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径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跃[1](202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办法的实施给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盐城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家通过中学第二级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此背景下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个案,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实施效果这几个维度,呈现并分析认证背景下当前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认证理念存在的偏差,探析认证理念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是如何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融入术科教学改革之中。通过研究得出:(1)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专业认证指导理念仍有偏差,体现在:课程教学理念层面“重教轻学”仍存在;教学目标重技能传授、职业情感培养欠缺;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贴合性不强;教学方法保守,学生主体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且评价主体单一。(2)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以认证理念为核心,其术科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特色,体现在:课程理念以师德教育为先,由“教会”学生向学生“会教”转变;教学目标凸显师德培养,关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内容科学性、基础性并重,综合性、实践性兼顾;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教学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方式转变,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有效关注学生动态发展,以评促进。
张楠楠[2](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借鉴文献中有关情境教学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经验,选取初中阶段的足球课程教学为实证,结合学情、教材及教学环境等情况的分析,设计实用性的教学情境,验证并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足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技巧,为丰富足球课程设计理论体系及指导足球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借助于文献资料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归纳分析初中足球课程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设计策略;选取南京二十九中初二(22)班和初二(23)班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应用情境教学法,对照班应用常规教学法,在严格实验控制的前提下,进行36学时的教学实验,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剖析足球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效果,从身体素质、足球技术水平、足球学习兴趣及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等多维度解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足球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并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归纳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保障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在教学内容特点、学情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8类足球教学情境:故事类教学情境、音乐类教学情境、游戏类教学情境、竞赛类教学情境、体育器材类教学情境、多媒体类教学情境、角色扮演类教学情境、问题类教学情境。2.实验后,情境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四个指标均有提高,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方面情境教学没有明显的优势作用;情境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足球专项技术水平(P颠球=0.000<0.001、P脚内侧横向拨球=0.000<0.001、P足球运球绕杆=0.03<0.05)上具有显着的积极性作用;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对学生足球学习兴趣的各维度改善与变化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各维度对比均表现为差异性显着(P<0.01),说明情境教学法能更好唤醒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对学生运动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表现(P情意表现=0.000<0.001、P合作精神=0.02<0.05)方面呈现出差异性显着,说明情境教学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间合作精神。据此,情境教学法适用于初中足球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3.根据教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教学法相比,情境教学法提供了更为丰富、真实的教学情境与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足球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与合作精神,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在足球课程教学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操作中,发现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受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无法发挥其最大优势。4.在初中足球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行而且有效,足球情境教学的实施者应注意:加强师生沟通,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对学生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根据教学条件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李翠珊[3](2020)在《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元反馈教学法是建立在反馈教学法的基础上,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多种相关理论为教学基础,改变传统的单一角色反馈模式,构成了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内容之间的相互信息反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言语反馈,将言语、动作、小视频动作反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身体机能发展的规律,将多元反馈教学法应用于中学跳远教学课堂,符合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发展特性,并具备较高的教学可操作性。田径作为各类体育项目的技术基础,它既能有效地提高机体运动适应能力,还能增强体质;其中跳远技术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营养物质正常代谢,提高学生户外活动适应能力,增加骨质密度。为使广大学生在实际课堂中获得愉快地情感体验,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更新,保持教学的趣味性和情感性,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这也十分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观;学校要把发展学生素质与加快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改革的优势,不断挖掘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保持新鲜活力。本论文采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相结合,探索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本论文实验的对象是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八年级的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选择蹲踞式跳远作为授课内容,配合课课练进行学习,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跳远基础和认知水平、跳远学习兴趣和知识了解程度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综合测试,实验后对课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班别的对比,探索多元反馈教学法可能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通过实践教学为基础体育课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本实验结论如下:1.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教学法均能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实验班学生无论男女生跳远远度均比对照班好,但因教学实验时间仅有6周,故两班学生跳远远度差异不明显。2.实验后,实验班跳远技评成绩比对照班好,且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在教学中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反馈,能够加深学生对跳远动作的认识,提高动作精度。3.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元反馈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跳远技术学习的兴趣,学生能主动抑制和纠正错误动作,使学习热情得以保持和提高。4.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元反馈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提升,掌握学习技能,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5.多元反馈教学法课堂教学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合作、自主、研究性地学习,小组反馈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和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能力。6.对跳远技术进行测评后,发现言语、动作和视频三者有机结合的反馈形式,使学生更自觉地调整练习,控制助跑起跳,踏板速度和空中动作,提高练习效果。
陈正书[4](2020)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越式跳高是一种在杆子上形成背弓姿势,跟随身体的摆动动作向上摆动并越过横杆,过杆时需挺髋、倒肩使背部先着垫的跳高方式。是目前跳高竞赛普及的一种运动技术,也是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技术。为了使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广大教师和教练员经过长期摸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与训练经验。随着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普遍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目前,微信已在中国大众尤其是大学生中普及。如何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根据多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呈现独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通过课上分小组拍摄小视频,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达到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质量提高的目的,并探讨普修班学生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之间产生的影响,为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实践依据,使其得到推广及应用。本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普修班体教2班和体教3班,设计实验对象为52人,实验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进行16个学时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验研究得知,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2)实验后达标成绩、技术动作评定得分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3)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源,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易于掌握背越式跳高理论知识。(4)两种教学方法对身体素质均有促进作用,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促进效果更明显。(5)通过实验发现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更受到学生的青睐。(6)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只是线上的教学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线下的教学方法,更不能起主导作用。
苏军芳[5](2020)在《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伴随着近年来“武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武术普修课程,但是由于武术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加上课时时数有限,因此,要想学好武术课程还需认真下一番功夫。在以往开设的武术普修课教学中,教学模式都是教师示范标准动作,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动作,然后在一遍遍练习之中,熟悉记忆所学动作。但这种教学方式通常会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教着累的局面。同时,在模仿教师动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程度不同,做出来的动作往往跟标准动作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视频反馈教学,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初级长拳第三路中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对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62名同学进行实验研究,将学生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法和视频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技能认知、学习兴趣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技能、理论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技能认知、学习兴趣、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满意度以及综合能力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视频反馈教学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成绩。2.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对比,发现视频反馈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3.通过对实验前后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发现视频反馈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和技能认知能力。4.将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视频反馈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满意度感受更强烈,师生、生生关系更和谐。5.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成绩对比与分析,发现在提高武术理论成绩方面,视频反馈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窦红燕[6](2020)在《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教学改革也掀起一层热浪。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的出现,使教育不断地向信息化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的运用到各种课堂当中,对其应用也显得常态化。然而,体育课堂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是沧海一粟,健美操教学对其应用更是浅尝辄止。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差,体育课也是仅仅采用讲解示范法进行教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上课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终身锻炼的思想,在山东省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做了教学实验。在学校随机抽取两个班,每班40人,每周2个学时,共计14周的教学。对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学生的技术技能知识,学习兴趣及效率,团结合作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四个方面能否提高,为职业院校健美操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丰富健美操课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到体育课堂中。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结果并得出以下结论:1.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的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对健美操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的教学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健美操这一项目,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3.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的教学当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不大。4.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教学当中,能够更好的教授团体项目,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加强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视频,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张好迪[7](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训练起源于20世纪末,最早出现在物理治疗以及康复领域,由于它在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中的表现优异,随后被应用到竞技体育的训练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人们对功能性训练认识的不断加深,功能性训练在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运动效率以及改善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发掘出来,这也使得功能性训练迅速走红,随之席卷了体育界,成为了体育界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功能性训练手段逐渐被应用到了体育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研究通过将功能性训练应用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中,期望通过整合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来提高挺身式跳远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运动能力的掌握,同时为体育专业的跳远技术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以功能动作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田径普修授课班级中的两小班作为实验对象(两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班均为20人且均为男生)。实验前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身体形态指标、专项素质以及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测试,以此确保两个班学生的各项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根据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测试结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结合跳远的专项特征,来设计教学实验的内容。在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在常规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功能性训练对实验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内容。通过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来分析两个班实验前后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学生专项素质的变化、实验后两个班学生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以及两个班学生参与状态的变化。教学实验得出结论如下:(1)功能性训练手段的运用对学生掌握挺身式跳远的专项技术、专业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多维身体素质的整合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2)经过十二周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训练对提高学生身体的稳定性、柔韧性、对称性和灵活性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3)通过功能性训练的干预,可以使学生的动作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速度、力量的利用效率,改善了身体对髋、膝、踝以及核心部位的控制能力,确保学生在跳远运动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完成“跑跳结合”以及更好的掌握空中技术动作。(4)功能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运动状态,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受时间、天气、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部分学生对功能性训练个别动作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去完善和提高。
谭隽雯[8](2020)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体育教学现在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向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本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如何解决学生主动性差甚至反感运动,学生对体育学习有怎样的新需要,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新的、持续的动机激发,运用新的相关教学方法与练习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和保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等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等待探究的。本研究根据体育教学实践,以跨越式跳高为教材,ARCS动机模式作为理论指导,将根据ARCS动机设计理论设计的策略运用到跳高教学之中,探究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不同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情境下的效果,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产生新的效果。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原有教学研究的诸多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依据ARCS动机模式理论,结合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应用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计划及使用的设计策略,并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对其在跳高教学中的动机激励效果和学习成绩促进效果。探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基于该动机模式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在中学生田径教学实践中产生积极效果提供促进发展的新思路。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相关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在学习动机方面,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跳高教学的应用中与传统教学对比,总体水平上P值<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三个范畴P值<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注意力范畴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2.通过试验后对比两种教学的跳高高度成绩和技术成绩,两项成绩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设计模式具有更好的对学习效果的提高。3.通过研究分析发现,ARCS动机设计模式更有效的将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反映到了学习成绩的增长上,改善了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相关性、自信心范畴产生了明显的促进效果。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两个教学模式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激励与保持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方面更具有稳定性和普适性,但在教学与学习动机的效果上看,ARCS动机设计模式对由学习兴趣到学习成绩的转化效果更好。
牛童[9](2020)在《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跳远是一项非常古老的田径运动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竞技比赛和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在普通高校中,挺身式跳远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现如今随着教学大纲的改革,技能课教学时数日趋减少,造成了时间短、任务重、掌握难的局面,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成为每位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现有教学条件、挺身式跳远的技术特点和动作结构,设计了一系列快速伸缩复合练习手段,运用到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课的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今后的挺身式跳远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教学实验通过随机选取山西大学大一年级2个班的46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在教学课的准备活动部分采用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专项准备活动。分别对两个班进行8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实验前后测得的专项身体素质、学习兴趣指标进行组内的纵向比较以及实验结束后将两个班学生的挺身式跳远达标、技评成绩进行组间的横向比较,将获取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提高学生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20米计时单足跳成绩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提高30米加速跑成绩方面,没有明显的效果。(2)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达标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3)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可以通过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增进学生对于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吴小雅[10](2020)在《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跳远的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基本阶段,助跑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使学生能够掌握合理助跑节奏下的完整跳远技术,是跳远教学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本研究将跑格练习手段融入到跳远教学中去,探讨跑格练习手段的总体设计原则、各种具体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原因和练习方法及其在跳远整体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大一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8次课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通过实施跑格练习(实验班)和传统常规练习(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对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前后数据指标的变化:一是身体素质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分析;二是挺身式跳远后测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三是挺身式跳远实验后各技术阶段技评得分情况的对比分析;四是挺身式跳远教学结束后学生教学反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⑴跳远教学中跑格练习手段的总体设计应遵循融入与贯穿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诱导性原则以及注重个别差异性原则。⑵跑格练习手段并非是孤立地解决助跑节奏问题,而是将各种具体跑格练习手段融入并贯穿于跳远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设计与应用促进了各环节技术的有机衔接。⑶实验班的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9个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与教学安排应用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跳远教学之中,能够促进完整技术的有效掌握。⑷跳远教学中跑格练习手段的具体应用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增强自信心,增加教学趣味性,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田径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田径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教师教育日趋重视 |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
1.1.3 专业认证制度的重要性凸显 |
1.1.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师范类专业认证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1.2 后现代课程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2.2 术科 |
2.2.3 教学改革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分析 |
4.1.1 术科课程教学理念分析 |
4.1.2 术科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
4.1.3 术科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4.1.4 术科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
4.1.5 术科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
4.2 专业认证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分析 |
4.2.1 教学理念变化分析 |
4.2.2 教学目标改革分析 |
4.2.3 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
4.2.4 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
4.2.5 教学评价改革分析 |
4.2.6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4.3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经验 |
4.3.1 以学生为本,革新课程理念 |
4.3.2 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准绳,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
4.3.3 以产出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
4.3.4 以学生为中心,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
4.3.5 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完善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相关政策文件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支持 |
1.1.2 足球教学面临的困境 |
1.1.3 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足球项目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初中足球教学中情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情境认知理论 |
2.1.3 学习迁移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情境”概念 |
2.2.2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解读 |
2.3 “情境教学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情境教学法”国内相关研究 |
2.3.2 “情境教学法”国外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初中足球课程教学的情境设计 |
4.1 情境内容的确立 |
4.1.1 故事类教学情境 |
4.1.2 音乐类教学情境 |
4.1.3 游戏类教学情境 |
4.1.4 竞赛类教学情境 |
4.1.5 体育器材类教学情境 |
4.1.6 多媒体教学情境 |
4.1.7 角色扮演教学情境 |
4.1.8 问题类教学情境 |
4.2 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 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在初中足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
4.4 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 |
4.4.1 创设情境 |
4.4.2 引入情境 |
4.4.3 体验情境 |
4.4.4 拓展情境 |
4.4.5 再现情境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 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足球基本技术影响分析 |
5.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足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足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足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足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3 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足球学习兴趣影响分析 |
5.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足球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足球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4 情境教学法对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影响分析 |
5.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
5.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对比分析 |
6 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足球课程教学中的制约与优化 |
6.1 初中足球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学生层面 |
6.1.2 教师层面 |
6.1.3 教学条件 |
6.2 优化初中足球情境教学的基本保障策略 |
6.2.1 加强师生沟通,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对学生分层次教学 |
6.2.2 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
6.2.3 根据教学条件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
7 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附录1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2 :初中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自评量表 |
附录3 :情境教学法足球教学—以左右脚背颠球为例 |
附录4 :常规教学法足球教学—以左右脚背颠球为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创新发展基础教育教学法符合发展规律 |
1.1.2 新课程标准下对基础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
1.1.3 多元反馈教学法运用于跳远教学中的可行性 |
1.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
2.1.2 反馈的定义及作用 |
2.1.3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定义及教学作用 |
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论原理 |
2.2.2 系统论原理 |
2.2.3 控制论原理 |
2.3 多元反馈教学的评价方法 |
2.3.1 诊断性评价 |
2.3.2 发展性评价 |
2.3.3 表现性评价 |
2.4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课堂中的教学原则 |
2.4.1 主体性原则 |
2.4.2 及时性原则 |
2.4.3 交往性原则 |
2.4.4 针对性原则 |
2.5 跳远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对比分析 |
2.6 多元反馈教学法相关文献前期分析 |
2.7 国内外关于反馈教学的研究现状 |
2.7.1 国内关于反馈教学的研究 |
2.7.2 国外关于反馈教学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结合教学探讨多元化反馈的应用 |
4.2 实验前调查与测试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和素质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跳远基础与认知情况分析 |
4.2.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跳远的学习兴趣、期望分析 |
4.2.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于课堂反馈的态度 |
4.3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
4.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与素质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组内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跳远成绩与技评对比分析 |
4.3.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对比分析 |
4.3.5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分析 |
4.3.6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培养能力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教师要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 |
5.2.2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
5.2.3 有效控制学生学习 |
5.2.4 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问卷效度专家问卷 |
附录 B 学生基本情况问卷 |
附录 C 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
附录 D 蹲踞式跳远评价标准及要求 |
附录 E 实验班和对照班技评成绩单 |
附录 F 实验班教案 |
附录 G 对照班教案 |
附录 H 身体素质测试细则 |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微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特点 |
2.1.1 微信及其功能特点 |
2.1.2 微信群及其特点 |
2.1.3 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特点 |
2.2 国内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基础性分析与教学实验设计 |
4.1.1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优势分析 |
4.1.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分析 |
4.1.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实验设计 |
4.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背越式跳高掌握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5)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反馈 |
2.1.2 反馈教学法 |
2.1.3 视频反馈教学法 |
2.1.4 体育教学方法 |
2.2 视频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 视频反馈教学法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现状 |
2.4 高校武术教学现有研究评述 |
2.4.1 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现状 |
2.4.2 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视频反馈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
4.1.1 全面性原则 |
4.1.2 直观性原则 |
4.1.3 因材施教原则 |
4.1.4 适时鼓励原则 |
4.1.5 启发性原则 |
4.2 实验前测试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的同质性检验 |
4.2.2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技能认知和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4.3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能认知和学习兴趣结果对比分析 |
4.3.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认可度结果对比分析 |
4.3.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能力提升结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
1.2.2 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
1.2.3 有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1.2.4 为多媒体技术渗透到其他项目课程提供参考 |
1.2.5 有利于多角色之间的相互沟通,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健美操 |
2.1.2 媒体 |
2.1.3 多媒体 |
2.1.4 多媒体技术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2 多媒体技术在健美操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3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健美操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4 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领域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基本情况调查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健美操了解情况 |
4.1.4 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和手机应用到课堂的意愿调查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个人技术技能成绩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团队展示成绩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结果与分析 |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期中总成绩与期末总成绩对比 |
4.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 |
4.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信心情况的比较 |
4.2.7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比较分析 |
4.2.8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
5 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健美操教学的认可程度调查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致谢 |
(7)功能性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功能性训练的相关综述 |
2.1.1 国内外对功能性训练的应用与研究 |
2.1.2 功能性训练概念的界定 |
2.1.3 功能性训练的特征 |
2.1.4 功能性训练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
2.2 跳远的相关综述 |
2.2.1 跳远的项目特征 |
2.2.2 跳远的教学方法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教学实验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时间、地点 |
4.2.1 实验时间 |
4.2.2 实验地点 |
4.3 实验对象、实验分组 |
4.3.1 实验对象 |
4.3.2 实验分组 |
4.4 实验指标和实验器材 |
4.4.1 实验中测试指标介绍 |
4.4.2 实验器材 |
4.5 实验内容 |
4.5.1 实验中练习手段的确定 |
4.5.2 实验内容安排 |
4.6 实验过程安排 |
4.6.1 实验设计流程安排 |
4.6.2 实验前安排 |
4.6.3 正式实验安排 |
4.7 实验控制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身体功能的影响 |
5.1.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FMS测试结果分析 |
5.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FMS测试结果分析 |
5.2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专项素质的影响 |
5.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专项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专项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3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挺身式跳远成绩的影响 |
5.3.1 挺身式跳远成绩评分标准 |
5.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挺身式跳远测试结果分析 |
5.4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参与状态的影响 |
5.4.1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影响 |
5.4.2 功能性训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 |
5.4.3 功能性训练手段在实验组学生中的教学反馈情况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
致谢 |
(8)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
1.1.2 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1.1.3 扩充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实验经验 |
1.1.4 促进体育教学理念的发展革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研究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ARCS动机模式应用理论基础与跳高教学的激励策略设计 |
3.1.1 跳高教学注意力策略设计 |
3.1.2 跳高教学相关性策略设计 |
3.1.3 跳高教学自信心策略设计 |
3.1.4 跳高教学满足感策略设计 |
3.2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
3.2.1 跳高教学目标 |
3.2.2 基于跳高教学的ARCS动机理论跳高教学动机设计过程 |
3.2.3 跳高教学计划 |
3.2.4 跳高教学内容 |
3.2.5 跳高教学程序 |
3.3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的学习动机、跳高成绩、基本素质结果分析 |
3.3.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分析 |
3.3.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跳高成绩结果分析 |
3.3.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结果分析 |
3.4 实验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习动机、跳高成绩、基本素质结果分析 |
3.4.1 实验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习动机结果分析 |
3.4.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跳高成绩结果分析 |
3.4.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的基本素质结果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本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4.2.2 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在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的研究现状 |
1.3.2 跳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跳远技术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4 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关于挺身式跳远教学的应用原理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实验方案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2.3.3 实验对象及分组 |
2.3.4 实验前测指标的确定 |
2.3.5 实验器材 |
2.3.6 两组学生在实验中采用练习手段的确定 |
2.3.7 练习安排 |
2.3.8 实验控制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实验前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1.2 实验前学生学习挺身式跳远情况的分析 |
3.1.3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析 |
3.2 实验后两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2.1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2.2 实验后对照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2.3 实验后两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3 实验后两组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后两组学生达标成绩的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两组学生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
3.4 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分析 |
3.5 实验后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同情况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10)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跳远技术的研究 |
1.3.1.1 跳远助跑准确性与节奏性研究 |
1.3.1.2 跳远助跑速度与速度利用率研究 |
1.3.1.3 跳远起跳技术的研究 |
1.3.1.5 腾空及落地技术的研究 |
1.3.2 跳远教学方法研究 |
1.3.3 跳远教学手段的研究 |
1.3.4 跑格法的相关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设计 |
2.2.2.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2.2.3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教学实验 |
3.1 教学实验时间 |
3.2 教学实验地点 |
3.3 教学实验器材 |
3.4 教学实验对象 |
3.5 教学实验目的 |
3.6 教学实验控制 |
3.7 实验班跑格练习手段总体设计原则及内容设计和进度安排 |
3.7.1 跑格练习手段总体设计原则 |
3.7.2 跑格练习手段的设计 |
3.7.3 跑格练习手段的实施安排 |
3.8 对照组练习安排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对挺身式跳远感兴趣程度分析 |
4.1.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对挺身式跳远感兴趣程度分析 |
4.1.3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自信心调查分析 |
4.1.4 实验前挺身式跳远各环节技评成绩在完整技术得分中所占比例分析 |
4.2 实验后结果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2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助跑踏板准确率对比分析 |
4.2.3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助跑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 |
4.2.4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起跳技评成绩分析 |
4.2.5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腾空技评成绩分析 |
4.2.6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落地技评成绩分析 |
4.2.7 两个班学生在教学实验后挺身式跳远总评成绩分析 |
4.2.8 两个班学生实验后挺身式跳远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学生问卷统计对比分析 |
4.3.1 两个班学生教学实验中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对挺身式跳远上板恐惧心理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自信心情况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同度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田径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D]. 刘跃.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楠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多元反馈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翠珊.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D]. 陈正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5]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苏军芳.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6]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 窦红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功能性训练对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好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谭隽雯.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在体育教育专业挺身式跳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牛童.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跑格练习手段在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小雅.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