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15个全球焦点、15个机遇和15个挑战

21世纪的15个全球焦点、15个机遇和15个挑战

一、21世纪全球15个焦点、15个机遇和15个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炳炜[2](2020)在《面向复杂地形地震模拟的并行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震模拟对于完善地震学理论和抗震救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大规模地震模拟在计算和存储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已有工作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实现了唐山地震的高效高精度模拟。然而,我国大多数地震发生于川滇地区等地形复杂的区域,无法使用传统的有限差分方法准确模拟地形效应的影响。在前述唐山地震模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引入曲线网格以精确描述复杂地形,并针对新算法更复杂的计算和数据特性,提出进一步的并行和优化方法,将汶川地震模拟高效扩展至上千万核。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为有限差分算法引入了曲线网格等前沿特性,使其可精确描述复杂地形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算法的重新设计提高地震模拟在大规模并行异构系统上的效率;提出多级网格划分方案,并结合网络通信和IO通信的优化,成功扩展至“神威·太湖之光”整机规模。·为了获得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在内存利用率方面,分别从二维和三维角度探究了最优化方案;在内存带宽方面,提出了变量融合方法、网格点重排列和协作存取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分别针对两种应用场景提出了向量化策略。·考虑到E级超算对混合精度的普遍支持,在上述工作已实现对神威硬件全面利用的基础上,采用可重构计算平台,研究和探索面向地震模拟的混合精度计算方法;通过模拟结果的数值分析,获得不同变量所需的位宽和动态缩放因子,从而为地震模拟设计定制化的数据流处理器。针对汶川地震这一模拟场景,本文的并行优化方法在“神威·太湖之光”整机上取得了9.07 Pflops的持续运行性能,并从模拟结果上验证了复杂地形对波场造成的影响。在可重构计算平台上,本文的混合精度并行优化方法在保证数值和波场正确性的前提下,取得了相当于13.1个Intel Xeon Gold 6154(18核)处理器或2.1个SW26010节点(260核)的计算性能。上述结果展示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和软件对复杂地形地震的精准模拟能力,以及在顶尖超算系统上良好的计算效率。所提出的混合精度计算方法为地震模拟在未来E级系统上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预期将为地震领域的研究工作带来相应的推动作用。

张超[3](2020)在《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引起了人类大变革,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和交往上愈加普遍,全球化现象遂凸现出来。在全球化沛然不可阻挡的背景下,诸如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等理念面临着重新思考的必要。教育如何帮助公民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与挑战,成为教育领域最为迫切的研究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各国不但要坚持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而且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最终培养在全球化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公民。在此背景下,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这是全球化时代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之一,教师娴熟,设施完善,学生的表现接近国际评估的最高水平,研究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特别是自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来,对我国学生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三个渐进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本体论之思,即“是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第二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目的论之思,即“为什么”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反思性研究,研究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发展阶段,探讨了其产生的理论根源。第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演进。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梳理了加拿大民族国家成立以来,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脉络。二是与全球公民教育相关的全球化理论、公民资格理论和共同体理论。本研究认为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是教育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形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其次,通过对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从全球公民的演变、认同、权利、责任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公民教育的主要观点。第三个维度是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方法论之思,即“怎么样”的研究。本研究对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评价性研究,梳理了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和特点,最后得出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本研究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创造性地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公民教育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厘清全球认同问题及其在民族国家实施的可能性,有助于追踪、分析和科学研判全球公民教育,有利于拓展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的“全球视野”,丰富和充实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探索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在我国的“本土生长”。有利于探讨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融入世界提供教育智慧,消解狭隘的民族主义,预防极端暴力主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人类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责任上达成的广泛共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公民”不再是一个高山仰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坚持“理解、宽容、合作、共生”理念和全球公民教育来实现的目标。

赵锦峰[4](2019)在《SIG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课题。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竞争态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及时把握中国市场的新需求,与时俱进的制定出新的竞争战略,是在华发展的外企需要积极开展的重要工作。SIG公司是一个工业捆扎包装机械设备和包装耗材的制造公司。一直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的SIG公司,却在中国区的业务上遇到了发展瓶颈。SIG中国公司在过去10年的业绩就一直徘徊不前,而利润率却在持续下降。而总部已经提出了5年内业绩翻番的目标。SIG中国公司的现有产品和业务过于单一,基于对手的赶超,差异化越来越小。产品同质化和内部的管理问题将导致SIG中国公司不能完成总部提出的目标。从外部环境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SIG聚焦的多个应用工业行业,中国都是全球产量第一。同时,最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智慧工厂的高速建设,很适合SIG公司产品的长处发挥。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机遇下,SIG中国公司的业绩却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不成正比,与SIG国外兄弟公司(例如印度公司)也相差甚远。而竞争对手们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SIG中国公司。基于以上分析,SIG中国公司如果固守现状,则可预计未来会进一步进入颓势。因此SIG中国公司需要做全新的经营级战略规划,提出新的竞争战略,迎接市场的新契机。本论文以SIG中国公司为企业研究和诊断对象,运用PEST模型深入地分析了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并且阐述了SIG公司的核心专长和资源优势,结合SWOT分析法,提出了推动业绩增长的竞争战略:一是将现有的捆扎包装单机升级为智能化的自动捆扎包装整线。基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自动捆扎包装整线已经展示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本文论证了SIG全面进军智能化包装整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提出对SIG中国公司现有产品和业务进行深度挖潜的策略。论文最后也提出了竞争战略得以执行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本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新的竞争战略,提高SIG中国公司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助力SIG中国公司在新的市场发展中把握住下一个机遇,实现业绩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在一个更高端的领域中维持住领先地位。

李百艳[5](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谢剑南[6](2019)在《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给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本研究结合中美关系七十年余年来的现实发展进程,提出应从共赢主义角度研究中美关系。本研究从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等,分析共赢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渊源,探讨共赢主义的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中国以共赢主义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举措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选取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身份建构主义三种主流理论范式,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共赢主义要素及不足之处,无法达到时代发展要求的普惠共赢,也难以指导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实践。本文认为,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国际社会需要共赢主义来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本研究认为,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既是推进共赢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共赢主义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要能够促进各国普遍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中国古代的共赢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共享”三者的统一体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是双边和多边交往中的共赢主义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1971年为敌对期,从1972年到1978年为波动期,从1979年到1988年为蜜月期,从1989年到2016年为竞合期,从2017年到当前为对手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两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历史定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综合国力为上、科技为王、大国竞争复杂的世界。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四大全球治理难题,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加强和改进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是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难以避免地想着遏制中国“国力”与“国势”崛起,不时在贸易、台湾、南海、人权、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牵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代表性大国,都不可能放弃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对抗态势,并且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与其他领域。历史地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全面对抗与冲突的敌人关系,但可能呈会形成对手关系、并行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敌人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对手关系,在中美关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中美关系尚并没有因此失控,仍然主要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但竞争趋势增长明显,尤其是美国以贸易为名,妄图以国家名义来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试图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基于两国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太大,又同时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挑战,因此以共赢主义为关系理念和价值原则的合作共赢关系,应当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牢不可破又双方都得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分析及预测中美关系时,应当正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以来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对于中国整体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有超越美国之势,中美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担忧中美能否会绕过或超越这个古老陷阱。本文经过分析与论证,认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须超越,不然,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影响。那么,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共赢主义,正确认知并且理性面对,而不是回避,具体的超越办法是解构中美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分别是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发展道路及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性矛盾。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方面主要政策建议。其一是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其二是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其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其四是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难以主动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也难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发展以“共赢主义”为合作原则的双边关系,因此,中国要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合作中不能放弃斗争准备,以斗争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共赢主义”,才能推动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李璐浓[7](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升级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生产及资本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贸易壁垒逐渐降低,经济全球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跨国公司追逐资源配置最优化,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现象更为常见,产品生产环节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纺织服装业也不例外。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历史悠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尽管出口量大,中国纺织服装业仍陷入了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出口结构单一、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也因此受到限制。本文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影响因素及升级途径进行探索。首先,从供需角度分析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计算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确定了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综合分析发现中国在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下位置,面临着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结构失衡等问题;而后,基于经典的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拓展后的“钻石模型”,分析了四大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体系和企业战略)以及三大辅助要素(机会、政府和国际)对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再将纺织服装业领导企业——雅戈尔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创新研发、人才培养、产业上下游协同、品牌战略、进军电商行业、多领域发展,实现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最后,总结前文的模型及案例分析结论,并结合中国国情现状,提出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升级的对策及建议。本文将研究和探索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途径作为主线,丰富了全球价值链领域内的研究,也对于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现代化转型升级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郑昊庆[8](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文中研究指明自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经过5年多的时间,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中心理念,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累计已经超出了5万亿美元,且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也超出了700亿美元。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之后,受到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尤其是得到了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与推进,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而且更有利于相关国家们的共同崛起、共同建设“命运人类共同体”和实现各个国家繁荣的梦。东盟2015年12月31日宣布建成包括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其中最重要部分的是经济共同体。在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计划中同时分别提出了建设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基本构想和目标:形成高度一体化和凝聚力的经济体,建成竞争、创新和活力的东盟,促进互联互通和部门合作,建成有弹性、包容和以人为本的东盟、全球性的东盟。东盟在实现这一规划蓝图的过程中仍然是面临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困难。首当其冲的难点便是缩小其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其次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增加一些更具创新的方式。最后,东盟需要强化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成为在东亚地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东南亚国家首先需要提高经济实力。从历史来看,国际社会在经过了美苏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跨过了地缘政治的时代,目前,正处于以经济力量视为评估一个国家力量的重要因素的时代。因此,东南亚各个国家为提升经济发展提出了各自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是和东南亚国家一起发展。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笔者认识到,东南亚国家对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表示热烈接受的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符合它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契合东盟建设经济共同体的内在诉求。本文以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为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对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投资关系上的变化趋势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容详细分析和研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国家提出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多个领域里面是非常吻合的。第二,通过上述的发展战略对接与合作,很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第三,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虽然有一些跌宕起伏,但是整体来说日益紧密,相互依赖逐步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加以界定。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结果也会大不相同。笔者的观察角度是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方发展战略对接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关系的。

郭雅利[9](2019)在《国际学术话语构建的中国形象 ——基于国际关系类核心期刊中国议题的分析(2013-2017)》文中认为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议题,学术话语是国际话语的重要部分,具有客观、科学、深入的特点。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增加,中国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国际学术话语构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明晰这些问题,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此,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际关系类国际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选取《外交事务》、《国际安全》、《亚太国际关系》、《亚洲展望》、《中国国际政治》五本期刊,时间跨度为2013-2017年,对核心期刊中的中国相关议题共199篇文章,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运用数据分析的手段,试图通过研究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核心期刊,了解国际学术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本文第二、三、四章采用聚焦领域、研究议题、作者机构、文章引用量四个指标对涉华期刊文章进行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深度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第五章提出国际学术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的特点。研究发现美国期刊更多构建一个崛起的、挑战的中国形象,亚太期刊中呈现出多元参与的中国形象,中国期刊更多展现了积极主动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同时发现在学术话语领域美国话语强势建构中国形象,现实主义是分析中国问题的主流范式。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果为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提出建议。

王鑫雅[10](2019)在《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该实践报告选取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一书中的第四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材料依托。该翻译材料属于科技文本,内容是关于恩智浦公司的技术介绍与产品宣传。在理论方面,该报告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可实践性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以达到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科技文本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以功能对等理论所提出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原材料内容及其语言特点的深入剖析,将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意义对等”最大化,并借助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帮助实践工作的展开。报告以实践分析作为重点,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实践中出现的颇具代表性的语句及译文进行分类阐述。实践分析证明,在理论指导和翻译技巧的辅助下,材料与译文可在词汇、句法、语篇和风格上实现对等,并在实现科技文本传达信息的基础上保持原文与译文相似的读者反应。实践表明,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指导具有可行性。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对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图 0 幅;表 0 个;参 42 篇。

二、21世纪全球15个焦点、15个机遇和15个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全球15个焦点、15个机遇和15个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复杂地形地震模拟的并行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概述
    1.2 地震模拟发展概述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2章 研究现状分析
    2.1 基于通用超级计算机的大规模地震模拟研究现状分析
        2.1.1 基于谱元法的大规模地震模拟
        2.1.2 基于隐式有限元方法的大规模地震模拟
        2.1.3 基于间断有限元方法的大规模地震模拟
        2.1.4 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大规模地震模拟
        2.1.5 与已有工作的比较
    2.2 基于可重构计算平台的研究现状分析
        2.2.1 基于可重构计算平台的软硬件协同计算
        2.2.2 基于可重构计算平台的混合精度分析与优化
        2.2.3 基于可重构计算平台的地震模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大规模并行异构系统的复杂地形地震模拟算法
    3.1 面向复杂地形的地震模拟算法
        3.1.1 波动方程介绍
        3.1.2 适用于复杂地形起伏区域的地震模拟算法
        3.1.3 有限差分数值方法
    3.2 适用于大规模并行异构系统的算法重新设计
    3.3 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3.4 进程间网络通信优化
    3.5 IO通信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神威·太湖之光”的复杂地形地震模拟并行优化方法
    4.1 国产众核架构SW26010 处理器
        4.1.1 SW26010 处理器硬件架构
        4.1.2 SW26010 内存体系
        4.1.3 SW26010 处理器编程模型及面临的挑战
    4.2 内存利用率优化
        4.2.1 面向二维有限差分的内存利用率优化
        4.2.2 面向三维有限差分的内存利用率优化
    4.3 内存带宽优化
        4.3.1 变量融合方法
        4.3.2 网格点重排列
        4.3.3 协作存取模型
    4.4 向量化策略
        4.4.1 传统的向量化策略
        4.4.2 混合型向量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可重构计算平台的地震模拟混合精度并行优化方法
    5.1 可重构计算平台
        5.1.1 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5.1.2 数据流编程模型
    5.2 地震模拟定点化方法
        5.2.1 基于单变量的浮点数定点化
        5.2.2 基于多变量的浮点数定点化
        5.2.3 基于地震模拟算法的动态定点化方法
    5.3 范围分析和精度分析
        5.3.1 分析平台与案例
        5.3.2 基于单时间步的范围分析
        5.3.3 基于多时间步的范围分析
        5.3.4 精度分析
    5.4 基于混合精度的动态定点化地震模拟数据流处理器设计与验证
        5.4.1 数据流处理器设计
        5.4.2 面向资源的优化策略
        5.4.3 基于理想模型的系统设计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性能测试及模拟结果分析
    6.1 背景介绍
    6.2 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汶川地震模拟
        6.2.1 完整的大规模地震模拟系统
        6.2.2 性能分析与扩展性
    6.3 基于可重构计算平台的汶川地震模拟
        6.3.1 适用于地震模拟算法的CPU-FPGA异构系统设计
        6.3.2 系统设计正确性验证
        6.3.3 系统性能和功耗分析
    6.4 大规模汶川地震模拟结果分析
        6.4.1 地形效应有效性验证
        6.4.2 基于反演震源的汶川地震模拟
        6.4.3 基于模拟震源的汶川地震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挑战了传统的“国家公民”教育
        (二)国际组织实施全球公民教育计划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三)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高阶人才的客观需求
        (四)新时代背景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五)加拿大是世界上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建设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民
        (二)公民教育
        (三)全球公民
        (四)全球公民教育:跨学科显学
        (五)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跨学科课程群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趋势分析
        (二)关于全球公民内涵与分类的研究
        (三)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研究
        (四)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加拿大公民教育、全球公民教育文献研究概况
        (二)关于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文献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全球化理论
        (一)全球化的基本理念
        (二)全球化是“全球公民”产生的直接动力
        (三)习近平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公民资格理论
        (一)全球公民资格的演进
        (二)全球公民资格认同
        (三)全球公民权力
        (四)全球公民责任
    三、共同体理论
        (一)共同体概念界定和基本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盎格鲁价值观”主导下的联邦国家建设时期(1864年至1945年)
        (一)从依附性人格到个体主体人格的转变
        (二)英国文化主导的“英国臣民式”教育
    二、“加拿大认同”指导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时期(1945年至1970年)
        (一)整合共同文化,塑造“加拿大认同”
        (二)双元文化主义的“权力公民”教育
    三、“多元文化主义”引领下教育变革时期(1970年至20世纪90年代)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共享
        (二)加拿大式“好公民”教育
    四、“社会融合”取向的全球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一体多元”使加拿大成为全球公民的精神家园
        (二)协调与融合国家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全球公民”教育
第四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一、加拿大中小学跨学科课程中的全球公民教育
        (一)小学阶段(1-8年级)课程注重基础性和整合性
        (二)中学阶段(9-12年级)课程强调选择性和适用性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培养具有全球能力和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的总目标
        (二)构建知识与理解、技术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维分类目标体系
第五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内容
        (一)全球问题和相互依存:增强全球意识的基础
        (二)全球参与:全球公民的权责实践
        (三)全球能力:整合21世纪技能,增强学生全球竞争力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一)学校愿景:引导全球公民教育的普遍性重视
        (二)学科课程:系统普及全球公民知识的最佳载体
        (三)跨学科渗透:支持全球公民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课程:扩展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机会
        (五)潜在课程:辅助渗透学生价值感和责任感
        (六)社区实践:实现全球公民教育融合的重要领域
        (七)互联网和媒体:作为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补充手段
        (八)“全校教学法”:加拿大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全方位实施
        (九)实施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原则
第六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和实施效果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重点是形成性评价
        (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实施取得的成绩:促进全球公民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产生的问题:对全球公民教育认同有限
第七章 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反思和启示
    一、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在于提高义务学龄段(k-12)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的整合
        (三)促进加拿大“一体多元”社区协作参与为途径
        (四)拥有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话语
    二、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对建构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启示
        (一)研制兼具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二)强化本国传统思想课程资源的文化底蕴
        (三)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程论域
        (四)重视家、校、社区联动作用的课程内化路径
        (五)增设全球公民教育相关校本课程
        (六)统筹推进新时代高素质兼具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SIG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问题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工业捆扎包装的行业界定
        1.2.2 SIG集团与SIG中国公司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SIG中国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策与法律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技术环境
        2.1.4 社会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工业捆扎包装行业的发展趋势
        2.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3 竞争环境分析
        2.3.1 战略群分析
        2.3.2 跨国集团竞争对手
        2.3.3 国内竞争对手分析
    2.4 工业捆扎包装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2.5 SIG中国公司业务的机会与威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G中国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3.1 SIG集团及SIG中国公司概况
        3.1.1 SIG集团概况
        3.1.2 SIG中国公司在华发展历程
    3.2 SIG集团的全球战略
        3.2.1 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
        3.2.2 SIG集团全球战略
        3.2.3 SIG集团的组织结构及其对中国公司的控制方式
    3.3 SIG集团的竞争优势
        3.3.1 品牌优势
        3.3.2 技术优势
    3.4 SIG中国公司的资源和能力
        3.4.1 技术资源
        3.4.2 人力资源
        3.4.3 销售与市场能力
        3.4.4 财务资源
        3.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3.5 SIG中国公司工业捆扎包装业务目前面临问题
        3.5.1 差异化空间问题
        3.5.2 产品单一,缺乏综合解决方案的问题
        3.5.3 部分产品技术陈旧,品质问题成为近年来的关注重点
        3.5.4 业绩和利润双下滑问题
    3.6 SIG中国公司与SIG印度公司的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G中国公司新竞争战略的制定
    4.1 SWOT分析
    4.2 SIG中国公司战略目标:
    4.3 目标市场的选择
        4.3.1 市场需求分析与目标市场选择
        4.3.2 捆扎包装单机设备市场的深度挖掘
        4.3.3 智能化捆扎包装整线市场的开发
    4.4 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4.5 主要价值链活动设计与竞争优势领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5.1 战略推进方式
    5.2 构建能够有效整合关键竞争优势的管理模式
        5.2.1 稳定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区管理层
        5.2.2 严格的管理风格和KPI考核机制:
    5.3 营销策略
        5.3.1 产品分析
        5.3.2 价格分析
        5.3.3 渠道分析
        5.3.4 宣传(促销)分析
    5.4 供应链管理策略
    5.5 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创新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共赢性分析
    第二节 共赢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三种理论范式与共赢主义的关系解析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共赢主义
        二、自由制度主义与共赢主义
        三、身份认知理论与共赢主义
    第四节 为何提出共赢主义
        一、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性
        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
        三、国际合作的“变”与“不变”
    第五节 共赢主义的推进路径
        一、身份互认
        二、权益分享
        三、合作竞争
    第六节 中国是共赢主义的践行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关系回顾与现状
    第一节 中美关系发展回顾
        一、敌对期(1949-1971)
        二、缓和期(1972-1978)
        三、蜜月期(1979-1988)
        四、竞合期(1989-2016)
        五、对手期(2017-当前)
    第二节 中美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一、经济实力及潜力对比
        二、经济发展潜力
        三、科教实力对比
        四、军事实力对比
        五、软实力对比
    第三节 中美需要发展合作共赢关系
        一、全球治理责任所在
        二、国际公共产品保障
        三、中美在同一条船上
        四、中美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机遇
    第一节 时代趋势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二、中美合作的三大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客观现实
        一、斗则两伤
        二、和则两利
    第三节 全球治理难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一、逆全球化
        二、恐怖主义
        三、气候变化
        四、人工智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途径
        一、经贸领域
        二、敏感问题
        三、话语权牌
        四、联盟体系
        五、强势军力
    第二节 中美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一、中美意识形态鸿沟及外交政策差异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政策
        三、中美都难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节 从“国力”到“国势”的竞争
        一、美国“国力”与“国势”的相对下降
        二、中国“国力”与“国势”的持续上扬
        三、世界对中美国力与国势走势的态度与政策
    第四节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种可能前景
        一、中美或是对手关系
        二、中美或是并行关系
        三、中美或是伙伴关系
        四、中美或是朋友关系
        五、中美或是敌对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推进共赢主义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规避并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解读
        二、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交战略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解构中美结构性矛盾
        一、解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
        二、解构地缘政治结构矛盾
        三、解构发展道路与国内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持续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一、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
        二、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
        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7)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策略
        1.3.3 研究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演变
    2.2 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2.2.1 理论研究
        2.2.2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式
        2.2.3 全球价值链升级影响因素
    2.3 纺织服装业研究
        2.3.1 纺织服装业现状研究
        2.3.2 纺织服装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
    3.1 中国纺织服装业现状分析
        3.1.1 行业现状
        3.1.2 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3.2 中国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3.2.1 指标选择
        3.2.2 具体分析
4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升级影响因素
    4.1 钻石模型
    4.2 影响因素分析
5 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案例研究——雅戈尔集团
    5.1 案例简介
    5.2 案例分析
        5.2.1 雅戈尔存在的问题
        5.2.2 雅戈尔发展影响因素
        5.2.3 雅戈尔全球价值链升级途径
    5.3 案例总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企业层面
        6.2.2 国家层面
参考文献

(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概念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概念
        二、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中国国内研究
        二、中国以外的研究
    第四节 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二章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历史与“一带一路”倡议
    第一节 中国-东南亚国家的黄金十年(2003-2013)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东南亚国家合作的现状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意义
        二、推进“一带一路”的期待利益与政治意图
        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新发展
第三章 “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对接
    第一节 中国的发展战略及政策
        一、中国发展战略的演变与新发展战略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澜沧江-湄公河合作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战略
        一、半岛国家的发展战略
        二、海岛国家的发展战略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多层面的对接
        一、经贸关系的趋势变化
        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贸易结构不平衡
        二、贸易增长动力不足
        三、非关税贸易壁垒突出
        四、贸易摩擦经常发生
        五、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之间直接投资和金融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二、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基础设施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内部的挑战
        二、东盟内部的挑战
    第四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南海问题
    第五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美国的东南亚“再保障”政策
        二、日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三、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前景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前景
        一、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前景
    第三节 南海形势的前景
    第四节 中美博弈与印度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际学术话语构建的中国形象 ——基于国际关系类核心期刊中国议题的分析(2013-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
        2.1.1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形象
        2.1.2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学术话语
    2.2 国际话语权
        2.2.1 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来源
        2.2.2 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趋势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框架
        2.3.2 研究方法
        2.3.3 研究创新点
第三章 美国学术期刊中的中国形象
    3.1 背景介绍
    3.2 《外交事务》中的中国形象
        3.2.1 聚焦领域分析
        3.2.2 研究议题分析
        3.2.3 作者及身份分析
        3.2.4 文章引用量分析
    3.3 《国际安全》中的中国形象
        3.3.1 聚焦领域分析
        3.3.2 研究议题分析
        3.3.3 作者及机构分析
        3.3.4 文章引用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太学术期刊中的中国形象
    4.1 背景介绍
    4.2 《亚太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形象
        4.2.1 聚焦领域分析
        4.2.2 研究议题分析
        4.2.3 作者及机构分析
        4.2.4 文章引用量分析
    4.3 《亚洲展望》中的中国形象
        4.3.1 聚焦领域分析
        4.3.2 研究议题分析
        4.3.3 作者及机构分析
        4.3.4 文章引用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学术期刊中的中国形象
    5.1 背景介绍
    5.2 《中国国际政治》中的中国形象
        5.2.1 聚焦领域分析
        5.2.2 研究议题分析
        5.2.3 作者及机构分析
        5.2.4 文章引用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话语构建中国形象的特点
    6.1 各国学术期刊中国形象对比
    6.2 美国学术话语强势建构中国形象
        6.2.1 国际学术话语规则由美国主导
        6.2.2 美国学者在中国议题上具有主导权
        6.2.3 中国议题的学术理论框架由美国主导
    6.3 现实主义是研究中国议题的主流范式
第七章 结语
    7.1 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思考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Source Text
    1.1 Introduction to NXP in the Making
    1.2 Literary Forms of Source Text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3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s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3 Proof-reading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Lexical Equivalence
        4.1.1 Terminology
        4.1.2 Abbreviation
        4.1.3 Non-professional Word
    4.2 Syntactic Equivalence
        4.2.1 Passive Sentence
        4.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
    4.3 Textual Equivalence
        4.3.1 Textual Cohesion
        4.3.2 Textual Coherence
    4.4 Stylistic Equivalence
        4.4.1 Scientific Style
        4.4.2 Public Styl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Resume of Supervisor
Resume of Author
Data of Dissertation

四、21世纪全球15个焦点、15个机遇和15个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面向复杂地形地震模拟的并行优化方法研究[D]. 陈炳炜. 清华大学, 2020(01)
  • [3]加拿大中小学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研究[D]. 张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SIG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赵锦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D]. 谢剑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升级研究[D]. 李璐浓. 浙江大学, 2019(02)
  • [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D]. 郑昊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9]国际学术话语构建的中国形象 ——基于国际关系类核心期刊中国议题的分析(2013-2017)[D]. 郭雅利.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10]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D]. 王鑫雅.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1世纪的15个全球焦点、15个机遇和15个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