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个自己开公司的理由(论文文献综述)
陈灵赐[1](2021)在《可不可以说“你不能玩” ——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对成都某华德福幼儿园三个混龄班级幼儿进行连续6周的观察;同时辅助访谈法对11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旨在从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出发,探究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是否具备合理性,也就是说,探究在自由游戏中,幼儿可不可以拒绝同伴加入游戏。本研究在研究结果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表现。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主体以中、大龄段幼儿为主;幼儿年龄越大,拒绝同伴加入游戏的概率越大;一半以上的幼儿出现过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对象以新入园幼儿和缺乏边界幼儿为主;不同年龄段幼儿被同伴拒绝加入游戏的概率无明显差异;一半以上的幼儿被同伴拒绝加入游戏。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存在游戏者自身、加入者和外部客观限制三大类理由,其中以加入者直接侵犯游戏领域为由拒绝是幼儿最高频次的拒绝理由。在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事件中,双方幼儿均以中性情绪为主。在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事件后,拒绝者始终处于游戏状态,被拒绝者有一半以上处于游戏状态。第二,教师应对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表现。教师以不引导为主,其中以被动引导为主要引导方式。教师给予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规定”、“底线”和“权利”,且为不同情境下拒绝者、不同情况的被拒绝者提供不同的引导方式。第三,本研究认为,在自由游戏中,幼儿可以拒绝同伴加入游戏。通过研究的结果得知,幼儿可以拒绝同伴加入游戏的原因有三: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事件对双方幼儿(特别是被拒绝者)消极影响较小,且对高频次被拒绝幼儿还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存在一定的规定和底线。教师给予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的权利时没有损失教育公平。教师从幼儿发展的长远价值考虑,在尊重游戏者拒绝权利的同时,用自己的接纳与爱去帮助被拒绝者获得游戏公平的机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与讨论,提出研究建议如下:第一,在引导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时教师需要兼顾自由与公平,给予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有底线、有边界的自主权,要为被同伴拒绝加入游戏的幼儿提供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第二,关注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第三,在引导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时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调解策略;第四,爱与接纳是教师对处于同伴不利地位幼儿应有的姿态。
李玫[2](2021)在《从“被动凝视”到主动“被凝视” ——直播女孩的网络生存实践》文中提出新媒体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地被视觉形象所裹挟,这在以凝视机制为核心的网络直播现象中尤甚。长期以来,穆尔维、苏菲等传统阵营学者悲观主义地认为,女性不可避免地置身于男性炙热、期待乃至规训的凝视当中,且社会地位次级。其研究准确地描绘出了女性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秩序下所经历的挫折与贬抑,对于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洞察具有重要警醒意义。但它却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层面,将她们更多地视作“被动的他者”。那种认为女性通常是消极被动的观点,实际上忽略了她们琐碎的、日常的、谨慎的反抗实践。以往涉及性别视角的网络直播研究,通常大篇幅地论述女性主播的悲惨际遇,但对女性的主动性、建构性、反抗性方面内容则默契地寥寥数笔带过,积极视角看待女性生存问题的学术研究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因而,笔者选择以直播女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与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该群体展开了为期三个月左右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如下:虽然网络中的直播女孩不可避免地置身于男性炙热、期待乃至规训的凝视之下,但她们在直播平台中更多的遵循策略性玩家的迂回式生存之道,通过主动地“被凝视”以获影响力和金钱的回报、重建主体性,呈现出积极的“反抗”意味。
张晨[3](2021)在《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和分析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心路变化历程及其深刻内涵,为医护人员识别和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创伤后成长程度,引导患者调动其身心康复潜能,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建构扎根理论,通过浙江省杭州市多家医院以及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以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19名克罗恩病患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所有录音逐字转录为电子文档,同时辅以文本资料、媒体报道。资料分析遵循建构扎根理论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策略,并采用持续比较、撰写备忘录等方法,逐渐形成范畴、亚范畴,最终构建核心范畴。结果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重建患病后的自我”,包括“经受患病痛苦”、“接受患病事实”、“与疾病共舞”、“充实疾病外的生活”四个范畴。克罗恩病患者在患病痛苦的驱使下,依靠自身努力和外界支持进行反思、学习,不断调整自身固有认知,重塑自我,在接受疾病、与疾病共舞和充实疾病外的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克罗恩病患者的创伤后成长主要表现为同理心增强、个人力量增强、把健康放首位、视野拓展和获得信仰,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我反思。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解释性理解,揭示了以“重建患病后的自我”为核心的成长过程。临床工作者可以依据患者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改善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提高生活质量。
粟裕[4](2020)在《论黄锦树小说的空间书写》文中提出作为一个马华文学的“坏孩子”,黄锦树在马华文学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然而其小说的空间艺术内涵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空间角度切入,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讨论黄锦树的空间书写,试图结合空间理论探寻黄锦树小说展现出来的空间意义及文化内涵。第一章中笔者简单介绍黄锦树其人其作并结合学界的空间转向阐述从空间角度研究黄锦树小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第二章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故事空间主要是用于惩罚和改造华人的“监狱”和“孤岛”、为寻找华人身份与历史进行的“空间跨越”、作为放置马华作家身份认同的“雨林中国”。笔者试图在黄锦树小说的故事空间书写中梳理其写作的思想源流与文化内涵,而这些空间作为其笔下屡屡归返的精神故乡正是现实“大马”的变体,这无疑是分析黄锦树小说思想内涵的适当入口。第三章在语层面上,笔者主要根据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来分析黄锦树小说叙事中存在的空间形式与技巧,例如:“平行”、“嵌套”、“螺旋”以及构成这些形式的技巧如“并置”、“中国套盒”、“重复”、“碎片化”。笔者借助空间形式理论对黄锦树的小说进行分析,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界在空间角度上对黄锦树小说研究的空白。结语部分阐述黄锦树空间书写的意义。学界的“空间转向”成为了当代学术思想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问题框架,长期以来,小说研究者们一直受线性时间观和牛顿经典时空理论的影响,较为注重历史时间维度的小说探索,而忽视了空间维度的研究,从黄锦树小说的研究现状来看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对于黄锦树小说的空间研究,有助于揭示小说家如何从空间的角度传达自身的审美经验,文中笔者将诗学层面上的空间意象、意境和叙述层面上的叙事空间、文本层面的结构空间以及外在的社会现实空间等结合起来,试图找出体现在黄锦树作品中的一般原则,以此探究黄锦树小说中的美学意义、社会意义及精神属性等方面的价值。
钟晓霞[5](2020)在《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与法治》课对增强学生道德法治意识,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习得,这种教学对帮助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增进对道德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力无疑是好处的。然而,这种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道德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却并无多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斯腾伯格的界定,所谓“成功智力”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平衡使用分析、创造与实践能力,来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却倾向于不断强化和鼓励学生的分析能力,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弊端,斯腾伯格号召教师“为成功智力而教”。笔者以为,斯腾伯格提出的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道德本质上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并学会将课本中的道德知识与技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加以应用,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建构新的道德知识,而这正是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所倡导的。论文采用从普遍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的必要性何在?如何有效地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针对第一个问题,论文第二章简要陈述和介绍了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第三章从生活德育理论与初中道法课的关联、初中道法课课标分析、初中道法课新教师教学视频分析、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访谈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将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改革,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同时也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前者意指,作为初中道法课理论基础的生活德育理论,与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与一致性。后者意指,不论是针对初中道法课课标和新教师教学视频的分析,还是针对专家学者或一线教师的采访,均表明目前初中道法课教材或教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存在明显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分析性学习机会较多,实践性学习机会次之,创造性学习机会最为稀缺。这意味着,现有的初中道法课教学对偏重分析思维的学生最为有利,对偏重实践思维或创造思维的学生较为不利。如何克服和纠正上述倾向,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论文第四章明确提出了“为成功智力而教”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重点阐述了“长善救失”的教学思路,即道法课教学既要为学生提供与其优势智力或思维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机会,也要通过人际交往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基于上述理念与思路,论文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探讨了如何将成功智力理论融入初中道法课教学设计的路径与方略。接下来,论文第五章选取本市某初级中学六年级学生作为教学改革试验的对象,在现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取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以成功智力理论为指导,设计并实施了为期四课时的教学改革试验,以期检验第四章有关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否可行。实证研究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大量“为成功智力而教”的学习机会,但这种机会的把握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成功智力理论的要旨与精义,在尊重《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性质与特点的前提下,去寻求二者有机的结合点。其次,根据成功智力理论的理念与基本原理,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某些主题单元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产生了两方面的实践效果:一是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生活本质,从而增强道德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包括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上述两点均可以从每次课堂教学结束时学生提交的随堂反馈表得到印证。
付秀莹[6](2020)在《他乡》文中提出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池莉[7](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提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娜彧[8](2019)在《丢小姐》文中研究表明周爱萍是南方人。从前人家都叫她丢小姐。她对初次见面的人总是说:我姓丢,丢爱萍。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这么说。南方口音,周丢不分。于是,现在,那些老客户还是叫她丢小姐。丢小姐从不说自己哪里人,只说南方人。懂点方言知识的人猜测:丢小姐是江西人抑或广西人。这不重要!丢小姐现在人在南京,有多处房几辆车。哦对了,丢小姐还有
约翰·莱斯科瓦,周建川[9](2018)在《致命邂逅》文中研究说明Fatal by John Lescroart Copyright? 2017 by the Lescroart Corporation Copyright licensed by The Karpfinger Agency through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2018 by Yilin Press,Ltd All rights reserved.着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7-527号
孙睿[10](2017)在《三十而厉》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该届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第一章叛逆父亲杨树林人没有不叛逆的,甭管大人还是小孩,男人还是女人。叛逆,不过是表现得与众不同一点儿,有时候是无意的,比如人处在青春期时的一些表现;有时是故意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像杨树林,五
二、12个自己开公司的理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个自己开公司的理由(论文提纲范文)
(1)可不可以说“你不能玩” ——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幼儿拒绝行为 |
1.3.2 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 |
1.4 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拒绝行为 |
1.4.3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资料收集的方法 |
2.3.1 事件取样观察法 |
2.3.2 访谈法 |
2.4 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 |
2.4.1 资料的整理 |
2.4.2 资料的分析 |
3 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表现与影响 |
3.1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表现 |
3.1.1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主体 |
3.1.2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对象 |
3.1.3 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的理由 |
3.1.4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事件中双方幼儿的情绪状态 |
3.1.5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事件后双方幼儿的游戏状态 |
3.2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影响 |
3.2.1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对拒绝者的影响 |
3.2.2 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对被拒绝者的影响 |
4 教师应对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表现 |
4.1 给予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规定”、“底线”和“权利” |
4.1.1 为自由游戏设立规定 |
4.1.2 为幼儿同伴交往设立底线 |
4.1.3 尊重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的权利 |
4.2 教师应对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方式 |
4.2.1 不同情境下给予拒绝者不同的引导方式 |
4.2.2 给予不同情况的被拒绝者不同的引导方式 |
5 讨论 |
5.1 自由游戏中,幼儿可不可以拒绝同伴加入游戏 |
5.2 教师的游戏观对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理由的影响 |
5.3 “以儿童为中心”的调解策略更符合幼儿的需要 |
5.4 教师观与教育观是影响处于同伴交往不利地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
6 建议 |
6.1 引导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时教师需兼顾自由与公平 |
6.1.1 给予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有底线的自主权 |
6.1.2 为被同伴拒绝加入游戏的幼儿提供获得平等发展机会 |
6.2 关注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 |
6.3 在引导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时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调解策略 |
6.4 爱与接纳是教师对处于同伴交往不利地位幼儿应有的姿态 |
7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从“被动凝视”到主动“被凝视” ——直播女孩的网络生存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直播女孩:男性凝视下的网络生存概况 |
第一节 直播女孩的整体生存状况概述 |
第二节 凝视视角下的双重身份角色 |
第二章 被动凝视:直播女孩的性别他者建构 |
第一节 男性炙热凝视的欲望幻想女性 |
第二节 男性霸权统治下的女性从属地位 |
第三章 主动“被凝视”:直播女孩的策略性抗争 |
第一节 直播女孩主动被凝视的经济视角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实践与弱者的反抗策略 |
第三节 直播女孩具体的策略性实践探讨 |
第四章 尊严与爱:直播女孩的收获与价值追求 |
第一节 主动展演,凸显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气质 |
第二节 勇敢出走,寻求社会范畴的关注及尊重 |
第三节 自我展露,通过出走职场达成自我实现 |
第四节 获取回报:以经济独立助推女性解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直播女孩深度访谈内容整理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 创伤后成长研究现状 |
2. CD患者创伤后成长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 |
(四) 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一) 扎根理论概述 |
(二) 研究准备 |
1. 前期研究 |
2. 质性研究学习 |
3. 研究问题的来源 |
4. 研究者角色 |
5. 伦理考虑 |
(三) 研究对象 |
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 抽样方法 |
(四) 资料收集 |
1. 个人深度访谈 |
2. 其他资料 |
(五) 资料整理 |
(六) 资料分析 |
1. 编码 |
2. 不断比较 |
3. 撰写备忘录 |
(七) 严谨性 |
1. 同行讨论 |
2. 尽力避免研究者主观性 |
(八) 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结果 |
(一) 访谈对象人口学及疾病资料 |
(二) CD患者创伤后成长过程 |
1. 核心范畴:重建患病后的自我 |
2. 范畴一: 经受患病痛苦 |
3. 范畴二: 接受患病事实 |
4. 范畴三: 与疾病共舞 |
5. 范畴四: 充实疾病外的生活 |
(三) CD患者创伤后成长表现及影响因素 |
1. 创伤后成长表现 |
2. 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 |
四、讨论 |
(一) CD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过程 |
1. 创伤后成长过程的核心范畴 |
2. 创伤后成长过程的四个阶段 |
(二) CD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表现 |
(三) CD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 |
(四) CD患者创伤后成长干预建议 |
1. 把握CD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阶段性特征,施以针对性临床干预策略 |
2. 加强CD患者社会支持体系 |
五、结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创新性 |
(三) 研究局限性 |
(四)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炎症性肠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论黄锦树小说的空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黄锦树及其作品 |
1.2 黄锦树小说研究现状综述 |
1.3 文学的空间转向与本文空间概念的界定 |
1.3.1 文学的空间转向 |
1.3.2 黄锦树小说的空间书写特色与空间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及设想 |
第一章 黄锦树小说中的故事空间 |
1.1 马来社会空间中的权力与规训 |
1.1.1 《天国的后门》:监狱的建立与政治寓言 |
1.1.2 《阿拉的旨意》:岛屿——权力实验室 |
1.2 黄锦树小说中的空间跨越与历史追索 |
1.2.1 压迫下的逃离与寻找 |
1.2.2 空间跨越与华人的历史追索 |
一.《落雨的小镇》:华人的历史追索 |
二.《开往中国的慢船》:对于“中国”的找寻 |
1.3 马华文学的内在中国建筑——“雨林中国”与身份认同 |
1.3.1 中国的错位的建立与安置 |
1.3.2 黄锦树的“中国建筑”——“雨林中国”与“民族空间化” |
一.《鱼骸》:没入雨林的中国意识 |
二.《M的失踪》:复活的“郁达夫”与中国符号的铭刻 |
1.3.3 “雨林中国”的建造与拆毁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黄锦树小说中的话语空间 |
2.1 黄锦树小说的平行结构 |
2.1.1 并置的形式 |
2.1.2 并置与小说时间 |
2.1.3 并置与重复技巧 |
2.2 黄锦树小说的嵌套结构 |
2.2.1 “中国套盒” |
2.2.2 元小说与嵌套结构 |
2.3 黄锦树小说的螺旋结构 |
2.3.1 《山俎》:螺旋结构 |
2.3.2 《撤退》:碎片化技巧 |
2.4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假设、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假设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一)成功智力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
(二)成功智力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
(三)成功智力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
第二章 成功智力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
一、成功智力的提出 |
二、成功智力的内涵及构成 |
三、成功智力相对于传统智力的特征 |
(一)综合性 |
(二)相对独立性 |
(三)可塑性 |
(四)情境性 |
四、成功智力理论的教育意蕴 |
(一)传统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
(二)改革的方向:为成功智力而教 |
第三章 从成功智力理论看初中《道德与法治》 |
一、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来看 |
(一)作为道法课理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 |
(二)生活德育论与成功智力的契合 |
二、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分析来看 |
(一)课标中的“课程目标” |
(二)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
(三)课标中的“活动建议” |
(四)课标的总体倾向 |
三、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视频的分析来看 |
(一)教学视频来源及内容 |
(二)教学过程及评析 |
(三)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 |
四、从对专家学者或一线教师的调查访谈来看 |
(一)受访者对成功智力理论的了解与认可程度 |
(二)受访者对道法课运用成功智力机会的判断 |
(三)受访者对道法课运用成功智力困难的判断 |
第四章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教学设计 |
一、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一)设计理念 |
(二)设计思路 |
二、设计的前期准备 |
(一)课标解读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三、成功智力融入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 |
(一)教学目标的融入 |
(二)教学内容的融入 |
(三)教学过程的融入 |
(四)教学评价的融入 |
第五章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实践探索 |
一、前期调研及相关准备 |
(一)试验教学单元研读与分析 |
(二)试验班学情分析与诊断 |
二、教案的设计、实施与反思 |
(一)第一课时的情况 |
(二)第二课时的情况 |
(三)第三课时的情况 |
(四)第四课时的情况 |
研究总结:主要结论与发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父母和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教学实录 |
附件2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现状调研访谈提纲 |
附件3 成功智力偏向调查问卷 |
附件4 学生课后简易反馈调查表 |
附件5 初中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验单元 |
致谢 |
(6)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
一 |
二 |
三 |
四 |
彼此 |
五 |
六 |
七 |
八 |
跌宕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下篇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谁起了反叛之心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三十三 |
断章,或者浮云 |
三十四 |
亲爱的某 |
(7)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8)丢小姐(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9)致命邂逅(论文提纲范文)
5 月12日—5 月19日 |
6 月才有的大雾, 今年提前了两个星期。整个城市笼罩在雾气中, 气温骤然降到十度。刮风的时候更冷, 只有五度。 |
但是现在结果不能再好。他的父亲死了, 和9 月的那次打斗可能会出现的结果一样。而且没人——反正警方没有——提过那次打斗。 |
1 1 月14日—1 1 月27日 |
四、12个自己开公司的理由(论文参考文献)
- [1]可不可以说“你不能玩” ——幼儿拒绝同伴加入游戏行为的研究[D]. 陈灵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从“被动凝视”到主动“被凝视” ——直播女孩的网络生存实践[D]. 李玫. 烟台大学, 2021(02)
- [3]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扎根理论研究[D]. 张晨.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论黄锦树小说的空间书写[D]. 粟裕.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5]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D]. 钟晓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7]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8]丢小姐[J]. 娜彧. 作家, 2019(08)
- [9]致命邂逅[J]. 约翰·莱斯科瓦,周建川. 译林, 2018(01)
- [10]三十而厉[J]. 孙睿.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3)
标签: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