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损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欣[1](2022)在《油气储运环节分析及优化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油气储运环节应用的技术相对较多,保障了油气的储存与输送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储运效率,可针对油气储运的各个环节,采取合理可行的优化措施。基于此,从油气储运环节存在的技术问题分析入手,阐述了油气储运环节中的主要技术,并提出油气储运环节优化措施,以提升油气储运水平。
王馨昱,钱名德[2](2021)在《原油储运系统中的能耗分析及节能对策》文中指出原油储运是保障原油供给和加工炼化的关键环节,原油储运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较大的能源消耗,主要有蒸气消耗、电力消耗、燃料消耗等。简要分析了原油储运过程中主要能耗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探讨了节能降耗措施。在严抓能耗管理,创新设备设施节能技改,优化工艺运行,持续推进节能对策落实,确保原油安全、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物耗,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进而提高全员节能环保意识和能效提升意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节能降耗政策,为企业降本增效。
董航[3](2021)在《初冷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及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含蜡原油易受剪切和热历史因素影响而呈现纷繁复杂的流变性表现,使其输送和储存中更易于发生胶凝事故。因此,对含蜡原油在复杂历史因素作用下的流变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工程上对其进行热处理改性输送的基础。目前,相关领域研究普遍认可内相颗粒的微观动力学行为和相互作用在多相体系宏观流变性上发挥着直接而决定性作用,但在含蜡原油流变性研究方面,对有剪切等外力作用下蜡晶动态聚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以热历史因素中的初始冷却温度为研究切入点,以流变测量方法和创新性构建的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技术对耦合降温速率和剪切作用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和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并尝试以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分析作为新的视角,对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含蜡原油复杂流变性产生的微观机制进行深度剖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系统,加之改进的多角度复合型光源,首次实现了对含蜡原油经受剪切的流动状态下,蜡晶动态聚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的原位观测,并可同步获取流变数据,从而构建了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与含蜡原油宏观流变性间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控制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基本方程,明确了含蜡原油冷却过程中,蜡晶动力学行为和微观聚集行为的6个不同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主导作用力进行了阐释,并证明蜡晶空间分布、空间密度和边缘间距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其次,采用流变测量技术对静态和动态冷却中,非牛顿含蜡原油剪切稀释性表现和胶凝结构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静冷条件下存在令含蜡原油流变性恶化、改善和平稳变化的不同初始冷却温度区间,阐明不同区间内含蜡原油内部结构的本质差异性表现。进一步对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含蜡原油流变性和胶凝结构行为对剪切作用的响应表现进行深度剖析,明晰了动冷条件下,含蜡原油流变性受初始冷却温度的影响规律和原因。最后,从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形貌、动力学行为演变和恒温剪切下的蜡晶动力学行为三个方面对初始冷却温度影响含蜡原油流变性的作用机制进行综合分析。以微观形貌、空间分布、动力学行为和相互作用力的特异性表现为依据,辨析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形成蜡晶的本质差异性并将其聚类为两种不同类型,进一步阐释了其对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机制。此外,基于恒温剪切作用下的蜡晶动力学行为,对含蜡原油剪切稀释性产生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细化分析,并对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因蜡晶絮凝倾向和结构属性不同造成的剪切稀释性差异进行剖析,进一步论证了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机制。总体来说,本文研究成果不但有助于加深对含蜡原油复杂流变性和应对热历史等因素变化产生的流变响应规律和机理的认识,也能为含蜡原油复杂流动和传热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王开伟[4](2020)在《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30年以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和进口量逐年攀升,2019年进口原油超过5亿吨(5.06亿吨)。油轮是我国原油进口和转运的主要运输工具。在原油装卸时,尤其是原油码头装船作业过程中,有大量油气挥发至空气中,不仅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油品挥发损耗还导致巨大能源浪费,同时挥发油气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以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定海港区某油品转运企业为例,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该企业是国家大型央企控股下属单位,每年储存并中转数千万吨石油及石化产品,各类油品码头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年,其中各种原油装船量超过1000万吨/年,是我国石化仓储企业的典型代表。前期,由于缺少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装船作业过程中船舱油气直接排放进入大气,年排气量估计超过1200万立方米,不仅浪费了能源,更造成了环境污染。原油码头装船油气回收是我国沿海港口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并安装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环保要求,从而减少挥发油气排放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无组织排放,回收的油气经过处理后还可以作为锅炉燃料使用,产生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因此,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调研和分析国内外油气回收系统现状,结合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装卸作业工艺流程、原油性质、原油进口及中转数量等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原油并对其油气成分谱进行分析,获得了 SOUTHPARS、SU TU DEN、DAR BLEND和SARIR四种典型原油装船过程中船舱油气组成的数据,为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在分析代表性原油成分谱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原油码头装船油气回收工艺,分别为:火炬燃烧工艺、缓冲罐+焚烧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焚烧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和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为确定最优工艺方案,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对不同工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油气回收工艺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确定了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为适合企业实际的最优方案。在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过程中,本研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相关技术,结合所在企业实际进行改进创新,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该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显着效果,对于我国原油码头装船过程中VOCs的减排具有突出贡献,每年可以减少约570吨至760吨的VOCs排放,可将全国原油码头装船的VOCs排放量降低约1.2%。同时,结合该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运行实际情况,本文总结了油气回收系统工艺、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为我国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姚春雪[5](2020)在《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油价低迷的形势下,辽河油田从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简化工艺流程,推广节能降耗技术。该油田高升采油厂稠油集输系统存在着油品损耗量大、系统效率低、能耗高等影响油田生产运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开展集输系统能耗损耗评价技术研究,找出在现行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能耗高的生产运行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调整改造措施,对于提高油田生产运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升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和生产运行现状,将集输系统分为集输站场(计量站、转油站、联合站)、集输管线(集油管线、掺稀油管线)两大集输环节。综合采用能量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建立了集输系统各环节能量平衡模型及评价指标。针对集输工艺流程,将原油损耗分为井口罐呼吸损耗、转油站储油罐呼吸损耗、联合站储油罐和卸油台呼吸损耗、联合站污水带油损耗,建立了集输系统油品损耗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利用Visual Studio Ultimate 2013软件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了“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软件”。该软件能够针对稠油集输系统工艺流程,进行集输系统的能耗评价和油品损耗评价,以此判断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对运行不合理环节进行节能改造,并对改造调整后的集输系统进行节能潜力预测。对高升采油厂作业一区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所开发的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归纳出该集输系统能耗规律和油品损耗规律。针对用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技改方案,包括提高系统各环节的热能利用率,包括改善集输管线保温状况、提高加热炉和机泵效率等措施。针对油品损耗,给出了减少原油损耗的技术措施。预测结果表明,改造后集输系统单位液量集输综合能耗下降10.80%、集输系统单位原油集输综合能耗下降10.93%;改造后系统年预计节气814088m3、年预计节电318547k W?h。
孙晓晨[6](2020)在《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剧,企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下来,需要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积极与业务相关方寻求合作。石化企业海外采购原油的物流过程具有资金投入高,涉及企业多,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运用供应链管理能够减少海外采购原油物流过程中诸多的不利因素,提高物流过程中企业的协同性和一致性,从而降低油品的在途库存,激发企业资金流动活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石化企业面对国外石化公司挑战的能力。本文中K公司是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主导产业为石油化工,公司目前拥有80余套炼油、化工生产装置,拥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1500万吨/年,2015年K公司获批1500万吨/年原油进口配额,目前已形成海外原油采购、石油炼制、化工生产、油气储运及成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结构。K公司在获批进口原油配额后,开始组建自己的进口原油供应链管理团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进口原油物流过程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探寻产生问题的原因,提高进口原油物流管理水平迫在眉睫。本文以K公司进口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作为案例研究,结合笔者在K公司进口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团队的工作经历,通过对K公司进口原油供应链物流线路、物流环节、物流考核过程的分析,发现K公司进口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分别从行业对标、资源整合、供应链信息共享、组织与人才建设四个方面解决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遇到的货物损耗严重、物流配套设施短缺、信息共享不及时、物流专业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为K公司进口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提高K公司在石化行业进口原油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李国清[7](2020)在《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原油在储运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损耗,为了保障石油原油的储运质量,必须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损耗。因此主要分析石油原油在储运过程中出现的损耗问题及情况,并提出几点减少石油原油在储运期间发生损耗的对策。
冶伟强[8](2020)在《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石油原油生产及供应的整个过程中,石油原油储运属于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石油原油的正常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是重要的保障,因而确保石油原油的正常储运十分重要。在目前石油原油储运方面,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储运过程中所出现的损耗,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选择有效对策解决损耗问题,以保障石油原油储运能够得到更理想的效果,满足社会上对石油原油资源的需求。
钱利红[9](2019)在《水运行业原油装卸和储运VOCs大气环境影响探讨》文中指出指出了原油装卸和储存过程的蒸发损耗主要是由饱和烃和芳烃的挥发而引起的,两者共含原油组份的17.4%~22.2%。根据公式计算,原油装船损耗介于0.017%~0.032%,由于装船过程需要伴热,因此按0.03%考虑较为合理,原油储运时的挥发损耗为0.078%~0.217%之间,该过程无需伴热,因此,按0.15%考虑较为合理。装船损耗的排放量明显小于储运工程的损耗量,但由于装船损耗在短时间内集中排放,因此,对下风向地面浓度的影响,装船废气明显大于储运废气。
吴昱嫣,方浩,梁霄[10](2019)在《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于石油以及天然气能源的总体需求量越来越多,让我国油气储运领域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然而与此同时,也需要面对很大的挑战。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易燃易爆的物品,同时,具有非常强的挥发性,总是会在油气储存与储运的中间被蒸发或者是扩散,一旦被聚集,就会导致燃烧或者是爆炸的现象出现,对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对石油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损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地对策。
二、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损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损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储运环节分析及优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储运的技术问题 |
1.1 管道运输技术落后 |
1.2 管道腐蚀问题 |
1.3 安全隐患问题 |
1.4 能源损耗问题 |
2 油气储运环节中的主要技术 |
2.1 油气存储技术 |
2.1.1 浮顶储罐 |
2.1.2 地下储气库 |
2.2 油气运输技术 |
2.2.1 原油管道 |
2.2.2 成品油管道 |
2.2.3 天然气管道 |
2.2.4 混输管道 |
3 油气储运环节优化措施 |
3.1 管道建设优化 |
3.2 运行与安全管理优化 |
3.2.1 管道维护 |
3.2.2 防火措施优化 |
3.3 油气回收措施优化 |
3.3.1 吸附油气 |
3.3.2 吸收油气 |
3.3.3 冷凝油气 |
4 结束语 |
(2)原油储运系统中的能耗分析及节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储运系统能耗分析 |
2 原油储罐蒸气损耗及应对措施 |
2.1 原油储罐蒸气损耗 |
2.2 蒸气损耗应对措施 |
2.2.1 加强储存管理 |
2.2.2 油气回收 |
3 泵机组节能降耗措施 |
3.1 泵机组变频节能技术 |
3.2 泵机组叶轮改造 |
4 输油工艺节能对策 |
4.1 降黏技术 |
4.2 减阻节能技术 |
4.3 降凝技术 |
4.4 清管技术 |
5 提高储运系统节能管理 |
6 结语 |
(3)初冷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及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历史影响含蜡原油流变性研究现状 |
1.2.2 含蜡原油中的蜡晶微观结构形态 |
1.2.3 复杂多相体系流变性与内相颗粒动力学行为的关联性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样品 |
2.1.1 实验油样的基本性质 |
2.1.2 实验油样的全烃碳数分布 |
2.1.3 实验油样的析蜡特性参数 |
2.2 流变测量方法 |
2.2.1 实验油样的黏度和粘温特性测试 |
2.2.2 实验油样的黏弹性测试 |
2.3 静态冷却过程的显微观测方法 |
2.3.1 偏光显微成像系统 |
2.3.2 实验方法及内容 |
2.3.3 图像处理及定量识别方法 |
2.4 动态冷却过程的显微观测方法 |
2.4.1 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系统 |
2.4.2 实验方法和内容 |
2.4.3 多角度复合型光源的实施效果 |
2.4.4 图像处理及定量识别方法 |
2.4.5 蜡晶微观特征参数 |
2.4.6 测量结果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
3.1 剪切流场的构建 |
3.2 剪切流场中的蜡晶动力学模型 |
3.2.1 蜡晶运动控制方程 |
3.2.2 液态烃对蜡晶的作用力及力矩模型 |
3.2.3 蜡晶间作用力模型 |
3.3 蜡晶聚集过程及其动力学行为 |
3.3.1 蜡晶以单体颗粒形式沿流场滚动前进 |
3.3.2 蜡晶以短时稳定的团聚体结构沿流场滚动前进 |
3.3.3 蜡晶团聚体结构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
3.3.4 蜡晶以稳定的絮凝体结构沿流场前进 |
3.3.5 蜡晶以二维网状絮凝结构在流场中滑移前进 |
3.3.6 蜡晶以三维网状絮凝结构终止体系流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静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影响规律 |
4.1 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非牛顿流变性的影响规律 |
4.2 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胶凝结构行为的影响规律 |
4.2.1 胶凝含蜡原油温度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
4.2.2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
4.2.3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变形行为规律 |
4.2.4 胶凝含蜡原油结构破坏过程的黏弹性表现 |
4.2.5 结构恢复时的触变性表现 |
4.3 不同降温速率下初始冷却温度对胶凝含蜡原油结构行为的影响 |
4.3.1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
4.3.2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变形行为规律 |
4.3.3 胶凝含蜡原油结构破坏过程的黏弹性表现 |
4.3.4 结构恢复时的触变性表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影响规律 |
5.1 动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粘温特性的影响规律 |
5.1.1 不同剪切强度下含蜡原油粘温特性与初始冷却温度的关系 |
5.1.2 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含蜡原油粘温特性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
5.2 动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胶凝结构行为的影响 |
5.2.1 动冷条件下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
5.2.2 动冷条件下胶凝含蜡原油结构破坏过程的黏弹性表现 |
5.2.3 动冷条件下胶凝含蜡原油结构恢复过程的触变性规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初始冷却温度影响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微观作用机制 |
6.1 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形貌演变 |
6.1.1 静态冷却条件下的蜡晶微观形貌演变 |
6.1.2 动态冷却条件下的蜡晶微观形貌演变 |
6.2 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
6.2.1 恶化初始冷却温度时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
6.2.2 改善初始冷却温度时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
6.3 恒温剪切作用下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
6.3.1 恒温剪切作用下含蜡原油流变-显微同步实验结果 |
6.3.2 恒温剪切作用下流变-显微同步实验结果定量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致谢 |
(4)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原油进口情况 |
2.2 油品挥发概况 |
2.2.1 油品挥发及危害 |
2.2.2 原油挥发 |
2.3 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
2.3.1 国际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
2.3.2 国内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
2.4 油气回收系统发展 |
2.4.1 国外油气回收系统概况 |
2.4.2 我国油气回收系统发展 |
2.5 原油分类及挥发组分 |
2.5.1 原油分类 |
2.5.2 原油挥发组分概况 |
2.5.3 原油挥发组分小结 |
2.6 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1 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2 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3 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4 膜分离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3 本研究所在企业概况 |
3.1 本研究所在企业配备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必要性 |
3.2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码头及库区整体情况 |
3.3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码头中转油品及靠泊船舶情况 |
3.4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进出工艺流程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原油码头油气排放检测与分析 |
4.1 油气检测分析器材与方法 |
4.1.1 油气样品采集 |
4.1.2 油气测定标准与器材 |
4.1.3 油气测定方法与条件 |
4.2 代表性原油挥发油气检测与分析 |
4.2.1 研究目的 |
4.2.2 代表性原油挥发油气组分及含量 |
4.3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排放检测与分析 |
4.3.1 研究目的 |
4.3.2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总烃含量检测 |
4.3.3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苯系物检测与分析 |
4.3.4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低级烷烃与低级烯烃检测与分析 |
4.3.5 原油装船油气硫化物、氮、氧检测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 |
5.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概况 |
5.2 油气回收及处理技术路线和工艺 |
5.2.1 火炬燃烧技术路线 |
5.2.2 缓冲罐+焚烧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2.3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2.4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焚烧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2.5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3 原油码头油气处理工艺优缺点对比分析 |
5.4 原油码头油气技术路线和处理工艺综合评估 |
5.4.1 评估方法 |
5.4.2 技术评估体系构建 |
5.4.3 油气回收技术路线和工艺评估各指标分析 |
5.4.4 指标权重 |
5.4.5 模糊综合评价 |
5.4.6 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与安全环保分析 |
6.1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工艺介绍 |
6.2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内容 |
6.3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构成 |
6.3.1 船岸对接单元 |
6.3.2 油气储运单元 |
6.3.3 油气回收单元 |
6.3.4 油气燃烧单元 |
6.4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环保控制目标与措施 |
6.4.1 环保控制目标 |
6.4.2 整体污染控制方案 |
6.5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安全控制目标与措施分析 |
6.5.1 安全风险分析 |
6.5.2 安全防控举措 |
6.6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环保效果 |
6.7 本章小结 |
7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总结及技术展望 |
7.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存在的挑战及关注事项 |
7.1.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工艺选择难度大 |
7.1.2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关注事项 |
7.2 主要结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油气集输系统能耗评价研究现状 |
1.3 油气集输系统原油损耗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 |
2.1 油气集输工艺 |
2.2 集输系统能耗评价方法 |
2.2.1 能量系统平衡方法 |
2.2.2 集输站场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
2.2.3 集输管线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
2.2.4 地面集输系统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
2.2.5 集输耗能设备评价分析指标 |
2.3 集输系统油品损耗评价方法 |
2.3.1 原油损耗说明 |
2.3.2 原油集输过程中的油气损耗 |
2.3.3 原油损耗计算方法 |
第三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损耗评价平台开发 |
3.1 软件开发环境 |
3.2 软件基本情况介绍 |
3.3 数据结构介绍 |
3.4 软件功能模块 |
3.4.1 项目管理模块 |
3.4.2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3.4.3 能耗评价分析模块 |
3.4.4 节能预测分析模块 |
3.4.5 油气损耗分析模块 |
3.4.6 全局参数维护模块 |
3.4.7 结果输出模块 |
第四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1 加热炉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1.1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1.2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评价 |
4.1.3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
4.1.4 加热炉改造建议 |
4.2 机泵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2.1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2.2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评价 |
4.2.3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
4.2.4 机泵改造建议 |
4.3 集输站场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3.1 计量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3.2 转油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3.3 联合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
4.4 集输管线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
4.4.1 集油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4.2 掺稀油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
4.4.3 集输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
4.5 集输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改造预测 |
4.5.1 集输系统能损分布规律 |
4.5.2 集输系统节能改造预测 |
第五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原油损耗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
5.1 原油损耗测试 |
5.2 原油损耗测试结果 |
5.3 原油损耗测试结果分析 |
5.3.1 井口损耗分析 |
5.3.2 转油站损耗分析 |
5.3.3 联合站损耗分析 |
5.3.4 集输系统损耗分析 |
5.4 减少原油损耗技术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6)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
2.1.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
2.1.3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对象 |
2.2 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 |
2.2.1 物流管理的含义 |
2.2.2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表现形式 |
2.2.3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特点 |
2.2.4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 |
2.3 进口原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
2.3.1 进口原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2.3.2 进口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特征 |
3 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
3.1 K公司简介 |
3.2 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现状 |
3.2.1 物流线路介绍 |
3.2.2 物流环节梳理 |
3.2.3 物流过程考核 |
3.3 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物流过程货物损耗严重 |
3.3.2 物流配套设施严重短缺 |
3.3.3 物流信息共享不及时 |
3.3.4 物流专业型人才短缺 |
3.4 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K公司内布因素分析 |
3.4.2 K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 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改进策略 |
4.1 行业对标策略 |
4.1.1 行业内标杆公司的选择 |
4.1.2 标杆公司物流管理现状 |
4.1.3 K公司差距识别及改进措施 |
4.1.4 K公司采用目标管理法降低货物损耗 |
4.2 整合资源策略 |
4.2.1 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需求分析 |
4.2.2 K公司原油物流资源短缺评估 |
4.2.3 K公司整合资源弥补物流配套短板 |
4.3 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 |
4.3.1 加强供应链信息平台构建 |
4.3.2 实施信息传递标准化 |
4.3.3 建设采购物流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
4.4 组织与人才建设策略 |
4.4.1 优化K公司组织结构 |
4.4.2 聘请专业管理人才 |
4.4.3 PDCA管理法的实施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研究内容未来的展望 |
参考资料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油原油储运蒸发损耗的危害 |
2 石油原油在储运过程中存在的损耗问题 |
2.1 石油原油蒸发损耗 |
2.2 其他损耗 |
3 石油原油储运过程损耗问题的解决对策 |
3.1 改善石油原油储运工艺 |
3.2 完善石油原油储运机制 |
3.3 改良石油原油储运罐体 |
3.4 加强石油原油储运操作水平及管理 |
4 结束语 |
(8)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油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损耗问题 |
1.1 石油原油储运中的小呼吸损耗问题 |
1.2 石油原油储运中的大呼吸损耗问题 |
1.3 石油原油储运中的空罐装油蒸发损耗 |
1.4 其它方面损耗 |
2 石油原油储运过程中损耗的有效对策 |
2.1 合理减少原油蒸发损耗 |
2.2 强化管道保温防腐设计 |
2.3 合理选择石油原油容器 |
2.4 呼吸阀挡板的安装 |
2.5 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 |
3 结语 |
(9)水运行业原油装卸和储运VOCs大气环境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原油组份分析 |
3 原油储运VOCs估算 |
4 原油装船废气排放参数及大气环境影响 |
5 结论 |
(10)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浅析石油原油的损耗问题 |
1.1 发生小呼吸的损耗问题 |
1.2 在空罐装油的时候出现蒸发耗损 |
1.3 发生大呼吸的损耗问题 |
1.4 另外的一些损耗 |
2 石油原油储运过程中耗损问题的解决对策 |
2.1 针对蒸发损耗的措施分析 |
2.2 针对原油蒸发过程中损耗的对策 |
2.3 促进操作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
2.4 呼吸阀挡板的安装 |
2.5 为管道进行有效地保温和防腐设计 |
2.6 选择科学的石油原油的容器 |
3 结束语 |
四、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损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储运环节分析及优化措施研究[J]. 金欣. 化工设计通讯, 2022(02)
- [2]原油储运系统中的能耗分析及节能对策[J]. 王馨昱,钱名德. 能源与节能, 2021(06)
- [3]初冷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及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D]. 董航.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D]. 王开伟. 浙江大学, 2020(05)
- [5]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D]. 姚春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K公司原油供应链物流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 孙晓晨.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解决对策[J]. 李国清. 化工设计通讯, 2020(04)
- [8]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对策[J]. 冶伟强. 化工管理, 2020(08)
- [9]水运行业原油装卸和储运VOCs大气环境影响探讨[J]. 钱利红. 绿色科技, 2019(20)
- [10]石油原油储运过程的损耗问题与对策[J]. 吴昱嫣,方浩,梁霄. 石化技术,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