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韩同形词正负迁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惠晓茹[1](2021)在《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文中提出
张紫暄[2](2021)在《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汉韩同形异义词习得偏误研究》文中认为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据记载,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汉字逐渐被朝鲜半岛的人们所认识和使用。据统计,目前韩语汉字词数量占韩语词汇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汉韩同形词又在韩语汉字词中占非常大的比重,这给韩国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同时因为汉韩同形词中有部分词的意义和用法在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即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存在,而这种差异往往会给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带来负迁移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广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登攀·中级汉语教程》,将教材中的汉韩同形异义词进行分类整理,并在中介语语料库中搜集教材中的同形异义词的相关偏误语料进行分析,总结偏误类型及成因,希望通过对学生汉韩同形异义词的习得偏误研究,为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汉韩同形异义词教学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并且梳理了前人关于汉韩同形异义词及其习得偏误和教学策略的相关文献。第二部分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汉韩同形异义词的概念界定与形成原因、分类与特点以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三部分介绍了《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教材的选取缘由,并统计出教材生词表中的汉韩同形异义词,再以词义差异为分类标准,将其分为完全异义词和部分异义词并分别进行中韩词义的对比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将教材中的汉韩同形异义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进行考察,选取偏误语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四种偏误类型,并对偏误成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是根据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望可以为对韩汉语词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教学思路。
胡霖莉[3](2021)在《韩语汉字词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为例》文中认为由于来华学习汉语的韩国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同形词之间的对比不可避免,在汉语学习初期,与汉语词汇同形同义的韩语汉字词对于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增强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和亲切感。但随着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汇各自意义的变化,导致汉韩同形异义词和异形同义词的出现,又由于韩国留学生对汉字词的了解并不多,汉韩同形异义词和异形同义词就很可能会给汉语词汇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从而在表达中出现偏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绪论主要是对韩语汉字词本体知识和二语教学中的韩语汉字词词汇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第一章主要是结合前人的研究,对韩语汉字词的定义、来源以及在当代韩国的使用情况进行介绍。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本土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汉语词汇(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生词词汇为主)和韩语汉字词进行分类对比,梳理了《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汉语生词,与对应的韩语汉字词在词形上、词义上以及语用上的差异。第三章选取出现偏误较高的汉韩同形词和异形词,结合设计的问卷调查和测试,了解留学生对韩语汉字词的认知情况,并分析汉语词汇学习时易出现的偏误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结合调查结果,针对汉韩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从音、形、义、性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词汇教学策略。最后结论部分,主要概括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以及不足之处。研究结果表明,与汉语词汇意义不能完全对应的韩语汉字词,即同形部分异义词,对韩国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影响较大,在使用时会出现较多的偏误,其次就是同形完全异义词,汉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时需要特别注意。希望本研究对汉语教师韩语汉字词词汇教学和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杨浥柳[4](2021)在《汉韩同形动词比较与韩国学生的习得偏误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韩语中存在大量的汉韩同形动词,这为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较为顽固化的问题。因此如何对韩国学生进行词汇教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关于汉韩同形动词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韩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相关同形词的偏误研究还不多,研究成果还无法科学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的对韩汉语教学中。鉴于此,本文从对韩汉语教学出发来比较分析汉韩同形词(以《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里甲级词为研究范围)的异同,同时通过相关语料库和问卷调查了解韩国学生对汉韩同形动词的掌握情况和偏误类型,并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教学策略。本篇论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明研究意义,回顾前人研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第二章从汉韩同形动词的语音、形式、词义和用法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与分析。分析得出:形式上,虽然韩语现在已经没有汉字形式了,但在词典中和一些重要文书中仍保留有以汉字字形书写的汉韩同形动词。汉韩同形动词有完全同形,也有部分同形。部分同形又可分为汉字繁简区别造成的差异、笔画上存有差异、词序上存有差异;语音上,汉韩语音的总体特点在汉韩同形动词中同样适用。最明显的不同在于,韩语没有声调,汉语有声调;语义上,主要分为意义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和完全不同。用法上可分为同义与意义上存有差异的汉韩同形词在用法上都存有差异。第三章在前一章本体研究基础上,通过搜集到的相关语料,考察了韩国学生的习得偏误。问卷调查分笔试和访谈两种,集中考察汉韩同形动词的形、音、义及用法。笔试调查发现,字形方面,韩国学生的偏误率较高。他们通常不能主动发现汉韩汉字的细微差异;词义方面,韩国学生对于词义的选择,完成得也不是很好;语音上,访谈发现,韩国学生大多认为汉语的声调最难。用法上,韩国学生主要存在语序、词性、与宾语的共现、介词结构的呈现形式等方面的偏误。第四章结合之前获得的汉韩同形动词异同与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同形动词出现的偏误,分析了韩国学生在习得汉韩同形动词时造成偏误的可能原因。它们主要有韩语同形动词负迁移、汉语教师对汉韩同形动词现象不够敏锐、缺乏有针对性的对韩汉语教材以及学生习得过程中代入和类推泛用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对韩汉语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第五章为结语。
郑睿仁(CHONG YEAIN)[5](2021)在《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韩国在文化、历史和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中国深刻的影响,古时甚至直接借用了中国的汉字,将汉字作为通用语言。在韩国世宗大王创造了“训民正音”之后,中国汉字也依旧被广泛使用,但经历了与韩语的融合及同化,如今留存于韩语中的汉字词义、词性和用法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了中韩同形异义的汉字词。因为这些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存在,使得韩国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引起意义理解错误及使用错误等问题。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新HSK五级大纲》中的中韩同形异义双音节汉字词进行对比与教学研究,考察中韩同形异义双音节汉字词在词义上的差异与偏误。同时,将依据调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中韩两国语言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运用方法,通过先行研究考察,给本篇论文提供新的思路。第二章主要对韩语汉字词的来源和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阐明,将韩语汉字词的来源从汉语汉字词、日语汉字词、韩语自创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及将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成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新HSK五级大纲》中含有两种类型的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其中第一种为完全异义汉字词,第二种即为同形部分异义汉字词,该章在内容上探究并比较了两种类型的同形异义汉字词。第四章,用对比分析法来分析比较调查问卷的结果,其中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从中韩同形异义双音节汉字词选出的40个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双音节词汇,分析高频出错的原因以及不同种类存在的不同点。探究并分析《新HSK五级大纲》中的同形异义双音节汉字词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同形异义汉字词对韩国人学习汉语时的影响,从而得出教学策略。韩国人的母语是韩语,所以韩国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时刻影响着汉语的学习,这不但给汉语言学习上造成了影响,还引起了许多误解。因此,本篇论文以《新HSK五级大纲》中的中韩同形异义双音节汉字词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及调查研究最终提出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偏误学习策略及设计教学方案。结论部分总结了中韩同形完全异义汉字词和中韩同形部分异义汉字词对比与教学研究的作用,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展望,衷心希望本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减少同形异义汉字词的使用错误。本篇论文主要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比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进行对比与调查研究,希望本篇论文能对之前有关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对比与教学研究有所补充,并为后人在与之相关的研究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及思路。
王宁宁[6](2020)在《基于《新HSK4级词汇大纲》的汉韩同形异义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指出在对韩汉语词汇教学中,汉韩同形异义词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二者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受汉语的影响,在韩语词汇体系中,有大量汉字词的存在。这减轻了韩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韩国的汉字词和中国的汉语词汇都发生了些许变化,词义无法一一对应,导致了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出现。目前,大部分韩国学生对汉韩同形异义词不够了解,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出现一些偏误。本文旨在对韩国学生容易出错的《新HSK4级词汇大纲》中的汉韩同形异义词进行偏误分析,找出韩国学生学习汉韩同形异义词时的重难点,并据此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绪论部分主要简要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结合前人研究,以《新HSK4级词汇大纲》中的同形异义词为例,对汉韩同形异义词进行分类并总结其形成原因。第二章将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新HSK4级词汇大纲》,根据汉韩同形异义词下的不同分类,选取24个韩国留学生出现偏误较高的汉韩同形异义词,编制调查问卷,调查韩国学生对汉韩同形异义词的认知情况,并总结此类偏误出现的原因。第三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角度入手,提出了对汉韩同形异义词的教学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并指出研究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在汉韩同形异义词当中,韩语义项增加的词对学生造成的偏误最大,其次是汉韩同形完全异义词,接下来是汉语义项增加的词,最后是汉韩词义转移的词。其中,在汉韩同形完全异义词中,词语感情色彩不同的词的错误率较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视。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对韩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些许启发。
王媛[7](2020)在《汉韩同形词对比研究与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语言方面。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汉武帝在朝鲜国设立四郡开始,汉字便逐渐传入朝鲜,因此韩国也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统计,韩语词汇中,汉字词占50%以上①,而汉韩同形词又在汉字词当中占非常大的比重②。由于汉语词汇当中有大量的汉韩同形词,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就会比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更快入门,更具优势。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优势,韩国学生往往更容易忽略汉韩同形词的不同点,导致表达不够准确。其中的不同点很容易对韩国学生产生干扰,造成负迁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取韩国高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汉语教材《中国语2》中的双音节词,对其中的汉韩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以便研究出有利于韩国学生学习汉韩同形词的方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同时总结前人关于汉韩同形词的研究,并对其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第2章为本体研究,把汉韩同形词分两大类阐述: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按照这两种类型,对《中国语2》中的汉韩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第3章和第4章,通过对韩国高中学生关于汉韩同形词的问卷调查,分析韩国学生在问卷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并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总结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从而给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设计。第5章为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不足之处。
罗梦怡[8](2020)在《汉韩同形词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汉韩同形词占韩语汉字词的很大比例。这类词语虽然在字形结构等方面十分相似,但是其中有些词在语义、语法及语用方面都随着各自历史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因此汉韩同形词给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因母语负迁移而带来了很多难以纠正的偏误。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汉韩同形词的对比分析、教学调查情况分析以及偏误分析总结出针对性的汉韩同形词教学策略。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历时性的角度对汉韩同形词的相关界定进行介绍,其中包括汉韩同形词的来源、汉韩同形词的差异缘由以及汉韩同形词的定义和分类。第二部分以对比分析为理论基础,将韩国本土出版的两本汉语教材——《初中生活中国语》中的汉韩同形词进行收集整理后,从语义差异的角度将其分类为同形同义、同形部分异义以及同形完全异义,并对部分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19年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完成了有关汉韩同形词教学策略的相关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以偏误分析为理论基础,主要对韩国中小学生在课堂以及测试中出现的偏误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五部分就上述研究及调查成果总结出不同类型汉韩同形词的教学策略:1.同形同义词教学建议。2.同形部分异义词教学建议。3.同形完全异义词教学建议,并根据以上教学策略设计出两份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设计。
孙安琪[9](2019)在《中高级汉语水平韩国学习者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韩国,汉字的使用由来已久,至今仍有许多汉字词活跃在韩国的语言生活中。其中的一部分汉字词与汉语中的词用相同的汉字符号标注,称为汉韩同形词。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一些汉韩同形词的在汉语和韩语中的词义都发生了变化,在两种语言中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有所不同。本文按照词义的相近程度,将汉韩同形词分为五类:A1(汉韩词义完全相同的同形词)、A2(汉语词义多于韩语的同形词)、A3(汉语词义小于韩语的同形词)、A4(汉韩词义相互交叉的同形词)、A5(汉韩词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按照词性和句法功能相近程度,将汉韩同形词分为两类B1(汉韩词性和句法功能相同的同形词)和B2(汉韩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完全相同的同形词)。本文所讨论的“理解性习得”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主要指学生对输入知识的接受程度,区别于造句、写作等第二语言知识的输出。结合以往汉韩同形词的相关研究以及中介语语料库中存在的偏误,本文以中级汉语水平韩国学习者和高级汉语水平韩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他们在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中的如下问题:(1)词义相近程度对汉韩同形词的理解性习得是否具有显着性影响,A1、A2、A3、A4、A5中,哪类汉韩同形词最难习得。(2)词性和句法功能相近程度对汉韩同形词的理解性习得是否具有显着性影响,B1和B2中,哪类汉韩同形词最难习得。(3)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和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对汉韩同形词各个类别的理解性习得有哪些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选择了 50个汉韩同形词作为目标词,编写了测试问卷,对汉语水平为中级和高级的学习者进行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量化数据分析,同时结合汉韩词汇对比和访谈结果,进一步分析形成理解性习得特点的原因。以中级和高级学习者在汉语和韩语中词义相近程度作为自变量A,将目标词分为五组:A1、A2、A3、A4、A5,以词性和句法功能相近程度作为变量B,将目标词分为两组B1和B2。以中级汉语水平和高级汉语水平韩国学习者的理解性习得效果作为因变量,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汉韩同形词在汉语和韩语中的词义相近程度对的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理解性习得均有显着影响。A1类的习得效果最好,A3类的习得效果相对落后。第二,汉韩同形词在汉语和韩语中的词性和句法功能相近程度对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理解性习得均无显着影响。但是高级学习者对汉韩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的目标词理解性习得效果更好。第三,汉韩同形词在汉语和韩语中的词义相近程度对理解性习得产生的影响在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之间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方面习得效果不同:中级学习者为A1>A4>A5>A2>A3,高级学习者为A1>A4>A2>A5>A3;另一方面各类别间的差异显着性不同:对于中级学习者来说,A1、A4、A5与A2、A3有显着性差异,A2、A3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但是A1、A4、A5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A1与A2、A3、A4、A5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但是A2、A3、A4、A5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第四,从中级水平到高级水平,韩国学习者在不同类别的汉韩同形词的理解性习得能力提升不均衡。A2、A3类的提升较A4、A5类显着,B2类的提升较B1类显着。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对韩国学习者的访谈,本文分析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1)母语(韩语)的迁移作用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在不同类别的汉韩同形词上有不同的表现;(2)各类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效果和提升难度不同。(3)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存在差异。(4)由于练习不足或复习不及时,学习者会产生遗忘现象。综合上述实验和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对于韩国学生的汉韩同形词的教学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高学习者对汉韩同形词的敏感度,建立学习者汉韩同形词的分类体系与框架,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强化他们对汉韩词义的对比分析与记忆。其次,注意汉韩同形词教学的阶段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另外,注意对比分析法和语素教学法的结合。在汉韩同形词的教学中注重汉韩词义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语素的对比分析来系统掌握汉韩同形词。此外,注意结合语法知识讲解,促进理解性习得能力和输出能力协调发展。通过知识的串联和对比,结合搭配训练、造句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句子的产出,提升韩国学生的语言使用和表达能力。
杨意璇[10](2019)在《基于西安方言的韩国人汉语学习偏误分析》文中认为论文基于现代西安方言,结合韩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分析了在西安方言语境下学习汉语的韩国人偏误情况。论文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通过SPSS分析了西安方言环境对韩国人的影响。论文第一章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作以详细阐述,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论文第二章结合西安现代教育专用韩语教材《非凡韩语初级》及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延世大学韩国语教程》,同时分析BCC语料库,说明了韩国人学习汉语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正负迁移情况。论文第三章对比西安方言、现代汉语和现代韩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异同,分析了西安方言对韩国人的影响。论文发现,语音方面:西安方言语音更容易对韩国人习得声母b、p、f及j组、z组、zhi组产生影响;更容易影响韩国人习得韵母e[?];西安方言声调低平会对韩国人声调习得产生影响。词汇语法方面:受母语正迁移影响,常见西安方言词汇对韩国人习得汉语词汇影响较小。但当方言词汇、词组与普通话差异较大且常出现在地方口语中时,会对韩国人产生影响。论文第四章根据不同人群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回收了共计725份调查问卷。通过SPSS分析,问卷回收结果具有可靠的信效度。论文分析了西安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方言现象,发现外国学生对方言问题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同时论文发现无论是韩国人还是除韩国人之外的其他外国人,都对西安方言感兴趣。论文分析了他们对方言的态度,总结出他们对方言的主要需求是出于实际交际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就教师、学生、教材、课堂四点提出教学策略及意见。目前,还未有研究详细讨论西安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论文填补了研究空白,具有选题创新性。
二、中韩同形词正负迁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韩同形词正负迁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汉韩同形异义词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汉韩同形异义词的相关研究 |
(二)汉韩同形异义词习得偏误的相关研究 |
(三)汉韩同形异义词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汉韩同形异义词概述及其对对韩汉语教学的影响 |
一、汉韩同形异义词的概念界定与形成原因 |
(一)汉韩同形异义词的概念界定 |
(二)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形成原因 |
二、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分类与特点 |
(一)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分类 |
(二)汉韩同形异义词的特点 |
三、汉韩同形异义词对对韩汉语教学的影响 |
第三章《登攀·中级汉语教程》中汉韩同形异义词的统计与分析 |
一、教材选取缘由与分析步骤 |
(一)教材选取缘由 |
(二)分析步骤 |
二、汉韩同形异义词的统计与分析 |
(一)汉韩同形异义词的统计 |
(二)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登攀·中级汉语教程》汉韩同形异义词在语料库中的偏误考察及分析 |
一、偏误的总体情况说明 |
二、偏误类型 |
(一)同形完全异义词偏误类型 |
(二)同形部分异义词偏误类型 |
三、偏误成因分析 |
(一)汉韩词义对应关系复杂 |
(二)两种语言的词语搭配方式不同或生造搭配方式 |
(三)近义词用法混淆 |
(四)学习者未能准确掌握词语的语素义 |
第五章 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汉韩同形异义词教学对策 |
一、创设对比语境,明确使用差别 |
二、重视固定搭配的讲解,多做词语搭配练习 |
三、重视近义词辨析教学 |
四、重视语素教学法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
五、编制对韩汉语教材,完善汉韩同形异义词生词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韩语汉字词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韩语汉字词本体研究现状 |
(二)关于二语教学中韩语汉字词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韩语汉字词 |
第一节 韩语汉字词的定义 |
第二节 韩语汉字词的来源 |
第三节 汉字在韩国的使用 |
第二章 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汇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韩语汉字词与《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生词词汇统计情况 |
第二节 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词形相同 |
第三节 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词形不同 |
第三章 《中级综合Ⅰ》韩语汉字词习得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置 |
第二节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三节 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习者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中级综合Ⅰ》生词词汇教学建议 |
第一节 面向韩国留学生的生词词汇教学策略 |
第二节 其他多角度的词汇教学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4)汉韩同形动词比较与韩国学生的习得偏误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2 前人研究回顾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1.4 研究切入点与研究重点 |
1.5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1.6 语料说明 |
第二章 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汉韩同形动词比较 |
2.1 形式上的异同 |
2.1.1 汉字字形相同 |
2.1.2 形式上存有差异 |
2.2 语音上的异同 |
2.2.1 语音相同或相近 |
2.2.2 语音上存在的不同 |
2.3 意义上的异同 |
2.3.1 意义完全相同 |
2.3.2 意义上不完全相同 |
2.3.3 意义完全不同 |
2.4 用法上的比较 |
2.4.1 同义的汉韩同形动词用法上的区别 |
2.4.2 意义存有差异的汉韩同形动词用法上的区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的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同形动词的偏误考察 |
3.1 基于HSK作文语料库的偏误统计与分析 |
3.1.1 数据统计汇总 |
3.1.2 数据分析 |
3.2 基于测试问卷的偏误考察与分析 |
3.2.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汇总 |
3.3 基于HSK作文语料库与调查问卷的习得偏误情况与类型总结 |
3.3.1 基于数据统计的偏误情况分析 |
3.3.2 主要偏误类型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同形动词的偏误原因分析与相应对策 |
4.1 可能的偏误原因分析 |
4.1.1 母语的负迁移 |
4.1.2 教师对汉韩同形动词现象不够敏锐 |
4.1.3 缺乏有针对性的对韩汉语教材 |
4.1.4 学生习得过程中代入与类推泛用 |
4.2 相应对策建议 |
4.2.1 教师教学建议 |
4.2.2 韩国学生的学习策略 |
4.2.3 对韩汉语教材编写上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内容与观点 |
5.2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中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运用方法 |
第二章 韩语汉字词的来源与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产生差异的原因 |
2.1 韩语汉字词的来源 |
2.1.1 来源于汉语汉字词 |
2.1.2 来源于日本汉字词 |
2.1.3 来源于韩语自创词 |
2.2 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产生差异的原因 |
2.2.1 语言原因 |
2.2.2 历史原因 |
2.2.3 社会原因 |
2.2.4 心理原因 |
第三章 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的类型及其对比分析 |
3.1 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的类型 |
3.1.1 同形完全异义 |
3.1.2 同形部分异义 |
3.2 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对比分析 |
3.2.1 同形完全异义汉字词的对比分析 |
3.2.2 同形部分异义汉字词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韩国人同形异义汉字词调查研究及偏误分析 |
4.1 韩国人同形异义汉字词偏误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办法 |
4.2 韩国人同形异义汉字词偏误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4.2.1 调查结果 |
4.2.2 数据分析 |
4.3 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偏误分析 |
第五章 韩国人同形异义汉字词学习策略及教学方案 |
5.1 同形异义汉字词对韩国人学习汉语时的影响 |
5.2 韩国人同形异义汉字词偏误学习策略 |
5.3 韩国人同形异义汉字词教学方案 |
5.3.1 同形完全异义汉字词教学方案 |
5.3.2 同形部分异义汉字词教学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6)基于《新HSK4级词汇大纲》的汉韩同形异义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韩同形异义词的类型及成因 |
第一节 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分类 |
一、同形完全异义词 |
二、同形部分异义词 |
第二节 同形异义词形成原因分析 |
一、语言原因 |
二、历史原因 |
三、社会性原因 |
四、心理性原因 |
五、新名称的需要 |
六、外语的影响 |
第二章 新HSK四级汉韩同形异义词习得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统计及数据分析 |
第四节 韩国学生汉韩同形异义词习得偏误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对汉韩同形异义词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
一、提高学生对汉韩同形异义词的敏感程度和分类意识 |
二、根据不同难度,分阶段教学 |
第二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根据国别化,编制特色教材 |
二、在教材中要增加一些同形异义词的练习 |
第三节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
一、对比分析法 |
二、语境教学法 |
三、语素教学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调查问卷中的汉韩同形异义词 |
致谢 |
(7)汉韩同形词对比研究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1.2.1 汉韩同形词的对比研究 |
1.2.2 汉韩同形词的偏误研究 |
1.2.3 汉韩同形词的教学策略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说明 |
1.6 汉韩同形词的定义和分类 |
1.6.1 汉韩同形词的定义 |
1.6.2 汉韩同形词的分类 |
第2章 汉韩同形词对比分析 |
2.1 同形同义词对比 |
2.1.1 同形同义同性词 |
2.1.2 同形同义异性词 |
2.2 同形异义词对比 |
2.2.1 汉语词义多于韩语词义 |
2.2.2 汉语词义少于韩语词义 |
2.2.3 汉韩词义所指不一 |
第3章 汉韩同形词问卷调查及偏误分析 |
3.1 汉韩同形词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1.2 问卷调查结果 |
3.1.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 汉韩同形词偏误表现 |
3.2.1 同形同义词的偏误表现 |
3.2.2 同形异义词的偏误表现 |
3.3 汉韩同形词偏误成因 |
3.3.1 词义对应关系复杂 |
3.3.2 汉语词性标记不明显 |
3.3.3 搭配习惯不同 |
3.3.4 色彩意义不一致 |
第4章 汉韩同形词教学策略 |
4.1 教学方法 |
4.1.1 阶段性教学法 |
4.1.2 语素教学法 |
4.1.3 词语搭配教学法 |
4.1.4 情景教学法 |
4.2 教学设计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汉韩同形词问卷调查 |
(8)汉韩同形词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方法 |
2 汉韩同形词相关界定 |
2.1 汉韩同形词定义及分类 |
2.2 汉韩同形词的来源 |
2.3 汉韩同形词的差异表现及缘由 |
2.3.1 语音层面 |
2.3.2 字形方面 |
2.3.3 语义层面 |
3 汉韩同形词对比分析 |
3.1 同形同义对比 |
3.2 同形异义对比 |
3.2.1 部分异义对比 |
3.2.2 完全异义 |
3.3 小结 |
4 面向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同形词教学策略调查情况 |
4.1 问卷设计 |
4.1.1 问卷对象的界定 |
4.1.2 问卷发放 |
4.2 问卷调查结果 |
4.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4.2.2 汉韩同形词的认知调查 |
4.2.3 汉韩同形词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调查 |
4.2.4 汉韩同形词教学方法调查 |
4.3 问卷结果分析 |
4.3.1 汉语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3.2 汉韩同形词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5 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 |
5.1 偏误现象 |
5.1.1 同形同义词偏误 |
5.1.2 同形异义词偏误 |
5.2 偏误成因分析 |
5.2.1 母语的负迁移 |
5.2.2 学生缺乏对汉字以及汉字词的了解 |
6 汉韩同形词教学策略建议 |
6.1 汉韩同形词教学建议 |
6.1.1 同形同义词教学建议 |
6.1.2 同形部分异义词教学建议 |
6.1.3 同形完全异义教学建议 |
6.2 汉韩同形词教学设计 |
6.2.1 教案一 |
6.2.2 教案二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汉韩同形词教学策略调查 |
附录 B 汉语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 C《初中生活中国语》汉韩同形词收录 |
(9)中高级汉语水平韩国学习者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汉韩同形词研究综述 |
1.2.1 概述 |
1.2.2 主题分布 |
1.2.3 小结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汉韩同形词概念界定及分类标准 |
2.1 汉韩同形词的概念 |
2.2 汉韩同形词的分类 |
2.2.1 汉语和韩语中的词义相近程度 |
2.2.2 汉语和韩语中的词性与句法功能相近程度 |
第三章 韩国学习者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实验 |
3.1 实验变量与假设 |
3.2 实验对象 |
3.3 实验准备 |
3.3.1 测试环节 |
3.3.2 访谈环节 |
3.4 实验实施 |
3.4.1 测试环节 |
3.4.2 访谈环节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基本数据统计 |
4.2 中级学习者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 |
4.2.1 汉语和韩语中的词义相近程度对理解性习得的影响 |
4.2.2 汉语和韩语中的词性及句法功能相近程度对理解性习得的影响 |
4.2.3 小结 |
4.3 高级学习者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 |
4.3.1 汉语和韩语中的词义相近程度对理解性习得的影响 |
4.3.2 汉语和韩语中的词性及句法功能相近程度对理解性习得的影响 |
4.3.3 小结 |
4.4 中高级学习者理解性习得情况原因分析 |
4.4.1 数据统计 |
4.4.2 汉韩对比分析 |
4.4.3 原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反思与建议 |
5.2.1 教学反思与建议 |
5.2.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测试词表 |
附录2 测试问卷(韩国留学生词汇习得测试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10)基于西安方言的韩国人汉语学习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1.2.1 西安方言研究现状 |
1.2.2 韩国学生来华学习现状研究 |
1.2.3 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1.3.1 资料法 |
1.3.2 对比分析法 |
1.3.3 调查分析法 |
第2章 韩国人学习汉语的迁移现象 |
第一节 语言习得和跨文化适应 |
2.1.1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
2.1.2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 |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语音迁移现象 |
2.2.1 现代汉语声母的迁移 |
2.2.2 现代汉语韵母的迁移 |
2.2.3 现代汉语声调的迁移 |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词汇迁移现象 |
2.3.1 现代汉语词汇的正迁移 |
2.3.2 现代汉语词汇的负迁移 |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语法迁移现象 |
2.4.1 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负迁移 |
2.4.2 词类混淆的负迁移 |
2.4.3 其他负迁移 |
第3章 西安方言语境下的韩国人偏误分析 |
第一节 西安方言的特点 |
3.1.1 西安方言语音特点 |
3.1.2 西安方言词汇和语法特点 |
第二节 西安方言的语音偏误 |
3.2.1 西安方言声母偏误 |
3.2.2 西安方言韵母偏误 |
3.2.3 西安方言声调及语音流变偏误 |
第三节 西安方言词汇语法偏误 |
3.3.1 词缀偏误 |
3.3.2 特殊词组偏误 |
3.3.3 趋向动词偏误 |
第四节 陕西地方文化对韩国人的影响 |
第4章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教学意见 |
第一节 在陕对外汉语教师对方言的态度 |
4.1.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4.1.2 直观结果分析 |
4.1.3 SPSS交叉分析结果 |
第二节 韩国人在西安与方言的接触 |
4.2.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4.2.2 直观结果分析 |
4.2.3 SPSS交叉分析结果 |
第三节 西安外国人与西安方言 |
4.3.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4.3.2 直观结果分析 |
4.3.3 SPSS交叉分析结果 |
第四节 教学策略及意见 |
4.4.1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
4.4.2 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
4.4.3 丰富课堂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中韩同形词正负迁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汉语课堂教学设计[D]. 惠晓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汉韩同形异义词习得偏误研究[D]. 张紫暄.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韩语汉字词研究 ——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为例[D]. 胡霖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汉韩同形动词比较与韩国学生的习得偏误考察[D]. 杨浥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与教学研究[D]. 郑睿仁(CHONG YEA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新HSK4级词汇大纲》的汉韩同形异义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 王宁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汉韩同形词对比研究与教学策略[D]. 王媛. 南昌大学, 2020(01)
- [8]汉韩同形词的教学策略研究[D]. 罗梦怡.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中高级汉语水平韩国学习者汉韩同形词理解性习得考察[D]. 孙安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10]基于西安方言的韩国人汉语学习偏误分析[D]. 杨意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