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生活 让亚健康从生活中走开(论文文献综述)
苏玲[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基层融入问题及对策 ——以N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大学生村官作为“三农”人才的骨干力量,嵌入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从现实来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中由于国家期望和乡土情理、职责主动性与职务辅助性、政策规章和法律制度之间存在衔接悖论,导致这一群体在融入基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这一政策在基层发展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出现“候鸟式”过客心理,难以实现“下得去、干得好、流得动”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解决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问题成为燃眉之急。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结合场域理论阐述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场域的运行逻辑,梳理了当前大学生村官基层融入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对标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在N市随机抽取10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名大学生村官,对他们在“入职动机、工作融入情况、与居民及村社乡镇干部之间的社会互动情况、经济收入情况、工作内容和成就以及任职期满的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同时,选取两个样本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大学生村官工作现场,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的情况。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群体基层融入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场域融入问题、社会交往问题、经济生活问题、任职流动问题、实干绩效问题等多方面。调查材料也揭示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综合来看主要表现为现实客观原因、机制因素、政策因素、主观意识形态等。由此,我们认为可以在赋权增能理论的指导下,依照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现有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实践案例,吸收相应的经验,结合N市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制度赋权、技术增能、社会增能、经济增能、文化增能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对策,从而促进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真正提升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
曹昂[2](2017)在《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动女工群体是城市里的底层工作者,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让她们面临着严重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流动女工权益和促进健康的政策,推行了改善流动女工生殖健康的发展项目,但是并未触动到健康问题的根源,即权力关系和社会制度安排。面对困境,一批由流动女工自发组织的草根NGO迅速成长起来,她们在国际NGO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女工小组,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健康传播活动。因此需要关注草根NGO的活动给流动女工的健康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健康传播研究的“新兴”理论取向质疑了生物医疗范式和劝服人们行为改变的研究传统,在吸收了社会和文化理论之后,它认为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语言是意义的载体。由此,健康传播研究开始了对健康、疾病、医疗的话语研究的转向。其中,批判性话语分析关注了社会结构因素、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适用于针对弱势群体健康不平等的研究。同时,流动女工的性别身份预设了采用女性主义健康研究理论的必要性。因此,研究者从批判的健康传播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和传播过程,即流动女工是怎样理解健康和疾病的,草根NGO的出现建构了何种健康话语,如何进行传播,又是如何影响到了流动女工甚至整个社区。通过与深圳草根NGO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系,研究者以机构实习生的身份进入深圳市六约社区开展田野调查。正式调查时间段为2016年10月到12月。研究者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参与绿色蔷薇的日常工作和健康传播活动,搜集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另外使用深度访谈法和滚雪球抽样,访问并记录了44个流动女工、男工、儿童和NGO工作人员。随后研究者对文本和录音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予以解读。研究发现,在从老家到深圳打工的时空转换过程中,流动女工的日常健康经验反映了健康缺席和在场的不同状态,老家的“贫困”话语、工厂的“苦力”话语和医患矛盾话语都体现了国家、资本和父权对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的压迫。流动女工认为“最低工资”和排斥性的社会制度是她们被边缘化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只能“自我决策”“自我安慰”或寄希望于命运的改善。流动女工的健康话语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再生产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在疾病情境下,职业病女工对自己患病经历的叙事,讲述了资本权力如何伤害了女工身心健康,以及她们如何理解职业病,如何积极寻求法律的援助来争取健康和生存的权利。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她们经历了合法性认同、资本权力的“拖延术”和“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的抗争。草根NGO为职业病工友们提供法律话语援助,支持了反抗的意识形态。草根NGO最重要的话语贡献在于建构了女性主义的健康话语。从《工友天地》、Z机构的文本内容中可以看出,它们是如何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发展到建构了整合批判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的。绿色蔷薇吸收了两者的经验,建构了“我的身体我做主”的话语,通过揭露商业话语、利用医疗话语以及破除健康迷思,来突出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发展流动女工的主体效能。其在话语策略上主要应用了叙事、隐喻和互文手段,强化了女性主义健康意识和女工对健康话语的认同。绿色蔷薇将建构的健康话语通过两个途径传播出去,一个是对内传播,另一个是对外倡导。对内传播以女工小组的形式展开,采用主题活动、同伴教育的方式传播了较多性健康知识。在对外倡导方面,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声音等来塑造女工健康的形象,并积极探索政策倡导的途径。随着传播实践的深入,绿色蔷薇探索出一条以文艺倡导的双向传播策略,并开发了“外围”策略解决流动女工在健康上的社会适应问题。草根NGO对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具有赋权性的意义。一方面,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核心义工们开始有了健康权利的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身体自主性意识,并积极为集体利益发声。尽管在机构层面上草根NGO不断发展了社会资源和机构间的合作,但却在社区赋权方面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结论部分强调了健康的社会性意义和健康传播研究置于社会情境的重要性。研究者认为必须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认识人们的健康经验,理解健康话语的建构过程和机制。草根NGO的所建构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揭示了其与主导话语和意识形态冲突。与此同时,草根NGO的话语传播经验值得借鉴,它能够提升女工在健康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创造弱势群体发声的机会,并鼓励创造更多的社会行动。未来,草根NGO如何发展与学者、政府的关系和开展政策倡导活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庞睿[3](2015)在《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民众的闲暇时间日渐增多,民众对休闲的需求日益高涨。但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部分民众的休闲观及休闲活动陷入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庸俗主义等的泥沼之中。休闲活动领域的日渐拓展急切呼唤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出炉。由此,马克思的休闲理论被推到了社会发展的前台。当然,在马克思恢宏的理论体系中,休闲理论并非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那样在马克思的文本里有着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论述,而是隐匿于马克思卷帙浩繁的文本的潜结构内,换言之,它以隐喻的方式存在于他浩如烟海的文本之中。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虽未曾明确提出休闲的概念,更未将休闲作为其学术生涯的核心,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休闲领域的研究者,都意识到马克思在休闲领域的杰出贡献,许多学者都自觉地将马克思作为休闲理论早期开拓者和创始人来看待。只不过,就整个学界而言,对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因而,需要将马克思休闲理论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挖掘出来,对其进行系统的逻辑的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尽可能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构等的理论体系。通过谱系学的方法回顾有关马克思休闲理论研究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发现,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存量”:一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相关概念的辨析;二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演进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与社会主义的互动研究。本文在对以上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择要阐述的基础上,指明其研究的成就及不足,而其不足恰恰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和方向。建立在这些“知识存量”基础之上,解蔽并澄明隐藏在马克思学说体系背后的休闲理论,就会发现休闲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如同一条“暗线”一样贯穿于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之中,并以一种惊人的力量推动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延伸和扩展。在总的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保驾护航”之下,通过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及学界研究资料发现,马克思的休闲理论关涉到五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概念和范畴,分别为时间、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这五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概念和范畴,恰恰就构成了马克思休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五个概念和范畴的有机组成和互相促进,使得马克思的休闲理论得以构建。具体说来,马克思休闲理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其时间尤其是自由时间理论。自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休闲。马克思学说体系中丰富的关于时间和自由时间的论述,无疑就成为他的休闲理论的根基。没有关于时间的深刻思想,马克思休闲理论就不会得到任何认同。所以说,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存在和证成的工具。甚至说,马克思以时间作为其整个学说体系的逻辑之维并不过分。通过对资本主义时间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从本质上认识并批判了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的根源在于对工人在剩余时间乃至自由时间中创造的物质的无偿占有。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也即休闲,就成为马克思衡量人的解放的尺度。有了关于时间的论述,马克思休闲理论也就有了建构的根基。有了这个基底,马克思异化理论、自由思想、和谐社会和幸福获得这四个范畴就有了垒之于上的可能。异化理论是马克思认识休闲并展开休闲理论的基础,只有理解了马克思对异化的阐述,才能理解休闲在马克思那里意味着什么,只有异化理论的不断推进,才有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发展,也只有扬弃异化,才有休闲的彻底实现。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说,异化实际上是贯穿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一条红线。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事实上有一个从休闲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即在人的依赖阶段,休闲是显着匮乏的,在物的依赖阶段,休闲是普遍异化的,只有在自由个性阶段,休闲异化得到彻底扬弃,真实的休闲才能够实现。从内部联系来讲,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实际上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它不但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马克思休闲理论其他范畴围之发散的“原子核”。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它不仅与马克思休闲理论有着特征和目标上的契合性,且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境遇中才能够被谈及,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展开,也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实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获得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马克思休闲理论反过来又证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简单来说,马克思休闲理论以个人幸福的获得、集体幸福的获得和社会幸福的获得作为自己理论发展的旨归,从而也就是马克思休闲理论追求的终极目的。简言之,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建构从讨论异化着手,将自由作为休闲理论的核心,将和谐思想作为自身休闲理论得以建构的保障,其目的在于实现幸福这一价值诉求,而时间则是将这些范畴串联起来的主线。正是通过将时间、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这五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逻辑清晰的统一体,从而使马克思休闲理论成为一个内容多样、结构完整、逻辑严整的有机理论体系。
张晶晶[4](2014)在《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武汉地区两所“985工程”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亚健康方面的现实状况,解析其成因,提出了几点建议。得出了以下结论:1、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总体生理健康属于轻度亚健康状态、总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属于中度亚健康状态。2、男、女大学生生理健康同属轻度亚健康;男大学生自测心理健康平均得分略高于女大学生,同属中度亚健康;男女大学生自测社会适应健康子量表平均得分一致,属中度亚健康。3、农村大学生生理健康表现优于城市生源大学生,均属轻度生理亚健康;农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表现稍差于城市大学生,均属中度心理亚健康和中度社会适应亚健康。4、一年级学生自测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平均得分高于二、三、四年级,分别属于轻度生理亚健康和中度心理亚健康,二年级自测社会适应健康平均得分高于一、三、四年级,均属中度社会适应亚健康。5、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诱因是多重的。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各级政府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加大对校园和社会的健身场馆和运动器材的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对有害水源、气体、噪声、光电等污染物进校园的监管。2、学校要重视大学生亚健康问题,通过课堂、宣讲、海报等手段传播亚健康知识。根据学生程度进行分类教学,合理设置课程。开展校园体育每天一小时等活动,制定相关体育运动条例。丰富校园体育活动,让大学生自发的走进运动的世界。3、家长加强和学校的沟通,加深与子女之间的了解,引导子女树立正确消费观价值观。平等对待子女,营造和谐友善的家庭氛围。4、大学生要对亚健康有正确的认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有害身心健康的习惯,尝试以寝室为单位,共同打造健康寝室。5、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区别于传统病历的健康档案,把亚健康写进档案,以便准确了解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尽早防治。
罗蓉蓉[5](2002)在《健康生活 让亚健康从生活中走开》文中提出 亚健康被称为人类的第三状态,它不同于疾病,用常规的医疗仪器无法检测出病因,这使许多人忽视了它的存在并自以为健康。据统计,我国有约1/3的人处于亚健康状况,当你的家人感到头晕、失眠、食欲不振、记
二、健康生活 让亚健康从生活中走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生活 让亚健康从生活中走开(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基层融入问题及对策 ——以N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辨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学生村官 |
2.1.2 融入 |
2.1.3 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场域理论 |
2.2.2 赋权增能理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的实践问题 |
3.1 大学生村官场域融入问题 |
3.1.1 场域工作环境融入问题 |
3.1.2 场域工作规则融入问题 |
3.1.3 场域工作内容融入问题 |
3.2 大学生村官关系融入问题 |
3.2.1 与村民互动较少 |
3.2.2 与村干部的互动贫乏 |
3.2.3 大学生村官与乡镇领导交流甚少 |
3.3 大学生村官经济融入问题 |
3.4 大学生村官任职流动问题 |
3.5 大学生村官实干绩效问题 |
3.5.1 未能全面带领群众致富 |
3.5.2 未能切实推进乡风文明发展 |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基层融入问题原因辨析 |
4.1 现实客观因素 |
4.1.1 自然环境因素 |
4.1.2 社会生态因素 |
4.1.3 经济因素 |
4.2 机制因素 |
4.2.1 前期选拔机制不够科学 |
4.2.2 培养管理机制不甚健全 |
4.2.3 考核激励机制有所欠缺 |
4.3 政策因素 |
4.3.1 政策碎片化 |
4.3.2 政策前瞻性不足够 |
4.3.3 政策合法性不强力 |
4.4 主观意识形态因素 |
4.4.1 大学生村官就业观有偏离 |
4.4.2 村民认知有偏差 |
4.4.3 村干部认知有偏差 |
第五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基层融入问题缓解策略 |
5.1 制度赋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新的制度 |
5.1.1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障制度 |
5.1.2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合法性支撑 |
5.1.3 拓宽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发展道路 |
5.1.4 创业优惠政策 |
5.2 技术增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5.2.1 拓宽培训渠道 |
5.2.2 增加技术培训 |
5.2.3 丰富培训方式 |
5.2.4 加强考核管理 |
5.3 社会增能,制定网络化的协同参与机制 |
5.3.1 实体嵌入,树立正确观念 |
5.3.2 关系嵌入,搭建联系平台 |
5.3.3 结构嵌入,密切联系群众 |
5.4 经济增能,增加大学生村官的物质资本 |
5.5 文化增能,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发展网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被访者情况一览表 |
(2)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流动女工的健康与成因 |
二、流动女工的健康传播 |
三、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研究 |
四、研究问题 |
第三章 理论综述 |
一、健康传播理论的“话语转向” |
二、批判性话语分析 |
三、社会性别理论 |
四、理论框架总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对象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四、质量控制 |
五、研究伦理 |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 |
一、情境的时空转换 |
二、制度的定位过程 |
三、健康决策的意义 |
四、小结 |
第六章 女工职业病叙事:身份认同和抗争 |
一、“职业病之殇”:四个案例 |
二、患上职业病:新身份的开端 |
三、合法性身份的塑造 |
四、社会支持的缺乏 |
五、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
六、社会歧视的困境 |
七、迷茫的未来 |
八、小结 |
第七章 草根NGO的健康话语建构 |
一、《工友天地》:健康话语的探索阶段 |
二、Z机构:整合的女工健康话语 |
三、绿色蔷薇:“我的身体我做主” |
四、小结 |
第八章 绿色蔷薇的健康传播实践 |
一、目的和目标 |
二、群体内部的健康传播 |
三、社会倡导策略 |
四、双向传播的策略创新 |
五、“外围”策略的探讨 |
六、小结 |
第九章 草根NGO健康传播的赋权意义 |
一、健康状况的实际改善 |
二、个人层面的赋权 |
三、集体层次的赋权 |
四、机构层面的赋权 |
五、社区层面的赋权困境 |
六、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一、重新认识健康传播理论 |
二、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理解人们的健康经验 |
三、强调健康话语建构的多元性 |
四、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核心经验 |
五、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意义 |
六、政策倡导 |
七、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状况 |
(3)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 |
二 研究价值 |
三 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
四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一章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谱系学分析 |
第一节 休闲:一个谱系学方法的分析 |
一 国外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谱系学分析 |
二 休闲的我国词源学释义 |
三 休闲可以被定义吗 |
第二节 休闲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绽放 |
一 休闲在西方思想史中的绽放 |
二 休闲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绽放 |
第三节 国内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谱系学分析 |
一 对国外休闲理论的引介 |
二 国内休闲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
第二章 基于时间的马克思休闲理论:存在与证成 |
第一节 思想与理论的分疏 |
一 “思想”与“理论”的异质性分析 |
二 马克思休闲思想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
三 马克思休闲思想向马克思休闲理论转变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时间:马克思理论展开的逻辑之维 |
一 时间是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的始基 |
二 时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 |
三 时间是马克思衡量人的解放的尺度 |
第三节 幻境及其坍塌:“马克思的时间是社会时间”批判 |
一 “幻境”的成因 |
二 “幻境”的表征 |
三 “幻境”的坍塌 |
第四节 马克思时间理论的阶段、出发点、本质及类型 |
一 马克思认识时间的阶段划分 |
二 实践是马克思理解时间的出发点 |
三 时间的本质及其类型 |
第三章 异化观念——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之前的“异化”发展概况 |
一 什么是异化 |
二 异化思想简史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异化观念 |
一 马克思异化观的黑格尔阶段 |
二 马克思异化观的费尔巴哈阶段 |
三 马克思异化观的实践唯物主义阶段 |
第三节 异化缘何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基础 |
一 异化是理解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一把钥匙 |
二 异化是贯穿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一条红线 |
第四章 自由思想——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反思性考察 |
一 考察的方法及其对象疏证 |
二 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中的自由思想 |
三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 |
第二节 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超越 |
一 以赛亚·伯林视马克思的自由观为积极自由正确吗 |
二 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是超越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自由 |
三 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对伯林自由观的一个反批判:一个总结 |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 |
一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有机构成 |
二 马克思的休闲理论是围绕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构成的 |
第五章 和谐社会——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论 |
一 什么是马克思视域中的和谐社会 |
二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
三 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
第二节 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契合性分析 |
一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休闲理论具有特征上的契合性 |
二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休闲理论具有目标上的契合性 |
第三节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 |
一 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境遇中才能论及 |
二 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展开 |
三 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实现 |
第六章 幸福获得—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 |
一 不同流派的幸福观 |
二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 |
三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对以往幸福观的超越 |
第二节 休闲是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的证成 |
一 休闲-幸福模型 |
二 个人休闲对幸福的证成 |
三 集体休闲对幸福的证成 |
第三节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幸福获得 |
一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个人幸福的获得 |
二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集体幸福的获得 |
三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社会幸福的获得 |
结束语:面向当代社会的马克思休闲理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附表 |
(4)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渴求健康的时代性 |
1.1.2 亚健康流行的现实性 |
1.1.3 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亚健康的概念 |
2.1.2 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
2.1.3 亚健康状态的评价与诊断 |
2.1.4 亚健康状态的成因 |
2.2 我国大学生亚健康的相关研究 |
2.3 武汉地区大学生亚健康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的生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生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1.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生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1.3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2 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2.3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
4.3 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亚健康状况分析 |
4.3.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亚健康状况分析 |
4.3.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亚健康状况分析 |
4.3.3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亚健康状况分析 |
4.4 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分析 |
4.4.1 社会因素 |
4.4.2 学校因素 |
4.4.3 家庭因素 |
4.4.4 个人因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较为普遍 |
5.1.2 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多重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表 |
附录2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评分注意事项 |
致谢 |
四、健康生活 让亚健康从生活中走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基层融入问题及对策 ——以N市为例[D]. 苏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 曹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3]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D]. 庞睿. 山东大学, 2015(01)
- [4]武汉地区“985工程”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若干问题研究[D]. 张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5]健康生活 让亚健康从生活中走开[J]. 罗蓉蓉. 家庭教育,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