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创新与专利技术(第十三讲) 工程机械出口产品的“专利门槛”(论文文献综述)
钟继莲[1](2021)在《LX公司专利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杜娟[2](2021)在《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并购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逐步由绿地投资向外资并购为主转变。在外资并购中,无论是对于我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驰名商标均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及多元的功能,存在加强乃是特别的保护需求。我国企业引进外资的目的与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目的往往是不同的。我国企业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带来先进的技术或是经营管理经验;外国投资者则是希望并购能够进一步帮助其拓展中国市场和销售渠道,或利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拓展产能、延展产品生产线。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至关重要。首先,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是动态的。在早期的外资并购中,由于国内企业对驰名商标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涉及的驰名商标价值未得到公正评估、驰名商标被外方无偿使用、驰名商标受到外方排挤退出市场,以及驰名商标归属权丧失,成为了外资并购中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的主要情形。在经历了早期驰名商标流失的阵痛之后,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保护自身驰名商标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保护更主要集中于企业进行外资并购的准备阶段。在外资并购协议的签订阶段,如何科学设置我方驰名商标保护的有关条款至关重要。此外,在科学有效的并购协议签订之后,一旦外资企业不执行并购协议,合资企业经营运转不佳,最后致使我国驰名商标流失,是近年来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新生情形。其次,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说,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政策对指导我国引进与利用外资、规范与管理外资的产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外商投资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的情况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第二,无论是我国国内的反垄断法还是有关规制外商投资的立法,均有不足之处。就反垄断法而言,一方面,我国关于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仍待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商务部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的理由之中,亦未提及避免我国驰名商标流失这一因素。就外资立法而言,《外商投资法》第二十二条明确了我国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十三条涉及在外资并购中的经营者集中问题,第三十五条正式引入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但是均是概括性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跟进规则,距离保证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仍存在改进空间。第三,就我国目前缔结的双边投资条约而言,存在着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的现象,尤其体现在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规制不足。第四,从企业层面来说,在商定并购协议条款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缺乏确立专门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或是附件的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存在未能通过尽职调查识别恶意收购,以及忽视对于己方驰名商标价值评估的情况。而跨国公司则往往通过低估中方商标价值,冷藏、淘汰或是淡化中方企业拥有的驰名商标,以及限制开发和独享的方式,削弱我国企业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力,致使这些驰名商标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市场规则淘汰”。如果一份并购协议的条款可能致使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那么至少从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的视角来看,企业双方的利益未能达到平衡,即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的利益处于失衡状态。再次,鉴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表现与成因的复杂性,在解决该问题时需遵循以下导向。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保护自然有其重要性,在外资并购发展中驰名商标不断流失的情形下,更有着紧迫性。然而,这种保护也需有适度性。外资并购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行为,企业自身的事务应当由企业自身决定。但是,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不仅关乎我国企业自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产业安全利益,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流失,将会致使相关主体的利益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利益失衡的情形。因此,为了实现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我国企业在进行外资并购时,应当充分调查外国投资者的并购动机,找寻相对公平正义内涵。一方面,利益与公平、正义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对于驰名商标如果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将会有助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相对公平”。另一方面,在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中,无论是我国的国内法,还是我国与他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都应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最后,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建议。第一,尽管我国《反垄断法》中的企业合并控制规则已经有所改进,但在外资企业合并控制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巴西经济保护和管理委员会在高露洁棕榄收购巴西科里诺斯一案中的审查决定,以及南非竞争法庭在雀巢收购辉瑞一案中的相关裁决,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二,明确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例如,反垄断审查应当明确,外资企业完成外资并购,是否会在获得我国驰名商标的情况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带来负面效应。第三,建立一个从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部门负责维护、再到多部法律和产业政策法规共同作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的整体合力。第四,从外资立法层面而言,我国目前的外资立法仍有细化完善的空间。一方面,外资立法应当引导规范外商投资方向,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外资立法宜引导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明确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标准。第五,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合作战略上宜有所区别。完善我国已经签署或是正在谈判的双边投资条约,加强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行为的规制。第六,我国企业应当科学设置外资并购协议中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完善外资并购协议中关于驰名商标利用和保护的规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正确分析外国投资者选择我国企业作为并购目标的真实目的,理性评价外国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求最终确定的评估价值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被评估的驰名商标的真实投资价值。
王静[3](2020)在《M公司专利战略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紧固件产销大国,紧固件年产销量世界领先,但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紧固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极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紧固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日益严峻。如何有效应对当前挑战,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决策者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实践表明,专利是企业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专利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竞争工具,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动力。本文以M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专利战略的实施展开了研究。在简要阐述相关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后,本文结合M公司的专利战略目标和其内外部环境为其选择了ST和WO混合型专利战略,然后从专利创造、专利运用和专利保护三个子战略的角度对M公司专利战略实施的具体内容展开了阐述。M公司的专利战略主要包括以改进现有技术、利用无效和失效专利进行二次研发的追随型专利创造战略;以无效和失效专利利用、专利许可、专利交易、专利联盟、专利权质押融资等相结合的专利运用战略和贯穿企业创新全过程的专利保护战略。为保证M公司专利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专利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M公司反映了我国大多数紧固件企业的经营现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切实提升M公司专利战略的实施水平,并对产业群内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林明灯[4](2020)在《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认为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曾经是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特有的经济现象,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也以其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然而近十年,中国OFDI呈几何式增长,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仍逆势上扬,并于2016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企“走出去”发展轨迹,无法用传统OFDI理论中利益最大化解释: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下,中企留在国内深耕发展才是合理选择,加之中企整体呈现国际化经验匮乏,自主品牌与技术拥有度较低等特征。传统理论无法从微观视域对中企OFDI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究其原因,发达经济体国内制度质量较高,营商环境优越,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无“后顾之忧”,无需考虑制度成本与政府寻租,母国制度可视为基本“背景”,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干预较高,尤其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企OFDI收益更多体现宏观经济利益,而企业微观利益是被兼顾的,其OFDI行为势必受区域制度政策、地方政府治理、国际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应下述核心问题:国际投资领域中,母国制度包含哪些维度?它们间关系是什么?是否都能显着影响企业OFDI?母国制度能否与经典OFDI理论中的资源观、区位观相结合?最后,基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区域间制度体系演化差异大,地方政府调控力度高、范围广,涉外(投资)协议种类多、缔约频繁的特点,区域制度质量和企业OFDI选择是否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据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梳理现有国际投资理论与研究基础上,综合中国对外投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有效评估母国制度影响中企OFDI的有效性。(2)以新制度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为基础,解析母国制度的理论内涵与框架结构,并在修订OLI范式基础上构建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3)以2003-2015年上市企业OFDI决策为样本,通过Logit模型实证检验母国制度对中企国际化选择的直接影响与调节效应。(4)为中国政府提升区域OFDI水平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线索,本文得出结论可归纳为下:(1)母国制度分为国内层面(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国际层面(涉外制度),共三个维度。国内层面:税制结构优化、信贷制度改革、技术市场成熟、知识产权完善,政府干预降低,补助补贴增多、审批效能提升,腐败活动减少,都能激励中企境外投资,呈现对OFDI的“挤入”效应,另一方面,物权保护力度提升,契约机制有效实施,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公共品高质量供给,反而会抑制中企“走出去”,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国际层面:避免双重征税制度与双边投资协议多以资本流入国身份签订,中企在“走出去”进程中无法得到缔约国高标准待遇,因而两类协议无法促使中企OFDI,甚至避免双重征税制度更多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与之相反,自由贸易协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投资保护与投资激励态度更为积极、开放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条款更具操作性,激励中企到缔约国投资作用效果更佳。(2)母国制度也能以企业所有权优势(或东道国区位优势)为媒介,间接影响企业OFDI选择。国内层面:物权制度、契约制度、信贷制度、技术交易市场与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以及政府干涉降低,补贴规模增大,寻租行为减少,都能赋予创新型中企更高水平的技术所有权优势,呈现母国制度“强化”技术所有权优势特征;而企业承担税率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提升,研发投入较多企业倾向留在国内发展,呈现母国制度“弱化”创新型企业OFDI意愿特征。国际层面:涉外制度能优化东道国较低的法治质量与营商环境(如双边投资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东道国沉重的税收负担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中资流入的抑制作用(如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中企到制度区位优势缺失的缔约国OFDI,呈现涉外制度“强化”东道国区位优势特征。(3)从“两个统筹”到“三个统筹”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国内层面,制度环境作为母国制度最为稳定的制度内核,其本身是静态框架,需要政府构建与之适应的执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本文考察国内制度的十二个子制度对微观特征异质企业OFDI影响差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如何利用中企在OFDI决策上表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精准激励目标企业“走出去”;国际层面,既需要中国研究借鉴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国内制度,为中企培育“走出去”能力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也要求政府调整国内制度政策工具,配合涉外(投资)制度体系效率效能发挥,以争取国际投资领域更大的制度性权力。本文考察中企至签订不同涉外(投资)制度的缔约国OFDI呈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所得结论能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程中更好实现“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母国制度视角对OFDI研究,建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OFDI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第二,本文将母国制度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OL优势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投资理论。第三,本文的研究对将从国际规则国内化以及国内规则国际化两条路径着手,推动现有治理机制和规则体系变革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毕延梅[5](2020)在《跨境电商背景下食品灌装包装机械出口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山东A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不断推进国际化路线,海外市场已经对于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跨境电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跨境电商有简化贸易流程,提高效率等特点,同时降低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门槛,让中间环节“直线化”。A公司是我国较早一批生产食品包装灌装机械的企业,成立以来一直在食品包装灌装机械行业不断深耕,注册研发了多项专利技术。2017年A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但因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国外市场销售不理想,导致公司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面对这些现实问题,A公司必须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进程,以满足公司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境电商的宏观环境、食品包装灌装机械的行业环境和A公司自身的情况进行整体的背景分析,并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公司的战略周期目标;然后对A公司现有跨境电商营销策略进行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针对A公司现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建模得出的公司战略周期目标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对A公司目前面临的如何加快海外市场开拓进程问题有实际性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在海外市场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开展跨境电商时,A公司需要不断开拓互联网思维,开展多种营销模式,同时应树立并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质量,创造附加值。同时通过订单成交灵活性和区域性营销的手段增加贸易机会。还要完善优化岗位职责和薪资体系,并结合跨境电商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和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公司自身情况的政策制度。A公司不仅具备了一般进出口生产贸易公司的特征,且食品包装灌装机械产品也有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成交周期长等机械类产品特点。因此,在跨境电商背景下,符合研究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营销策略,具有实际性的应用需求。
邱逸华[6](2019)在《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的驱动下,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并指导实行了“走出去”战略,来帮助我国企业进行全球化发展。在2018年,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交易722宗,交易金额为1080亿美元。这些企业在完成海外并购之后,对这些企业的整合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挑战,并直接影响到海外并购的成败。本文以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希法的商业模式,对海外公司的运营观察,去分析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在2015-2018年之间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和希法公司进行深度整合。通过整合后的实际经营效果分析,来帮助企业更好地商业模式创新并实现全球化发展。首先,文章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出发,以内部创业、海外并购和商业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提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次,对该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依次分析。用商业模式画布作为指导工具,对该项目下的中联重科和希法的商业模式,分别从产品或服务界面、资产管理界面、客户界面和财务界面的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商业模式现状分析对比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去分析可能形成的原因;再次,在以上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根据商业模式的创新原则和目标,对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从四个界面创新,并整合得出创新后的商业模式画布;最后,商业模式实施步骤分别从模式宣贯、公司治理改革和授权管理与风控出发,并给出了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对新商业模式下可能实现的预期效果进行了探索。通过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研究,来分析企业在海外并购后的不同阶段,通过优势互补来进行深度整合,去设计适合自己战略的商业模式,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能实现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同时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方面提供政策引导,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同时更好的“走进去”提供借鉴意义。
刘文杰[7](2019)在《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三家民企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互联网的核心转变为产业互联网和服务互联,即通过互联网打通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升级。有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而中国小型民企面临外部融资困难、创新人才匮乏的双重困境。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型民企的资源获取大量依赖“社会关系”。而互联网广泛的连接性,为个体之间的联结、沟通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式,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超越了血缘、业缘等的局限,因共同的目标、身份认同、兴趣联结等集结在一起,并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集体行动,为小型民企关系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新的途径。由新媒体技术开启的更具新型化、互动性的接触方式和交流方式,必然导致小型民营企业关系网络新的构成和建构机制。本文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背景,对新媒体技术与小型民企关系网络建构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旨在了解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哪些技术特征影响了科技类小型民企的新媒体技术使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小型民企关系网络(本文定义为创新共同体)具有哪些特征?其建构机制是怎样的?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理论,新媒体技术作为重点考察对象,聚焦企业主为核心的“创新”关系网络并定义为创新共同体,采用多案例研究设计,分别探究互联网发展的三个时期(PC时代,1994-2004;移动社交时代,2004-2016;智能媒体时代,2016至今)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科技类小型民企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交流与实务(新媒体使用与行动者网络建构)和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及活动、实务而形成社会安排或社会组织形式(创新共同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互动逻辑和社会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PC时代新媒体技术对于传统的人际沟通模式以及组织沟通模式影响较小。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通过私人机制和政府机制发生作用进而形成“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这一时期创新共同体以企业主为中心,以企业主个人关系网络为基础依托;网络成员比较单一,情感因素致使关系固化;原生与衍生关系交织向外围辐射。(2)移动社交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参与性、协作性和分布式实践显着提升,实现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日常生活网络化,改变了公司内部、公司与外部组织间的沟通形式,互动更具双向性和动态性,企业组织形态更加扁平化。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媒介机制发生作用,企业关系网络向“多级”渗透式创新共同体演化。这一时期创新共同体由若干的利益网络和工具网络构成,呈现“多级”状态;资源通过交错的社会网络关系分支在网络个体间相互渗透;相对固定的网络位置,基于利益和工具的理性互信、互动、互惠程度高。(3)智能媒体时代数据驱动的新媒体实现了人与万物的连接,内容生产、分发渠道与用户体验等媒介要素发生颠覆性变化,企业内外部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小型,且组织结构流动性更强,跨部门的渗透更强。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通过联盟机制和媒介机制发生作用,形成“立体”嵌入式创新共同体。这一时期共同体日趋小型和多元化;企业通过新媒体技术建构与融合强弱双重关系,实现绩效的最大化;在关系网络的形成与维护中,信任与身份认同等的嵌入作用愈发深刻与显着。(4)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创新共同体的建构是由器物(技术)、个体惯习共同作用的社会结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演进和互联网设备的革新让社会信息和情感的流动异常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关键行动者)能量的差异导致的媒介使用能力参差不齐,进而影响组织新媒体技术的采用以及沟通形态。(5)作为行动者的新媒体技术一方面凭借其带宽、移动性等技术特征实现作为互惠工具,同时积极参与信任、身份认同等价值理性的再造,成为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积极力量,以达成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成员彼此的利益互惠与情感共享,呈现出从遵循技术逻辑过渡到关注人的主体性的整体发展线索。本文采用了结合科技(新媒体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整合研究路径,聚焦科技类小型民企的创新过程,用创新共同体定义小型民企利用新媒体技术建构的创新关系网络,探讨新媒体技术、企业主的新媒体技术使用和创新共同体建构的互动,一方面拓展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的空间,为小型民企关系网络建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性框架,同时为中国民企的现代化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高鹏[8](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已见端倪,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形势下,各个制造业大国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相继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后,德国继而提出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工业4.0”规划,而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然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其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设计的。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其有效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间的海外并购这一方式来获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制造产能,但制造业的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先进制造业如何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有效途径快速地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中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理论框架准确地描述了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地位和态势的动态变化。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中下游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本身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判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实施的效果,可以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快速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这一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和海外并购进行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切入点,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不同动因驱动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获取动因驱动的海外技术并购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无论是从获取技术的角度,还是寻求品牌的角度,抑或是扩张市场的角度等,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然而,从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也就是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产业关键技术的角度来说,尽管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体上获得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了技术的追赶效应,但对于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对于当下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先进制造业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全球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来说,作用却不显着。因此,中国先进制造业想要获得产业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全球价值链锁定、实现价值链重构,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对研发的大力投入进行内生性创新来实现。
黄娟[9](2018)在《基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三一重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在经历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当前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工程机械市场,并在进行了5年的深度调整之后,我国工程机械的部分产品的销量在2016年有了恢复性的增长。国家发展战略的逐步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工程机械行业格局的调整与社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加,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三一重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企业的竞争环境和在市场中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解析,再根据分析内容提出适用于三一重工在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竞争战略,并为三一重工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同时为丰富竞争情报理论的应用研究做出贡献。论文首先介绍了三一重工的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继而,本文剖析了三一重工关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这四个方面的宏观竞争环境,另外,使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公司的微观竞争环境进行分析论述,其中包含了对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新进入者等的分析;再者,分析了以中联重科为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分析,包括分析中联重科的经营数据、科技实力、现行战略、相关能力等;最后,结合三一重工的SWOT分析,提出适用于三一重工的企业竞争战略是差异化战略,蕴含了市场差异化、产品差异化、人事管理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等措施,为三一重工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有效的竞争情报支持,以便公司适时调整竞争战略,提升三一重工的竞争实力。本文研究不仅对三一重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充实了企业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体系,对相关企业的竞争情报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连昱[10](2016)在《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提出数控机床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数控机床的产量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的重要标志,发展数控机床技术,提高数控化生产结构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制造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数控机床行业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全面,数控技术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不过,在看到发展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的数控技术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上。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由于实体经济普遍低迷,使数控机床行业中的企业苦不堪言。本文主要采用对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贸易数据,以及专利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当前经济形势,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经济数据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得出提振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和改革策略。本文主要分析两个内容,即我国数控机床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首先回顾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历程,明确行业组成结构。在了解行业组成基础上,通过分析行业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结构中的制约因素,寻找对未来有利的可行性建议。在分析产业结构问题后,通过数据分析,对当前全球机床市场布局、贸易情况和进出口数据进行逐一分析,了解当前国产数控产业的贸易竞争情况。然后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全球近10年的数控机床技术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呈现当前数控机床专利技术态势及专利活动特点。以此确认技术上的竞争情况,判断产业的竞争状态,为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提升竞争力寻找机会。最后则通过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对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影响制约因素,总结经验,寻找破解当前困局的方法。最后对影响制造业进而关系机床行业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政策进行分析,明确数控机床行业应做出的转变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可行性方案。
二、技术创新与专利技术(第十三讲) 工程机械出口产品的“专利门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创新与专利技术(第十三讲) 工程机械出口产品的“专利门槛”(论文提纲范文)
(2)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方法、预期创新与难点 |
(一)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点、难点 |
四、论文框架等内容 |
第一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提出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价值巨大且功能多元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经济价值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特殊功能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 |
(一)早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
(二)近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
第二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影响 |
二、国内执法不力及法律规制不足 |
(一)反垄断执法不力 |
(二)外商投资法律中相关规制不足 |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 |
四、企业层面原因 |
(一)并购协议中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设置不足 |
(二)外资并购中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利益失衡 |
(三)外国投资者实施商标策略削弱驰名商标市场竞争力 |
(四)我国企业对驰名商标保护意识不足及保护手段不力 |
第三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导向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适度性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利益平衡的实现 |
三、外资并购中商标权保护的基本逻辑 |
(一)并购准备阶段 |
(二)并购执行阶段 |
(三)并购整合阶段 |
第四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路径 |
一、域外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一)美国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二)欧盟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三)其他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二、反垄断法和外资立法层面 |
(一)反垄断立法的完善与执法的加强 |
(二)外商投资立法的完善 |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的再平衡 |
四、企业层面 |
(一)外资并购协议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科学设置 |
(二)我国企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 |
(三)我国企业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M公司专利战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3 企业专利战略理论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公司专利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
3.1 M公司的基本情况 |
3.2 M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PEST分析 |
3.2.2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3.3 M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M公司内部优势分析 |
3.3.2 M公司内部劣势分析 |
3.3.3 M公司外部机遇分析 |
3.3.4 M公司外部威胁分析 |
3.4 M公司SWOT矩阵分析与战略选择 |
3.5 M公司专利战略实施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M公司专利战略实施的内容 |
4.1 专利创造子战略 |
4.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策略 |
4.1.2 文献检索策略 |
4.1.3 专利导航策略 |
4.1.4 防御性申请策略 |
4.1.5 专利布局策略 |
4.2 专利运用子战略 |
4.2.1 无效和失效专利运用策略 |
4.2.2 专利许可策略 |
4.2.3 专利交易策略 |
4.2.4 专利联盟策略 |
4.2.5 专利权质押融资策略 |
4.3 专利保护子战略 |
4.3.1 专利开发阶段的专利保护策略 |
4.3.2 专利申请阶段的专利保护策略 |
4.3.3 专利运用阶段的专利保护策略 |
4.3.4 专利侵权救济阶段的专利保护策略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保障措施 |
5.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5.1.1 员工招聘 |
5.1.2 员工流动 |
5.1.3 员工培训 |
5.1.4 考核与激励 |
5.2 财务资源保障措施 |
5.3 组织管理变革 |
5.3.1 设置专职专利机构 |
5.3.2 建设三级管理体系 |
5.4 信息管理变革 |
5.4.1 提高内部信息管理水平 |
5.4.2 提高外部信息管理水平 |
5.5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4)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理论述评与文献综述 |
2.1 传统OFDI理论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内部化理论 |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4 比较优势投资论 |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 发展中国家OFDI理论 |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2.2 技术地方理论 |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2.3 OFDI理论的新发展 |
2.3.1 战略管理理论—产业观、资源观、制度观 |
2.3.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2.3.3 新新贸易理论 |
2.4 关于中国OFDI的研究 |
2.5 中国OFDI的竞争优势与来源——制度视角提出 |
2.5.1 传统理论对中国OFDI行为的适用性分析 |
2.5.2 制度因素的提出 |
2.6 制度视角下的OFDI研究 |
2.6.1 东道国视角 |
2.6.2 制度距离视角 |
2.6.3 母国制度视角 |
2.7 理论述评 |
第三章 中国OFDI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
3.1 制度视角下中国OFDI发展历程 |
3.2 当前中国OFDI突出问题 |
3.2.1 境内主体结构失衡 |
3.2.2 投资产业结构失衡 |
3.2.3 投资区域结构失衡 |
3.3 制度视角下原因分析 |
3.3.1 非国有资本在境外投资重点领域的“母国制度优势”有待提升 |
3.3.2 金融税收制度改革滞后与外企超国民待遇造成大量的返程投资 |
3.3.3 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差异造成各地投资主体结构分布差异显着 |
第四章 母国制度影响企业OFDI理论模型构建 |
4.1 理论基础 |
4.1.1 母国制度的定义与构成 |
4.1.2 母国制度三个维度的框架构建 |
4.1.3 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母国制度安排 |
4.2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理论模型构建 |
4.2.1 前提假设 |
4.2.2 函数设定 |
4.2.3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1.1 产权制度 |
5.1.2 经济制度 |
5.1.3 创新制度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5.2.2 计量模型构建 |
5.2.3 变量说明 |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制度环境对中企OFDI行为的直接影响 |
5.3.2 制度环境对东部企业OFDI行为的调节效应 |
5.4 异质性检验 |
5.4.1 所有制差异 |
5.4.2 要素密集度差异 |
5.4.3 产业差异 |
5.4.4 行业集中度 |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政府治理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
6.1 研究假设 |
6.1.1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
6.1.2 市场主体激活效率 |
6.1.3 行政权利运行效率 |
6.2 研究设计 |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政府治理对中企OFDI决策的直接影响 |
6.3.2 政府治理对东部企业OFDI决策的调节效应 |
6.4 异质性检验 |
6.4.1 所有制异质性 |
6.4.2 要素密集异质性 |
6.4.3 产业异质性 |
6.4.4 行业集中度异质性 |
6.5 稳健性与内生性 |
6.6 母国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异质性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
6.7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
7.1 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 |
7.1.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
7.1.2 国际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BIT)与自由贸易协定(FTA) |
7.1.3 境外经贸合作区 |
7.2 研究设计 |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2.2 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7.2.3 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7.3.1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直接影响 |
7.3.2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调节效应 |
7.4 异质性检验 |
7.4.1 以自然资源寻求为动机 |
7.4.2 以战略资源寻求为动机 |
7.4.3 以廉价劳动力寻求为动机 |
7.4.4 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机 |
7.5 稳健性与内生性 |
7.6 制度环境、政府治理、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
7.7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完善母国制度环境 |
8.1.1 契约制度 |
8.1.2 物权制度 |
8.1.3 税收制度 |
8.1.4 信贷制度 |
8.1.5 知识产权制度 |
8.1.6 技术交易市场 |
8.2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
8.2.1 政府支出 |
8.2.2 供给效率 |
8.2.3 政府干预 |
8.2.4 政府补贴 |
8.2.5 行政审批 |
8.2.6 政府腐败 |
8.3 构建涉外(投资)制度体系 |
8.3.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
8.3.2 国际投资协定 |
8.3.3 境外经贸合作区 |
8.4 管理启示 |
8.4.1 对政府的启示 |
8.4.2 对企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二、主持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5)跨境电商背景下食品灌装包装机械出口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山东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
2.2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2.3 PEST分析法 |
2.4 SWOT分析法 |
2.5 相关理论论评及文献综述 |
第三章 A公司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社会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政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
3.3 山东A公司概况 |
3.3.1 A公司战略周期和目标 |
3.4 A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第四章 A公司现有跨境电商营销策略与不足分析 |
4.1 A公司现有跨境电商营销策略分析 |
4.1.1 B2B渠道分析 |
4.1.2 外贸网站推广渠道分析 |
4.1.3 A公司现有营销渠道总结 |
4.2 公司产品策略不足 |
4.2.1 产品技术更新慢 |
4.2.2 定制化生产难度大,交期长 |
4.2.3 品牌推广力度不足,不具备国际化竞争优势 |
4.3 营销渠道发展不平衡 |
4.3.1 国内外营销渠道投入不平衡 |
4.3.2 B2C平台零投入 |
4.3.3 SNS推广模式不足 |
4.4 人员管理策略不足 |
4.4.1 人员招聘困难且流动性大 |
4.4.2 人员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需要不匹配 |
4.4.3 人员机会少、发展前景不明朗 |
4.4.4 薪资制度不完善 |
第五章 A公司跨境电商营销策略的优化 |
5.1 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推广 |
5.1.1 品牌化推广 |
5.1.2 精准化推广和定制化生产相结合 |
5.2 多渠道整合营销 |
5.2.1 增加国外市场的投入 |
5.2.2 低货值标准化产品B2C平台营销推广 |
5.2.3 加强SNS渠道的重视和投入 |
5.2.4 国外代理相关模式的宣传推广 |
5.3 订单成交灵活性的相关手段 |
5.4 针对性的不同区域性营销手段 |
5.5 完善优化岗位职责和薪资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
2.1 公司概况 |
2.1.1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概况 |
2.1.2 希法公司简介 |
2.2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环境分析 |
2.2.1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2.2.2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2.2.3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3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
2.3.1 产品或服务界面 |
2.3.2 资产管理界面 |
2.3.3 客户界面 |
2.3.4 财务界面 |
2.4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4.1 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偏离 |
2.4.2 相互竞争与协同效应相悖 |
2.4.3 资源整合不足导致经营预期偏差 |
第3章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
3.1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目标与原则 |
3.1.1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目标 |
3.1.2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原则 |
3.2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总体思路 |
3.2.1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出发点 |
3.2.2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思路 |
3.3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四个界面的创新设计 |
3.3.1 产品或服务界面的创新 |
3.3.2 资产管理界面的创新 |
3.3.3 客户管理界面的创新 |
3.3.4 财务管理界面的创新 |
3.3.5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案 |
第4章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4.1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实施步骤 |
4.1.1 模式变革宣讲达成共识 |
4.1.2 公司治理改革实现深度经营 |
4.1.3 授权管理和风险控制并举 |
4.2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实施保障 |
4.2.1 优化组织架构 |
4.2.2 完善组织制度 |
4.2.3 传播企业文化 |
4.3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预期效果 |
4.3.1 实现中联重科和希法的深度整合 |
4.3.2 商业模式识别并产生协同效应 |
4.3.3 实现经营预期和财务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三家民企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关系网络的相关研究视角 |
2.1.1 经济学视角 |
2.1.2 社会学视角 |
2.1.3 传播学视角 |
2.2 企业关系网络形成的动力机制 |
2.2.1 资源依赖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社会嵌入理论 |
2.2.4 行动者网络理论 |
2.3 企业关系网络的协调机制 |
2.3.1 市场机制 |
2.3.2 政府机制 |
2.3.3 联盟机制 |
2.3.4 私人关系机制 |
2.3.5 媒介机制 |
2.4 企业关系网络的测度与绩效 |
2.4.1 结构维度与绩效 |
2.4.2 关系维度与绩效 |
2.5 已有研究的评述 |
2.5.1 新媒体时代小型民企建构关系网络的实践 |
2.5.2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视角的选择 |
3.1.1 以新媒体技术与行动者网络建构为分析路径 |
3.1.2 聚焦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为核心的“创新”关系网络 |
3.1.3 以“创新共同体”定义本文的研究对象 |
3.2 研究框架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方法 |
3.4.1 案例选择 |
3.4.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4.3 本研究设计的信效度分析和研究伦理说明 |
4 PC时代破土——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4.1 固定化:PC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
4.2 PC时代的行动者网络建构 |
4.2.1 前期准备 |
4.2.2 企业关系网络的建构 |
4.3 破土:PC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用 |
4.4 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4.4.1 沟通机制:平面式 |
4.4.2 网络结构特征:层级化 |
4.4.3 私人关系与政府调控下的网络生产 |
4.4.4 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 |
5 移动社交时代重组——多级渗透式的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5.1 移动化:移动社交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
5.2 移动社交时代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
5.2.1 前期准备 |
5.2.2 企业关系网络的建构 |
5.3 重组:移动社交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用 |
5.4 多级渗透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5.4.1 沟通机制:交叉式 |
5.4.2 网络结构特征:扁平化 |
5.4.3 市场机制和媒介链接下的网络拓展 |
5.4.4 多级渗透式创新共同体 |
6 智能媒体时代进化——立体嵌入式的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6.1 智能化:智能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
6.2 智能媒体时代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
6.2.1 前期准备 |
6.2.2 企业关系网络的建构 |
6.3 进化:智能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用 |
6.4 立体嵌入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6.4.1 沟通机制:链接式 |
6.4.2 组织结构:小型化与流动性 |
6.4.3 联盟组合与数据驱动下的网络优化 |
6.4.4 立体嵌入式创新共同体 |
7 结论与讨论:创新共同体——技术与个体惯习的同构 |
7.1 新的可能性:作为互惠工具的新媒体技术 |
7.1.1 作为关键行动者的新媒体技术 |
7.1.2 信息交流的平台 |
7.1.3 印象管理的手段 |
7.1.4 网络转译的渠道 |
7.2 个体惯习:新媒体技术的使用 |
7.3 创新共同体的历史变迁 |
7.3.1 结构变迁:小型、多元、流动性与复杂结构 |
7.3.2 关系变迁:信任与身份认同 |
7.4 从技术逻辑到人的主体性 |
7.5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企业关系网络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2 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对象目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8)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局限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2.1.3 全球价值链“经济租”的产生和分布 |
2.1.4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2.1.5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及路径 |
2.1.6 全球价值链评述 |
2.2 先进制造业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先进制造业内涵 |
2.2.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和分类 |
2.2.3 中国先进制造业基本分类 |
2.3 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海外并购的内涵 |
2.3.2 海外并购理论 |
2.3.3 海外并购的历史 |
第3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态势 |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
3.2.1 数量和金额齐飞 |
3.2.2 第二产业为主,细分行业增多 |
3.2.3 区位不断拓宽 |
3.2.4 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 |
第4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般动因 |
4.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
4.2.1 技术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2 市场扩张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3 多元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4 品牌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3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4.3.1 并购背景 |
4.3.2 案例介绍 |
4.3.3 案例分析 |
4.3.4 并购的评价 |
4.4 中国先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趋势 |
第5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技术效应分析 |
5.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效应 |
5.1.1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5.1.2 海外并购技术整合协同效应 |
5.1.3 海外并购技术创新效应 |
5.2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5.2.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技术并购基本情况 |
5.2.2 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
5.2.3 上汽集团收购罗孚案例分析 |
5.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创新效应分析 |
5.3.1 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
5.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 |
5.3.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基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三一重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三一重工经营现状研究 |
第一节 三一重工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三一重工的经营数据 |
第三节 三一重工研发能力 |
一、三一重工的技术研发实力 |
二、三一重工的专利分析 |
第四节 三一重工的服务能力 |
第二章 三一重工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基于PEST的宏观竞争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微观竞争环境分析 |
一、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二、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 |
三、新进入者 |
四、替代品 |
五、行业竞争环境 |
第三章 三一重工竞争对手分析 |
第一节 三一重工竞争对手的确认 |
第二节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竞争对手典型分析 |
一、中联重科的经营数据 |
二、中联重科的现行战略 |
三、中联重科的管理与服务能力 |
四、中联重科的专利技术 |
第三节 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三一重工竞争战略分析 |
第一节 三一重工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 |
一、三一重工发展优势分析 |
二、三一重工发展劣势分析 |
三、三一重工发展机遇分析 |
四、三一重工发展威胁分析 |
第二节 差异化战略:三一重工的竞争战略选择 |
一、成本领先战略 |
二、集中化战略 |
三、差异化战略 |
第三节 三一重工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一、市场差异化 |
二、业务领域差异化 |
三、产品差异化 |
四、人事管理差异化 |
五、品牌形象差异化 |
六、服务差异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10)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文献回顾 |
第2章 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数控机床行业组成及基本发展情况 |
2.1.1 综述数控机床行业基本组成及特点 |
2.1.2 数控机床行业的形成及发展经过 |
2.1.3 数控机床行业的生产情况分析 |
2.2 机床行业市场构成和供求相关数据分析 |
2.2.1 机床行业的全球市场构成 |
2.2.2 产业链分析(上下游行业数据分析) |
2.2.3 产销数据分析 |
2.3 数控机床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3章 基于进出口数据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3.1 国际数控机床产品的差异化分析 |
3.1.1 全球主要机床国家情况分析 |
3.1.2 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分析 |
3.1.3 主要国家(地区)机床产销情况分析 |
3.2 进出口数据分析 |
3.2.1 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消费情况 |
3.2.2 各类机床的进出口情况分析 |
3.2.3 各类机床的进出价格情况分析 |
第4章 从专利角度看我国数控机床国际竞争力 |
4.1 全球专利态势分析 |
4.1.1 专利申请时间趋势 |
4.1.2 专利申请技术构成分析 |
4.1.3 专利申请国家/地区分布 |
4.1.4 专利申请人分析 |
4.2 在华专利态势分析 |
4.2.1 专利申请类型及时间趋势 |
4.2.2 主要专利申请人分析 |
4.2.3 专利申请法律状态 |
4.2.4 专利申请来源国/地区分析 |
第5章 新的国内形势下对数控机床行业的要求 |
5.1 国内经济形势对机床行业的影响及启示 |
5.2 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给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启示 |
5.3 中国制造2025对行业发展提出的需求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技术创新与专利技术(第十三讲) 工程机械出口产品的“专利门槛”(论文参考文献)
- [1]LX公司专利战略优化研究[D]. 钟继莲.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2]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D]. 杜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M公司专利战略实施研究[D]. 王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4]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 林明灯. 苏州大学, 2020(06)
- [5]跨境电商背景下食品灌装包装机械出口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山东A公司为例[D]. 毕延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邱逸华. 湖南大学, 2019(05)
- [7]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三家民企的案例研究[D]. 刘文杰. 武汉大学, 2019(01)
- [8]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D]. 高鹏. 辽宁大学, 2019(05)
- [9]基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三一重工发展战略研究[D]. 黄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D]. 连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