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致大鼠脾虚模型和健康大鼠的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杜华[1](2020)在《益肾颗粒调控LncRNA MALAT1/mTOR诱导足细胞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 或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病,在发达国家,DN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N发病机制复杂,长链非编码RNA与自噬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因机制的不明确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益肾颗粒(Yishen Granule,YSG)是导师张宁教授治疗DN的经验方,临床已验证其有效性,并成为院内制剂,但是YSG的药理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所以,本研究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STZ腹腔注射构建的DN大鼠模型和糖脂毒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予益肾颗粒进行干预,观察YSG通过LncRNA MALAT1/mTOR信号通路,激活足细胞自噬,减轻病理损伤,延缓DN进展的作用和机制。并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鉴定YSG的化合物成分。实验一:益肾颗粒成分鉴定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鉴定YSG的化学成分,明确YSG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水提法对益肾颗粒进行预处理,减压浓缩后进行定容,所得滤液过0.45μm的微孔膜,取10u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同时,制备标准品溶液,过0.45μm的微孔膜,取10u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检测条件:ODS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0min 2-10%A,10-20min 10-20%A,20-30min 20-30%A,30-40min 30-60%A,40-50min 60-80%A,50-60min 80-95%A,60-65min 95%A;流速 1ml/min,柱温 30℃,进样量10ul(益肾颗粒/标准品),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将益肾颗粒的波峰与标准品波峰,进行比对,比对成功即为益肾颗粒成分。结果:在不同的波长254nm和203nm中,可以分离出比较清晰的波峰,得到益肾颗粒的色谱图。与标准品比对后,在254nm波长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4个成分得到明确。在波长为203nm时,黄芪甲苷、藁本内酯、没食子酸、梓醇4个成分得到明确。结论:通过HPLC法鉴定益肾颗粒中8种成分,分别为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藁本内酯、没食子酸、梓醇,为YSG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奠定物质基础。实验二:益肾颗粒防治HFSD+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球硬化的作用。目的:观察YSG对纤连蛋白(FN)、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足细胞desmin蛋白的影响,探讨YSG防治DN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high fat/high sucrose diet,HFSD)喂养配合STZ腹腔注射方法构建糖尿病肾病模型。HFSD喂养6周,然后予1%STZ溶液30mg/kg腹腔注射。72h后,3次尾静脉随机血糖≥16.7mmol/L,为糖尿病成模标准,即为本次研究的模型纳入标准。分为模型组、氯沙坦钾组、益肾颗粒低剂量组、益肾颗粒中剂量组、益肾颗粒高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分别予灌胃干预10周。干预结束后,麻醉杀检。双缩脲法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酶法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等。肾组织进行HE、PAS病理染色,FN、α-SMA免疫组化,desmin免疫荧光,caspase-3免疫印迹。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24hU-Pro、Bun、FBG、CHO、TG均增加(P<0.01或P<0.05),ALB减少(P<0.01),益肾颗粒干预后,24hU-Pro、Bun、FBG、CHO、TG均有下降(P<0.01 或P<0.05),ALB增加(P<0.05)其中益肾颗粒高剂量效果最为明显,效果优于氯沙坦钾组。HE、PAS染色显示:模型组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的增多、肾小管内细胞空泡样变性、内皮细胞损伤;未出现K-W结节、肾小球塌陷、小动脉玻璃样变性等晚期病变;氯沙坦钾组、益肾颗粒组在用药10W后,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α-SMA、FN免疫组化显示:正常组肾小球、小管及间质α-SMA、FN的阳性表达较少;模型组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区、系膜区、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区等不同程度的阳性信号(棕黄染);氯沙坦钾、益肾颗粒干预后,阳性信号有不同程度减弱,以益肾颗粒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P<0.01)。足细胞desmin免疫荧光、caspase-3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desmin、caspase-3表达增加,益肾颗粒干预后,desmin、caspase-3表达下调(P<0.05)。结论:YSG可以降低DN模型大鼠的尿蛋白,减轻氮质血症,改善糖脂代谢,并且能够通过调节FN和α-SMA表达减轻病理损伤,最终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并且,益肾颗粒发挥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足细胞细胞骨架损伤,保护足细胞结构,减少凋亡产生的。实验三:益肾颗粒通过LncRNA MALAT1/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改善DN和足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目的:观察益肾颗粒对足细胞LncRNAMALAT1和mTOR介导的自噬的影响,以及MALAT1-mTOR之间关系,探讨益肾颗粒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部分:实验二中肾组织Atg5免疫组化;qRT-PCR检测MALAT1 表达;WB 检测 LC3、ATG5、SRSF1、p-mTOR、c-MYC 表达。体外实验部分:通过糖脂毒诱导足细胞损伤模型,25mM糖+0.08mM棕榈酸(PA)干预48h为造模条件,予益肾颗粒冻干粉进行干预,以氯沙坦钾为阳性对照。①通过CCK-8法检测足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评估足细胞迁移能力;FITC鬼笔环肽进行细胞骨架染色;Lyso-tracker Red进行自噬溶酶体染色;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进行足细胞凋亡检测;qRT-PCR检测MALAT1表达;WB检测足细胞骨架蛋白desmin、Synaptopodin;自噬相关蛋白ATG5、P62;通路相关蛋白p-mTOR、SRSF1、c-MYC表达。观察益肾颗粒对足细胞骨架、自噬、通路的作用。②加入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抑制剂(CQ),WB法检测ATG5、P62表达水平,观察益肾颗粒对自噬的表达变化。在Rap条件下,qRT-PCR检测MALAT1表达,观察mTOR对MALAT1的作用,以及益肾颗粒在其中的作用。③对MALAT1进行siRNA干扰,qRT-PCR检测MALAT1表达,观察益肾颗粒对MALAT1的影响;WB检测p-mTOR、SRSF1、c-MYC表达,观察MALAT1对mTOR的作用,以及益肾颗粒在其中的作用。结果:体内实验部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tg5免疫组化表达减少,YSG干预后,Atg5表达增加。WB结果显示,模型组LC3、ATG5表达下调(P<0.05),p-mTOR表达上调(P<0.05),SRSF1、c-MYC 变化不明显;YSG干预后,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表达增加(P<0.05),p-mTOR表达下调(P<0.05)。提示YSG激活了自噬。体外实验部分:①益肾颗粒能够增加足细胞增殖活力,促进细胞迁移;与模型组相比,能增加Synaptopodin表达,减少desmin表达,使肌动蛋白束状排列整齐,减少细胞骨架重排。提示益肾颗粒能够增加足细胞活力,保护足细胞骨架。②益肾颗粒组与模型组相比,能够增加Atg5表达,减少P62累积;益肾颗粒+Rap组比Rap组、益肾颗粒+CQ组比CQ组Atg5表达更高(P<0.01),但P62未见减少。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显示,益肾颗粒干预后,凋亡率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益肾颗粒能够增加足细胞自噬,增加自噬体形成和自噬溶酶体结合,减少足细胞凋亡。③益肾颗粒干预后,MALAT1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mTOR表达下调。沉默MALAT1后,p-mTOR增加,糖脂毒性损伤后,p-mTOR进一步增加(与阴性对照相比,P<0.05),益肾颗粒干预后,p-mTOR明显下调,与阴性对照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糖脂毒条件下,与正常组相比,SRSF1表达减少,益肾颗粒和氯沙坦钾干预后,有表达增加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siRNA处理后,SRSF1表达增加,益肾颗粒干预后,比模型组表达增加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myc在不同条件下,变化不大。提示,MALAT1与mTOR能够相互影响,呈负相关。YSG可以激活MALAT1/mTOR信号通路,机制可能与SRSF1剪接因子的调控作用关系不大。结论:MALAT1与mTOR能够相互影响,呈负相关。MALAT1的下调可以激活mTOR,进而抑制自噬,增加细胞凋亡。YSG可以通过激活MALAT1/mTOR信号通路,增加自噬(促进自噬体形成和自噬溶酶体结合),减少足细胞骨架重排,减少细胞凋亡。MALAT1对mTOR的调控作用,可能与SRSF1剪接因子的调控作用关系不大。
葛倩文[2](2020)在《人参皂苷Rb1对心力衰竭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对心衰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将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随机分为HF对照组、Gs-Rb1组、Ara-A-1组、Ara-A-2组(Ara-A+Gs-Rb1)、AICAR-1组和AICAR-2组(AICAR+Gs-Rb1),并设立健康大鼠组成的对照组。分组进行腹腔注射药物干预治疗后,采用超声心动图系统、HPLC法、ELISA法、分光光度法分别测量EF值、心肌高能磷酸盐、AMPK活性、心脏线粒体TCA循环关键限速酶活性。样本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22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显着性差异。结果:1.和HF对照组相比,Gs-Rb1和AICAR可明显提高EF值(P<0.05),但二者不具有协同作用;Ara-A-1和2组则使EF值进一步下降(P<0.001)。2.和HF对照组相比,Gs-Rb1和AICAR-1/2组使PCr、ADP、ATP水平,包括PCr/ATP比值明显增高(P<0.01),Ara-A-1/2组则会降低(P<0.01);ADP/ATP比值,HF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ra-A-1/2组则使其进一步升高(P<0.01),而Gs-Rb1和AICAR-1/2组表现为明显降低(P<0.01)。3.和对照组相比,HF对照组AMPK活性明显升高(P=0.000);AICAR-1/2组比HF对照组进一步改善AMPK活性(P<0.05),与之相对,Ara-A-1/2组则表现为严重抑制(P<0.001);Gs-Rb1表现与AICAR相似,显着上调AMPK活性(P=0.014),但并没有发现二者具有协同作用(P>0.05)。4.与对照组相比,HF对照组CS和ACO活性降低(P<0.01),Ara-A比HF对照组更加降低(P<0.01),Ara-A-1与2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酶活性在Gs-Rb1和AICAR-1/2组中均被明显改善(P<0.01),但未发现组间差异(P>0.05)。结论:1.人参皂苷Rb1能改善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三羧酸循环,从而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2.人参皂苷Rb1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改善是通过调节AMPK途径实现的。
赵平[3](2017)在《基于SCF、EPO、IGF-1研究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由于黑地黄丸在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从理论角度探讨黑地黄丸基于SCF、EPO及IGF-1治疗肾性贫血的理论依据,并从体内、体外两部分实验观察黑地黄丸对肾性贫血大鼠肾功能、贫血水平、骨髓冲洗液上清、肝脏、肾脏、BMSCs培养上清SCF、EPO及IGF-1的作用,运用回归分析探索黑地黄丸的主要作用靶点,从而进一步阐释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理机制。方法:1.实验研究:建立肾性贫血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共7个实验组。给药8周后检测大鼠肾功能、贫血水平;ELISA法检测骨髓冲洗液上清SCF、EPO及IGF-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肾脏SCF、EPO及IGF-1表达;体外培养BMSCs,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SCF、EPO及IGF-1含量。2.回归分析:将治疗后Hb水平作为因变量,骨髓冲洗液上清SCF、EPO及IGF-1、肝脏、肾脏SCF、EPO及IGF-1蛋白表达、BMSCs培养液上清SCF、EPO及IGF-1的含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结果:1.采用5/6肾切除法建立CRF模型并筛选达到贫血水平的大鼠可成功获得肾性贫血大鼠疾病模型。黑地黄丸能降低肾性贫血大鼠BUN及Scr水平,以降低BUN效果更为明显;能明显升高肾性贫血大鼠RBC、Hb、Hct水平,在改善Hb方面与剂量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黑地黄丸能升高肾性贫血大鼠骨髓SCF、EPO、IGF-1水平;能促进肝脏分泌SCF、EPO、IGF-1,以促进生成EPO最明显;能促进残肾分泌EPO,而对SCF、IGF-1分泌作用不明显;黑地黄丸可促进BMSCs旁分泌SCF、EPO、IGF-1,对分泌IGF-1的作用更明显。2.成功建立回归方程。回归分析显示,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机制是升高骨髓EPO水平,可能与肝脏代偿性分泌EPO、促进残肾EPO分泌以及促进BMSCs旁分泌EPO有关;BMSCs旁分泌IGF-1也是影响Hb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黑地黄丸能有效治疗肾性贫血、保护肾功能;升高骨髓SCF、EPO、IGF-1水平,促进肝脏分泌SCF、EPO、IGF-1;能促进残肾分泌EPO;回归分析显示,黑地黄丸的前四位作用靶点分别是:骨髓EPO、BMSCs旁分泌IGF-1、骨髓SCF、肝脏分泌EPO。
庞路路[4](2017)在《壮通饮影响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壮通饮(ZTY)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血管舒缩功能因子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该方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研发广西特色壮药防治冠心病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将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壮通饮(ZTY)低、中、高剂量组等7组,其中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壮通饮(ZTY)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直视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建立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然后,ZTY低、中、高剂量各组给予剂量依次为6.8g·kg-1·d-1、13.6g·kg-1·d-1、27.2·kg-1·d-1灌胃给药干预,阳性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80mg·kg-1·d-1灌胃给药干预,于灌胃给药第4周末取材检测指标。采用普通光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心肌组织SOD及MDA含量,用酶标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皮素1(ET-1)含量。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统计学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行为学观察,本实验大鼠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具有精神萎靡、皮毛发黄、色泽略差、爪甲色泽变暗、唇舌瘀暗、少动抱团、饮食减少等血瘀证常见表现,阳性对照组及壮通饮各剂量组大鼠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心电图检测,模型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术后观察1030分钟心电图II导联出现S-T段抬高超过0.2mv,术后一周行心电图检查,以I、II、avL导联出现异常Q波为模型建立成功的标志。(3)病理形态学普通光镜观察,在HE染色下,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4)氧化应激指标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均能升高大鼠血清SOD、GSH-PX、NO及心肌组织SOD各分子含量(P<0.05),降低血清MDA、ET-1及心肌组织MDA含量(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壮通饮高剂量组多数检测指标无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1)上述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提示,壮通饮能减轻大鼠心肌病变程度,延缓冠心病心肌缺血进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一定疗效,且壮通饮高剂量组疗效稍优于低、中剂量组。(2)本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壮通饮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的干预作用是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整体调节的结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壮通饮通过升高抗氧化酶SOD、GSH-PX和血管舒张功能因子NO,降低氧化酶MDA和血管收缩功能因子ET-1水平,改善大鼠氧化应激状态,减轻心肌缺血病变程度有关。
郭金彪[5](2017)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SIL-2R、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 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影响。方法:1.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对60例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将60例患者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均嘱患者优质低蛋白饮食;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尿毒清颗粒”;治疗组亦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观察两组患者肾功中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血常规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电解质中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钾(Kalium,K)、二氧化碳(Ca rbon dioxide,CO2),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e protein quantitation,24h UTP)、SIL-2R、TNF-α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疗效的差异。3.观察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方面的变化,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量化,并分析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功、血常规、24h UTP的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功(GFR、BUN、Scr、U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RBC、Hb)、24h UTP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细胞因子的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SIL-2R、TNF-α、CRP)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总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中医症状。2.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肾功(GFR、BUN、Scr、UA),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3.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贫血状态,提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的水平。4.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24h UTP)的水平。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清中SIL-2R、TNF-α、CRP的浓度。6.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任何的毒、副作用和严重的不良临床反应,即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是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安全、有效的汤剂。
刘子洋[6](2017)在《苏黄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TGF-β1 /p38MAPK通路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苏黄泻浊丸对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指标及TGF-β1/p38MAPK传导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苏黄泻浊丸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机理,为中药复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用清洁级级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体重180-210g),将大鼠随机等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UUO模型组、苏黄泻浊组及尿毒清组。通过单侧输尿管结扎制作肾间质纤维化模型,选择结扎大鼠左侧输尿管。造模成功后按照大鼠体重分别给予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天1ml/100g生理盐水灌胃,苏黄泻浊丸组大鼠给予按比例制备而成的溶液1ml/100g灌胃;尿毒清组大鼠给予尿毒清按比例制备成的溶液1ml/100g灌胃;每天固定时间灌胃1次,共给药灌胃28天。观察一般状态,于给药第14d、28d检测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用MASSON染色法来观察肾脏间质纤维化程度及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肾脏TGF-β1/p38MAPK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差异;造模成功后第14d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对比,血肌酐、血尿毒氮、尿微量白蛋白指标明显升高,给药组各项指标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对比亦增高,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苏黄泻浊组实验室检查结果优于尿毒清组;造模成功后第28d模型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较为明显,血肌酐、血尿毒氮及尿微量白蛋白与14d对比有所增高,但给药组各项指标变化相对较小,与第14d实验室检查对比未见明显变化,苏黄泻浊组大鼠血肌酐、血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指标略优于尿毒清组且苏黄泻浊丸在给药组间对比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最轻。结论:苏黄泻浊丸能够改善UUO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并降低大鼠血肌酐、血尿素氮值;并能够减少肾组织TGF-β1/p38MAPK的表达,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度。
王妍妍[7](2017)在《茯苓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茯苓属于大宗常用药食两用类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目前,茯苓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保健品中,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有关中药和化学药物相互作用而降低疗效和导致毒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胞色素P450酶是在药物代谢环节起关键作用的I相代谢酶,在中药配伍及中西药间的联合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从酶活性水平和m RNA表达水平考察茯苓对大鼠Cyp1a2、Cyp2b1、Cyp2c6、Cyp2c11、Cyp2e1和Cyp3a1酶的影响,以期为茯苓与其他西药或中药联合应用提供参考,并为研究复方中茯苓配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对茯苓提取物中水溶性成分茯苓总多糖、醇溶性成分总三萜及总三萜中主要4种三萜酸进行含量测定;其次,建立LC-MS/MS方法测定大鼠体内6种主要代谢酶(Cyp1a2、Cyp2b1、Cyp2c6、Cyp2c11、Cyp2e1和Cyp3a1)相应探针底物(非那西丁、安非他酮、双氯芬酸钠、奥美拉唑、氯唑沙宗、咪达唑仑)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8组:生理盐水组、茯苓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1,2,4g/kg),0.5%CMC-Na组、茯苓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1,2,4g/kg),连续灌胃14天,于最后一天给药之后,各组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探针药物混合溶液,于预设时间点眼底静脉丛采血,LC-MS/MS方法测定不同组大鼠血浆中6种探针底物的血药浓度,并用DAS2.0软件计算各组探针底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考察茯苓提取物对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另取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8组,在连续灌胃14天后,于最后一天将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取肝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中主要细胞色素P450酶亚型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茯苓提取物对大鼠体内该6种Cyp450酶的基因表达水平是否有影响。结果:500.0g茯苓经水提煎煮浓缩至50m L浸膏后茯苓总多糖的含量为0.20g/m L,500.0g茯苓经95%乙醇回流、浓缩、干燥后得粉末2.02g,该粉末中茯苓总三萜含量为95.30%,其中去氢茯苓酸、去氢土莫酸、茯苓酸、松苓新酸的含量分别为9.60%、4.80%、12.40%、0.41%;建立了一种LC-MS/MS测定大鼠体内6种探针底物非那西丁、安非他酮、双氯芬酸钠、奥美拉唑、氯唑沙宗、咪达唑仑的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经方法学考察后可行;茯苓对大鼠体内细胞色素P450的酶活性及m RNA表达结果相一致,即(1)茯苓水提物、醇提物均能显着提高Cyp2b1、Cyp2c6、Cyp3a1的酶活性及上调其m RNA表达;(2)茯苓水提物能提高Cyp1a2的酶活性及m RNA表达水平,而茯苓醇提物对Cyp1a2的酶活性及m RNA表达水平则无影响;(3)茯苓醇提物能提高Cyp2e1的酶活性及上调其m RNA表达水平,而茯苓水提物对Cyp2e1的酶活性及m RNA表达水平则无影响;(4)茯苓水提物、醇提物均对Cyp2c11的酶活性及m 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结论:茯苓对大鼠Cyp450酶活性及m RNA表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且与给药组分、给药剂量有关,除Cyp2c11外,茯苓对Cyp1a2、Cyp2b1、Cyp2c6、Cyp2e1和Cyp3a1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这提示当茯苓与经该类酶代谢的药物联合使用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潜在相互作用,同时,茯苓对该类酶的诱导与茯苓的复方配伍机制是否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洋[8](2016)在《组方对甘遂-甘草与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药动学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甘遂-甘草与海藻-甘草同属于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范畴,中药配伍“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集中体现,历代本草着作对此均有记载,但是十八反相反药对中的某些药对临床上一直有所使用。本论文选取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疗效确切的古代名方作为研究实例,研究组方对甘遂-甘草,海藻-甘草反药配伍在正常与病理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对于中药配伍禁忌的体内过程研究进展。实验部分共有两章,分别研究了甘遂半夏汤与陷胸汤对甘遂-甘草反药配伍,海藻玉壶汤对海藻-甘草反药配伍的药动学相互影响。本论文依照下图的思路对组方进行拆分,研究组方与反药配伍之间药动学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第一节研究了在正常大鼠体内甘遂半夏汤组方与甘遂-甘草反药配伍的药动学影响,以甘遂半夏汤中甘草酸,甘草苷,芍药苷,芍药内酯苷4个活性成分为指标,分别按照上图思路中不同分组药动学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现:甘遂与甘草配伍给药后,甘遂提高了甘草中活性成分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减缓了甘草酸的代谢分布。同时可使甘草酸达峰时间延长,峰浓度提高。配伍给药后,甘草苷半衰期延长,达峰时间缩短。在组方环境中,甘遂仍然可以减慢甘草酸的代谢消除,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但是相比于配伍给药,甘遂对甘草酸影响减弱。在配伍环境中,甘遂可以促进甘草苷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甘遂半夏汤中其他药味白芍与半夏同样可以提高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延长了甘草酸达峰时间,并可能会延缓甘草酸的代谢消除同时减少甘草苷的吸收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反药药对可能改善白芍中活性成分芍药苷的吸收,同时影响芍药内酯苷的吸收,使其达峰时间提前。第二章第二节研究了在癌性腹水模型大鼠体内甘遂半夏汤组方与甘遂-甘草反药配伍的药动学影响,本节研究通过Wistar大鼠腹腔注射Walker256细胞悬液进行癌性腹水模型复制,并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发现甘遂与甘草配伍用药后在癌性腹水模型大鼠体内可显着提高甘草酸的吸收,延缓甘草酸的代谢消除,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在癌性腹水模型大鼠体内,甘遂对甘草苷峰浓度与消除半衰期产生影响:配伍环境中,甘遂增加了甘草苷的吸收,同时可减缓甘草苷的代谢消除。在组方环境中,甘遂同样可以导致甘草酸吸收增加且生物利用度提高。甘遂可能使甘草苷吸收量增加并改善其生物利用度。与在正常组大鼠体内影响类似,在病理状态下白芍半夏对甘草酸影响主要体现在消除时间;而对甘草苷影响较为显着。在癌性腹水模型大鼠体内,甘遂-甘草反药药对对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体内过程影响均不显着。同时对甘遂半夏汤全方四种有效成分在正常大鼠与癌性腹水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病理状态对甘草中有效成分影响较大,病理状态下,甘草酸与甘草苷的药动学参数产生变化,在病理状态下,甘草酸生物利用度提高,与正常组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甘草苷峰浓度增加,达峰时间减小。相反,病理状态对甘遂半夏汤其他活性组分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影响不显着。第二章第三节研究了在正常大鼠体内陷胸汤组方与甘遂-甘草反药配伍的药动学影响,以陷胸汤中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次酸,大黄酸与药根碱5个活性成分为指标,分别按照上图思路中不同分组药动学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现:与前两节类似甘遂与甘草配伍给药后会增加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同样使甘草苷峰浓度提示,曲线下面积增大,对甘草次酸有显着增大其峰浓度的作用。在组方环境中,甘遂仍然可以提高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陷胸汤中其他药味大黄,黄连,瓜萎可能会增加甘草苷吸收,对甘草酸与甘草次酸的影响不显着。甘遂-甘草反药药对可能甘遂-甘草反药药对对大黄酸和药根碱生物利用度影响较大。均显着增加,同时,甘遂-甘草可增大大黄酸的峰浓度。第三章第一节研究了在正常大鼠体内海藻玉壶汤组方与海藻-甘草反药配伍的药动学影响,以海藻玉壶汤中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次酸、橙皮苷、柚皮苷、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川陈皮素、蛇床子素、佛手柑内酯与11个活性成分为指标,分别按照上图思路中不同分组药动学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现:海藻与甘草配伍时仅对甘草酸产生影响,与海藻配伍后甘草酸峰浓度显着提高,在组方环境中,海藻仍可显着提高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改善其吸收,同时可以提高甘草苷的吸收。HYD中其他药味可能可以促进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吸收,却抑制了皂苷类成分的吸收加快甘草中某些皂苷类成分的代谢。甘草与海藻反药药对可提高橙皮苷,佛手柑内酯,川陈皮素,蛇床子素与贝母素甲的生物利用度,减慢柚皮苷与贝母素甲的消除。第三章第二节研究了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大鼠体内海藻玉壶汤组方与海藻-甘草反药配伍的药动学影响,通过大鼠灌胃丙硫氧嘧啶进行模型复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海藻提高了甘草酸的峰浓度与AUCO-t,提示与海藻联合给药后甘草中成分甘草酸吸收改善。与海藻联合给药,甘草素的曲线下面积显着减小,同时甘草次酸的峰面积增大。在海藻玉壶汤组方环境中,海藻仍然可以显着提高甘草苷的峰浓度与生物利用度,同样可提高甘草素的AUC,说明在组方环境中,海藻同样可以改善甘草苷与甘草素的吸收。HYD中其他药味显着提高了甘草苷的峰浓度,并提高甘草苷的生物利用度,减慢了甘草苷的吸收。在模型大鼠体内甘草与海藻反药药对可提高蛇床子素的生物利用度,减慢柚皮苷,橙皮苷,贝母素甲,蛇床子素的消除。通过病理组与正常组药动学参数比较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病理状态对HYD中有效成分药动学影响并不大,仅仅对甘草苷,橙皮苷与贝母素乙产生影响,病理状态下,甘草苷峰浓度增加,AUC增大,柚皮苷峰浓度增大,贝母素乙AUC减小,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病理状态可提高甘草苷与柚皮苷的吸收,同时改善甘草苷与贝母素乙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利用药动学方法研究了组方对甘遂-甘草与海藻甘草的药动学影响,发现甘遂与海藻均对甘草中有效成分产生显着影响,而组方后甘遂对其影响有一定的削弱的作用。
张文静[9](2016)在《基于“健脾益气”法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抗疲劳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针刺“脾俞”穴对人参皂苷Rg3在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不同时相脏腑的分布代谢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血清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中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比例,CD4+/CD8+的比值,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变化,RT-PCR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 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蛋白表达水平,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针药结合”益气健脾抗疲劳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论文一:雄性Wistar大鼠11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33只),模型组(33只),空白加针刺组(25只),模型加针刺组(25只)。采用强制冷水游泳结合慢性束缚法进行模型复制。造模时间21d。21d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各随机抽取8只大鼠,通过检测其在造模前后的体重和血清乳酸含量的改变情况来判定造模是否成功。空白加针刺组和模型加针刺组于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针刺“脾俞”穴治疗,进针后针柄接电针治疗仪,电压4.5 V,频率为4/20 Hz频率的疏密波,强度以大鼠局部皮肤肌肉微颤为度,留针20 min,1次/d,第7天针刺结束后,各组大鼠立即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各组大鼠分别取5只,于给药后5、30、60、120 min经大鼠眼眶取血2ml于肝素化离心管中,3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时间段各组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各组剩余的20只大鼠分别于0.5、1、2、4 h各处死5只,采集心、肝、脾、肺和肾组织,取组织样品0.5 g,加入甲醇1 ml,组织匀浆,震荡10 min,超声10 min,4000rpm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时间段各组大鼠心、肝、脾、肺和肾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论文二: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组,针刺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强制冷水游泳结合慢性束缚法进行模型复制。模型复制成功后,针刺组给予针刺“脾俞”穴治疗,人参皂苷组给予大鼠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先给大鼠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再给予针刺“脾俞”穴,1次/d,连续治疗7天。末次给药及针刺后1h,各组大鼠断尾取血,制作血涂片,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血清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腹主动脉取血后剪开腹腔摘取脾脏,制作脾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脾脏中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及CD4+T/CD8+T的比值。论文三: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组,针刺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模型复制及干预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以3ml/kg体质量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穿刺采集全血,取上清液冻存于-80℃冰箱中,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同时采集大鼠脾脏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论文一:1模型评价:造模前两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重显着减少(p<0.01),乳酸含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2各组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60min及120min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空白针刺组60min及120min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60min及120min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在5 min时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3各组大鼠肝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1 h、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1 h、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模型针刺组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1 h、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1 h时肝脏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4各组大鼠心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0.5 h及1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0.5 h及1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0.5 h及1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心脏中0.5 h时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四组大鼠心脏组织中4 h时均检测不到人参皂苷Rg3。5各组大鼠脾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0.5h、1 h、及2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0.5 h、1 h、及2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0.5h、1 h、及2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脾脏中0.5 h时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6各组大鼠肺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降低,空白针刺组各时间点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升高,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针刺组1 h、2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模型针刺组各时间点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大鼠肺脏组织中4 h时均检测不到人参皂苷Rg3。7各组大鼠肾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肾脏中1 h时人参皂苷Rg3的含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论文二:1各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组,针刺组及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人参皂苷组和针刺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化的淋巴细胞呈正圆形,细胞核呈紫色,正圆形;胞浆呈淡蓝色极少,呈新月形位于细胞边缘。发生转化的淋巴母细胞个体增大,细胞核变大,偶见核仁出现,形态不规则,胞浆明显增多,胞浆内偶见空泡出现。2流式细胞结果:CD3+T细胞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1),人参皂苷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4+T细胞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4+T细胞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CD8+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8+T细胞比例均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人参皂苷组CD8+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1)。CD4+T/CD8+T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皂苷组CD4+T/CD8+T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及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4+T/CD8+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人参皂苷组CD4+T/CD8+T比值显着升高,(P<0.05)。论文三:1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FN-γ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IFN-γ含量显着降低(P<0.01);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IL-4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L-4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IL-4含量显着升高(P<0.01);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脾脏中IFN-γ和IL-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FN-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FN-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FN-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L-4蛋白表达显着水平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脾脏中IFN-γ和IL-4 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FN-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FN-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FN-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L-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L-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L-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脾俞”穴可以增加人参皂苷Rg3在血内的含量和在五脏中的分布,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这可能是针药并用协同增效的物质基础。2.针刺“脾俞”穴和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是通过纠正慢性疲劳模型大鼠Th1/Th2失衡状态,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实现其抗疲劳作用。3.针刺“脾俞”穴和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均具有抗疲劳作用,并且二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针药并用协同增效抗疲劳提供实验理论基础。
黄立华[10](2015)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意义:基于课题组前期基础,本研究从药代动力学、肠吸收角度,考察远志、厚朴及其组分配伍在大鼠不同肠段肠吸收特征及药代动力学参数,拟阐释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动力及毒副作用的科学内涵,为揭示中药“相杀”配伍关系提供参考。本论文运用多学科知识,借助药代动力学方法,从多角度探讨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机制,为阐释中药“相杀”的配伍关系及减毒机制提供方法与思路,故本研究具有中医药理论特色和新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方法:①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HPLC-DAD法测定肠灌流液中苷类及酚类成分的质量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助溶剂、抑制剂对受试药物吸收的影响。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以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②采用HPLC-DAD法,测定大鼠灌胃远志、厚朴及其配伍的水煎液、浸膏以及水解产物在不同时间点血中的苷类、酚类成分浓度。运用Winnonlin 6.3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选用非房室模型分别对大鼠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统计分析配伍前后各成分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性。结果:(1)在体单向肠灌流大鼠的肠吸收特征及抑制剂影响研究:①建立了单味远志、厚朴及二药配伍的肠灌流分析测定方法。结果显示,单味远志:细叶远志皂苷的Ka、Papp值均呈结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趋势;单味厚朴: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Ka、Papp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Ka值与细叶远志皂苷相似,呈结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趋势。远志与厚朴配伍1:1组中的细叶远志皂苷在结肠、1:2组在空肠、回肠、结肠的Ka、Papp值均显着低于单味远志组(P<0.05);1:2配伍组的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在回肠的Ka、Papp值均显着高于同等量的单味厚朴组(P<0.05,P<0.01)。②抑制剂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远志中加入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VH)中浓度,则能显着增加细叶远志皂苷的Ka值(P<0.05);加入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IT),与空白组比较Ka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厚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gp抑制剂VH和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IT后,与空白组比较Ka、Papp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药代动力学研究:①分别建立了厚朴、远志水煎液和浸膏的大鼠血浆中和厚朴酚、厚朴酚及细叶远志皂苷等HPLC-DAD分析方法,分别优选出最佳提取溶剂沉淀蛋白和测定远志各指标性成分的溶剂系统,并分别绘制各成分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②基于上述分析方法,计算各成分的药代动学参数。结果显示,配伍水解产物组细叶远志皂苷的达峰浓度(Cmax)极显着性小于单味远志水解产物组(P<0.01),达峰时间(Tmax)、清除率(CL/F)均极显着性大于单味远志组(P<0.01),而半衰期(t1/2)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配伍浸膏组中的和厚朴酚Tmax极显着性大于单味厚朴浸膏组(P<0.01),而表观分布容积(V/F)、清除率(CL/F)均极显着性小于单味厚朴组(P<0.01);厚朴酚的t1/2、V/F、平均滞留时间(MRT(0~m))显着性大于单味厚朴组(P<0.05,P<0.01),而消除速率常数(Ke)、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n))均极显着性小于单味厚朴组(P<0.01)。③不同提取方法药液的毒性:卡方检验结果,远志配伍厚朴水煎液的毒性极显着性低于单味远志(P<0.01);远志配伍厚朴浸膏的毒性显着性低于单味远志(P<0.05)。远志浸膏水解产物配伍厚朴浸膏后全部消除其毒性。远志配伍厚朴药液不同提取方法前后毒性总体分析,远志配伍厚朴后毒性极显着性低于单味远志(P<0.01)。结论:①肠吸收:远志配伍厚朴后远志苷类成分在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吸收明显减少,而厚朴酚类物质在回肠的吸收显着增加,远志配伍厚朴1:2略优于1:1和1:3配比。②抑制剂影响:单味远志所含的细叶远志皂苷受P-gp外排影响,但不受MRP2影响,提示若含细叶远志皂苷制剂与P-gp抑制剂联用,可能会促进其吸收。而单味厚朴所含的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则不受MRP2和P-gp的影响。③药代动力学:远志苷类与厚朴酚类配伍后,可使和厚朴酚的清除率明显降低,厚朴酚的半衰期显着增加。酚类物质对远志中苷类成分有延迟达峰时间、降低达峰浓度、增加其清除率等作用。④不同提取方法的远志毒性呈浸膏>水煎液>浸膏水解产物趋势;厚朴与远志配伍后可极显着性降低远志的致死率。研究提示,厚朴降低远志毒性及其胃肠副作用的原理,可能与厚朴中的酚类成分抑制远志中苷类成分的吸收,并加速其清除,进而降低其毒副作用,呈现“相杀”减毒的配伍关系。厚朴中的酚类物质可能是发挥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物质基础。
二、大黄致大鼠脾虚模型和健康大鼠的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致大鼠脾虚模型和健康大鼠的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益肾颗粒调控LncRNA MALAT1/mTOR诱导足细胞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长链非编码RNA在糖尿病及并发症中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益肾颗粒有效成分鉴定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肾颗粒防治HFSD+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益肾颗粒通过LncRNA MALAT1/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改善DN和足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2)人参皂苷Rb1对心力衰竭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衰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以及人参和GS-Rb1对心衰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基于SCF、EPO、IGF-1研究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并发症 |
二、SCF、EPO和IGF-1与肾性贫血的发病相关 |
(一) SCF与RA |
(二) EPO与RA |
(三) IGF-1与RA |
三、肾性贫血的西医治疗现况 |
四、“脾肾两虚”是肾性贫血的病机关键 |
(一) 中医“肾”与生血 |
(二) 中医“脾”与生血 |
(三) 从脾、肾二脏论治RA |
五、黑地黄丸以健脾补肾立方 |
六、从多靶点角度研究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机制是系统生物学领域的有益尝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肾性贫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实验二 黑地黄丸对肾性贫血大鼠肾功能及贫血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三 黑地黄丸对肾性贫血大鼠骨髓冲洗液上清SCF、EPO、IGF-1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实验四 黑地黄丸对肾性贫血大鼠肝、肾内分泌SCF、EPO、IGF-1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实验五 黑地黄丸对BMSCS旁分泌SCF、EPO、IGF-1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基于回归分析研究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作用靶点 |
一、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评估中医多靶点治疗的可行性 |
二、数据采集 |
三、回归分析 |
四、回归分析结果 |
讨论 |
一、RA大鼠模型的探讨 |
二、黑地黄丸对RA大鼠肾功能及贫血的作用 |
三、黑地黄丸对RA大鼠骨髓冲洗液上清SCF、EPO、IGF-1的作用 |
四、黑地黄丸对RA大鼠肝、肾内分泌SCF、EPO、IGF-1的影响 |
五、黑地黄丸对BMSCs旁分泌SCF、EPO、IGF-1的作用 |
六、基于回归分析研究黑地黄丸治疗RA的主要作用靶点 |
七、中医“健脾补肾”法作用于骨髓、肝脏机制的思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科研课题 |
(4)壮通饮影响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的中医理论研究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临床辨证论治 |
2 壮通饮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的理论研究 |
2.1 壮通饮方药组成及功效 |
2.2 壮通饮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
3.1 脂质浸润 |
3.2 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
3.3 内皮损伤应答反应 |
3.4 氧化应激 |
3.5 炎症和免疫机制 |
3.6 干细胞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建立 |
2.3 药液制备 |
2.3.1 壮通饮水煎液的制备 |
2.3.2 复方丹参滴丸的制备 |
2.4 给药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2.6 指标检测 |
2.6.1 各组大鼠存活及一般状况 |
2.6.2 心脏病理形态学普通光镜观察 |
2.6.3 ZTY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 |
2.6.4 ZTY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内皮素 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23 |
2.6.5 ZTY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存活及一般状况的观察结果比较 |
3.2 大鼠心脏病理形态学的情况 |
3.3 各组大鼠血清SOD、MDA和GSH-PX指标的比较 |
3.4 各组大鼠血清ET-1、NO指标的比较 |
3.5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SOD、MDA指标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基本治法 |
2 壮通饮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的壮医理论探讨 |
3 氧化应激损伤是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
4 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备 |
5 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的选择与分析 |
6 本实验氧化应激指标的选择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SIL-2R、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病例标准 |
2.3 排除病例标准 |
2.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3 分组 |
4 治疗方法 |
5 疗程 |
6 观察指标 |
6.1 安全性指标和评价标准 |
6.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7 疗效判定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临床资料 |
1 基本资料 |
2 分组 |
研究结果 |
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2.1 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的症状比较 |
2.3 舌、脉象比较 |
2.4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1 两组细胞因子比较 |
3.2 两组血常规比较 |
3.3 两组电解质比较 |
3.4 两组肾功能比较 |
3.5 两组 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4 其它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典籍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 慢性肾衰竭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详见文献综述) |
3 尿毒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合理性 |
4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组方分析及各单味药药理探讨 |
4.1 方剂来源及方义分析 |
4.2 单味中药药理研究 |
5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5.1 总体疗效分析 |
5.2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中医证候的观察 |
5.3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血清中SIL-2R、TNF-α、CRP的影响 |
5.4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血常规的影响 |
5.5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
5.6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 24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 |
5.7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肾功的影响 |
5.8 对安全性指标的评估 |
6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
7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临床观察表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苏黄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TGF-β1 /p38MAPK通路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茯苓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茯苓研究进展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3 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进展 |
4 课题设计 |
第一章 茯苓提取物的制备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茯苓水提物的制备及茯苓总多糖的含量测定 |
2.1.1 溶液的制备 |
2.1.2 采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茯苓总多糖 |
2.2 茯苓醇提物的制备及茯苓总三萜的含量测定 |
2.2.1 溶液的制备 |
2.2.2 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显色反应测定茯苓总三萜 |
2.3 HPLC法同时测定茯苓醇提物中四种三萜酸的含量 |
2.3.1 溶液的制备 |
2.3.2 HPLC色谱条件的建立 |
2.3.3 HPLC分析方法的考察及四种三萜酸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6种大鼠Cyp450酶底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试药 |
1.3 生物样品的来源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2.1 溶液的配制及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
2.1.1 Cocktail混合溶液的配制 |
2.1.2 血浆样品预处理 |
2.2 分析条件 |
2.2.1 色谱条件 |
2.2.2 质谱条件 |
2.3 大鼠血浆样品方法学考察 |
2.3.1 方法专属性 |
2.3.2 线性范围考察 |
2.3.3 定量下限 |
2.3.4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
2.3.5 基质效应考察 |
2.3.6 稳定性考察 |
3 讨论 |
3.1 色谱条件的建立 |
3.2 内标物质的选择 |
3.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确定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茯苓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和结果 |
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1 探针底物混合溶液的配制 |
2.1.2 茯苓提取物的制备与配制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给药剂量 |
2.3.1 茯苓的给药剂量 |
2.3.2 探针底物的给药剂量 |
2.4 给药方式及样品采集 |
2.5 样品处理与检测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7 血药浓度及药时曲线测定结果 |
2.7.1 非那西丁 |
2.7.2 安非他酮 |
2.7.3 双氯芬酸钠 |
2.7.4 奥美拉唑 |
2.7.5 氯唑沙宗 |
2.7.6 咪达唑仑 |
2.8 探针底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
2.8.1 非那西丁 |
2.8.2 安非他酮 |
2.8.3 双氯芬酸钠 |
2.8.4 奥美拉唑 |
2.8.5 氯唑沙宗 |
2.8.6 咪达唑仑 |
3 讨论 |
3.1 茯苓给药剂量及给药方式的确定 |
3.2 探针底物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的确定 |
3.3 探针底物混合溶液的制备过程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茯苓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mRNA表达的影响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实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2.1 相关试剂的配制及处理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给药剂量 |
2.4 给药方式和样品采集 |
2.5 肝脏组织总RNA的提取及定量 |
2.6 cDNA的制备 |
2.7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的引物设计 |
2.8 PCR反应 |
2.9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10 茯苓提取物对代谢酶mRNA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介绍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组方对甘遂-甘草与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药动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组方对甘遂-甘草反药配伍药动学影响研究 |
第一节 甘遂半夏汤对甘遂-甘草反药配伍在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甘遂半夏汤对甘遂-甘草反药配伍在癌性腹水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陷胸汤对甘遂-甘草反药配伍在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组方对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药动学影响研究 |
第一节 海藻玉壶汤对海藻-甘草反药配伍在正常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海藻玉壶汤对海藻-甘草反药配伍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健脾益气”法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抗疲劳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脾俞穴”对人参皂苷Rg3在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不同时相脏腑分布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调节慢性疲劳模型大鼠T细胞亚群作用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调节慢性疲劳模型大鼠Th1/Th2平衡作用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 |
1.1.1 药材 |
1.1.2 对照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动物 |
2 统计方法 |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1 厚朴远志及其组分配伍的大鼠肠吸收机制研究 |
3.1.1 厚朴中酚类成分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
3.1.2 远志中有效成分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
3.1.3 厚朴配伍远志的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
3.1.4 小结 |
3.2 厚朴远志及其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2.1 厚朴中酚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
3.2.2 远志中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
3.2.3 厚朴配伍远志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
3.2.4 小结 |
讨论 |
1 关于远志毒副作用及配伍的研究背景 |
2 实验方法中重要参数的选择依据 |
3 基于药代动力学探讨远志与厚朴组分配伍的吸收消除机制及毒性 |
4 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原理的综合分析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大黄致大鼠脾虚模型和健康大鼠的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益肾颗粒调控LncRNA MALAT1/mTOR诱导足细胞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D]. 杜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人参皂苷Rb1对心力衰竭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葛倩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SCF、EPO、IGF-1研究黑地黄丸治疗肾性贫血的机制[D]. 赵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4]壮通饮影响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大鼠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D]. 庞路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SIL-2R、TNF-α的影响[D]. 郭金彪.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2)
- [6]苏黄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TGF-β1 /p38MAPK通路表达的影响[D]. 刘子洋.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7(02)
- [7]茯苓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D]. 王妍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组方对甘遂-甘草与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药动学影响研究[D]. 张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基于“健脾益气”法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抗疲劳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文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10]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机制[D]. 黄立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