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田废弃物回注工艺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余建生,乔中山,刘鹏,刘晓宾[1](2021)在《海上油井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工艺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油田开发井面临着导管架期间返排液存储困难、船舶运输能力受限、基岸处理能力有限且费用高昂,部分油井返排不彻底影响油井产能的问题。为实现新油田高质高效开发,满足现场返排液达标排放、井口回注或复配回用的目的,特研发了以"缓冲撇油、调质除油、复合混凝、气浮分离、精细过滤"为工艺流程的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净化技术,并在渤中34-9油田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套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净化技术,处理后水质含油量及悬浮物固相含量均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实现海上返排液现场即时处理及释放油气井产能的目的,解决了渤海湾返排液长久以来无法现场分离净化的难题,同时减少含油液体运输及处理费用,环保、经济效益显着,推广价值高。
田建超,李玉涛,修书志,张艺,张陶宁,许正栋[2](2021)在《我国油田产出水再利用技术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油气田勘探开发力度加大和新环保法的实施,油田开采过程中耗水量大和污水处理问题是我国油气田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从污水余热回收、污水回注、压裂液重复利用、钻井废水再利用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油田产出水再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污水余热再利用应用范围不广、回注污水利用不合理、化工原料未回收利用等主要问题。并通过文献调研,展望了油田污水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需从污染源头防控入手,研发更加经济环保的液体配方,并深入研究从污水中取热、取水及取化工原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水质及污水配伍性实验评价标准,实现从源头至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油田污水清洁生产。
高青[3](2020)在《煤层气开采废水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常规油气资源的供需缺口逐渐增大,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非常规能源被大规模开采。然而在煤层气资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煤层气开采废水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为实现煤层气开采废水的无害化处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基于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及开采废水处理现状,采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研法、实验法和对比研究法对煤层气开采废水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包括以下部分:(1)对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及开采废水处理现状进行分析,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具有成熟的煤层气产业化体系国家的开采废水处理技术,并参考国内现有的处理技术和方法,提出煤层气开采废水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的思路和内容。(2)结合煤层气地面开采工程组成以及工艺流程,明确煤层气开采废水的产生阶段,研究开采废水的环境影响特征。煤层气开采废水主要来源于钻井工程的钻井废液、压裂工程的压裂废水以及排采工程的煤层气采出水。开采废水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表水水质下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植物减产以及地下水污染等方面。(3)基于不同水质对煤层气开采废水进行处理工艺设计:根据开采废水的产生阶段和水质水量特征将其分为三类,即钻井废液、压裂废水和煤层气采出水,在研究各类废水现有处理技术和效果以及处置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其水质水量特征提出设计处理工艺。钻井废液需混凝沉淀后,对产生的固液相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进行处理。压裂废水采用“混凝沉淀+缺氧/好氧工艺(A/O)”组合处理技术,沁水盆地某压裂废水在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40 mg/L的条件下处理后,水中的悬浮物(SS)和有机物(CODCr)分别为42.0 mg/L和32.0 mg/L,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要求;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压裂废水,在混凝沉淀后增加A/O工艺,处理后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率预计均可达80%以上。沁水盆地某采出水在三氯化铁(Fe Cl3)投加量为30 mg/L的条件下,出水中SS以及COD值分别为95.6 mg/L、74.7 mg/L,满足排放标准;针对采出水高矿化度和高盐度的特征,混凝出水经过滤后,通过“离子交换+除气+反渗透”工艺去除水中的矿化度,处理后采出水中悬浮物、COD以及矿化度等污染因子的处理效率预计均可达到90%以上。(4)对钻井废液、压裂废水和采出水设计处理工艺分别进行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探究其生命周期内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负荷。钻井废液对Fe/C填料的消耗最大;固化处理过程对能耗影响最大;固化处理阶段对全球变暖潜值(GWP)、酸化潜值(AP)、富营养化潜值(EP)和人体毒性潜值(HTP)的影响均较大。压裂废水对混凝剂的消耗最大;一级和二级处理过程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最大;二级处理对GWP、AP和HTP贡献最大,而污泥处理过程对EP和固体废弃物潜值(SWP)影响最大。采出水处理工艺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较均匀;反渗透和离子交换过程对能源消耗影响最大;混凝沉淀及滤池阶段对AP、EP、HTP和SWP影响较大,而离子交换系统对GWP的贡献起主要作用。(5)经处理的煤层气开采废水回用研究:根据煤层气开采废水处理后的具体水质情况选择井场回用、灌溉和绿化以及作饮用水源等合适的方式进行水资源的再次利用。
周楠[4](2020)在《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影响因素及工艺技术界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方式由水驱为主变为化学驱为主的三次采油背景下,油田污水水质改变,污水规模大幅度增加。以含聚污水为代表的油田污水具有高粘度,乳化油多、油珠粒径小等特点,导致沉降段处理时间延长,过滤段滤料污染,反洗周期缩短等一系列问题,给油田开发中地面系统采出污水的高效、环保、达标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含聚污水沉降处理单元开展溶气气浮沉降影响因素及工艺技术界限研究,在对含聚污水处理工艺及水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多相流混合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溶气释放压差、回流比、处理量及污水含聚浓度对溶气气浮沉降分离的影响与规律,结合工艺特征参数和水质特性参数优化确定了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技术界限,为考虑水质特性改变的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运行模式构建及工艺设施结构优化改进提供了依据。最后,进行了溶气单元工艺结构优化,针对布气环气体释放头数量、布气环布局模式及布气液位高度的溶气单元工艺进行优化改进,以期为溶气气浮沉降罐的结构改进与含聚污水处理提效提供依据和支持。数值模拟结果揭示出低处理量、低含聚浓度,以及适当增大溶气释放压差和回流比有益于构建更为稳定的沉降分离流场,获得更为均匀有序的粒子运动轨迹,使连续均匀气泡产生并充分发挥浮选效应。含聚浓度对溶气气浮沉降分离过程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含聚浓度300~450mg/L、处理量100m3/h左右、回流比25%左右、溶气释放压差0.3~0.6MPa的工况下,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能够取得60~65%除油率和30~35%悬浮物去除率。优化确定模拟工况下溶气单元布气环上均匀分布的气体释放头间距为856mm、气体释放头数量为22个,布气环布局采用双环形布气结构,其高度控制在沉降罐内10.6~9.7m的区域,溶气单元在此工艺结构下,对含聚浓度为500mg/L的含聚污水的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分别达到65%以上和35%以上。
路建雄[5](2019)在《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及无害化处理研究》文中认为油基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润滑、抗温抗盐、抗滤失等性能,在开发难度较大的油气藏时被广泛应用。但油基钻井液经多次使用后性能下降,已难以达到使用要求,成为含油废弃物。废弃油基钻井液具有高p H值、高COD等特点,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由于其含油量较高,资源回收价值较高。针对废弃油基钻井液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分析了废弃油基钻井液的含油率、含水率、含固率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实验选取的废弃油基钻井液含油率为43.1%(体积分数),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污染特性分析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废水和废渣处理研究。破乳收油部分主要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破乳配方和处理条件:破乳剂AX01、AX07复配比例1:2、加量为0.8%,OT-75加量0.5%,PAC加量1500mg/L,PAM(质量分数0.1%)加量0.4%,稀释比1:1,破乳温度65℃,破乳时间45min,离心转速5000 r/min,离心时间5min,最终除油率达到87.6%。除油废水使用混凝剂PAC(加量500mg/L)和芬顿试剂(30%H2O2加量1800mg/L,H2O2与Fe SO4.7H2O摩尔比为2.5:1)进行絮凝氧化处理,废渣进行固化处理。经过处理后,废水COD值由2144mg/L降低到113mg/L,废渣浸出液COD检测值为96mg/L,检测指标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从而实现了废弃油基钻井液无害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
孙建辉[6](2019)在《油基钻屑残渣制备免烧压裂支撑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基钻屑是油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油泥、油砂等。油基钻屑主要采用热脱附处理(也称热解),回收油基钻屑中的基础油,处理后的残渣以固化填埋和集中暂存为主,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固体废弃物。因此,如何有效的综合利用这些残渣,对进一步提高钻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油基钻屑残渣和固化剂为主要原料,采用球磨机、不锈钢变速成球机、恒温恒湿养护箱等实验设备,制备了免烧压裂支撑剂。对原料的选择、配方和制备工艺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进而对制备的免烧压裂支撑剂进行了较全面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以40~60%的油基钻屑残渣、40~60%的自制固化剂,首先在球磨机内粉碎完全,然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拌均匀,然后在成球机内辅以5~10%的水滚动成球,自然晾干24h,振筛机筛分,最后在恒温恒湿养护箱(温度20℃,湿度95%)养护28d,制备的免烧压裂支撑剂,可以达到SY/T5108-2014《水力压裂和砾石充填作业用支撑剂性能测试方法》的标准要求。同时,本文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仪等测试手段,研究探讨了免烧压裂支撑剂制的造粒过机理和强度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原料中起主要骨架支撑的组分m(Si O2):m(Ca O):m(Al2O3)=3:1:1.5时,制备的压裂支撑剂收率和强度最高。
李卉[7](2019)在《胜利油区钻井液有害成分分析及减量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发展,钻井液助剂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多种化学处理剂在保证井下安全的同时,也增加了后续的环保处理费用。由于缺乏对其中有毒有害成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无法规避处理剂带来的环保风险,为后续的低毒低伤害环保型钻井液的开发带来了困难。同时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缺少理论依据,容易造成环境纠纷和经济损失等不良后果。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在相关方向立法及标准制定的日益严格,有必要开展对钻井液处理剂毒性的定性定量分析,钻井液毒性跟踪监测,新型低毒低伤害的高效钻井液的开发和钻井液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研究。首先测试了常用钻井液处理剂的有毒有害成分,开发出适用于胜利油区使用的环保钻井液配方,同时针对胜利油田“泥浆不落地”的要求,开发了钻井液固液分离用高效絮凝剂,满足钻井液废弃物快速减量处理要求。通过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处理最终达到钻井全过程的环保控制。通过本研究发现,保证钻井液环保性的源头为钻井液处理剂,对存在高环保风险的处理剂应在使用前进行环保性能检测,并在使用时严格控制用量,随时对产生的固液相废弃物进行环保性能监控;氯化钙环保钻井液体系在常温和120℃均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滤失量低、抑制性好,环保性能测试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指标要求,无毒性、对环境低伤害,适合胜利油区3000米以下井深,120℃以下温度使用;QA型和JL-1型钻井液固液分离用高效絮凝剂,可以加速废弃物脱稳及固相的絮凝沉降,实现将固液相迅速分离。处理后钻屑含水率可控制在70%以下,满足运输要求,单井节约用水可达40%以上。氯化钙钻井液体系和钻井液固液分离用絮凝剂在胜利油区多口井的现场试验与应用效果良好。实现了钻井液的“减量化”和“不落地”,有效推进钻井液随钻环保治理,使有害物质得到闭环处理,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商辉,翟云娟,汪天也,张文慧[8](2018)在《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油基钻井液在钻井过程中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的含油钻屑。目前各个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由油基钻井液所产生的钻井废弃物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理,达到环境要求方可排放。目前国内外含油钻屑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回注法、固化法、机械分离法、生物法、溶剂抽提法以及热处理等。其中固化、回注和填埋,由于并未对其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仍留有安全隐患;生物法存在菌种选择复杂,处理周期长,废水和废渣仍需处理的问题;热处理法中的热解析法最为有效,可以实现含油钻屑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尤其是微波热解析法,效率高、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该方法处理含油钻屑具有很好的潜力。
田玉平[9](2018)在《气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钻井泥浆泄露、气田废水回注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环节。由于气田分布面积大,长期的开发过程可能对区域环境生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水质调查了解该气田区域地下水的背景概况。通过对气田开发过程的工艺、产排污环节及主要污染物分析,了解气田开发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对苏里格气田西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地下水流动数值模型、污染物迁移模型,并正确利用模型,对钻井过程中泥浆泄露和废水回注可能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目前气田区域地下水水质均符合地下水水质三类标准,水质良好。通过对钻井过程中污染物可能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分析看,在发生套管破损时,导致大量的钻井废物侵入含水层,在钻井附近的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极高,并且扩散稀释速度很慢,容易造成局部区域的地下水严重污染。在废水回注过程中,如果出现井管破裂(在白垩系含水层),将导致较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如果在侏罗系隔水层的局部区域存在较大的穿透性裂隙或“天窗”,将发生回注废水通过捷径式入渗进入白垩系含水层,导致较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因此在回注井勘探期间,务必做好回注井的选址及回注区侏罗系隔水岩层的完整性论证工作,在回注期间加强回注井的管理。
张鑫[10](2018)在《石油钻井废弃物闭环处理技术在厄瓜多尔B14油田的应用》文中提出ANDES石油公司14区块油田位于亚马逊雨林地区,石油生产施工处于生态敏感区。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钻井施工中,全面推广污染物源头控制,钻井废弃物在线固液分离工艺,污水回注处理和岩屑固化稳定化技术,实现了钻井废弃物的闭环处理。该钻井废弃物闭环处理技术的应用有效保护了B14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钻井。
二、油田废弃物回注工艺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废弃物回注工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海上油井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工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返排液特征及处理目标 |
2 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工艺技术 |
2.1 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装置 |
2.2 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工艺流程 |
2.2.1 缓冲撇油 |
2.2.2 调质除油 |
2.2.3复合混凝 |
2.2.4 气浮分离 |
2.2.5 精细过滤 |
2.3 主要技术特点 |
3 现场应用 |
3.1 B5井基本信息 |
3.2 应用效果 |
4 结论 |
(2)我国油田产出水再利用技术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田污水再利用技术现状 |
1.1 油田污水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 |
1.2 油田污水回注技术 |
1.3 压裂液重复利用技术 |
1.4 钻井液不落地技术 |
2 油田污水再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
2.1 油田污水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存在问题 |
2.2 油田污水回注技术存在问题 |
2.3 压裂液重复利用技术存在问题 |
2.4 钻井液不落地技术存在问题 |
3 结论与建议 |
(3)煤层气开采废水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及开采废水处理现状 |
1.2.1 国外煤层气开发及开采废水处理现状 |
1.2.2 国内煤层气开发及开采废水处理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煤层气开采废水环境影响 |
2.1 煤层气开采工艺流程 |
2.1.1 井下抽采 |
2.1.2 地面开采 |
2.2 煤层气开采废水来源 |
2.2.1 钻井工程 |
2.2.2 压裂工程 |
2.2.3 排采工程 |
2.3 煤层气开采废水环境影响 |
2.3.1 对地表水的影响 |
2.3.2 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 |
2.3.3 对地下水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不同水质的煤层气开采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
3.1 钻井废液 |
3.1.1 水质水量特征 |
3.1.2 设计处理工艺 |
3.2 压裂废水 |
3.2.1 水质水量特征 |
3.2.2 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3.2.3 设计处理工艺 |
3.3 煤层气采出水 |
3.3.1 水质水量特征 |
3.3.2 处理处置方式 |
3.3.3 设计处理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 |
4.1 生命周期目标与范围 |
4.1.1 钻井废液 |
4.1.2 压裂废水 |
4.1.3 采出水 |
4.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4.2.1 数据来源和假设 |
4.2.2 清单分析 |
4.3 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4.3.1 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评价 |
4.3.2 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评价 |
4.3.3 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层气开采废水处理后的回用 |
5.1 井场回用 |
5.2 灌溉及绿化用水 |
5.3 饮用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影响因素及工艺技术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田污水特征及处理方法 |
1.2.2 含聚污水提效处理技术 |
1.2.3 气浮工艺原理及应用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含聚污水气浮处理工艺及水质特性 |
2.1 含聚污水特点及处理形势 |
2.2 气浮选工艺技术原理 |
2.2.1 射流气浮工艺技术 |
2.2.2 加压溶气气浮工艺技术 |
2.2.3 溶气泵气浮工艺技术 |
2.3 含聚污水气浮选处理现场应用 |
2.3.1 含聚污水处理水质控制指标 |
2.3.2 含聚污水气浮处理应用效果 |
2.3.3 不同含聚浓度采出污水水质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特性模拟 |
3.1 MIXTURE模型数值模拟方法 |
3.2 模型建立 |
3.2.1 物理模型 |
3.2.2 数学模型 |
3.3 数值计算 |
3.3.1 基本假设 |
3.3.2 边界条件 |
3.3.3 网格划分 |
3.3.4 求解过程 |
3.3.5 基础参数 |
3.4 结果分析 |
3.4.1 溶气气浮对流场压力分布的影响 |
3.4.2 溶气气浮对油珠及悬浮物粒子迹线特征的影响 |
3.4.3 溶气气浮对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技术界限优化 |
4.1 模型建立 |
4.1.1 物理模型 |
4.1.2 数学模型 |
4.2 数值计算 |
4.2.1 基本假设 |
4.2.2 边界条件 |
4.2.3 网格划分与求解过程 |
4.3 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影响因素 |
4.3.1 溶气释放压差的影响 |
4.3.2 回流比的影响 |
4.3.3 处理量的影响 |
4.3.4 含聚浓度的影响 |
4.4 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技术界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溶气气浮沉降罐溶气单元工艺结构优化 |
5.1 布气环气体释放头布置优化 |
5.1.1 模型建立 |
5.1.2 数值计算 |
5.1.3 基础参数 |
5.1.4 结果分析 |
5.2 布气环结构优化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数值计算 |
5.2.3 基础参数 |
5.2.4 结果分析 |
5.3 双环形布气结构高度优化 |
5.3.1 模型建立 |
5.3.2 模型建立 |
5.3.3 基础参数 |
5.3.4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取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及无害化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废弃油基钻井液特点及危害 |
1.3 国内外废弃油基钻井液处理现状 |
1.3.1 废弃油基钻井液直接处理技术 |
1.3.2 废弃油基钻井液回收处理技术 |
1.3.3 几种废弃油基钻井液处理技术对比 |
1.3.4 化学破乳法技术研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化学破乳离心收油处理油基钻井液步骤 |
2.3.2 分离废水絮凝芬顿氧化处理步骤 |
2.3.3 分离废渣固化无害化处理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2.4.1 密度测定 |
2.4.2 油基钻井液油、水、固含量测定 |
2.4.3 重金属含量测定 |
2.4.4 色度测定 |
2.4.5 化学需氧量测定 |
2.5 破乳离心处理除油率计算 |
第3章 废弃油基钻井液除油技术研究 |
3.1 废弃油基钻井液污染物特性分析 |
3.2 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离心处理技术研究 |
3.2.1 加水稀释比确定 |
3.2.2 破乳剂筛选 |
3.2.3 破乳剂复配 |
3.2.4 破乳剂复配加量 |
3.2.5 破乳助剂加量 |
3.2.6 破乳温度及破乳时间 |
3.2.7 离心转速及离心时间 |
3.3 正交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废弃油基钻井液除油后产生废水废渣处理 |
4.1 废水、废渣污染特性分析及检测结果 |
4.1.1 废水、废渣污染特性分析 |
4.1.2 废水、废渣污染物检测结果 |
4.2 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
4.2.1 絮凝脱稳作用机理及芬顿氧化原理 |
4.2.2 废水絮凝处理 |
4.2.3 废水芬顿氧化处理 |
4.3 除油废渣处理技术研究 |
4.3.1 废渣固化实验 |
4.3.2 固化效果检测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油基钻屑残渣制备免烧压裂支撑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油基钻屑来源、危害及处理技术 |
1.1.1 油基钻屑的来源 |
1.1.2 油基钻屑的危害 |
1.1.3 国内外油基钻屑处理技术 |
1.1.4 油基钻屑残渣的化学成分 |
1.1.5 油基钻屑残渣的环境危害 |
1.2 油基钻屑残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1 油基钻屑处理后残渣研究的现状 |
1.2.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压裂支撑剂的研究现状 |
1.3.1 压裂支撑剂概述 |
1.3.2 支撑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与路线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4 研究路线 |
第2章 油基钻屑残渣性质分析 |
2.1 油基钻屑残渣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油基钻屑残渣的含水、油、固率的测定 |
2.2.2 油基钻屑残渣化学成分分析 |
2.2.3 矿物组成 |
2.2.4 粒度分析 |
2.2.5 微观结构分析 |
2.2.6 残渣的污染特性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油基钻屑残渣制备免烧压裂支撑剂 |
3.1 免烧压裂支撑剂的制备工艺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工艺流程 |
3.1.3 实验配方设计 |
3.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 支撑剂常规物性评价 |
3.2.1 粒径 |
3.2.2 样品的圆度和球度测试 |
3.2.3 浊度测试 |
3.2.4 密度 |
3.2.5 抗破碎率 |
3.2.6 酸溶解度 |
3.2.7 样品的导流能力测试 |
3.2.8 扫描电镜分析 |
3.2.9 样品环保测试 |
3.3 小结 |
第4章 免烧压裂支撑剂制备的机理 |
4.1 免烧压裂支撑剂的制备基础 |
4.1.1 原料基础分析 |
4.1.2 原料成分比例对支撑剂的影响 |
4.2 支撑剂的造粒机理 |
4.2.1 原料的基本特性 |
4.2.2 水分在造球过程中的作用 |
4.2.3 成球机工艺参数的影响 |
4.2.4 造粒操作的影响 |
4.3 强度产生机理分析 |
4.3.1 机械力作用 |
4.3.2 水化作用 |
4.3.3 颗粒的团粒化作用 |
4.3.4 各相间的界面反应 |
4.4 小结 |
第5章 免烧压裂支撑剂制备工艺的经济性分析 |
5.1 制备工艺可行性分析 |
5.2 经济效益分析 |
5.2.1 免烧压裂支撑剂的工艺成本 |
5.2.2 免烧压裂支撑剂的产品效益 |
5.3 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胜利油区钻井液有害成分分析及减量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钻井废弃物主要污染成分及危害 |
1.2.2 强抑制钻井液研究现状 |
1.2.3 废弃钻井液处理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废弃钻井液及钻井液处理剂有害成分分析 |
2.1 废弃钻井液有害成分分析 |
2.1.1 盐斜232 井背景简介 |
2.1.2 盐斜232 井钻井液测试结果 |
2.2 钻井液处理剂有害成分分析 |
2.2.1 钻井液处理剂重金属含量测定 |
2.2.2 钻井液处理剂可生化降解性测定 |
2.2.3 钻井液处理剂生物毒性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保型强抑制钻井液技术研究 |
3.1 强抑制钻井液研究路线 |
3.2 氯化钙强抑制钻井液配方的确定 |
3.2.1 抑制剂优选 |
3.2.2 配套处理剂优选 |
3.2.3 配方及性能评价 |
3.3 现场试验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钻井液固液分离用高效絮凝剂研究 |
4.1 絮凝剂种类筛选 |
4.1.1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4.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
4.1.3 筛选结果 |
4.2 絮凝剂评价 |
4.2.1 絮凝剂对钻井液性能影响 |
4.2.2 絮凝剂加量及添加方式 |
4.2.3 复配、改性絮凝剂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4.2.4 絮凝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4.2.5 常用钻井液配方的配套絮凝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试验与应用 |
5.1 氯化钙钻井液体系在辛37-更斜14 井的应用 |
5.1.1 地质简况 |
5.1.2 钻井工况 |
5.1.3 钻井液体系及性能 |
5.1.4 钻井液施工措施 |
5.1.5 废弃钻井液处理 |
5.1.6 现场应用效果 |
5.2 钻井液固液分离用高效絮凝剂现场应用 |
5.2.1 胜利油区现场应用情况 |
5.2.2 新疆地区塔里木分公司现场应用情况 |
5.2.3 经济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含油钻屑处理技术 |
1.1 回注法 |
1.2 填埋与固化法 |
1.3 固液分离法 |
1.4 清洗法 |
1.5 生物法 |
1.6 溶剂萃取法 |
1.7 热化学处理法 |
1.7.1 高温焚烧法 |
1.7.2 热解析法 |
1.7.3 微波热解析法 |
2 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综合对比 |
3 结语 |
(9)气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及开发技术 |
1.3.1 中国油气田概况 |
1.3.2 油气藏成因 |
1.3.3 采油(气)技术 |
1.4 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1.4.1 油气田开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
1.4.2 油气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
1.4.3 油气田开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1.4.4 油气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4.5 回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步骤 |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象 |
2.3 水文 |
2.4 地形地貌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三章 工程实施的不同时期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分析 |
3.1 勘探期和施工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
3.1.1 钻井废水和泥浆 |
3.1.2 压裂废水 |
3.1.3 井站生活污水 |
3.1.4 管道试压废水 |
3.1.5 井场生活垃圾 |
3.1.6 钻井岩屑 |
3.2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
3.2.1 天然气凝析水 |
3.2.2 清管废渣 |
3.2.3 基地和站场生活废水和垃圾 |
3.3 退役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
第四章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 |
4.1 评价依据与方法 |
4.2 评价区近期地下水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4.2.1 评价区内地下水中TDS分布特点 |
4.2.2 评价区内地下水中Cl~-分布特点 |
4.2.3 评价区内地下水中SO_4~(2-)分布特点 |
4.3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 |
4.3.1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 |
4.3.2 评价方法 |
第五章 工程建设及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价 |
5.1 评价原则 |
5.2 工况 |
5.3 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迁移模型的建立 |
5.3.1 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5.3.2 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 |
5.3.3 网格剖分 |
5.3.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5.3.5 参数的选取 |
5.3.6 源汇项 |
5.3.7 模型校正及检验 |
5.4 不同工况污染物迁移评价 |
5.4.1 钻井过程评价 |
5.4.2 废水回注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现状评价小结 |
6.2 预测评价小结 |
6.2.1 钻井过程评价小结 |
6.2.2 废水回注影响评价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石油钻井废弃物闭环处理技术在厄瓜多尔B14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钻井废弃物源头控制技术 |
1.1 丛式井场建设模式减少污染范围 |
1.2 清污分流设计降低污水产生量 |
2 钻井废弃物无害减量处理技术 |
2.1 废弃钻井液在线固液分离 |
2.2 污水处理技术 |
2.3 岩屑固化处理技术 |
2.4 现场应用情况 |
3 结论 |
四、油田废弃物回注工艺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油井返排液油水高效分离工艺技术[J]. 余建生,乔中山,刘鹏,刘晓宾. 石油化工应用, 2021(07)
- [2]我国油田产出水再利用技术现状及展望[J]. 田建超,李玉涛,修书志,张艺,张陶宁,许正栋.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21(01)
- [3]煤层气开采废水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D]. 高青.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影响因素及工艺技术界限研究[D]. 周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2)
- [5]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及无害化处理研究[D]. 路建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油基钻屑残渣制备免烧压裂支撑剂的研究[D]. 孙建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胜利油区钻井液有害成分分析及减量化技术研究[D]. 李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商辉,翟云娟,汪天也,张文慧.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8(05)
- [9]气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D]. 田玉平. 内蒙古大学, 2018(06)
- [10]石油钻井废弃物闭环处理技术在厄瓜多尔B14油田的应用[J]. 张鑫. 石化技术,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