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27例的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顾建明,冯啸,杜辉,邵宏翊,周一新[1](2021)在《含钴材料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周围的局部组织不良反应(ALTRs)主要与钴离子相关,尤其多见于金对金摩擦界面。使用钴铬钼材料的人工髋关节均可能出现钴离子释放,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关注。目的:对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修患者术前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完成的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修患者137例。术前检测其血清钴离子浓度。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取出物信息,对其释放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9例患者术前血清钴离子浓度正常,为0.5 (0.5,0.7)μg/L;38例患者(27.7%)浓度升高,为1.8 (1.1,4.3)μg/L;9例患者(6.6%)浓度>5μg/L。股骨侧钴铬钼柄45例,3例使用陶瓷头,42例使用金属头,余92例为钛合金假体配钴铬钼金属头。取出假体中髋臼侧6例含有钴铬钼材料[金对金界面(MOM)],其中5例患者(83.3%)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使用金属对聚乙烯(MOP)界面假体的110例患者中,30例患者(27.3%)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3例陶瓷对聚乙烯(COP)界面假体患者均使用钴铬钼柄,其中1例患者股骨柄松动,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18例股骨头置换患者中,2例患者(11.1%)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结论:对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修患者中,27.7%的患者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提醒骨科医师对于钴离子相关问题的知晓以及临床症状的警觉。对MOM摩擦界面、使用组配柄的患者应监测钴离子浓度和并发症情况。对使用MOP摩擦界面的人工髋关节患者也应当加强随访,避免发生聚乙烯磨穿和柄锥处腐蚀等原因的钴离子释放及其并发症。
倪胜辉[2](2021)在《hsa-circ-0005232/hsa-miR-21-3p/ULK1轴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髋关节晚期疾病的手术手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有效缓解髋部疼痛等症状,并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程序相对固定,已经被作为常规手术各地广泛开展。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是它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治疗,公认的有效治疗措施是髋关节假体翻修手术。但是由于翻修手术不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而且手术相对复杂,治疗费用昂贵,最重要的是翻修手术术后效果通常并不是特别理想。如果阐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病理机制,对预防和治疗假体松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假体磨损颗粒,即“颗粒病理论”。此以外还有多种因素参与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比如假体微动、关节液体压力变化、应力遮挡及内毒素等。虽然无菌性松动发生的诱导因素复杂多样,但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根本上是由假体周围骨溶解。研究表明生物型髋关节假体早期的稳定性主要靠假体与骨骼之间的压配,而远期稳定性主要靠假体表面的骨长入。假体植入后多种细胞因子释放,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成熟。成骨细胞在假体表面形成新的骨组织,从而使假体得到坚强的固定。当假体周围成骨细胞活性被抑制,新骨无法形成于假体表面,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就会引起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最终引起假体无菌性松动。但是调控成骨细胞活性和成熟的机制复杂多样,如果能明确假体无菌性松动过程中成骨细胞活性和成熟的具体调控机制,则能为无菌松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目前研究表明circRNA与骨科多种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并且有研究表明circRNA具有调控成骨细胞活性的功能,因此我们推测circRNA与无菌性髋关节假体松动可能出在密切的联系。我们进而对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筛查差异表达circRNAs,并进行相关功能及机制研究。本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circRNAs在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中差异表达情况及ceRNA调控网目的:本研究收集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无菌性松动的假体周围组织,以及6例初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髋关节滑膜组织。对收集的临床标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筛选出在无菌性松动组织中表达明显差异的circRNAs。进一步通过qRT-PCR验证确定本研究的目标circRNA,同时构建ceRNA调控轴,为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收集临床样本,提取收集的组织中总的RNA,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统计学手段对测序产生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找出差异表达明显的circRNA。在DAVID网站对差异表达明显的circRNAs的宿主基因和靶基因分别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包括GO及KEGG。对差异表达最明显发的10个circRNAs进行qRT-PCR验证,基于Target Scan及miRanda数据库预测目标circRNA的靶向miRNA及mRNA,并构建ceRNA调控轴。结果:我们测序一共筛选出257个circRNAs在无菌性松动组织中表达具有明显差异,表达明显上调的circRNAs共有171个,表达明显下调的circRNAs共有86个。无菌性松动组织中上调的mRNA有1789,下调的mRNA有2142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差异表达明显的circRNAs宿主基因富集的通路主要是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加压素调节的水重吸收、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Rap1信号通路、前列腺癌、自噬、皮质醇合成和分泌、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路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6个PCR验证阳性的circRNAs的靶基因富集的通路主要是癌症的转录调控失调、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原发性免疫缺陷、甲状腺癌、粘附连接、甲状腺激素合成等信号通路。根据qRT-PCR验证结果,我们确定了hsa-circ-0005232为本研究余下部分的目标circRNA,并且进一步构建了hsa-circ-0005232/hsa-miR-21-3p/ULK1调控轴。结论:本研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257个circRNAs差异表达明显,hsa-circ-0005232在这些circRNA中下调显着,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构建了hsa-circ-0005232/hsa-miR-21-3p/ULK1调控轴。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无菌性松动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第二部分hsa-circ-0005232对成骨细胞活性和成熟的调控作用目的:在第一部分中发现hsa-circ-0005232在假体无菌性松动过程中显着下调,并有研究表明hsa-circ-0005232与多种骨病相关。我们通过细胞模型,检测hsa-circ-0005232对成骨细胞活性和成熟的影响。研究方法:首先我们构建高表达和敲低hsa-circ-0005232慢病毒,然后转染人成骨细胞中。采用qRT-PCR方法检测成骨细胞中hsa-circ-0005232及ULK1 mRNA的各自表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成骨细胞自噬体形成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内LC3 Ⅱ、LC3 Ⅰ及ULK1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成骨细胞成熟的标志蛋白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以及钙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当hsa-circ-0005232过表达时ULK1表达相应升高,当hsa-circ-0005232低表达时ULK1表达相应降低。电镜结果显示,过表达hsa-circ-0005232转染的成骨细胞中,自噬体的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然而敲降hsa-circ-0005232转染后,自噬体的数目与对照组细胞明显减少,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hsa-circ-0005232可以显着增加成骨细胞中的自噬体数量。在hsa-circ-0005232过表达组中,LC3 Ⅱ/LC3 Ⅰ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ULK1蛋白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然而,hsa-circ-0005232敲降组与对照组相比LC3 Ⅱ/LC3 Ⅰ比值降低明显,ULK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也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碱性磷酸酶在hsa-circ-0005232过表达组中明显升高,而hsa-circ-0005232敲降组中碱性磷酸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hsa-circ-0005232过表达组中骨钙素分泌量明显升高,而在hsa-circ-0005232敲降组中则明显降低。hsa-circ-0005232过表达组中Ⅰ型胶原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hsa-circ-0005232敲降组中Ⅰ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sa-circ-0005232过表达组钙结节形成明显多于对照组,而hsa-circ-0005232敲降组的钙结节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hsa-circ-0005232可明显增强成骨细胞的细胞活性和促进成骨细胞的成熟。结论:hsa-circ-0005232能够通过调控ULK1表达影响细胞自噬,从而调控成骨细胞活性和成熟。表明hsa-circ-0005232可通过调控假体表面骨长入,参与无菌性松动发生发展。第三部分hsa-circ-0005232通过竞争性抑制hsa-miR-21-3p调控ULK1的表达目的:我们已经确定hsa-circ-0005232在无菌性髋关节假体松动中明显下调,并构建了hsa-circ-0005232/hsa-miR-21-3p/ULK1调控轴,第二部分研究表明hsa-circ-0005232可以通过ULK1调节自噬影响成骨细胞活性。但hsa-circ-0005232对ULK1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研究方法:我们构建含有hsa-circ-0005232及ULK1与hsa-miR-21-3p结合位点序列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然后将以上质粒分别与过表达hsa-miR-21-3p质粒一起到转染到293T细胞中。来验证hsa-circ-0005232与hsa-miR-21-3p的结合性,以及ULK1与hsa-miR-21-3p的结合性。我们构建hsa-circ-0005232及hsa-miR-21-3p过表达慢病毒,转染成骨细胞,qRT-PCR验证靶基因ULK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其他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度在hsa-circ-0005232野生型+hsa-miR-21-3p过表达组明显降低,而hsa-circ-0005232突变型+hsa-miR-21-3p过表达共转染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ULK1野生型与hsa-miR-21-3p过表达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度显着降低,而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在ULK1突变型和hsa-miR-21-3p过表达共转染组无明显改变。表明hsa-circ-0005232及ULK1均可以与hsa-miR-21-3p直接结合。当hsa-circ-0005232过表达时ULK1 mRNA表达明显升高,而hsa-miR-21-3p过表达时ULK1表达显着降低。而hsa-miR-21-3p对ULK1表达的抑制作用可以被hsa-circ-0005232过表达逆转。表明hsa-circ-0005232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sa-miR-21-3p间接调控靶基因ULK1的表达。结论:hsa-circ-0005232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sa-miR-21-3p间接调控靶基因ULK1的表达,发挥ceRNA作用。
贾丙申,焦拓,纪志华,付昆[3](2021)在《当归续断汤联合鲑鱼降钙素喷鼻剂防治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疗效及对骨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当归续断汤联合鲑鱼降钙素喷鼻剂防治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疗效及对骨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创伤外科拟定接受THA治疗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术后给予鲑鱼降钙素喷鼻治疗,观察组49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当归续断汤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2组术后1年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率,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和炎症指标、髋关节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率为6.12%(3/49),对照组为18.75%(9/49),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以上指标治疗后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个月后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中单项评分与总分均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当归续断汤联合鲑鱼降钙素喷鼻剂可有效降低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率,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改善骨密度和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王霞[4](2020)在《人工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因素分析及辅酶Q10对其治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骨科常规手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开展,可以为患者解除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例人工髋关节置换,且大约以每年5%的比率逐渐增加。同时,髋关节置换也存在一些术后并发症,严重者需进行髋关节假体的翻修,翻修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导致髋关节翻修最常见的病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分析其发生松动的原因,进而降低置换手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率,延长人工假体的使用寿命,避免患者因假体无菌性松动而进行翻修手术,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单一因素并不能解释无菌性松动的发生,很多研究者认为与患者自身原因、手术技术、术后骨溶解及术后活动量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本研究第一部分为人工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因素分析,以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行关节翻修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因假体无菌性松动与其它原因翻修者两组在人口学资料、血生化结果等方面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探究影响人工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的因素,筛选出高危人群。为能够针对这部分高危人群采取一些预防性干预措施,减少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我们进行了第二部分研究,即辅酶Q10(Co-Q10)对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治疗的机制研究,探究Co-Q10可否在磨损颗粒导致的骨溶解(WPIO)中起到一定治疗作用,探索Co-Q10作为假体无菌性松动预防药物的潜在前景。未来,我们期望可以设计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进行长期随访,针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药物干预。研究方法1.收集2012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某三甲医院住院部行髋关节假体翻修的病例及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生化结果、接受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原因等。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运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分析发生无菌性松动的患者与其它原因翻修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等方面有无差异性,并将有差异性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变量与假体无菌性松动产生的关系,设定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构建小鼠颅骨骨溶解模型,并对动物模型进行分组及处理,通过CT分析判断骨破坏情况;同时提取小鼠原代成骨细胞,行钛粉刺激并加入Co-Q10,探究Co-Q10对成骨细胞凋亡和成骨活性的影响及在拮抗炎症反应中对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结果1.本研究纳入数据分析的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共145例,翻修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者有90例,占总病例的62%。卡方及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在首次置换年龄、假体使用寿命、合并其他内科疾病、中性粒细胞数值、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数值、淋巴细胞比率、血沉、C反应蛋白方面,与其它原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置换年龄、合并其他内科疾病、淋巴细胞比率是影响患者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因素。2.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宏观骨质方面,加入Co-Q10的实验组中,颅骨虽然仍有骨质破坏,但明显较对照组减轻,骨表面也更加平滑,颅骨及颅骨缝相对完整清晰;在微观细胞方面,通过荧光染色检测发现,加入Co-Q10组细胞活性氧簇水平、NF-kB信号通路中p65激活水平及白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等有所下降;通过流式细胞计数技术检测发现加入Co-Q10组细胞,成骨细胞凋亡情况有所缓解;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加入Co-Q10组细胞线粒体较为完整,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嵴基本清晰。结论1.首次置换年龄较小的患者翻修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较年长者更大,而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及淋巴细胞比率升高也会增加其可能性。2.辅酶Q10可通过减轻炎性反应,保护成骨细胞避免其凋亡来延缓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
龙彪[5](2020)在《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失败翻修原因的存在关系,确定影响临床翻修原因的因素,为暴露于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初次手术置换发生时,针对可能的翻修原因进行预防性治疗方案调整,达到降低手术失败风险的目的。方法:查找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院骨关节中心住院接受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205例,通过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行表格汇总,描述翻修患者的临床特征,整理、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翻修原因的临床特征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结果分析。结果: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5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的病例。在这20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较多n=111,占比54.1%,男性患者n=94,占比45.9%,平均翻修年龄65.88,标准偏差11.193,最快1天后,最长时间28.9年,平均髋关节假体存活7.9年,标准偏差为6.05年,在髋关节翻修病因中,假体无菌性松动(n=104,50.7%)占比最高,其次是假体周围感染(n=39,19.0%),假体周围骨折(n=27,13.2%)和其他原因(总n=35,假体脱位8例,内衬磨损11例,假体位置不佳8例、股骨柄断裂3例、置换术后顽固性髋部疼痛4例、陶瓷内衬破裂1例),共占比17.1%。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未得出明显假体无菌性松动影响因素;对于假体周围骨折,既往脑梗病史患者(OR值21.804,95%CI:2.304-206.362)更易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与初次置换手术年龄>70岁患者比较,4055岁(OR=0.146,95%CI:0.025-0.834)、5570岁患者(OR=0..194,95%CI:0.040-0.952)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更低,我们认为年龄>70岁患者拥有更高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则年龄>70岁患者拥有更高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假体周围感染中,糖尿病患者(OR=5.678,95%CI:1.106-29.151)更易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感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初次置换手术在三甲医院(OR=0..274,95%CI:0.085-0.877)比手术地点为三甲以下医院的患者更易规避感染,其三甲医院手术患者的假体周围感染风险只有其27.4%。结论:全髋关节翻修原因与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包括既往脑梗病史、年龄>70岁;假体周围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三甲医院以下初次置换经历。
陶明振[6](2020)在《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极大地改善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已成为中国骨科领域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虽然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理论上只要假体植入时间足够长,所有手术最终都会失败。手术失败会导致患髋出现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肢体短缩畸形等,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了缓解和治疗这些术后不良问题,就需要行髋关节翻修手术。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是髋关节翻修的首要原因,因初次置换的假体类型或固定方式多样,并且松动部位及骨缺损程度也存在差别,这就决定了翻修手术方案也不尽相同。对于部分假体松动是选择保留稳定性良好的假体,只翻修部分松动的假体,还是选择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而无菌性松动不同翻修方案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目前尚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对比部分髋关节翻修与全髋关节翻修的术后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1年05月至2019年05月我院关节外科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患者,共计41例。初次手术类型包括全髋关节置换3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其中男17例,女24例,左22例,右19例,年龄19岁~84岁,平均(58.63±15.18)岁,平均BMI为23.89±3.36。术前根据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感染排除标准筛选无菌性松动患者,根据影像学分别评估髋臼和股骨Paprosky骨缺损类型,记录术中处理方式、手术时间等,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并随访术后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4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长为38.02±23.52(月),患者术后Vas评分(1.00±0.89)相比术前Vas评分(6.00±1.47)明显降低,术后Harris评分(79.61±10.35)相比术前Harris评分(43.42±11.61)明显提高,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双下肢差值(8.51±4.47mm)较术前(19.72±11.55mm)显着降低,翻修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部分翻修与全部翻修例数分别为17例(41.46%)和24例(58.54%),两翻修类型间的手术时长(P=0.045)与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减少量(P=0.044)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本组患者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9.76%),其中1例坐骨神经损伤(2.44%),1例髋臼假体松动(2.44%),2例股骨柄假体下沉(4.88%),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可以获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效果;保存稳定髋关节假体的部分翻修术与全髋关节翻修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并且血红蛋白丢失量更少,术后早中期随访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远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分析。
周星辰[7](2020)在《联合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早中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患者应用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2008年11月到2017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是髋臼缺损范围Paprosky ⅡA、Paprosky ⅡB、Paprosky ⅡC、Paprosky ⅢA型缺损患者,随访时间3?12年,平均8.7年。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2岁至83岁,平均年龄64.5岁。翻修患者均为单侧翻修,其中右髋19例,左髋11例。手术原因: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27例,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1例,假体周围感染2例。髋臼侧骨缺损依据AAOS分型标准分为: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19例;根据Paprosky分型标准分为:ⅡA型2例,ⅡB型11例,ⅡC型13例,ⅢA4型例。髋臼翻修臼杯外径为60?68 mm,平均62.8mm。26例患者选用的是同种异体骨移植,4例患者选用了自体髂骨块结构性植骨与异体骨颗粒混合植骨的方式。采用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标准评价术前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术后摄双髋关节正位片评估生物型臼杯稳定性及植骨长入情况。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末次随访结果显示:患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43.5±9.94)分升高至末次随访的(91.2±4.15)分,VAS评分从术前(5.12±0.46)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35±0.42)分,患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间线距离由术前的(35.6±3.52)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0.1±1.06)mm,患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外侧距离由术前的(24.8±2.84)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34.9±1.46)mm,各项结果均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患者生物型臼杯的前倾角(15.67士4.24)度,外展角(40.95士2.71)度,骨盆正位片均显示:生物型臼杯固定牢靠,假体位置无移位松动,植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长入。结论:应用生物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均可获得良好早中期疗效。
谢卫强[8](2020)在《生物翻修柄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应用于Dorr C型股骨髓腔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组异常粗大Dorr C型股骨髓腔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股骨髓腔成因和形态分布特点;Dorr C型髓腔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时选择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研究探讨股骨柄假体与髓腔充填率及匹配性,通过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来分析比较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假体骨长入时间和近期随访期间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情况;研究探讨Dorr C型髓腔患者初次髋关节置换时选择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的可靠性和临床疗效,为关节外科医师在选择股骨柄假体和治疗方案时提供临床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8.12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原兰州军区总医院)90例94髋Dorr C型股骨“烟囱状”异常粗大髓腔患者,采用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本组患者的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原发病因和股骨髓腔大小以及形态分布特点。通过术前X线片确定股骨近段髓腔形态均为Dorr C型,以及术后影像学分析包括术后即刻X线片检查,通过测量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的位置和充填率来判断假体与异常粗大髓腔的匹配性,近期随访X线片了解骨-假体界面骨长入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股骨柄假体松动、下沉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结果:1.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1)本组病例手术时间为60160 min,平均(100.7±8.3)min;术中出血量为50900 ml,平均(239.2±20.6)ml;术后引流量为20500ml,平均(170.9±33.4)ml;显性失血量平均(410.1±23.6)ml;隐性失血量平均(726.1±32.8)ml;下地时间为13d,平均(1.8±0.3)d;住院时间为427d,平均(10.9±1.3)d;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随访期内无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髋关节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本组研究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术时间逐渐递减,可能与老年患者较瘦、手术耐受能力较差,术者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有关,随之术中出血量也呈递减趋势,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住院时间相差无几,而下地时间呈递增趋势,可能与老年患者骨质较差,延缓下地时间有关;绝大多数患者46周后可以弃拐恢复正常行走,23个月后可以基本无障碍行走。2.术后大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本组研究对象术后大腿痛呈明显降低的趋势,由术前平均(7.95±0.46)分降为术后3月平均(3.49±0.32)分,术后大腿痛可能与该柄柄体较长以及柄体直径较为粗大对股骨髓腔内壁骨皮质干扰较重有关。随访术后6个月平均(2.44±0.41)分、术后12个月平均(1.86±0.32)分、末次随访平均(1.55±0.32)分,末次随访2例患者出现轻度大腿隐痛,行走时间过长时出现,休息时消失。3.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估临床评估手术前、后90例患者94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呈显着增高,由术前平均(44.5±4.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2±3.4)分,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即刻X线检查(1)本组患者术后下肢肢体长度基本恢复正常,其中72例(74髋)术后双下肢等长,约占80%;13例(15髋)术后患肢出现12cm(平均1.5cm)增长,约占14.5%;5例(5髋)术后出现0.51cm(平均0.76cm)短缩,约占5.5%。(2)本组患者术后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的初始固定效果均为优良,运用Kim三点固定法测量假体柄在髓腔内的充填率,即刻X线正位片上假体柄的髓腔填充率平均为93.4±2.1%,侧位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2.3±2.5%。(3)术后即刻X线片示90例患者94髋关节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均呈中立位固定,术后6例髋关节出现轻度内翻畸形,α角为2.12.8°(平均2.4±0.2°),但均≤3°,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外翻畸形患者。(4)本组患者术后股骨偏心距均在正常范围内,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为4556mm,(平均52±2.4mm),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为4655mm,(平均51±3.5mm)。5.随访期X线检查(1)本组患者术后12个月X线片上根据Engh骨长入标准,骨长入固定67髋,稳定的纤维固定27髋,假体松动0髋;末次随访骨长入固定71髋,稳定的纤维固定23髋,假体松动0髋。(2)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56髋伴有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其中,Ⅰ度(股骨距密度低,且变圆钝)41髋,Ⅱ度(累及小转子)9髋,6髋假体柄和股骨之间出现透亮区,但宽度均<1 mm;末次随访Ⅰ度(股骨距密度低,且变圆钝)63髋,Ⅱ度(累及小转子)15髋。(3)本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21髋股骨柄假体下沉区间为16mm,平均2.8mm,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26髋股骨柄假体下沉28mm,平均4.5mm。(4)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38例髋关节出现异位骨化,其中,I级27例,II级9例,III级2例,髋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末次随访63例髋关节出现异位骨化,其中,I级43例,II级12例,III级8例,2例患者髋关节行走时出现轻度活动受限。(5)运用Kim三点固定法测量假体柄在髓腔内的充填率,正位X片上>80%,侧位X片上>70%,即匹配满意,术后6月随访假体柄在髓腔内正位X片上的填充率平均为96.3±1.5%,侧位X线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3.3±2.3%;术后12月正位X片上填充率平均为97.6±1.4%,侧位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4.4±1.6%,末次随访正位X片上填充率平均为98.2±1.2%,侧位片上充填率平均为84.8±1.5%。(6)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出现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感染性松动等并发症。研究结论:1.圆锥形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可良好地匹配异常粗大的Dorr C型“烟囱状”股骨髓腔,术后股骨柄假体在髓腔内具有充填率较高、匹配性良好、并发症较少等优点。2.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2°锥度设计、8条侧棱嵴、金刚砂粗糙面全涂层处理、柄体和颈部的一体化设计可保证有效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并可有效避免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对中老年患者心血管带来的潜在危险,降低相关临床不良因素。3.Dorr C型股骨髓腔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时,初次选择Wagner SL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可帮助和指导关节外科医师在选择治疗方案和假体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梁文博[9](2020)在《股骨近端重建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翻修术且术中使用股骨近端重建技术的22份病例(23髋),其中1人双侧髋关节翻修术中均使用股骨近端重建技术。术前患者均有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假体不稳等符合髋关节翻修术的指征,本研究对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影像学及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截止最近一次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9.1±14.2)月(12~57个月),术后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疼痛均有明显改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截骨线3例未愈合。一例因术后早期过度锻炼髋关节脱位,复位后注意早期活动,直至末次随访无再次脱位。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52±1.08)分,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为(1.52±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arris评分为(38.81±13.57)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改善至(83.26±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可以解决股骨侧翻修遇到的诸多问题,有效的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保证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熟练掌握后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
刘泽明[10](2020)在《保留股骨颈假体的保留股骨颈比率与患者临床学及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保留股骨颈假体(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颈的保留比率(neck-preserving ratio,NPR)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行CFP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患者的NPR与早期影像学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纳入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CFP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25侧髋关节,收集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所有的人口统计学及影像学资料。NPR定义为术后保留的股骨颈长度与术前股骨颈长度的比值。分析了NPR与患者临床学及影像学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NPR的平均值为66.38±6.91%。根据NPR的值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NPR≤60%)、B组(60%<NPR<70%)、C组(NPR≥70%)。影像学指标包括:颈干角比率(neck-shaft angle)(0.96±0.05)、髓腔填充指数(canal fill ratio,CFR)(0.64±0.07)、正位偏心距比率(anterior-posterior offset ratio)(1.04±0.10)、侧位偏心距比率(lateral offset ratio)(2.55±1.56),其中,正位偏心比率指患侧术前正位偏心距与术后正位偏心距之间的比值;侧位偏心距比率指患侧侧位与术后侧位偏心距之间的比值。本研究发现三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存在显着差异(x2=21.173,P<.001)。在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发现NPR与颈干角比率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308,P<0.001),与正位偏心距比率存在轻微的正相关(r=0.415,P<0.001),与侧位偏心距比率存在轻微的正相关(r=0.164,P=0.003)。在线性分析中NPR与颈干角比率(B=-0.232,95%CI=-0.311~-0.154,P<0.001)、正位偏心距比率(B=0.589,95%CI=0.447~0.730,P<0.001)、侧位偏心距比率(B=3.693,95%CI=1.256~6.131,P=0.003)。然而,NRP与CFR之间无显着线性相关(B=0.073,95%CI=0.033~0.180,P=0.174)。逻辑回归显示保留股骨颈比率相对较低时,会增加假体周围骨折(OR=0.924,95%CI=0.859~0.994,P=0.035)、术后脱位(OR=0.892,95%CI=0.796~0.999,P=0.048)、股部疼痛(OR=0.886,95%CI=0.818~0.960,P=0.003)的风险。结论:对于CFP假体而言,不充足的保留股骨颈比率会导致患者的放射学结果及影像学结果不佳。因此在行CFP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术者在手术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股骨颈长度,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二、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27例的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27例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含钴材料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血液检测 |
1.4 手术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取出假体资料 |
2.3 翻修原因分析 |
2.4 血清钴离子浓度极高患者分析 |
3 讨论 |
(2)hsa-circ-0005232/hsa-miR-21-3p/ULK1轴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circRNAs在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中差异表达情况及ceRNA调控网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
2.4 高通量测序 |
2.4.1 文库构建 |
2.4.2 文库质检 |
2.4.3 上机测序 |
2.4.4 数据质控与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
2.4.5 转录组组装与circRNA预测 |
2.4.6 基因表达谱构建 |
2.5 数据分析 |
2.5.1 差异circRNA及mRNA筛选 |
2.5.2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 |
2.5.3 差异基因ceRNA网络分析 |
2.6 实验方法 |
2.6.1 总RNA提取 |
2.6.2 RNA逆转录 |
2.6.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
3 结果 |
3.1 纳入病例特点 |
3.2 测序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1 原始数据质控 |
3.2.2 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统计 |
3.2.3 结果汇总与统计 |
3.2.4 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2.5 差异转录本及差异基因筛选筛选 |
3.2.6 差异circRNA宿主基因富集分析 |
3.3 qRT-PCR验证结果 |
3.4 ceRNA调控网络构建及靶基因富集分析 |
3.4.1 ceRNA调控网络 |
3.4.2 靶基因基因富集分析 |
3.5 构建hsa-circ-0005232/hsa-miR-21-3p/ULK1调控轴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hsa-circ-0005232对成骨细胞活性和成熟的调控作用 |
6 前言 |
7 材料与方法 |
7.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7.1.1 试剂 |
7.1.2 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成骨细胞培养 |
7.2.2 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 |
7.2.3 hsa-circ-0005232过表达及干扰慢病毒稳定转染 |
7.2.4 蛋白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
7.2.5 总RNA提取 |
7.2.6 RNA逆转录 |
7.2.7 qRT-PCR |
7.2.8 透射电镜 |
7.2.9 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测定 |
7.2.10 骨钙素(OCN)与Ⅰ型胶原含量测定 |
7.2.11 茜素红染染色 |
7.3 实验分组 |
7.4 统计学分析 |
8 结果 |
8.1 成骨细胞的细胞增殖情况 |
8.2 hsa-circ-0005232调控ULK1 mRNA表达 |
8.3 hsa-circ-0005232促进自噬体形成 |
8.4 hsa-circ-0005232促进自噬相关蛋白表达 |
8.5 hsa-circ-0005232对碱性磷酸酶表达的影响 |
8.6 hsa-circ-0005232对骨钙素分泌的影响 |
8.7 hsa-circ-0005232对Ⅰ型胶原含量的影响 |
8.8 hsa-circ-0005232对钙结节形成的影响 |
9 讨论 |
10 结论 |
第三部分:hsa-circ-0005232通过竞争性抑制hsa-miR-21-3p调控ULK1的表达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1.1 主要试剂 |
12.1.2 主要仪器 |
12.2 实验方法 |
12.2.1 hsa-circ-0005232过表达慢病毒稳定转染 |
12.2.2 hsa-miR-21-3p过表达细胞转染 |
12.2.3 双荧光素酶报告 |
12.2.4 总RNA提取 |
12.2.5 circRNA逆转录 |
12.2.6 qRT-PCR |
12.3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2.3.1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组 |
12.3.2 ceRNA机制验证分组 |
12.4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hsa-miR-21-3p可与hsa-circ-0005232直接结合 |
13.2 hsa-miR-21-3p可与ULK1 mRNA直接结合 |
13.3 hsa-circ-0005232与hsa-miR-21-3p表达影响ULK1的表达 |
14 讨论 |
1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当归续断汤联合鲑鱼降钙素喷鼻剂防治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疗效及对骨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情况及分级 |
1.3.2 骨密度 |
1.3.3 骨代谢指标 |
1.3.4 炎症指标 |
1.3.5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患者术后1年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率及分级比较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后骨密度比较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炎症指标比较 |
2.5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3 讨 论 |
(4)人工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因素分析及辅酶Q10对其治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人工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辅酶Q10对假体无菌性松动治疗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研究方法及目的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及目的 |
2.2.1 数据收集 |
2.2.2 病例的分组 |
2.2.3 临床翻修病因诊断 |
2.2.4 初次全髋置换患者自身临床特征因素 |
2.2.5 观察指标设计并制作髋关节翻修患者信息汇总记录,并对以下信息进行记录 |
2.2.6 统计方法 |
第3章 临床资料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研究资料分析 |
3.1.1 患者一般情况描述分析 |
3.2 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
3.2.1 回归模型选择及因变量的处理 |
3.2.2 回归模型自变量的分析与处理 |
3.2.3 单因素分析 |
3.2.4 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原因讨论 |
4.1.1 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 |
4.1.2 假体周围骨折 |
4.1.3 假体周围感染 |
4.1.4 内衬磨损 |
4.1.5 术后脱位 |
4.1.6 其他翻修原因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回顾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研究对象 |
2.2 假体松动的诊断标准 |
2.3 纳入排除标准 |
2.3.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2.3.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方法 |
2.4.3 围手术期处理 |
2.5 术后随访评估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纳入对象临床评估 |
3.2 组间临床评估 |
3.3 影像学结果 |
3.4 并发症 |
第四章 讨论 |
4.1 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 |
4.1.1 生物学因素 |
4.1.2 机械性因素 |
4.1.3 手术相关因素 |
4.1.4 其他因素 |
4.2 翻修手术类型的选择 |
4.3 骨缺损的处理及假体选择 |
4.3.1 髋臼侧处理方法 |
4.3.2 股骨侧处理方法 |
4.4 康复处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联合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早中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生物翻修柄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应用于Dorr C型股骨髓腔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治疗方法 |
四、疗效评价 |
五、研究结果 |
六、研究结论 |
七、典型病例 |
八、讨论 |
九、研究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
(9)股骨近端重建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保留股骨颈假体的保留股骨颈比率与患者临床学及影像学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保留股骨颈髋关节假体临床学及影像学结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27例的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钴材料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的临床分析[J]. 顾建明,冯啸,杜辉,邵宏翊,周一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03)
- [2]hsa-circ-0005232/hsa-miR-21-3p/ULK1轴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倪胜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当归续断汤联合鲑鱼降钙素喷鼻剂防治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疗效及对骨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 贾丙申,焦拓,纪志华,付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4]人工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因素分析及辅酶Q10对其治疗的机制研究[D]. 王霞. 山东大学, 2020(04)
- [5]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D]. 龙彪. 南昌大学, 2020(08)
- [6]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 陶明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联合生物型臼杯与植骨技术治疗髋臼骨缺损患者早中期效果研究[D]. 周星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8]生物翻修柄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应用于Dorr C型股骨髓腔的近期疗效观察[D]. 谢卫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股骨近端重建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D]. 梁文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保留股骨颈假体的保留股骨颈比率与患者临床学及影像学之间的关系[D]. 刘泽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