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药GMP技改工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益民[1](2019)在《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问题。而会计作为核算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管理工作,成为企业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改革对象。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提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因此,尽快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和改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显得极为迫切。我国的环境会计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很多企业对环境会计甚至是环保的认识还不到位,只是被动地进行环境披露,这对于我国环保建设工作推进的阻力较大,因此,要切实推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和完善。本文在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环境会计方面的成果经验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查阅H公司2013至2017年五年的年报、独立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书等,从披露方式和披露内容两方面,对H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披露方式方面,以“披露次数”统计得出在不同方式下和不同项目中的披露情况。通过横向分析得出,企业在不同披露方式中集中进行环境披露的部分和章节。通过纵向分析得出,H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量在五年间,呈现的总体趋势,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断完善,披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披露内容方面,企业从非流动负债和递延收益中环保项目的当期发生额、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投资和环境绩效披露、排污费、污染物的排放达标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也分别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披露内容及其特征反应出的环保政策倾向、环境投资重点和披露趋势。本文通过对H公司披露现状的分析,得出其在环境披露方面存在着如披露内容不完善、未设置独立的环境会计科目、缺乏专业的核查、监督等问题。笔者针对发现的问题,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分别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方法。内部建议,如完善企业的独立环境报告、要提升管理层的社会责任感、要推动财务部门改革并设立独立的环境会计科目等。外部建议,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披露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等。在创新方面,本文针对企业缺少独立的环境会计科目的问题,依据该企业的行业特征和经营情况,结合“四要素”模式,为其设计了独立环境会计披露科目,帮助其披露更多专业性的定量信息,使披露更加规范具体。同时,本文通过对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将个例的对策和结论外推至一般,对我国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发展和健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陆芬[2](2019)在《某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般处理园区企业外排废水,有的还处理邻近区域生活污水。由于园区企业数量、规模和种类不断变化,纳管废水成分日趋复杂,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偶尔有超标情况发生,对园区污水处理厂造成了极大冲击,甚至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本文以江西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该厂设计规模为1万t/d,主要处理园区企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采用处理工艺为调节+混凝+水解酸化+改良型氧化沟+沉淀+紫外杀菌,设计出水水质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本文研究了该污水处理厂出水超标的原因,分析了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砂滤+碳滤”和“臭氧+生物滤池”两组组合工艺进行试验比对,研究表明,两组工艺都能确保出水稳定达标。在综合考虑投资和运行成本后,污水处理厂采用“砂滤+碳滤”这一技改方式,运行结果表明,出水符合水质标准要求。同时,本文针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创新管理制度,健全机制,改变现行只从末端进行控制的现状,采用源头控制、分质进网、差别化收费、有序排放等措施,政府、园区、环保及园区污水处理厂协调联动,共同推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陈雄[3](2018)在《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发展权之争,是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之争和减排资源的分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南南技术合作也是我国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20多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技术援助与技术培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讨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探讨了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案例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按地区、按类型需求的分析,发现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减缓领域和适应领域,总结出了这些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发展中国家重点技术需求大多以低成本、易掌握、易维护的成熟适用技术为主,并且这些需求与其优先发展事项如减贫、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紧密关联。(2)开展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形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可供转让的适用技术清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进行了筛选,编制了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3)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通过在农林业、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和卫生健康等几方面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的合作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战略措施。(4)提出了南南技术转移主要存在的障碍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西非农业科技园建设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点亮非洲行动方案(减缓领域)和非洲生态守护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等重点领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南南科技合作方案建议,促进形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整体机制、有效平台、优先领域和重点援助项目。
姜瑞[4](2018)在《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时空分布规律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花江流域是黑龙江省主要饮用水源地,是全省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10多年来,全省环保部门始终把松花江污染防治作为核心工作,列为重点加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NH4+-N、COD、SO2、NOx。随着控制指标数量的增加,我国对指标总量也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尤其是NH4+-N减排,“十二五”末期比初期要降低20%。且“十二五”初期松花江流域氨氮平均浓度总体低于Ⅲ类水质标准,平均浓度有所上升。氨氮逐步成为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的首要污染物,因此,针对氨氮的污染控制成为改善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体水质的关键,开展氨氮污染减排研究对我省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的氨氮污染时空分布规律和减排量,得出区域内工业和生活源需要减排的氨氮潜力最高,为1.23×104t,农业源规模化畜禽养殖源需要减排的氨氮潜力较低,为5.32×102t,氨氮污染物减排总量为1.29×104t。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污染源氨氮排放特点与国家减排考核要求,建立了三级氨氮减排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8个。38个减排三级指标中,24个指标呈正相关,其余14个指标呈负相关。并进一步验证了氨氮减排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将该体系应用于“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预测“十三五”氨氮减排量,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排放总量为258312.14t,较“十二五”期间削减了9.63%,可达到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十三五”规划要求的氨氮削减7%的要求。为了有效保障减排目标的实现,本研究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通过技术手段和环保政策有选择的降低正相关指标作用,提高负相关指标作用,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城镇及工业污染治理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污染治理对策、环境管理对策,内容全面严谨,能够有效指导减排目标的完成。
王海婧[5](2017)在《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K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于2012年召开的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着重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企业采用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引入环境会计核算方法,对环境因素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势在必行。我国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虽然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务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缺陷。医药制造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部规定的十六个重污染行业之一,其原材料及产成品在生产、储存等过程中会涉及多种对环境具有严重污染性的药剂和化学物质,对周边环境以及整体生态系统都存在威胁。因此,在医药制造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引入环境会计这一概念并完善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欧美国家、日本以及国内环境会计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并在对环境会计理论进行了说明。其次,选取100家A股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其招股说明书、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书以及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指出其在披露模式、披露内容、披露时间、披露形式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再次,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对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进行设计。此后,选取K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对其招股说明书及其2016年度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书、年度报告和环境报告书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新体系指出其缺失的内容,并对比分析新体系的优越性。最后,为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实施提出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现行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明显不合理,从模式、形式、时间到内容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缺陷。为此,应当为制药业上市公司设立新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以便其披露真实、完整、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并从立法、理论基础、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多个角度为该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措施。
潘瑜[6](2016)在《制药行业技术改造环境影响研究 ——以吉林英联制药700000支GM1增产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制药行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人们对医药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制药行业项目建设也越来越多。制药作为精细化工的一种,其生产特点是生产设备繁多、工艺步骤复杂、使用原料种类繁多、原料利用率不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制药行业对区域环境可能会带来重大影响。为使制药项目建设及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控,需要对拟建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制药行业技术改造作为制药行业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环评的发展历程和制药行业环评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建立了制药行业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从环境影响识别方式、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以及环境影响整体评论方式三个方面总结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以吉林英联GM1增产技术改造项目为例,分析项目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高浓度的有机废水(COD浓度范围在500mg/L3000mg/L之间,BOD5值在250mg/L1200mg/L之间)、含废吸附载体物、药渣及生物组织的固体废物、锅炉烟气以及设备噪声。结合总结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采用所建立的制药行业技术改造环评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主要从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项目生产环境质量影响进以及总量控制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落实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前提下,本项目环境影响可在环境标准允许和公众可接受范围之内,并可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和生产从环保角度看是合理的。给国内其他制药企业技术改造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韩丽明[7](2015)在《辽河流域冶金、石化、制药行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对于流域清洁生产对节水减排的潜力分析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决策者对在流域内推进清洁生产缺乏数字化的理论依据。流域清洁生产的潜力分析,涉及到一些关键技术,如流域清洁生产诊断技术、产污强度趋势分析、潜力指标的选择和贡献率指标的确定等。本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适用于流域整体的清洁生产潜力及其对节水减排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流域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分析模型(SDM-BCPP模型),该模型包括流域清洁生产诊断识别、流域清洁生产趋势分析两大辅助模块。通过对辽河流域的案例分析,结果显示:辽河流域目前清洁生产的重污染行业为冶金、石化、制药、三大行业。本文根据辽河流域行业特点和水环境保护需求,从产业结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资源使用、废物利用、环境管理等环节,分析影响流域清洁生产的主要方面和存在的问题,从技术和装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等角度,分析了冶金、石化、制药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现状水平,根据清洁生产潜力分析模型,分析和计算各情景模式下辽河流域清洁生产的潜力。根据辽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全面调查和分析近年来辽河流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预测其对节水减排的影响。选择重点行业,通过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分析清洁生产对节水减排的影响规律,研究行业清洁生产对节水减排的贡献率。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水专项)把辽河污染治理列入治理的重点,采取创新思路、开发实用新型技术,重新审视辽河污染治理的策略,特别设立了清洁生产的课题,课题的设立无疑将加快流域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到过程控制的步伐,加快辽河流域污染状况转变速度,也为国内同类河流污染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成功治理模式。
吴德华[8](2014)在《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黔东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浪费严重、环境受到破坏。因此,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动脉矿业的基础上发展静脉矿业,将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欠发达、欠开发”的黔东地区意义重大。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多种学科的复杂问题。论文以循环经济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学、产业经济学、工业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借鉴、融合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得到合理、可行的研究结果,指导区域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大地构造、地层、岩石、深大断裂、岩浆活动等方面分析黔东成矿地质条件,对黔东地区的矿床进行统计,分析其矿床成因、矿体特征、矿石及矿物特征、矿石品位,了解黔东矿产资源特征和优势矿产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黔东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黔东矿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为黔东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及黔东矿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研究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方法体系。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思路,确定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通过对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目标分析,提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确定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范式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对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深化,分别基于自组织理论、整体涌现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拓展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范围,在理论上为研究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从“企业小循环、工业园区中循环、产业带大循环”三个层次对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案例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对象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在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探索黔东地区的矿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确定系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论文结合黔东地区的矿产资源禀赋和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研究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还原论和整体论,提出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范式是复杂性科学,并就自组织理论、整体涌现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具体复杂性科学理论进行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分析,然后结合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从矿业企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到循环经济产业带进行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得到的结论:只有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发展动脉矿业的基础上发展静脉矿业,进行动静脉矿业的一体化发展,区域矿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图23幅,表18个,参考文献147篇
齐珊珊[9](2013)在《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拟建项目为山东某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年产800吨新型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项目,建设单位为山东某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某工项目集中区,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31099万元。从国内市场来看,三氯蔗糖自问世至今,已逐渐被众多食品生产厂家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我国三氯蔗糖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并被批准使用以来,很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提高其产品档次和品质,已使用和准备使用三氯蔗糖。但之前必须依靠进口,存在供货时间长、手续繁杂、价格昂贵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三氯蔗糖产品的使用。随着三氯蔗糖产品在国内的问世,其需求存在非常大的上升趋势。拟建项目以白糖、原乙酸三甲酯、二甲基甲酰胺、氯化亚砜等为原料经过酯化、氯代、中和、萃取脱色、结晶、醇解等工艺过程,年产三氯蔗糖800吨,该产品用于饮料、甜品剂、冰淇淋、果汁、糖浆等,具有甜味纯正、自然,不含任何热量、水溶性良好、食用安全性高、甜度较高等优点。拟建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十一、化工石化中第14条安全型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生产”,因此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邵树圣[10](2012)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 ——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工业的理论和实践是一较新的研究领域,是目前解决工业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生态工业园是生态工业理论的主要实践形式,成为未来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本文对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和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运用生态工业学、环境工程学、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基于生态工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实例,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建设规划设计。对园区产业链现状和发展趋势、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综合进行分析,得出高新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园有很好的基础,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削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势在必行的。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推行低碳经济、控制碳排放的指导思想,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生态化园区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为园区制定了总体规划、主导行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规划、空间布局及低碳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从时间上分别制定了近期目标2014年和远期目标2020年相应的环境指标,为实现预定目标,分别从产业发展;产业链构成;水资源、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措施;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划。明确了以打造车辆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使区域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方向发展。以园区内主导行业典型企业为突破口,推进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和污染物减排。结合耗水大户企业中水回用工程、高新区污水厂中水回用工程、高新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VOC减排治理工程等列为园区近期应推进的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最终将南京高新区建设为环境优美、产业高效、生态和谐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制药GMP技改工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药GMP技改工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1 H公司概况 |
3.2 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2.1 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
3.2.2 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
第四章 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4.2 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五章 完善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
5.1 完善H公司内部披露环境的建议 |
5.2 完善H公司外部披露环境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某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工业污水的危害及其处理的重要性 |
1.2.1 工业污水的危害 |
1.2.2 工业污水处理的重要性 |
1.3 目前主要工业污水处理技术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物理化学法 |
1.3.4 生化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食品废水处理研究 |
1.4.2 制药废水研究 |
1.4.3 电镀废水研究 |
1.4.4 印染废水研究 |
1.4.5 化工废水研究 |
1.4.6 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研究 |
1.4.7 工业园区废水管控研究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 工业园区规划存在缺陷 |
2.2 工业园区生态理念滞后 |
2.3 工业园区规划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未考虑达标排放 |
2.4 入园项目的环境监管缺失 |
2.5 纳管标准不合理 |
2.6 多头管理致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 |
第三章 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 |
3.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3.1.1 工艺流程 |
3.1.2 工艺流程简述 |
3.2 进出水水质设计值 |
3.3 运行情况 |
3.4 江西省某工业污水处理厂存在问题分析 |
3.4.1 从项目本身分析 |
3.4.2 从具体设计参数和运行情况分析 |
第四章 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改革的思路 |
4.1 园区企业排污管网建设及排污有效管理 |
4.1.1 分质进网 |
4.1.2 管理延伸 |
4.1.3 差别化收费 |
4.1.4 有序排放 |
4.2 某工业污水处理厂工艺调整及技术改造 |
4.2.1 工艺调整 |
4.2.2 技术改造 |
4.3 改造后出水水质情况 |
第五章 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技改及投资估算 |
5.1 技改工艺选择 |
5.2 废水末端处理工艺流程总图 |
5.3 主要构筑物及新增设备材料 |
5.4 投资估算说明 |
5.4.1 关于土建投资估算的说明 |
5.4.2 关于设备及管道安装投资估算的说明 |
5.5 投资估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
2.1 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态势 |
2.2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助现状与特点 |
2.2.1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
2.2.2 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
2.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
2.3.1 南南科技合作现状与政策 |
2.3.2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的途径 |
2.3.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按地区) |
3.1.1 东非 |
3.1.2 南非 |
3.1.3 西非 |
3.1.4 中非 |
3.1.5 西亚北非 |
3.1.6 东南亚 |
3.1.7 南亚 |
3.1.8 中亚 |
3.1.9 拉美 |
3.1.10 小结 |
3.2 需求分析(按类型) |
3.2.1 小岛国及低海拔沿海国家 |
3.2.2 干旱与半干旱国家 |
3.2.3 最不发达国家 |
3.3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分析 |
3.3.1 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 |
3.3.2 技术需求特点 |
第4章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分析 |
4.1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 |
4.1.1 农林业 |
4.1.2 可再生能源 |
4.1.3 水资源与环境 |
4.1.4 卫生健康 |
4.1.5 节能减排 |
4.1.6 我国可供转让适用技术清单 |
4.2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 |
4.2.1 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
4.2.2 已转让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
4.2.3 适用技术来源分布 |
4.3 可转让适用技术储备分类统计 |
4.3.1 能源 |
4.3.2 农业 |
4.3.3 林业 |
4.3.4 水资源 |
4.3.5 卫生健康 |
4.3.6 建筑节能减排 |
4.3.7 工业节能减排 |
4.3.8 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
4.3.9 防灾减灾 |
4.3.10 基础设施 |
4.3.11 废弃物利用 |
4.3.12 交通 |
4.3.13 资源环境技术 |
4.3.14 其它 |
4.4 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分析 |
4.4.1 已转让技术按领域分布 |
4.4.2 已转让技术按国别分布 |
4.5 小结 |
第5章 重点领域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分析 |
5.1 农林业 |
5.1.1 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
5.1.2 种植加工技术合作 |
5.1.3 菌草利用技术合作 |
5.1.4 节水农业技术合作 |
5.2 可再生能源 |
5.2.1 太阳能技术合作 |
5.2.2 小水电技术合作 |
5.2.3 沼气利用技术合作 |
5.3 水资源与环境 |
5.3.1 水窖技术合作 |
5.3.2 给排水技术合作 |
5.3.3 坦噶尼喀湖生态监测技术合作 |
5.3.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合作 |
5.3.5 气象技术合作 |
5.3.6 生态保护技术合作 |
5.4 卫生健康合作 |
第6章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
6.1 南南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
6.1.1 资金短缺 |
6.1.2 文化差异 |
6.1.3 受体水平 |
6.1.4 需求不明 |
6.1.5 政治与人身安全 |
6.1.6 商务障碍 |
6.2 南南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6.3 南南技术转移的模式、机制分析 |
6.3.1 政府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
6.3.2 市场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
6.3.3 国际组织/NGO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三方合作机制 |
6.4 重点领域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
6.4.1 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6.4.2 环境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6.4.3 农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
6.5 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实证分析 |
6.5.1 水行动项目方案设计、建议提出及实施 |
6.5.2 水行动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
6.6 小结 |
第7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合作方案 |
7.1 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项目合作 |
7.2 非洲农业行动南南合作方案 |
7.3 点亮非洲项目建议 |
7.4 非洲生态守护项目建议 |
7.5 关于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成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附录 |
附录1: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重点领域分类 |
附录2: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征集调查表 |
附录3: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问题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4: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建议 |
附录5: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的建议 |
附件 |
(4)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时空分布规律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氨氮减排技术 |
1.2.2 氨氮减排管理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区域现状及氨氮减排测算方法 |
2.1 区域自然社会概况 |
2.1.1 社会经济概况 |
2.1.2 水文及水化学特征 |
2.1.3 重要支流 |
2.2 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
2.2.1 黑龙江省境内主要河流水质现状 |
2.2.2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质现状 |
2.2.3 松花江流域省界水质现状 |
2.2.4 水质变化趋势 |
2.3 氨氮减排指标测算方法 |
2.3.1 氨氮新增量测算 |
2.3.2 氨氮削减量测算 |
2.3.3 氨氮排放量测算 |
2.4 数据来源 |
第3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分布时空规律及减排潜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氨氮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3.3 氨氮时间分布规律分析 |
3.3.1 不同时间氨氮分布规律 |
3.3.2 不同水期氨氮分布规律 |
3.4 氨氮减排潜力分析 |
3.4.1 工业和生活源氨氮减排潜力 |
3.4.2 农业源氨氮减排潜力 |
3.4.3 氨氮总量减排潜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减排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氨氮减排指标 |
4.3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
4.3.2 基本原则 |
4.3.3 构建氨氮减排指标体系 |
4.4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应用 |
4.4.1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测算 |
4.4.2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验证 |
4.5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预测 |
4.6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污染减排对策研究 |
5.1 引言 |
5.2 产业发展对策 |
5.2.1 发展模式转变 |
5.2.2 产业结构转型 |
5.3 城镇及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
5.3.1 城镇污水治理对策 |
5.3.2 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
5.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
5.5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
5.6 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对策 |
5.7 环境管理对策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K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环境会计概述 |
2.1.1 环境会计的含义 |
2.1.2 环境会计基本假设 |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2.2.1 会计信息披露 |
2.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第3章 医药制造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1 医药制造业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3.1.1 医药制造业概况 |
3.1.2 医药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 |
3.2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2.1 样本选取 |
3.2.2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
第4章 医药制造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4.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间滞后 |
4.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合理 |
4.1.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规范 |
4.1.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较随意 |
4.1.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缺乏独立性 |
4.2 医药制造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 |
4.2.1 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支撑 |
4.2.2 缺乏完整的环境会计监管体系 |
4.2.3 环境会计理论构建不成熟 |
4.2.4 环境成本核算不规范 |
4.2.5 公众缺乏监管意识 |
4.2.6 企业自身缺乏动力 |
第5章 医药制造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设计 |
5.1 设计目的及原则 |
5.1.1 设计的目的 |
5.1.2 设计的原则 |
5.2 医药制造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设计 |
5.2.1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 |
5.2.2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的设计 |
5.2.3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的设计 |
5.2.4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设计 |
第6章 环境信息报告书在K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应用 |
6.1 公司背景 |
6.2 K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
6.2.1 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
6.2.2 年报中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
6.2.3 社会责任报告书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
6.2.4 环境报告书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
6.3 与环境信息报告书相比缺失的披露内容 |
6.4 与现有模式对比环境信息报告书的优势 |
6.4.1 信息披露形式更加直观、便利 |
6.4.2 信息披露模式更加可靠 |
6.4.3 信息披露内容更为完善、合理 |
第7章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加快环境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增强监管力度 |
7.1.1 加速环境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 |
7.1.2 增强政府监管力度 |
7.2 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加大实务研究力度 |
7.2.1 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
7.2.2 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的研究 |
7.3 加强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
7.4 注重环境会计人才培养 |
7.5 加强环保意识宣传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录A |
(6)制药行业技术改造环境影响研究 ——以吉林英联制药700000支GM1增产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制药行业项目环评概况 |
第2章 制药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及工作流程分析 |
2.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
2.1.1 调查评价区域 |
2.1.2 确定评价对象 |
2.1.3 判断环境问题 |
2.1.4 分析环境影响 |
2.2 制药行业改造项目环评流程 |
2.2.1 现状调查与评价 |
2.2.2 工程分析 |
2.2.3 环境目标、评价范围、评价标准的确定 |
2.2.4 环境影响识别 |
2.2.5 确定评价方法和确定评价工作实行计划 |
2.2.6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
2.2.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 |
2.2.8 污染物总量控制 |
2.2.9 公众参与 |
2.2.10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2.2.11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
第3章 制药行业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研究 |
3.1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
3.2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
3.3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
第4章 实例研究—以吉林英联GM1增产技术改造项目为例 |
4.1 评价区域现状调查分析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4.1.2 社会环境概况 |
4.1.3 区域环境质量概况 |
4.2 工程分析 |
4.3 清洁生产 |
4.3.1 工艺先进性与合理性分析 |
4.3.2 原材料及产品先进性分析 |
4.3.3 设备先进性分析 |
4.4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
4.4.1 评价工作等级 |
4.4.2 评价范围 |
4.5 环境影响识别分析 |
4.5.1 废水 |
4.5.2 废气 |
4.5.3 固体废物 |
4.5.4 噪声 |
4.6 环境污染因子确定 |
4.6.1 主要污染源 |
4.6.2 污染因子 |
4.7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4.7.1 空气环境现状影响评价 |
4.7.2 地表水现状评价 |
4.7.3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4.7.4 固体废物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
4.8 环境影响评价 |
4.8.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4.8.2 废气环境影响评价 |
4.8.3 声环境影响评价 |
4.8.4 工业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
4.8.5 重大危险源影响评价 |
4.8.6 生物安全影响评价 |
4.9 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
4.9.1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
4.9.2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
4.9.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4.9.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4.10 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 |
4.10.1 总量控制计划 |
4.10.2 总量控制因子 |
4.10.3 总量控制指标 |
4.10.4 总量控制措施 |
4.11 公众参与 |
4.1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4.12.1 社会效益分析 |
4.12.2 经济效益分析 |
4.12.3 环保投资估算 |
4.12.4 环境效益分析 |
4.1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4.13.1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
4.13.2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4.13.3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辽河流域冶金、石化、制药行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国内外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研究现状 |
1.2 辽河流域水环境问题与成因 |
1.2.1 自然概况 |
1.2.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1.3.1 流域水系构成 |
1.3.2 流域经济发展 |
1.3.3 流域产排污情况 |
1.3.4 清洁生产管理现状 |
1.4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辽河流域重污染行业识别 |
2.1.1 识别方法 |
2.1.2 识别结果 |
2.2 重污染行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趋势分析方法研究 |
2.2.1 情景分析法 |
2.2.2 生命周期评价法 |
2.2.3 系统动力学 |
2.3 基于系统动力学流域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分析模型(SDM-BCPP) |
2.3.1 主体模块:流域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2.3.2 辅助模块1:流域清洁生产诊断识别 |
2.3.3 辅助模块2:流域清洁生产趋势分析 |
第3章 冶金行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 |
3.1 行业发展概况 |
3.2 新水消耗与废水污染物产生量 |
3.2.2 废水产生情况 |
3.3 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3.4 行业产污强度趋势分析 |
3.4.1 新水消耗和废水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3.4.2 COD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3.4.3 氨氮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制药行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 |
4.1 行业发展概况 |
4.2 新水消耗与废水污染物产生量 |
4.2.1 新水消耗情况 |
4.2.2 废水产生情况 |
4.3 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4.3.1 化学药品制造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4.3.2 中药制造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4.3.3 生物制药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4.4 行业产污强度趋势分析 |
4.4.1 新水消耗和废水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4.4.2 COD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4.4.3 氨氮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4.5 制药行业清洁生产趋势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石化行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 |
5.1 行业发展概况 |
5.2 新水消耗与废水污染物产生量 |
5.2.1 新水消耗情况 |
5.2.2 废水产生情况 |
5.3 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
5.4 行业产污强度趋势分析 |
5.4.1 新水消耗和废水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5.4.2 COD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5.4.3 氨氮产生强度趋势分析 |
5.5 石化行业清洁生产趋势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
1.2.3 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研究 |
1.3 矿业经济相关理论评述 |
1.3.1 循环经济理论 |
1.3.2 复杂性科学理论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1.4.4 创新点 |
2 黔东矿产资源禀赋与特征 |
2.1 成矿地质条件 |
2.1.1 大地构造 |
2.1.2 地层 |
2.1.3 岩石 |
2.1.4 深大断裂 |
2.1.5 岩浆活动 |
2.2 黔东矿产资源禀赋与特征 |
2.2.1 黔东矿产资源自然禀赋条件 |
2.2.2 黔东矿产资源特征 |
2.3 黔东优势矿产资源 |
2.3.1 优势金属矿产资源 |
2.3.2 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 |
2.4 本章小结 |
3 黔东矿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金属矿业发展现状 |
3.1.1 锰产业发展现状 |
3.1.2 钒产业发展现状 |
3.1.3 铝产业发展现状 |
3.1.4 汞产业发展现状 |
3.2 非金属矿业发展现状 |
3.2.1 钡产业发展现状 |
3.2.2 硅产业发展现状 |
3.3 矿业环境保护现状 |
3.4 黔东矿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3.4.1 黔东矿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
3.4.2 黔东矿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
3.4.3 黔东矿业发展的内部环境 |
3.4.4 黔东矿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方法体系研究 |
4.1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思路 |
4.1.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
4.1.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复杂性分析 |
4.1.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特点 |
4.1.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思路 |
4.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 |
4.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4.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组成要素 |
4.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 |
4.2.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目标分析 |
4.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方法论 |
4.3.1 系统方法论 |
4.3.2 复杂系统与还原论 |
4.3.3 复杂系统与整体论 |
4.3.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方法论 |
4.3.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方法论原则 |
4.3.6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
5.1 复杂性科学是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范式 |
5.1.1 蕴含整体性存在原理 |
5.1.2 蕴含内在关系存在原理 |
5.1.3 蕴含自组织原理 |
5.1.4 蕴含生态有机原理 |
5.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理论及分析方法 |
5.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内涵 |
5.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 |
5.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分析方法 |
5.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
5.3.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5.3.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
5.3.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 |
5.3.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自组织 |
5.4 基于整体涌现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
5.4.1 整体涌现的含义 |
5.4.2 整体涌现的特征 |
5.4.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整体涌现分析 |
5.5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
5.5.1 复杂适应系统简述 |
5.5.2 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 |
5.5.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6.1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6.1.1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6.1.2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
6.1.3 效益分析 |
6.1.4 分析评述 |
6.2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6.2.1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概况 |
6.2.2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
6.2.3 效益分析 |
6.2.4 分析评述 |
6.3 黔东玉铜松循环经济产业带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
6.3.1 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概况 |
6.3.2 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
6.3.3 效益分析 |
6.3.4 分析评述 |
6.4 本章小结 |
7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措施 |
7.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
7.1.1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7.1.2 生态环境分析 |
7.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分析 |
7.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
7.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
7.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
7.2.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威胁 |
7.2.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析 |
7.3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 |
7.3.1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
7.3.2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
7.3.3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
7.4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
7.4.1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组织与监管黔东矿业发展 |
7.4.2 完善矿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配套服务业 |
7.4.3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
7.4.4 拓展融资渠道,健全融资体系 |
7.4.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和管理 |
7.4.6 推进矿业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 |
7.4.7 加强矿业节能减排建设力度 |
7.4.8 强化矿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编制依据 |
1.1.1 国家法律依据 |
1.1.2 其他环保法规及相应规划 |
1.1.3 技术规范依据 |
1.1.4 项目依据 |
1.2 评价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重点 |
1.2.1 评价目的 |
1.2.2 指导思想 |
1.2.3 评价重点 |
1.3 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
1.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1.3.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1.4 评价标准 |
1.4.1 环境质量标准 |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5 评价等级 |
1.5.1 环境空气 |
1.5.2 地表水 |
1.5.3 地下水 |
1.5.4 噪声 |
1.5.5 环境风险 |
1.6 评价范围和环境敏感目标 |
第2章 工程分析 |
2.1 项目背景 |
2.2 工程分析 |
2.2.1 项目基本情况 |
2.2.2 项目组成 |
2.2.3 产品方案及规格 |
2.2.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2.2.5 主要生产设备 |
2.2.6 原辅料消耗及能耗 |
2.2.7 总图布置 |
2.2.8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分析 |
2.2.9 物料平衡 |
2.2.10 项目蒸汽平衡 |
2.2.11 项目水平衡 |
2.2.12 公用工程 |
2.2.13 污染物防治措施和排放情况 |
2.2.14 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排放 |
2.2.15 拟建项目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汇总 |
2.3 小结 |
第3章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
3.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 |
3.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
3.1.2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
3.2 污染气相特征分析 |
3.2.1 气象资料适用性以及气候背景分析 |
3.2.2 评价区常规气象资料分析 |
3.3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
3.3.1 大气污染源强分析 |
3.3.2 敏感点污染物浓度预测 |
3.3.3 厂界浓度影响预测 |
3.3.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3.3.5 卫生防护距离 |
3.4 小结 |
第4章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4.1 地表水环境现状 |
4.1.1 监测布点 |
4.1.2 监测项目 |
4.1.3 监测时间和频率 |
4.1.4 监测分析方法 |
4.1.5 监测结果 |
4.1.6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4.1.7 地表水例行监测点 |
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4.2.1 拟建项目排水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
4.2.2 拟建项目排水对河流的影响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5.1 项目分类及评价等级确定 |
5.1.1 建设项目分类 |
5.1.2 评价等级确定 |
5.1.3 调查评价范围 |
5.2 地下水现状监测 |
5.2.1 监测范围、监测时段及点位 |
5.2.2 地下水现状评价 |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5.3.1 地质条件 |
5.3.2 水文条件 |
5.3.3 工程地质 |
5.3.4 地下水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噪声影响评价 |
6.1 声环境现状与评价 |
6.1.1 声环境现状监测 |
6.1.2 声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
6.2 噪声环境影响与评价 |
6.2.1 主要噪声源分析 |
6.2.2 噪声影响预测 |
6.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6.3 小结 |
第7章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及影响分析 |
7.1 固体废物的排放及处置 |
7.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7.2.1 固体废物的贮存 |
7.2.2 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7.2.3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 |
7.2.4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7.2.5 固废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1.1 工程基本情况 |
8.1.2 政策符合性 |
8.1.3 项目“三废”产生及排放情况 |
8.1.4 环境质量现状 |
8.1.5 环境影响情况 |
8.1.6 清洁生产 |
8.1.7 总量控制 |
8.1.8 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
8.1.9 政策及选址符合性分析 |
8.1.10 公众参与 |
8.1.11 总体结论 |
8.2 措施与建议 |
8.2.1 措施 |
8.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 ——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工业与环境的矛盾 |
1.1.2 生态工业园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态工业建设和规划理论依据 |
2.1 生态工业理论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的意义 |
2.2.2 循环经济的三种循环模式 |
2.3 低碳经济理论 |
2.3.1 低碳产业 |
2.3.2 低碳生产 |
2.3.3 低碳产品 |
2.3.4 低碳生活 |
第三章 南京生态工业园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
3.1 高新区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
3.2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
3.2.1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3.2.2 优化和调整园区产业结构 |
3.2.3 完善园区环境建设和风险管理 |
3.2.4 推行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 |
3.2.5 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
3.3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有利条件分析 |
3.3.1 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3.3.2 园区主要产业形成集群 |
3.3.3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
3.3.4 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 |
3.3.5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
3.3.6 已有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基础 |
3.4 生态工业园建设制约因素 |
3.4.1 发展空间面临严重挑战 |
3.4.2 企业间闭合循环存在潜在障碍 |
3.4.3 同质化竞争制约产业升级 |
第四章 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总体设计 |
4.1 指导思想 |
4.2 规划原则 |
4.3 规划的范围 |
4.4 规划编制依据 |
4.4.1 相关法规、标准、文件 |
4.4.2 相关技术资料 |
4.5 规划目标 |
4.5.1 总体目标 |
4.5.2 阶段目标 |
4.5.3 具体指标 |
4.6 指标可达性分析 |
4.6.1 经济发展指标 |
4.6.2 物质减量与循环指标 |
4.6.3 污染控制指标 |
4.6.4 园区管理指标 |
4.6.5 指导性指标 |
4.7 园区生态工业发展战略 |
4.7.1 产业链生态化战略 |
4.7.2 核心技术提升战略 |
4.7.3 能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
4.7.4 生态服务战略 |
第五章 园区主导行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
5.1 产业发展整体思路 |
5.2 电子信息产业 |
5.2.1 产业概况 |
5.2.2 产业生态效率评估 |
5.2.3 优势分析及存在问题 |
5.2.4 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
5.2.5 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 |
5.2.6 产业发展战略 |
5.2.7 产业清洁生产方案 |
5.3 生物医药产业 |
5.3.1 产业基础 |
5.3.2 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效率评估 |
5.3.3 行业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
5.3.4 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
5.3.5 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 |
5.3.6 产业清洁生产方案 |
第六章 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规划 |
6.1 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规划 |
6.1.1 现状分析 |
6.1.2 水资源循环利用及污染控制规划目标 |
6.1.3 主要控制方案 |
6.2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
6.2.1 大气污染物源排放现状 |
6.2.2 园区大气环境存在的问题 |
6.2.3 大气污染控制目标 |
6.2.4 大气污染控制方案 |
6.3 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规划 |
6.3.1 园区固体废弃物产生和管理现状 |
6.3.2 污染控制目标和指标 |
6.3.3 固体废弃物减量及控制方案 |
6.4 园区能源利用规划 |
6.4.1 能源利用及耗能现状 |
6.4.2 供热规划及发展目标 |
6.4.3 能源利用与节能方案 |
第七章 空间布局及低碳宜居环境建设规划 |
7.1 空间布局规划 |
7.2 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 |
7.2.1 绿地系统 |
7.2.2 景观系统 |
7.3 低碳宜居环境与社区建设 |
7.3.1 绿色社区创建 |
7.3.2 绿色学校建设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制药GMP技改工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H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郭益民. 山西大学, 2019(01)
- [2]某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技术研究[D]. 陆芬. 南昌大学, 2019(04)
- [3]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D]. 陈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4]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时空分布规律及减排对策研究[D]. 姜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K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王海婧. 江苏大学, 2017(01)
- [6]制药行业技术改造环境影响研究 ——以吉林英联制药700000支GM1增产项目为例[D]. 潘瑜. 吉林大学, 2016(09)
- [7]辽河流域冶金、石化、制药行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潜力分析研究[D]. 韩丽明. 东北大学, 2015(01)
- [8]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 吴德华. 中南大学, 2014(02)
- [9]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D]. 齐珊珊.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7)
- [10]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 ——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 邵树圣.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标签:会计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水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