些新的学说更具保险特色,更契合保险特性,旨在促进保险产品可获得和可利用,为思考保险格式条款外之权利义务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通过规制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公共政策的达成提供新的正当理由。主流的保险合同说主张保险是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自愿缔结的一份协议,阅读欠缺之规制,应遵循合同法的通常规范,合意缺失说即是以此为论证的逻辑起点。保险公用事业说主张,保险可谓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为社会或公众所必需,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应确保其可获得。产品说的视野中,保险更似一种有形商品,规制保险格式条款之规则应类似于规制产品设计瑕疵之规则,法律有必要引入标准承保范围,设定最低保障水准,控制保单质量。治理说强调,保险为社会连带与技术理性的完美融合,发挥着行为控制、风险管理和促进连带的治理功能,保险权利和义务不仅在法律上存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也在事实上存在于众被保险人之间,保险契约双方当事人应立于整个风险共同团体之利益之立场,不可纯依民法上双务合同之概念将对方置于对立敌对之地位,判定双方之权利义务归属,须不时以风险共同团体内其他成员之利益为出发点。阅读欠缺之规制,因而不能视为一个纯粹合同问题,其基础和底盘是保险法内在的多元价值和目标追求。保险法律规范之解释和适用,阅读欠缺问题之规制,应综合考虑相互作用、相互比较的多元价值和多种目标,不可仅仅依据意思自治这一单一理念。程序规制趋向于低效或无效,投保人意思自治的目标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充分实现,更难保障保险合同公平而有效率。用投保人不理解的语言,超出投保人想要知道的范围,告知投保人信息,这不应产生什么法律上的效果,更不应成为法律规制阅读欠缺的主要路径。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务强化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将其作为规制阅读欠缺的主要路径,并不可行,亦不可取。运用动态系统论,可将保险法体系化地解释为三个重要原则的组合:保障意思自治、实现对价平衡和满足合理期待。意思自治之不足,应通过保障合理期待与贯彻对价平衡填补。立法、司法与学术应改变“重程序,轻实质”的思路,转向更趋有效、更加直接、更为重要的保单质量(内容)控制规范和实现合理期待的制度保障。保险格式条款阅读欠缺之规制,应以实质规制为主、程序规制为辅,综合贯彻保险法三项核心价值,方可实现保险合同实质公平。
二、往来《软件工程师》读者<调查问卷>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往来《软件工程师》读者<调查问卷>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及证据研究现状 |
1.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 |
1.1.2 针灸临床试验证据现状 |
1.1.3 针灸系统评价证据现状 |
1.2 证据图谱 |
1.2.1 证据图谱的定义与起源 |
1.2.2 中医药领域开展证据图谱研究的必要性 |
1.2.3 严谨的制作步骤确保了证据图谱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
1.2.4 与系统评价等其他证据整合方法的对比 |
1.2.5 小结 |
1.3 Epistemonikos数据库 |
1.3.1 专业系统评价数据库诞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
1.3.2 Epistemonikos数据库介绍 |
1.3.3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与同类数据库相比较的优势 |
第二章 Epistemonikos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库中与针灸疗法相关的系统评价 |
2.1 人员筹备与分工合作 |
2.2 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 |
2.3 针灸疗法系统评价的筛选 |
2.3.1 针灸系统评价的筛选标准 |
2.3.2 计算机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
2.3.3 人工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
2.4 “链接”原始研究 |
2.4.1 “链接”的步骤和方法 |
2.4.2 链接的结果 |
2.5 讨论 |
2.5.1 本项工作的必要性 |
2.5.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三章 针刺系统评价的证据图谱与质量评估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2 文献检索 |
3.1.3 文献筛选 |
3.1.4 文献的补充与更新 |
3.1.5 数据提取与更新 |
3.1.6 质量评价 |
3.1.7 结果可视化展示方法 |
3.1.8 统计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3.2.2 更新系统评价 |
3.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5 证据图谱 |
3.2.6 针刺优势病种推荐 |
3.2.7 针刺有治疗潜力的疾病 |
3.2.8 针刺的安全性 |
3.3 讨论 |
3.3.1 研究结果概况 |
3.3.2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 |
3.3.3 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的影响 |
3.3.4 针刺的不良反应 |
3.3.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3.3.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四章 证据与实践的差距——专家问卷调查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专家遴选 |
4.2.2 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
4.2.3 调查方法 |
4.2.4 统计学方法 |
4.3 调查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专家积极系数 |
4.3.3 调查问卷结果 |
4.4 讨论 |
4.4.1 研究意义 |
4.4.2 研究的不足 |
4.4.3 未来研究方向 |
4.4.4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青岛地铁8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1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
2.1.2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2 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
2.2.1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2.2.2 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
2.2.3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2.2.4 项目风险应对方法 |
2.3 地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地铁8号线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 |
3.1 青岛地铁8号线项目背景 |
3.1.1 青岛地铁8号线基本情况 |
3.1.2 区域工程地质情况 |
3.1.3 区域水文情况 |
3.2 基于WBS-RBS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3.2.1 施工安全工作分解结构分析 |
3.2.2 施工安全风险分解结构分析 |
3.2.3 “一站一区间”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网络分析法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4.1 基于ANP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
4.1.1 “一站一区间”工程WBS的AHP模型的建立 |
4.1.2 子工程风险因素RBS的ANP模型的建立 |
4.1.3 整体工程风险因素的ANP模型的建立 |
4.1.4 ANP软件简介 |
4.2 基于AHP模型的工程项目重要度排序 |
4.2.1 构造各判断矩阵 |
4.2.2 层次排序计算 |
4.2.3 合成各层元素权重 |
4.2.4 有关计算数据 |
4.3 基于ANP模型的子工程风险因素权重向量求解及排序 |
4.3.1 风险属性权重计算 |
4.3.2 单准则下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
4.3.3 多准则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
4.3.4 整体工程风险因素的权重向量和排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地铁8号线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步骤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施工风险评价 |
5.2.1 风险评价等级 |
5.2.2 整体工程的模糊综合评价 |
5.3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青岛地铁8号线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6.1 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
6.1.1 重要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
6.1.2 较重要风险应对措施 |
6.1.3 次要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
6.2 项目整体风险应对措施建议 |
6.2.1 明挖车站建议 |
6.2.2 矿山法暗挖区间施工建议 |
6.2.3 盾构区间施工建议 |
6.2.4 机电装饰装修工程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1 “一站一区间”基于WBS和RBS的风险识别 |
附表2 风险因素互相影响关系调查表 |
附表3 风险因素互相影响关系调查表(E_(35)) |
附表4 盾构掘进E_(35)B_1准则下未赋权超矩阵 |
附表5 盾构掘进E_(35)B_1准则下赋权超矩阵 |
附表6 整体工程风险因素的权重向量和排序 |
附表7 青岛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创造性叛逆视角下鲁迅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基于海外读者反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文献综述:国内外翻译接受研究概况 |
(二)现实背景:网络书评的兴起、作用及特征 |
二、研究目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目的 |
(二)创新点与难点 |
三、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理论概念和实证方法的介绍 |
一、理论概念 |
(一)“文学事实”与“文学消费” |
(二)接受环境和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
二、实证方法及具体操作 |
(一)调查问卷与跟踪访谈 |
(二)译文自然比读实验介绍 |
(三)回访调查及反馈者信息 |
第三章 鲁迅在英文世界的现存形象及其接受 |
一、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二、英美教育体系和社会媒体中的鲁迅形象及其接受 |
(一)美国对鲁迅形象的塑造与接受 |
(二)其他英语国家对鲁迅形象的塑造及接受 |
三、其他国家英文读者对英语世界中鲁迅形象的接受 |
第四章 读者的译文偏好与评价标准:基于译文比读实验与回访调查 |
一、阅读目的驱动下的“最佳”译文 |
(一)数据来源简介 |
(二)蓝译追随者:欧美青年读者与非预期读者为主 |
(三)杨译偏好者:跨文化背景读者与专业读者为主 |
(四)莱译追随者:美国研究学习型读者为主 |
(五)肯译偏好者——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守护者 |
二、读者的译文评价标准——文学性、文化性和措辞合理性 |
(一)译作的文学性:“译语”文学还是“原语”文学? |
(二)译作的文化性:“民族化”还是“全球化”? |
(三)超出读者接受范围的措辞 |
结语 |
一、主要发现 |
二、中国文学在当今英语世界的接受语境 |
(一)数据来源 |
(二)客观条件 |
(三)读者因素 |
三、贡献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 |
附录二 答卷情况 |
附录三 文中提及的读者反馈表 |
(5)L公司客户满意度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客户满意度研究 |
1.3.2 国内客户满意度研究 |
1.4 相关理论 |
1.4.1 客户满意及忠诚 |
1.4.2 客户满意度 |
1.4.3 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 |
1.5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 |
2.1 内部环境分析 |
2.1.1 L公司介绍 |
2.1.2 L公司的产品介绍 |
2.1.3 L公司组织架构 |
2.1.4 L公司的销售情况 |
2.1.5 内部环境分析 |
2.2 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 |
2.2.2 行业介绍 |
2.2.3 国外行业发展介绍 |
2.2.4 国内行业发展介绍 |
2.2.5 竞争对手分析 |
2.2.6 外部环境分析 |
2.3 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L公司客户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
3.1 L公司客户情况介绍 |
3.1.1 L公司客户地域分布 |
3.1.2 L公司客户发展阶段 |
3.1.3 L公司客户的销售额分析 |
3.2 L公司客户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
3.2.1 L公司形象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
3.2.2 公司产品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
3.2.3 公司服务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L公司客户满意度问题分析 |
4.1 问卷选项选择与建立 |
4.1.1 问卷选项选择 |
4.1.2 问卷选项建立 |
4.2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4.2.1 问卷的设计 |
4.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3 问卷有效性、及统计分析 |
4.3.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4.3.2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4.4 客户满意度回归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L公司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 |
5.1 客户满意度改善目标 |
5.2 强化公司形象管理 |
5.2.1 多样化推广渠道 |
5.2.2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
5.2.3 调整市场定位 |
5.2.4 产品价格本土化 |
5.3 加强公司服务管理 |
5.3.1 缩短销售部门报价时长 |
5.3.2 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
5.3.3 提高质量部门服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L公司提升客户满意度的保障 |
6.1 方案的落实执行 |
6.2 经费投入保障 |
6.2.1 加大市场推广经费 |
6.2.2 加大运送经费 |
6.2.3 加大专家聘用经费 |
6.2.4 加大人力成本投入 |
6.3 制度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论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6)Y国有企业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研究 ——以某APP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路线 |
1.6 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软件项目外包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项目及软件外包项目 |
2.1.1 项目和软件项目概念 |
2.1.2 软件项目外包及发展现状 |
2.2 软件的项目管理 |
2.2.1 项目管理特性以及管理过程 |
2.2.2 软件项目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
2.2.3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
2.2.4 信息机制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公司管理现状及分析 |
3.1 Y公司基本情况 |
3.1.1 Y公司简介及组织架构 |
3.1.2 Y公司外包项目管理现状 |
3.2 APP项目简介 |
3.2.1 项目背景 |
3.2.2 项目功能成果 |
3.2.3 项目编制情况 |
3.2.4 委托代理外包机制 |
3.3 管理问题分析 |
3.3.1 项目团队管理问题 |
3.3.2 项目需求管理问题 |
3.3.3 项目进度管理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公司项目外包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
4.1 项目团队管理 |
4.1.1 加强沟通与外包厂商人员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 |
4.1.2 完善员工绩效薪酬考核机制 |
4.1.3 建立团队人员冲突解决方案 |
4.2 项目需求管理 |
4.2.1 优化需求管理人员架构 |
4.2.2 明确需求原则 |
4.2.3 改进需求评审活动 |
4.2.4 优化需求变更与追踪流程 |
4.3 项目进度管理 |
4.3.1 初步迭代任务分解及定义 |
4.3.2 二次迭代任务分解及责任分配 |
4.3.3 敏捷会议机制 |
4.3.4 任务备用人机制 |
4.3.5 制定任务测试报告 |
4.4 项目优化实施成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结构 |
五、资料的来源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
一、近郊农村 |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
小结 |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
小结 |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
一、舞队之中 |
二、舞场之外 |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
小结 |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
第三节 书画协会 |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
二、以书画结友 |
第四节 围圈踢毽 |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
二、结伴踢毽 |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
二、手绘方庄地图 |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
一、掌上四合院 |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
小结 |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
二、网络互动 |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
四、画中“方庄”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10)保险格式条款阅读欠缺之规制路径及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阅读欠缺之透视 |
第一节 问题成因 |
一、理性经济因素 |
二、社会压力因素 |
三、认知局限因素 |
第二节 影响之一:合意缺失 |
一、经典合同概念的范式内涵 |
二、保险合同说的固有局限 |
第三节 影响之二:市场失灵 |
一、保险合同的统一化阻碍条款竞争 |
二、消费者乐观期待与无效率保单条款之形成 |
小结 |
第二章 少数阅读者理论之不足 |
第一节 少数阅读者理论之内容 |
一、少数精明者的市场矫正作用 |
二、少数阅读者理论的具体主张 |
第二节 最低比例的少数阅读者之计算模型 |
一、模型建构 |
二、结论运用 |
第三节 少数阅读者理论的总体失败 |
一、足够多的少数阅读者无从出现 |
二、少数阅读者无能为力 |
小结 |
第三章 阅读义务之批判 |
第一节 阅读义务的完整表述 |
一、第一种表述:义务 |
二、第二种表述:终局性推定 |
第二节 阅读保险合同为一种行为要求 |
一、主体:理应为当事人双方,实则为投保人一方 |
二、性质:为职责,非义务 |
三、阅读已交付保单之职责:阅读保险合同即检验保险产品 |
第三节 阅读同意推定创设基础之检讨 |
一、缔约主体假设中的“强而慧者”与“弱而愚者” |
二、徒具形式而无实质的阅读机会 |
三、投保人主观意思难以证明更难以进入保单 |
第四节 阅读义务司法适用状态之考察 |
一、文盲缔约人阅读义务之历史考察 |
二、投保人阅读义务之目前通行规则 |
三、保险中间人主张阅读欠缺抗辩之效果 |
第五节 保险法引入“异常条款”规定之建议 |
一、“签字”仅为合同关系起点之象征 |
二、“异常条款”规定之条文建议 |
小结 |
第四章 预期读者之调整 |
第一节 不同预期读者的阅读行为及其价值 |
一、保险消费者事后阅读保单阻止不公平理赔 |
二、市场中间人阅读保单促进保单质量之提高 |
三、保险监管者阅读保单强化保单监理之实效 |
第二节 促进保单清晰化通俗化的法律规范体系 |
一、不利起草者解释规则促进保单清晰化 |
二、温和版合理期待原则促进保单通俗化 |
第三节 不利解释规则促进保单清晰化之可行性 |
一、具体实现途径 |
二、成本收益分析 |
三、精明的被保险人除外 |
小结 |
第五章 程序规制之完善 |
第一节 程序规制之功能 |
一、激励保险人提供有效率承保范围 |
二、匹配投保人之保障需要与保单以防范逆选择 |
三、左右被保险人之行为以防范道德危险 |
第二节 我国法上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之改进 |
一、明确说明义务之范围:预期之外不利条款 |
二、明确说明义务之形式:采用标准化“警示栏” |
第三节 德国法上保险人咨询建议义务之借鉴 |
一、保障漏洞问题何以产生 |
二、保险人咨询建议义务 |
小结 |
第六章 规制路径之转换 |
第一节 实质规制的主要方案 |
一、概括同意论 |
二、授权许可论 |
三、推定不可执行论 |
第二节 程序规制与实质规制之互动 |
一、阅读欠缺是单向预防而非双向预防问题 |
二、单许事前规制还是并许事前事后规制 |
三、美国《合同法(第二次)重述》第211 条之合理期待原则 |
四、强化版合理期待原则间接迫使信息披露 |
第三节 伪合同条款之排除 |
一、整体化约论与真伪甄别论 |
二、真伪保险合同条款之甄别 |
小结 |
第七章 规制立场之新释 |
第一节 保险产品说之规制诉求 |
一、保险具有产品属性 |
二、保险合同适合性保证 |
第二节 保险公用事业说的规制诉求 |
一、作为公用事业的保险 |
二、保险的可获得性 |
第三节 保险治理说的规制诉求 |
一、作为治理技术的保险及其治理功能 |
二、保险的社会连带性 |
三、连带实现功能的法学解释:风险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平衡 |
小结 |
结论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四、往来《软件工程师》读者<调查问卷>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D]. 葛淑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青岛地铁8号线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武志飞. 山东大学, 2021(12)
-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4]创造性叛逆视角下鲁迅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基于海外读者反映的实证研究[D]. 毛君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5]L公司客户满意度改善策略研究[D]. 张赛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Y国有企业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研究 ——以某APP项目为例[D]. 刘承欣.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保险格式条款阅读欠缺之规制路径及其选择[D]. 钱红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