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海上封锁作战探要(论文文献综述)
刘岩[1](2018)在《塞米诺尔战争研究》文中认为美国自建国以来,只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便从大西洋一隅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了横跨两大洋的、世界上国力最强的“超级大国”。之所以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美国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和军事发展;其中,战争、侵略和扩张更是与美国历史发展密不可分。而在美国历史上的侵略扩张活动当中,对印第安人的侵略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期,美国历史上(包括殖民地时期)爆发了不计其数的同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其中从1817年到1858年,美国同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塞米诺尔人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史称“塞米诺尔战争”。“塞米诺尔战争”前后长达40年,是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代价最大的印第安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第安战争之一。同时,塞米诺尔战争当中美国军队形成的一些战术和策略,也对美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五个章节,旨在对塞米诺尔战争进行全面论述: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来源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塞米诺尔战争的研究进行综述。接下来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塞米诺尔战争发生的背景。本章首先以时间为序,对美国历史上的印第安战争进行简要回顾,其次对塞米诺尔人的形成过程进行追溯,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战争发生的背景进行概括。第二章主要是对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1817年11月-1819年2月)进行的论述。首先对战争爆发的导火线——黑人要塞战争进行了简述。然后分三个阶段阐述了战争的过程,并对战争过程中的外交事件——阿巴斯诺特和安布里斯特事件进行分析。最后对战争的结局和影响进行了评述,指出战争造成的结果是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为美国白人移民佛罗里达减少了阻力,也为接下来和塞米诺尔人的更大的冲突埋下伏笔。第三章是对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1835年12月-1842年5月)的论述。这次战争耗时近7年,经历了数任指挥官,同时陆海军都参与了这次战争,且涉及到诸多的战斗和谈判,因而本章将作为本文的重点进行论述。随着美国白人越来越多向佛罗里达移民,美国为了把塞米诺尔人向西迁移,先后强迫塞米诺尔人签订了三个条约。而塞米诺尔人为了扞卫家园,义无反顾地走上武装反抗之路,他们用游击战术让美军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美国军队在战争当中经历了正规战和游击战两个阶段,并形成了一套应对游击战的有效策略。同时除了陆军之外,美国海军也参与了这次战争,并逐步形成内陆河网地带的作战战术。美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代价,同时塞米诺尔人虽然绝大部分完成了西迁,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留在佛罗里达。第四章则对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1855年12月-1858年5月)进行简要论述。当时留在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对西迁的继续抵制,导致了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的爆发。美军在经历了同塞米诺尔人的两年多的战争之后,最终在1858年迫使塞米诺尔人求和,历时40年的塞米诺尔战争至此宣告结束。第五章是从理论上对塞米诺尔战争的评析。首先对塞米诺尔战争双方的结局进行简析,并分析了双方战争胜败的原因。其次简要概述了塞米诺尔战争的性质和特点,并将其对美国和对塞米诺尔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述。最后对塞米诺尔战争对美国军事发展的意义进行评论。美国塞米诺尔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没能将塞米诺尔人全部赶走,依旧有少数塞米诺尔人成功扞卫家园,留在佛罗里达。而战争中形成的应对游击战的策略和内陆河网地带的作战战术,在此后的多次战争当中得到了应用。同时塞米诺尔战争还为总体战战略的形成奠定了雏形,并对美军运输工具的应用也产生了影响。另外塞米诺尔战争还证明了正规军而非民兵才是赢得战争和维护国家稳定的依靠力量。
刘有青[2](2017)在《英国内战与军事革命(1642-165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内战期间,以新模范军和专业化海军的建立为标志,英格兰呈现出从传统的军事体系向近代化的军事体系转变的趋势。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陆军,新模范军改变了传统的依靠民兵和雇用军的作战方式,建立了职业化的军队。新模范军的军费由国家财政支付,保证士兵每月可以拿到固定的薪饷,军服和装备由国家统一供应。新模范军启用了一批职业化的军官,并由总司令对全军进行统一指挥,同时还进一步强化了士兵的战术训练和纪律要求,使得整个军队适应了火器时代的作战要求。内战期间,英国海军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职业化和近代化的过程。英国海军成为由国会控制的正规常备军,由国会下属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定期从国会获得军费。英国海军建造了大量专业的海军战船,进一步加强对士兵的战术训练和纪律管理,职业化的军官和士兵成为海军的真正主力。作为一支国家垄断的海上力量,英国海军开始成为英格兰对外扩张和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武器。职业化军队的建立,带来的是巨额增长的军费开支。面对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国会对于财税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调整。关税、财产税和消费税是当时国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国会通过制度变革、人员调整、以及强化监管等一系列手段,依靠职业化的行政官僚和军队的协助,建立一套以税收收入为核心的财税体系,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国会对于整个财税体系的掌控力度,后来的英国政府基本继承了这一体系。
钟明池[3](2016)在《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安全是国际关系永恒的主题,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海洋安全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等严重依赖于海上运输,可以说海上战略通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海上生命线”,其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保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国的海上战略通道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广大海域。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这片海域并不安全。本文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探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通道”、“海上通道”、“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安全”的相关理论成果,进一步剖析了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中国与东盟之间海上通道的概况,包括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等海上战略通道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极其战略意义。第四部分主要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上通道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指出该海域不仅面临主权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还面临着海盗、海上恐怖主义、海上犯罪和海上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基于不同海上通道面临的安全威胁因素的不同,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海上通道安全探究,如针对台湾海峡通道安全主要面临“台独”势力和美国介入两大威胁因素,本文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避免两岸发生战争,从而维护通道安全。另外还要处理好与中美关系,管控分歧,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针对南中国海的通道安全问题,本文主要从构建安全机制和排除域外大国干预探究解决途径。东南亚海上通道安全既面临传统安全因素威胁,同时也面临非传统安全因素如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的威胁,笔者相应提出构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安全机制和在打击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问题上加强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探究。
李朝辉[4](2015)在《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文中认为边疆是国家基于客观条件而主观构建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在前主权时代,边疆指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及至主权时代,边疆则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而到全球化时代,边疆则不仅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还包含超越主权管辖范围的超主权性边疆,如利益边疆、信息边疆。边疆架构是一个描述和分析国家关于边疆的认识、现状及实践的整体性概念,主要包括边疆观念、边疆理论、边疆现实、边疆治理、边疆战略等要素。边疆架构形成以后,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范围而发生变化,并影响国家发展。而国家发展反过来又构成边疆架构调整与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推动边疆架构的调整,由此,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在一国历史中互动开来,相互影响,构成一幅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历史长卷。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的互动贯穿了其整个历史进程,具有“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特点。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北美13个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打响。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美国建立起来。美国自建立起就具备世界眼光,并确立了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原则。任何国家都面临着国家发展问题,美国也不例外。解决当时面临的内部矛盾及危机,谋求经济发展及良好的地缘政治条件的需要,共同推动着美国的陆地边疆拓展及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当特纳的“边疆假说”形成时,美国的陆地边疆架构也构建成功,并对美国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倍扩大了美国的规模,促进了美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助北方取得内战的胜利,美国迅速发展为北美陆权强国。陆地边疆架构构建中美国最大的污点就是驱赶、屠杀印第安人,此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吹响了美国构建海洋边疆架构的号角。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是基于美国所取得的国家发展成就之上,经历了内战的美国实现了统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这些都为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地缘基础。不仅如此,美国谋求进一步的国家发展的需要,构成了海洋边疆架构构建的强劲动力。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原材料问题迫切需要美国开拓海外殖民地,构建海洋边疆架构。在“新天定命运说”及马汉的“海权论”影响下,美国积极增强海上力量,发动美西战争,并取得战争的胜利,开拓了海洋边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古巴、夏威夷、巴拿马运河、海地、多米尼加等纳入美国的边疆架构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不断发展,美国以各种方式获取海军基地,积极开展海军扩建,增强了美国的海权力量。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扩大了美国的疆域规模,优化了美国的疆域结构;陆、海一体的疆域结构有利于美国保障其国土安全;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使美国从北美陆地强国转型为海陆复合型强国;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从海权大国发展为海权强国,进而成为海权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还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也荣登全世界第一。全面而超强的国家实力使得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这种前所未有且傲视群雄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立体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人才技术基础。而美国已不满足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称霸全球是其进一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冷战中战胜苏联。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的诉求构成了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在杜黑的“制空权论”以及米切尔的“空权”思想影响下,美国大力发展其空军来管控空中边疆,并开始建设早期预警系统,加强战略空军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提高空军的国防预算。而高边疆的构建经历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以及里根政府时期,终于构建成功,使得美国的立体化边疆架构成功构建起来。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的疆域,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助推美国赢得美苏争霸,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终于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都居世界第一,虽然由于和苏联争霸而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美国造成了压力,但美国经济实力还是居全球首位。独霸全球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科技基础。而此时美国的国家发展的目标是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变单极时刻为单极时代,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诉求构成了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美国超主权化边疆包括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利益边疆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如何有效地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在此基础上,构建认知层面的利益边疆,即认定利益边疆的范围,再制定相应的战略,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实施,从而构建起现实层面的利益边疆,以实现美国的存在于全球范围的国家利益。就利益边疆的构建及其发展而言,经历了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时期。在各个时期,对利益边疆的构建都将全球分成三大块: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由于三人的执政理念及所面临的内外情势不同,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和界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存在显着的区别。总而言之,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有成功之处,亦有失败的地方。信息边疆的构建由政治精英、技术精英和企业精英合力完成。政治精英立法、出台政策、组建机构,技术精英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定技术标准,企业精英则将信息边疆及行业标准推向全球,并从中获取巨额的财富。美国超主权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使得美国疆域软硬结合;影响了美国经济实力,克林顿政府对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的构建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而小布什政府对利益边疆的构建则极大程度地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将美国的经济拖入衰退境地;影响了美国的科技实力,信息边疆的构建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加强,而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削弱。综上所述,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紧密,环环相扣,形成了“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模式。虽然存在二者的消极互动,但积极互动占主导。它推动了美国边疆架构和美国的国家发展,使美国从当初英国的殖民地一跃变成了当今世界全球霸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必须要重视边疆,重视前瞻性地调整边疆架构,以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助推作用。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中国必须构建并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并将其与传统边疆有机结合起来。
熊玉祥[5](2013)在《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军事人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具有一支适应战争形态发展的军事人才队伍,直接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水平。而在所有军事人才当中,军事指挥人才作为部队作战行动的直接组织和参与者,又是最为重要的,是影响战争进程和战争结果最核心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战争形态已经从机械化条件下的单一军兵种为主、其他军兵种系统作战逐步过渡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战争形态的改变,对军事人才,尤其是军事指挥人才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岗位、能担负起联合作战指挥重任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当前我军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美军是走在世界各国前列的。美军最早提出“联合作战”这个概念,也最先开始研究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问题。目前,美军已经建立起一个系统全面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体系。随着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军队纷纷效仿美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做法,借鉴美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各自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道路。我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上,尽管取得了不少显着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培养目标规划不够量化清晰、选拔手段比较单一僵化、实践锻炼效果不够明显、政策配套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本文运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军实际情况,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素质要求、成长路径、培养方式、配套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期为推进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尽点绵薄之力。首先,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并通过对国内外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素质模型,以明确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结合我军当前的体制编制,勾勒出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成长路径;再次,通过借鉴外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认为我军应重点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最后,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场地设施、教材体系、教员队伍和法规制度建设。
姚园园[6](2009)在《美军地理空间情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以来,美军在理论上摒弃了传统的纸质地图,进入了以“数字为中心”的地理空间情报保障时代。简单的说,地理空间情报就是“指出事物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然而,它所解决的问题远非“位置”那么简单。地理空间情报是星载和机载传感器采集的多种形式的数据以及各种数字化地理信息的融合和集成结果,它可为决策进程提供关键的空间信息;同时,它也能为全源信息分析提供核心的空间基础。地理空间情报集成了地图制图学、影像分析、地理空间分析、航空分析、海洋分析以及区域分析等技术,因此具备独特的情报能力。本文以探寻美军地理空间情报产品的类型和成果为着眼点,从美军地理空间情报作战保障入手,结合美军信息作战步骤,重点讨论了地理空间情报的类型,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分析了地理空间情报的定义,揭示了地理空间情报的情报特性和产品特性,为本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围绕美军信息化作战的四个步骤,详细阐述了美军地理空间情报在作战保障中的相关作用和保障内容。3.美军认为,地理空间情报是通用作战图的知识基础,对保卫国家安全、作战指挥和武器装备的应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地理空间情报多种表现样式和功能,提出了地理空间情报的类型,并且结合具体战例进行了分析。4.总结概括了地理空间情报产品的类型,结合各种实际问题,呈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空间情报产品成果。5.介绍了地理空间情报的组织机构,并对地理空间情报的主要技术进行了简要归纳。
刘金亮,魏代强[7](2009)在《和谐视域下海洋军事发展策略探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我国在推进"和谐世界"进程中,如何主动顺应世界海洋形势与国家大战略需求,通过绘制适应当代主题、符合我国情、军情的和平发展路线,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海洋新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在和谐共融的"蓝色家园"中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宋云霞[8](2007)在《国家海上管辖权研究》文中认为国家海上管辖权是国家管辖权的重要部分,是国家主权在现代海洋法律制度下的新发展。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承认“海洋自由”、“海洋是全人类公共继承的财产”原则前提下,依据国家对陆地的主权管辖原则,考虑到现代国际社会对海洋的需求,分别在不同海域确立了沿海国对领海的主权权力、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专属管辖,以及世界各国(包括内陆国)对各海域的航行自由及对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的共同权利。以上构成了现代国家海上管辖的主要内容。然而,美国等一些国家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关于国际海底区域)的规定不符合其利益而拒绝加入,由此产生了所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普遍性问题,带来缔约国与非缔约国在一些区域内的矛盾: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各国海洋意志的协调产物,因在制定时对一些问题的回避(如海域划界、剩余权利分配等),必将导致现实中一些国家在海洋利用问题中无法可依,产生冲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属于调整和平时期各国海洋关系的法律,其确立的海上管辖制度也主要适用于平时,对于海战时或海上武装冲突中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没有规定。海上武装冲突中国家海上管辖权因海战法规而有所不同。论文从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冲突及海上武装冲突中的国家海上管辖权两个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国家海上豁免权作为国家海上管辖的例外,主要包括一般意义上国家海上司法管辖权的豁免,为阐明海战中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变化,论文将海战时为海战法规所限制的对交战行为的豁免,也列入国家海上豁免权内容中一并研究。
石家铸[9](2006)在《海权与中国》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中国海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1890年美国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海权是决定世界强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海权论”主张国家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占优势的远洋舰队以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同时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世界,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作者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的海上力量和影响,也就是利用、开发、管辖和控制海洋,有效地维护海洋利益及整个国家利益进而实现国家强大的能力。中国海权包含运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和拓展海洋权力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和进程,包括了海洋国土的维护、海洋通道的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卫力量的构建等四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使中国能够顺利地利用世界的资源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二是解决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方向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使中国具备扞卫全球性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军事自卫手段;三是解决中国未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路径选择和国家大战略的转型问题,使中国由传统的依赖陆地资源、陆上力量的“大陆型”国家转变为主要依托海洋(外)资源和海上力量的“海洋型”国家,从而使中国进入通向世界强国的最佳战略轨道。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权的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中国海权具有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的特色,使它与西方海权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海权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要求,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牛宝成[10](2004)在《现代海上封锁作战探要》文中研究指明
二、现代海上封锁作战探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海上封锁作战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1)塞米诺尔战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状况 |
三、论文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塞米诺尔战争的背景 |
一、美国历史上的印第安战争 |
二、塞米诺尔人:扎根于佛罗里达的印第安部落 |
三、美国早期对佛罗里达的争夺 |
四、19世纪前期美国政府对塞米诺尔人的政策 |
第二章 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1817年-1819年) |
一、黑人要塞: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的导火线 |
二、从福尔镇到彭萨科拉: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的进程 |
三、战争的插曲:阿巴斯诺特和安布里斯特事件 |
四、战争的最终结束 |
第三章 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1835年-1842年) |
一、战争的背景:美国政府对塞米诺尔人政策的变化 |
二、刺杀汤普森事件: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的导火线 |
三、双方的力量对比 |
四、连战连败:正规战阶段(1835年12月-1836年12月) |
五、穷则思变:游击战阶段(1837年12月-1842年5月) |
六、对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的总结 |
第四章 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1855年-1858年) |
一、战争的背景:塞米诺尔人对迁移的继续抵制 |
二、战争的开端:哈特苏夫遇袭和接连不断的冲突 |
三、战争的高潮:从哈尼到卢米斯 |
四、塞米诺尔战争的彻底终结 |
五、对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的总结 |
第五章 塞米诺尔战争的评析 |
一、双方战争胜败的原因 |
二、塞米诺尔战争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
三、战争对双方的影响 |
四、塞米诺尔战争对美国军事发展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英国内战与军事革命(1642-16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内战初期的军队 |
1.1 内战初期的军队 |
1.2 内战初期军事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职业化军队的建立 |
2.1 新模范军的建立及其特点 |
2.2 内战期间的海军 |
第三章 财税制度的变革 |
3.1 关税 |
3.2 财产税 |
3.3 消费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的目的 |
2. 理论意义 |
3. 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主要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方法 |
3. 案例分析法 |
4. 图表分析法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通道、海上通道和海上战略通道的界定 |
1. 通道的概念界定 |
2. 海上通道的概念界定 |
3. 海上战略通道的概念界定 |
(二) 安全、合作和安全合作概念的界定 |
1. 安全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 |
2. 合作的内涵界定 |
3. 安全合作的定义及理论 |
(三)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依据 |
1.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理论依据 |
2.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现实依据 |
三、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概况 |
(一) 东南亚海上通道的概况 |
(二) 南中国海通道的概况 |
(三) 台湾海峡海上通道的概况 |
四、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问题 |
(一)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的传统安全问题 |
1. 中国与东盟间海上通道中的台湾问题 |
2. 中国与东盟间海上通道中的南中国海领土主权问题 |
3. 东盟国家间的领土纠纷问题 |
4. 中国与东盟之间海域的钓鱼岛问题 |
(二) 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
1. 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的海盗问题 |
2. 南中国海和东南亚海域的海上恐怖主义 |
3. 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
4. 海上其他犯罪问题 |
五、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探求 |
(一) 台湾海峡通道安全问题的自主化 |
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台湾海峡和平 |
2. 处理好中美大国关系,维护台湾海峡通道安全 |
(二) 南中国海领土安全的原则化 |
1. 构建南中国海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南中国海通道稳定 |
2. 排除域外大国的介入南中国海,维护南中国海航行自由 |
(三) 东南亚海上通道安全的合作化 |
1. 建构中国与东盟海上通道的安全合作机制 |
2. 加强中国与东盟打击海盗问题上的合作 |
3. 开辟中国与东盟间新的海上安全通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边疆架构和国家发展的研究 |
(二) 关于美国边疆研究 |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历史分析法 |
(三) 精英分析法 |
(四) 利益分析法 |
(五) 层次分析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一) 研究重点及难点 |
(二) 研究创新 |
六、研究条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一) 研究的有利条件 |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国家发展与边疆架构互动的逻辑 |
第一节 边疆架构的含义 |
一、边疆的含义 |
二、边疆架构及其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含义 |
一、“国家发展”概念 |
二、相似概念的辨别 |
第三节 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存在逻辑互动关系 |
一、国家发展的需要促使边疆架构的初步构建 |
二、边疆架构影响国家发展 |
三、国家发展的状况促成边疆架构的调整 |
第四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
一、划分历史阶段的意义 |
二、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不同历史阶段 |
第二章 陆地边疆架构推动美国成为北美陆权强国(1776-1898) |
第一节 美国的建立 |
一、美国建立的标志 |
二、美国建立的动因 |
三、美国的四大要素 |
四、美国的三重属性 |
五、世界眼光和孤立主义 |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需要催生美国陆地边疆架构 |
一、美国国家发展的需要促成其边疆拓展 |
二、美国陆地边疆架构的历史形成 |
第三节 陆地边疆架构对美国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积极的作用 |
二、带来的问题 |
第三章 海洋边疆架构催生世界海权霸主(1898-1945) |
第一节 海洋边疆架构形成前的国家发展 |
一、实现了国家统一 |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三、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
第二节 国家发展催生海洋边疆架构 |
一、国家发展是海洋边疆架构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
二、海洋边疆架构的历史建构 |
三、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发展 |
第三节 海洋边疆架构促进国家发展 |
一、优化美国的疆域结构 |
二、保障美国的国土安全 |
三、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 |
四、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 |
五、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 |
第四章 立体化边疆架构助推美国称霸全球(1945-1991) |
第一节 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
一、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 |
二、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 |
三、军事实力荣登全世界第一 |
四、科技实力迅猛发展 |
第二节 美国国家发展催生立体化边疆架构 |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的基础和动力 |
二、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构建 |
第三节 美国立体化的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影响美国的疆域 |
二、为美国提供立体化的安全保障 |
三、有助于美国赢得美苏争霸 |
四、促进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
第五章 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支撑美国单极时代(1991至今) |
第一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
一、发挥全球作用的军事实力 |
二、居世界首位的经济实力 |
三、居世界第一的科技实力 |
第二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的形成 |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的基础和动力 |
二、利益边疆的构建 |
三、信息边疆的构建及治理 |
第三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对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
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三、对美国科技的影响 |
四、对美国军事实力的影响 |
五、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影响 |
第六章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回顾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
第二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2.1 研究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指标 |
1.2.2 研究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途径 |
1.2.3 研究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机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 |
1.5.1 联合作战 |
1.5.2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
1.5.3 素质 |
1.6 相关理论 |
1.6.1 素质模型理论 |
1.6.2 职业生涯理论 |
1.6.3 系统理论 |
1.6.4 激励理论 |
1.7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7.1 我军研究历程 |
1.7.2 外军研究历程 |
1.7.3 外军主要经验 |
2 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人才培养方向逐步明确,但目标规划不够量化清晰 |
2.2 人才选拔机制逐步规范,但选拔手段比较单一僵化 |
2.3 联教联训路子逐步走开,但实践锻炼效果不够明显 |
2.4 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但政策配套保障不够到位 |
3 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 |
3.1 转变观念,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理念 |
3.1.1 树立超前培养理念 |
3.1.2 树立复合培养理念 |
3.1.3 树立联合培养理念 |
3.1.4 树立开放培养理念 |
3.1.5 树立全程培养理念 |
3.2 突出重点,系统构建人才素质模型 |
3.2.1 素质模型构建 |
3.2.2 素质模型构架 |
3.2.3 模型应用 |
3.3 着眼实际,超前规划人才成长路径 |
3.3.1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成长阶段划分 |
3.3.2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成长关键环节 |
3.3.3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成长路径规划 |
3.4 紧贴实战,合理设置人才培训内容 |
3.4.1 紧贴需求设置培训内容 |
3.4.2 区分层次设置培训内容 |
3.4.3 按岗分类设置培训内容 |
3.5 创新方法,全面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
3.5.1 院校复合知识培训 |
3.5.2 立足岗位自主培训 |
3.5.3 值班体系常态培养 |
3.5.4 依托任务实践磨砺 |
3.5.5 跨军兵种交叉代职 |
3.5.6 军民融合共同培养 |
3.5.7 国际军事人才交流 |
3.6 完善制度,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
3.6.1 规范人才选拔机制 |
3.6.2 完善人才考评机制 |
3.6.3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
3.6.4 构建人才储备机制 |
3.6.5 建立人才管理机制 |
3.7 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几种矛盾关系 |
3.7.1 立足当前与长远培养的关系 |
3.7.2 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的关系 |
3.7.3 专业精通与复合多能的关系 |
3.7.4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
3.7.5 科学借鉴与坚持特色的关系 |
3.8 紧前谋划,全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
3.8.1 着眼需求,统筹规划场地设施建设 |
3.8.2 瞄准实战,超前谋划教材体系建设 |
3.8.3 优化结构,科学策划教员队伍建设 |
3.8.4 立足实际,总体筹划法规制度建设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美军地理空间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美军地理空间情报内涵及发展 |
2.1 地理空间情报相关概念 |
2.2 地理空间情报内涵及演变分析 |
2.2.1 地理空间情报内涵 |
2.2.2 地理空间情报演变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军地理空间情报作战保障 |
3.1 美军地理空间情报在作战保障过程中的动态 |
3.2 地理空间情报与美军作战步骤 |
3.2.1 分析任务 |
3.2.2 生成作战命令 |
3.2.3 展开军事行动 |
3.2.4 作战评价和战场评估 |
3.3 地理空间情报在作战保障中的应用 |
3.4 地理空间情报在非军事行动保障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军地理空间情报类型及产品分析 |
4.1 地理空间情报分类原则和类型 |
4.1.1 军事地理空间情报的分类 |
4.1.2 地理空间情报分类基本原则 |
4.1.3 地理空间情报类型 |
4.2 地理空间情报类型中的具体实例 |
4.2.1 数据准备型 |
4.2.2 决策辅助型 |
4.2.3 决策工具型 |
4.2.4 武器装备应用型 |
4.2.5 专题型 |
4.3 地理空间情报产品 |
4.3.1 地理空间情报产品类型 |
4.3.2 地理空间情报产品成果 |
4.4 实例简要分析—以城市进攻作战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军地理空间情报组织机构与技术支撑 |
5.1 美军地理空间情报组织机构 |
5.1.1 领导机构 |
5.1.2 生产机构 |
5.1.3 保障机构 |
5.1.4 培训机构 |
5.2 地理空间情报技术支撑 |
5.2.1 影像判读技术 |
5.2.2 “开拓者”技术 |
5.2.3 GPS技术 |
5.2.4 LIDAR技术与战场空间感知 |
5.2.5 美军战场空间地形推理及感知技术 |
5.2.6 保密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8)国家海上管辖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家海上管辖权专门研究较少 |
1.2.2 国家海上管辖权理论存在两大对立立场 |
1.3 本文内容及要点 |
第2章 绪论 |
2.1 国际法上的管辖权 |
2.2 国家与国家海上权力 |
2.3 国家海上管辖权概念 |
2.3.1 国家海上管辖权是国家管辖权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形式 |
2.3.2 国家海上管辖权是国际法所确认的各国海上权益斗争妥协的现状 |
2.3.3 国家海上管辖权包括立法、司法、执行等方面内容 |
2.4 国家海上管辖权原则 |
2.4.1 属地管辖原则 |
2.4.2 属人管辖原则 |
2.4.3 专属管辖原则 |
2.4.4 保护性管辖原则 |
2.4.5 普遍性管辖原则 |
2.4.6 共同开发原则 |
2.4.7 公平原则 |
2.4.8 国家豁免原则 |
第3章 国家海上管辖构成分析之一:国家海上主权权力 |
3.1 国家内水管辖 |
3.1.1 内水的界定 |
3.1.2 内水管辖的法律制度 |
3.1.3 我国有关法律制度 |
3.2 国家领海管辖 |
3.2.1 领海的界定 |
3.2.2 领海管辖的法律制度 |
3.2.3 领海无害通过中的管辖权 |
3.3 群岛水域的管辖 |
3.3.1 群岛水域的界定 |
3.3.2 群岛水域管辖的法律制度 |
第4章 国家海上管辖权构成分析之二:国家海上专属管辖 |
4.1 沿海国对毗连区的管制权 |
4.1.1 毗连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4.1.2 毗连区上管制权的性质和内容 |
4.1.3 毗连区上管制权的行使 |
4.1.4 毗连区上管制权的发展趋势 |
4.2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 |
4.2.1 专属经济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4.2.2 专属经济区上管辖权的性质和内容 |
4.2.3 专属经济区上管辖权的行使 |
4.2.4 专属经济区上管辖权的发展趋势 |
4.3 沿海国对大陆架的管辖权 |
4.3.1 大陆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4.3.2 大陆架上管辖权的性质和内容 |
4.3.3 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管辖权比较 |
第5章 国家海上管辖构成分析之三:国家在国际海域中的权利 |
5.1 公海内的权利及法理依据 |
5.1.1 航行自由 |
5.1.2 飞越自由 |
5.1.3 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
5.1.4 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 |
5.1.5 捕鱼自由 |
5.1.6 科学研究的自由 |
5.1.7 制止和惩治有关海上国际犯罪的权利 |
5.2 国际海底区域内的权利及法理依据 |
5.2.1 “区域”制度为各国勘探开发“区域”内资源提供了法律基础 |
5.2.2 勘探开发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权利 |
5.2.3 享有参与国际海底区域决策的权利 |
第6章 国家海上管辖权冲突研究 |
6.1 条约冲突 |
6.1.1 条约冲突 |
6.1.2 条约适用之冲突 |
6.1.3 条约解释之冲突 |
6.2 条约之外的冲突 |
6.2.1 剩余权利法理分析 |
6.2.2 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的归属分析 |
6.2.3 适用于专属经济区军事利用的国际法原则 |
6.2.4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军事利用 |
6.2.5 其他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军事利用 |
6.2.6 关于我国专属经济区军事利用的思考 |
第7章 海上武装冲突对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影响 |
7.1 海上武装冲突及其法律制度 |
7.1.1 海上武装冲突界定 |
7.1.2 海上武装冲突法律制度 |
7.1.3 海上武装冲突中的法律适用 |
7.2 海上武装冲突中的特殊管辖 |
7.2.1 海上武装冲突中的交战权 |
7.2.2 交战国阻止敌方获得援助的权利 |
7.2.3 中立国的通商交往权 |
7.3 海上武装冲突中的属人管辖 |
7.3.1 交战国对敌国商船的管辖 |
7.3.2 交战国对中立国商船的管辖 |
7.4 海上武装冲突中的属地管辖 |
7.4.1 交战国海上属地管辖权 |
7.4.2 中立国海上管辖权 |
第8章 国家海上管辖权豁免 |
8.1 平时国家海上管辖权豁免 |
8.1.1 国家海上管辖权豁免主体 |
8.1.2 国家海上管辖权豁免内容 |
8.1.3 国家海上管辖权豁免依据 |
8.1.4 国家豁免立场演变与当代政府商船豁免地位阙如分析 |
8.2 战时国家海上管辖权豁免 |
8.2.1 敌方舰船、航空器的管辖豁免问题 |
8.2.2 中立国舰船、航空器及其所载货物的豁免问题 |
8.2.3 战时海上管辖豁免问题余论 |
第9章 结语 |
9.1 国家海上管辖权的重新认识 |
9.2 海上武装冲突对国家海上管辖权的影响 |
9.3 国家海上管辖权发展中的两大趋势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9)海权与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引言: 研究综述 |
一 研究中国海权的意义 |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各章内容及要点 |
绪论:海权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海权历史的简短回顾 |
二、马汉“海权论”:确立新的“世界中心” |
三、“后马汉时代”的海权学说 |
四、海权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一章 中国海权论 |
第一节 “中国海权”的提出 |
一、“中国海权”的提出 |
二、“中国海权”与传统海权分野 |
第二节 中国海权论 |
一、中国海洋利益论 |
二、中国海洋力量论 |
三、中国海洋战略论 |
四、中国海权特色论 |
第二章 中国海权之一:海洋国土的维护 |
第一节 中日海洋国土争端 |
一、主要问题: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 |
二、影响中日海洋争端的主要因素 |
三、合作与斗争:维护中国东海海洋国土 |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国土争端 |
一、主要问题:南沙群岛争端 |
二、影响南沙群岛争端的主要因素 |
三、“三管齐下”:维护中国南沙海洋国土 |
第三节 海权视角中的台湾问题 |
一、主要问题:台湾问题与国家统 |
二、影响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大国海权的汇集 |
三、“双重威慑”:台湾问题的战略选择 |
第三章 中国海权之二:海洋通道的保障 |
第一节 海洋通道对中国的意义 |
一、海洋通道对中国的意义 |
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海洋通道 |
第二节 影响中国海洋通道安全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法因素 |
二、地区冲突因素 |
三、大国因素 |
四、海上恐怖主义因素 |
第三节 维护海洋通道安全的“扇形战略” |
一、太平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
二、印度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
第四章 中国海权之三:海洋经济的发展 |
第一节 海洋经济:强国的支点 |
一、海洋经济理论探要 |
二、实力与差距: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
第二节 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
一、建设航海强国 |
二、建设海洋开发强国 |
第五章 中国海权之四:海洋防卫的力量构建 |
第一节 “近海防御”的战略与实力 |
一、“近海防御”战略的形成 |
二、“近海防御”的海军实力 |
第二节 中国海军的攻防平衡 |
一、世界海军远洋化趋势及关于未来中国海军战略的提法 |
二、中国海军的远洋化:攻防平衡分析 |
三、构建远洋海军的一种理论:建设三支航母战斗群 |
第三节 中国海军功能的战略拓展 |
一、军事功能的发挥 |
二、警察功能的发挥 |
三、外交功能的发挥 |
第六章 中国海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
第一节 西方有关中国海权的评论 |
一、中国在和平崛起中是否会走向海权 |
二、中国海权会产生何种国际影响 |
第二节 海权振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 |
一、海权振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内容 |
二、和平崛起的中国必定拥有海权 |
第三节 中国海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保证 |
一、中国海权遏止周边海洋冲突 |
二、中国海权促进和平国际环境 |
第四节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海权关系 |
一、中美海权关系:克制与合作 |
二、中俄海权关系:配合与协作 |
三、中日海权关系:转型与合作 |
四、中印海权关系:和解与合作 |
五、中国与东盟海权关系:互信与合作 |
结语:海权与中国未来 |
一、重新认识海权 |
二、海权与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依赖” |
三、中国海权不同于西方海权 |
参考文献 |
外国人名译表 |
后记 |
四、现代海上封锁作战探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塞米诺尔战争研究[D]. 刘岩.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英国内战与军事革命(1642-1658)[D]. 刘有青. 武汉大学, 2017(06)
- [3]中国与东盟间的海上通道安全合作问题研究[D]. 钟明池.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4]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D]. 李朝辉. 云南大学, 2015(04)
- [5]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熊玉祥. 武汉大学, 2013(07)
- [6]美军地理空间情报研究[D]. 姚园园.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02)
- [7]和谐视域下海洋军事发展策略探要[J]. 刘金亮,魏代强. 军事历史研究, 2009(S1)
- [8]国家海上管辖权研究[D]. 宋云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6)
- [9]海权与中国[D]. 石家铸. 复旦大学, 2006(02)
- [10]现代海上封锁作战探要[J]. 牛宝成. 国防科技,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