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周如俊[1](2021)在《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与实施路径》文中提出针对当前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培养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逻辑、教育逻辑、产业逻辑视角分析了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逻辑意蕴,诠释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设计并构建了"三维度和九要素"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从中职校课程实施与现场文化育人两个方面提炼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
苏珺[2](2021)在《职校生就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院校培养一线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多侧重实践操作,这使得大部分职校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知识结构具有极强的对口性,但就业时职校生依然存在明显压力。职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职校生的就业价值观直接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基于以上,本文以分析职校生就业价值观现状为重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帮助职校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并进而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董静静[3](2021)在《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美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涯与技术教育(CTE)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CTSOs)作为CTE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参与CTE项目的职业学校学生,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生涯探索提供指导,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将实践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以及更好地生活做准备。美国联邦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支持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发展,从国家层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支持生涯与技术学生组织的发展,这是保证美国国际竞争力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2019年1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一方案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学生组织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职业教育学生组织制度框架不够完善、学生组织外部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不科学,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活动与专业理论衔接不密切,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组织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组织没有承担起作为第二课堂的应有的职责、也并未形成职业教育学生组织的特色等问题。本文从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等角度入手,总结出其发展概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运行与保障,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新泽西州的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为案例进行研究,力求从中获得可供参考的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生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生组织发展的现实情况,试在健全职业教育学生组织制度框架、建立职业教育学生组织保障机制、注重技能教育、开展生涯教育等方面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生组织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余小贤[4](2021)在《新时代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以广东省S职校为例》文中指出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下,化工行业的发展迅速,人才需求处于迫切地位,与此同时,化工行业的人才供给紧缺,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作为化工行业人才储备的主力军,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对本身专业的认同程度,往往影响他们往后在学习上的积极程度,影响他们未来是否选择化工类职业的意向,影响他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对缓解日益增长的化工人才需求与落后的化工行业认识、就业观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对我国化工类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化工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时代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选取了广东省S职校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对395个样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广东省S职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态度,分析当前中职化工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作深刻的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力求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经过对广东省S职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笔者认为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仅仅处于中等水平,而影响他们专业认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层面因素、学校层面因素、社会层面因素以及其他层面因素等。笔者结合被访对象和自身职业优势及经验,主要以学校层面为主,其他层面为辅,从强化专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课堂管理和融合思政教育方面入手提出提升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李雯[5](2021)在《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 ——以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家庭教育青少年的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感到无力,常常会无从下手,束手无策。所以,在当前综合而又复杂的背景之下,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迫在眉睫的。家庭教育指导涵盖了许许多多的内容,其中职业生涯教育在家庭教育指导中也占据了重要组成地位,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指导,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检修。在现有的条件下,学校教师是目前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最合适人选。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L中学为例,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对该校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进行调查及实证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综合梳理,帮助教师更深层次地认识家庭教育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增加其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家庭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期望本研究能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作用。本研究践行了生态系统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以及生涯发展理论等核心思想,综合多元化的方式,如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上海市L中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展开了调查和研究,经过分析,发现该校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指导频率较低、内容狭隘,方式单一等。根据L中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改进策略:政府应推进相关立法,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框架;健全师资队伍并促进指导的多元化。教师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并要在实践中进行巩固与完善,增强反思,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侯岷炎[6](2020)在《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中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如何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向社会精准供给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解决人才供需落差问题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当前需要面对的重大命题。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以下可简称为“职校生”或“学生”)在学习中无投入、无动力、无生成的“三无”状态比较普遍。如果这个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那么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效将无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将难以达成。深入研究职校生学习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有效地应对策略和措施,就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是一项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二所中职学校及一所高职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340名中高职生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和问题;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确定可能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及其类型;然后,根据之前的调查研究编制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接着,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发展建议和应对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分别为个人因素、院校因素及社会因素(包含家庭因素)三大类;2)三所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为中等偏低水平;3)造成职校生学习动力水平不高的原因如下:个人因素方面,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普遍较差,选专业存在较大盲目性,学习目的层次偏低,未来职业定位模糊且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动性;院校因素方面,校企合作不充分,对学生职业性的培养力不足,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欠缺作为;社会因素方面,职校生社会就业环境仍不容乐观,家庭职业氛围对促进子女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的激励性不足,家长对子女的教养观存在功利化过浓的问题;4)根据回归分析,回归系数达到显着的变量共七个,依其解释变异量大小依次为“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有专业实践经历”、“理论实践衔接性满意度”、“生源类型”、“依据兴趣选择专业”、“专业”和“确定本专业方向的就业打算”。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笔者提出如下建议:要提升职校生学习动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着力,即宏观构建层面更需着眼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化和系统化发展,并大力改善职校生就业环境;微观教学育人层面更需关注学生个体持续和全面发展需要,并通过提升知识基础,推进深层学习、加强校企合作及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手段鼎力促进学生职业性生成。
王家好[7](2020)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将各级各类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向着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努力。然而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存在严重不均衡。尤其是在集中表现“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落后且不均衡的问题严重。由此,从“让职业教育成为带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角度思考:在国内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支持和国内外普职融通实践支持的背景下,如何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发挥合力作用;如何带动国家最边境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发挥国家教育整体发展的木桶效应;如何以普职融通为契机带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致力于在我国高中阶段双轨制的框架下,基于新教育公平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探寻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发展路径。具体来说是采用混合研究法,将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研究路线为:第一,通过查阅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相关政策文件、论文资料,了解民族地区边境县在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总体情况;第二,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县为例开展实地调研,对广西边境县的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当地高中阶段的普高和中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开展访谈,对当地中职和普高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当地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情况,提出问题并做出归因分析。第三,搜集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选取英国,日本,江苏,浙江温州第21中学,宁波北仑中学五个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第四,结合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整体情况、广西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和选取的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经验,构建适配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的特色普职融通路径。本研究由以下七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设计。研究背景缘起于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落后和普职融通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界定了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县域中职教育的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教育文献法,设计了普职融通访谈提纲,编制并检验了普职融通学生问卷。第二部分,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新方向。主要阐述在民族地区边境县开展普职融通的意义,包括呈现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的政策和实践依据,进一步分析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上的前景,最后概述了民族地区边境县在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面临的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保障机制上的挑战。第三部分,政策与实践——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举措。从政策支持和实践举措两个方面了解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情况,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9个省、自治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和普职融通的关注很少,且形式单一,多为综合中学形式。第四部分,调研与分析——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现状。详细调研广西A、B边境县教育局、学校、教师的做法和对普职融通的理解,以及当地学生对于开展普职融通的评价,得出边境县普高和中职学校曾经尝试开展的借普高办中职、综合中学形式的普职融通未取得成功,边境县教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认可普职融通但难以采取实际行动,边境县学生对普职融通需求较大的现状。第五部分,问题与原因——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分析。基于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在政策与实践上的了解,和广西2县调研资料,分析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出现的问题,表现在普职融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象单一和不贴切学生需求的问题,普职融通教学内容上缺乏教材与普职融通教育意识较弱的问题,以及普职融通保障机制上缺乏顶层设计的推进方案和普职学校未达成深度合作协议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民族地边境县对普职融通理念认识不到位、普职融通改革条件复杂、忽视普职融通长远综合效益、缺乏普职融通系统规划、脱离学生发展需求和缺失特色发展路径的规划的原因。第六部分,经验与启示——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研究对英国,日本,江苏,浙江温州第21中学,宁波北仑中学在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经验进行呈现,总结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微观或中观层面的亮点做法。第七部分,定位与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基于新教育公平和协同学理论的支撑,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的制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方案,注重学生整体发展和地区特色发展的路径,在政策、培养目标、办学方式、课程、工作组和宣传上进行定位。最后对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提出建议,从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到具体实施的教师进行规划,加强政府行为,重视学校行为,保障教师行为。研究通过增加路径的可操作性,明确各个层面的任务和分工,促进边境县政府发挥顶层设计的根基作用,边境学校发挥策划保障的主导作用,边境教师发挥教学开展的主体作用。
王明敏[8](2020)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展开,剖析“1+X”证书制度试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探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应对“1+X”证书制度带来的挑战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概括性的阐述“1+X”证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提出、研究意义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概况和研究思路,并针对本研究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内容对中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尝试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第三部分:调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访谈情况和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以“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作为现实支撑,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归因。第四部分: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总体思考,提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参考。
庞雅文[9](2020)在《大师工作室对中职贝雕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民族传统工艺面临人才缺失、工艺失传的危机。贝雕作为我国民族传统工艺,同样面临着贝雕工艺亟需传承,人才亟需培养的问题。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培养一批合格的中职贝雕人才是实现贝雕工艺传承、保护与创新的需要。随着国家规划将“学校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研究”以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这两大研究课题纳入全国民族教科研的重点研究领域文件的出台,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响应国家通过请大师进校园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等系列政策,挖掘本土特色民族工艺——贝雕,通过引入大师工作室及校企合作等形式进行产教融合,建构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优化培养中职贝雕人才的合作育人长效运行机制。通过近五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的中职贝雕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选取被列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广西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许承斌大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深入调研及参与教学实践等方法,总结以许承斌贝雕大师为主导的大师工作室培养中职贝雕人才在培养模式、教学资源、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以及在教学方式未能灵活运用、创新思维训练缺位、各方沟通有待完善层面存在问题,进而深入分析大师工作室培养中职贝雕人才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存在问题,从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进一步完善各方沟通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提高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中职贝雕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为贝雕传承奠定基础,以此作为一个范式,以期为其他中职学校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及培养相关中职艺术类人才提供借鉴,不断丰富此领域的研究。
王晴[10](2020)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劳教结合寄托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社会期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五年制高职作为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链,五年制高职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储备人才,其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创造性劳动行为等基本素养密切连着社会人才整体素质。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跨度为15岁至20岁之间,学生处于人生观念形成的“十字路口”,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仅能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坚定劳动精神,提升专业技能,而且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奉献力度,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劳动观念的走向。因此,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必要且重要。然而,五年制高职院校劳动观念教育存在宣传不到位、挖掘不充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加之学生家长“重智轻劳”,社会不良风气渲染,学生劳动观念不容乐观。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劳动观念”,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研究较为空白。摸清学生劳动观念的现状,利于职校对症下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本文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将劳动观念分为“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勇担义务”的劳动分工观、“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三个层面,其中职业观归属于劳动实践观层面,并以学生社会劳动关系认知作为其观念的补充,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505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学生的劳动观念及受教育意愿整体上呈现积极性、学生的劳动观念与现实行动存在一定的相斥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劳动观念两难性”;(2)在劳动观念的培养上,劳动实践利于加深劳动认知,学生劳动观念可塑性强,利于学校等各方实施劳动观念教育;(3)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四大层面,通过观念宣传与教育、学生劳动实践和学生主观调节等方式起作用,为职校开展劳动观念教育提供借鉴基础。根据已有发现,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借助多方平台,充分发挥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内深挖、外开源”,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大力宣传劳动,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巩固劳动观念;灵活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劳动实用”的认同感,承担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主要责任。此外,五年制高职院校还应联合家、社、生,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为重要基地,社会为拓展场域,学生主动端正观念的“四方联动”的劳动观念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为“爱国家、爱职业、爱劳动、爱创造”的高素质复合型劳动人才。
二、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与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逻辑意蕴 |
(一)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社会逻辑 |
(二)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逻辑 |
(三)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产业逻辑 |
二、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 |
(一)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
(二)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 |
三、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 |
(一)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设计的指向 |
(二)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框架构成 |
四、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 |
(一)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课程的实施路径 |
(二)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 |
(2)职校生就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院校职校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
1.1 重要性分析 |
1.2 具体作用 |
1.2.1 提高院校综合实力 |
1.2.2 推进社会协调发展 |
1.3 职校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
1.3.1 个人因素影响 |
1.3.2 家庭因素影响 |
1.3.3 学校因素影响 |
2 职业院校职校生涯发展教育培养现状分析 |
2.1 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 |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
2.3 实践平台建设的问题 |
3 职校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策略 |
3.1 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3.2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
3.3 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 |
3.4 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合 |
3.5 专业实践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融合 |
3.6 引入心理激励,完善学生职业规划 |
4 结语 |
(3)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所向: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所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
(二)实然之义:CTSOs在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发展中的典型作用 |
(三)现实困境: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组织建设的现实思考 |
二、概念界定 |
(一)学生组织 |
(二)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CTSOs)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概况及特点 |
一、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理论基础 |
(一)组织行为学理论 |
(二)学生发展理论 |
(三)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二、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律法基础 |
三、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历史溯源 |
(一)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萌芽发展 |
(二)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制度化 |
(三)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规模化 |
四、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特点 |
(一)规范性 |
(二)聚合性 |
(三)开放性 |
第二章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运行及保障 |
一、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运行 |
(一)组织职业竞赛活动 |
(二)举办专业发展项目 |
(三)进行社区服务项目 |
(四)开展生涯指导与咨询项目 |
二、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保障 |
(一)制度保障 |
(二)经费保障 |
(三)监管保障 |
第三章 以新泽西州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为案例分析 |
一、新泽西州CTSOS的发展现状 |
二、新泽西州CTSOS的财务状况 |
(一)关于CTSOs的账户要求 |
(二)关于CTSOs的年度预算、会费和费用 |
(三)CTSOs基金可以使用的范围 |
三、新泽西州CTSOS的组织结构和治理 |
(一)新泽西州CTSOs的主要构成及职责 |
(二)新泽西州 CTSOs 的组织章程和细则要求 |
(三)CTSOs 运行的要求 |
(四)CTSOs创建新分会的程序 |
四、新泽西州CTSOS解决争端的方式 |
五、新泽西州CTSOS的对外关系 |
第四章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现实回应 |
一、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对相关主体的促进作用 |
(一)参加CTSOs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二)参与CTSOs对教师、学校和社区的益处 |
二、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的发展困境 |
三、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发展困境的应对措施 |
第五章 借鉴与启示 |
一、健全制度框架,加强职业教育学生组织建设的规范性 |
二、建立保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学生组织发展的长效性 |
三、注重技能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组织的专业特色 |
四、开展生涯教育项目,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框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新时代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以广东省S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专业认同 |
1.3.2 化工类专业 |
1.3.3 中职学校 |
1.4 理论基础 |
1.4.1 帕森斯的职业选择理论 |
1.4.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
1.4.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 |
2 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2.1 调查设计 |
2.1.1 调查目标 |
2.1.2 调查内容 |
2.1.3 调查对象 |
2.1.4 调查工具 |
2.1.5 调查实施 |
2.1.6 数据处理 |
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2.1 学生基本情况 |
2.2.2 专业认同总体现状分析 |
2.2.3 各维度专业认同情况分析 |
3 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个人层面 |
3.1.1 个人报考动机与学习动机 |
3.1.2 个人学习经历与个人就业观 |
3.1.3 个人性格与心理素质 |
3.1.4 个人成就感与个人专业价值观 |
3.2 学校层面 |
3.2.1 课程设置 |
3.2.2 学习氛围 |
3.2.3 师资专业结构 |
3.3 社会层面 |
3.3.1 国家政策与支持 |
3.3.2 社会评价 |
3.3.3 就业前景 |
3.4 其他层面 |
4 提高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相关策略 |
4.1 个人层面 |
4.1.1 明确自身兴趣,理性报考专业 |
4.1.2 开阔行业思维,规划专业发展 |
4.1.3 努力自我完善,提高心理素质 |
4.2 学校层面 |
4.2.1 强化专业建设,突显课程特色 |
4.2.2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水平 |
4.2.3 加强学生管理,激发学习兴趣 |
4.2.4 融合思政教育,强化心理引导 |
4.3 社会层面 |
4.4 其他层面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5)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 ——以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政策的要求 |
(二)现实的需要 |
二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 文献综述 |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研究 |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家庭教育指导的情况调查 |
一 调查方案设计 |
二 调查实施 |
三 调查结果 |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
(二)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看法 |
(三)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 |
第三章 教师指导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指导存在的问题 |
(一)认知能力较弱:指导频率较低 |
(二)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指导内容狭隘 |
(三)沟通能力较弱:指导缺乏针对性 |
(四)协调能力较弱:指导方式单一 |
二 原因分析 |
(一)政策保障不健全 |
(二)学校组织管理体系欠缺 |
(三)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
(四)家长缺乏自我教育意识 |
第四章 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建议 |
一 完善政府保障机制 |
(一)推进相关立法,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 |
(二)加大经费投入 |
(三)推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 |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
二 健全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
(一)构建合理的组织构架 |
(二)健全师资队伍 |
(三)促进指导的多元化 |
三 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
(二)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6)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学习动力内涵的研究 |
2.2 学习动力类型与结构的研究 |
2.3 影响学习动力的基本理论和因素的研究 |
2.3.1 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
2.3.2 学习动力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学习动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
2.5 现有研究评述 |
2.5.1 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研究较少 |
2.5.2 针对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职校生问题研究较少 |
2.6 关键概念界定 |
2.6.1 学习动力 |
2.6.2 职业院校学生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4.1 研究思路 |
3.4.2 研究方法 |
3.5 研究工具 |
3.5.1 调查问卷设计的政策依据 |
3.5.2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
3.5.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5.4 调查问卷的合成 |
3.5.5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
3.5.6 访谈提纲设计 |
3.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章 调查数据分析 |
4.1 调查实施情况 |
4.2 学习动力总体情况分析 |
4.2.1 学习动力总体分布情况 |
4.2.2 学习动力均值与理论中值的差异性分析 |
4.2.3 学习动力层次分布情况 |
4.3 学习动力的差异性分析 |
4.3.1 学习动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2 学习动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3 学习动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4 学习动力在有无专业实践经历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5 学习动力在生源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6 学习动力在父母外出打工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7 学习动力在父母职业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8 学习动力在专业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9 学习动力在课外学习与活动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10 学习动力在人际关系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11 学习动力在职校的社会认可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12 学习动力在本专业预期就业满意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13 学习动力在院校激励因素满意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4.4 学习动力的相关性分析 |
4.4.1 学习动力与选专业主要考虑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4.2 学习动力与学习目的的相关性分析 |
4.4.3 学习动力与未来就业打算的相关性分析 |
4.4.4 学习动力与家长对子女选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5 学习动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4.6 调查结果讨论 |
4.6.1 人口学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
4.6.2 个人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
4.6.3 院校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
4.6.4 社会因素(包含家庭因素)各变量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职校生学习动力现状 |
5.1.2 学习动力的影响因素 |
5.1.3 职校生学习动力不强的成因讨论与分析 |
5.2 发展建议 |
5.2.1 宏观构建层面更需着眼于职业教育持续化和系统化发展。 |
5.2.2 微观育人层面更需着力于学生个体持续和全面发展 |
5.2.3 微观教学层面更需致力于学生职业性生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落后 |
2.普职融通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3.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未找到合适的普职融通路径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关于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研究 |
2.国外关于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研究 |
3.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普职融通 |
2.民族地区边境县 |
3.县域中职教育 |
(五)理论基础 |
1.新教育公平理论 |
2.协同学理论 |
(六)研究方法与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工具 |
一、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新方向 |
(一)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推行依据 |
1.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
2.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支持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发展前景 |
1.发展方向——助力民族地区边境县有限普、职资源的整合 |
2.发展水平——推动国家层面普、职教育协调发展 |
3.发展规模——促进民族地区边境县区域整体特色发展 |
(三)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面临的挑战 |
1.构建以人为本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培养目标的挑战 |
2.创建本土化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教学内容的挑战 |
3.搭建健全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保障机制的挑战 |
二、政策与实践——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举措 |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
1.有普职融通政策的边境县地区 |
2.无普职融通政策的边境县地区 |
3.小结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举措 |
1.借普高办中职 |
2.普职共存综合中学 |
3.小结 |
三、调研与分析——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现状 |
(一)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情况 |
1.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校概况 |
2.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体验 |
(二)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调研情况 |
1.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校层面普职融通的开展 |
2.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师层面普职融通的认识 |
3.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生层面普职融通的评价 |
4.小结 |
四、问题与原因——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分析 |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存在的问题 |
1.普职融通培养目标层面 |
2.普职融通教学内容层面 |
3.普职融通保障机制层面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原因分析 |
1.对普职融通理念认识不到位 |
2.普职融通改革的基础环境复杂 |
3.忽视普职融通的长远综合效益 |
4.缺乏系统的普职融通规划 |
5.脱离学生普职融通的发展需求 |
6.未能结合地区特色进行普职融通路径规划 |
五、经验与启示——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
(一)国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
1.英国高中普职融通情况 |
2.日本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情况 |
3.小结 |
(二)国内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
1.江苏综合高中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
2.温州市第21中学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
3.宁波北仑中学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
4.小结 |
六、定位与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 |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路径定位 |
1.系统全面制定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
2.全程兼顾组建普职融通的工作小组 |
3.全员参与规划普职融通的培养目标 |
4.因地制宜开创独立且融通的办学方式 |
5.联合资源开发多重需求的普职融通课程 |
6.广泛深入开展普职融通的政策宣传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路径构建 |
1.边境县政府发挥普职融通顶层设计的根基作用 |
2.边境县学校发挥普职融通策划推进的主导作用 |
3.边境县教师发挥普职融通教学开发的主体作用 |
七、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
二、“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
二、教学改革 |
三、“1+X”证书制度 |
第二章 “1+X”证书制度试点及其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第一节 “1+X”证书制度试点的推出、内涵及其特征 |
一、“1+X”证书制度试点的推出及内涵 |
二、“1+X”证书制度试点的特征 |
第二节 “1+X”证书制度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
一、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
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
三、促进产教融合的实现 |
第三节 “1+X”证书制度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一、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标准相嵌合 |
二、实现多样化学习和教学资源共享 |
三、教学过程注重真实工作情境 |
四、教学评价注重学习成果导向 |
第三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中职Z学校的调研 |
第一节 Z学校与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一、Z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
二、Z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Z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结果 |
一、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二、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第三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层面分析 |
二、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因素层面分析 |
第四章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
第一节 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标准 |
一、以“职业为导向”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
二、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标准 |
第二节 课证嵌合,实现教学实施过程的优化 |
一、教学内容:以“X”证书为导向,实现课证融合 |
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 |
三、教学评价:重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
第三节 师生共同发展,适应“1+X”证书制度改革需求 |
一、教师要洞悉“1+X”证书制度,实现专业成长 |
二、学生要强化专业能力,走向全面、可持续发展 |
三、创设深层次合作模式,建立学分银行 |
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
附录2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9)大师工作室对中职贝雕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需要 |
2.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3.广西北海贝雕传承与中职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大师工作室的相关研究 |
2.贝雕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大师工作室 |
2.中职贝雕人才 |
二、大师工作室贝雕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系统组织理论 |
三、大师工作室参与中职贝雕人才培养的现状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及内容 |
3.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
(三)调查结果 |
1.取得成效 |
2.存在问题 |
四、大师工作室对中职贝雕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学方式影响 |
1.层级式师徒制的教学方式 |
2.未能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
(二)育人模式影响 |
1.校企双元育人,岗位培养 |
2.职普相互渗透,岗位体验 |
(三)课程及评价体系影响 |
1.灵活的课程内容 |
2.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缺位 |
3.多主体多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
(四)教学资源影响 |
1.优势互补的双师师资 |
2.完善的实景育人车间设备 |
3.针对性的贝雕校本教材 |
(五)运行机制影响 |
1.结构功能分工明确 |
2.各方沟通仍待完善 |
(六)工匠精神影响 |
1.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
2.创新务实的职业道德 |
3.勤恳实干的职业能力 |
五、大师工作室对中职贝雕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
(一)灵活转变教学方式 |
1.加强双师融合交流,提高教学 |
2.利用教学信息化手段,革新教学 |
(二)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
1.增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
2.鼓励师生创新实践“新贝雕” |
(三)进一步完善各方沟通 |
1.加强部门衔接,搭建信息沟通渠道 |
2.完善管理制度,保障顺利运行 |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价值和理由 |
(一)促进核心素养体系下人才素质的提升 |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处于劳动观念养成的“关键期” |
(三)丰富劳动观念教育理论的内容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对于该选题的相关研究 |
(二)国际对于该选题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相关概念 |
(一)劳动 |
(二)五年制高职 |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 |
(四)劳动教育 |
(五)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维度建构及验证 |
一、观念理论模型 |
(一)研究观念的理论模型 |
(二)劳动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模型 |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模型 |
二、问卷的编制及试测、实测基本情况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试测结果分析 |
(三)实测结果分析 |
(四)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分工观、劳动实践观两两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现状 |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现状的描述统计 |
(一)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
(二)劳动分工观的现状 |
(三)劳动实践观的现状 |
(四)劳动社会关系 |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教育现状的描述统计 |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 |
(二)学校劳动观念教育及学生受教育意愿的现状 |
(三)学校的劳动存在形式 |
(四)学校教师对劳动相关内容的讲授 |
三、不同组别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差异比较 |
(一)基本信息在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上的差异分析 |
(二)家长对子女劳动的不同态度在学生劳动观念上存在显着差异 |
(三)学校劳动及劳动观念教育形式与学生劳动观念各层面的相关分析 |
(四)学生认为自身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
四、问卷调查对象的劳动观念形成影响因素 |
第三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现状的案例补充 |
一、案例研究的作用 |
二、访谈提纲与样本 |
(一)访谈提纲的编制 |
(二)样本的选取 |
三、访谈对象劳动观念现状的概述 |
(一)劳动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
(二)劳动分工观的现状分析 |
(三)劳动实践观的现状分析 |
(四)社会劳动关系 |
(五)职业体验的感悟 |
四、访谈对象的劳动观念教育及受教育意愿的现状分析 |
五、访谈对象的劳动观念形成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调查结论 |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特点与培养优势 |
(一)学生的劳动观念及受教育意愿整体上呈现积极性 |
(二)学生的劳动观念与现实行动存在一定的相斥性 |
(三)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劳动观念两难性” |
(四)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具有实践性、可塑性 |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影响因素模型 |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影响因素的独特性 |
(三)劳动观念影响因素的主要作用方式 |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劳动观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家庭劳动观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社会氛围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培育策略探究 |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以劳动观念为本的理论认知 |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新时代系列劳动观念” |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教育的路径 |
(一)劳动观念教育的主要阵地:职校 |
(二)劳动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家庭 |
(三)劳动观念教育的拓展场域:社会 |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护卫队” |
(一)家、校、社、生四方联动 |
(二)劳动基地的建设,可选择性的劳动材料 |
(三)落实大中小一体化劳动观念教育体系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问卷与访谈提纲及结果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与实施路径[J]. 周如俊. 教育科学论坛, 2021(33)
- [2]职校生就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策略分析[J]. 苏珺. 知识文库, 2021(16)
- [3]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研究[D]. 董静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新时代中职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以广东省S职校为例[D]. 余小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 ——以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例[D]. 李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湘西少数民族聚集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研究[D]. 侯岷炎. 南昌大学, 2020(03)
- [7]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D]. 王家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王明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大师工作室对中职贝雕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庞雅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晴.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