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类别与公平比率

公平类别与公平比率

一、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嵘静[1](2021)在《组织公平对基层公务员工作倦怠影响研究 ——基于公共服务动机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

李尚[2](2021)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外部环境上,逆全球化思潮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进一步要求我国经济必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动国有企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等问题上发挥作用,是国有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主体。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比重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复杂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然而,为什么混合所有制改革会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效果如何?这是新时代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也是围绕回答上述问题展开的。首先,本文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内涵。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框架内,促进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本质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基于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质的认识,本文进一步构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实现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使国有企业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出发,促进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在宏观所有制结构层面有机结合,实现了“国民共进”。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发展公有制经济必然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前提,在提高国有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分配公平,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其次,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理论逻辑。从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形成的公私合营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计划与市场并存时期企业自发形成以及通过试点股份制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四是新时代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三个理论线索,梳理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最后,本文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效果的分析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本文利用包含116770个观测值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能利用率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以及促进企业创新中都具有显着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有效的缓解政府干预,从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能利用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这一途径只会对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作用,代理问题的改善并不能带来产能利用率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二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所有制结构作用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基于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垂直结构”下上游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下游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着的“倒U型”关系,上游国有经济比重与下游行业绩效之间也存在着“倒U型”关系。维持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比重,可以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基于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包含所有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模型,分析了影响收入分配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投资率的下降和储蓄率的上升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份额;所有制结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取决于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和居民部门间储蓄率的大小。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的增加可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从而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结论。基于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效果的实证结果,本文最后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黄忠敬,孙晓雪,王倩[3](2020)在《从思辨到实证: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数据库收录的2010—2019年间教育公平论文共计932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工具,探索近十年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进展,分析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教育公平研究的主题来看,从重视宏观输入公平转向重视微观过程公平;从教育公平研究方法的维度来看,从思辨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教育公平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相关性来看,教育输入中的财政投入及资源配置、教育机会中的背景因素、教育过程公平中的课程及教学资源、教育产出公平中的个人产出均与实证范式呈现显着相关性。在新的时代,教育公平研究借助实验经济学范式、地理学科的空间分析范式、更深层次的实证研究范式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又拓宽了新的研究空间。

王晶晶[4](2020)在《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成就一个国家的未来。深圳市作为我国一线城市,教育问题一直受到教育部的重点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加上组织公平感作为调节变量,研究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分析,探索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公平感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1章为引言。明确本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2章为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对之前所研究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归纳,并且指出本篇论文中所引用的一些相关理论。第3章为研究假设与模型。总结之前的相关研究,进而给出本篇论文的研究假设以及理论模型。第4章为研究方法。本文使用问卷方法,并且对量表进行了说明。第5章为数据分析及研究假设。包括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第6章为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提出实质性管理建议。通过对本篇论文相关的研究以及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以下的结论: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的离职倾向和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并且组织公平感会调节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具体当组织公平小于1.994时,组织公平正向调节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当组织公平大于2.608时,组织公平负向调节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本论文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1)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进行拓展。之前学者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鲜有研究,大部分都是对公司职工、护士、幼儿教师、高校教师的组织承诺、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而其中以组织承诺居多,本文选取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拓展了该方面的研究。(2)为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将组织公平感作为调节变量,不仅是对职业承诺研究的丰富拓展,同时为探究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谢加双[5](2020)在《基于组织公平、组织承诺的浙江Y高速公路公司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公路行业收费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高速公路企业的管理重心也从收费现场的收费员转向了专业技术及管理等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的特有属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如何管理好知识型员工也显得愈发重要。高速公路企业要想在新的行业改革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打造合适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在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同时,进一步激励并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员工的组织公平感及组织承诺水平能够影响并有效预测员工的离职倾向。本研究以浙江Y高速公路公司为例,结合公司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现状,对在职知识型员工进行了组织公平、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水平的调研,以期了解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降低知识型员工离职率。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验证并得出4个结论:(1)组织公平各子维度对组织承诺各子维度均存在正向影响;(2)组织公平各子维度对离职倾向均存在负向影响,并能够预测离职;(3)组织承诺各子维度对离职倾向均存在负向影响,并能够预测离职;(4)组织承诺在组织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承担中介作用。结合以上结论,本文对Y公司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以提高公司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公平和组织承诺水平,降低离职率:(1)打造更具针对性的员工薪酬体系;(2)构建双轨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3)创建人性管理的企业文化;(4)加强员工离职风险控制。

林晓彤[6](2020)在《人民话语的反向建构与义务教育公平 ——基于多重共同体身份理论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形塑共同体价值的一个必经过程。本文的目的是重新思考教育公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反思之间的联系。探讨如果要培养一个现代人——能够处理好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人——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如何通过对人的培养目标,渗透给个体,使其对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形成感知。教育实然的过程是否有公平理念和公平的效果,使儿童成长为合格的公民。相关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体现出来的义务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在综合利用话语理论与话语批判理论等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以话语建构论为工具、以“多重共同体身份”理论为视角,以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实施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基础理论进行逻辑建构,梳理人民话语的基本意涵、正向建构的过程及反向建构的动机和理论空间,确定人民话语的反向建构,是通过重视社会问题的指向把抽象的人民概念具体化,通过寻找人民与公民两种价值所存有的适当比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关系,把人民与公民统一起来;其次探究通过上述建构得到的话语何以为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提供依据,在重叠的共同体中,共同体对个体提出了不一样的伦理要求,教育公平的理想在于共同体中的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发展,成长为合格的公民;接着考察作为政治价值的义务教育公平如何体现、如何衡量;最终探讨怎样通过话语的反向建构,实现政策应有的平等意涵,使公民身份的平等权利得到落实,从政策当中获得更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体现和落实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希望达到的教育善的目标。我国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教育制度、内容和形式,尚无法使所有人以公平的方式获得成长为合格公民的能力。而基于人民话语的反向建构,加强制度保障、政策保障、民生保障三个层次的路径建设,深度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应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王硕[7](2020)在《地方高校教育过程公平的调查研究 ——基于生源结构差异视角》文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机会“量”的层面取得飞速发展。地方高校担当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知识与技术转化扩散的新使命,同时生源来源多样化。考察高等教育公平应重视“质”的层面,即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否受到公平的对待与接受到与其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因此基于生源结构的差异来分析地方高校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过程公平不仅体现在学生在各过程中是否被平等地赋予学习与发展机会,还应当体现在教育过程是否得到与个性发展相适应教育。本论文以Q大学这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个案研究对象,主要选择大三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基于生源结构差异来探讨地方高校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通过分析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与不同来源的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以及评奖评优过程公平性的整体评价,发现学生对学校高等教育过程总体上满意的;但是与上述过程交叉分析后发现:学生实际参与中存在教育学习“一刀切”,学术活动积极性差异与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实践不能兼顾不同差异的生源发展需求,评奖评优过程阶层差异等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因此,本文最后提出基于学情差异施教,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大科研投入,资源配置向学生适度倾斜;针对生源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立德树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优方法。结合差异教育理论、家庭资本理论与社会分层理论促进高校教育过程公平。

程刚[8](2020)在《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公平评估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以经济弱势群体为居住主体的欠发达小城市,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进程中,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交通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更加密切,居民的出行需求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对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状况更加严峻,由此引发的出行公平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供给水平下,如何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实现出行公平已经成为欠发达小城市交通系统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出行公平视角对欠发达小城市面临的出行需求与供给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基于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公平内涵,从主观感知视角和客观实际视角对出行公平现状进行评估:一方面,以居民出行感知为研究对象,运用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构建出行剥夺感模型对居民出行中感知的负面情绪进行测度和分析;另一方面,选取常规公交作为欠发达小城市公共出行资源的代表,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从站距、线路和线网三个层次对公交资源配置合理性进行评估。其次,基于出行公平评估结果,从需求侧视角,提出交通改善策略以消减居民出行剥夺感;从供给侧视角,提出公交出行改善措施以提高居民出行机动性。本文对出行公平评估与引导进行相关研究,力求缓解欠发达小城市面临的出行公平问题,维护当地社会正常的出行秩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测度基于相对剥夺感理论,结合剥夺感曲线(洛仑兹曲线)、综合模糊和相对剥夺感测度方法,构建出行剥夺感模型对居民出行过程中感知的负面情绪进行测度。模型以货币和非货币指标为基础,涉及多个测度题项、维度和相关的权重。进而,结合出行需求与供给状况,运用出行剥夺感模型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进行多维测度。测度结果显示:同一测度维度在城市不同片区产生的剥夺感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居民对收入、服务质量、出行效率和出行条件四个维度产生的出行剥夺感知最为强烈;城市不同片区综合出行剥夺感存在差异,反映了城市内部存在的出行剥夺程度不同;最后,基于综合出行剥夺感预警分析,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的等级进行判定。(2)基于合理站距模型的公共出行资源配置评估选取常规公交作为欠发达小城市公共出行资源的评估对象。首先,基于公交资源配置的时间可达性和空间可达性要求,对欠发达小城市居民搭乘公交出行的时间消耗和公交站点服务面积进行解析;其次,结合可达性与站点设置之间的关联性分析,选取合理站距作为评估欠发达小城市公交资源配置评估的指标;进而,以居民公交出行时间价值成本最小化和公交站点服务面积覆盖系数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公交站距双层规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合理站距规划模型,提公交资源配置评估的出站—线—网的多级评估指标,并结合物元分析法,从站距设置合理性、线路资源配置合理性、线网资源配置合理性三个层次实现了对案例城市公交资源配置的评估。(3)基于需求侧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消减的引导策略基于居民感知货币和非货币指标双重出行剥夺的风险性分析,结合出行剥夺感测度结论,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处于预警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收入水平和交通供给水平双重制约,居民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是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剥夺感强烈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从需求侧提出消减剥夺感的交通改善出行引导策略,并选取朝圣人群作为测试对象对交通改善策略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交通改善能有效引导朝圣人群的出行方式选择。然后,运用边际效益理论对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基于分析结论从公共交通、小汽车交通和非机动交通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交通改善政策和措施,力求提高出行供给水平消减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剥夺感。(4)基于供给侧的居民出行机动性提升引导策略结合欠发达小城市公共出行资源配置评估结论,以提高居民机动性为目标,采用基于潜在态度的出行市场细分方法,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市场进行细分研究,进而提出公交改善策略提高供给水平。基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潜在态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潜在态度与公交出行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基于模型结论,通过K-means聚类对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市场进行细分,进而得到公交选择意向具有显着潜在态度差异的细分子市场。对比不同子市场的特征,从潜在态度入手分析不同子市场在公交出行方式选择上的差异性,进而针对不同子市场,提出公交出行引导策略以提高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机动性。本文的研究是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供给水平下,为促进欠发达小城市出行公平所做的全新尝试,力求为欠发达小城市的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的依据。

梁茜[9](2020)在《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对社会平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公平。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展开的,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也应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育过程是指学生入学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的中间性阶段,过程公平意味着以平等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所采取的不同对待方式。本文认为,这种“平等基础上的差异对待”不仅指向狭义层面的师生交往,也涵盖了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程序执行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描绘了学校教育的真实风貌,也构成了审视教育公平的具体情境。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中入学率不断提升,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高中教育的“入场券”的前提下,学生是否能够进一步享有足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亟待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和现实困境,以期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提供建议与思考。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教育公平理论的梳理,从公平的“维度-程度”视角来分析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过程、教育程序执行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以平等对待、弱势补偿和差异引领三种层层递进的公平“尺度”来考量不同教育过程场域中公平的实现程度、困境表现及成因机制。在具体的研究范式中,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法,对我国19个省份的15000余名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60余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的访谈,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资料,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现状、群体间差异、公平困境、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和个体之间均具有显着差异,其中,校际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校际和班级之间,由此可以推断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矛盾主要存在于生生之间和学校之间,对于公平的关注应从促进区域均衡逐渐转向促进校际均衡和提升学生的个体公平感。从公平的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受到“家庭资本”这一先赋性因素的影响较小,受到“学校资本”,包括师资水平、班级规模、学校层次、班级层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念感对教育过程公平也有显着影响。第二,在教育过程公平不同维度的表现中,分配公平中的资源配置维度、程序公平中的权利自主维度和互动公平中的差别对待维度的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资料对于相关困境进行梳理,发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困境表现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权利自主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程序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隐性分层以及学校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干预和剥夺;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对待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主要的难点与痛点,研究结果表明囿于资源匮乏和理念偏差等原因,在学校内部的师生互动中,基本的“平等对待”问题尚待改善,基于不同学生个性和需要的“差别对待”更难以落实。第三,受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启发,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困境成因可以归纳为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以及文化认知性要素。其中,规制性要素体现为缺乏多方参与和精准调研的“自上而下”教育政策逻辑、“以县为主”的管理与财政体制的严峻挑战以及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规范性要素体现为普通高中承担的功利性社会责任和舆论、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分数至上”的师生行为规范以及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文化-认知性要素体现为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教师个人的公平理念、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参与等因素对于互动过程公平的消极干扰。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从优化教育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以差异公平理念引领高中育人改革实践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四个方面思考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可能性建议,综合制度公平、理念公平、资源公平和关系公平的视角,探索以教育过程公平理念指导普通高中教育在评价方式、资源供给方式、学校管理方式转型的可能性路径,为促进我国高中教育走向“公平而有质量”提供支持。

杨东培[10](2020)在《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以扬州市X小学为例》文中指出2000年以来,扬州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直在推进,这使一大批学校空间变迁,为城区学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城市布局规划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教育质量提升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学校空间变迁带来城市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以民工子弟学校为例,学校空间变迁为民工子弟学校带来了新环境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对学校举办者、教师及学生家庭三大群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针对学校空间变迁,以往教育界的研究重心大部分聚焦在乡村学校的地域性变动、政策性调整,大部分的研究区域在乡镇,涉及城区学校空间变迁的研究较少。如今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频频发生,引发的新问题迫使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对民工子弟学校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与审视。随着党与国家对民办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规范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管理、明确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政策。因此,本研究将扬州市民工子弟学校——X小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尝试从X小学的空间变迁史中分析成因,提出有价值的思考与建议。本研究梳理扬州市X小学的搬迁历史,分析空间变迁对X小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时分析X小学进行空间变迁背后的动因。总结研究发现,空间变迁为X小学带来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安全的教室与便捷的交通,但也导致了X小学举办人、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方认同感的不足。学校空间变迁的主要成因是学校校址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空间冲突,“十三五”以来大力实施的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保障不充分导致处理方式相对单一。通过对国内和国外成功案例的分析,本研究总结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的成功要素,结合国内外相对成熟的案例经验,在考虑扬州市随迁子女分布特征与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从明确变迁方向、加强监督管理、重视基层诉求及健全补偿机制这四个维度出发,尝试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策略与建议。

二、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论文提纲范文)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1.2.2 相关概念分析
    1.3 文献述评
        1.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研究
        1.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研究
        1.3.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2.1 产权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2.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2.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证分析框架
第3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49-1956)
        3.1.2 计划与市场并存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78-1992)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1993-2012)
        3.1.4 新时代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2013 年至今)
    3.2 混合所有制改革演进的理论逻辑
        3.2.1 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调整生产关系
        3.2.2 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3.2.3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
    4.1 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分析
    4.2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理论分析与假设
        4.2.3 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4.2.4 实证结果
        4.2.5 本节小结
    4.3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产能利用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变量与数据说明
        4.3.3 实证结果
        4.3.4 本节小结
    4.4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方法、模型与数据处理
        4.4.3 实证结果
        4.4.4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5.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5.1.1 不同阶段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5.1.2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5.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2.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2.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2.3 实证结果
        5.2.4 本节小结
    5.3 上游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下游行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5.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3.3 实证结果
        5.3.4 本节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6.1 所有制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6.2 所有制与收入分配的理论模型
        6.2.1 收入分配模型的构建
        6.2.2 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实证分析
        6.3.1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分析
        6.3.2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6.3.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从思辨到实证: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一)编码框架
        1. 研究主题编码
        2. 研究方法编码
    (二)编码数据信度检验
二、研究发现
    (一)教育公平研究主题:从重视宏观的输入公平转向重视微观的过程公平
    (二)教育公平研究方法:从思辨研究走向实证研究
    (三)教育公平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1. 教育输入公平:经济投入与定量研究显着相关
        2. 教育机会公平: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背景因素与定量研究显着相关
        3. 教育过程公平: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定性方法显着相关
        4. 教育产出公平:个人产出与实证方法显着相关
三、小结与展望

(4)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社会交换理论
        2.2.3 公平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
    3.1 研究假设
        3.1.1 职业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3.1.2 组织公平感的调节作用
    3.2 研究模型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调研过程
    4.2 数据分析过程
    4.3 问卷的设计和测量量表
        4.3.1 问卷调查
        4.3.2 测量量表
第5章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5.1 调研样本概况及其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信度分析
        5.1.3 效度分析
        5.1.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 职业承诺、离职倾向和组织公平感的相关分析
    5.3 职业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5.4 组织公平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5.5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组织公平、组织承诺的浙江Y高速公路公司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统计分析法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组织公平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1.1 组织公平的概念
        2.1.2 组织公平的维度研究
    2.2 组织承诺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2.1 组织承诺的概念
        2.2.2 组织承诺维度的研究
    2.3 员工离职倾向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3.1 员工离职倾向的概念
        2.3.2 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
    2.4 组织公平、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
        2.4.1 组织公平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研究
        2.4.2 组织公平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
        2.4.3 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
        2.4.4 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2.5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离职研究
        2.5.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2.5.2 知识型员工离职相关研究
3 Y公司概况及知识型员工离职现状
    3.1 Y公司概况
    3.2 Y公司知识型员工离职现状
    3.3 访谈调查
        3.3.1 访谈实施
        3.3.2 访谈结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模型
    4.3 研究假设
    4.4 研究工具
        4.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4.2 数据分析方法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1 样本分布统计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4 信度分析
    5.5 相关性分析
    5.6 回归分析
    5.7 中介作用分析
    5.8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6 研究结论及管理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1 组织公平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6.1.2 组织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6.1.3 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6.1.4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6.1.5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各研究变量的相互影响
    6.2 Y公司知识型员工管理建议
        6.2.1 打造更具针对性的员工薪酬体系
        6.2.2 构建双轨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
        6.2.3 创建人性管理的企业文化
        6.2.4 加强员工离职风险控制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Y公司离职员工访谈提纲
    附录2 Y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调查问卷
致谢

(6)人民话语的反向建构与义务教育公平 ——基于多重共同体身份理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叙述框架
第一章 人民话语及其反向建构
    第一节 多重共同体身份与公民身份
    第二节 人民话语的基本意涵
        一 人民话语建构的初始语境
        二 人民话语建构的发展演进
    第三节 基于多重共同体身份理论的人民话语的反向建构
        一 人民话语反向建构的理论空间
        二 人民话语反向建构的实践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政治价值的义务教育公平
    第一节 义务教育公平中的政治意蕴
        一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 教育权利与公民权利
        三 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四 教育价值与公民教育
        五 义务教育公平的衡量尺度
    第二节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被身份撕裂——学生“教育机会”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二 被资源撕裂——学生“教育条件”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三 被分数撕裂——学生“教育过程”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第三节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
        二 政治体制不完善影响教育公平
        三 社会阶级固化影响教育公平
        四 公民权利平等观念的觉醒影响教育公平感
        五 多重共同体身份影响教育公平感
        六 教育价值模糊影响教育公平感
    第四节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政策走向
        一 制度转型:从“等级身份”走向“公民身份”
        二 理念转换: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
        三 政策法律转变:从“教育普及”走向“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四 体制机制转轨:从“程序性公平”走向“对待性公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话语的反向建构下我国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路径思考
    第一节 以“人民”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公平——制度完善
        一 确立义务教育公平的制度理念
        二 落实义务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以“公民”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公平——政策优化
        一 树立确保“底线公平”的“兜底”思维
        二 树立人民为中心的政策价值取向与公民身份平等为基础的政策设计
        三 保证决策程序公平,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
    第三节 以“人的需要”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公平——民生保障
        一 明确教育价值,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
        二 加强教育治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体参与的教育共同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地方高校教育过程公平的调查研究 ——基于生源结构差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理论概述
    第一节 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理论基础
        一、差异教育理论
        二、家庭资本理论
        三、社会分层理论
    第二节 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考察维度
        一、地方高校的生源结构差异
        二、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Q大学教育过程公平现状调查
    第一节 Q大学基本情况
    第二节 Q大学的教育过程公平现状
        一、问卷回收情况
        二、Q大学教育过程公平现状分析
第三章 Q大学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剖析
    第一节 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整齐划一”
        一、忽视学生差异的教师教学
        二、缺乏个性化的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
    第二节 科学研究过程的“难以兼顾”
    第三节 社会实践过程的“干预乏力”
    第四节 学生奖励的“阶层复制”
第四章 地方高校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缺乏差异教育意识
    二、相对有限的科学研究资源配置
    三、社会实践的管理现状难以满足学生公平发展的需求
    四、社会分层影响学生奖励的实质获得
第五章 基于生源结构差异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策略
    一、基于学情差异施教,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大科研投入,资源配置向学生适度倾斜
    三、针对生源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四、立德树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优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公平评估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发展问题
        1.2.2 居民出行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4.1 出行公平评估方面
        1.4.2 居民出行引导方面
        1.4.3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测度
    2.1 相对剥夺内涵
    2.2 相对剥夺感测度方法
        2.2.1 剥夺感曲线
        2.2.2 综合模糊和相对方法
    2.3 出行剥夺感建模
        2.3.1 模型假设
        2.3.2 指标取值
        2.3.3 模型构建
        2.3.4 权重确定
    2.4 实证分析
        2.4.1 测度方案
        2.4.2 测算过程
        2.4.3 出行剥夺感测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合理站距模型的公共出行资源配置评估
    3.1 可达性要求
        3.1.1 时间可达性
        3.1.2 空间可达性
    3.2 可达性与站点设置关联性分析
    3.3 基于可达性的合理站距模型
        3.3.1 上层规划模型
        3.3.2 下层规划模型
        3.3.3 模型验证
    3.4 公交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估
        3.4.1 评估方法
        3.4.2 实例评估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需求侧的居民出行剥夺感消减引导策略
    4.1 双重指标剥夺风险评估
        4.1.1 跨维度聚集方法
        4.1.2 评估结论及分析
    4.2 基于剥夺感消减的交通改善引导策略
    4.3 交通改善策略效果评估
        4.3.1 评估案例
        4.3.2 评估理论与模型
        4.3.3 评估结果与分析
    4.4 交通改善引导政策与措施制定
        4.4.1 研究思路
        4.4.2 边际效益理论与分析
        4.4.3 政策与措施细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供给侧的居民出行机动性提升引导策略
    5.1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5.1.1 问题提出
        5.1.2 研究思路
    5.2 相关理论
        5.2.1 结构方程理论
        5.2.2 市场细分理论
    5.3 公交出行意愿结构方程模型
        5.3.1 定义变量
        5.3.2 模型构建
        5.3.3 数据采集
        5.3.4 模型拟合
        5.3.5 模型评价
    5.4 出行市场细分及特征分析
        5.4.1 子市场潜在态度特征
        5.4.2 子市场出行特征
    5.5 公交出行引导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成果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从简单平等到个性关怀的公平理念深化
        三、从效率优先到内涵发展的高中办学转型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主要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通高中教育
        二、教育过程
        三、教育过程公平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样本描述
        二、访谈样本描述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历史回顾:教育公平的溯源与脉络研究
        一、阶级特权的式微与人权平等思想的启蒙
        二、公立学校的普及与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
        三、考试制度的确立与能力为本理念的深入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与过程公平观的探索
    第二节 概念检视: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与结构研究
        一、基于宏观政策视角的观点
        二、基于课程与教学视角的观点
        三、基于师生互动视角的观点
    第三节 政策演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发展阶段研究
        一、结果至上的功利主义公平阶段
        二、规模扩充的数量公平阶段
        三、聚焦过程的比值公平阶段
    第四节 实践聚焦: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相关问题研究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二、国外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三、影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梳理
    小结: 已有研究进展与局限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进展
        二、待完善的研究局限与对本研究的生长点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公平的考量尺度
        一、约翰·罗尔斯:资源的分配与补偿
        二、罗伯特·诺齐克:平等的初始所有权
        三、罗纳德·德沃金:选择的自由与保障
        四、阿克塞尔·霍耐特:个性的承认与关怀
        五、上述公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公平问题的分析视角
        一、组织公平感理论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社会交往理论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维度分析
        二、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分析
    第四节 研究工具开发与检验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测量指标的选取
        三、问卷的试测和修正
        四、访谈提纲的编写与资料编码
        五、正式样本的描述及检验
    小结: 研究框架的形成与阐释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总体情况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分维度表现
        二、学生的公平需求情况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群体间差异
        一、区域层面的差异
        二、校际层面的差异
        三、年级层面的差异
        四、班级层面的差异
        五、个体层面的差异
    第三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说明
        二、先赋性因素的影响
        三、自致性因素的影响
    小结: 数据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困境表征
    第一节 分配过程不公平
        一、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二、资源供给的不充分
        三、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
    第二节 程序过程不公平
        一、制度本身的公平性争议
        二、知识传递中的隐性分层
        三、对学生自主权利的干预与剥夺
    第三节 互动过程不公平
        一、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现实矛盾
        二、对低成就学生群体的漠视与放弃
        三、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与标签效应
第六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规制性要素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逻辑
        二、低重心管理体制的压力演绎
        三、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
    第二节 规范性要素
        一、普通高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舆论
        二、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师生行为规范
        三、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三节 文化-认知性要素
        一、教师的个体化公平观念与经历
        二、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与排斥
        三、学生的消极参与及教师的负面期望
第七章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现实策略
    第一节 优化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
        一、弱化分数至上的高中升学奖励机制
        二、健全“上下互动”的政策执行机制
        三、构建为教师减负增能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 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
        一、鼓励高中学校集群发展
        二、以信息技术资源弥合师资差距
        三、重视学生的资源选择偏好
    第三节 强化高中育人改革的差异公平观
        一、促进课程中的普职要素融通
        二、鼓励从分层走向分类的特色高中建设
        三、优化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涯教育体系
    第四节 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
        一、塑造良好的公平文化氛围
        二、以公平三原则指导教育实践
        三、关注学生的公平观与公平体验
结语: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之处
    第四节 余论与展望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调查问卷
附录二、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访谈提纲
附录三、量表的独立样本T检验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以扬州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
        (二) 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频频发生
        (三) 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引起的新问题与新矛盾
    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学校空间变迁的理论探讨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 民工子弟学校
        (二) 学校空间
        (三) 学校空间变迁
    二、相关研究理论
        (一) 空间生产理论
        (二) 教育公平理论
        (三) 教育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章 扬州市X小学及其他民工子弟学校的空间变迁调研
    一、夹缝生存的民工子弟学校:扬州市X小学的三次空间变迁
        (一) 建校的辉煌:X小学早期校园形态与扩建
        (二) 初期的博弈:X小学的教学用地与城市建设空间的早期冲突.
        (三) 失衡的结局:X小学整体搬迁
    二、消失的民工子弟学校:扬州市T小学的整体撤消
        (一) 短暂的十年:从建校到撤校
        (二) 差异的成因:举办者决策
第三章 空间变迁对扬州市X小学造成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一、空间变迁的积极影响:从城郊走向城中
        (一) 更适宜的文化氛围:干净、整洁的校园外部环境
        (二) 更安全的教室:配套、整齐的校园内部设施
        (三) 更便利的交通: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
    二、空间变迁带来的新问题:多方的认同感不足
        (一) X小学举办人:受挫的教育初心
        (二) X小学教师:日益增长的职业惶恐
        (三) X小学学生及家长:衰落的自我认同感
    三、扬州市X小学空间变迁的成因分析
        (一) 学校校址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空间冲突
        (二) “十三五”以来大力实施的学校布局调整
        (三) 政策保障不充分导致处理方式相对单一
第四章 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的经验及对策分析
    一、国外义务教育学校空间变迁经验借鉴
        (一) 合理空间变迁:日本提升空间变迁战略的科学性
        (二) 强化法定程序:美国强化学区居民决定事务的权利
    二、国内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经验借鉴
        (一) 整合管理:上海市以提升管理水平代替整体空间变迁
        (二) 多样化的处理:杭州市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差异性布局调整
    三、关于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的建议
        (一) 明确变迁方向:确立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的指导思想
        (二) 加强监督管理:以集中管理监督代替直接拆除、迁移
        (三) 重视基层诉求:协调空间变迁参与主体关系
        (四) 健全补偿机制:资源再分配,共享空间变迁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公平对基层公务员工作倦怠影响研究 ——基于公共服务动机的调节作用[D]. 刘嵘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效果研究[D]. 李尚. 吉林大学, 2021(01)
  • [3]从思辨到实证:教育公平研究范式的转型[J]. 黄忠敬,孙晓雪,王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9)
  • [4]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 王晶晶.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组织公平、组织承诺的浙江Y高速公路公司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研究[D]. 谢加双.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6]人民话语的反向建构与义务教育公平 ——基于多重共同体身份理论的思考[D]. 林晓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地方高校教育过程公平的调查研究 ——基于生源结构差异视角[D]. 王硕. 青岛大学, 2020(02)
  • [8]欠发达小城市居民出行公平评估及引导策略研究[D]. 程刚. 吉林大学, 2020(08)
  • [9]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D]. 梁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10]民工子弟学校空间变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以扬州市X小学为例[D]. 杨东培. 扬州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公平类别与公平比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