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新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政企关联、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
赵宜萱,赵曙明[2](2017)在《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企业发展新要素:一个国际会议综述》文中提出第九届(2017年南京)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以"企业家精神、组织变革和雇佣关系管理"为主题,探讨全球经济展望与中国经济、世界投资趋势、领导力与雇佣关系管理等问题。这里主要从全球经济展望与中国经济发展、领导力风格、企业制度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雇佣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评述。
马立强[3](2011)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集群价值链再造与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经21世纪前10年的摸索实践,网络经济已经巍然成势,对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历经30年的发展,主要利用体制、政策方面改革所带来的“落差”优势及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巨大经济力量。但毋庸讳言,随着“落差”优势的渐失及资源约束度的提高,中国经济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形态——中国企业集群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与此同时,它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众多问题和诸多瓶颈。利用网络经济的观念、模式、手段对企业集群价值链进行观照、改造、构建和升级,催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万亿”集群,成为中国经济未来30年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网络经济学为视角,系统参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将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集群价值链的再造和升级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大致分为空间地理学派、效率递增学派、规模经济学派等,大多未能突破传统经济学的范畴,本文从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切入,拓展了企业集群价值链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其次,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概括界定企业集群、价值链、网络经济等相关概念,提出了企业集群的定义,是指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依托特定对象(资源或品牌),集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的超大型企业群体组织形态。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上企业集群变迁进行了研究,大致归纳为春秋战国时代“官商集群”、明清时期“晋商集群”、改革开放以来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江浙集群”以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集群”。第三,从企业集群自身需求和我国国情出发,运用网络经济的思想对企业价值链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论证,进而提出了企业集群在信息和实体两大变量基础上变迁演进流转模型,对四种形态企业集群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其互动流转模式进行了深入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集群价值链升级的四种模式:即“三角型”价值链、“橄榄型”价值链、“哑铃型”价值链和“网络型”价值链。提出以“哑铃型”价值链和“网络型”价值链为代表的“内生式”升级模式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升级模式。第四,按照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依托实践优势,对“网络型”价值链构建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建立一个面向网络经济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基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企业集群微观样板,为传统产业升级、企业集群向高级形态跃迁提供路径,为中国的企业集群发展提供新的范式。最后,根据实践需要,提出了包括“调结构”的着力点在于企业集群价值链再造和向高端升级;建立合作信用经济和共赢社会文化;东西合理布局,依托网络手段实现企业集群在地理区域上的均衡发展等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在参考网络经济权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集群信息依存度和实体依存度为参照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企业集群价值链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内在运行机理;基于全球视野,构建了四种企业集群价值链升级模式,不但反映了集群价值链的历史变迁,也适合中国国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企业实际,将企业集群价值链理论应用于企业实践,构建“网络型”价值链模式,为中国企业集群升级提供微观样板;所提出的系列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参考意义。
莫洁[4](2010)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比较雄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面向全球环境下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业的竞争,更有国际先进企业的强大压力。挑战和机遇从来就是并存的,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在国外的市场上也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通过营销创新来加快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不仅是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要求,更是增强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本文从文章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出发,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信息查询和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并在总结归纳现有的营销理论、创新理论和营销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特点,构建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模型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分析评价体系。本论文共分为5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对营销、营销创新、营销创新能力的界定,并分析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章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构成及要素分析,结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分析企业营销创新能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章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构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进而进行了综合评价;第5章根据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实际情况及评价结果,对如何增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营销创新能力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结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孙力[5](2009)在《基于子公司主导行为的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以初企业集团兴起于欧美工业国家以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力的增强,它们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格局,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企业集团发展中面临着很多的现实问题,显露出其背后的治理问题。此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的成败。企业集团治理的重要性和企业集团治理效率低下之间存在的矛盾,正是本文研究的根本动因。企业集团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单个企业的研究成果移植过来开展研究。同时,面对日益复杂和动态的外界环境,子公司的角色和地位也出现了变化,子公司不再是一个简单依附于母公司的一个经营单位,子公司的主动性增强,并逐渐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集团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关于公司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网络特征,尝试从子公司的主导行为的视角对企业集团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因此,论文作者认为,本文的研究对于丰富公司治理和企业集团网络治理理论,拓宽企业集团治理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建立的企业集团网络治理绩效评价框架下,选取宏基集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子公司主导行为对企业集团网络治理绩效的影响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网络治理策略。该项研究对于我国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运用网络分析方法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关系网络及子公司主导行为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对企业集团内部网络母子公司关系演化的进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母子公司关系网络化驱动因素模型,并从母子公司关系网络的内部协调机制和收益机制两个方面对母子公司关系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对子公司主导行为的内涵、产生的动力因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拓宽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的视野2、对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比较研究了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集团治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网络导向型集团治理模式和以韩国为代表的家族控制性的集团治理模式。并在总结分析企业集团治理模式演化趋势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集团治理视角的转变及其方向。3、建立了基于子公司主导行为的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体系。基于企业集团的网络化特征,对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的目标和边界进行了分析说明;从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三个方面构建了企业集团的网络治理框架;最后对复星集团的网络治理进行了案例研究。4、研究了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在不同种类的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中,存在大量对董事会评价,以及咨询公司的公司治理评级等。然而对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的评价还没有深入开展,本文对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并选取宏基这样一个典型的企业集团作为案例来分析企业集团网络化程度发展的轨迹和决定因素等。5、开展了子公司主导行为及其对企业集团网络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首先根据理论研究基础做出了一系列假设,采用路径分析等方法对假设进行了充分验证。6、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在子公司主导行为的背景下,加强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的具体治理策略,包括转变母公司、子公司在企业集团内部网络中的角色;加强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动态治理:增强企业集团子公司的主导行为程度;加强企业集团内部网络的横向联系等来强化集团公司的网络治理。
王吉[6](2009)在《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家居、建材类商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国内家居市场发展迅猛。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居零售企业意识到了树立家居零售品牌,运用品牌战略竞争的重要。一批成长迅速的国内家居零售企业开始着力打造家居零售强势品牌。本文以居然之家品牌战略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品牌战略、品牌创建及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进行专题市场调查等方法开展研究。在品牌战略方案制定过程中,首先深入分析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竞争环境以及居然之家的内部资源和能力;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居然之家的现状,总结了居然之家实施品牌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品牌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然后,在市场调研、环境分析和公司资源及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居然之家的目标市场,提炼出居然之家品牌的核心价值,并确定品牌定位。再运用大卫.艾格的品牌识别理论规划品牌识别系统,运用凯文·莱恩·凯勒的顾客价值创造理论制定品牌整合传播计划,以其建立消费者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树立品牌形象。最后运用德·彻纳东尼的理论提出如何从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确保品牌的创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居然之家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也希望能为国内家居零售品牌的营销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尹忠红[7](2007)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意义在于其能够通过一定的劳动而创造出社会财富[1]。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既是人力资源的利用过程,也是提高人力与物力结合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形成社会财富的过程。因此,本文围绕吉林省西部地区(吉林省西部地区系指白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的东北地区。历史悠久,1993年撤地设市,现辖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洮北区5个县(市、区)和白城经济开发区、大安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发展区、查干浩特旅游开发区4个开发区。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拥有200多万人口。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形成了人口多、素质偏低、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的局面,它与东部与中部的差距很大。我们在深刻分析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时会发现,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只取决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的禀赋,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能与经济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表现为动态上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能与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结构相适应[2]。那么,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进而能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配置。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引出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特征;正确区别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源的关系。阐述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第二部分为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分析。首先从吉林省西部地区从业人员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中,明确该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其次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析该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第三部分为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成因分析。主要介绍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成因是思想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总量供给上的失衡;结构上的不合理;教育投资力度的不足;经济水平的制约;配置机制的缺陷。第四部分为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针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首先是基本目标;其次是优化配置原则;再次是优化配置模式的选择;最后是优化配置的对策。
姚志辉[8](2007)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知识、信息和智慧的载体,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一个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满足员工需求、留住人才、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则是有效的薪酬模式,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实施科学的薪酬模式应该作为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薪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薪酬理论的剖析,并结合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制度的具体情况,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实践之中。根据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的薪酬管理状况,提出了适应性薪酬模式、利润奖励调整模式和年薪制模式,这些模式是对岗薪制的革新,能够适应不同岗位、不同绩效水平和不同工作性质与环境的要求。本文第一章概述了选题背景、意义、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现状及主要内容。第二章对学者们关于薪酬理论和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第三章分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状况、薪酬管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概括了企业薪酬模式创新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着重讨论了适应性薪酬模式、利润奖励调整模式和年薪制模式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等。第五章以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为例,对该公司创新的薪酬模式进行方案设计。第六章给出了论文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常云芳[9](2006)在《基于ERP的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的“会计丑闻”引起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普遍关注。人们普遍意识到:企业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尤其是ERP的诞生为企业构筑良好的内部控制创造了条件,然而,实践结果却是效果欠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正确运用ERP优化内部控制的研究问题。 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ERP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接着分析了ERP系统中包含的内部控制原理,论证了运用ERP优化内部控制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如何正确运用ERP来优化内部控制以及运用以后会产生哪些优化,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经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发挥ERP的内部控制功能的三步曲是:实施ERP前,选择集成化的ERP系统,这是运用ERP优化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实施ERP时,先理解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然后按照内部控制的规则进行重组、优化,最后将优化后的流程固化在ERP系统中,形成刚性控制,迫使企业各阶层按照ERP的规则进行操作,实现对企业的良好控制;实施ERP以后,企业应该充分运用ERP系统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监控企业的运作状况,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本文结合了大量实际的案例,具体阐述了企业在按照上述三步曲运用ERP以后,内部控制得到了哪些显着的优化。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和不足之处,并进行了合理的展望。
葛星[10](2005)在《ERP系统应用中企业管理模式趋同过程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ERP系统应用是国内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ERP系统中也蕴涵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与ERP系统中管理模式的冲突阻碍了ERP系统在企业的成功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管理模式和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准确识别自身的管理模式,选择合适的ERP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评估ERP系统应用的效益,为企业管理模式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本论文在对文献资料综述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及其先进性进行了说明,同时,分析ERP系统应用过程中企业管理模式趋同的过程,并定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成熟度,然后,在企业管理模式成熟度的基础上,提出并以案例说明基于企业管理模式成熟度的ERP系统应用效益评估模型。 本论文紧扣企业管理模式趋同过程来分析ERP系统应用效益。本研究认为: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十二种;ERP系统应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ERP系统应用中企业管理模式趋同的过程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企业管理模式趋同过程中人员责任因其角色不同而不同。企业管理模式的的成熟度可以分为五个级别;管理模式趋同程度的大小对ERP系统应用效益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面向新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新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2)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企业发展新要素:一个国际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展望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
二、面向新连接时代的领导模式与领导力重构 |
三、面向新商业架构的企业制度与战略变革 |
四、面向新组织方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与雇佣关系调整 |
五、面向新经济业态的电子商务转型与突破 |
六、总结与展望 |
(3)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集群价值链再造与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 |
1.2.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集群经济再造与升级成为重中之重 |
1.2.2 构建实体依存度低的企业集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1.2.3 中国企业集群价值链模式和竞争力有待改善和提高 |
1.2.4 利用网络经济的思想和手段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必然选择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分析状况 |
1.4 研究路径、框架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内容框架与技术路径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集群价值链历史变迁研究 |
2.1 企业集群的定义及特征 |
2.2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集群的历史变迁 |
2.2.1 春秋战国时期“官商集群” |
2.2.2 明清时期“晋商集群”、“徽商集群” |
2.2.3 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江浙集群” |
2.3 价值链理论的发现及我国企业集群不足 |
2.4 网络经济的兴起及新型企业集群的萌芽 |
2.4.1 网络经济的定义特征及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
2.4.2 网络经济条件的新型企业集群标杆——阿里巴巴 |
2.5 网络经济、传统经济、价值链、企业集群的内在关联 |
2.6 创新是发展企业集群的根本 |
第3章 企业集群的价值链机理和流转分析 |
3.1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集群价值链效能内在机理分析 |
3.1.1 网络经济的“利他”基因为集群价值链增添不竭之源 |
3.1.2 网络经济因子价值链呈现加强状态,效益倍增(减) |
3.1.3 网络经济让“消费者主权”变成现实 |
3.1.4 网络经济让企业集群价值链更趋扁平,成本大幅降低 |
3.1.5 网络经济是创造奇迹的新的经济方式 |
3.1.6 经济网络化日趋呈现加速度发展 |
3.2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集群价值链驱动模型 |
3.2.1 资源空间型集群模式 |
3.2.2 中小加工制造型企业集群模式 |
3.2.3 供应链型企业集群模式 |
3.2.4 虚拟企业型企业集群模式 |
3.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集群价值链流转路径 |
3.3.1 空间资源型集群模式向供应链流转 |
3.3.2 中小加工制造型向虚拟企业型流转 |
3.3.3 供应链型向虚拟企业型流转 |
3.3.4 虚拟企业型集群向供应链型集群流转 |
3.4 中国企业集群的价值链在全球化时代变迁、演进 |
3.4.1 “三角形”价值链——单一能力的升级 |
3.4.2 “橄榄型”价值链——加工、制造能力升级 |
3.4.3 “哑铃型”价值链——研发、品牌能力的升级 |
3.4.4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整体能力的升级 |
3.5 “内生式”升级模式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主要升级模式 |
3.5.1 基于传统生产贸易的网络资本形态 |
3.5.2 基于新经济的技术信息的网络资本形态 |
3.5.3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因素的社会关系的网络资本形态 |
第4章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模式构建研究 |
4.1 研究建立“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目的和意义 |
4.1.1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研究开发的现状及趋势 |
4.1.1.1 国外“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研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
4.1.1.2 国内企业集群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
4.1.2 “网络型”企业集群的必要性分析 |
4.1.2.1 网络经济时代,中国传统企业集群面临新的挑战 |
4.1.2.2 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技术应用引发集群模式重大变革 |
4.1.2.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中国集群升级换代,促进经济发展 |
4.1.3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应用需求 |
4.1.3.1 流通业需求分析 |
4.1.3.2 制造业集群的需求 |
4.1.3.3 消费群体的需求 |
4.2 “网络型”价值链企业集群的研究目标 |
4.2.1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总体目标 |
4.2.2 “网络型”企业集群的阶段目标 |
4.2.3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3 “网络型”价值链企业集群研究开发内容 |
4.3.1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研究内容 |
4.3.2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商务模式构建 |
4.3.2.1 建立基于供需价值链的“网络型”价值链集群治理模式 |
4.3.2.2 建立基于推拉结合、产销联盟的“网络型”商务运作模式 |
4.3.2.3 集成国内外先进成果,实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系统 |
4.3.3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其他需要研究开发的内容 |
4.4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研发思路与技术路线 |
4.4.1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研究原则 |
4.4.2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研究开发思路 |
4.4.3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技术开发路线 |
4.4.3.1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研究开发技术方案 |
4.4.3.2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总体方案技术平台设计原则 |
4.4.3.3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关键技术研究 |
4.4.3.4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解决关键技术的途径 |
4.5 “网络型”价值链企业集群的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 |
4.6 “网络型”价值链集群的预期成果 |
第5章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
5.1.1 揭示了企业集群价值链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内在运行机理 |
5.1.2 建立了动态的企业集群驱动类型和流转框架模型 |
5.1.3 基于全球视野,构建了四种企业集群价值链升级模式 |
5.1.4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企业集群升级提供微观样板 |
5.2 主要政策建议 |
5.2.1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价值链 |
5.2.2 超越竞争,合作共赢,在全球价值链条上占据优势地位 |
5.2.3 统筹规划,企业集群东中西合理布局,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1.3.1 论文的研究的方法 |
1.3.2 论文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2.1 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的相关内涵 |
2.1.1 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的内涵 |
2.1.2 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的内涵 |
2.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2.3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2.4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 |
2.4.1 企业营销创新投入限制营销创新能力方面 |
2.4.2 企业创新环境限制营销创新能力方面 |
2.4.3 企业营销组织限制营销创新能力方面 |
2.4.4 企业营销知识限制营销创新能力方面 |
2.4.5 企业文化限制营销创新能力方面 |
2.5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模型构成及要素分析 |
3.1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模型描述 |
3.1.1 营销创新能力模型假设条件 |
3.1.2 营销创新能力模型描述 |
3.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模型要素分析 |
3.2.1 营销创新投入 |
3.2.2 营销创新主体 |
3.2.3 企业创新环境 |
3.2.4 企业营销组织 |
3.2.5 企业营销知识 |
3.2.6 企业文化 |
3.2.7 营销创新输出 |
3.3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要素作用机制 |
3.3.1 企业营销创新投入作用机制 |
3.3.2 企业创新环境作用机制 |
3.3.3 企业营销组织作用机制 |
3.3.4 企业营销知识作用机制 |
3.3.5 企业文化作用机制 |
3.4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要素相互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
4.1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设计 |
4.1.1 指标设定原则 |
4.1.2 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
4.1.3 指标体系结构 |
4.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
4.2.1 企业营销创新投入指标分析 |
4.2.2 企业创新环境指标分析 |
4.2.3 企业营销组织指标分析 |
4.2.4 企业营销知识指标分析 |
4.2.5 企业文化指标分析 |
4.3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1 建立递阶层次 |
4.3.2 构建比较判断矩阵 |
4.3.3 指标权重计算 |
4.4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
4.4.1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
4.4.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4.4.3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增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的对策 |
5.1 营造公平有效的营销创新环境 |
5.1.1 营造公平有效的创新环境 |
5.1.2 继续深化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改革 |
5.1.3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
5.1.4 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宏观调控作用 |
5.2 优化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 |
5.2.1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
5.2.2 优化企业营销组织结构 |
5.2.3 大力推进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 |
5.2.4 加强对企业营销组织流程的优化 |
5.3 积极促进企业营销知识的积累与转化 |
5.3.1 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水平 |
5.3.2 构建企业营销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共享 |
5.3.3 增强企业学习能力促进营销知识积累和转化 |
5.3.4 加强营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 |
5.4 培育观念先行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
5.4.1 加强企业营销观念创新 |
5.4.2 培育完善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
5.4.3 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
5.4.4 完善企业内部的的营销创新管理机制 |
5.5 统筹规划加强企业创新投入的科学管理 |
5.5.1 保持适宜的创新投入强度 |
5.5.2 完善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5.5.3 提高管理人员的营销创新能力 |
5.5.4 以企业技术创新带动营销创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子公司主导行为的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有关企业集团治理的研究 |
二、有关子公司角色的研究 |
三、有关企业集团网络关系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主要内容及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企业集团及母子公司 |
二、网络组织 |
第二章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关系网络与子公司主导行为研究 |
第一节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关系网络研究 |
一、母子公司关系演化分析 |
二、母子公司关系网络化驱动因素 |
三、母子公司关系网络的组织特征 |
四、母子公司关系网络的运行机制 |
第二节 子公司主导行为及影响因素模型 |
一、子公司主动行为的内涵 |
二、子公司主动行为产生的动力因素 |
三、影响子公司主导行为的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模式演化及治理视角的转变 |
第一节 企业集团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
一、英美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治理模式 |
二、日德模式:网络导向型治理模式 |
三、韩国模式:家族导向型治理模式 |
第二节 企业集团治理模式的演化趋势特征 |
一、集团治理模式出现趋同 |
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普遍关注 |
三、治理边界的延伸与模糊化 |
第三节 企业集团的网络化变革与治理视角的转变 |
一、网络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企业集团网络化的变革 |
二、传统集团治理视角的局限性及转变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子公司主导行为的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体系 |
第一节 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的目标 |
第二节 基于子公司主导行为的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边界 |
一、企业集团内部网络治理边界 |
二、企业集团公司外部网络治理的边界 |
第三节 基于子公司主导行为的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框架 |
一、内部网络治理 |
二、外部网络治理 |
第四节 复星集团网络治理案例研究 |
一、复星集团的组织结构特征分析——集团网络化的中国案例 |
三、以“协调互动”理念为核心的集团治理架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评价研究 |
第一节 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评价体系设计 |
一、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评价的目标 |
二、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评价的逻辑结构 |
三、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二节 宏基集团网络治理案例分析 |
一、宏基集团网络治理评价 |
二、各阶段网络治理的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子公司主导行为及其对企业集团网络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子公司主导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子公司主导行为对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绩效的影响 |
第二节 变量定义与测度 |
一、被解释变量的测度 |
二、解释变量的测度 |
第三节 数据采集和描述性统计 |
一、调查与样本 |
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四节 子公司主导行为影响因素显着性检验 |
一、子公司主导行为影响因素检验 |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策略 |
第一节 对母子公司在企业集团内部网络中角色进行转换 |
一、转换母公司在企业集团内部网络中的角色 |
二、对子公司角色进行差异化转换 |
第二节 加强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动态治理 |
一、在母子公司控制权与自主权之间进行平衡 |
二、增加企业集团治理制度的公平性 |
第三节 增强企业集团子公司的主导行为程度 |
一、有效提升企业集团子公司的整体能力 |
二、提高子公司的网络中心性 |
第四节 构建高效能的企业集团高层管理团队的管理措施 |
一、母子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有效沟通模式的构建 |
二、母子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激励 |
三、母子公司人力资源政策 |
四、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企业文化凝聚与整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
2 家居建材品牌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
2.1 品牌营销理论综述 |
2.1.1 品牌的概念 |
2.1.2 国外关于品牌创建的理论综述 |
2.1.3 国内关于品牌创建的理论综述 |
2.2 服务品牌理论综述 |
2.3 国际家居零售品牌动态 |
3 中国家居建材品牌战略的演化 |
3.1 我国家居建材品牌的演化过程 |
3.1.1 我国家居建材品牌发展的阶段 |
3.1.2 家居建材行业品牌管理特征 |
3.2 我国家居建材企业品牌建设误区 |
4 居然之家的品牌战略环境分析 |
4.1 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
4.2 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的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政策法规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技术环境 |
4.3 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的行业状况分析 |
4.3.1 家居市场业态发展状况 |
4.3.2 家居建材市场价值链分析 |
4.4 居然之家行业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
4.5 居然之家行业竞争之SWOT 综合分析 |
5 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的制定 |
5.1 居然之家消费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确定 |
5.1.1 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能力及消费特征分析 |
5.1.2 消费者购物行为分析 |
5.2 居然之家核心价值提炼和品牌定位 |
5.2.1 居然之家核心价值提炼 |
5.2.2 居然之家品牌定位及品牌战略选择 |
6 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的实施 |
6.1 居然之家品牌识别系统规划 |
6.1.1 居然之家品牌名称和标徽设计 |
6.1.2 居然之家商场环境形象策略 |
6.2 居然之家商品策略 |
6.2.1 居然之家商品组合策略 |
6.2.2 居然之家商品质量策略 |
6.3 居然之家服务策略 |
6.4 居然之家品牌沟通策略 |
6.4.1 居然之家品牌传播遵循的原则 |
6.4.2 居然之家品牌传播的内容 |
6.4.3 居然之家品牌传播方式 |
7 居然之家品牌战略实施的保障 |
7.1 公司企业文化对品牌战略的支持 |
7.2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品牌战略的支持 |
7.3 公司组织和制度建设对品牌战略的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配置 |
1.1 人力资源相关基本概念 |
1.2 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
2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2.1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回归分析 |
2.2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数量分析 |
2.3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质量分析 |
2.4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
3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成因分析 |
3.1 思想观念的陈旧造成主观认识的偏差 |
3.2 总量上配置失衡,劳动力总供给过大 |
3.3 结构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现象 |
3.4 经济水平的制约,形成劳动力人口供求矛盾 |
3.5 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人力资源个体素质的偏低 |
3.6 配置机制的缺陷,引发配置效率的低下 |
4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
4.1 基本目标 |
4.2 优化配置原则 |
4.3 优化配置模式的选择 |
4.4 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
4.4.1 坚定不移地执行人口控制政策,拟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 |
4.4.2 加强教育投资力度,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
4.4.3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市场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
4.4.4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1.1.3 研究的迫切性分析 |
1.2 薪酬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1 传统薪酬理论的变迁 |
1.2.2 现代薪酬管理的新发展 |
1.2.3 国内薪酬体系演变和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基本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薪酬的理论基础 |
2.1 古典薪酬理论 |
2.1.1 维持生存薪酬理论 |
2.1.2 马克思主义劳动力价值决定理论 |
2.2 现代薪酬理论 |
2.2.1 知识资本理论 |
2.2.2 利润分享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3 薪酬理论在企业薪酬设计中的应用 |
2.3.1 企业人力资源分类及其薪酬基础 |
2.3.2 古典薪酬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
2.3.3 现代薪酬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
第3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现状分析 |
3.1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 |
3.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
3.1.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 |
3.2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应用现状 |
3.2.1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特征 |
3.2.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薪酬模式 |
3.3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薪酬战略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
3.3.2 薪酬体系设计中的问题 |
3.3.3 薪酬分配上的问题 |
3.3.4 薪酬激励不足问题 |
3.3.5 企业文化沙漠或文化畸形倾向 |
第4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创新 |
4.1 薪酬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
4.1.1 战略导向原则 |
4.1.2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
4.1.3 激励性原则 |
4.1.4 外部竞争性原则 |
4.1.5 经济原则 |
4.1.6 体现员工价值原则 |
4.1.7 合法性原则 |
4.1.8 薪酬设计的团队原则 |
4.1.9 薪酬设计的隐性报酬原则 |
4.2 适应性薪酬模式构建 |
4.2.1 员工薪酬模式 |
4.2.2 管理者薪酬模式 |
4.2.3 经营者薪酬模式 |
4.3 适应性薪酬模式解释 |
4.3.1 含义 |
4.3.2 解释 |
4.3.3 特点 |
第5章 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薪酬改革方案设计 |
5.1 湖南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简介 |
5.2 湖南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薪酬体系基础 |
5.2.1 岗位划分 |
5.2.2 薪酬体系设置的原则 |
5.3 薪酬改革方案的设计 |
5.3.1 员工薪酬方案的设计 |
5.3.2 销售部人员薪酬方案 |
5.3.3 采购部人员薪酬方案 |
5.3.4 产品开发部人员薪酬方案 |
5.4 管理者薪酬方案的设计 |
5.4.1 总经理助理薪酬方案 |
5.4.2 销售部部长薪酬方案 |
5.4.3 采购部部长薪酬方案 |
5.4.4 产品开发部部长薪酬方案 |
5.5 经营者薪酬方案的设计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ERP的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令人堪忧 |
1.1.2 “WTO”迫切要求企业改善内部控制 |
1.1.3 ERP的发展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IT支撑工具 |
1.1.4 ERP在实践中的控制效果不尽如人意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2.1 ERP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ERP的概念 |
2.1.2 ERP的演变历程及其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
2.1.3 ERP研究现状 |
2.2.2 内部控制的演变历程及其与ERP的联系 |
2.2.3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2.2.4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2.3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问题的提出 |
2.3.1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2.3.2 本文问题的提出 |
2.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 |
2.4.1 研究内容 |
2.4.2 研究思路 |
2.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3 基于ERP优化内部控制的可行性研究 |
3.1 反馈控制理论 |
3.2 ERP系统的控制原理 |
3.3 ERP的管理思想层次 |
4 基于ERP的内部控制优化分析 |
4.1 借助 ERP系统集成化的平台优化内部控制 |
4.1.1 借助 ERP的集成平台,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为主和事后纠正为辅的控制 |
4.1.2 借助 ERP的集成平台,实现以会计人员为主的会计控制向全员参与的全面控制的转变 |
4.1.3 借助 ERP的集成平台,构筑良好的信息沟通环境 |
4.2 借助 ERP优化和固化流程,优化内部控制 |
4.2.1 将串行工作流程改造为并行工作流程,变“滞后控制”为“实时控制” |
4.2.2 将“多点接触”改造为“单点接触 |
4.2.3 使控制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降低控制的成本 |
4.2.4 运用 ERP系统固化合理的业务流程,加强内控的执行力度 |
4.3 借助 ERP的信息与沟通平台优化内部控制 |
4.3.1 借助 ERP的信息沟通平台,获取实时、全面、准确的信息 |
4.3.2 借助 ERP信息沟通平台,明确员工职责 |
4.3.3 借助 ERP的信息沟通工具,简化流程,提高控制效益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5.3 合理展望 |
尾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ERP系统应用中企业管理模式趋同过程分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1.1.2 研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1 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本论文选题的实践意义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1 本论文的研究结构体系 |
1.3.2 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
1.3.3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4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综述 |
2.1 ERP与ERP系统 |
2.1.1 ERP与ERP系统的定义 |
2.1.2 当前ERP系统应用研究的主要范围 |
2.2 ERP应用效益评估的方法与问题 |
2.2.1 借鉴IT项目的效益评估方法 |
2.2.2 以D&M模型为主的评估体系 |
2.2.3 美国的标准化研究机构的评估体系 |
2.2.4 ERP效益指标框架 |
2.2.5 利用ABCD检测表来评估ERP系统的实施水平 |
2.2.6 Kyung-Kwon Hong,Young-Gul Kim的ERP效益评估方法 |
2.2.7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对ERP系统的显性效益评估 |
2.2.8 关于ERP应用效益评估方法的评价 |
2.3 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 |
2.3.1 模式的定义 |
2.3.2 企业管理模式的定义 |
2.3.3 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2.3.4 现有管理模式研究的评价 |
2.3.5 ERP系统中管理模式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2.4 趋同与管理模式趋同 |
2.4.1 趋同的定义 |
2.4.2 管理模式趋同的研究 |
2.5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企业管理模式 |
第三章、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识别 |
3.1 创建型管理模式 |
3.1.1 识别模式 |
3.1.2 原型模式 |
3.1.3 工厂模式 |
3.2 结构刑管理模式 |
3.2.1 门面模式 |
3.2.2 桥梁模式 |
3.2.3 合成模式 |
3.2.4 装饰模式 |
3.3 行为型管理模式 |
3.3.1 状态模式 |
3.3.2 策略模式 |
3.3.3 模板模式 |
3.3.4 责任链模式 |
3.3.5 测量模式 |
3.4 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先进性分析 |
第四章、ERP应用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趋同过程分析 |
4.1 管理模式趋同是ERP系统应用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
4.2 模式趋同发展的三个层次 |
4.2.1 第一层次:代码复用/组件复用 |
4.2.2 第二层次:业务复用/流程复用 |
4.2.3 第三层次:模式复用/管理模式趋同 |
4.3 企业模式趋同的生命周期 |
4.3.1 企业管理模式趋同的分析内容 |
4.3.2 基于管理模式趋同的ERP实施生命周期 |
4.4 ERP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模式趋同的八阶段 |
4.4.1 检索阶段 |
4.4.2 判断阶段 |
4.4.3 验证阶段 |
4.4.4 适应阶段 |
4.4.5 装配阶段 |
4.4.6 调试阶段 |
4.4.7 运行阶段 |
4.4.8 进化阶段 |
4.5 企业管理模式趋同中的角色与责任 |
4.6.1 高层管理人员重点选择企业管理模式 |
4.6.2 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管理模式的装配和运行 |
4.6.3 基层人员主动积极使用ERP系统 |
4.6 企业管理模式趋同过程决定ERP系统应用效益的评估 |
第五章、企业管理模式的成熟度评估体系 |
5.1 管理模式趋同过程与成熟度评估体系的建立 |
5.2 从管理模式成熟度来评估ERP应用效益 |
5.3 基于企业管理模式成熟度的ERP应用效益评估模型 |
5.3.1 企业管理模式的初始级 |
5.3.2 企业管理模式的可重复级 |
5.3.3 企业管理模式的可定义级 |
5.3.4 企业管理模式的可管理级 |
5.3.5 企业管理模式的可优化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案例:天津大邱庄薄板有限公司ERP应用评估 |
6.1 ERP实施促进企业管理模式转型 |
6.2 ERP实施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
6.2.1 ERP实施建立了企业的共同愿景 |
6.2.2 ERP系统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系统思考 |
6.2.3 ERP实施促进了团队学习 |
6.2.4 ERP实施促进了企业员工心智模式的改善 |
6.2.5 ERP实施促进了企业的自我超越 |
6.3 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薄板公司运作 |
第七章、结论及展望 |
7.1 本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面向新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政企关联、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D]. 刘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企业发展新要素:一个国际会议综述[J]. 赵宜萱,赵曙明. 改革, 2017(08)
- [3]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集群价值链再造与升级研究[D]. 马立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5)
- [4]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研究[D]. 莫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5]基于子公司主导行为的企业集团公司网络治理研究[D]. 孙力. 武汉大学, 2009(05)
- [6]居然之家品牌战略研究[D]. 王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7)
- [7]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尹忠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8]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研究[D]. 姚志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9]基于ERP的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常云芳. 暨南大学, 2006(06)
- [10]ERP系统应用中企业管理模式趋同过程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 葛星. 暨南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