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萌茹[1](2021)在《基于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的黄芩叶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衰老过程中,机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对心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中,脑是受衰老影响最大的器官之一,海马和皮层组织与学习记忆、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脑组织在形态以及神经生化等多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后,可引起认知损伤,影响机体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而诱发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严重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深入探索脑衰老机制,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对于防治与增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以根作为传统药用部位,具有消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这类植物主要生长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区,其中山西省的黄芩资源极为丰富,占全国产量40%以上,其茎叶生长茂盛,产量极大,在我国北方地区已作为别样茶,使用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黄芩茎叶还未批准成为新食品原料,目前黄芩茶仍然主要在民间使用。本课题组前期庞溢媛等人对黄芩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衰老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茎叶的化学成分大多为黄酮类,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冯雪等人基于自然衰老果蝇模型,发现黄芩叶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但是目前对于黄芩叶抗衰老的作用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因此,从资源的综合利用角度出发,开展黄芩叶抗衰老作用研究,对于进一步挖掘黄芩叶资源的潜在药理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题通过LC-MS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马和皮层组织样本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以及黄芩叶醇提物对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并对涉及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合代谢组学结果以及文献调研,选择谷氨酸代谢作为待验证的关键通路,采用试剂盒检测该通路的代谢物及代谢酶的变化。此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是保护脑部免受氧化应激的防御系统中的重要调节剂,并且其下游蛋白的表达能调节某些参与谷胱甘肽合成的相关酶的表达,进而影响谷氨酸合成谷胱甘肽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拟从Nrf2信号通路进一步探索衰老的作用机制以及黄芩叶醇提物对该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两方面深入探讨脑衰老的机制以及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的改善作用,为黄芩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基于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致衰老大鼠模型评价不同剂量黄芩叶醇提物的抗衰老作用;2.基于液质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并从代谢通路角度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发挥抗脑衰老作用的作用机制;3.从与关键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角度出发,探讨黄芩叶醇提物抗脑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连续7周皮下注射高剂量的D-gal建立衰老大鼠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评价黄芩叶醇提物的抗脑衰老作用。实验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黄芩叶醇提物低剂量组(生药量0.4g·kg-1)、高剂量组(生药量0.8g·kg-1)。通过水迷宫和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指标,评判不同剂量的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在此基础上,观察海马组织的病理切片,进一步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2.基于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各组大鼠的海马和皮层组织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与脑衰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黄芩叶醇提物调节的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对这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寻找与脑衰老密切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3.根据海马、皮层代谢组学结果,选择与脑衰老最相关的代谢通路,作为关键代谢通路进行验证。主要对海马和皮层样本中该通路涉及的代谢物含量以及代谢酶活性进行试剂盒测定。4.根据代谢组学结果以及试剂盒定量结果,确定与关键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该信号通路涉及的关键蛋白的表达,深入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模型海马和皮层组织中关键蛋白的调节作用。结果:1.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连续高剂量注射D-gal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受损,而黄芩叶醇提物能显着改善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自主活动能力,且高剂量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此外,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黄芩叶醇提物能改善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2.海马和皮层组织的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衰老大鼠皮层中有22种差异代谢物发生代谢紊乱,其中不同剂量的黄芩叶醇提物可以回调13种代谢物,主要参与调节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海马组织中有21种差异代谢物发生代谢紊乱,黄芩叶醇提物可以回调14种代谢物,参与调节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在这些代谢通路中,海马和皮层样本中的谷氨酸代谢均发生显着变化。此外,谷氨酸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对脑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本研究选择谷氨酸代谢作为验证的关键通路。3.对谷氨酸代谢通路中涉及的关键代谢物的定量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p<0.05)和皮层(p<0.001)组织中谷氨酸含量均显着升高,这与代谢组学的结果一致,而两种组织中谷胱甘肽(p<0.05)含量显着降低,进一步说明该代谢发生代谢紊乱。皮层中半胱氨酸(p<0.01)含量显着降低,而海马中虽有降低趋势,但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给药黄芩叶醇提物后,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的谷氨酸、半胱氨酸以及谷胱甘肽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说明黄芩叶能有效改善脑组织中的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进一步对谷氨酸代谢通路中涉及的关键酶的活性进行定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皮层中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GLS,p<0.01)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p<0.001)的酶活性显着降低,推测这两种代谢酶活性降低会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此外,皮层(p<0.01)和海马(p<0.05)组织中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ylcysteine ligase,GCL)活性均显着降低,提示谷氨酸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紊乱,机体的氧化防御系统紊乱。给药黄芩叶醇提物后,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的以上代谢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说明黄芩叶醇提物可能通过改善代谢酶的活性来影响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4.Western bolt结果显示黄芩叶醇提物可显着抑制海马和皮层组织中Keap1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Nrf2、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以及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的表达。结论:1.D-gal造模会引起脑衰老,大鼠的认知能力受损。给药黄芩叶醇提物后,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鼠的脑衰老。2.黄芩叶醇提物能改善衰老大鼠海马和皮层代谢紊乱。3.黄芩叶醇提物能调节谷氨酸代谢和其下游谷胱甘肽代谢,改善氧化应激。4.黄芩叶醇提物能调节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创新点:1.基于液质联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衰老大鼠海马和皮层的代谢物变化进行分析,探讨黄芩叶醇提物对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富集的关键代谢通路中涉及的主要代谢物及代谢酶进行试剂盒定量,从代谢通路角度验证代谢组学的结果并深入探讨黄芩叶醇提物的作用机制。2.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与代谢通路相关的信号通路涉及的关键蛋白进行分析,从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黄芩叶醇提物的作用机制。
全威[2](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吕梦[3](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选题依据:经典名方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其抗抑郁作用已被临床和药理研究所证实。目前对于逍遥散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从全方的角度进行。逍遥散药味组成众多且配伍关系复杂。功效拆方是复方作用机制和药味配伍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逍遥散抗抑郁作用与其各单味药的不同功效密切相关。故,依照逍遥散方中各药味的功效特点进行拆方有利于阐释方中不同药味的配伍形式与全方抗抑郁效应的关系。然而,目前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拆方研究仍集中在抑郁核心精神症状,且多为配伍前后抑郁行为学指标变化的定性描述。需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量化表征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临床上,多数抑郁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特别是胃肠症状。患者胃肠功能的紊乱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较大的影响。胃肠功能的紊乱又会导致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异常,进一步加剧抑郁症状。目前,从胃肠功能的角度阐释逍遥散功效拆方的抗抑郁作用尚属空白。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复制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并根据方中各药味的功效,将逍遥散拆分为“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然后,从行为学和胃肠功能指标、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不同层面比较分析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从逍遥散的不同治法改善胃肠功能角度认识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提供新思路,为其他抗抑郁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和机制研究提供新方法,并为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采用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不同功效药队在逍遥散调节抑郁相关胃肠功能作用中的药效贡献。内容与方法:1、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调节作用:复制CUMS抑郁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文拉法辛(0.035g/kg)组、逍遥散(46.3 g/kg)组、疏肝(25.0g/kg)组和健脾(21.3g/kg)组,分析比较各给药组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包括体重、糖水偏爱、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作用。综合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行为学指标的调节作用。2、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造模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大鼠盲肠中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综合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胃肠功能指标的调节作用。3、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抑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对各组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 RNA肠道菌群测序。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统计方法,对各组内菌群物种组成和组间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筛选在门、科、属水平与抑郁相关的差异菌群,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菌群的调节数量和回调程度的差异。4、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的作用:应用1H-NMR技术进行粪便代谢组学分析。结合多变量统计方法,鉴定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构建相应的代谢通路,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数量和回调程度的异同。结果:1、行为学指标分析结果:造模4周后CUMS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1)均显着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显着延长。以上结果表明CUMS抑郁模型复制成功。逍遥散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糖水偏爱率(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而对旷场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疏肝组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5,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健脾组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而对抑郁大鼠糖水偏爱率无显着影响(P>0.05)。三者改善抑郁行为学指标的综合得分与空白组(0.95)比较:疏肝组(0.52)与空白组最接近,其次为逍遥散(0.13),最后为健脾组(-0.36)。2、胃肠功能指标分析结果:造模结束后,抑郁大鼠胃内残留率(P<0.01)显着下降,小肠推进率(P<0.01)显着增高,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水平(P<0.01)显着上升,肠道内淀粉酶活力(P<0.01)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抑郁大鼠的胃肠功能紊乱。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均能显着回调抑郁大鼠的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浆GAS和SS的水平(P<0.01),疏肝组肠道内淀粉酶活力(P<0.01)显着升高。逍遥散和健脾组对抑郁大鼠肠道内淀粉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三者改善抑郁胃肠功能指标的综合得分与空白组(-0.17)比较:疏肝组(-0.22)与空白组最接近,其次为逍遥散(0.17),最后为健脾组(0.61)。3、肠道微生物组学结果: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盲肠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着差异(P>0.05)。β多样性结果显示,抑郁大鼠与空白大鼠的菌群群落分布存在显着差异,疏肝组的菌群组成与空白组的最为相似,其次为逍遥散组,最后为健脾组。在门、科、属水平上,共筛选出与CUMS相关的31种差异菌群。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回调16种、20种和11种差异菌群的相对丰度。各给药组在门水平上的药效指数(对差异菌群的回调程度)为逍遥散(196.35)>疏肝组(172.19)>健脾组(72.81);在科水平上的药效指数为疏肝组(620.45)>逍遥散(414.27)>健脾组(309.85);在属水平上的药效指数为疏肝组(976.45)>逍遥散(770.38)>健脾组(499.62)。4、粪便代谢组学结果: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抑郁大鼠代谢轮廓与空白组比较发生显着变化。进一步筛选出10个与CUMS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回调其中8个、5个和4个差异代谢物的水平。各给药组回调差异代谢物的药效指数为逍遥散(900.00)>疏肝组(479.50)>健脾组(371.63)。本研究共发现7条与CUMS抑郁相关的代谢通路,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调节其中7条、6条和3条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从行为学、胃肠功能指标、微生物组学和粪便代谢组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比较了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对于抑郁相关行为学、胃肠功能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的药效作用,疏肝药队优于逍遥散和健脾药队。对于调节抑郁相关粪便代谢紊乱的作用,逍遥散优于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疏肝药队对全方逍遥散的贡献较大。因此,疏肝药队在逍遥散调节抑郁相关胃肠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杨琳琳[4](2021)在《黄芩叶对D-gal衰老大鼠肝脏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的靶向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唇形科药用植物,其根作为传统药用部位,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黄芩的非药用部位茎叶作为别样茶,在民间已有上千年的食用历史。最近的研究表明,黄芩叶也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保肝,抗衰老和改善记忆缺陷等。近年来,本实验室对黄芩叶抗衰老药效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黄芩叶在大鼠、果蝇不同动物模型上均具有抗衰老药效。然而,黄芩叶抗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因此,本课题基于肝脏在衰老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基础,将采用非靶向肝脏代谢组学并结合靶向定量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黄芩叶的抗衰老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黄芩叶的深度利用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目的:1.基于肝脏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黄芩叶提取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Leaves extract,SLE)对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致衰老大鼠肝脏代谢轮廓的调节机制,筛选出与衰老过程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2.采用靶向定量分析方法对SLE调节D-gal致衰老大鼠肝脏的关键代谢通路进行定量验证;3.基于代谢组学结果,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SLE对D-gal致衰老大鼠肝脏Nrf2/Keap1通路的影响。方法:1.基于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对D-gal致衰老大鼠肝脏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筛选与衰老密切联系且SLE可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并用metaboanalyst对代谢通路进行分析;2.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采用UPLC-MS/MS中MRM模式和试剂盒这两种技术对该通路上的代谢物进行靶向定量分析;3.采用试剂盒测定肝脏该关键代谢通路中关键酶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4.采用Western blot技术,研究SLE对D-gal致衰老大鼠肝脏中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共鉴定39个与衰老相关且SLE有调节作用的肝脏代谢物,主要涉及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途径,其中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最为重要。2.靶向定量分析结果显示,D-gal组大鼠肝脏中L-谷氨酸(L-glutamate,L-Glu)、L-谷氨酰胺(L-glutamine,L-Gln)、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水平显着性下降(P<0.05),半胱氨酸(cystine,Cys)和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含量有降低趋势;给予SLE后L-谷氨酸、L-谷氨酰胺、GSH和GSSG显着回调,该结果可对代谢组学结果进行佐证并完善。3.关键酶测定结果显示,SLE可逆转D-gal致衰老大鼠肝脏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γ-glutamyl cysteine ligase,GCL)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水平的显着降低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s,GR)趋势的降低,而对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GLS)无显着作用。抗氧化酶测定结果显示,SLE能逆转衰老大鼠肝脏中MDA含量的升高、SOD和GSH-Px活性的下降,改善氧化应激损伤,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衰老大鼠肝脏中Nrf2,GCLC,GCLM,NQO1和HO-1的表达显着降低,而Keap1的表达显着升高;给予SLE后均显着回调。结论:黄芩叶提取物能够通过改善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肝脏代谢异常来发挥延缓衰老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调节肝脏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代谢、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蛋白密切相关。
罗昕[5](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运动干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肌脑交流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不同运动方式改善CUMS大鼠抑郁症状的海马代谢组学机制,结合“BDNF-PGC-1α-FNDC5”信号传导通路为抑郁症运动疗法的“肌脑Crosstalk”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随机将35只8周龄SD大鼠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D)、有氧运动组(A)、抗阻运动组(R)和有氧+抗阻运动组(AR)。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性轻度应激(CUMS)进行抑郁造模,空白对照组不实施刺激,正常饲养。前4周CUMS刺激后通过4项行为学指标验证大鼠抑郁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后4周所有组大鼠继续进行造模以保持抑郁状态,运动组大鼠边造模边给予相应的运动干预,A组采用转轮跑步机进行有氧运动,R组采用动物负重爬梯方式进行抗阻运动,AR组结合以上两种运动方式交替进行运动干预。实验结束后次日采集大鼠海马和骨骼肌组织,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对海马进行数据分析,并且测定海马中BDNF蛋白和骨骼肌中的PGC-1α、FNDC5蛋白水平。结果:(1)4周CUMS造模结束后数据显示:与C组相比,D组、A组、R组和AR组的体重、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四项行为学评定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P<0.01),表明CUMS模型建立成功;运动干预4周后,各实验组大鼠行为学指标仍低于C组(P<0.05),除C组外,各组间大鼠体重无显着差异,A组和R组糖水偏爱率和穿越格数显着高于D组,A组直立次数显着高于D组。(2)与C组相比,D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形态肿胀,部分已呈“空泡”状态,部分线粒体内嵴疏松断裂,线粒体基质有向边角集散。四周运动干预后,与D组相比,A组、R组和AR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大致正常,线粒体嵴紧密,线粒体基质均匀。(3)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组大鼠海马中谷氨酸、丙氨酸、肌酸、磷酰胆碱、牛磺酸、谷氨酰胺、甜菜碱、肉毒碱、肌醇、胆碱、丝氨酸这11种代谢物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异亮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酸、N-乙酰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二甲胺、甘氨酸、乳酸8种代谢物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有氧运动组显着回调9种代谢物,包括肌酸、肌醇、乳酸、N-乙酰天冬氨酸、牛磺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乙酸、丙氨酸;抗阻运动组显着回调8种代谢物,包括磷酰胆碱、肌酸、N-乙酰天冬氨酸、牛磺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有氧+抗阻运动显着回调11种代谢物,包括异亮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酸、谷氨酰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磷酰胆碱、牛磺酸、肌醇、谷氨酸。(4)代谢通路结果显示:A组主要是通过调节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牛磺酸-亚牛磺酸的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6条代谢通路来改善CUMS大鼠海马代谢特征。R组主要是通过调节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牛磺酸-亚牛磺酸的代谢、乙醛酸-二羧酸的代谢4条代谢通路来改善CUMS大鼠海马代谢特征。AR组通过调节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D-谷氨酸代谢、牛磺酸-亚牛磺酸的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和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6条代谢通路来改善CUMS大鼠海马代谢特征。(5)与C组相比,D组大鼠海马中BDNF蛋白和骨骼肌中的PGC-1α、FNDC5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P<0.01);A组、R组和AR组海马中BDNF蛋白和骨骼肌中的PGC-1α、FNDC5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D组(P<0.05,P<0.01)。结论:(1)不同方式运动均可有效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2)3种运动方式均可通过调节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牛磺酸-亚牛磺酸代谢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其中有氧+抗阻联合运动的抗抑郁作用程度更为广泛,能够回调CUMS大鼠海马组织11种差异代谢物的上水平。(3)运动抗抑郁的肌脑交流机制可能与其改善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调节海马和肌肉代谢物的水平、促进骨骼肌和海马组织PGC-1α-FNDC5-BDNF通路蛋白的表达有关。
纪可[6](2021)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以知识图谱的方式直观展现国内中医治疗失眠相关研究的历史路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科研力量的合作分布关系,为研究者了解中医治疗失眠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对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基础。观察中药安神方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学习记忆、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由此探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文献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领域的文献,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通过时间线视图展示不同聚类的相互影响及时间跨度。2.临床研究:收集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神志病科门诊接诊的慢性失眠患者,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睡眠卫生教育,试验组给予中药安神方,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收集相关病情资料,治疗前后予以疲劳量表-14(FS-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安全性指标检测,对该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常规饲养外,其他4组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每天连续睡眠剥夺12小时,持续剥夺21天。睡眠剥夺2周后开始灌胃给药,1天1次,连续灌胃2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容0.9%Na Cl灌胃。西药组给予艾司唑仑0.09mg/kg/d灌胃。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2.97g/kg/d。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1.49g/kg/d。末次灌胃后,次日开始采用自主活动分析仪记录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固定时间段内的运动路程、运动时间等数据,观察各组动物自主活动度的变化情况。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进行获得性训练,记录90秒内大鼠找到圆形平台的游泳时间、游泳路程和游泳轨迹,每天训练4次,连续5天,第6天休息,第7天上午进行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动物的学习能力。第7天下午撤掉圆形平台,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计算机记录90秒内大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游泳路程及游泳轨迹,检测动物的记忆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皮质GABA、Glu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NDRG2、GFAP阳性细胞表达量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质、海马NDRG2、GLT-1、GAD65、GAD67、Glu NR2A、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皮质、海马中NDRG2、GLT-1、GAD65、GAD67、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1)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发文量趋于稳定,并维持较高水平。(2)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是研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主要力量。研究团队内部合作较为紧密,但团队之间尚未形成广泛合作,仅有少数学术机构存在跨区域合作。(3)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围绕辨病、辨证、治疗方式、数据挖掘及临床疗效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2.临床研究:(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2)试验组(中药安神方)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安慰剂)总有效率为38.7%。(3)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治疗后PSQI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试验组治疗后FS-14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FS-14评分与治疗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后HAMA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3.23,P<0.01)。(6)试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的安全性指标无显着差异,无不良事件发生。3.实验研究:(1)自主活动分析:在光照/黑暗环境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路程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在活动时间方面,除0点外,模型组大鼠活动时间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活动路程及活动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2)定位航行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明显缩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显着下降,Glu浓度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lu浓度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升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NDRG2与GFAP存在较好的共定位。(6)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lu NR2Am RNA相对表达量、GL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LT-1、Glu NR2A m RNA相对表达量及GL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是失眠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知识图谱直观展现了该领域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向。2.中药安神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减轻日间疲劳,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有改善作用,疗效显着优于安慰剂。3.中药安神方能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的昼夜节律和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并对其脑内的神经递质产生影响有关。
陈宏镇[7](2021)在《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高酒精消耗大鼠代谢异常及地西泮治疗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混合质控随机森林算法的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及验证目的:利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结合基于混合质控的随机森林校正(QC-based random forest signal correction,QC-RFSC)算法,开发简单便捷的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以满足生物样品常见内源性物质的分析需求。方法:采用蛋白沉淀方法处理待测样本。选用ZORBAX HILIC Plus色谱柱(4.6 mm×100 mm,3.5μm),流动相分别为A相:含20 mmo L·L-1甲酸铵的90%乙腈-水体系,以及B相:含20 mmo L·L-1甲酸铵的纯水溶液,使用梯度洗脱程序。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以及选择性离子监测(MRM)模式对待测内源性物质进行分析。采集得到的数据利用QC-RFSC算法进行数据质量校正。采用Metaboanalyst代谢组学在线分析平台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该方法被用于分析一批抑郁症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特征,以验证方法的实际应用性,并为后期的酒精异常消耗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结果:本研究利用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同时对19种氨基酸及神经递质的血清含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这些内源性物质包括:多巴胺,犬尿喹啉酸,尿刊酸,色氨酸,犬尿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酰,瓜氨酸,γ-氨基丁酸,谷氨酸,天冬氨,精氨酸,鸟氨酸以及组氨酸。数据质量校正后,所有代谢物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15%以内。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抑郁症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抑郁症患者血清谷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以及丙氨酸水平显着升高,瓜氨酸、犬尿氨酸以及尿刊酸水平显着降低。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数据质量可靠,能够实现生物样本内源性物质的相对定量分析,为接下来的研究开展提供检测手段。第二部分:急性酒精暴露显着抑制大脑谷氨酸神经传递系统目的:通过研究急性酒精暴露对小鼠脑组织氨基酸以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探究酒精中毒的生理学基础以及受酒精影响的敏感代谢物,为后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构建急性酒精暴露小鼠模型,通过已建立的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同时对小鼠脑组织19种氨基酸以及神经递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对比实验组以及对照组代谢物水平差异。采集得到数据后进行数据校正,只有RSD小于15%的数据能够纳入下一步的统计分析。采用Metabo Analyst分析平台的多元分析以及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显着差异代谢物,只有同时满足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值大于1,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后的P值小于0.05的代谢物,才被认有显着代谢差异。结果:在采集的19种代谢物质谱数据中,有15种代谢物的RSD在质量校正后小于15%,这些代谢物被用于进行接下来的统计分析。15种代谢物分别是:多巴胺、尿刊酸、色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瓜氨酸、γ-氨基丁酸、组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鸟氨酸以及精氨酸。研究结果显示,急性酒精暴露小鼠脑组织色氨酸水平显着升高,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以及谷氨酸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5)。结论:本研究从脑组织水平证明急性酒精暴露显着影响色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以及谷氨酸水平。除了丙氨酸,其余4种氨基酸均能影响谷氨酸神经系统的活动,推测急性酒精暴露能够通过影响多个通路抑制谷氨酸神经系统的神经传递。第三部分:高酒精消耗的代谢异常以及地西泮潜在治疗靶点目的:探究高酒精消耗大鼠血清、海马组织氨基酸及神经递质代谢特征,并考察临床常用酒精替代治疗药物地西泮的影响,为疾病的发生机制、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及治疗靶点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双瓶自愿间歇饮酒模型(酒精含量为20%)诱导筛选高酒精消耗大鼠。SD大鼠用于诱导高酒精消耗模型(n=30),其中酒精消耗水平大于45 g/kg/d被定义为高酒精消耗。模型诱导结束后,基于已开发的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探究酒精消耗大鼠以及地西泮治疗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氨基酸、神经递质的相对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集得到数据后进行信号校正,只有RSD小于15%的代谢物被纳入下一步的统计分析。采用Metabo Analyst分析平台的多元分析以及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只有同时满足VIP值大于1,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后的P值小于0.05的代谢物,才被认有显着的代谢差异。结果:共诱导高酒精消耗大鼠模型15只,其中5只用于高酒精消耗大鼠代谢组学研究,对照组为5只空白大鼠;另外10只用于地西泮治疗高酒精消耗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其中5只用于地西泮治疗,另外5只作为疾病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高酒精消耗大鼠血清谷氨酸(VIP=2.006,P=0.002)以及天冬氨酸(VIP=1.990,P=0.003)水平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谷氨酸与谷氨酰胺水平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高酒精消耗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VIP=1.600,P=0.001)、甘氨酸(VIP=1.506,P=0.004)以及丙氨酸(VIP=1.502,P=0.005)水平显着降低。地西泮治疗两周后,大鼠血清天冬氨酸(VIP=1.651,P<0.001)以及谷氨酸(VIP=1.602,P<0.001)水平显着降低,这两项指标在高酒精消耗大鼠血清中显着上调。地西泮治疗后的血清犬尿氨酸水平显着增加(VIP=1.543,P=0.001),并且伴随其下游代谢物犬尿喹啉酸水平的提高;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VIP=1.776,P<0.001)、甘氨酸(VIP=1.685,P<0.001)、γ-氨基丁酸(VIP=1.621,P=0.001)以及谷氨酸(VIP=1.526,P=0.006)水平都出现显着上调;最后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得高酒精消耗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水平显着下调,在地西泮治疗后BDNF水平明显增加。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高酒精消耗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多种氨基酸以及神经递质代谢水平异常。其中海马组织谷氨酸以及BDNF水平显着下调可能是酒精诱导神经损伤以及诱发成瘾记忆的重要机制。另外地西泮治疗能够显着上调谷氨酸以及BDNF水平,这可能是地西泮治疗异常酒精消耗所致精神损伤的重要靶点。
史岩峰[8](2021)在《谷氨酰胺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谷氨酰胺是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一种游离的条件必需氨基酸,是机体内众多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对机体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激状态下,谷氨酰胺的供求平衡会被打破。谷氨酰胺因其独特且复杂的生理特性成为营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多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功能性运动补充剂不断被开发,在此期间谷氨酰胺在运动能力提升方面的巨大潜力被发掘,经过研究发现谷氨酰胺能够有效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并延缓疲劳。本文对过度运动与谷氨酰胺之间的关系及谷氨酰胺的生理功效进行综述,并对谷氨酰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王囡[9](2021)在《桥本甲状腺炎对小鼠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有临床研究报道,即使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状态下,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异常,其机制尚不清楚。海马是经典的与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其中Schaffer侧枝-CA1通路中长时程增强(LTP)的形成在学习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建立了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HT小鼠模型,研究HT本身对小鼠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估HT模型中Schaffer侧枝-CA1通路突触传递及LTP诱导的改变,并探索造成该变化的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6-7周龄,体重18-20克的NOD雌性小鼠4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只,桥本组:20只)。采用猪甲状腺球蛋白联合弗氏佐剂尾部皮下免疫小鼠构建桥本模型。对照组小鼠在相同的时间内皮下注射PBS联合弗氏佐剂。造模4周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两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行为学结束后,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利用在体场电位记录电生理技术测量其海马Schaffer侧枝-CA1通路基本突触传递效能并诱导LTP。电生理实验完成后,所有小鼠深度麻醉处死,收集血液、甲状腺组织,冰上取脑组织,分离出海马。血液离心收集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甲状腺炎相关参数。甲状腺组织苏木精尹红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测评定甲状腺炎得分。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鼠海马CA1区突触密度和形态的变化以及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脑组织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测定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分布情况。利用实时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评估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与谷氨酸—谷氨酸酰胺循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分析各组小鼠海马内与认知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含量。结果1.建立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桥本小鼠模型:①体重、海马重量及海马系数,实验过程中监测两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小鼠处死前再次测量记录体重,处死后分离出海马并测量重量,计算海马系数,结果提示两组小鼠体重(p=0.66)、海马重量(p=0.97)及海马系数(p=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甲状腺组织病理:肉眼观察,桥本组小鼠甲状腺较对照组增大。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甲状腺滤泡完整,分布均匀,滤泡间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桥本组小鼠甲状腺滤泡破坏,排列紊乱,滤泡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按照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进一步行甲状腺炎评分显示,桥本组小鼠甲状腺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血清中T3、T4及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OAb及TgA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海马中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海马中T3、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Ab水平明显升高(p<0.01)。2.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结果:①定位航行实验: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对照组及桥本组小鼠寻找水下平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均逐渐变短,两组小鼠的游泳速度无明显组间差异。在训练的第2-5天,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空间探索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在目标象限游泳的时间和距离占总游泳时间和距离的百分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体场电位:①海马Schaffer侧枝-CA1通路基本突触传递效能(I/O曲线):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海马CA1区I/O功能显着下降(p<0.05)。②海马Schaffer侧枝-CA1通路长时程增强:本研究通过高频刺激的方式在海马CA1区诱导出LTP。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LTP幅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观察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海马CA1区突触密度减低(p<0.01),突触活性区域长度减少(p<0.05),PSD厚度减少(p<0.05),突触曲率降低(p<0.01),突触间隙未见明显组间差异。5.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评估利用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对照组小鼠神经元内核膜光滑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内可见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桥本组小鼠神经元细胞核及细胞器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损伤。两组小鼠海马内神经元均未见核内染色质凝结、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典型形态学特征。进一步的TUNEL染色两组小鼠海马内TUNEL染色阳性神经元未见明显差异。6.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评估:利用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核膜完整,核内染色质环形边集,胞质稀少,其内可见少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桥本组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可见核膜尚完整,核内染色质浓缩,部分块状凝结,胞质内线粒体轻度肿胀,内质网扩张伴有核糖体脱落。进一步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并利用实时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对GFAP进行定性定量。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海马区GFAP平均光密度及GFAP标记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减少,GFAP相对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功能评估:谷氨酸转运体GLT-1与GLAST主要定位于星型胶质细胞,负责突触间隙绝大部分谷氨酸的摄取。GS是谷氨酰胺酶,可以将进入胶质细胞的谷氨酸转换为谷氨酰胺。与对照组相比,桥本组小鼠海马内GLT-1、GLAST与GS的mRNA水平及蛋白质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谷氨酸NMDAR受体中NR2B亚基的表达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分析海马内谷氨酸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桥本小鼠海马内谷氨酸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利用动物实验证实了桥本甲状腺炎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状态下也可以导致小鼠产生海马依赖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原因至少可以部分的归因于星型胶质细胞损害,进而导致海马内突触数量减少、突触结构损害及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障碍,最终损害海马Schaffer侧枝-CA1通路LTP。
陶柱萍[10](2020)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拟黑多刺蚁干预和MFC荷瘤小鼠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本课题旨在初步探索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双侧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的保护作用。基于1H NMR代谢组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双侧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代谢变化,通过对比分析阐明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干预双侧卵巢摘除引起的差异代谢物变化及对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为其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从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探究MFC荷瘤小鼠肝脏代谢谱的变化,通过分析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了解MFC荷瘤小鼠的病理机制,为胃癌的病理机制和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8),分别是正常对照组、双侧卵巢摘除模型组、模型+低剂量拟黑多刺蚁醇提物(100mg/kg)、模型+中剂量拟黑多刺蚁醇提物(200mg/kg)、模型+高剂量拟黑多刺蚁醇提物给药组(400mg/kg)及模型+阳性对照戊酸雌二醇片给药组(0.1mg/kg)。采集各组肝脏组织1H NMR图谱,依次进行傅里叶变换、基线和相位调整、定标及归一化处理,对数据进行PCA、PLS-DA及OPLS-DA多元数据分析,并结合HMDB数据库、相关文献筛选出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潜在肝脏代谢差异物,对比分析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干预双侧卵巢摘除引起的差异代谢物变化及对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肝脏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初步机制;(2)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FC荷瘤小鼠模型组,采用1H NMR代谢组学方法,结合PCA、PLS-DA和OPLS-DA多元统计分析,分析正常对照小鼠和MFC荷瘤小鼠的肝脏组织提取物中的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结果:(1)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双侧卵巢摘除模型大鼠肝脏组织中乳酸水平显着升高,谷胱甘肽、谷氨酰胺、谷氨酸、抗坏血酸、腺苷、蛋氨酸、肌醇和精氨酸水平显着降低;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可以逆转除肌醇外的代谢物变化,这些代谢物参与能量代谢(乳酸)、蛋氨酸代谢(腺苷、蛋氨酸)、氧化应激(谷胱甘肽、谷氨酰胺、谷氨酸、抗坏血酸)和精氨酸代谢(精氨酸)等代谢途径;(2)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在肝脏提取物中确定了8个潜在的差异代谢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FC荷瘤小鼠肝脏组织中精氨酸、麦芽糖、牛磺酸水平升高,胆碱、葡萄糖、肌苷、羟脯氨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水平降低。结论:(1)双侧卵巢摘除可引起大鼠肝脏中多个代谢差异物及代谢通路紊乱,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卵巢摘除诱导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肝脏代谢组学机制可能与调节能量代谢、蛋氨酸代谢、氧化应激和精氨酸代谢有关;(2)MFC荷瘤小鼠肝脏的糖酵解、精氨酸代谢、胆碱代谢等代谢通路紊乱。
二、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的黄芩叶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图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衰老的研究现状 |
2.2 衰老与氧化应激 |
2.2.1 基于代谢通路角度探讨衰老脑组织氧化应激的防御机制 |
2.2.2 基于信号通路角度探讨衰老脑组织氧化应激的防御机制 |
2.3 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
2.3.1 谷氨酸代谢和谷胱甘肽合成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
2.3.2 Nrf2信号通路和谷胱甘肽合成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三章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黄芩叶醇提物抗脑衰老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2.1 植物材料 |
3.2.2 实验动物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黄芩叶醇提物的制备 |
3.3.2 造模与给药 |
3.3.3 行为学测试 |
3.3.4 样本收集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5 样本制备 |
3.3.6 LC-MS检测条件 |
3.3.7 LC-MS/MS数据处理 |
3.3.8 统计学处理 |
3.4 结果 |
3.4.1 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3.4.2 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3 基于LC-MS/MS的皮层和海马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3.4.4 黄芩叶醇提物对衰老大鼠脑组织中代谢通路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芩叶醇提物调控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物的测定 |
4.3.2 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酶的测定 |
4.3.3 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
4.3.4 统计学处理 |
4.4 结果 |
4.4.1 黄芩叶醇提物对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物的影响 |
4.4.2 黄芩叶醇提物对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通路关键代谢酶的影响 |
4.4.3 黄芩叶醇提物对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黄芩叶醇提物调控Nrf2信号通路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1 材料 |
5.2.2 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5.3.2 抗原抗体反应 |
5.3.3 蛋白检测及分析 |
5.3.4 数据处理 |
5.4 结果 |
5.4.1 黄芩叶醇提物对Nrf2/keap1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2 黄芩叶醇提物对Nrf2/keap1通路下游相关蛋白的影响 |
5.5 小结与讨论 |
5.5.1 小结 |
5.5.2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2.1 丙烯酰胺 |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1.2.3 杂环胺 |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12 主成分分析 |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4 文献质量评价 |
3.2.5 文献数据提取 |
3.2.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3.3.8 讨论 |
3.4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4.3.3 实验样本收集 |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4.3.6 血清生化分析 |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
4.4.7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材料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实验材料 |
6.2.3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
6.3.3 Y迷宫实验 |
6.3.4 实验样本收集 |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
6.5 主要结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HPLC-MS图谱 |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3)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摘要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和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进展 |
2.1.1 逍遥散的立法依据和方解 |
2.1.2 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进展 |
2.2 逍遥散改善抑郁症胃肠功能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2.3 系统生物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
2.3.1 微生物组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
2.3.2 代谢组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改善CUMS大鼠抑郁行为和胃肠功能的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物与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2.2 CUMS模型的复制 |
3.2.3 宏观行为学指标 |
3.2.4 胃肠功能及指标 |
3.2.5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CUMS大鼠行为学的作用 |
3.3.2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CUMS大鼠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 |
3.3.3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CUMS大鼠行为学和胃肠功能指标的综合分析 |
3.4 小结和讨论 |
3.4.1 小结 |
3.4.2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16S rRNA技术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肠道菌群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药物与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本采集 |
4.2.2 盲肠菌群16S rRNA测序 |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4 定量表征给药组对差异菌群的回调作用 |
4.2.5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OTU数目和分布 |
4.3.2 不同分类水平下物种组成和丰度分析 |
4.3.3 菌群α多样性分析 |
4.3.4 菌群β多样性分析 |
4.3.5 抑郁相关差异菌群的筛选和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调节作用 |
4.3.6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菌群的回调程度 |
4.3.7 差异菌群、抑郁行为指标和消化系统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和讨论 |
4.4.1 小结 |
4.4.2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1H-NMR粪便代谢组学技术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药物与试剂 |
5.1.3 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本采集 |
5.2.2 粪便核磁备样方法以及分析条件 |
5.2.3 核磁谱图处理及数据分析 |
5.2.4 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大鼠粪便~1H-NMR图谱分析 |
5.3.2 大鼠粪便样本核磁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
5.3.3 抑郁相关粪便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5.3.4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粪便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
5.3.5 定量表征给药组对差异代谢物的回调作用 |
5.3.6 代谢通路分析 |
5.4 小结和讨论 |
5.4.1 小结 |
5.4.2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黄芩叶对D-gal衰老大鼠肝脏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的靶向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流程图和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流程图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靶向代谢组学在衰老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2.1.1 靶向代谢组学概述 |
2.1.2 靶向代谢组学在衰老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2.2 谷胱甘肽的合成对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影响 |
2.2.1 谷胱甘肽的合成概述 |
2.2.2 谷胱甘肽的合成对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影响 |
2.3 Nrf2/Keap1 信号通路对衰老及与年龄相关肝病的影响 |
2.3.1 Nrf2/Keap1 信号通路概述 |
2.3.2 Nrf2/Keap1 信号通路对衰老及与年龄相关肝病的影响 |
第三章 黄芩叶干预D-gal致衰老大鼠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或仪器 |
3.2.2 肝脏样本的收集 |
3.3 实验方法 |
3.3.1 肝脏样本的前处理 |
3.3.2 色谱及质谱条件 |
3.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仪器系统稳定性监测 |
3.4.2 UPLC-MS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
3.4.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3.4.4 代谢通路分析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黄芩叶干预D-gal致衰老大鼠的肝脏靶向定量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相关溶液的配置及前处理 |
4.3.2 色谱条件 |
4.3.3 质谱条件 |
4.3.4 组织样本的前处理 |
4.3.5 方法学验证 |
4.4 实验结果 |
4.4.1 选择性结果 |
4.4.2 定量下限与检测限结果 |
4.4.3 线性与浓度范围结果 |
4.4.4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结果 |
4.4.5 准确度和精密度 |
4.4.6 稳定性测定结果 |
4.4.7 残留效应结果 |
4.4.8 稀释可靠性结果 |
4.4.9 肝脏组织样本测定结果 |
4.5 讨论及小结 |
第五章 黄芩叶调节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通路的关键酶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黄芩叶对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 |
5.4.2 黄芩叶对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黄芩叶调节Nrf2/Keap1 通路减轻D-gal诱导衰老大鼠肝损伤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3 实验方法 |
6.3.1 肝脏蛋白的提取 |
6.3.2 配胶、上样、电泳及电转 |
6.3.3 抗原-抗体反应 |
6.3.4 蛋白检测及分析 |
6.3.5 数据处理 |
6.4 实验结果 |
6.4.1 黄芩叶对Nrf2/Keap1 蛋白水平蛋白表达的影响 |
6.4.2 黄芩叶对Nrf2/Keap1 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
6.5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况 |
致谢 |
(5)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运动干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肌脑交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抑郁症的概述 |
2.2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2.2.1 单胺类神经递质机制 |
2.2.2 谷氨酸能失衡机制 |
2.2.3 神经发生和突触可塑性机制 |
2.2.4 神经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假说 |
2.2.5 转录和表观遗传学机制 |
2.2.6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
2.2.7 肠道微生态紊乱机制 |
2.2.8 线粒体功能障碍机制 |
2.3 运动改善抑郁症的效果研究 |
2.3.1 有氧运动改善抑郁症的效果研究 |
2.3.2 抗阻运动改善抑郁症的效果研究 |
2.3.3 其他运动方式改善抑郁症的效果研究 |
2.4 运动改善抑郁症的生理机制 |
2.4.1 运动对抑郁症神经递质的影响 |
2.4.2 运动对抑郁症神经因子的影响 |
2.4.3 运动对抑郁症炎症反应的影响 |
2.4.4 运动对抑郁症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2.4.5 运动在抗抑郁功能中的转录和抗炎机制 |
2.5 抑郁症和运动对海马的影响 |
2.5.1 抑郁症对海马的影响 |
2.5.2 运动对海马的影响 |
2.6 肌脑交流中PGC-1α-FNDC5-BDNF通路的概述 |
2.7 代谢组学的概述 |
2.8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运动方式干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及处理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3.1.3 实验分组与CUMS模型的建立 |
3.1.4 运动干预方案 |
3.1.5 行为学指标测试方案 |
3.1.6 大鼠样本收集与处理 |
3.1.7 大鼠海马的~1H-NMR代谢组学测定 |
3.1.8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神经行为学结果 |
3.2.2 CUMS大鼠海马~1H-NMR图谱的指认与分析 |
3.2.3 大鼠海马~1H-NMR代谢组学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
3.2.4 大鼠海马~1H-NMR代谢组学的代谢通路分析 |
3.3 讨论与分析 |
3.3.1 不同运动方式对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3.3.2 不同运动方式对CUMS大鼠海马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3.3.3 不同运动对氨基酸代谢通路中代谢物的影响 |
3.3.4 不同运动对能量代谢途径中代谢物的影响 |
3.3.5 不同运动对其他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运动方式对CUMS大鼠肌脑交流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 |
4.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4.2 结果 |
4.2.1 大鼠海马线粒体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4.2.2 运动对大鼠骨骼肌PGC-1α、FNDC5 和海马组织BDNF蛋白的影响 |
4.3 讨论与分析 |
4.3.1 不同运动方式对CUMS大鼠海马形态学的影响 |
4.3.2 整合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对CUMS大鼠肌脑交流影响 |
4.4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5.3 实验附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与收集 |
2.2 数据转换 |
2.3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文献发表趋势 |
3.2 作者共现分析 |
3.3 机构共现分析 |
3.4 关键词共现分析及聚类 |
4.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3.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
3.1 病情资料 |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4.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4.1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
4.2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实验二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神经元网络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7)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高酒精消耗大鼠代谢异常及地西泮治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基于混合质控随机森林算法的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急性酒精暴露显着抑制大脑谷氨酸神经传递系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高酒精消耗代谢异常及地西泮潜在治疗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总结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海马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系统在酒精成瘾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谷氨酰胺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过度运动与Gln |
2 Gln的生理功效 |
2.1 促进运动技能形成 |
2.2 保护骨骼肌 |
2.3 抗氧化作用 |
2.4 调节机体内酸碱平衡 |
2.5 维持肠道平衡 |
3 Gln在运动营养品中的应用 |
4展望 |
(9)桥本甲状腺炎对小鼠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制备动物模型 |
2.2.2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2.3 在体电生理实验 |
2.2.4 组织制备 |
2.2.5 电化学免疫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 |
2.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2.2.7 苏木精尹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 |
2.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CH) |
2.2.9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 |
2.2.10 TUNEL染色 |
2.2.11 电子透射电镜 |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13 Western Blot |
2.2.1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
2.2.15 液相悬浮芯片技术(Luminex检测技术) |
2.2.1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建立甲功正常的HT小鼠模型 |
3.2 甲功正常的HT诱发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
3.2.1 甲功正常的HT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表现为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
3.2.2 甲功正常的HT小鼠海马Sch-CA1通路突触可塑性损害 |
3.3 甲功正常的HT诱发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 |
3.4 甲功正常的HT不影响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及其凋亡 |
3.5 甲功正常的HT诱发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损害 |
3.6 甲功正常的HT诱发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 |
3.7 甲功正常的HT影响海马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及2型脱碘酶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桥本甲状腺炎认知和情绪功能障碍 |
参考文献 |
(1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拟黑多刺蚁干预和MFC荷瘤小鼠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拟黑多刺蚁醇提物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肝脏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2.1 药物及试剂 |
1.2.2 仪器 |
1.2.3 动物 |
1.3 方法 |
1.3.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1.3.2 样品收集及处理 |
1.3.3 ~1HNMR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1.3.4 ~1HNMR数据分析 |
1.4 结果 |
1.4.1 大鼠肝脏组织1HNMR图谱 |
1.4.2 多元统计分析 |
1.4.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1.4.4 代谢通路分析 |
1.5 讨论 |
1.5.1 能量代谢 |
1.5.2 蛋氨酸循环 |
1.5.3 氧化应激 |
1.5.4 精氨酸代谢 |
1.6 小结 |
第2章 MFC荷瘤小鼠的肝脏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药物及试剂 |
2.2.2 仪器 |
2.2.3 动物 |
2.3 方法 |
2.3.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2.3.2 样本收集及预处理 |
2.3.3 ~1HNMR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2.3.4 ~1HNMR数据分析 |
2.4 结果 |
2.4.1 小鼠肝脏1HNMR图谱 |
2.4.2 多元统计分析 |
2.4.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2.4.4 代谢通路分析 |
2.5 讨论 |
2.5.1 糖酵解 |
2.5.2 精氨酸代谢 |
2.5.3 胆碱代谢 |
2.5.4 其他代谢 |
2.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卵巢摘除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脑组织谷氨酸代谢通路和Nrf2信号通路的黄芩叶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D]. 李萌茹. 山西大学, 2021
- [2]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D]. 吕梦. 山西大学, 2021(12)
- [4]黄芩叶对D-gal衰老大鼠肝脏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的靶向调控研究[D]. 杨琳琳. 山西大学, 2021(12)
- [5]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运动干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肌脑交流机制[D]. 罗昕. 山西大学, 2021(12)
- [6]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纪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相对定量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高酒精消耗大鼠代谢异常及地西泮治疗机制[D]. 陈宏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谷氨酰胺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 史岩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8)
- [9]桥本甲状腺炎对小鼠海马依赖性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关系的探讨[D]. 王囡.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拟黑多刺蚁干预和MFC荷瘤小鼠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评价[D]. 陶柱萍. 大理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