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杨卫振,李雪艳,郭晓丽,赵陈祎,陈维一[1](2022)在《中药外敷辅助头孢甲肟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药外敷辅助头孢甲肟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阑尾周围脓肿患者10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自制大黄苏打片药包外敷,2组均治疗6 d。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记录2组脓肿消退所用时间、治疗费用及恢复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46/50)高于对照组(76.00%,38/50)(P<0.05)。观察组脓肿消退60%、80%及完全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腹痛消失、恢复进食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白细胞计数(WBC)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自制大黄苏打片药包外敷辅助头孢甲肟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可有效控制患者炎症反应,抑制病情进展,同时可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促进机体恢复,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疗效显着。
彭飞,郑凯,杨俊,郭琴,卞红强[2](2021)在《小儿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后腹腔镜阑尾切除最佳手术时机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经保守治疗治愈后腹腔镜阑尾切除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阑尾周围脓肿治愈后延期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时间间隔将86例患儿分为3组, A组:阑尾周围脓肿治愈4周后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B组:8周后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C组:12周及超过12周后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延期手术期间阑尾炎复发患儿不计入手术组。比较A、B、C 3组患儿延期手术期间阑尾炎复发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A组10例, 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10例, 阑尾炎复发0例;B组31例, 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30例, 阑尾炎复发1例;C组45例, 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39例, 阑尾炎复发6例。3组患儿在年龄、性别、阑尾周围脓肿直径、诊断阑尾周围脓肿时炎症指标、脓肿保守治疗治愈时间、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时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阑尾炎复发发生率方面, C组(13.33%)高于A组(0)与B组(3.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并发症发生率(A、B、C组分别为40.00%、10.00%、10.26%)、中转开腹发生率(A、B、C组分别为20.00%、0、0)、手术时间[A、B、C组分别为(106.70±7.42) d、41.40±10.44) d、(39.60±11.27) d]、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A、B、C组分别为(5.80±2.15) d、(0.93±0.17) d、(0.83±0.11)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B、C组分别为40.00%、6.70%、5.10%)、术后住院时间[A、B、C组分别为(12.40±4.15) d、(1.67±0.31) d、(1.58±0.44) d]方面, A组均高于B组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经保守治疗治愈后, 8周是腹腔镜阑尾切除的最佳手术时机。
冯艳洁,秦欢,王振鹏[3](2021)在《脓肿悬吊法腹腔镜阑尾一期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采用脓肿悬吊法腹腔镜阑尾一期切除术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探讨。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洛阳石化医院收治的阑尾周围脓肿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的4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脓肿悬吊法腹腔镜阑尾一期手术治疗的49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64±2.35)d、全血白细胞计数(WBC)恢复时间(3.55±0.83)d、首次排气时间(20.63±5.54)h、术中出血量(16.38±10.73)mL、手术时间(42.94±3.46)min,均少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4.33±2.16)分和(6.78±1.63)分,24h镇痛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4.28%和30.61%,观察组患者的24h镇痛药物使用率和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2例,盆腔脓肿1例,肠梗阻1例,残端瘘1例,总发生率10.20%,对照组切口感染5例,盆腔脓肿3例,肠梗阻1例,残端瘘3例,总发生率24.4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给予阑尾周围脓肿患者脓肿悬吊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效果明显。
翟义胲,庞永慧[4](2021)在《内镜逆行性阑尾治疗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是近些年提出的诊断及治疗阑尾炎的新方法和技术,其在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中均有显着的特点。相比于经腹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保守内科治疗,ERAT的优势极为突出。文章就综述ERAT的发展历程,探讨同其他阑尾炎治疗方式的区别及其临床应用、护理,为促进该术式的认识与深入研究。
兀晶蕊[5](2021)在《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对比,探讨口服阑尾消痈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客观评价阑尾消痈汤的临床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外科住院部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试验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阑尾消痈汤。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体温、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肿块消散情况等,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顺利完成了此次临床试验。(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脓肿直径以及西医各类实验室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显着差异。(3)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天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反应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均降至正常。就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早于对照组。(4)脓肿消散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脓肿直径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肿块直径均缩小,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6.88%,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阑尾消痈汤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确切。在促进患者体温恢复,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缩小脓肿范围,促进患者实验室指标恢复方面更具优势。间接说明阑尾消痈汤能够减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脓肿的吸收,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黄春风[6](2020)在《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背景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迅速,因为治疗不及时或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导致阑尾周围组织黏连,大网膜及其邻近组织发生包裹,局部形成炎性包块或者脓腔,以右下腹疼痛,腹胀,腹膜刺激征,压痛性包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目前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为主,传统的中医治疗主要以口服中药方剂、中药外敷、微波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以穿刺引流、阑尾切除术,临床上大部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抗感染的基础上外敷中药或者是内服中药等,相对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治疗时间长,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因此,探究一种高效且被病人所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比较需要的。目的通过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建立有效治疗方案,提高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符合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临床基础疾病治疗(针对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血脂症等基础疾病的治疗)。其中对照组以常规的西医抗感染治疗(头孢皮试阴性者:0.9%氯化钠100ml+头孢噻肟钠4g静滴Bid;甲硝唑氯化钠2g 100ml静滴Qd,若头孢皮试阳性者,则改用0.9%氯化钠100ml+盐酸左氧氟沙星0.4g静滴Bid)及内服中药自拟方(大黄(后下)10g、芒硝12g、桃仁8g、侧柏叶15g、黄芩10g、赤芍8g、木香8g、川楝子12g、甘草8g、延胡索12g、败酱草14g、蒲公英12g、冬瓜子8g、丹参12g,150ml/次,早晚各一次,温服)为主,补充水电解质及其他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治疗(取穴:局部阿是穴、商丘、液门、神阙、足三里、阑尾穴),入院第1天开始进行热敏灸治疗,从第1天开始一直治疗到第14天,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受试者腹痛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第7天,第14天时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的恢复情况,通过记录患者入院时、用药第7天、用药14天后腹部B超结果观察患者腹部包块消散情况,用SPSS 24.0软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据分析可知,统计结果表明收集的80例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及病程,经过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P>0.05,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受试者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约60.98±18.87h,对照组所用时间约90.67±23.56h,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腹部疼痛消失时间而言,治疗组约6.46±1.67天,对照组约9.54±3.67天,两两对比,t=16.56,10.9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但两者恢复至正常时,两组恢复时数据相差无几,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血清CRP、PCT、IL-6水平明显升高,2组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天后,两组血清血清CRP、PCT、IL-6水平都有所降低(P>0.05),无统计学差异,用药14天后,两组血清CRP、PCT、IL-6水平均下降至正常范围(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至2个疗程后,两组受试者的包块明显缩小,其中治疗组包块完全消散4例,包块面积大小平均约10.34±2.87cm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受试者的VAS评分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经过统计学X2处理,两组疗效的有序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X2=41.506,P=0.015<0.05;治疗组X2=21.205,P=0.005<0.05,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去除无效病例,总有效率达94.56%,对照组去除无效率后其总有效率为76.87%,两组病例两两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抗感染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治疗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可有效缓解发热和腹痛症状,缩短包块消散和脓肿吸收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孟昊[7](2020)在《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急性阑尾炎在西医外科和中医外科中都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针对急性阑尾炎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比较主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放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手术治疗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弊端,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患者更倾向于通过保守治疗来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但就目前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报告来看,西医保守治疗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医学中,对于现代医学所讲的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它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肠痈”范畴。目前国内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可以表明,对于急性阑尾炎一病在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临床疗效。同时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灵活多变,除口服给药这种常用方式外,还有例如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众多特色给药方式。本课题就选取穴位贴敷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同时选取中医外科治疗肠痈的经典方剂——大黄牡丹方作为主要方剂,将大黄牡丹方颗粒制成大黄牡丹方油膏后贴敷于神阙穴治疗急性阑尾炎并以此来研究和观察其对急性阑尾炎的疗效。目的本研究是以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来探究本课题研究的大黄牡丹方油膏在急性阑尾炎上的临床辅助疗效,以此为急性阑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所收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单纯的规范化西医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大黄牡丹方油膏(方剂主要组成为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颗粒剂经黄酒溶解后以薄荷油调制)外敷神阙穴治疗,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以改良疼痛数字评分系统来记录患者腹痛程度,同时在病历记录表上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通过腹部超声来评价病变阑尾的大小和演变;炎症的评价由血液检查体现。然后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最后用统计学方法来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性,以此来探讨大黄牡丹方油膏外敷神阙穴在急性阑尾炎上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发现,疼痛缓解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在第2~3天两组已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这两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疗效;血液检查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在第3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在第7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在第14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对于阑尾大小的影响在14天之内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阑尾大小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虽然两组对阑尾大小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均有效。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32.3%,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21.9%,有效率为96.8%,两组有效率基本相近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说明在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牡丹方油膏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结论经过临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本课题所用的大黄牡丹方油膏外敷神阙穴对急性阑尾炎的症状缓解上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同时该治疗方法在炎症的消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张强[8](2020)在《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就诊于榆阳区中医院外科,选择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66例,随机分到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以丹皮汤加减+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对照组以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试验组1人因未按规定服药被剔除本研究,对照组1人在治疗过程中继发其他疾病更改治疗方案,1人未完成一个疗程,因此试验组最终包括32名患者,对照组最终包括31名患者。(1)基本特征比较:试验组入组男性为17例;对照组入组男性为16例;试验组年龄为(36.43±6.84)岁,对照组年龄为(35.54±6.51)岁;试验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4.15±1.37)天,对照组为(4.61±1.72)天;试验组就诊时体温为(38.38±0.94)℃,对照组为(38.59±0.7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就诊时体温等均可比(P>0.05);(2)体温恢复时长比较: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较试验组长(P=0.01);(3)脓肿最大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可比(P>0.05),治疗一疗程后,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比较(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白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试验组白细胞数为(13.51±2.89)×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3.62±2.99)×109/L,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P>0.05;治疗3天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为(8.18±2.18)×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0.00±1.23)×109/L,P<0.05,试验组白细胞数低于对照组。(5)CRP计数:治疗前,试验组CRP为(13.30±2.72)mg/L,对照组CRP为(12.41±2.09)mg/L,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3天后,试验组CRP为(4.78±1.80)mg/L,对照组CRP为(7.22±2.24)mg/L,两组患者治疗3天后CRP相比,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6)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7.12±1.07),对照组疼痛评分(6.90±1.22),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4小时后,试验组为(3.62±1.50),对照组为(5.29±1.21),P<0.05,疼痛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48小时后,试验组为(1.15±1.13),对照组为(2.45±1.26),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7)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0.34±2.08)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2.45±2.14)天,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8)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71.0%,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发热病人体温的恢复,促进脓肿的消退,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白细胞及CRP的降低,间接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减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较快改善患者症状。
马金旺[9](2020)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对于普通外科医师或腹部外科医师而言,急性阑尾炎是最为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终身发病率可达7%-9%。最早是在1894年由Mc Burney医师首先提出了阑尾切除术,且在随后的近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麦氏阑尾切除手术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最佳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经成为大多数外科医师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中,对阑尾残端的处理是整个手术的重点和难点。自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以来,阑尾残端的处理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中有着各异的处理方法,到底哪种处理方法更好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目的评价不同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优劣。方法通过到病案室检索、查阅病例资料的方法,收集自2017年07月01日—2018年06月30日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急诊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阑尾残端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阑尾残端用Hem-o-lok夹闭者为Hem-o-lok夹闭组,共30例;阑尾残端用丝线结扎加荷包缝合包埋者为丝线结扎包埋组,共6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腹腔引流管留置情况、切口感染率、阑尾残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和总住院时间等数据指标,采用SPSS统计软件19.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手术时间:Hem-o-lok夹闭组=73.83±22.15min;丝线结扎包埋组=108.54±34.97min,P=0.000;2.术中出血量:Hem-o-lok夹闭组=11.17±8.68ml;丝线结扎包埋组=12.92±6.43ml,P=0.272;3.切口感染:Hem-o-lok夹闭组无切口感染者27例有切口感染者3例;丝线结扎包埋组无切口感染者63例有切口感染者2例,P=0.160;4.阑尾残端瘘:Hem-o-lok夹闭组=无阑尾残端瘘29例有阑尾残端瘘1例;丝线结扎包埋组=无阑尾残端瘘65例有阑尾残端瘘0例,P=0.690;5.阑尾残株炎:Hem-o-lok夹闭组=无阑尾残株炎30例有阑尾残株炎0例;丝线结扎包埋组=无阑尾残株炎65例有阑尾残株炎0例,P值为常量;6.住院时间:Hem-o-lok夹闭组=7.93±2.98d;丝线结扎包埋组=6.38±2.45d,P=0.147;7.住院费用:Hem-o-lok夹闭组=10318.77±2596.09元;丝线结扎包埋组=8982.02±2172.76元,P=0.010。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过程中用Hem-o-lok夹闭阑尾残端比丝线结扎+荷包包埋手术时间缩短,但住院费用高;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阑尾残端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方面无明显优劣。
欧阳春[10](2019)在《仙人掌外敷对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仙人掌外敷辅助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就诊的6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仙人掌外敷;7天为1疗程,观察2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症状消失时间、腹痛体征消失时间以及治疗1疗程、治疗结束(或出院)后WBC、NEUT%、CRP、包块大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63.53±18.89小时、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为6.68±1.70天,腹痛体征消失平均为8.46±1.74天,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为82.62±25.41小时,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为8.15±1.42天,腹痛体征消失时间为9.98±1.64天,两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疗程、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WBC、NEU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疗程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治疗后两组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1疗程、治疗后包块大小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而两组在治疗1疗程、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仙人掌外敷辅助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可有效的改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WBC、NEUT%、CRP等炎症指标的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外敷辅助头孢甲肟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临床疗效 |
1.5.2 脓肿消退所用时间 |
1.5.3 治疗费用及恢复情况 |
1.5.4 血液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2.2 2组脓肿消退所用时间比较 |
2.3?2组治疗费用及恢复情况比较 |
2.4 2组治疗前后NEUT%、WBC及血清CRP指标变化比较 |
3 讨论 |
(3)脓肿悬吊法腹腔镜阑尾一期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手术指标比较 |
2.2 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
2.3 并发症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4)内镜逆行性阑尾治疗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ERAT发展历程 |
2 ERAT与各治疗方案对比 |
2.1 ERAT的应用 |
2.2 ERAT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
2.3 ERAT与抗生素保守治疗 |
3 ERAT的护理 |
3.1 ERAT的肠道准备 |
3.2 ERAT的术后并发症护理 |
4 ERAT的未来发展 |
(5)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药物来源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测方法 |
2.6 疗效评价 |
2.7 数据处理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比较及分析 |
3.3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2 祖国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3 阑尾消痈汤的方义及药理研究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1 阑尾周围脓肿的定义及其病因 |
1.2 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
1.3 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发展 |
二、研究目的 |
1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终止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资料收集 |
2.3 治疗方法 |
2.3.1 治疗组 |
2.3.1.1 材料选择 |
2.3.1.2 取穴 |
2.3.1.3 操作方法 |
2.3.2 对照组 |
2.3.2.1 治疗方法 |
2.3.2.1.1 常规西医治疗 |
2.3.2.1.2 中医治疗 |
2.4 疗程 |
2.5 常规基础治疗 |
2.6 不良反应处理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测项目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病例资料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入院时受试者基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和发病时间比较 |
1.4 既往病史比较 |
1.5 两组病程比较 |
2 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
3 两组血清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
4 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 |
5 两组PCT比较 |
6 两组IL-6比较 |
7 两组包块消散情况比较 |
8 VAS评分比较 |
9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中医对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2.中药自拟方(阑尾化瘀汤加减)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3.热敏灸的选择依据 |
4.各项检测指标的确定 |
5.研究本课题意义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史采集表 |
附录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个人简介 |
(7)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阑尾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阑尾炎的命名及急性阑尾炎的分型 |
2 阑尾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
4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
5 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阑尾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机 |
3 中医辨证 |
4 中医治疗 |
5 穴位贴敷治疗的相关研究 |
6 大黄牡丹方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研究标准 |
6 分组方法 |
7 治疗方法 |
8 观察记录项目 |
9 疗效评价标准 |
10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性别分布 |
2 年龄分布 |
3 基本生命体征比较 |
4 入院时改良Alvarado评分比较 |
5 中医辨证分型 |
6 腹痛程度比较 |
7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8 血液及影像学检查比较 |
9 疗效评价 |
10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三、讨论 |
四、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 |
附录2 改良疼痛数字评分表 |
附录3 |
附录4 |
个人简历 |
(8)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患者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药物来源 |
2.4 疗程 |
2.5 观测指标及计量方法 |
2.6 观测指标方法 |
2.7 安全性指标观察 |
2.8 不良反应安全评估 |
2.9 疗效评价 |
2.10 统计方法 |
2.11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3.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3 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 |
3.4 两组患者就诊时体温比较 |
3.5 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3.6 两组脓肿大小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3天前后血常规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天后CRP的比较 |
3.9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
3.10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3.1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12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急性阑尾炎的国外研究概述 |
2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4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意义 |
5 丹皮汤的临床组方分析及单药现代研究 |
6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6.1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6.2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
6.3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的影响 |
6.4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西医诊断指标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进展 |
1.阑尾周围脓肿简述 |
1.1 阑尾的解剖及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病机制 |
1.2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
2.阑尾周围脓肿的西医治疗 |
2.1 抗生素治疗 |
2.2 超声或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
2.3 开腹阑尾切除术 |
2.4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
3.中医对阑尾脓肿的认识与治疗 |
3.1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3.2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
3.2.1 中药内服法 |
3.2.2 中药外敷法 |
3.2.3 中药灌肠法 |
3.2.4 针灸治疗法 |
4.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9)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观察项目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急性阑尾炎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仙人掌外敷对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PA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分组及一般资料 |
1.3.2 治疗方法 |
1.3.3 观察时间 |
1.4 观察指标 |
1.4.1 疗效性观测 |
1.4.2 安全性观测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2.1 疗效比较 |
2.2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2.3 两组腹痛症状、腹痛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
2.4 两组WBC计数比较 |
2.5 两组NEUT%数值比较 |
2.6 两组CRP数值比较 |
2.7 两组包块大小比较 |
2.8 安全性观测与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中医对PA的认识 |
3.1.1 病名 |
3.1.2 病因病机 |
3.1.3 中医治疗 |
3.2 现代医学对PA的认识 |
3.2.1 解剖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
3.2.2 PA的诊断 |
3.2.3 治疗现状 |
3.3 仙人掌的相关认识 |
3.3.1 对仙人掌的基本认识 |
3.3.2 中医对仙人掌的认识 |
3.3.3 仙人掌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黄酒的相关认识 |
3.5 对中药外敷疗法的认识 |
3.6 临床疗效分析及相关探讨 |
3.7 研究问题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外敷辅助头孢甲肟治疗阑尾周围脓肿[J]. 高明,杨卫振,李雪艳,郭晓丽,赵陈祎,陈维一.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2)
- [2]小儿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后腹腔镜阑尾切除最佳手术时机的探讨[J]. 彭飞,郑凯,杨俊,郭琴,卞红强.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3)
- [3]脓肿悬吊法腹腔镜阑尾一期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效果研究[J]. 冯艳洁,秦欢,王振鹏. 医药论坛杂志, 2021(20)
- [4]内镜逆行性阑尾治疗术研究进展[J]. 翟义胲,庞永慧.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09)
- [5]阑尾消痈汤治疗热毒血瘀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兀晶蕊.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D]. 黄春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D]. 孟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D]. 张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法对比研究[D]. 马金旺.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10]仙人掌外敷对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观察[D]. 欧阳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