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双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双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

一、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双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柳如眉[1](2019)在《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市场投资,主要包括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等内容,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以其独特的特征和规律,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浓厚兴趣,近年来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中国新兴金融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为了更清晰理解本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先回顾一下资产配置的金融数学模型。假设一个金融账户中存有一笔资金——养老保险基金,它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并获得投资收益。金融市场有n种投资工具可供选择,集合为X={x1,x2,...,nx},资产配置到各种投资工具中的权重向量为w=(w1,w2,...,wn),资产的增值和安全等需求用数学函数s(w)来表示,养老保险基金的最优投资组合表示为w*=argmins(w)。本文所研究的正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及其回报问题。根据问题域,本文主要研究和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本文将经典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和风险收益投资组合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构建了新兴市场条件下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最优投资组合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局域搜索算法和门槛接受算法等方法研究和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线性和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第二,在投资组合模型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现实数据,重点研究了股票和债券两种投资工具的回报率和市场波动率变化。根据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股票投资回报率较高,但市场波动率也相应较大;而债券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投资工具,但其回报率显着低于股票的回报率。根据投资组合模型和对股票—债券投资组合比例的实证分析,目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应低于30%,而投资债券的比例却没有这种限制。在股票投资组合模型中,利用风险收益比(Rachev比率)作为目标函数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各行业的股票权重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和金融业处于领先地位。第三,根据底线安全特性,本文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利用风险价值(VaR)和预期损失(ES)两种工具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进行风险测度;其次,研究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动态最优风险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控制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市场投资的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的演化过程及规律进行了实证模拟;最后,根据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动态最优资产配置模型,提出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动态最优资产配置的理论表达式,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动态最优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解释。本文除在有限市场理论假说基础上提出新兴市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选择理论的理论观点创新外,上述三部分研究内容也可视为本文的重要创新点。政策的限制和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导致本文的研究存在某种局限性,例如,养老保险基金的海外投资限制、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样本数据缺失等,但本文的模型和研究结论总体上还是可靠和令人信服的。此外,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发现,例如,中国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及其波动性可以根据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基于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和方法可以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进行动态最优资产配置,等等,这些新发现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刘威[2](2018)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城乡居保”)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城保”)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不仅补齐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范围的短板,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是将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城保和城乡居保的制度模式统一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实现了三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二是创造性的采取了不同于城保的“非缴费型”筹资模式,将各级政府财政补贴作为基础养老金的唯一资金来源,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三是“非缴费型”制度模式的采用不仅明确了社会保险是公民的基本保障权利,而且也预示着国民养老金将是我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但必须注意到的是,作为“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公共财政对城乡居保的补贴力度和支出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居保的可持续性,同时还影响到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对城乡居保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及财政负担水平的测算,模拟不同政策目标下影响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各类变量及其对财政负担水平的影响程度,以期通过模拟与完善包括参保机制、缴费机制、待遇调整机制、长寿风险控制机制在内的城乡居保运行机制,确保城乡居保公共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并为该项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在定性研究方面,本文系统梳理了城乡居保的理论基础,并剖析城乡居保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本文将城乡居保理论基础分为城乡居保制度理论和城乡居保可持续性理论两个层面。城乡居保制度理论主要从公共养老金理论、非缴费型养老金理论和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养老金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城乡居保可持续性理论主要从偿付能力理论、城乡居保制度可持续性理论、城乡居保财政支出可持续性理论三方面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本文分别通过与新农保、城居保和城保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城乡居保的七个制度特点;然后从参保人数、缴费档次选择、待遇领取人数、人均养老金水平、基金收支状况、经办机构设置情况和财政补贴情况等方面分析目前的实施情况,本文发现城乡居保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参保率低且倾向于较低档次参保,个人账户基金短缺,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给付水平差距明显且衔接机制有待完善,统筹层次低,福利性强而保险性弱,地区不公平和财政补贴激励效果有限等。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通过构建城乡居保精算模型和城乡居保参保人口预测模型,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城乡居保公共财政支出规模预测,城乡居保财政补贴模式对财政负担水平和平均替代率的影响,以及城乡居保运行机制对财政负担水平和平均替代率的影响。首先,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别编制男性、女性以及综合的城乡居民生命表,然后从城乡居民个体视角和整体视角,模拟了现行政策下城乡居保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弹性。预测结果显示:第一,在不同缴费档次下,个人账户均出现基金缺口,且随着缴费档次的提高,基金缺口的规模将不断扩大。第二,从弹性的角度来看,选择600元缴费档次时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的增长弹性最小(0.92),即养老金平均替代率每提高1%带来的基金缺口增长率最小,“性价比”最高。第三,将中央财政的基础养老金补贴和地方财政的个人账户缴费补贴考虑在内,随着缴费档次的提高,预测期内(2014-2058年)财政负担总规模不断增加。其次,基于现行政策规定,通过测算养老金精算价值,本文在养老金财政负担水平(养老金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与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调整财政补贴模式观测二者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第一,2014-2020年中央财政补贴规模不断增加,中央财政负担在2.5%-2.8%的区间范围内震荡(基于全民参保和持续缴费假定);按照缴费补贴30-60元区间的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同期地方财政负担介于0.4%-0.6%的区间范围内;中央和地方整体财政负担介于1.35%-1.60%的区间范围内,平均值为1.47%。第二,以个人选择100元缴费档次、地方财政向个人账户配套补贴30元为例,“标准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水平为796元/年,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稳定在7%左右。第三,以2018年为例,从个体角度看,城乡居保30元/年的缴费补贴处于高弹性区间,“标准人”、男性和女性的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的养老金替代率弹性分别为30.37、26.15和36.32;从整体角度看,财政负担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弹性始终随着个人账户缴费补贴的增加而下降,且在缴费补贴达到300元左右时逐渐趋于平缓(降至10左右);理论上,个人账户缴费补贴达到476元/年时,基础养老金补贴为0,可行区域内弹性值达到最小,但同时意味着财政负担水平的急剧增加,因此财政补贴模式的调整必须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最后,通过对城乡居保的参保机制、缴费机制、待遇调整机制和长寿风险控制机制的适当调整,模拟其对城乡居保财政负担水平和平均替代率的影响及其变动关系。在参保机制方面,起始参保年龄可维持现行办法规定的16岁不变,即接受9年义务教育之后即可参保;领取养老金年龄应与城保的延迟退休政策保持一致;在缴费密度方面给予适当鼓励即可,不必作为未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发展的工作重心。在缴费机制方面,本文证明600元缴费档次时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的增长弹性最小,可被视为“性价比”最高的缴费档次;同时进一步验证,当个人账户缴费补贴达到300元左右时,随个人账户补贴额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财政负担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弹性逐渐趋于平缓,成为“性价比”最高的财政补贴模式。在待遇调整机制方面,本文认为消费价格指数和城保当前的待遇调整水平(2018年已降至5.5%)对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比例参考性和可行性较强;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调整只需保证未来个人账户养老金现金流的现值与退休时点的计发水平保持一致即可,实现精算视角下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平衡。在长寿风险控制机制方面,本文认为当个人账户累存基金发放完毕以后,应停止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当个别参保居民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前死亡时,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得到的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的返还,应只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地方政府的缴费补贴应予以扣除,用于充实统筹账户。结论部分,本文在总结城乡居保定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城乡居保的定性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乡居保的政策建议。

金赟[3](2017)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养老金作为重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是民众的“养命钱”,投资管理需要保障其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我国现阶段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配置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尽管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但收益率较低。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造成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导致个人账户亏空日益严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陷入越来越难以达到精算平衡的困境,其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虽然相关政策正在逐渐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但基于中长期考虑,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已有文献对养老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均值-方差框架下和效用框架下的探索,其中均值-方差框架下的模型产生较早,具备详实的学理渊源,因而运用广泛,而效用框架下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虽然产生较晚,但参数设置更为灵活,便于进行实证研究。鉴于两种框架下的模型各有其显着优点,本文将分别基于两种框架、侧重不同方面,相互补充、印证,对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在结构上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展开。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对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背景进行研究,包括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革研究、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政策研究。在文献整理与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构筑适用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型,并进行拓展与完善。本文在均值-方差的框架下建立了考虑连续时间、不完全市场和学习效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在实证研究中,为获得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险精算数据,本文先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现金流和负债进行测算。基于对各年度职工人数和工资水平的估算,得出2010-2030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现金流平衡;在对负债测算中,根据现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负债精算模型,进而对模型中各个参数进行分析并测算出2010年末在不同参数假设下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债。对现金流和负债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不抵债的情况十分严重,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已然迫在眉睫。在均值-方差框架下,本文基于Hoevenaarsetal.(2007)所建立的考虑投资周期的跨期资产配置模型,从单期资产配置和长短期资产配置角度,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首先,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者投资风险偏好越低,单期资产配置策略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随之减小,股票和债券的配置比例下降,存款配置比例则逐渐升高,这符合一般资产配置的投资逻辑;其次,在风险偏好一定的情况下,投资期限越长,能够获得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和标准差也越高。总体而言,当基金管理者对风险的容忍度较低时,短周期的资产配置策略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而随着风险容忍度或对高收益需求度增加,必须采用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才能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获取更高收益。在效用框架下,本文基于Kouwenberg(2001)所建立的考虑政府管理成本和兑付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通过随机规划模拟的方法对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进行研究。该研究发现:首先,当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比率极低,为了提高期末目标资金比率,需要采用最积极的资产配置策略;其次,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兑付风险极高,兑付风险随着期末目标资金比率升高而降低;再次,管理者要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资金比率、降低兑付风险,必须提高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突破固有框架,基于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重新构筑精算模型,更好地还原现实状况,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现金流动态平衡进行测算,与以往方法相比更为审慎、科学;第二,在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负债进行测算,测算结果与以往相比更为贴近实际情况;第三,通过对国外前沿理论的选择性引入和改进,首次搭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含纳均值-方差框架下的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效用框架下的资产负债管理,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逻辑体系;第四,在对均值-方差框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在Zhang(2014)和袁子甲和李仲飞(2010)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考虑非完全市场和学习效用的连续时间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第五,在对效用框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证研究中,结合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情况和Boender(1997)的固定混合效应模型,模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贡献率动态过程,并据此进行实证研究。

吴奇[4](2015)在《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养老金股市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股市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控制,鉴于养老金对风险的敏感性以及股市风险的复杂性,必须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才能达到养老金既增值又安全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相关问题,系统的构建了包括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的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整体层面,本文对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明晰整个体系的基本原理、构建原则和目标规划等,有助于对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对投资的直接风险控制,本文采用对传统风控模型的修正使其符合我国养老金风险控制的需要,对VG方法和GARCH方法分别进行了实证前测,对最终的VG-GARCH-c VAR模型的风险控制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本文提出将压力测试与VG-GARCH-c VAR模型相结合以弥补VAR无法计量尾部风险的弱点,形成双行风险控制模型。对对投资的直接风险控制,本文给出了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对间接风险的有效控制。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通过顶层设计系统的设计了针对养老金投资股市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体系,强调了风险控制设计的系统性,完整的反映了股市投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第二,改进直接风险的控制技术。结合养老金股市投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高、对安全性的敏感度强等特征,深入分析了传统VAR模型的不足,在更多维度上挖掘VAR模型和养老金特性的匹配性问题,对传统VAR模型进行调整和发展,使之更适合我国股市的特点。同时使用实证数据对改进后的风控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第三,提出将压力测试和修正后的VG-GARCH-c VAR模型相结合构成双行风险控制体系,对压力测试方法在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第四,构建了间接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框架。本研究通过构建间接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框架,为控制间接风险提供了操作性强的预警规避思路和方法。

刘婕[5](2014)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体系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简称养老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简称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组成,全国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以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为辅助的三支柱制度框架。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虽然累计结存余额逐年增大但投资收益较低,按照专家郑秉文的说法,从2001年至2011年间中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近6000亿元。因此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参与市场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然而选取何种方式投资这笔“养老钱”,都要将安全性必须作为投资考虑的首要因素。指数化投资作为一种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收益作为笔者研究的主题。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策略,此种策略是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理论基础与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进行关联,进而描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原则,分析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具备的现有条件,以及从养老金指数化投资在国外取得的有效性和我国指数投资取得的收益得出“适用”的结论,并说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已具备改革进展和法律基础、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宏观经济的发展基础、内外部监督的基础等。最后,说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约束条件,并提出在法律、投资管理人、政府以及其他方面的对策建议。

刘雨林[6](2014)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目标是在可允许的风险下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处理不确定性。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均将研究中涉及的不确定性视为随机性来处理,然而,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证券市场中的模糊不确定性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模糊理论及可信性理论随之发展起来,并被运用到投资组合模型的研究建立当中。但模糊性理论和可信性理论在描述投资的主观预期收益时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清华大学刘宝碇教授在2007年提出了不确定测度,进而建立起了一套不确定性理论。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了投资分析中。本文利用不确定理论进行了不确定环境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的研究。首先,本文在不确定理论的框架下,考虑到养老基金投资时其安全性是首要的准则,针对无风险资产收益为保障整体投资组合达到预定收益目标值所起的类似安全防护网的作用,提出了无风险保障系数(Risk-free protection index,RFPI)。无风险保障系数可以度量在一定置信水平下,无风险资产收益为投资组合面临的损失所提供的保障程度,因此可以衡量无风险资产收益对风险资产收益所起的保护作用。进而,本文分别建立了基于无风险保障系数的不确定投资组合模型和双目标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并给出各自的具体计算步骤。随后,对模型进行了熵优化。每个投资组合模型既考虑到了投资组合整体收益的波动情况,又可以在一定水平的无风险资产收益保障的作用之上最大化投资期望收益,这为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并归纳了养老保险基金无风险保障系数投资组合模型的规律,具体如下:(1)随着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增大,投资于无风险资产的比例将随之提高。(2)随着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增大,投资组合的总体期望收益率将逐渐下降。(3)随着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增大,投资组合的总体不确定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 in Uncertainty,VaRU)将逐渐减小。(4)随着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增大,方差最初稳定在临界值处,但当风险保障系数继续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方差将逐渐降低。此外,通过与不加入无风险保障系数的模型进行比较,发现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在风险厌恶程度较高时可以得出更好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适用性。

李红浪[7](2013)在《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保基金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对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基本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带来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压力也越来越大,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系统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在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基金被挪用的丑闻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社会保险基金面临着重大的支付危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为解决基金缺口以及实现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是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利率变动、金融危机以及通货膨胀的冲击,使社会保险基金面临购买力下降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资产不断贬值的风险。当前,中国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由于受到中国法律法规多方面的限制以及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影响,其基金的投资运营效果不佳,投资回报水平较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居民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广大学者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针对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问题,认为,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投资运营可以帮助社会保险基金实现成立的最初目标,相反,倘若社会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上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则会给资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极易造成社会动荡。因此,系统考察中国国情和体制特点,借鉴成熟的国际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问题,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立足于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从系统的角度探究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的整体运行。分别从投资运营现状、发展历程、投资的配套条件、方式和模式的选择以及风险控制与监管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并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了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的相关理论。其中,对机制内涵进行说明,认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为主体而形成的包括基金运营的现状、配套条件、方式、模式以及监管在内的有机联系。机制内部各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机制内各部分需各司其职的同时,统一协调才可以达到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最佳效果。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相关理论涉及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投资组合CAPM模型理论。社保基金本身的管理和投资的管理往往是分开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即社保基金和托管人之间出现了委托—代理问题,其中,关键在于规避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以及怎样正确选择社保基金管理人与托管人。投资组合CAPM模型理论则意在说明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风险。其次,本文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以及投资运营机制实现所需要的配套条件。目前,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基金存在严重的缺口;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缺乏健康的制度环境;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单一过于保守;基金运营投资收益低;社保基金管理主体职能软化,基金运营缺乏有效监管;养老金投资风险管理水平低,风险管理能力较差等。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的实现还依赖一定的配套条件,比如完善的法律环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金融产品的创新等。所以,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顺畅进行,需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发展及现状,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第三,本文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方式以及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可以选择的渠道有很多,但任何投资都应当考虑到风险,而避免风险最好的办法是,选择更多的投资工具,将资金投放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品种上。因此,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成为了必然。整体上,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仍应以“数量限制”为核心作为基本投资要求,具体可以采取固定比例投资策略以及变动比率投资策略。在投资模式的选择上,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整体上实行适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同时依据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具有不同的作用与性质从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社会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在全社会范围内调剂使用,基金结余少,保值增值压力小,流动性高,所以采取政府集中管理的社会保障模式;而对于个人账户,它采用完全积累的方式筹集,基金积累时间长,保值增值的压力大,所以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基础之上,采用委托运营的管理模式。第四,本文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风险控制与监管。投资就会有风险,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着通货膨胀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系统性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由于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成立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尚不成熟和完善,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对社会保险基金稳定运营以及整个社会保障目标实现造成重大的影响,关系着所有人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针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控制要关注于委托-代理和金融创新的新方法及新经验,但也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建立和完善起有效的激励-约束规则,以便有效利用委托-代理模式帮助实现基金投资运营的理想目标。可以分别从委托人角度以及代理人角度找出应对基金投资管理托管的策略,社会保险基金委托方可以通过建立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者以税收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改进委托-代理关系;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代理方则要在投资机制,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托管机构薪酬,信用等级等制度上进行组织和完善。另外,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也是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现状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可以将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从数量限制的监管模式逐步过渡到审慎性的监管模式。属于公共性的第一支柱社会保险基金要进行最严格的数量限制模式,保证及时足额的支付当期社会保险基金,属于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社会保险基金则可以慢慢放宽限制程度,以基金的增值为主要目标。同时,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规则,立足中国实际,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经验,立足长远,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找出适合中国实际需求的系统的监管体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的对策。要优化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所依赖的法律环境,不断进行调整与细化,加快外部法律环境的建设,提高其立法水平,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在各个环节有法所依。要进行投资方式上的创新,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除了保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外,要在特种国债、基础建设、海外市场以及绿色投资这几个方面进行关注和深入挖掘。要理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体制,将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开进行管理,其中社会统筹基金实行国家集中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私营竞争型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队伍以及独立的纵向监管体系,保障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顺利实现。要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基金投资机构的监管:制订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社会化监督、改善内部治理结构等,同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警制度以及风险补偿制度等。

史天娇[8](2012)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风险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总额的扩大,金融市场日渐成熟,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投资目标要求投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如何处理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适当的风险测度方式成为其合理预测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必要条件。本论文从养老保险基金的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风险,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风险概述了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模型,具体包括均值-方差模型、均值-风险价值模型(VaR)模型、均值-条件风险价值(CVaR)模型和均值-条件风险跌幅(CDaR)模型,通过介绍其概念和性质,阐述了其各自作为风险度量方法的优缺点,并推导出了基于上述各种风险度量方法的最优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其次,在实证分析上,本文选取2011年度社保基金投资持股市值居前十位的股票作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其方差、VaR、CVaR和CDaR并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各种风险度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通过国外相关使用方法的借鉴,初步探寻出CDaR方法是更加适合我国的风险测度指标。随后本文根据R.T Rockafellar和S.Uryasev的优化算法构造的以条件风险跌幅(CDaR)度量风险的投资组合的优化模型,用Matlab科学计算软件进行了优化计算,得到了该组合的最优投资权重。论文的最后一部分针对前文的论述及实证进行了总结,得出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多元化配置的风险测度方式的选择,并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及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俞慧君[9](2012)在《中国基本养老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基于多阶段随机规划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养老金制度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作为保障、改善和提高国家公民退休后生活水平的公共政策,是一项基本的国家制度。自1891年世界上第一个养老金制度在德国建立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养老金制度的相关研究就从未间断,不仅是因为其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影响,更是因为世界各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随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而逐年增加的养老金支付,较早离开工作岗位的人数增多,以及为避免高通胀而采用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等因素,都使得各国、各种形态的养老金制度正在遭受严峻的考验,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养老金制度自1951年建立,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遭遇了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多次变革后,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建立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已由完全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制。然而隐性债务的日渐显化、统筹层次低、养老基金调剂与平衡困难、单一的投资渠道、基本养老金保值增值难以实现、养老金支付未体现完善的指数化调整规则等等养老金制度运行当中的窘境,都迫使我们寻找能够真正解决养老金运行困境,又能保障现行制度效率和持续性的对策。本文通过对中国基本养老金制度变迁的历史以及基本养老金运营现状进行深入地分析,在评述了不同学者针对基本养老金面临支付危机提出的解决路径后,认为基本养老金保值增值是目前养老金制度下最为可行的战略与对策,并选择以基本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路径作为本文的切入点和分析视角,提出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国家基本养老金运营管理机构是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制度保障,资产负债管理是全面实现基本养老金目标的战略管理基础,构建多阶段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是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最优选择。本文综合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数理建模、计量建模、精算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数量研究方法。具体来说,采用保险精算方法测算了未来中国基本养老金支付状况;利用计量建模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上资产收益率的时间趋势情况,结合并借鉴目前国际上推崇的,养老金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沿方法,通过经济数理建模,为中国基本养老金构建了多阶段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为了更好、更科学、更全面的进行模型实证分析,本文特别选取了三个分析阶段进行实证,第一阶段2006—2008年证券市场比较繁荣的时期,第二阶段2009—2011年证券市场萧条的时期,第三个阶段2012—2013年未来时期,前两个阶段的实证分析属于模拟分析,第三个阶段属于预测分析。对于隐性债务承担主体分别考虑了基本养老金自己增值负担和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对于应对未来出现的基金支付缺口,采用了等额年金法和永续年金法两种方法,在对养老金支付指数化调整的分析上,考虑了完全指数化,50%指数化和完全不指数化调整的三种情况。通过在各阶段内进行模型求解分析以及前两阶段模型求解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基本养老金参与资本市场进行股票投资,无论在证券市场繁荣时期还是证券市场萧条时期,基金的综合收益率都高于现行的投资方法,而且优化模型可以在证券市场行情不好时,对不同资产类型的配置进行自行优化,基本养老金缴费率的大小受到基本养老金是否考虑隐性债务、未来支付缺口、国家财政是否负担隐性债务以及养老金支付是否指数化调整的影响。通过模型改进,将参保人对缴费率变化的偏好加入模型,进行模型实证发现,中国基本养老金参与资本市场,在现行缴费率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每年按照工资增长率进行完全指数化支付调整,并建立稳定、规则的养老金支付调整政策。另外,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育成熟,降低缴费率与国际接轨也是完全可行且必要的。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建立国家基本养老金运营机构、政府应该策略性分担养老金隐性债务、建立稳定的指数化支付调整规则、允许养老基金参与资本市场,拓宽养老基金投资品种,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建立养老基金风险监管机制等政策建议。

高瑒[10](2012)在《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稳定和安全的维系机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减震阀”和“安全网”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必须有资金作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就是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保障和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基金制度建立以及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效果以及社会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趋严峻,社会保障制度压力增加,财务危机、支付危机逐渐显现。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管理增效已成为社会保障领域最重要的前沿课题。本文试图在这一大背景下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相关理论,界定了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其次,本文分析了德国、美国和新加坡等三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概况及其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实践,总结了其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启示。第三,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概况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支付、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阐述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的思想框架,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过程中筹集机制、运营机制、支付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的优化方案以及这些机制之间的耦合,指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所需要的保障措施和辅助措施。本文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的系统性设计方案,指出应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覆盖范围;全国及各地应根据物价水平动态调整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办法;填补公共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职工账户的资金应由财政提供;在找到社会保障基金与资产证券化获取收益和规避风险的结合点后,可以适当放开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限制;应在社会保障基金运行过程中引入风险预算管理;应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和各地区层次,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专业化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框架。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社会保障基金不断变革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系统性研究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的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双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双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保险基金
        2.1.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2.1.3 风险规避
        2.1.4 资产配置
        2.1.5 投资组合
        2.1.6 回报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理论
        2.2.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理论
        2.2.3 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理论
    2.3 新兴市场条件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选择理论
        2.3.1 有限市场理论假说
        2.3.2 新兴市场条件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策略
第3章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现状分析
    3.1 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与投资需求
        3.1.1 养老保险基金规模
        3.1.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制度需求
        3.1.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市场需求
    3.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现状与评价
        3.2.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现状
        3.2.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现状评价
    3.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偏低的成因与后果
        3.3.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偏低的成因
        3.3.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偏低的后果
第4章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模型及最优化分析
    4.1 经典均值方差模型
        4.1.1 最小方差投资组合
        4.1.2 切线资产投资组合
        4.1.3 投资组合最优化模型
    4.2 基于假设检验的投资组合模型
    4.3 风险收益模型及投资组合最优化分析
第5章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实证分析
    5.1 国债和股票投资工具的回报率分析
        5.1.1 国债回报率统计分析
        5.1.2 股票回报率统计分析
    5.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率及配比分析
        5.2.1 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投资组合回报率
        5.2.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配比实证分析
    5.3 基于风险收益模型的股票投资组合分析
        5.3.1 基础数据及方法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预期回报实证分析
        5.4.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模型
        5.4.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预期回报模拟
第6章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分析
    6.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分析
        6.1.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总体判断
        6.1.2 系统性风险
        6.1.3 非系统性风险
        6.1.4 背景风险
    6.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测度
        6.2.1 投资风险的概念界定
        6.2.2 一般性的投资风险测度
        6.2.3 基于负债的投资风险测度
    6.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动态最优风险管理
        6.3.1 利率风险
        6.3.2 通货膨胀风险
        6.3.3 资产配置的随机动力学模型
        6.3.4 养老保险基金动态最优资产配置
第7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的政策建议
        7.2.1 加快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市场化机制
        7.2.2 基于金融市场成熟度优化投资组合并逐步提高投资回报
        7.2.3 根据风险收益水平拓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
        7.2.4 创新金融投资工具和强化风险管理并提高投资效率
        7.2.5 全面构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
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
    2.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养老金理论
        2.1.2 非缴费型养老金理论
        2.1.3 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养老金理论
    2.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
        2.2.1 偿付能力理论
        2.2.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理论
        2.2.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可持续性理论
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和现状及问题
    3.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3.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内容
        3.1.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比较
        3.1.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3.1.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3.2.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现状
        3.2.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规模预测
    4.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模型
        4.1.1 模型假定
        4.1.2 模型构建
    4.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参数测算
        4.2.1 “乡-城”人口迁移
        4.2.2 “乡-城”人口迁移模型构建
        4.2.3 “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参数
        4.2.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参数
    4.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数设定
        4.3.1 计发年限与预期余命
        4.3.2 其他参数
    4.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规模预测
5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模式对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5.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价值、财政负担水平与养老金替代率
        5.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财政风险与财政负担水平
        5.1.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指标选择
        5.1.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价值、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
    5.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模式对财政负担水平及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5.2.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模型
        5.2.2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预测
        5.2.3 现行财政补贴模式下的养老金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
        5.2.4 比较财政补贴模式下的养老金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
6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机制对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6.1 参保机制对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6.1.1 起始缴费年龄、养老金领取年龄及缴费年限
        6.1.2 参保年限调整对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6.2 缴费机制对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6.2.1 缴费激励机制应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
        6.2.2 不同缴费档次下的财政补贴规模
    6.3 待遇调整机制对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6.3.1 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
        6.3.2 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
    6.4 长寿风险控制机制对财政负担水平与平均替代率的影响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2.1 总体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2.3 概念定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资产配置研究
        2.1.1 均值-方差框架下的资产配置研究
        2.1.2 效用框架下的资产配置研究
        2.1.3 国内资产配置研究
        2.1.4 小结
    2.2 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2.2.1 美国养老保险体系概览
        2.2.2 固定受益计划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2.2.3 固定缴费计划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2.2.4 国内养老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2.2.5 小结
    2.3 养老保险精算研究
        2.3.1 养老保险精算理论研究
        2.3.2 实用养老保险精算模型研究
        2.3.3 国内养老保险精算模型研究
        2.3.4 小结
    2.4 前期研究评述和可能突破的方向
        2.4.1 前期研究评述
        2.4.2 可能突破的方向
3 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研究
    3.1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研究框架
    3.2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背景
        3.2.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3.2.2 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2.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政策
    3.3 均值-方差框架下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3.3.1 离散时间下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3.3.2 连续时间下考虑不完全市场的模型
    3.4 效用框架下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3.4.1 基准模型的设定
        3.4.2 考虑中国实情的贡献率动态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现金流及负债测算
    4.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现金流测算
        4.2.1 现金流测算模型中的数据来源
        4.2.2 职工人数和工资水平的测算
        4.2.3 现金流的动态平衡测算
    4.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负债测算
        4.2.1 负债测算模型的构建
        4.2.2 负债测算模型中的数据来源
        4.2.3 模型参数的比较静态分析
        4.2.4 基准参数设定及不同参数设定下的负债测算
    4.3 本章小结
5 均值-方差框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
    5.1 均值-方差框架的基础模型和数据
        5.1.1 基础模型的设定
        5.1.2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分析
        5.1.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动态负债测算
    5.2 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的动态分析
        5.2.1 描述动态收益率的一阶自回归模型
        5.2.2 对收益率动态结果的分析
    5.3 资产收益率的风险期限结构分析
        5.3.1 收益率波动性的期限结构分析
        5.3.2 收益率相关性的期限结构分析
    5.4 均值-方差框架下的资产配置策略
        5.4.1 单期资产配置策略
        5.4.2 短期与长期资产配置策略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效用框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
    6.1 效用框架的基础模型和数据
        6.1.1 基础模型的设定
        6.1.2 模型数据来源的说明
        6.1.3 资产收益率生成的描述
    6.2 基于随机规划方法的模型求解
        6.2.1 情景树的构造
        6.2.2 随机情景的生成
    6.3 效用框架下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
        6.3.1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6.3.2 不同成本、风险目标下的资产配置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理论进展和现实意义
        7.2.1 理论进展
        7.2.2 现实意义
        7.2.3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4)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我国养老金改革背景
        1.1.2 我国养老金的发展历程
        1.1.3 我国养老金管理的问题
        1.1.4 研究目的
        1.1.5 研究意义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研究综述
        2.1.1 投资风险理论
        2.1.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相关研究
    2.2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方法研究综述
        2.2.1 直接风险防范控制方法综述
        2.2.2 间接风险控制与防范综述
    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研究现状评述
    2.4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框架的确立
第3章养老金股市投资概况与风险识别
    3.1 养老金股市投资概况
        3.1.1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3.1.2 发达国家养老金股市投资经验
        3.1.3 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基本状况
        3.1.4 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核心问题
    3.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识别
        3.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内涵
        3.2.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特征及成因
        3.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界定和分类
第4章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的构建
    4.1 顶层设计在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4.2 顶层设计的基本原理
    4.3 顶层设计应用于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4.3.1 顶层设计适合我国的养老金管理体制
        4.3.2 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顶层设计的目标
        4.3.3 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顶层设计的原则
    4.4 针对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顶层设计方案
        4.4.1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目标体系
        4.4.2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基本手段
        4.4.3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基本步骤
第5章养老金股市投资直接风险控制模型的修正和改进
    5.1 基于VAR模型的直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1.1 VAR风险控制模型概述
        5.1.2 VAR风险控制模型的内涵和原理
        5.1.3 原始VAR模型的不足
        5.1.4 使用cVAR模型修正VAR模型
    5.2 对传统VAR的技术性修正:VG-GARCH-cVAR模型
        5.2.1 使用GARCH模型进行基于残差假设的技术性修正
        5.2.2 使用GARCH模型进行技术性修正的前测实证研究
        5.2.3 使用VG分布进行基于分布假设的技术性修正
        5.2.4 使用VG分布进行技术性修正的前测实证研究
    5.3 对传统VAR的非技术性修正:与压力测试相结合
        5.3.1 压力测试基本理论研究
        5.3.2 压力测试程序与方法
        5.3.3 压力测试与VG-GARCH-cVAR模型的整合
第6章VG-GARCH-c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6.1 VG-GARCH-cVAR模型的理论基础
    6.2 VG-GARCH-cVAR模型的构建
    6.3 数据选取和研究设计
        6.3.1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研究设计
    6.4 回溯测试和实证检验
    6.5 实证分析小结
第7章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预警与规避
    7.1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与规避的逻辑框架
    7.2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预警
        7.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7.2.2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评估
        7.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流程
    7.3 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规避
        7.3.1 风险规避的基本原则
        7.3.2 风险规避的具体措施
第8章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制度保障
    8.1 完善养老金股市投资管理的相关法律
        8.1.1 完善相关法律的必要性
        8.1.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立法应包含的内容
    8.2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养老金股市投资的监管
        8.2.1 通过政府法规监管
        8.2.2 加强养老金股市投资的日常监管
        8.2.3 为养老金股市投资提供周到服务
    8.3 增强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8.3.1 加强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意识
        8.3.2 完善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8.3.3 不断改进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技术手段
    8.4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8.4.1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养老金股市投资的意义
        8.4.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8.4.3 加快股市信用系统建设,防范控制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
第9章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学术贡献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将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价值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 关于国内外文献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理论基础
        2.1.1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理论
        2.1.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2.1.3 风险价值理论
        2.1.4 委托代理理论
    2.2 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2.2.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2.2.3 有效市场理论
    2.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与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关联
第3章 国内外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3.1 指数化投资在金融界发展的经验基础
        3.1.1 国外指数化投资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3.1.2 国内指数化投资得到初步发展
    3.2 社保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实践进程
        3.2.1 社保基金指数化投资在国外的实践
        3.2.2 我国全国社保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实践
    3.3 小结
第4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4.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收益性原则
        4.1.3 流动性原则
    4.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现实分析
        4.2.1 创新主体
        4.2.2 技术条件
        4.2.3 指数创新
    4.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投资的适用性分析
        4.3.1 指数化投资的独特优势
        4.3.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可能产生的积极效应
        4.3.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效率分析
        4.3.4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适用性分析结论
    4.4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可行性基础
        4.4.1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实践进展基础
        4.4.2 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
        4.4.3 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
        4.4.4 内外部监督的基础
    4.5 小结
第5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约束条件及发展建议
    5.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约束条件
        5.1.1 运用指数化投资的操作悖论
        5.1.2 指数投资受到有效市场的限制
        5.1.3 指数创新的同时也缺乏合理性
    5.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发展建议
        5.2.1 从政府角度说明建议
        5.2.2 从基金管理机构角度说明建议
        5.2.3 从立法角度说明建议
        5.2.4 从其他方面讨论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不确定环境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2章 不确定理论的基础知识
    2.1 不确定测度
    2.2 不确定变量
        2.2.1 不确定分布
        2.2.2 运算法则
    2.3 不确定投资分析
        2.3.1 期望值
        2.3.2 方差
        2.3.3 β值
    2.4 均值-方差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
    3.1 基于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模型
        3.1.1 无风险保障系数
        3.1.2 基于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型
        3.1.3 求解方法
    3.2 无风险保障系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型的熵优化
    3.3 算例分析
        3.3.1 养老保险基金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的应用
        3.3.2 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与均值-方差模型的比较
        3.3.3 熵优化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的应用
    3.4 小结
第4章 双目标养老保险基金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
    4.1 基于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养老保险基金双目标模型
        4.1.1 双目标无风险保障系数基础模型
        4.1.2 求解方法
    4.2 双目标养老保险基金无风险保障系数模型的熵优化
    4.3 算例分析
        4.3.1 双目标基于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养老保险基金模型应用
        4.3.2 含无风险保障系数的双目标模型与均值-方差模型的比较
        4.3.3 熵优化的双目标模型的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总结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的相关理论
    2.1 社会保险基金的涵义及构成
        2.1.1 社会保险基金的涵义
        2.1.2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组成
    2.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内涵的界定
        2.2.1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涵义
        2.2.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内容
    2.3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相关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人与代理人的选择
        2.3.3 委托-代理过程中的风险规避
        2.3.4 投资组合以及CAPM模型理论
        2.3.5 基于CAPM理论的多指数模型的应用
3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1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
        3.1.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可行性
    3.2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特点
        3.2.1 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
        3.2.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权限逐渐下放
        3.2.3 社会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中运作条件不断完善
    3.3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与问题
        3.3.1 “统账结合”模式的运营现状
        3.3.2 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存在较大的缺口
        3.3.3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
        3.3.4 投资渠道较窄,投资工具较少
        3.3.5 基金投资运营收益不高
        3.3.6 社保基金管理主体职能弱化
        3.3.7 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管理能力较差
4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构建的配套条件
    4.1 健全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创造优良环境
        4.1.1 健全法律体系
        4.1.2 借鉴国外经验
    4.2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基金投资收益水平
    4.3 加强上市公司与中介公司建设,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质量
    4.4 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方式
        4.4.1 指数期货
        4.4.2 发行特种国债
        4.4.3 用于投资基础建设
        4.4.4 绿色投资
    4.5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监管,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监管体系
5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方式的选择
    5.1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原则
        5.1.1 安全性原则
        5.1.2 收益性原则
        5.1.3 流动性原则
        5.1.4 社会性原则
    5.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的选择
        5.2.1 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
        5.2.2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2.3 国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的变化趋势
    5.3 社会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选择
        5.3.1 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结构
        5.3.2 遵循“数量限制”为核心的基本投资要求
        5.3.3 基于数据包络技术(DEA)的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相对业绩评价模型
        5.3.4 确定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组合的管理策略
6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管理模式的选择
    6.1 政府集中型管理模式
    6.2 私营竞争型管理模式
    6.3 政府集中型与私营竞争型管理模式的比较
        6.3.1 收益率的比较
        6.3.2 管理成本比较
        6.3.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比较
        6.3.4 管理效率的比较
    6.4 中国应采取的管理模式
        6.4.1 整体上实行适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6.4.2 具体上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
7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风险控制与监管
    7.1 社保基金投资风险控制
        7.1.1 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产生
        7.1.2 社保基金投资风险案例分析
        7.1.3 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分析
        7.1.4 国外社保基金的风险防范
        7.1.5 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体制
        7.1.6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7.2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监管
        7.2.1 国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行模式
        7.2.2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监管体系
        7.2.3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规则体系
        7.2.4 中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监管模式的设计
        7.2.5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监管的实施
8 完善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的对策
    8.1 优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所依赖的法律环境
    8.2 投资方式的选择上继续进行创新
    8.3 理顺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管理体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风险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1 养老保险基金概念的界定
        2.1.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2.1.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理论
    2.2 风险度量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3 风险度量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4 小结
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及风险分析
    3.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工具
        3.1.1 传统投资工具
        3.1.2 创新投资工具
    3.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识别
        3.2.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
        3.2.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系统性风险
    3.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案例
        3.3.1 基金投资渠道狭窄
        3.3.2 基金运营缺乏有效监管
        3.3.3 投资风险管理水平低
4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测度方法分析
    4.1 方差或标准差法
        4.1.1 方法的产生
        4.1.2 方法的定义与计算
    4.2 VaR法
        4.2.1 VaR方法的产生与定义
        4.2.2 VaR方法的计算
    4.3 CVaR风险度量方法
        4.3.1 CVaR的定义
        4.3.2 CVaR的性质
        4.3.3 CVaR的计算方法
    4.4 CDaR风险度量方法
        4.4.1 CDaR的定义
        4.4.2 CDaR的性质
        4.4.3 CDaR的参数选择
5 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度量数据分析及优化组合
    5.1 样本选择
    5.2 社保基金投资组合风险计算
        5.2.1 收益率和方差的计算
        5.2.2 VaR的计算
        5.2.3 CVaR的计算
        5.2.4 CDaR的计算
    5.3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风险测度借鉴
        5.3.1 美国、欧洲养老保险风险管理概述
        5.3.2 对我国的主要借鉴
    5.4 基于CDaR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5.5 基于CDaR的最优股票投资组合的计算
6 相关政策建议
7 本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基本养老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基于多阶段随机规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基本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基本框架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养老金制度的相关经济理论
        2.1.2 资产配置理论
        2.1.3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现有研究的简要综述
        2.2.2 国内现有研究的简要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基本养老金运行现状及对策分析
    3.1 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变迁
        3.1.1 中国养老金制度发展沿革
        3.1.2 中国现行的养老金运行政策
    3.2 中国基本养老金的运行现状
        3.2.1 隐性债务显化
        3.2.2 统筹层次、调剂、平衡与运营能力低
        3.2.3 指数化支付政策缺乏
        3.2.4 投资品种单一,投资收益低
    3.3 中国基本养老金运行对策分析
        3.3.1 保值增值是现阶段解决隐性债务显化的最佳途径
        3.3.2 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国家基本养老金运营管理机构是制度保障
        3.3.3 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全面实现基本养老金的目标
    3.4 小结
第四章 多阶段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4.1 多阶段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总体框架
        4.1.1 多期(多阶段)框架
        4.1.2 多阶段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框架特点
        4.1.3 多阶段结构约束(均衡方程)
        4.1.4 目标函数
    4.2 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4.2.1 多阶段补偿模型
        4.2.2 机会约束模型
        4.2.3 序贯决策模型
        4.2.4 决策规则下的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4.2.5 动态广义网络
        4.2.6 鲁棒优化模型
        4.2.7 多目标随机规划
    4.3 情景生成与情景树构造
        4.3.1 情景元素生成模型
        4.3.2 随机情景生成方法与情景树构造
    4.4 模型求解方法
        4.4.1 直接法
        4.4.2 分解法
        4.4.3 逐步套利算法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基本养老金多阶段随机规划ALM模型构建
    5.1 中国基本养老金多阶段随机规划ALM模型构建
        5.1.1 模型特点
        5.1.2 参数构造
        5.1.3 约束条件
        5.1.4 目标函数
    5.2 经济元素情景生成
        5.2.1 随机参数选取
        5.2.2 基于ARIMA的情景生成模型
        5.2.3 基于利率期限结构的情景生成模型(国债)
        5.2.4 基于GARCH的情景生成模型
    5.3 中国基本养老金保险精算模型
        5.3.1 养老金计划参与人口的动态描述
        5.3.2 中国基本养老金缴费收入精算模型
        5.3.3 中国基本养老金支付精算模型
    5.4 情景生成方法与情景树构造方法
        5.4.1 随机情景生成方法——仿真模拟
        5.4.2 代表情景选择——聚类分析
        5.4.3 情景树构造——分枝概率计算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基本养老金多阶段随机规划ALM模型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参数设定
        6.1.1 有关经济元素相关模型参数的设定说明
        6.1.2 有关负债元素相关模型参数的设定说明
        6.1.3 有关基本养老金多阶段随机规划ALM模型参数的设定说明
    6.2 证券市场繁荣期间的模型实证分析(2006-2008年)
        6.2.1 经济元素实证数据
        6.2.2 负债元素实证数据
        6.2.3 代表情景选择及情景树构造
        6.2.4 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求解与分析
    6.3 证券市场萧条期间的模型实证分析(2009-2011年)
        6.3.1 经济元素实证数据
        6.3.2 负债元素实证数据
        6.3.3 代表情景选择及情景树构造
        6.3.4 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求解与分析
    6.4 对比分析
        6.4.1 缴费率比较
        6.4.2 养老金支付情况比较
        6.4.3 基金收益情况比较
    6.5 模型改进的实证分析
        6.5.1 模型改进方面
        6.5.2 经济元素与负债元素实证数据
        6.5.3 代表情景选择及情景树构造
        6.5.4 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求解与分析
        6.5.5 敏感性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建立国家级基本养老金运行机构是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制度保障
        7.1.2 构建多阶段随机规划ALM模型是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最优选择
        7.1.3 选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真实逼近现实投资环境
        7.1.4 基本养老金参与资本市场可以提高综合收益率
        7.1.5 不同情况下的最优缴费率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国家基本养老金运营机构
        7.2.2 政府应该策略性分担养老金隐性债务
        7.2.3 建立稳定的指数化支付调整规则
        7.2.4 参与资本市场,拓宽养老基金投资品种,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7.2.5 建立养老基金风险监管机制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基本养老金多阶段随机规划ALM模型
附录2 经济元素预测过程(部分步骤)(以2006—2008年为例)
附录3 基本养老金支付上限、下限精算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2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相关理论
    2.1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基本概念
        2.1.1 社会保障基金定义
        2.1.2 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
        2.1.3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界定
    2.2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相关理论综述
        2.2.1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问题研究
        2.2.2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问题研究
        2.2.3 社会保障基金支付问题研究
        2.2.4 社会保障基金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2.2.5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问题研究
    2.3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理论分析
        2.3.1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机制
        2.3.2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机制
        2.3.3 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机制
        2.3.4 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类型
        2.3.5 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
3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概况
    3.2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概况
        3.2.1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构成
        3.2.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历程
    3.3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问题分析
        3.3.1 筹集机制分析
        3.3.2 运营机制分析
        3.3.3 支付机制分析
        3.3.4 风险控制分析
        3.3.5 监督管理分析
4 世界部分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的实践分析
    4.1 德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
        4.1.1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概况
        4.1.2 德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实践
    4.2 美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
        4.2.1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概况
        4.2.2 美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实践
    4.3 新加坡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
        4.3.1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概况
        4.3.2 新加坡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实践
    4.4 三个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经验与启示
        4.4.1 三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经验
        4.4.2 三国社会保障基金对我国的启示
5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的优化设计
    5.1 中国社保基金运行机制优化设计的思想框架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思路
        5.1.3 绩效考核
    5.2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的优化
        5.2.1 筹集机制的优化设计
        5.2.2 运营机制的优化设计
        5.2.3 支付机制的优化设计
        5.2.4 风险控制的优化设计
        5.2.5 监督管理的优化设计
        5.2.6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的耦合
    5.3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的保障措施
        5.3.1 扩大覆盖范围,提升统筹层次
        5.3.2 强化风险控制,健全约束机制
        5.3.3 做实个人账户,避免“空账”现象
        5.3.4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弥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功能缺口
    5.4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的辅助措施
        5.4.1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5.4.2 建立多层次的高素质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6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在校期间在期刊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双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研究[D]. 柳如眉. 辽宁大学, 2019(10)
  •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D]. 刘威. 武汉大学, 2018(01)
  • [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 金赟. 浙江大学, 2017(12)
  • [4]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D]. 吴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5]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数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D]. 刘婕.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不确定环境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模型研究[D]. 刘雨林.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7]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研究[D]. 李红浪. 武汉大学, 2013(01)
  • [8]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风险测度研究[D]. 史天娇.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9]中国基本养老金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基于多阶段随机规划方法[D]. 俞慧君. 西北大学, 2012(11)
  • [10]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优化研究[D]. 高瑒.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双目标规划模型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