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瘀解毒合剂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肝细胞活力及血清铁蛋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领领[1](2021)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三方面探讨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琥珀酸合酶(ASS)、羧酸酯酶-1(CES-1)作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及幼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血清GLDH、ASS、CES-1水平的影响,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早期给予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预防治疗作用机制,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用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肝损伤传统血清标志物及新型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逐步探讨早期干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内容的设想。2.临床研究:(1)收集门诊体检健康婴儿60例、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诊断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60例,收集相关血清指标,比较健康婴儿、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在肝功能全套检查显示AL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时,血清GLDH、ASS、CES-1的变化。(2)将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治疗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利胆合剂治疗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将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ALT、AST、GLDH、ASS、CES-1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对肝损伤新型血清标志物与传统血清标志物出现时间,表达敏感性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早期肝损伤的干预效果。3.实验研究:(1)建立幼龄SD大鼠胆汁淤积肝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给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肝功能全套指标及GLDH、ASS、CES-1血清值变化,比较血清GLDH、ASS、CES-1与ALT的差异。(2)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时间点给予利胆合剂和熊去氧胆酸干预治疗,观察利胆合剂对幼龄胆汁淤积大鼠肝损伤血清标志物GLDH、ASS、CES-1的作用。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最新研究提示目前血清ALT、AST作为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存在着不足,急需探索新的能够更早期反映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治疗方面,利胆合剂是否能起到早期预防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尚待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2.临床研究:(1)血清GLDH、ASS、CES-1指标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均可较血清ALT更早的反映肝细胞的损伤。血清GLDH、ASS、CES-1或可作为早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标志。(2)利胆合剂及熊去氧胆酸均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细胞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中药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患儿的血清GLDH、ASS、CES-1有积极的早期干预保护作用,较熊去氧胆酸疗效更佳。3.实验研究:(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在整个病程中,血清GLDH、ASS、CES-1与ALT、AST可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互补存在。(2)利胆合剂能早期干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血清GLDH、ASS、CES-1可作为较血清ALT更早期反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2.利胆合剂对早期干预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效果较熊去氧胆酸更佳。3.利胆合剂早期预防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有效减轻炎性细胞对肝脏组织的浸润,降低肝细胞的损伤。
许杰[2](2020)在《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从中医学“痰瘀”的角度,评估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数据,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基于网络药理学运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筛选抗纤软肝颗粒治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并对成分作用潜在靶点与机制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药理学机制,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基础。3.通过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从“痰瘀”的角度,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对痰瘀互结型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利用抗纤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对照组仅予ETV抗病毒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部分肝功能指标、血清肝纤维化及肝脏弹性等指标变化情况。2.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借助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TMAN-TCM)结合DisGeNET,Genecard,HPO,OMIM疾病靶点数据库,通过构建抗纤软肝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与肝纤维化疾病相关靶点网络相互映射来挖掘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靶点,利用STRING进行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分析,探究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通路研究。3.分别采用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的方法:(1)细胞实验中,采取二次重复给药的方式,通过Wistar雄性大鼠制备和提取抗纤软肝颗粒和对照组含药血清,分别处理原代肝窦内皮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窦内皮标志物分化抗原簇31(CD3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分子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中CD31、vWF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变化。(2)动物实验中,通过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皮下注射与低蛋白高脂饲料喂养Wistar雄性大鼠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运用拆方研究的方法,以索拉非尼作为对照药物,研究抗纤软肝颗粒(母方,MF)、母方去鳖甲方(QJ)和鳖甲(BJ)对肝纤维化大鼠一般情况、血清肝功能、肝组织和血清MMP13和TIMP-1分子、肝组织病理学、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分子水平的影响。另外,对肝组织中NO、NOS、MDA、T-SOD和HYP分子进行测量,观察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对肝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酶促防御系统的影响的影响,进而观察其对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采用生化检测大鼠血清部分肝脏功能ALT、AST、ALB、IgG水平;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MMP-13、TIMP-1和VEGF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肝组织中CD31、vWF、CollagenⅠ和CollagenⅣ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采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扫描电镜检测大鼠肝组织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及基底膜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MP-13、TIMP-1的表达水平;采用生化检测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NO、NOS、MDA、T-SOD和HYP指标。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抗纤软肝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平均52.5岁,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肝纤维化程度、治疗前主要症状和舌脉积分分布等方面行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临床症状总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84.375%vs60.7 1%)、显效率(53.125%vs28.57%),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症候积分的影响及单项症状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23.40±4.14vs22.80±3.85,t=0.5786,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8.75±3.28vs15.84±4.24,t=7.2916,P<0.0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5.6901,P<0.01)。两组对肝纤维化单项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项单项症状总有效率均显着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1.406,P<0.01)。与对照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治疗组能显着减轻患者临床症候:右胁隐痛、腹胀、乏力、纳差、便溏、舌暗红/淡暗、苔白腻、脉滑涩等。(4)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ALT、AST、TBIL、GGT各项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指标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HA、PCⅢ、Ⅳ-C、LN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指标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抗纤软肝颗粒对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患者肝脏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可见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肝脏硬度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脏硬度指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Batman-TCM中输入抗纤软肝颗粒的7种药物,分别搜索到鳖甲1个,丹参39个,地骷髅2个,莪术6个,海藻1个,牡蛎5个,生山楂30个化合物信息,共计84个。通过DisGeNET,Genecard,OMIM,HPO检索并筛选821个肝纤维化疾病相关的靶点,整合筛选出抗纤软肝颗粒成分和肝纤维化交集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以大于平均自由度为筛选条件筛选出核心网络,获得95个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的GO功能和途径/通路富集分析得到2203条生物过程,181个分子功能和包括MAPK、JAK-STAT、PI3K-AKT、Toll受体等在内的162条KEGG通路,这些通路为抗纤软肝颗粒在临床中的使用提供更为有力的、可靠的药理学证据。3.实验研究结果:实验一: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细胞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中形态的影响:肝窦内皮细胞经经免疫荧光单标、荧光显微镜观察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血清组(Control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组(MF组)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2)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的影响:对照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狭小,窗孔结构将近闭塞,数量较少,而抗纤软肝方组可见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清晰,窗孔增多增大,明显可见。(3)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CD31和vWF细胞因子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原代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D31:0.0688±0.0150vs0.1151±0.0114,t=4.2565,P<0.05;vWF:0.0920±0.0089vs0.1319±0.0135,t=4.2740,P<0.05)。(4)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组原代肝窦内皮细胞CD31、vWF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D31:0.3337±0.0290vs0.4480±0.0128,t=6.2454,P<0.01;vWF:0.5603±0.0472vs0.7093±0.0448,t=3.9658,P<0.05)。实验二: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造模组体重增长受到抑制,其它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母方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方组肝纤维化死亡率和腹水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经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治疗后血清ALT、AST、IgG水平显着下降,而血清ALB的水平显着上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及血清MMP13、TIMP-1分子的影响:分别用qRT-PCR和ELISA法测定后显示,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降低肝组织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TIMP-1分子水平,而升高肝组织MMP13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MMP13的分子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Sor组比较,母方组可明显调节肝组织和血清MMP13、TIMP-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H&E染色中,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明显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抑制肝组织内结缔组织增生,尤其是母方组。与Sor组相比,母方组(MF组)肝纤维化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在天狼星红染色中,与模型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纤维组织成分含量明显减少,母方组纤维组织含量降低最为明显。(5)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抗纤软肝颗粒及其拆方各组肝组织,尤其是抗纤软肝颗粒组可见肝细胞索和肝窦结构较清晰,肝窦沟可显现,肝窦扭曲、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基底膜较薄或不连续,有的肝窦结构接近正常,肝窦壁内皮细胞窗孔明显可见,与Sor组相比,母方组大鼠肝组织可见肝窦扭曲、狭窄程度改善最为显着。(6)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分子水平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VEGF的mRNA表达水平,与Sor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CD31、vWF、CollagenI、CollagenIV的蛋白水平,尤其是抗纤软肝颗粒组。与Sor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对于降低CD31、vWF、CollagenI、CollagenIV的蛋白水平效果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抗纤软肝颗粒对大鼠肝组织中NO、NOS、MDA、T-SOD和HYP分子的影响:抗纤软肝颗粒组及其拆方各组可显着降低MDA、NO、NOS和HYP表达水平,而升高T-SOD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or组比较,母方组可明显调节MDA、T-SOD、NO、NOS和HYP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治疗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证,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与单用ETV治疗比较,两组均显示一定疗效,均可改善患者临床证候、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对单用ETV对照组比较,抗纤软肝颗粒联合ETV治疗组对于改善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证候,部分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优势,尤其在改善肝脏硬度方面。抗纤软肝颗粒在肝纤维化“痰瘀互结”证的治疗中起到明显软坚消痰、活血化瘀的抗肝纤维化作用。2.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发现抗纤软肝颗粒作用肝纤维化的相关机制可能跟MAPK、PI3K-AKT、JAK-STAT、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抗纤软肝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的药理学依据。3.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抗纤软肝颗粒对体外原代肝窦内皮细胞和体内大鼠肝纤维化组织肝窦毛细血管化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动物实验中发现,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去鳖甲方与鳖甲均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尤其是母方(抗纤软肝颗粒)疗效最佳。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而防治肝纤维化。
叶枝红[3](2018)在《芪珠方及其有效单体黄芪单体抗乙肝肝纤维化铁代谢紊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地方性流行区,并且每年死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患者在不断增多,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如何防治乙肝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问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数合并有肝铁代谢紊乱,过量的铁在肝脏中沉积,加重肝脏功能损害,从而加快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肝癌转化的进程。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这个过程,也就延缓了患者病情恶化的进程,以此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芪珠方是临床验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尚不明确。有文献报道芪珠方对慢性肝病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可能在于通过减轻肝细胞损伤,保护肝细胞,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了肝纤维化的激发因素,抑制了胶原合成。本文选取方中重要组成成分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分别对芪珠方和黄芪甲苷进行研究,以铁右旋糖苷作为诱导剂,建立肝铁超载小鼠模型和细胞模型,研究芪珠方及黄芪甲苷对铁超载所致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在小鼠体内模型中,给予芪珠方组与阳性对照相比较,总铁结合力上升,血清转铁蛋白及ALT、AST下降,芪珠方可抑制肝脏中铁含量的升高,缓解由铁超载引起的肝脏铁聚积现象,铁超载导致肝损伤可能跟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硝化密切相关而芪珠方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及抗硝化作用,从而有效地逆转铁超载引起的肝损伤。体外细胞实验中,给予芪珠方后,GSH水平随着芪珠方剂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ALT、AST、MDA水平随着芪珠方剂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说明芪珠方可有效抑制铁超载引起的脂质过氧化。T-BIL水平随着芪珠方剂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结果说明铁含量过多会造成肝细胞损伤,而芪珠方可改善铁超载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最后再利用黄芪甲苷作用于铁超载所致肝损伤小鼠模型,铁超载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ST、ALT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血清铁含量较铁超载模型组显着降低,而TIBC显着升高;MDA大幅上升,GSH明显降低,说明铁超载的肝脏组织有严重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不同剂量黄芪甲苷组的肝脏中MDA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GSH的活性则显着升高,可初步推断肝脏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说明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对于铁超载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趋势,据此推测黄芪甲苷的保肝作用机制很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荀蕾[4](2016)在《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外湿+内湿+药物”建立病证结合模型,观察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对药效学指标(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肝组织病理改变)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药物作用机制指标(Na+-H+交换体、NTCP、BSEP)表达的影响,探讨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结合临床试验,评价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部分:1.实验材料: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治疗组采用疸清颗粒,阳性药对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2.分组方法:将6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颗粒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10只。3.造模方法:外湿+内湿+药物在长夏湿热季节将50只大鼠放于湿热造模箱内,喂饲葡萄糖和猪油脂混合液21天,之后一次性注射ANIT造成急性肝内胆汁淤积。4.药物干预方法: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按1.62g/kg灌胃,疸清颗粒高剂量组按6.48g/kg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及模型2组均给予生理盐水按10ml/kg灌胃,连续7天,每日1次。5.观察指标5.1大鼠的一般情况5.2药效学指标观测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及肝组织病理改变。5.3药物作用机制指标观测大鼠肝组织中Na+-H+交换体、NTCP、BSEP的m RNA表达水平。临床部分:1.分组将已纳入的符合诊断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谷胱甘肽1.2克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1.0克静脉滴注,并口服熊去氧胆酸片,2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静脉滴注用药的基础上,口服疸清颗粒,6g/次,3次/d。3.观测项目3.1患者的一般项目3.2疗效性观测项目(1)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2)血清ALT、ALP、GGT、5’-NT、TBIL、DBIL、TBA及CHOL的检测。3.3机制性观测项目(1)炎症因子检测,包括TNF-α,IL-1及IL-6;(2)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包括SOD和MDA。3.4安全性观测项目结果:实验部分:1.大鼠的一般情况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正常进食进水,活动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体重逐渐增加,尿色淡黄。湿热造模箱内的大鼠于第7天出现毛发无光泽,耳背及尾部皮肤略显黄色,食欲下降,尿液深黄色,大便溏,精神不振,少动,易激惹。ANIT灌胃后半天大鼠出现食欲不振,进食进水量均明显下降,精神萎靡。实验过程中发现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及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天后,大鼠的食欲、精神状态开始有所好转,且大鼠的各项状态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好转,但茵栀黄组大鼠多持续稀溏便,而疸清颗粒组大鼠大便可恢复正常。2.对大鼠生化学的影响模型1组、模型2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项肝酶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以降低肝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及茵栀黄组TBIL、DBIL、TBA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但茵栀黄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TBIL、DBIL、TBA指标,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3.对大鼠胆汁流量、流速及胆汁成分的影响与其余4组比较,模型1组和模型2组的胆汁流量、流速均显着下降(P<0.05),并且两模型组间比较各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组间比较,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提高胆汁的流量及流速,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流量及流速,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其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其余4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的LEC、TC浓度均显着下降(P<0.05),TBIL、TBA浓度显着升高(P<0.05),并且两模型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其余4组组间比较各指标,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改善胆汁成分,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改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成分,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4.对大鼠LP-X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血清中LP-X有所升高,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降低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LP-X含量,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5.对大鼠Na+-H+交换体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有所降低,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Na+-H+交换体的表达又显着高于茵栀黄组(P<0.05),但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6.对大鼠NTC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NTC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低剂量组的表达明显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茵栀黄颗粒对NTCP的表达影响不大,而疸清颗粒不仅可以提高NTC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及茵栀黄组。7.对大鼠BSE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BSE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与茵栀黄组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他们的表达均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疸清颗粒不仅可以升高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BSE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茵栀黄组。8.对大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光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呈放射状有序排列,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模型1组及模型2组可见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变大,并可见脂肪细胞和炎性细胞。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肝细胞组织结构、形态与模型组比较恢复较好,肝细胞水肿减轻,脂肪细胞基本消失,可见小叶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肝血窦、中央静脉比较规则、内皮细胞较正常。电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较大,可见核仁,线粒体呈圆形或长杵状且嵴发达清晰,毛细胆管内有丰富的微绒毛。模型1组及模型2组细胞核边聚且核较大,核内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而呈空泡样变,毛细胆管略扩张且管内微绒毛减少。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质溶解,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收缩。临床部分:1.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2.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尤其在改善部分中医症状方面(胁肋疼痛、口干而苦、脘闷腹胀、皮肤瘙痒、烦躁易怒、小便黄及大便稀溏)疗效更显着。4.在降低肝酶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5.在降低胆红素、胆汁酸及CHOL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6.在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结论:1.疸清颗粒在改善大鼠大便性状及降低TBIL、DBIL、TBA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茵栀黄颗粒。在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大鼠ALT、AST、ALP,提高胆汁流量及流速、改善胆汁成分及肝组织损害方面与茵栀黄疗效一致。疸清颗粒是通过上调Na+-H+交换体、NTCP、BSEP m RNA的表达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疗效优于茵栀黄颗粒。2.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在提高中医疗效,改善中医证候及部分中医症状,降低TBIL、TBA及CHOL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两组在疾病疗效及降低ALT、ALP、GGT、5’-NT方面疗效显着但无差异。疸清颗粒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抑制氧化应激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张娟[6](2012)在《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及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其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及目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wD好发于青少年,临床上以慢性肝脏损害、肾脏功能病变及神经系统障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研究表明,肝脏是wD最先累及的脏器之一,发病年龄越早,以肝脏病变为唯一临床表现的可能性越大,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几乎是每个wD患者肝脏损害的主要病理改变。wD作为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生肝纤维化的根本原因是铜离子向胆道排泄困难,造成游离铜在肝组织内缓慢蓄积。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环节,激活的HSC大量增殖,发生表型改变、分泌过多的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沉积于肝脏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在HSC信号通路研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是近年研究的热点。p38MAPK信号通路是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的重要分支,主要参与炎症、增殖、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是目前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通路之一。代谢组学日益成为整体性研究生命体系功能变化的非常有力的分析手段。由于wD为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代谢物谱的变化可能不同于其他肝脏疾病,因此wD的代谢组学研究对于wD的病机、治疗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肝纤维化的防治特别是wD肝纤维化尚缺乏针对性较强的特效手段,而中医中药以其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在肝纤维化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导师所在课题组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通腑利湿、化瘀散结的中药专方肝豆灵可以改善wD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促进wD者肝硬化及肝功能的恢复。本实验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建立铜负荷大鼠模型,观察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肝纤维化HSC凋亡及p38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治疗wD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2.方法2.1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肝豆灵组,肝豆灵加青霉胺组,青霉胺组;2.2按照文献复制铜负荷大鼠模型;2.3使用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各治疗组铜负荷大鼠进行干预,选用青霉胺为阳性对照药物;2.4光镜观察肝纤维化病理改变;2.5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法检测p38MAPK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2.6运用1H-NMR技术检测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尿液的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3.结果3.1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病理的影响空白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规则,小叶内无细胞变性,无炎性细胞浸润;铜负荷大鼠模型组HE染色汇管区可见明显纤维组织增生,各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Masson染色光镜下为绿色为胶原纤维,正常对照组中央静脉管壁可见少量绿色的胶原纤维,模型组于汇管区和中央静脉管壁可见大量粗大的绿色的胶原纤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意义(P<0.01),各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其中肝豆灵加青霉胺组积分下降最为显着(P<0.01),肝豆灵组和青霉胺组病理积分亦明显下降(P<0.05)。3.2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HSC的影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空白组未见明显HSC增生,模型组可见大量HSC增生表达,各治疗组可见HSC凋亡细胞表达,各治疗组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增高,其中肝豆灵加青霉胺组凋亡指数显着增高(P<0.01),肝豆灵组和青霉胺组凋亡指数亦明显升高(P<0.05)。3.3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3.3.1免疫组化法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表达p38MAPK蛋白阳性信号呈棕黄色,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可见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阳性细胞数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增强(P<0.001),青霉胺加肝豆灵组、肝豆灵组及青霉胺组较模型组p38MAPK阳性细胞数表达显着减少(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3.3.2Western-Blot法检p38MAPK信号通路表达p38MAPK蛋白水平在各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别,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可见p38MAPK特异性蛋白条带表达,模型组较空白组阳性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强(P<0.001),青霉胺加肝豆灵组、肝豆灵组及青霉胺组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3.4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3.4.1对血清特征性代谢物的影响模型组较空白组含有较多的乳酸盐、糖蛋白、脂质、牛磺酸、丙酮酸盐,模型组较空白组含有较少的葡萄糖、胆碱、甜菜碱、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肌醇,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能明显提高铜负荷大鼠血浆亮氨酸、异亮氨酸、胆碱、葡萄糖、3-羟基丁酸的含量,能降低糖蛋白、脂质、乳酸盐、丙酮酸盐的含量,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小分子代谢物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对wD肝纤维化的代谢异常有修复的作用。3.4.2对尿液特征性代谢物的影响模型组较空白组含有较多的乳酸盐、脂质、牛磺酸、三甲胺、肌氨酸、肌酐,含有较少的氧化三甲胺、马尿酸盐,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能明显提高铜负荷大鼠尿液氧化三甲胺、马尿酸盐的含量,降低乳酸盐、脂质、牛磺酸、肌氨酸、肌酐、三甲胺的含量。尿液的特征性代谢物的变化,不仅能够反应wD铜负荷大鼠肝脏本身损害,也可同时提示肾脏及其他脏器损害,与wD多脏器损害的病理特点相一致。4.结论4.1本研究采用铜负荷方法建立了铜过量负荷大鼠模型,模型组可见肝纤维化病理改变,该模型可反应铜过量沉积导致肝损伤的病理机理。4.2本研究发现铜过量负荷大鼠模型可见HSc增生表达,各治疗组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升高,提示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有诱导HSc凋亡的作用,特别是和青霉胺合用作用更显着。4.3本研究发现模型组有p38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阳性表达,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而在空白对照组无相应改变。提示: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时p38MAPK被激活,可能参与了wD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可能通过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而发挥抗纤维化改善肝功能的作用。4.4采用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的血清和尿液的干预作用,得到了乳酸、牛磺酸、胆碱、脂质等特征代谢物,通过对这些特征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的分析发现,铜不仅影响了糖、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也导致了氨基酸等其它代谢系统的紊乱,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小分子代谢物是多途径、多靶点的代谢网络调节,对铜负荷大鼠小分子代谢物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对wD肝纤维化的代谢异常有修复的作用。
王光明,滑丽荣,沈均,靳建鸣[7](2002)在《化瘀解毒合剂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肝细胞活力及血清铁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急性重症胆管炎系指各种原因造成肝内、外胆管急性完全梗阻和急性化脓性感染所致的一种危重症。本研究试图从一个侧面探讨化瘀解毒合剂抗感染及对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1 动物及分组健康 Wistar 大鼠65只(军事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20~26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5组:正
杨瑞福[8](2008)在《DMN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用于中药护肝效果评价》文中认为肝损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常见病理现象之一。是各种急慢性肝病的必有病理现象。肝脏的特殊性使得各种肝病用药中以护肝药物最为常用。肝病药物的护肝效果一直是各种肝病药物研究中最普遍的。目前有各种动物模型可以应用,但这些模型都有一定局限性,且大多不易操作,不够稳定。本研究试图寻找更为理想的肝损伤模型,用二甲基亚硝胺一次性腹腔注射造成肝损伤模型,并用于评价中药的护肝效果。1 DMN致小鼠肝损伤剂量探索用3个DMN剂量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分别为30mg/kg、20mg/kg、15mg/kg,结果30mg/kg组于12h-24h之间全部死亡;20mg/kg组于24-48h之间全部死亡;而15mg/kg组则在48h时只有1只死亡,至168h时仍有5只存活。因此以15mg/kg造模较为合适。2 DMN致小鼠肝损伤病理特点用15mg/kgDMN造模,后在6h、12h、24h、36h、48h、72h、120h分别取造模组小鼠4只处死取标本进行检测,结果DMN腹腔注射6h后,小鼠血清ALT即开始显着升高,从12h—48h这段时间,小鼠血清ALT活性处于高位。48h后则急剧降低,AST活性变化趋势与ALT基本一致。血清白蛋白水平在36h时开始明显下降,至120h时有回升趋势。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小鼠。DMN腹腔注射6h后,总蛋白即迅速下降,至36h时达到最低点。以后缓慢回升,但至120h时其血清总蛋白水平仍然明显低于空白组水平。正常组肝组织肝小叶结构正常,排列整齐,无出血,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未见脂肪沉积。造模6h时肝小叶结构仍然保持正常,但肝细胞出现大片空泡变性,血管周围肝细胞基本正常,变性主要位于血管与血管之间的肝实质:变性组织内有少量凋亡小体。变性组织内有轻微出血。造模12h时,变性组织空泡变性更加严重,且出现明显出血,个别组织部位有大片出血坏死灶,坏死灶边缘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空泡变性组织内出现较多凋亡小体。造模24h时,肝组织遍布大片出血坏死灶,坏死灶内部肝小叶结构消失,但仍有部分肝细胞存活。存活的肝细胞大部分为双核细胞,在出血坏死灶的边缘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坏死灶内部也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也有部分肝组织仍然空泡变性,且出现较多凋亡小体。造模36h时,肝组织大片出血坏死灶更加密集地遍布于肝组织,坏死灶边缘出现较多空泡变性,并出现较多的大颗粒脂肪滴沉积于肝细胞。仍有较多炎细胞浸润,但较前为少,并有较多凋亡小体。造模48h时,肝组织出血坏死灶更加扩大,遍布于整个视野;有大量新鲜出血;大部分出血坏死灶内肝细胞结构完全消失,坏死灶边缘及内部有炎细胞浸润,但较前为少;部分肝组织出现大片肝细胞核固缩的凋亡细胞,但肝细胞膜完整,细胞结构清晰可见。造模72h时,出血坏死灶占据了大部分肝组织,在坏死灶周围出现了大量的双核肝细胞,坏死灶边缘及内部有炎细胞浸润,与前相当。仍有新鲜出血。仍有较多凋亡小体出现。造模120h时,仍然为遍布于大部分肝组织的出血坏死灶,但新鲜出血明显减少;仍有较少炎细胞浸润;但坏死灶周围大量肝细胞核深染,形态正常,提示大量肝细胞正在趋向凋亡。3 DMN致小鼠肝损伤肝组织表达损伤相关细胞因子mRNA动态变化利用前面实验收集的肝组织标本提取RNA并逆转录,然后用染料法荧光定量PCR检测Fas、TNF-α、MMP-2、MMP-3、MMP-9、JNK-1、JNK-2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TNF-αmRNA在该模型中的确升高明显,而FasmRNA则不明显。另外,JNK1、JNK2mRNA在该模型中也未见明显升高。另外,该模型肝组织MMP-2在造模后48小时之前其mRNA显着升高、而MMP-9mRNA则造模后一直升高。这是本模型的特点4中药复方对DMN致小鼠肝损伤模型护肝作用评价用DMN致小鼠肝损伤模型进行中药复方护肝效果评价,小鼠购回后适应性喂养2天,然后开始造模,造模同时开始分组给药,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20g生药/kg.次)、中药中剂量组(10g/kg.次)、中药低剂量组(5g/kg.次)、联苯双酯组(150mg/kg.次),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0ml/kg.次。每组10只。每12h给药一次,48h后采集标本,眼球采血,收集血清用于检测ALT、AST及白蛋白、总蛋白;将部分肝组织固定于多聚甲醛中以备HE染色。给药4次后发现,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ALT、AST都显着下降,而其肝组织病理改善不甚明显;而中药高、中剂量组不但ALT、AST下降显着,且肝组织病理改善也非常显着,而中药低剂量组则ALT、AST及肝组织病理改善都不显着。这些实验结果表明,DMN致小鼠肝损伤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评价中药的护肝效果,该模型具有造模简单,价格低廉,稳定性好,肝损害不易自行恢复的特点。
杨卓[9](2007)在《桃核承气汤对急性胰腺炎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大黄复方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效果。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分为5组,每组10只,①对照组;②胰腺炎组:采用改良的“经十二指肠胆总管盲插注射牛磺胆酸钠”法,逆行胰管内注入3%牛磺胆酸钠1mg/kg建立胰腺炎模型;③大黄组:造模方法同胰腺炎组,术后2h、10h、18h分别灌入大黄水煎液各0.9ml/100g:④小承气汤组:造模方法同胰腺炎组,术后2h、10h、18h分别灌入小承气汤水煎液各0.9ml/100g;⑤桃核承气汤组:造模方法同胰腺炎组,术后2h、10h、18h分别灌入桃核承气汤水煎液各0.9ml/100g。术后各组均自背部皮下注射0.9%NaCl 5ml。术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末次灌药后12h、24h各处死每组大鼠5只,收集血液标本检测AMYL、IL-1和TNF-α等,切取胰腺和小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急性胰腺炎组大鼠12小时剖腹见胰腺组织有充血、水肿。病理见胰腺叶间隔、小叶间隔间隙增大,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腺泡明显水肿,部分坏死,小叶结构破坏,可见胰腺实质内出血,24小时后胰腺充血、水肿、坏死。治疗组各时段胰腺充血、水肿,小部分坏死或无坏死。胰腺叶间隔及小叶间隔间隙略增宽,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腺泡水肿,部分坏死或无坏死,小叶结构基本完整,胰腺实质内出血少,24h组病理表现轻于12h组。胰腺炎组12h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3.8±0.84,AMYL为3401.8±2634.37,IL-1为82.2±14.39,TNF-α为159.8±56.55,24h组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4.2±0.84,AMYL为9685.4±286.57,IL-1为151±40.76,TNF-α为428.8±215.29;大黄组12h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2.8±0.45,AMYL为2119.2±1260.83,IL-1为59.8±12.07,TNF-α为103±17.22,24h组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1.8±0.45,AMYL为1634.6±366.24,IL-1为65.6±9.56,TNF-α为112.8±31.88;小承气汤组12h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2.4±0.55,AMYL为1593±260.93,IL-1为49.2±7.79,TNF-α为89±9.98,24h组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1.6±0.55,AMYL为1368.6±270.99,IL-1为61.8±4.15,TNF-α为106.4±16.96;桃核承气汤组12h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2.4±0.55,AMYL为1130±93.86,IL-1为29.6±3.36,TNF-α为84±4.47,24h组小肠黏膜损伤指数为1.2±0.45,AMYL为820.8±40.23,IL-1为35.2±10.5,TNF-α为68.6±13.13。结论:单味大黄及大黄复方对急性胰腺炎大鼠均有保护作用,其中有以桃核承气汤效果最佳。前言急性胰腺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一种由于胆汁逆流、胰管阻塞,胰管内压突然
王丹亭[10](2017)在《盐酸川芎嗪对铁超载引发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借助枸橼酸铁铵,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铁超载模型,并研究铁超载下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含量对铁调素表达的影响。2.探讨中药川芎提取物盐酸川芎嗪能否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减少下调铁调素(Hepcidin)的表达,从而减轻细胞的铁超载、抑制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维护细胞功能稳定。方法:1.体外分离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鉴定、培养及传代,借助枸橼酸铁铵,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铁超载模型。实验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肝素组、盐酸川芎嗪(TMP)组。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或上清中Hepcidin、ROS、SOD、ESelection、BMP-6、IL-6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结果:1.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铁超载模型,经筛选后发现枸橼酸铁胺的最佳造模浓度是320mmol/L;2.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铁超载模型中检测出盐酸川芎嗪、肝素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4mmol/L、1×107IU/L,因此选择选择半数致死浓度的1/10作为给药浓度,盐酸川芎嗪的给药浓度是400μmol/L,肝素的给药浓度是1×106IU/L;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L-6、BMP-6、Hepcidin、ROS、E-selection表达明显增多(P<0.01),同时SOD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盐酸川芎组嗪组与肝素组IL-6、BMP-6、Hepcidin、ROS、E-selection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SOD表达减少(P<0.05);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盐酸川芎嗪组与肝素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铁超载模型,说明铁超载加重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并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同时导致细胞凋亡明显增多。而盐酸川芎嗪与肝素都能分别抑制铁调素的合成释放,减轻细胞内铁超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细胞内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并减少细胞凋亡。
二、化瘀解毒合剂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肝细胞活力及血清铁蛋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瘀解毒合剂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肝细胞活力及血清铁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1.1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1.2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传统血清标志物 |
1.3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
1.4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治疗 |
1.5 小结 |
2.祖国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辩证思路 |
2.3 治疗的认识 |
2.4 小结 |
3.利胆合剂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理论依据 |
4.研究设想 |
4.1 临床研究 |
4.2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新型血清标志物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及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1.血清GLDH、ASS、CES-1 在不同时间点与ALT比较(预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利胆合剂在不同时间点对胆汁淤积肝损伤的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模型制备及标本取材 |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创新 |
3.问题与措施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第一部分 :抗纤软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痰瘀互结型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药理作用机制 |
1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细胞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二:综述 肝纤维化中西医诊断与防治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芪珠方及其有效单体黄芪单体抗乙肝肝纤维化铁代谢紊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
1.1.1 慢性乙型肝炎 |
1.1.2 乙型肝炎铁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 |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1.1.4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1.2 芪珠方的研究概况 |
1.2.1 芪珠方的来源及构成 |
1.2.2 芪珠方抗肝纤维化体外研究进展 |
1.2.3 芪珠方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2.4 芪珠方中各味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2.5 芪珠方中有效单体黄芪甲苷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芪珠方对小鼠肝铁代谢紊乱所致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芪珠方水提液的制备 |
2.3.2 分组与建模、给药 |
2.3.3 指标检测 |
2.3.4 小鼠血清铁、TIBC、ALT、AST、T-BIL、MDA和GSH检测 |
2.3.5 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 |
2.3.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蛋白硝化的表达 |
2.3.7 TUNEL染色法测定肝细胞凋亡 |
2.4 实验结果 |
2.4.1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ALT、AST、T-BIL、MDA和GSH检测 |
2.4.2 病理组织学检查 |
2.4.3 肝中铁含量的测定 |
2.4.4 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硝化的表达 |
2.4.5 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芪珠方对铁代谢紊乱所致体外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3.1 前言 |
3.2 仪器与试药 |
3.2.2 实验材料 |
3.2.3 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
3.3.3 形态学方法 |
3.3.4 AnnexinV-FITC法测定细胞凋亡率 |
3.3.5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T-BIL、GSH及MDA酶的测定 |
3.3.6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不同浓度铁右旋糖苷对HL-7702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2 形态学检测 |
3.4.3 AnnexinV-FITC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3.4.4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T-BIL、GSH及MDA的含量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芪甲苷对小鼠肝铁代谢紊乱所致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药品与材料 |
4.2.3 实验仪器 |
4.2.4 实验方法 |
4.2.5 小鼠血清铁、总铁结合力、ALT、AST、T-BIL、MDA和GSH检测 |
4.2.6 病理组织固定、切片及HE染色 |
4.2.7 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硝化的表达 |
4.2.8 肝细胞凋亡的TUNEL法检测 |
4.2.9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黄芪甲苷对小鼠肝纤维化铁代谢紊乱后血清生化检查指标的影响 |
4.3.2 黄芪甲苷对铁代谢紊乱致小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 |
4.3.3 铁代谢紊乱对小鼠肝中蛋白质硝化的影响及黄芪甲苷的干预作用 |
4.3.4 黄芪甲苷对小鼠肝纤维化铁代谢紊乱后肝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4)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干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及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其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肝纤维化的中医发病机制 |
2. 铜为毒邪 |
3. 毒邪与WD肝纤维化 |
4. 铜与WD肝纤维化 |
5. 中医与代谢组学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动物与实验条件 |
1.1.2 仪器与试剂 |
1.1.3 实验药物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附图 |
附表 |
3 小结 |
实验二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HSC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动物与实验条件 |
1.1.2 仪器与试剂 |
1.1.3 实验药物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3. 小结 |
实验三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动物与实验条件 |
1.1.2 仪器与试剂 |
1.1.3 实验药物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 |
附图 |
附表 |
2.2 Western-Blot 法检 p38MAPK 信号通路表达 |
附图 |
附表 |
3. 小结 |
实验四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动物与实验条件 |
1.1.2 仪器与试剂 |
1.1.3 实验药物 |
1.2 实验方法 |
1.3 谱图预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代谢组学结果 |
2.2 尿液代谢组学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WD肝纤维化发病机制 |
2. 观测指标的选择理由及意义 |
2.1 HSC与肝纤维化 |
2.2 p38MAPK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2.3 代谢组学与肝纤维化 |
3. 中药组方依据与方药分析 |
4. 动物模型的建立依据 |
5.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5.1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病理的影响 |
5.2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肝豆汤对铜负荷大鼠HSC细胞凋亡的影响 |
5.3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P38MAP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
5.4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5.4.1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 |
5.4.2 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尿液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8)DMN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用于中药护肝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肝损伤机理研究进展 |
二、肝损伤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三、DMN用于肝病研究情况 |
四、中医药护肝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DMN致小鼠肝损伤剂量探索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2 DMN致小鼠肝损伤病理特点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3 DMN致小鼠肝损伤肝组织表达损伤相关细胞因子mRNA动态变化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4 中药复方对DMN致小鼠肝损伤模型护肝作用评价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 |
本文主要缩略词 |
致谢 |
(9)桃核承气汤对急性胰腺炎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2.英文摘要 |
3.中文摘要 |
4.前言 |
5.实验部分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6.结果 |
7.讨论 |
8.结论 |
9.参考文献 |
10.附图 |
10.1 附图1各组大鼠剖腹所见 |
10.2 附图2光镜下各组胰腺组织表现 |
10.3 附图3光镜下各组小肠黏膜表现 |
11.致谢 |
12.综述 |
12.1 综述一:中医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 |
12.2 综述二:桃核承气汤证治规律及其实验和应用研究进展 |
13.个人简历 |
(10)盐酸川芎嗪对铁超载引发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实验一 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传代及筛选最适造模浓度 |
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盐酸川芎嗪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人体铁代谢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盐酸川芎嗪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化瘀解毒合剂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肝细胞活力及血清铁蛋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利胆合剂作用的研究[D]. 张领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D]. 许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芪珠方及其有效单体黄芪单体抗乙肝肝纤维化铁代谢紊乱机制研究[D]. 叶枝红. 江苏大学, 2018(02)
- [4]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荀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及通腑利湿化瘀散结方对其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D]. 张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化瘀解毒合剂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大鼠肝细胞活力及血清铁蛋白的影响[J]. 王光明,滑丽荣,沈均,靳建鸣.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S1)
- [8]DMN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用于中药护肝效果评价[D]. 杨瑞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桃核承气汤对急性胰腺炎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杨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06)
- [10]盐酸川芎嗪对铁超载引发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 王丹亭.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