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炉房—蓄热器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闵超[1](2018)在《过热蒸汽锅炉供热优势概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比过热蒸汽锅炉和饱和蒸汽锅炉的特点,阐述了过热蒸汽锅炉加上蓄热器的供热模式在烟草企业生产、生活中的优势。
闵超,王鹏[2](2018)在《关于停产期间热管网布置的节能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如何合理地布置热管网有利于减少停产期间管网热损失,保证系统的经济性。
田立顺[3](2016)在《蓄热罐在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将蓄热罐(常压式热水蓄热罐)用于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系统,可延长热电机组满负荷运行时间,提高经济性,蓄热罐作为应急补水罐可提高供热质量与热网安全性。介绍蓄热罐的类型、工作原理。结合某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系统,对蓄热罐容积确定、与热网连接方式、经济性进行探讨。
许晓超[4](2016)在《利用供暖实现消纳风电的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突飞猛进的发展,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比例逐年提高。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具备较差的调峰能力,风电、光伏资源密集区域又通常远离电力负荷中心,新能源发电消纳难、送出难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为了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国家能源局严格控制弃风严重地区风电项目核准计划下发,并督促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解决新能源发电消纳送出问题。目前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多条特高压通道以解决新能源发电送出问题。但特高压通道建设周期长,变电站点较少等问题难以在近期能解决实际问题;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又受地势、水源等多方面条件限制难以大规模发展;化学储能、空气储能等尚在科研阶段,受成本及可靠性影响难以大规模实施。经研究发现,北方地区弃风限电多发生在冬季,冬季通常为风电行业大风季节,而北方地区正值供暖季节,热电联产机组及风电机组负荷大量叠加,导致调峰难度进一步加大,进而造成大面积弃风限电。若能利用冬季风电场弃风电量加热电锅炉给城市供暖,一方面可以减少风电场弃风电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热电机组发电出力,减少风电限电。研究和分析了弃风供暖的技术可行性,从供暖负荷、电暖锅炉、供热管网以及供配电及热工测量监控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技术分析;研究了弃风供暖的可行性,结合弃风供暖后风电供暖工程的总投资概算和收入匡算,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
钟挺[5](2015)在《基于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的锅炉改造工程应用》文中认为煤粉锅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由于锅炉热效率偏低,造成含有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微尘及二氧化碳的锅炉烟气的排放,不仅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微尘还是造成PM2.5超标、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来源。本文针对某公司130t/h高温高压锅炉存在的热效率低,出力达不到设计值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创新设计开缝钝体燃烧器,对该型锅炉进行了技术改造。工业应用表明:热效率提高约1.5%,锅炉出力达到额定值,最高可到143t/h,同时实现了锅炉低负荷稳燃。在1台130t/h高温高压锅炉改造成功后,其余3台同类型锅炉应用推广,取得显着经济、安全效益和环保效益。
王世军[6](2012)在《卷烟行业工业锅炉系统的节能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广泛应用于我国工业企业当中。它可以根据企业用汽负荷的不同,持续、稳定地为企业生产提供饱和蒸汽。所产生的饱和蒸汽由管网输送至耗能设备当中,供生产使用。本文以卷烟行业当中,为各耗汽设备提供饱和蒸汽的工业锅炉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我国工业锅炉发展现状出发,阐述了我国工业锅炉在使用过程中效率低、耗能大的特性,继而提出工业锅炉的节能策略,即基于负荷预测的计算机优化节能和锅炉自身改造的节能。以基于负荷预测的计算机优化节能方式为主,阐述了这类方法的发展,应用以及节能效果。针对基于负荷预测的计算机优化节能方式,对等微增率法和最小差模型法(MDM法)分别进行阐述,讨论了其建模机理、误差情况和对工业锅炉的节能效果,并给出算例对上述模型进行计算验证。蒸汽管网在卷烟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把热源与耗用蒸汽设备连接起来,组成了工业企业的能量传输网络。蒸汽管网的总费用包括管网上的钢材费用、保温材料费用和散热损失的折算费用。本文给出了蒸汽管网总费用计算模型;介绍了应用黄金分割算法解算数学模型的方法;并提出了算例进行验证。总结出了蒸汽管网总费用的优化方法。计算得知,应用此类设计方法可以使管网总投资费用降低3.91%,并对节能环保有着积极地意义。
刘运雷[7](2009)在《蒸汽管网散热损失计算分析与负荷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根据蒸汽管道与外界环境的换热过程特点和热平衡原理建立了蒸汽管网散热计算数学模型。模型由管内蒸汽温降方程、不同敷设方式蒸汽管道的单位长度散热损失方程、总传热热阻计算方程组成。同时,对总传热热阻各组成部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利用散热损失计算公式对蒸汽保温管道不同敷设方式、不同管径的散热损失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得到了数据表格,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可使管道散热损失的计算得到简化。通过实际调研得到了蒸汽管网沿途散热的测试数据,对测试数据数据进行了归纳整理。对蒸汽热网的蒸汽产量和销售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了蒸汽负荷的总体变化规律和总的管网蒸汽损失。通过对蒸汽管网沿途散热测试数据的计算处理,得出了管网各部分的散热损失。同时,根据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对管网系统的实际调研提出了降低蒸汽管网热损失的方法和建议,为管网系统的节能优化提供了支持。通过对蒸汽用户蒸汽负荷短期变化规律的分析,得出了影响蒸汽负荷变化的因素,并对几种典型的蒸汽用户负荷规律进行了说明。通过对热电公司的蒸汽负荷历史数据的整理分析,采用统计法和BP人工神经神经网络法对蒸汽的生产进行了短期负荷预测,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采用蒸汽负荷预测和蓄热调节法相结合的方法来优化蒸汽负荷调节,其对工程运行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何大鹏[8](2006)在《配蓄热器锅炉房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蒸汽蓄热器作为一种先进的节能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锅炉房供热系统中。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可以发挥整个系统的理想效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针对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对于装有蒸汽蓄热器的锅炉房供热系统的研究却比较少。本文旨在建立配蓄热器锅炉房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模型,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结果付诸于软件实现。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论文针对锅炉房日负荷变化的特点,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热负荷进行预测。在建立模型时,考虑不同小时的热负荷差异,采用24个单输出的BP网络来分别预测每天24小时负荷值,并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NNT(Neural Network Toolbox)分别实现对24个BP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算法改进。预测模型仿真结果证明,该负荷预测模型网络结构小、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配蓄热器锅炉房供热系统的运行特点,论文采用周期分段积分曲线的方法建立了锅炉房分时段运行方案校核计算模型,并对其求解算法进行了阐述,利用此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锅炉房未来的最优分时段运行方案。考虑到锅炉房负荷分配的问题,论文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得到了锅炉的煤耗特性方程,并由此获得了锅炉的最佳负荷率;提出了一种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分时段运行锅炉房负荷的最优分配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详细介绍了SQP算法的理论及算法的MATLAB实现。为提高研究的实用价值,课题采用MATLAB,Access等工具软件,结合DAO数据库技术开发了系统优化运行软件,并详细说明了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界面及特点。最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张殿军,闻作祥[9](2005)在《热水蓄热器在区域供热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区域供热蓄热器是节能设施,因此在芬兰等北欧国家以及韩国得到了很普遍的应用,但是在中国仍然是新事物而未大规模应用。蓄热器将热负荷低谷时热源的部分供热量蓄存,在热负荷高峰时段与热源共同向热用户供热。蓄热器的投资远低于建设调峰热源,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热电联产以及最经济热源的优势,降低供热系统的运营成本,使热电厂与热力公司在经济与运行方面获得最大的收益。热电厂建设的蓄热器是热电厂优化其运行的有效手段;而热力公司建设的蓄热器可使其优化外购热与自产热,满足供热系统的成本优化,减少高成本尖峰热源的建设与运行,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经济性与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在举国上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蓄热器是热电联产与区域供热行业实现节能以及优化运行的最切合实际的举措。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热水型蓄热器的应用原理与功能,企盼越来越多的热电企业与热力公司逐步认识它,到最终投资建设并使用它,使蓄热器成为热电与供热领域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曹家枞,邱广,曹双华,刘凤强[10](2004)在《Optimization of Load Assignment to Boilers in Industrial Boiler Plants》文中指出
二、锅炉房—蓄热器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锅炉房—蓄热器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过热蒸汽锅炉供热优势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势分析 |
1.1 热损失小 |
1.2 具有极强的调峰能力 |
1.3 蒸汽品质高 |
1.4 停产期间蓄热能力强 |
2 总结 |
(2)关于停产期间热管网布置的节能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案一、二蒸汽传输管道压降计算 |
2 蓄热器蓄热能力计算 |
3 方案一、二的蓄热效果 |
4 饱和蒸汽直供压降及热损计算 |
5 饱和蒸汽传输带水量计算 |
6 方案三、四升炉升压所需热量及周期计算分析 |
7四种方案能耗分析 |
(3)蓄热罐在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蓄热罐的类型与工作原理 |
3 案例分析 |
3.1 蓄热罐容积的计算 |
3.2 蓄热罐与热网的连接方式 |
3.3 经济性分析 |
4 结语 |
(4)利用供暖实现消纳风电的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行业现状 |
1.2.2 国外行业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风电场运营现状分析 |
2.1 风电场基本情况 |
2.2 风电场风资源分析 |
2.2.1 气象站资料分析 |
2.2.2 风电场实测风速数据的处理 |
2.2.3 风速相关参数 |
2.2.4 风电场风能要素计算 |
2.2.5 风电场风能资源初步评价 |
2.3 发电量估算 |
2.3.1 风机概况 |
2.3.2 输变电设备概况 |
2.3.3 接入系统方式 |
2.3.4 风电机组的布置 |
2.3.5 风电场年上网电量测算 |
2.4 实际发电情况及限电原因分析 |
2.4.1 实际发电量 |
2.4.2 限电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弃风供暖技术 |
3.1 弃风供暖概述 |
3.1.1 供暖方式 |
3.1.2 弃风供暖意义 |
3.1.3 弃风供暖的方式 |
3.2 供暖热源 |
3.2.1 电锅炉选择 |
3.2.2 高压电阻式电锅炉 |
3.2.3 蓄热系统 |
3.3 供暖管网 |
3.3.1 管网敷设 |
3.3.2 管道保温材料 |
3.3.3 管道材料 |
3.4 风电供热系统工艺系统 |
3.4.1 风电供热锅炉房热力系统工艺流程 |
3.4.2 风电供热锅炉房定压方式 |
3.4.3 水处理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弃风供暖方案设计 |
4.1 供热负荷 |
4.1.1 热网最大设计热负荷 |
4.1.2 热网最大等效热负荷 |
4.1.3 年热负荷 |
4.2 设备选型 |
4.2.1 电锅炉 |
4.2.2 蓄热水罐 |
4.2.3 电锅炉房附属设备 |
4.3 设计方案 |
4.3.1 电热锅炉房厂址 |
4.3.2 总图布置 |
4.3.3 竖向布置 |
4.3.4 供配电及热工测量监控系统 |
4.3.5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4.4 供热介质及供热参数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弃风供暖经济性分析 |
5.1 投资匡算 |
5.1.1 供暖部分投资匡算 |
5.1.2 风电供暖结合后总匡算 |
5.2 供暖运营成本分析 |
5.2.1 供暖电力来源 |
5.2.2 购电成本 |
5.2.3 其他成本 |
5.3 弃风供暖收入 |
5.3.1 风电收入 |
5.3.2 供暖收入 |
5.4 风电供暖财务评价 |
5.4.1 财务模型边际条件分析 |
5.4.2 经济评价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6.3 未来风电供暖推广的假想 |
参考文献 |
附表1 龙山风电场风电量统计表(单位:千瓦时) |
附表2 龙山风电场风限电统计表(单位:万千瓦时) |
附表3 热负荷计算表 |
致谢 |
(5)基于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的锅炉改造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运行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1 燃煤锅炉总体单位功率小、型号老旧 |
1.1.2 燃煤锅炉研发设计水平低下 |
1.1.3 燃煤锅炉制造水平不高 |
1.1.4 自动控制水平低 |
1.1.5 锅炉运行效率低 |
1.1.6 锅炉辅机配置不佳 |
1.2 燃煤锅炉热损失的主要因素 |
1.2.1 排烟温度热损失 |
1.2.2 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
1.2.3 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
1.2.4 炉体散热损失 |
1.2.5 灰渣物理热损失 |
1.3 燃煤工业锅炉的节能减排技术 |
1.3.1 燃煤预处理 |
1.3.2 分层给煤 |
1.3.3 燃烧系统改造 |
1.3.4 炉拱改造 |
1.3.5 锅炉辅机节能改造 |
1.3.6 控制系统改造和锅炉的合理运行 |
1.3.7 旧锅炉更新 |
1.3.8 其它措施 |
1.4 巴陵石化热电事业部燃煤锅炉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改造燃煤锅炉 |
2.1 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的机理 |
2.1.1 低负荷稳焰技术 |
2.1.2 炉膛结焦的治理 |
2.1.3 锅炉冷态启动的节油技术 |
2.2 巴陵公司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 |
2.3 巴陵公司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的研发过程 |
第三章 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机制的开缝钝体射流特性实验研究 |
3.1 开缝钝体回流流动显示 |
3.1.1 试验方法 |
3.1.2 结果分析 |
3.2 开缝钝体中缝射流特性 |
3.2.1 试验方法 |
3.2.2 中缝射流流态变化规律 |
3.2.3 中缝射流流态判别式 |
3.3. 中缝射流对回流区的影响 |
3.3.1 回流区长度 |
3.3.2 回流量 |
3.3.3 压力和湍流强度分布 |
3.4 中缝射流混合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的开缝钝体燃烧器燃烧特性及优化实验研究 |
4.1 热态燃烧实验装置与测试手段 |
4.2 开缝钝体燃烧器燃烧特性及优化实验研究 |
4.2.1 缝宽对开缝钝体燃烧器着火及燃烧影响研究 |
4.2.2 开缝钝体燃烧器相对于一次风口不同位置对着火及燃烧影响研究 |
4.2.3 不同结构形式的开缝钝体燃烧器对着火及燃烧影响研究 |
4.2.4 不同煤种对开缝钝体燃烧器着火及燃烧影响实验研究 |
4.2.5 不同一次风温下开缝钝体燃烧器对着火及燃烧影响实验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角煤粉燃烧炉中开缝钝体燃烧器湍流两相流动及燃烧数值模拟 |
5.1 研究对象及有关参数 |
5.2 单角煤粉燃烧炉中开缝钝体燃烧器湍流两相流数值模拟 |
5.3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 |
5.3.1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5.3.2 边界条件 |
5.4 开缝钝体燃烧器湍流两相流动计算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技术工程化改造实践-锅炉风道特性热态试验 |
6.1 现有锅炉存在的问题 |
6.2 巴陵石化热电事业部#5锅炉风道特性热态试验 |
6.2.1 试验目的 |
6.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6.2.3 测试前有关准备项目 |
6.2.4 安全措施 |
6.3 巴陵石化热电事业部130 t/h锅炉测试报告 |
6.3.1 总风量的测量及校核计算 |
6.3.2 各级风速风量的测量 |
6.3.3 燃烧器及管道局部阻力的测量 |
6.3.4 空气预热器漏风测量 |
6.4 锅炉燃烧改造方案 |
6.4.1 改变配风方式 |
6.4.2 采用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 |
6.4.3 加大中二次风口 |
6.4.4 减少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量 |
6.5 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 |
第七章 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技术工程化改造实践燃烧器改造 |
7.1 巴陵石化#5炉燃烧器改造实施方案 |
7.1.1 实施目的及技术要求 |
7.2 #5炉冷态试验报告 |
7.2.1 冷态试验前应具备的条件 |
7.2.2 试验目的 |
7.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7.2.4 试验前的配合工作 |
7.2.5 试验数据整理 |
7.2.6 试验分析 |
7.3 巴陵石化热电事业部#5炉热态调试报告 |
7.3.1 试验目的 |
7.3.2 试验工况 |
7.3.3 调试方法 |
7.3.4 测试结果 |
7.3.5 测试分析 |
7.3.6 试验结论 |
7.3.7 建议 |
第八章 改造效果及技术经济评价 |
8.1 概述 |
8.2 #5炉科研开发的效益 |
8.2.1 经济效益 |
8.2.2 安全效益 |
8.2.3 社会效益 |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附件一 冷态试验测试结果 |
附件二 热态试验测试结果 |
附件三 计算公式及其它 |
附件四 热态试验测试过程运行参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卷烟行业工业锅炉系统的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工业锅炉节能分析 |
1.1 工业锅炉的能量平衡 |
1.1.1 锅炉的热平衡 |
1.1.2 锅炉热效率 |
1.2 工业锅炉的节能措施 |
1.2.1 监测能量的利用 |
1.2.2 实施合理的锅炉维护 |
1.2.3 对锅炉输出进行负荷分配优化 |
1.3 小结 |
2 工业锅炉负荷分配方法 |
2.1 和声搜索方法 |
2.2 动态规划法 |
2.3 遗传算法 |
2.4 最小差模型法 |
2.5 小结 |
3.管网系统的节能策略 |
3.1 管网总投资费用模型 |
3.1.1 数学模型 |
3.1.2 约束条件 |
3.1.3 求解策略 |
3.2 计算实例 |
3.3 小结 |
4.卷烟行业工业锅炉系统节能策略 |
4.1 单台锅炉热源优化模型 |
4.2 多台锅炉热源优化模型 |
4.3 等微增率法与最小差模型法的比较 |
4.3.1 数学模型 |
4.3.2 计算实例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蒸汽管网散热损失计算分析与负荷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国外蒸汽系统现状 |
1.1.2 国内蒸汽系统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天津市空港物流加工区蒸汽管网工程现状 |
2.1 空港物流加工区概况 |
2.1.1 气象条件 |
2.1.2 空港物流加工区概况 |
2.2 空港物流加工区蒸汽管网概况 |
2.2.1 生产热负荷 |
2.2.2 热网布置 |
2.2.3 蒸汽管网的设计计算 |
2.2.4 供热调节方式 |
2.2.5 管道材料、附件和管道的防腐保温处理 |
2.3 目前供热情况以及蒸汽管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蒸汽管网散热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
3.1 蒸汽管道散热损失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分析 |
3.1.1 多层保温蒸汽管道散热损失的计算 |
3.1.2 不同敷设方式蒸汽管道散热损失的分析 |
3.2 传热热阻的计算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3.2.1 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的确定 |
3.2.2 蒸汽与管道内壁对流换热热阻的确定 |
3.2.3 直埋管道土壤热阻的确定 |
3.2.4 架空管道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阻的计算 |
3.2.5 管沟管道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阻的计算 |
3.2.6 保温层厚度的确定及保温层的传热热阻计算 |
3.3 蒸汽管道单位长度热阻及散热量的计算分析 |
3.3.1 各种敷设方式蒸汽管道热阻 |
3.3.2 不同敷设方式蒸汽管道单位长度散热量的计算分析 |
3.4 蒸汽管道沿途温降的计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运行蒸汽管网热损失综合分析 |
4.1 实际调研及数据采集 |
4.2 蒸汽管网热损失综合分析 |
4.2.1 空港物流加工区蒸汽管网热损失的综合分析 |
4.2.2 空港加工区蒸汽管网散热损失的计算 |
4.3 空港物流加工区蒸汽管网降低热损失的方法和建议 |
4.3.1 蒸汽管网散热损失的分析 |
4.3.2 降低蒸汽管网热损失的方法和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汽供热负荷预测和调节 |
5.1 蒸汽热用户用汽规律的分析 |
5.2 蒸汽供热负荷的预测 |
5.2.1 统计法对热源的蒸汽负荷的短期预测 |
5.2.2 BP人工神经网络法对热源的蒸汽负荷的短期预测 |
5.3 蒸汽供热负荷的调节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配蓄热器锅炉房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供热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
1.2.2 蒸汽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3 供热锅炉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3 负荷预测概述 |
1.3.1 负荷预测简介 |
1.3.2 预测技术和方法 |
1.4 神经网络概述 |
1.4.1 神经元模型 |
1.4.2 神经网络的特性 |
1.4.3 神经网络用于预测技术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方法和实现 |
2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锅炉房负荷预测 |
2.1 BP 网络模型及算法 |
2.1.1 BP 网络模型 |
2.1.2 BP 网络学习算法 |
2.1.3 算法实现流程 |
2.2 负荷预测网络结构和训练样本集处理 |
2.2.1 特征量的选取 |
2.2.2 网络结构的确定 |
2.2.3 数据预处理 |
2.3 网络预测模型的MATLAB 实现 |
2.3.1 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NNT) |
2.3.2 BP 算法的改进 |
2.3.3 网络模型构建和初始化 |
2.3.4 网络训练 |
2.4 预测模型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3 锅炉房分时段运行方案 |
3.1 蓄热器与锅炉房运行 |
3.1.1 蓄热器原理 |
3.1.2 配蓄热器锅炉房的运行问题 |
3.2 蓄热器必需蓄热量计算模型 |
3.2.1 必需蓄热量计算方法 |
3.2.2 必需蓄热量计算方法的修正 |
3.3 锅炉房分时段运行方案 |
3.3.1 配蓄热器锅炉房供热系统的运行特点 |
3.3.2 校核计算模型 |
3.3.3 模型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锅炉房负荷的最优分配 |
4.1 优化设计方法简介 |
4.1.1 锅炉房运行优化 |
4.2 锅炉煤耗特性方程 |
4.2.1 原始数据采集 |
4.2.2 二次曲线拟合 |
4.2.3 锅炉最佳负荷率 |
4.3 优化分配数学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3.3 数学模型 |
4.4 数学模型求解 |
4.4.1 二次规划 |
4.4.2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 |
4.4.3 SQP 算法的MATLAB 实现 |
4.5 算例分析 |
4.5.1 模型仿真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优化运行软件实现 |
5.1 系统优化运行模型 |
5.2 系统软件实现 |
5.3 系统界面及功能实现 |
5.3.1 负荷预测功能 |
5.3.2 分段方案确定功能 |
5.3.3 负荷分配功能 |
5.4 本软件的特点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Optimization of Load Assignment to Boilers in Industrial Boiler Plants(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 of Incremental Fuel Costs |
Recent Efforts in Optimal Load Assignment to Boilers in a Plant |
Minimized Departure Model (MDM) of Optimal Load Assignment to Boilers in an Industrial Boiler Plant |
Algorithm of MDM |
Examples |
Conclusions |
四、锅炉房—蓄热器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热蒸汽锅炉供热优势概述[J]. 王鹏,闵超. 民营科技, 2018(11)
- [2]关于停产期间热管网布置的节能性探讨[J]. 闵超,王鹏. 民营科技, 2018(11)
- [3]蓄热罐在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J]. 田立顺. 煤气与热力, 2016(11)
- [4]利用供暖实现消纳风电的技术方案研究[D]. 许晓超.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5]基于钝体稳焰—回流区分级着火燃烧技术的锅炉改造工程应用[D]. 钟挺.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6]卷烟行业工业锅炉系统的节能策略研究[D]. 王世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7]蒸汽管网散热损失计算分析与负荷预测研究[D]. 刘运雷. 天津大学, 2009(S2)
- [8]配蓄热器锅炉房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研究[D]. 何大鹏. 重庆大学, 2006(01)
- [9]热水蓄热器在区域供热系统中的应用[J]. 张殿军,闻作祥. 区域供热, 2005(06)
- [10]Optimization of Load Assignment to Boilers in Industrial Boiler Plants[J]. 曹家枞,邱广,曹双华,刘凤强.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