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带教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钰,陆志豪,陈俊婷,钱丽冰,丁彩华[1](2021)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对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影响——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对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影响,应用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对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影响问卷对234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教学能力、业务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因此,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要经过严格筛选,带教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提高带教质量,从而提高临床护生实习质量。
王蓉[2](2020)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研究 ——基于在培医师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加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住院医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举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这也是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由之路。每个临床医师的成长与成才,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与完善也需要规范化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全面深化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设,对标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我国的临床医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需求,有着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自2010年以来,上海市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以下简称“住培”工作)开局良好,稳步推进,在招录的人数和培训的规模上都居于全国各省市前列。2010-2018年,本市各培训医院累计招录2.3万余名、结业1.4万余名,其中“四证合一”(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累计招录5661人,2587人完成培训。近年来上海市的住培工作,在经历顶层政策制定和组织架构完善阶段后,目前正向同质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转型。本文的研究从考察在培住院医师对住培工作的满意度视角出发,基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理论,研制《关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问卷调查(面向在培医师)》,以在培医师为问卷和访谈对象,面向本市64家培训医院在培住院医师,通过问卷星手机移动端应用向住培医师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经后台统计共收集1773份完整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在培住院医师对本市住培工作的整体认可度、满意度较高,认为参培经历对提升自身医学专业水平大有裨益。同时,对后勤保障、教育质量规范化等方面满意度相对偏低,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对均质化教学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后勤保障服务充满期待。住培工作教学质量的产出是“多因一果”的逻辑关系,必须从管理、教学、考核、评估等多方面因人因地的综合施策。本文立足上海市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实际,提出从完善顶层设计,服务保障工作,激励督导并举,培训规范化、均质化,凸显上海特色、注重医患关系、加强人文关怀等多渠道,为下一阶段探索住培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升包括在培医师在内各方对住培工作的满意度,奠定了实证基础。
孙菊梅,王新平,王淑珍[3](2018)在《技能培养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护理带教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采用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临床护理带教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新入职护士8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名。对照组护士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带教,观察组护士采用技能培养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带教。选取各临床科室业务能力较强的主管护师22名作为带教老师,负责新入职护士的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带教结束之后对新入职护士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质进行考核,比较两组护士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评分以及对护理带教的满意度。结果带教结束之后,观察组护士的专业理论、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护理查体评分以及护理技能总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士的法律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各项评分以及人文素质总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士对护理带教的满意度(95.35%)显着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对新入职护士进行临床护理带教,有利于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以及对护理带教的满意度,提高护理带教质量。
崔沙沙[4](2017)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临床实习期是护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护生专业技术、职业态度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实习过程中,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护生的实习质量。然而,近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护理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实习满意度较低等。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缺少规范统一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筛选环节控制力度较差,导致带教老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本课题顺应我国临床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从护生及临床带教老师两个角度探索构建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以期为本科护生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拔、培养、考评等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回顾、量性研究、质性研究、专家焦点小组会议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的汉化修订及调查研究引进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Nursing Clinical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ventory,NCTEI),结合我国文化背景进行量表的汉化、修订,通过翻译、回译和专家文化调试,初步确定中文版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的条目内容。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的749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研究,应用项目分析、同质性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对量表信效度进行测量检验,确定最终量表内容条目。并用中文版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比较了解本、专科实习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能力要求的异同,为构建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提供方向与侧重点。第二部分:解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上海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本科实习生以及临床带教老师进行质性访谈,分别从他们两者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的看法。最终共访谈本科实习护生11人,带教老师9人,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主题编码,从护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两个角度解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第三部分: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修订根据文献回顾、量性及质性研究结果,经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方案。为进一步修订完善条目内容,采用专家焦点小组会议的方法,选取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专家咨询,论证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研究者在焦点小组会议结束后,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修订与完善,并将修订好的指标体系内容重新反馈给专家进行一一核对,根据专家的重要性评分情况初步确定了各能力指标的权重,形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研究结果: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的汉化及统计学检验:中文版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共5个维度47个条目。本研究邀请了7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结果显示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985;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中文版量表的5因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拟合指标x2/df=2.849、rmr=0.034、srmr=0.038、ifi=0.932、cfi=0.931、tli=0.921、rmsea=0.050等均达拟合标准。量表总体的cronbach’sa系数为0.969,各维度cronbach’sa系数0.864-0.951,均大于0.80;量表总体的重测信度为0.877,各个维度的重测信度范围为0.516-0.862。2、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能力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相对于专科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专业背景要求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专科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本科护生对带教老师护理能力的要求高于专科护生,对个性特征的要求低于专科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带教老师评估能力、人际关系等的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通过比较本、专科护生对各能力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发现,本科护生更加希望临床带教老师能够具有广博的护理知识,鼓励护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护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提高护生的独立性,与护生讨论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指导护生使用文献,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等行为能力(p<0.05)。通过量性研究为构建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提供了方向与侧重点。3、通过质性访谈,转录共获得文本资料151147余字。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发现护生与临床带教老师的访谈结果相互补充。研究者将本科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岗位能力需求归纳总结为职业道德及素质、临床教学能力、临床护理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个性特征6大主题,23项亚主题。同时,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自身岗位能力的看法质性研究结果在护生的访谈结果上补充了带教老师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的要求以及奉献精神、教学反思、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任务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性格方面、职业自我规划等7个亚主题,使指标体系的内容更加地全面丰富。最终根据质性研究结果共提炼出临床带教老师所需具备的4个基本条件,以及6个岗位能力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47项行为能力要素。4、整合文献回顾、量性、质性研究结果,经课题小组讨论最终形成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草案,共包括4个基本条件,6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52个行为要素。选择11名专家进行专家焦点小组会议,对方案内容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论证。研究者在焦点小组会议结束后,根据专家的讨论结果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将修订好的内容重新反馈给专家进行一一核对评定,专家的应答积极性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2,根据专家对各能力指标内容的修改意见及重要性评分情况初步形成的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基本条件,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49个行为要素。研究结论:1、本研究汉化修订的中文版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效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测量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岗位能力的需求提供了研究工具。2、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和专家焦点小组会议等研究方法,最终构建的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共包括4个基本条件,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及49个行为要素。
许翔杰[5](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刘胜男[6](2016)在《教师专业学习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教师专业学习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积极获取新知识、主动和同事协作、不断总结反思和勇于试验创新的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教师专业学习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教育改革的成败有至关重要影响。如何帮助教师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创建支持教师专业学习的环境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本研究将教师专业学习视为学校领导通过提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让教师感受到重视和关心,激发教师信任和能动性等积极情绪,进而促使教师出于互惠的原则而更积极的投入专业学习以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社会交换过程。学校领导、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对教师专业学习的影响似乎已经不言自明,但是理论研究中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维度及其对教师专业学习的作用机制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教师专业学习的理论发展,又影响实践中教师专业学习的改进。鉴于此,研究建构了以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为中介变量的学校领导影响教师专业学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方法,本研究对理论模型中学校领导、教师信任、教师能动性的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对教师专业学习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和访谈资料的编码,提出了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学校领导、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的维度。研究修订了相应的量表,开展了预调研和正式调研工作。利用Mplus7.0软件,运用因素分析法,验证了学校领导、教师信任、教师能动性和教师专业学习的维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分析和Bootstrap分析法,研究探讨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学校领导如何通过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影响教师专业学习,以丰富和进一步验证定量研究的结论,本研究还选取三所典型的学校进行案例研究。通过个案一中学校领导借助外部专家力量“由外而内”助力于教师专业学习,个案二中学校领导利用发展契机“从上至下”推动教师专业学习以及个案三中学校领导鼓励教师“自下而上”形成自觉的专业学习等不同视角,本研究对学校领导如何影响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进而作用于教师专业学习的过程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诠释。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学校领导可以归纳为:构建学习愿景、提供学习支持、管理学习活动和树立学习榜样这四个维度,并命名为学习导向型领导。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教师信任可以归纳为:基于认知的信任、基于关系的信任和基于认同的信任这三个维度。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教师能动性可以归纳为:教学效能感、学习效能感、气质性乐观和建构性参与这四个维度。(2)学习导向型领导通过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影响教师专业学习。具体言之,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分别在学习导向型领导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此外,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还共同在学习导向型领导影响教师专业学习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效应。以上工作的开展明确了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学习导向型领导、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的维度,建立起了信效度良好的量表,建构并检验了学习导向型领导通过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作用机制模型。这一方面充实了教师专业学习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校领导明确工作着力点和工作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要围绕学习导向型领导中涉及的德性要素,教师个体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教师信任中不同信任维度可能存在的影响差异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为了检验研究结果在更大范围内的适用性,今后还应该扩大样本范围并且根据研究需要对差异性较大的样本进行跨组等值检验。此外,还可以在扩展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的理论框架方面做可能性的尝试和完善。
叶玉梅,许蓉,王磊[7](2015)在《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体会》文中研究指明临床教学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何在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近年来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加强抗压能力、增强医患沟通能力三方面探讨笔者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体会。
于迪迪[8](2014)在《浙江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前三期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探索影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总结培训经验,为继续完善全科医生师资培训项目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全科医生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应用柯式四层次评估模型对师资培训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应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培训满意度评价及开展带教工作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研究学员个人特征及满意度评价等因素对开展带教工作的影响。研究结果三期师资培训共计培训了来自浙江省各个县市的393名学员,其中经过对288名学员调查后发现,学员对培训总体评价较高,表示满意的比例达到了92.2%。具体方面,学员对授课师资水平、课程内容设置及培训教材的评价较高;评价较低的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及培训考核形式等,满意率均低于80%。不同年龄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及不同单位来源的学员之间对授课师资的满意度评价上存在差异。在调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时发现,认为参加培训的学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学员比例最多(46.2%),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及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的学员分别占了39.4%和35.5%。81%的学员认为达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在培训具体帮助作用方面,64.7%的学员认为培训提高了自身的带教水平,56.1%的学员认为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不同学历、不同单位来源、是否从事全科工作的学员之间对培训帮助的评价上存在差异。有63.6%的学员在单位开展了带教工作,学员先前有无接受其他全科培训、有无带教经验、工作单位来源及单位是否有培训任务等因素对学员开展带教工作有影响,另外还发现学员的带教人数受学员参加的师资培训期数及职称因素的影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职称不同与单位有无培训任务是学员是否有开展带教工作的影响因素。学员在开展带教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有单位没有针对带教工作的配套措施及工作繁忙缺少带教时间。研究结论三期培训得到了学员们较高的满意度评价,尤其是低年龄组、低学历、低职称学员的评价更高。大部分学员认为经过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培训带来的帮助作用主要是提升自身带教能力及业务水平。超过60%的学员在单位开展了带教工作,单位没有配套措施、工作繁忙缺少带教时间是学员在带教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对是否有开展带教工作没有影响,先前未接受过相关全科培训、有一定带教经验、来自县级及以上医院以及单位有培训任务等因素对学员开展带教工作具有促进作用。调整各因素相互影响后发现高职称、单位有培训任务的学员更有可能开展带教工作。
张玲,王宇[9](2011)在《浅谈口腔专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口腔专科临床护理教学是口腔专科护士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其强化医学理论、护理理论、专科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的手段。临床实习是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确立人生观、强化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发展、顺利步入社会的重要时期。高质量的临床带教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为重要,带教老师队伍综合素质、基础理论及操作技术能力、人文素质等是搞好临床实习带教的关键。本文就目前口腔专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述如下。
杨淑[10](2010)在《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对实习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育的最后阶段,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实践能力。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当前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的现状及其相关情况,明确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建议及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提高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本研究从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的现状出发,分析本科生临床实习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根据文献研究确定临床硕士研究生实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找工作、备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博、做实验等,本科阶段临床实习状况,实习教学资源,考核制度的实施情况,临床实习计划的合理性,实习态度等。然后根据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设计,调查临床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当前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及最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归纳。研究发现,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习生对客观影响因素的满意程度和各影响因素对实习质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通过调查,带教老师是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实习质量的影响程度所占比例依次排序为:“带教老师”、“实习教学资源”、“实习态度”、“临床实习计划”、“找工作、备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博、做实验等”、“本科阶段临床实习状况”、“考核制度”、“其它”。在某些方面,“性别”、“年级”、“专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建议如下:实习教学医院要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充分合理地利用实习教学资源,完善临床实习计划,规范考核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高校要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学校与实习教学医院之间应该明确教学管理责任。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与临床实习相关的矛盾。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端正实习态度,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二、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带教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带教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对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影响——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讨论 |
(一)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 |
(二)加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 |
四、结果 |
(2)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研究 ——基于在培医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住培模式与政策的研究 |
二、住培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住院医师 |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
三、满意度研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满意度相关理论 |
二、满意度的维度与测量 |
第三章 满意度研究的设计与调查对象 |
第一节 问卷设计的背景 |
一、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概况 |
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满意度概况 |
第二节 问卷的编制和设置 |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
二、问题内容的设置 |
第三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调查对象的培训单位特征 |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四章 在培医师的满意度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在培医师对住培工作的主观体验 |
第二节 在培医师满意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一、对培训质量满意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二、对带教医师工作满意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三、对住宿保障满意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四、对薪酬待遇满意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五、对提升综合能力满意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在培医师满意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住培工作的教学细则落实不到位 |
二、带教师资制约培训质量提升 |
三、培训基地医院的住宿保障水平不一 |
四、在培期间薪酬待遇与学员期望有差距 |
五、住院医师本地化就业意愿不高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在培医师对本市住培工作满意度概况 |
一、在培医师对住培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 |
二、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
第二节 本市住培工作的不足之处 |
一、各培训基地的政策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
二、培训医院各类教学计划有待进一步强化落实 |
三、住培期间的薪酬待遇及后勤保障措施亟待完善 |
第三节 改进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实现住培政策执行标准化 |
二、实现住培教学质量均衡化 |
三、实现住培管理工作人性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技能培养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护理带教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带教对象及教师 |
1.1.1 带教对象 |
1.1.2 带教老师 |
1.2 带教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3.1 护理技能 |
1.3.2 人文素质 |
1.3.3 带教满意度 |
1.4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护士的护理技能评分比较 |
2.2 两组护士的人文素质评分比较 |
2.3 两组护士对护理带教的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4)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一、操作性定义 |
二、理论基础 |
三、国内外文献回顾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问题及能力框架的初步确定 |
六、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七、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岗位能力需求相关量表的汉化及调查研究 |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及汉化 |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 |
(二)研究工具的汉化 |
(三)量表汉化修订结果 |
(四)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
(五)讨论 |
二、护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能力需求的现状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需求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修订 |
一、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部分 小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5)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模式 |
1.4.2 培养模式 |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
1.5 文献回顾 |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
1.5.5 小结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概念框架 |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 |
2.3.2 访谈 |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
2.3.4 研究方法反思 |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
5.1.1 两种培养形式 |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
5.2.1 教学方式特点 |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
6.2.1 现行带教特征 |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
7.2.1 质量管理特点 |
7.2.2 质量管理不足 |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
7.3 小结 |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教师专业学习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关键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专业学习 |
二、学习导向型领导 |
三、教师信任 |
四、教师能动性 |
五、作用机制 |
第三节 研究运用的具体方法 |
一、研究设计的核心问题 |
二、研究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追求 |
一、研究意义 |
二、预期的创新追求 第二章 理论框架和研究述评 |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的启发 |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发展 |
二、研究框架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研究兴起:教师专业学习的研究探寻 |
二、概念检视:深度性的内涵描述及测量 |
三、研究图谱:系统性的研究爬梳和比对 |
第三节 研究述评:研究进展及待完善的局限 |
一、已有的研究进展 |
二、待完善的研究局限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师专业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简介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二、访谈数据的搜集 |
三、访谈资料的整理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学习的结构 |
一、同事协作寻求教学互补 |
二、总结反思谋求教学改进 |
三、试验创新探求教学突破 |
四、获取新知追求教学提高 |
第三节 学习导向型领导的影响作用 |
一、构建学习愿景 |
二、树立学习榜样 |
三、提供学习支持 |
四、管理学习活动 |
第四节 教师信任的影响作用 |
一、基于认知的信任 |
二、基于关系的信任 |
三、基于认同的信任 |
第五节 教师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学习效能感 |
二、教学效能感 |
三、气质性乐观 |
四、建构性参与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专业学习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理论推演 |
一、学习导向型领导和教师专业学习 |
二、学习导向型领导、教师信任和教师专业学习 |
三、学习导向型领导、教师能动性和教师专业学习 |
四、学习导向型领导、教师信任、教师能动性和教师专业学习 |
第二节 研究程序 |
一、测量工具的开发及净化 |
二、统计方法应用与变量测量标准 |
三、调研数据搜集及处理 |
四、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检验 |
第三节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
一、教师信任对学习导向型领导和教师专业学习的中介效应 |
二、教师能动性对学习导向型领导和教师专业学习的中介效应 |
三、教师信任和能动性对学习导向型领导和教师专业学习的链式中介效应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专业学习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研究简介 |
一、案例研究的实质及选用依据 |
二、案例学校的选择 |
三、资料搜集及信效度说明 |
四、资料分析 |
五、研究伦理的考虑 |
第二节 个案一:外部专家“由外而内”的助力 |
一、案例简介 |
二、初试:教师能力不足,能动性被忽视 |
三、徘徊:外部资源缺位,内部信任缺失 |
四、停滞:骨干教师离场,参与各方离心 |
五、众说纷纭的遗憾散场 |
六、案例小结 |
第三节 个案二:学校领导“从上至下”的推动 |
一、案例简介 |
二、开始:愿景引领方向,组织提供支持 |
三、深入:以上率下示范,推动自觉学习 |
四、沉淀:培养赏识文化,创造成功体验 |
五、从消极服从迈向积极投入 |
六、案例小结 |
第四节 个案三:草根团队“自下而上”的自觉 |
一、案例简介 |
二、兴起:能人教师挑梁,自发团队初成 |
三、低落:团队凝聚下降,理论操演受挫 |
四、突破:契约突破瓶颈,时机铸就认同 |
五、高潮:成果巩固出新,持续改进前行 |
六、无为而治的有为 |
七、案例小结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研究的总体结论 |
二、学习导向型领导、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的结构 |
三、学习导向型领导、教师信任和教师能动性对教师专业学习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实践启示 |
一、注重学校领导通过教师激励发挥间接影响 |
二、重视对学校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赋权增能 |
二、善于通过多渠道巩固学校中的教师信任 |
三、关注教师能动性的后天可塑造性的特征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一、研究方法的挑战 |
二、研究深入的不足 |
三、研究技巧的欠缺 |
四、资料运用的局限 |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主题的进一步拓展 |
二、研究样本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
1.1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
1.2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
1.3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
1.4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2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
2.1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
2.2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
2.3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
3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
3.1医患沟通课程 |
3.2模拟训练 |
3.3实战训练 |
4小结 |
(8)浙江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现状 |
1.3 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的效果评价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3 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效果的各层次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3.2 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效果的反应层评价 |
3.3 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效果的学习层评价 |
3.4 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效果的行为层评价 |
4 讨论 |
4.1 培训效果的反应层评价及影响因素 |
4.2 培训效果的学习层评价及影响因素 |
4.3 培训效果的行为层评价及影响因素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对实习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 |
1.1 教学质量的概念 |
1.2 临床实习的概念 |
1.3 临床能力的概念 |
1.4 临床能力评价 |
2 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的现状研究 |
2.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的背景 |
2.2 临床实习质量的现状 |
3 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本科生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 总结临床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4. 尚未解决的问题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对研究的说明 |
正文 |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调查内容与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对临床实习质量的总体评价 |
2.3 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对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 |
2.4 临床实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2.5 改善临床实习质量的措施 |
2.6 "性别"、"年级"、"专业"上的统计学差异分析 |
3 讨论 |
3.1 结论 |
3.2 建议 |
3.3 有关说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带教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对临床护生实习质量的影响——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J]. 张超钰,陆志豪,陈俊婷,钱丽冰,丁彩华.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3)
- [2]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研究 ——基于在培医师视角[D]. 王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2)
- [3]技能培养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护理带教的效果评价[J]. 孙菊梅,王新平,王淑珍. 内科, 2018(01)
- [4]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岗位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D]. 崔沙沙.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5]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教师专业学习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刘胜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7]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体会[J]. 叶玉梅,许蓉,王磊. 中国医药导报, 2015(22)
- [8]浙江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的效果评价[D]. 于迪迪. 浙江大学, 2014(10)
- [9]浅谈口腔专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 张玲,王宇. 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1
- [10]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对实习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D]. 杨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