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作业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初中语文以作业为核心的评价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
郝彦鹏[2](2021)在《作业预算在E采油厂操作成本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我国油气开采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国外石油企业纷纷将预算管理优化作为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国内油气开采企业增储上产与操作成本控制的矛盾不断加剧。2018年12月国家财政部出台《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4号—作业预算》,该指引为我国油气开采企业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强化操作成本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E采油厂为案例企业,将作业预算法引入其预算编制流程中,在对作业预算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E采油厂生产管理实践,探讨作业预算法应用的可行性及实效性,力求改善传统预算约束软化现象,发挥预算在成本控制、执行纠偏、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功能,满足E采油厂日益精细化的管理需要。本文对E采油厂作业预算操作成本管理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在背景分析和对国内外作业预算理论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预算管理及作业预算基本理论的梳理,为下一步研究分析做理论铺垫;第三章主要介绍了E采油厂基本情况、业务流程及操作成本构成,分析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管理体系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作业预算目标和指标确定、作业中心划分及成本动因分析、执行控制和考评;第五章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体系应用,运用企业相关数据,对预算表进行编制,对预算差异和实际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保障措施;第六章结论,总结全文观点。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作业预算法的应用可以帮助E采油厂加强操作成本控制,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曾祥洪[5](2021)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HY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圣陶先生早在1941年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强调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存在困难,如何才能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在探索的问题。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信息系统化和条理化、发散思维和开发想象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然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探索在中学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发掘本课题的研究空间,同时提出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思维导图应用于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述思维导图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第三部分首先以重庆市HY中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当前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出现的问题;然后结合在实际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提出3点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第一,要深入加强师生对思维导图内涵的理解;第二,要提高师生的思维导图绘制能力;第三,思维导图的使用既要尊重学生主体性也要服务于阅读目标;最后,以《朝花夕拾》为例,将思维导图具体应用在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导读、通读、精读和研读阶段,通过案例来说明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以此论证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是有效且高效的学习辅助手段。第四部分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检验其效果,通过数据再次证明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有效且高效的学习辅助手段。进而反思,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总而言之,利用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做好阅读设计和教学引领,依据学情将思维导图灵活运用在阅读的各个阶段,使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陈韵竹[6](2021)在《中学地理气候知识专题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气候知识是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地理学习的难点之一。本研究以中学地理气候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地理课程标准、布卢姆目标分类等理论指导下,选择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聚焦气候知识,探索专题式学习法突破此教学疑难点。首先,发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初高中气候教学存在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盲目追求分数、高中生初中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地理要求不衔接等问题。第二,分析问题。中学气候知识系统由初高中气候概念、气候成因、气候分布、气候特征、气候的影响等五个知识点构成,分别归属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识,它们各自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五个层级,这种结构利于构建触类旁通的大气候专题,深化突破学生个性化疑难问题的小气候专题。第三,提出中学气候知识专题式复习的主体性、联系性、科学性、教育性等四个教学原则,以及五个教学策略:一、以概念大小和学情需要为依据构建专题,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复习活动,三、以知识属性为依据,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四、以优秀模式为要求,提高专题复习的实效性,五、以作业评价为手段,巩固专题复习效果。最后,实证研究证明,专题式复习教学具有高效整合知识考点、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等优点。
王桃[7](2021)在《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当前高中古代散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中师生出现的教与学问题,本文运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中国“接受美学”中的诗无达诂和知音善赏理论,明确了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必修古代散文教学的理论认识,了解了古代散文教学的现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构建了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以提升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分四章论述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意义、关键词、现状、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五个部分。第二章,旨在探讨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理论认识。通过西方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中国的诗无达诂和知音善赏,构建高中必修古代散文的多元价值体系,细化了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第三章,旨在对高中古代散文教学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展开成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在教师方面,对接受美学理论不了解,课前忽略学生期待视野,课中搞一言堂,教学方法落后,课后作业布置流于形式等;在学生方面,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期待视野缺失和固化,召唤过程缺少创造性,审美体验不足等。第四章,旨在提出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首先从多元价值和期待视野设计课前准备策略;其次是从有效导入、审美体验、多元对话和作品意义四个方面提出课堂实施策略;最后从阅读与写作两大方面提出课后作业指导策略。结语部分:综观全文,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明确未来努力方向和重点。
赵泽昆[8](2021)在《基于极课大数据的高三数学精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邹莹杉[9](2020)在《中高级水平外国学生动宾式惯用语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微格教学法的视角》文中指出动宾式惯用语是惯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式相对固定、语义转指、语法呈现相对复杂、口语化特色突出等方面的特征。动宾式惯用语数量较多,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微格教学法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师资技能培训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种技能教学,但该教学法尚未正式进入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领域。鉴于此,本文尝试将微格教学法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以动宾式惯用语为对象,结合对外汉语教材与大纲,对外国学生的动宾式惯用语的习得状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针对现行的教学与习得问题,基于微格教学法的视角,尝试提出针对中高级水平外国学生的动宾式惯用语的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内容、方法和理论依据进行说明;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对惯用语及微格教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三章“中高级水平外国学生动宾式惯用语的习得偏误”,对动宾式惯用语加以概要性的说明,确定研究语料,搜集偏误,对偏误分类及偏误成因进行说明和分析;第四章“微格教学法视角下的动宾式惯用语教学”,在中高级水平外国学生动宾式惯用语习得与教学状况的调查基础上,对微格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进行探讨,针对教学不足,从微格教学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五章“基于微格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基于微格教学法视角的动宾式惯用语课堂教学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选题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李怡萱[10](2020)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研究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而对探究性家庭作业缺少思考。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存在探究方法单一、探究内容不丰富,反馈方式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由哪些要素构成,设计与实施呈现怎样的规律,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JX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和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结合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展开了系统的调查。问卷调查小学生420人,访谈教师8人、学生15人、家长9人,描绘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及特征,归纳作业设计与实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问题成因,同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影响因素对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均处于一般水平;(2)探究性作业设计中存在内容不丰富、方法单一的问题,作业实施中存在缺少探究内容、方法的指导,反馈方式单一的问题;(3)作业设计系统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作业实施系统中探究方法与探究内容、评价与反馈不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关系;(4)学校激励政策、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家长的教育理念对作业设计与实施影响较大。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以下结论:(1)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存在重教材、文献探究、作业结果及口头分享四大特征;(2)作业设计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作业实施系统中,探究方法与探究内容、评价与反馈不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关系;(3)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足,且缺少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致使作业设计与实施效果不理想;(4)学校激励政策、家长教育理念、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是制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学校作业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积极性;(2)学校定期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方面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校内经验交流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从而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3)学校通过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从而提高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4)加大家校合作力度,使学校、教师和家长了解彼此的教育理念。
二、以作业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作业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作业预算在E采油厂操作成本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预算管理 |
2.1.1 预算定义及功能 |
2.1.2 预算组织体系 |
2.1.3 预算管理体系 |
2.2 作业预算 |
2.2.1 作业预算产生背景 |
2.2.2 作业预算理论依据 |
2.2.3 作业预算基本概念 |
2.2.4 作业预算编制步骤 |
2.2.5 作业预算管理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E采油厂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生产特点及业务流程 |
3.1.3 操作成本构成及项目 |
3.2 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现状 |
3.2.1 预算组织机构 |
3.2.2 预算编制原则 |
3.2.3 预算编制方法 |
3.2.4 预算指标分解 |
3.2.5 预算执行调整 |
3.2.6 预算监控考核 |
3.3 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预算认识不够全面 |
3.3.2 指标测算不够科学 |
3.3.3 成本控制不够精细 |
3.3.4 考评激励不够完善 |
3.4 E采油厂操作成本实施作业预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3.4.1 E采油厂操作成本实施作业预算的必要性分析 |
3.4.2 E采油厂操作成本实施作业预算的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管理应用设计 |
4.1 作业预算应用思路及内容 |
4.2 作业预算目标及指标 |
4.2.1 作业预算目标确定 |
4.2.2 作业预算指标分解 |
4.3 E采油厂作业中心划分 |
4.3.1 采油生产作业中心 |
4.3.2 注水生产作业中心 |
4.3.3 集输生产作业中心 |
4.3.4 井下作业中心 |
4.3.5 其他辅助生产作业中心 |
4.3.6 动态监测作业中心 |
4.4 E采油厂操作成本动因分析 |
4.4.1 采油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2 注水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3 集输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4 井下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5 其他辅助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6 动态监测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5 作业预算执行控制 |
4.5.1 作业预算控制步骤 |
4.5.2 作业预算控制内容 |
4.6 作业预算考评 |
4.6.1 考评体系 |
4.6.2 指标选取原则 |
4.6.3 考评指标构建 |
4.6.4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4.6.5 作业预算考评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应用 |
5.1 作业预算表编制 |
5.2 作业预算执行差异分析 |
5.3 作业预算实施效果 |
5.4 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应用保障措施 |
5.4.1 重视成本文化建设 |
5.4.2 加强基础计量工作 |
5.4.3 调整预算管理机构 |
5.4.4 完善预算考评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H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和对象 |
第2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 |
2.1 理论基础 |
2.2 应用价值 |
第3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方案设计 |
3.2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
3.3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
4.1 深入理解思维导图,明晰思维导图内涵 |
4.2 正确使用思维导图,提高导图绘制能力 |
4.3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避开导图使用误区 |
第5章 思维导图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5.1 《朝花夕拾》导读阶段思维导图的应用 |
5.2 《朝花夕拾》通读阶段思维导图的应用 |
5.3 《朝花夕拾》精读阶段思维导图的应用 |
5.4 《朝花夕拾》研读阶段思维导图的应用 |
第6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
6.1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效果 |
6.2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效果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学地理气候知识专题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气候教学问题突出亟需研究 |
二、气候内容的考试现状不容乐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地理气候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一、地理气候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二、中学地理气候专题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中学地理气候学情现状 |
第一节 初中生气候学情调查分析 |
一、非专题式复习方法下初中生气候知识掌握情况调查作业 |
二、初中气候知识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气候学情调查分析 |
一、非专题式复习方法下高中生气候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
二、高中气候知识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三章 中学地理气候知识的系统 |
第一节 中学地理气候知识的内容构成 |
一、初中地理气候知识内容的构成分析 |
二、高中地理气候知识内容的构成分析 |
三、初、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的内在联系 |
第二节 中学地理气候知识的地位分析 |
一、气候知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 |
二、气候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均有关系 |
三、气候知识具有较高教学价值 |
第四章 中学地理气候专题式复习教学策略与应用案例 |
第一节 气候专题式复习教学基本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联系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教育性原则 |
第二节 中学气候专题式复习教学策略 |
一、以概念大小和学情需要为依据构建专题 |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复习活动 |
三、以知识属性为依据,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
四、以优秀模式为要求,提高专题复习的实效性 |
五、以作业评价为手段,巩固专题复习效果 |
第三节 中学气候专题式复习在高三复习中的应用范例 |
一、范例选取 |
二、专题式复习在本节教学中的运用 |
第五章 专题式复习在高三气候知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观察对象 |
二、观察方法 |
三、实验计划 |
四、评价标准 |
五、评价流程 |
第二节 统计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统计与分析 |
二、教学实验中的成绩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有利于落实课标中有关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
1.1.2 有利于满足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审美期待 |
1.1.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
1.1.4 有利于在“召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1.1.5 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古代散文的审美教育观念 |
1.1.6 有利于改善高中古代散文的审美教学方式 |
1.2 概念界定 |
1.2.1 接受美学 |
1.2.2 高中古代散文 |
1.2.3 教学策略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高中古代散文及其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研究 |
1.3.4 研究小结与反思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明确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理论问题 |
1.4.2 明确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及其原因 |
1.4.3 探索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2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理论认知 |
2.1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1 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
2.1.2 诗无达诂和知音善赏 |
2.2 基于接受美学的高中古代散文多元价值分析 |
2.2.1 “期待”价值 |
2.2.2 “召唤”价值 |
2.3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特点和目标 |
2.3.1 教学特点 |
2.3.2 教学目标 |
2.4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原则 |
2.4.1 以读者为中心,遵循古代散文意义建构的主体性原则 |
2.4.2 调动期待视野,遵循古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原则 |
2.4.3 注重知音善赏,遵循古代散文阅读体验的审美性原则 |
2.4.4 鼓励诗无达诂,遵循古代散文意蕴理解的创造性原则 |
2.4.5 善用召唤结构,遵循古代散文教学的互动性原则 |
3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
3.2 现状描述 |
3.2.1 学生现状 |
3.2.2 教师现状 |
3.3 原因分析 |
3.3.1 学生方面 |
3.3.2 教师方面 |
4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 |
4.1 课前准备策略 |
4.1.1 依据多元价值,设计教学目标 |
4.1.2 依据期待视野,预习把握作品 |
4.2 课堂实施策略 |
4.2.1 利用期待视野,合理有效导入 |
4.2.2 注重知音善赏,引导审美体验 |
4.2.3 鼓励诗无达诂,展开多元对话 |
4.2.4 利用召唤结构,丰富作品意义 |
4.3 课后作业指导策略 |
4.3.1 制定课后阅读计划,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 |
4.3.2 课余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
5 结语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问卷和访谈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高级水平外国学生动宾式惯用语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微格教学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惯用语的本体研究 |
第二节 惯用语的教学研究 |
第三节 微格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四节 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三章 中高级水平外国学生动宾式惯用语的习得偏误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概述 |
一、惯用语的界定、分类及特点概说 |
二、动宾式惯用语及其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的习得偏误 |
一、偏误采集 |
二、偏误分类 |
三、偏误成因 |
第四章 微格教学法视角下的动宾式惯用语教学 |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教学情况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二、教师个人访谈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微格教学法及其在动宾式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一、当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
二、将微格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
三、将微格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微格教学法在动宾式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一、可行性 |
二、教学基本原则 |
三、教学基本方式 |
第五章 基于微格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案设计 |
第二节 教学环节 |
一、课前准备工作 |
二、课堂教学步骤 |
三、课后整理工作 |
第三节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材和大纲中的动宾式惯用语 |
附录二 动宾式惯用语习得情况调查 |
附录三 动宾式惯用语教学情况访谈 |
附录四 教师访谈记录 |
致谢 |
(10)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系统构成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2.1 探究性家庭作业特征的理论分析 |
2.2 不同视角下作业设计与实施系统构成 |
2.3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系统构成及各因素作用规律分析 |
2.4 影响因素与作业设计及实施系统各因素的关系分析 |
第三章 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背景 |
3.3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 |
3.4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效果 |
第四章 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分析 |
4.1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特征 |
4.2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内在因素作用规律分析 |
4.3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群体差异分析 |
第五章 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探究内容设计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2 探究方法设计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3 评价与反馈设计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4 探究效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C 小学髙年级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访谈提纲 |
四、以作业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以作业为核心的评价策略探究[D]. 刘畅. 西南大学, 2021
- [2]作业预算在E采油厂操作成本中的应用研究[D]. 郝彦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HY中学为例[D]. 曾祥洪.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中学地理气候知识专题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D]. 陈韵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研究[D]. 王桃.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基于极课大数据的高三数学精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赵泽昆. 宁夏大学, 2021
- [9]中高级水平外国学生动宾式惯用语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微格教学法的视角[D]. 邹莹杉. 青岛大学, 2020(02)
- [10]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问题研究[D]. 李怡萱.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