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条膨胀型粉煤灰陶粒生产线建成投产

我国首条膨胀型粉煤灰陶粒生产线建成投产

一、我国第一条烧胀粉煤灰陶粒生产线建成投产(论文文献综述)

章泓立[1](2020)在《河道底泥高温烧制陶粒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五水共治”政策带来的河道底泥等固体废弃物,基于对河道底泥以及相关有代表性的城镇污泥物质成分分析以及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以河道底泥和城镇污泥为主要原料,高温烧胀制备陶粒轻集料的研究。本论文在对河道底泥、废弃泥浆和污水污泥物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河道底泥与各类城镇污泥高温烧制陶粒的实验室小型实验,并和浙江大东吴建设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州市)合作开展生产线规模化的中试研究,通过中试研究确定河道底泥陶粒轻集料烧制的最佳工艺条件。物质特性研究表明,河道底泥和废弃泥浆在氧化物含量组成上相似,污水污泥的硅铝氧化物含量偏低但有机物含量是前两种材料的5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成分互补,掺加少量黏土作黏合剂就可满足陶粒烧制的成分要求。通过对所有原料及混合料的塑性指数测定发现利用加权平均数模型能够粗略估测混合物料的塑性指数,经过模型计算以及实际量测结果可以判定本研究所用的河道底泥及各类城镇污泥满足陶粒造粒成型的可塑性要求。通过对各种原材料的热重分析初步制定预热温度范围为300~350℃,高温烧胀温度范围为1150~1200℃,升温速率范围为20℃/min~40℃/min。在实验室小试研究中,通过混料试烧实验初步确定物料配比范围是河道底泥加废弃泥浆:黏土:污水污泥=(40%~60%):(20%~30%):(20%~30%)。对河道底泥及各类城镇污泥按规定比例混合成型后放置在高温旋转反应炉中开展正交及单因素实验,重点研究了煅烧(烧胀)温度、物料配比、保温(烧胀)时间、升温速率、通入反应炉气体流量等因素对陶粒轻集料主要性能指标(表观密度、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河道底泥烧制陶粒的实验室小试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煅烧(烧胀)温度1175℃,保温(烧胀)时间20min,升温速率35℃/min,气体流量60ml/min,物料配比为河道底泥:粘土:废弃泥浆:污水污泥为47:17:16:20。在中试研究过程中,对河道底泥规模化采集和脱水的具体流程及设备参数、对陶粒规模化生产的生产线各工艺环节及相关设备参数进行了完整而详细的总结归纳。中试研究所用原料和实验室小试有所区别,主要探讨了利用河道底泥、印染污泥以及桑田地腐殖土为原料烧制陶粒的工艺条件,从研究结果可知:最佳的生产线烧制温度1200℃左右,最佳物料配比为河道底泥:印染污泥:桑田地腐殖土为40:47:13。烧制得到的最优陶粒性能松散容重(堆积密度)仅为316.33kg/m3,筒压强度1.3MPa并且其余指标均满足行业规范。河道底泥制陶粒的规模化生产,使得企业在制作成本上节省近一半价格;有利于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广和能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也为耕地等土地资源的提供了间接的保护。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说明,利用河道底泥和城镇污泥烧制陶粒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对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产生良性效益,值得发展和推广。

王攀奇[2](2020)在《轻质陶粒的缩聚烧结机理及其在混凝土应用》文中指出陶粒混凝土具有轻质和保温隔热的性能,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高性能陶粒混凝土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本研究利用陕南地区特有的低硅铝铁尾矿为主要材料,掺加少量煤气化渣制备出满足结构要求的轻质陶粒。研究了铁尾矿和煤气化渣原材料的活性,以碱激发的形式进行陶粒生料球的成型,提高了陶粒的性能。通过物相分析和微观分析,研究陶粒制备过程中的缩聚和烧结机理,并以工业化试验生产的陶粒配制出LC35陶粒混凝土,对其基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铁尾矿和煤气化渣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分析,发现两种原料中均含有Si O2、Al2O3和部分无定形硅铝酸盐等活性物质,验证了铁尾矿能够形成地质聚合物结构的可能性。因此确定采用Na OH激发原料活性,制备出陶粒生料球,再对其进行烧结研究。(2)通过大量试验,当铁尾矿和煤气化渣比例为8:2,Na OH浓度为12mol/L,养护温度120°C,养护时间4h时,制备的陶粒生料球最大抗压强度为12.34MPa。微观分析中发现在陶粒生料球内部形成了地质聚合物的三维网络状结构,观测到莫来石前驱体填充到地质聚合物凝胶中,与地质聚合物凝胶相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了陶粒生料球的强度。(3)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最佳烧成工艺为:预热温度为400°C,预热时间为20min,焙烧温度为1050°C,焙烧时间为20min,自然冷却。烧结而成的陶粒基本性能为:筒压强度为25.49MPa,堆积密度为934.28 kg/m3,吸水率为7.86%。各项性质指标均能满足国标对1000级陶粒的要求,且属于高强陶粒。通过红外光谱和X衍射发现陶粒生料球内部的地质聚合物结构在650-850°C时有所增强,增幅不明显;当温度到达1050°C时,陶粒内部的莫来石前驱体衍变为莫来石晶体,Fe3+离子可以部分取代莫来石的八面体或四面体位置的Al3+离子。(4)为了与实际生产进行结合,进行工业回转窑烧制铁尾矿陶粒试验,工业试验中陶粒的焙烧温度为1060°C,烧制出的陶粒性能为:堆积密度811kg/m3,表观密度1756kg/m3,吸水率5.94%,筒压强度5.43MPa。虽筒压强度低于实验室制备结果,但堆积密度和吸水率得到了进一步较低,并且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5)以工业试验制备的铁尾矿陶粒为粗骨料,进行了LC35强度等级的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试配的混凝土满足LC35强度要求,且混凝土表观密度均在1950kg/m3以下。通过试验研究铁尾矿陶粒混凝土基本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其基本性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

李寿德[3](2019)在《人造轻骨料行业发展与典型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表明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中国轻骨料行业同新中国共同成长。回顾中国人造轻骨料(陶粒)行业近7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人造轻骨料(陶粒)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工程

童思意,刘长淼,刘玉林,马超[4](2019)在《我国固体废弃物制备陶粒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固废大量堆存对大气、土壤、水体和生物圈产生污染和危害。陶粒是一种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新兴材料。部分固废与陶粒原料的契合度很高,是极佳的陶粒基体材料,利用固废制备陶粒产品可规模化消纳利用固废,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和可观的经济利益。通过文献调研,汇总了陶粒的国家标准指标要求;从陶粒原料、生产工艺及其涉及的主要原理总结了陶粒制备的理论基础;列举并总结了陶粒的研究现状;总结与展望了陶粒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环境现状。利用固废制备陶粒已成为规模化消纳固废、资源化获取陶粒的重要途径。

章金骏[5](2012)在《污泥烧制陶粒的技术路径与控制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泥是一种产生于污水处理过程的对人体和环境有很大危害的固体废弃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泥产生量越来越大。其含水率高、体积大,力学性质差,给堆放和运输带来困难,且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处置,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成熟的污泥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土地利用、干化和焚烧等,几种方法各有缺点,研究新的污泥处理技术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污泥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结合粘土陶粒烧制工艺,分析了污泥掺加不同比例粘土、粉煤灰烧制陶粒的可能性,研究了污泥在一定条件下烧制轻质陶粒的可行性,建立了一套生活污泥低温干燥后烧制陶粒并最终建材化应用的处置工艺。通过污泥、粘土、粉煤灰的无机成分对比,认为生活污泥具备烧制陶粒的物质基础,并根据SiO2-Al2O3-MgO的热力学平衡系统分析,认为生活污泥掺加一定比率的粘土和粉煤灰后在1100℃-1200℃之间均有可能出现低共熔点。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工业陶粒生产工艺,采用自行设计的柱状冲压造粒机制备污泥陶粒生料球,通过调节辅料配比尝试将坯料放入烧结炉内用不同温度烧制,待冷却后测试体积、烧失率、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等物理性质分析其烧胀情况,通过比表面积、筒压强度、抗压强度和24h吸水率等性质分析陶粒的建材性能。确认掺加一定比例的粘土在1150℃-1120℃烧制的污泥陶粒均为合格的轻粗集料,具有良好的建材性能,物理性质随着粘土比例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其中粘土比例在10-20%,烧制温度为1175℃的陶粒其筒压强度均超过4MPa,比表面积在3m2/g左右,为优良的轻粗集料。而掺加粉煤灰的污泥陶粒在筒压强度等性质上无法达到国家标准,需要继续改进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结合二段式污泥干化工艺,设计了一套污泥脱水-陶粒烧制-砌块生产的污泥资源化工艺。利用陶粒烧制窑的烟气余热使污泥含水率降至30%后与辅料混合,送入回转窑烧制陶粒,最终制成轻集料砌块。该工艺可充分利用污泥的矿物组分和热值,并能利用烟气余热资源,减少大气热污染,保护环境作用显着。目前建成一条日处理生活污泥20吨,年产污泥陶粒18万m3的生产线,并已投入分段调试阶段,通过估算认为该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杨威[6](2012)在《铬污染土壤特性表征与陶粒制备机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企业搬出主城区,其遗留下来的被污染的场地成为了阻碍城市建设的难题。在众多的重金属污染中,铬污染因具有致癌致畸效应而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尚处于铬渣治理的扫尾阶段,铬污染场地的治理与修复才刚刚起步。因此,对铬污染土壤处理或利用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成功结合陶粒焙烧和干法解毒工艺的特点,将铬污染土壤与解毒剂混合,高温下得到一种新颖的铬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方法。文章完成了从土壤采样到产品利用的全过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场地调查与评价、典型铬污染土壤的特性表征分析、处理或利用方式筛选、解毒剂选择、陶粒烧制小试实验、烧制工艺优化过程、烧制机理分析、中试实验,陶粒产品检测与运用等。以民丰化工原厂址区为研究对象,布点采样核实研究区的污染程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评价场地的风险程度并确定修复限值。选取高浓度的铬污染土壤,通过XRF、FT-IR、XRD、激光粒径分析、表面积测试与孔径分析、TG-DSC综合热分析法等技术研究其理化性能及热力学特性;运用毒性浸出、分步提取、热灼烧等方法分析土壤重金属特性;据此筛选合适的铬污染土壤处理或利用方式。选用粉煤灰、煤矸石和污泥等常见固废作为解毒剂混合土壤烧制陶粒,详细分析三种解毒剂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烧成工艺对陶粒Cr(VI)浸出浓度、颗粒强度、表观密度和1h吸水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烧成工艺并用有约束的均匀设计方法对陶粒原料配比进行二次优化;开展陶粒生产的中试实验;全面分析了陶粒产品的建材特性品质和环境安全性指标;并对陶粒应用做了尝试。根据烧成动力学理论分析陶粒烧成机理,根据胚料物质主要热反应特征建立热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求解最概然机理函数。利用XEM和EDS观察陶粒产品表面、剖面的微观结构特征;利用FT-IR、XRD等技术手段研究陶粒形成和铬固化机理。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研究区绝大部分为重度污染,土壤不能达到HJ305-2007中II级土壤要求;土壤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发现31.3%的土壤样品具有高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可能对敏感人群造成致癌和非致癌影响;研究区铬修复限值为:Cr(Ⅲ)8621.8mg/kg,Cr(VI)5.3mg/kg。②供试土壤以中小颗粒为主,多孔结构不明显,吸附性不强;土壤富含SiO2、Al2O3、Fe2O3等成分,主要晶体类型为α-石英相;土壤基本不具备热性能;总铬含量1726.3mg/kg,Cr(VI)浸出浓度60.25mg/L,是一种具备浸出毒性但不具备腐蚀性的危险废物;铬的结合形态排序为残渣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通过土壤处理方案筛选,确定干法解毒方案比淋洗和水泥固化更具有优越性。③粉煤灰、煤矸石和污泥作为解毒剂富含SiO2、Al2O3等成陶成分,含有残余碳粉或有机物成分,能在高温条件下产生CO等还原性气体使Cr(VI)还原并促使陶粒膨胀;三种添加剂的烧失量分别为5.97%、28.60%、33.24%;TG-DSC曲线表明三种材料均在空气氛围、不同升温速率下存在一个主要的热失重阶段。④实验获得三种陶粒产品和相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表明温度为影响产品性能的主要条件,污泥添加量对陶粒产品性能有显着影响;铬污染土壤-煤矸石陶粒因易在空气中潮解,故被淘汰。运用有约束配方均匀混料法优化原料配方,得最佳原材料配比为:铬污染土壤75.1%,粉煤灰18.7%,污泥6.2%。⑤胚料热反应过程依次经历了自由水挥发、有机物燃烧、碳酸盐受热分解、残留碳份氧化、金属氧化物熔融等过程。分析认为30K/min为烧制陶粒的最佳升温速率。整体而言,陶粒胚料在不同温度下衍射峰位置无明显差异,对比陶粒剖面和表面的微观形貌发现,烧制过程中仅有陶粒表面有新物相生成。陶粒胚料最终生成链状或骨架状结构的硅酸盐和硅铝酸盐,烧成过程中有大量玻璃化物质生成。球形对称相界反应R3机理函数为陶粒烧成反应的最概然机理函数。通过拟合计算,得该函数的动力学三因子Ea=214.37kJ/mol,A=4.80E+06(s-1),G(a)=1-(1-a)1/3。⑥总结重金属铬的固化机理为:在超过800℃时Cr(VI)被C、CO等还原为Cr(Ⅲ);热处理温度大于900℃时,Cr(Ⅲ)可能进入粘土Si-Al-O网状结构;高温下Cr(Ⅲ)氧化物与原料中的硅氧化物、铝氧化物充分接触生成NaCrSi2O6或CaCrAlSiO6等稳定的固熔体;由于Fe(Ⅲ)、Cr(Ⅲ)与Al(Ⅲ)的半径相近,电荷相同,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发生类质同相作用而形成一系列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对Cr(VI)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也防止Cr(Ⅲ)物质被再次氧化。⑦利用回转窑进行中试实验,确定烧制陶粒的最优烧制条件为:铬污染土壤:粉煤灰:污泥=75.1:18.7:6.2,窑预热温度350℃,烧成温度1120℃,烧成温度保持时间2min。以此条件制得的陶粒,Cr(VI)浸出浓度0.065mg/L,颗粒强度540N,堆积密度530kg/m3,1h吸水率7.2%,其他性能满足轻集料标准要求。陶粒的重金属浸出特性检测结果表明陶粒浸出液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T5083.3-200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填埋标准(GB16889-2008)所规定的浓度限值,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环境安全性。

杨贵先[7](2011)在《粉煤灰烧结陶粒过程中硫释放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美泰科自蔓延烧结设备和技术,研究了粉煤灰烧结陶粒过程中硫释放规律及形态转化。首先,分析了不同风量和烧结氛围对烧结过程的影响。风量较高和较低都会使二氧化硫排入到大气中的量增加,适宜的烧结风量范围为260m3/h~280m3/h。烧结过程中二氧化硫的析出曲线呈现单峰结构,并在烧结过程中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转折点前析出的主要是有机硫和亚硫酸盐硫,转折点后析出的主要是硫酸盐硫,而且转折点前硫的析出速率高于转折点之后的析出速率。在烧结过程中烧结箱内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和氮氧化物污染物,一氧化碳等还原气体的存在,使硫酸钙和硫酸镁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发生还原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氮氧化物的存在为二氧化硫催化生成三氧化硫提供了条件,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部分催化生成三氧化硫。其次,应用热力学判别式计算分析了烧结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硫平衡计算分析了整个烧结过程中烟气中硫的排放量和来源。在烧结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量比粉煤灰中硫的转化量平均少了23%,这部分硫的差值主要是因为烧结过程中烟气的含湿量很高,产生的二氧化硫和催化生成的三氧化硫溶于水蒸汽中以酸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最后,通过小型试验数据所得到的结论对实际工况进行模拟,并结合添加煤粉中硫化铁硫的释放规律,模拟和分析的结果与实际工况能够吻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邓琨[8](2011)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现状分析——对粉煤灰、煤矸石、尾矿、脱硫石膏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业化的探析》文中提出我国经济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和环境外代价的,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解决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根本途径。主要对粉煤灰、煤矸石、尾矿、脱硫石膏和秸秆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程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前景是相当可观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对我国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才能使中国在实现富强的同时也保证我们生存的家园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

杨时元,杨芳洁[9](2010)在《陶粒原料浅析(二)》文中提出3陶粒废渣资源凡是可烧制陶粒的一切废渣均可叫作陶粒用废渣资源。这类资源不是矿产,可以单纯一种废渣烧胀,也可经多元配方烧胀。那末,不管是固体废渣,还是液态废渣,均可作陶粒原料。但由于在烧

檀春丽[10](2010)在《非粘土陶粒及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调研的方式分析在北京市生产非粘土页岩陶粒的技术、资源、能耗、经济可行性;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对比各种陶粒性能,提出了适合北京市发展的非粘土页岩陶粒;研究陶粒性能对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稳定性及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借助SEM测试方法观察陶粒微观结构和陶粒混凝土界面区特征,分析轻集料与水泥石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优选非粘土陶粒是否可以代替粘土和页岩陶粒。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陶粒和淤泥陶粒成本相当、煤矸石陶粒成本最高,煤矸石陶粒的能耗最高、粉煤灰陶粒其次、淤泥陶粒的综合能耗最小;通过陶粒性能对比,粉煤灰陶粒的堆积密度变异系数只有0.05左右,均质性最好,质量最稳定,粒型系数最小,吸水率(包括常压吸水、劈开前后吸水率、连通率、压力吸水率)和筒压强度性能介于煤矸石陶粒和淤泥陶粒之间;经综合评价,确定以粉煤灰陶粒作为非粘土陶粒的代表进行混凝土试验。对于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圆球型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比普通型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流动度好,但混凝土密度分层度和质量分层度较大;粉煤灰陶粒的预吸水率越高,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扩展度越大,经时损失越小,且使混凝土分层度减小,粉煤灰陶粒的最佳预湿处理时间为24h左右。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最佳砂率为40%。在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方面,粉煤灰陶粒粒径增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下降;随着粉煤灰陶粒预湿时间的延长,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有所降低,后期强度均有所增加。在粉煤灰陶粒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方面,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收缩28d以后仍有较大收缩,吸水率大的陶粒,混凝土收缩较小;轻集料混凝土的抗冻次数为250次以上。在微观结构方面,粉煤灰陶粒的表面相对致密,平均孔径较小;而粉煤灰陶粒内部结构与其表层有较大不同,内部的孔比其表层多,平均孔径也比表层的大;粘土陶粒混凝土界面区和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界面区都有着相似的微观结构,形成了“嵌套”似的整体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界面区强度。

二、我国第一条烧胀粉煤灰陶粒生产线建成投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第一条烧胀粉煤灰陶粒生产线建成投产(论文提纲范文)

(1)河道底泥高温烧制陶粒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河道底泥产生与性质
        1.2.2 国内外河道底泥的处置现状
        1.2.3 废弃泥浆产生与性质
        1.2.4 印染污泥产生与性质
        1.2.5 污水污泥产生与性质
        1.2.6 陶粒的发展及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的工作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的成分分析
    2.2 试验方法
        2.2.1 陶粒的制备方法
        2.2.2 陶粒颗粒体积密度的测试方法
        2.2.3 陶粒吸水率的测试方法
        2.2.4 陶粒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
        2.2.5 混料塑性指数的测定方法
    2.3 原料性质的表征
        2.3.1 热分析(TG)
        2.3.2 荧光光谱(XRF)分析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第三章 原料及混料的塑性分析
    3.1 原材料的塑性分析
        3.1.1 河道底泥的塑性指数分析
        3.1.2 黏土的塑性指数分析
        3.1.3 废弃泥浆的塑性指数分析
        3.1.4 污泥的塑性指数分析
    3.2 混合料的塑性分析
        3.2.1 混料体系塑性指数模型的建立
        3.2.2 二元混料的塑性指数分析
        3.2.3 三元混料的塑性指数分析
        3.2.4 四元混料的塑性指数分析
    3.3 混料塑性指数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道底泥烧制陶粒的小试研究
    4.1 利用热力学分析确定烧制条件范围
        4.1.1 主要原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4.1.2 升温速率的热力学分析
    4.2 开展混料预实验确定配比范围
        4.2.1 原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4.2.2 混料试烧实验
    4.3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
        4.3.1 正交实验方案
        4.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4 各工艺参数对陶粒性能影响
        4.4.1 煅烧温度的确定及对陶粒性能影响
        4.4.2 最佳物料配比的确定
        4.4.3 保温(烧胀)时间的确定及对陶性能影响
        4.4.4 升温速率的确定
        4.4.5 气体流量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道底泥烧制陶粒的中试研究
    5.1 中试研究的工程概况
    5.2 中试研究工艺流程
        5.2.1 河道底泥的采集与脱水
        5.2.2 河道底泥陶粒中试生产
    5.3 中试研究的原料及配比选择
        5.3.1 中试研究原料组分
        5.3.2 实验分析方法
        5.3.3 原料配比和温度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5.4 产品性能检测
    5.5 产品的微观结构分析
    5.6 河道底泥制陶粒产品效益分析
        5.6.1 技术效益分析
        5.6.2 经济效益分析
        5.6.3 社会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发明专利
    4.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轻质陶粒的缩聚烧结机理及其在混凝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尾矿性质及其资源化利用
        1.1.1 铁尾矿的性质及分类
        1.1.2 铁尾矿的危害
        1.1.3 铁尾矿的资源化利用
    1.2 陶粒及其混凝土的研究发展现状
        1.2.1 陶粒的分类
        1.2.2 陶粒的应用
        1.2.3 国内外陶粒及其混凝土研究发展现状
        1.2.3.1 国内陶粒及其混凝土发展现状
        1.2.3.2 国外陶粒及其混凝土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铁尾矿
        2.1.2 煤气化渣
        2.1.3 碱激发剂
        2.1.4 水泥
        2.1.5 砂子
    2.2 原材料分析及讨论
        2.2.1 化学成分分析
        2.2.2 矿物组成分析
        2.2.3 微观形貌分析
        2.2.4 粒度分析
        2.2.5 热分析
        2.2.6 可塑性分析
    2.3 试验方法
        2.3.1 陶粒制备工艺流程
        2.3.2 陶粒物理性能检测方法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X衍射分析
        2.3.5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第三章 铁尾矿陶粒生料球的制备及其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的配方设计
    3.3 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
        3.3.1 试验方法
        3.3.2 不同配方对陶粒生料球抗压强度的影响
        3.3.3 NaOH浓度对陶粒生料球抗压强度的影响
        3.3.4 养护温度对陶粒生料球抗压强度的影响
    3.4 烧结过程中陶粒的物相和微观分析
        3.4.1 FTIR分析
        3.4.2 XRD分析
        3.4.3 SEM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尾矿陶粒的烧成机理研究及工业化试验
    4.1 前言
    4.2 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
        4.2.1 试验方法
        4.2.2 陶粒物理性能测试
    4.3 不同烧结温度下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的红外光谱分析
    4.4 不同烧结温度下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的物相分析
    4.5 不同烧结温度下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的孔分析
    4.6 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的微观形貌分析
    4.7 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工业试验研究
        4.7.1 工艺流程
        4.7.2 工业焙烧
        4.7.3 工业试验铁尾矿-煤气化渣陶粒性能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尾矿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配合比设计步骤
        5.2.1 确定试配强度
        5.2.2 确定粗细骨料用量
        5.2.3 确定胶凝材料量及水胶比
    5.3 铁尾矿陶粒混凝土试配
    5.4 抗压强度
    5.5 铁尾矿陶粒混凝土的破坏形态
    5.6 劈裂抗拉强度的预测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人造轻骨料行业发展与典型工程应用(一)(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试制及工业性试验探索期
初步发展期
快速发展期
坚持技术进步、创新发展,推动行业进入新时代
    4.1产量质量快速提升
    4.2陶粒产品门类齐全,新产品不断涌现
    4.3协同处置固废快速发展

(4)我国固体废弃物制备陶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陶粒的国家及行业标准
2 陶粒制备的原理与工艺
    2.1 陶粒制备原料成分
    2.2 陶粒制备工艺
        2.2.1 烧结陶粒工艺
        2.2.2 免烧陶粒工艺
    2.3 陶粒制备原理
3 固废陶粒的研究进展
4 我国固废陶粒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5 结语

(5)污泥烧制陶粒的技术路径与控制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污泥的产生和处理现状
        1.1.1 城市生活污泥的来源与分类
        1.1.2 污泥处理与处置
        1.1.3 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1.4 国内污泥处理现状
        1.1.5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方式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2 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2.1 污泥含水率
    2.2 污泥热分析
    2.3 污泥化学组成
    2.4 污泥的密度和pH值
3 污泥资源化利用现状
    3.1 污泥资源化利用物质基础
    3.2 污泥资源化利用方式与现状
        3.2.1 污泥生物利用
        3.2.2 污泥能源利用
        3.2.3 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理
        3.2.4 污泥轻集料开发利用
    3.3 污泥资源化技术总结
4 污泥烧制陶粒的可行性分析
    4.1 陶粒烧胀原理和物质要求
        4.1.1 陶粒烧制原理
        4.1.2 陶粒烧胀物质要求
    4.2 陶粒生产方法
        4.2.1 生料球制作
        4.2.2 陶粒烧制
    4.3 污泥烧制陶粒的可行性分析
        4.3.1 污泥烧制陶粒的物质基础
        4.3.2 滚筒造粒烧制污泥陶粒试验
5 污泥陶粒烧制控制因子
    5.1 城市生活污泥烧制陶粒实验设计
    5.2 造粒影响因子研究
        5.2.1 冲压强度
        5.2.2 原料配比
        5.2.3 生料球物理性质
    5.3 污泥陶粒烧制控制因子研究
        5.3.1 预热控制
        5.3.2 烧制温度
        5.3.3 烧制时间
    5.4 陶粒性质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5.4.1 重量
        5.4.2 体积
        5.4.3 密度(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
        5.4.4 烧失率
        5.4.5 强度(筒压强度和抗压强度)
        5.4.6 24h吸水率
        5.4.7 重金属渗出率
        5.4.8 比表面积
        5.4.9 软化率
        5.4.10 陶粒性质测试结果
6 污泥粉煤灰陶粒性质分析
    6.1 烧制现象描述
    6.2 污泥粉煤灰陶粒性质分析
    6.3 污泥粉煤灰陶粒烧制总结
7 污泥粘土陶粒性质分析
    7.1 烧制温度与陶粒性质的关系
        7.1.1 污泥陶粒物理性质与烧制温度的关系
        7.1.2 污泥陶粒建材性能与烧制温度的关系
    7.2 粘土含量和陶粒性质的关系
    7.3 陶粒重金属渗出率
    7.4 污泥粘土陶粒总结
8 污泥烧制陶粒工艺设计
    8.1 配套技术介绍
        8.1.1 二段式低温干化原理
        8.1.2 砌块生产与应用
    8.2 工程设计
        8.2.1 基本工艺流程
        8.2.2 烟气流程
        8.2.3 能量平衡
        8.2.4 产量估算
    8.3 投资成本与盈利测算
        8.3.2 运行成本
        8.3.3 盈利前景
9 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与运行
    9.1 实例工程背景与概况
    9.2 实例工程建设与运行
    9.3 产品性质检测
        9.3.1 陶粒性质测试与分析
        9.3.2 砌块性质测试与分析
10 总结
    10.1 论文总结
    10.2 论文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铬污染土壤特性表征与陶粒制备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总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土壤中铬的环境化学行为
        1.2.1 土壤中铬的来源
        1.2.2 土壤铬的价态与结合形态
    1.3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物理修复技术
        1.3.2 化学修复技术
        1.3.3 生物修复法
    1.4 干法解毒与陶粒
        1.4.1 干法解毒
        1.4.2 陶粒
        1.4.3 铬污染土壤陶粒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2 铬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 重金属测试方法
        2.2.3 风险评价方法
        2.2.4 相关标准
    2.3 研究区基本概况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研究区土壤铬含量与分布
        2.4.2 研究区土壤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4.3 研究区土壤健康风险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铬污染土壤特性表征与处理方案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2.2 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3.2.3 重金属性能测试
        3.2.4 热力学特性测试
        3.2.5 土壤处理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土壤基本理化特性
        3.3.2 铬污染土壤重金属特性
        3.3.3 铬污染土壤的热性能
        3.3.4 土壤处理方案比选
    3.4 本章小结
4 陶粒烧制理论与原辅材料选择
    4.1 引言
    4.2 陶粒烧制理论
        4.2.1 陶粒烧胀机理
        4.2.2 烧制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
        4.2.3 不同化学组分在烧制陶粒中的作用
    4.3 添加剂选择原则
    4.4 添加剂特性表征
        4.4.1 粉煤灰
        4.4.3 煤矸石
        4.4.4 城市污泥
    4.5 本章小结
5 铬污染土壤烧制陶粒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设计原理
        5.2.2 实验工艺流程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4 陶粒性能检测
    5.3 铬污染土壤—粉煤灰陶粒
        5.3.1 烧成工艺选择
        5.3.2 烧成工艺优化
    5.4 铬污染土壤-煤矸石陶粒
    5.5 铬污染土壤-污泥陶粒
        5.5.1 烧成工艺选择
        5.5.2 烧成工艺优化
    5.6 工艺二次优化
        5.6.1 优化思路
        5.6.2 陶粒配方设计
        5.6.3 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烧成陶粒的机理分析
    6.1 引言
    6.2 陶粒烧成动力学
        6.2.1 固相烧结理论
        6.2.2 热分析方法及理论
        6.2.3 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函数确定
    6.3 陶粒烧成过程的理化特性
        6.3.1 物相分析
        6.3.2 化学基团变化
        6.3.3 微观形貌变化
        6.3.4 铬的稳定化
    6.4 本章小结
7 中试实验与陶粒应用
    7.1 引言
    7.2 放大性实验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讨论
    7.3 陶粒产品性能
        7.3.1 陶粒外观形貌
        7.3.2 产品技术性能
    7.4 陶粒混凝土利用
        7.4.1 实验方法
        7.4.2 结果与讨论
    7.5 项目效益分析
        7.5.1 经济效益分析
        7.5.2 社会效益分析
        7.5.3 环境效益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7)粉煤灰烧结陶粒过程中硫释放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粉煤灰的性质及其危害
        1.1.1 粉煤灰的产生
        1.1.2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
        1.1.3 粉煤灰的危害
    1.2 粉煤灰综合利用情况
        1.2.1 粉煤灰综合利用政策
        1.2.2 粉煤灰的应用
    1.3 粉煤灰陶粒
        1.3.1 国内外粉煤灰烧结陶粒的发展状况
        1.3.2 粉煤灰陶粒的生产工艺
        1.3.3 粉煤灰陶粒的性能及应用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选取
    2.2 试验装置
        2.2.1 烧结试验装置
        2.2.2 粉煤灰和陶粒中硫分析试验
    2.3 试验方法及试验安排
        2.3.1 烧结试验方法及安排
        2.3.2 粉煤灰和陶粒中硫分析试验方法
    2.4 试验数据处理
        2.4.1 计算公式
        2.4.2 计算结果
第三章 燃烧过程中硫转化分析
    3.1 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硫形态转化的理论分析
        3.1.1 煤中硫的赋存形态
        3.1.2 煤燃烧过程中硫转化的机理与过程
    3.2 热力学分析
第四章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4.1 硫平衡计算及烟气中的硫的主要来源分析
        4.1.1 硫平衡分析
        4.1.2 烟气中的硫的主要来源分析
    4.2 烟道中气态污染物的析出特性曲线和烟温曲线研究
    4.3 烟气二氧化硫实测值与理论值差异探讨
第五章 粉煤灰烧结陶粒试验工业生产应用
    5.1 小型试验模拟工业生产
    5.2 实际工况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现状分析——对粉煤灰、煤矸石、尾矿、脱硫石膏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业化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途径及产业化程度
    1.1 粉煤灰烧结砖
    1.2 粉煤灰陶粒
    1.3 粉煤灰水泥和粉煤灰混凝土
    1.4 提取二氧化硅和氧化铝
    1.5 粉煤灰造纸
    1.6 粉煤灰用于污水处理
    1.7 粉煤灰用于噪声防治
2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化程度
    2.1 回收煤炭和黄铁矿
    2.2 用于发电
    2.3 制造建筑材料
    2.4 用于造纸
3 尾矿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化程度
    3.1 尾矿回收
    3.2 尾矿利用
    3.3 尾矿利用中存在的困难
4 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程度
    4.1 生产石膏砌块
    4.2 石膏砂浆
    4.3 纸面板石膏
    4.4 用于制作路渣和高附加值的脱硫石膏等
    4.5 用作水泥缓凝剂
5 秸秆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程度
    5.1 秸秆肥料
    5.2 秸秆饲料
    5.3 秸秆能源
    5.4 食用菌基料
    5.5 秸秆活性炭
    5.6 秸秆纤维
6 政策建议
    6.1 改变观念应从政府做起
    6.2 抓住市场和企业这两个主体
    6.3 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信贷创新
    6.4 建立法治保障体系

(9)陶粒原料浅析(二)(论文提纲范文)

3 陶粒废渣资源
    3.1 粉煤灰
        3.1.1 粉煤灰的产生和排放
        3.1.1. 1 粉煤灰的产生
        3.1.1. 2 干排灰和湿排灰
        3.1.1. 3 粉煤灰产生量
        3.1.2 粉煤灰技术特征与烧陶粒的关系
        3.1.2. 1 粉煤灰的外貌特征与烧陶粒的关系
        3.1.2. 2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与焙烧陶粒的关系
        3.1.2. 3 粉煤灰矿物组成与烧陶粒的关系
        3.1.2. 4 粉煤灰的物理性能与烧陶粒的关系
        3.1.3 粉煤灰陶粒性能与质量状况
        3.1.4 粉煤灰排放与贮存量
    3.2 煤矸石
        3.2.1 煤矸石及排放产生量
        3.2.1. 1 概念
        3.2.1. 2 煤矸石产生量
        3.2.2 煤矸石性能特征
        3.2.2. 2 煤矸石的理化性能
        2.2.3煤矸石焙烧陶粒简况
    3.3 炉渣
        3.3.1 炉渣及其产生量
        3.3.2 炉渣的理化性能
        3.3.3 炉渣烧陶粒试验
    3.4 污泥
        3.4.1 污泥及产生量
        3.4.2 污泥的理化性能
        3.4.2. 1 污泥的物理性能
        3.4.2. 2 污泥的化学成分
        3.4.3 污泥烧制陶粒简况
    3.5 陶粒用垃圾原料
        3.5.1 建筑垃圾与排量
        3.5.2 建筑垃圾的一般性能
        3.5.3 建筑垃圾开发陶粒简介
    3.6 石材废渣
        3.6.1 石材废渣及生产
        3.6.2 石材废渣的理化性能
        3.6.3 石材废渣生产陶料简况
    3.7 其他废渣资源
        3.7.1 矿业废弃物
        3.7.2 其他工业废渣
4 陶粒用添加剂
    4.1 概念
    4.2 陶粒外加剂的种类与作用
    4.3 陶粒用添加剂的优选

(10)非粘土陶粒及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轻集料的发展及现状
        1.2.2 轻集料混凝土的理论研究成果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法及研究方案设计
    2.1 原材料及分析
        2.1.1 水泥
        2.1.2 人工砂
        2.1.3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轻集料性能试验方法
        2.2.2 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2.2.3 微观分析
    2.3 试验方案
第3章 非粘土陶粒的生产技术、资源、能源分析
    3.1 北京及周边陶粒的供应情况
    3.2 生产非粘土陶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3.2.1 粉煤灰陶粒的生产技术
        3.2.2 煤矸石陶粒生产技术
        3.2.3 淤泥陶粒生产技术
    3.3 资源可行性分析
        3.3.1 粉煤灰资源
        3.3.2 煤矸石资源
        3.3.3 淤泥资源
    3.4 陶粒成本分析
    3.5 资源、能源消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陶粒性能研究
    4.1 颗粒级配与粒径
    4.2 堆积密度变异系数
    4.3 粒型系数
    4.4 吸水率研究
        4.4.1 吸水率
        4.4.2 劈开前后吸水率
        4.4.3 连通率
        4.4.4 压力吸水率
    4.5 筒压强度
    4.6 综合各种因素确定非粘土、页岩陶粒的种类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研究
    5.1 粉煤灰陶粒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5.1.1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
        5.1.2 陶粒粒型和密度等级的影响
        5.1.3 陶粒吸水率的影响
    5.2 粉煤灰陶粒对混凝土稳定性的影响
        5.2.1 最大粒径对稳定性的影响
        5.2.2 粒型对稳定性的影响
        5.2.3 轻集料预湿处理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
        5.2.4 陶粒混凝土分层的机理探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硬化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6.1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强度的研究
        6.1.1 配合比设计
        6.1.2 配合比对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6.2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6.2.1 陶粒性能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6.2.2 陶粒预吸水时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6.3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6.3.1 陶粒吸水率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6.3.2 预湿时间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6.4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6.4.1 混凝土抗冻融性能
        6.4.2 混凝土抗渗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微观结构初探
    7.1 轻集料的微观结构
    7.2 轻集料混凝土的结构特征
    7.3 轻集料与水泥石相互作用机理初探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我国第一条烧胀粉煤灰陶粒生产线建成投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河道底泥高温烧制陶粒的工艺研究[D]. 章泓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轻质陶粒的缩聚烧结机理及其在混凝土应用[D]. 王攀奇. 长安大学, 2020(06)
  • [3]人造轻骨料行业发展与典型工程应用(一)[J]. 李寿德. 砖瓦, 2019(11)
  • [4]我国固体废弃物制备陶粒的研究进展[J]. 童思意,刘长淼,刘玉林,马超.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9(03)
  • [5]污泥烧制陶粒的技术路径与控制因子研究[D]. 章金骏. 浙江大学, 2012(09)
  • [6]铬污染土壤特性表征与陶粒制备机制[D]. 杨威. 重庆大学, 2012(02)
  • [7]粉煤灰烧结陶粒过程中硫释放规律的研究[D]. 杨贵先. 太原科技大学, 2011(10)
  • [8]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现状分析——对粉煤灰、煤矸石、尾矿、脱硫石膏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业化的探析[J]. 邓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1(01)
  • [9]陶粒原料浅析(二)[J]. 杨时元,杨芳洁. 砖瓦世界, 2010(08)
  • [10]非粘土陶粒及混凝土性能研究[D]. 檀春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我国首条膨胀型粉煤灰陶粒生产线建成投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