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低年级支撑跳跃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殷荣宾,常芹[1](2022)在《我国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的历时演变与发展导向》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建国以后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从课程内容分类与衔接方面阐述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的演变过程,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历史依据。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类别逐步增多并更加完善;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逐步放开;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未来发展导向为:基于体育核心素养选择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应注重衔接性与结构化。
杨胡灵[2](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张熠凡[3](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基础教育仍面临深化改革难题。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核心素养培养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核心素养的要素,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整理和学习了国内外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国内外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内涵的内容,并做出了总结,同时也学习了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力求完善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参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体育核心素养内容及标准的研究,结合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基础教育小学部分提及的指标,以及国内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问卷的制定与调查。了解小学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及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情况,分析其存在问题,结合核心素养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改革措施。本文研究结论包括:(1)安阳市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体育教师人数略多于男性体育教师,一线体育教师的学历总体上优于《教师法》规定的要求,年轻体育教师居多,年龄结构呈现为上下大中间小的沙漏型结构,现阶段体育教师在数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存在非体育学科教师代课现象,体育教师整体对核心素养理论的认知情况不佳,有待进一步提高。(2)通过对安阳市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常用运动损伤处理办法及体育运动知识有一定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在运动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健康行为和锻炼习惯,但仍需在体育教学中巩固强调,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呈现随年龄递增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学生在团队合作、尊重与包容、遵守体育运动规则、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等体育品德素养方面表现较好。(3)安阳市小学在教学目标的选取上仍旧是以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形式上存在较为完整的分层目标,但教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应运用核心素养辅助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素养的提升。(4)安阳市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技能方面较为多样化,针对不同水平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供选择,方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实施。理论教学内容的种类和选择较丰富,但是,在教学时长方面略显不足,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零散,整块时间几乎没有,教学机会较少,易造成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薄弱。(5)安阳市小学传统教学方法使用较多,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少,教学方法的使用人数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讲解与示范>游戏与竞赛>分组练习与指导>情景化教学。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人数情况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实践与效率的关系>教学内容和特点>没有计划随意安排。教学方法创新较少,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6)安阳市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多采取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较少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没有体育教师尝试让学生自评的方式;多数教师不会把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并支持创造更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7)安阳市小学的场地器材设施并不足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仍有多数学校的基础教学场地设施不齐全,给教师的教学造成困难,基础场地设施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校区存在时间较久,周边居民区过多,校区面积有限;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较高,资金投入较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本文研究建议包括:(1)提高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具备的核心素养情况,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力。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实行严格的职前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新入职教师具备过硬的实力,设置定期的入职后培训,加大培训考核力度,确保在职教师能够在保持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2)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学习,逐渐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3)结合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利用核心素养辅助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需求,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选择两项或多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指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新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尝试运用多元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评价效果。(4)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条件。结合安阳市小学现有的教学条件,适当增加体育上的资金投入,购置教学器材,修建占地面积合适的教学场地设施,鼓励师生自创体育教学工具,开设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或者增设适合当前场地的新型教学项目,丰富教学内容。
于兵[4](2020)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体育教学的基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成为全国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各省市以此为依据编写了众多教科书,但在教学内容及组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教师选择和使用造成困扰。为分析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逻辑结构,研究采取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基于教学内容的组织理论和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要求,重点对济南市和淄博市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两种体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特征、与新课标的联系、实践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从课程论角度对教学内容的概念、选择与组织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研究中使用的体育教学内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为教学内容是指课程教育的范围,与课程内容相对应,基本组织形式为直线式和螺旋式。其次,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两种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同一标准可发展出具有不同逻辑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二者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编排与组织各有特点;体能类教学内容呈现出共同的螺旋式组织特点,技能类教学内容的组织则表现出不同特征;在年级内部,体能和技能教学内容呈现出单元模块、直线推进的结构特点。再次,从实践角度对部分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体能类教学内容受到广泛重视,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为常见运动项目,整体结构采取螺旋式的组织形式,但在同一年级中,基本以单元模块的形式呈现.最后,结合实践调研的结果和不同版本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刘世磊[5](2019)在《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文中指出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首要和直接途径。本文以体操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对价值主体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的价值取向为视角,梳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发展脉络与演变特征,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然后对接现实,提出目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促进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基本思路为历史法的现实问题研究,即以现存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首先,说明过去、解释现在和预测未来:梳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发展脉络,总结其演变特征,获取有益的启示;其次,审视当今、把握现状: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学校体操教学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革提供依据;最后,以史为鉴、对接现实、解决问题:吸取历史教训,立足国情,借鉴范例,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学校体操教学出路。基于上述研究思路展开研究,所得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一)体操具有独特的动作结构和功能属性,对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健全人格等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而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到定向、引导、规范等作用,体操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深受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与价值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的功能、价值主体的意识密切相关。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学校体育、学校教育等价值取向的下位概念,与其上位层级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二)价值取向视角下的百余年学校体操教学展演特征为:价值取向对学校体操教学的“强制约性”;价值取向影响下体操教学地位的“W”型发展;体操教学功能价值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对应性”;价值取向的偏颇造成了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片面性”;师资水平决定体操教学既定价值的实现;物质环境是体操教学价值实现的保障。(三)价值取向下的体操教学演变特征给予我们的经验与启示:价值取向立本求实;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师资队伍提质增量;教学地位名位相符;物质环境改善优化。(四)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和体操教学的价值取向。体操教学独特的功能价值使其能够承担一定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为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做出独特的个性化贡献。而目前的学校体操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这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不利。教学内容开展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安全问题、场地器材、师资状况是制约体操教学的主要因素。(五)国内外学校体操教学的典型经验为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国内:“育人为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学校领导重视保障了体操教学各因素的有效落实;举办学生家长知识讲座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配合;“体操版的大课间”很好地补充了体操教学。国外:在培养适应现在与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下,以“终身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化”等为价值取向开展体操教学;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时约为体育课时的1/4);器械体操/竞技体操(垫上运动、单杠、双杠、支撑跳跃、平衡木等)为主的体操教学内容。(六)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建议:确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构建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技巧运动和器械体操为主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双管齐下,建设适应“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体操师资队伍;健全完善“四位一体”、满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的体操教学器材设施;创新适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体操大课间”“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体操大课间”“课堂教学+体校训练”“课堂教学+体校训练+体操大课间”等体操教学发展模式。
方向丽,吴亚玲,郝秀军,韩恩力,刘玉祥,耿海燕[6](2019)在《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学内容历史演变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历次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演变的历史性回顾,分析其特征变化及其动因,系统的呈现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学内容演变规律,促进学校体操教育理论建设和课程改革深化,并为高校体操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我国体操事业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孙友斌[7](2019)在《建国后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研究 ——以人教版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为例》文中指出器械体操之所以对人的生理与心理极具锻炼价值,庞大的教学内容素材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既有攀登、爬越、支撑、悬垂、平衡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教材内容,也有单杠、支撑跳跃、技巧、双杠这类运动技能教材内容,可以说覆盖了力量、灵敏、柔韧、速度、耐力这些全部基础运动能力,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对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八套中小学体育教材33册教科书中的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具体动作进行了梳理,力求完整呈现我国三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时期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演变情况,归纳各时期动作难度变化规律,为体操理论研究和器械体操教材编写提供历史线索,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建国后,我国器械体操教材内容具有阶段性特征,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难度低,种类庞杂,体系分类混乱;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器械体操教材内容虽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脱钩,但教材中动作难度不降反升。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难度大幅降低,并向着生活化、实用化、趣味化方向变革。器械体操原有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也受到了挑战。人教版小学与初级中学教材中器械体操四个常规项目的教学内容数量,在在我国三代体育课程时期有着迥异的变化特征,小学教材器械体操教材内容数量虽在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虽有过波动,但总体来看数量呈上升趋势。初级中学则自第二代体育课程在运动项目多样性的要求下,器械体操教材内容数量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从教材教学内容在各年级的分布上来看,器械体操教材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在小学各年级的分布在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末期(1978版教材)就已趋于稳定,而初级中学体育教材自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受到运动项目多样性的影响,器械体操教材则在年级分布上不断的做出了新的尝试,以来应对日益紧张的学时与教材内容的矛盾。器械体操教材内容变革受到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学校体育思想长期受到“技能论”的影响,是器械体操在中小学的开展得以保证的外在原因之一,但同时也是制约器械体操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选编应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相契合,充分发挥器械体操教材对完整教学活动的指引性作用;要充分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教材中趣味性强、实用性高、教学组织要求低的动作内容,将其改良为各水平段典型教材内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发展特点与心理认知特征,从而保证纵向教学程序与横向内容的学习迁移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进行使得器械体操内容与教学的体系结构得以不断完善。选择教学组织要求低的内容作为班级授课教材内容以外,也要考虑增加适用于例如社团等课后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教师拓宽器械体操教学环境。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选编要体现出培养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性特点,初级中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选编要注重运动项目文化与应用外延。
彭春平[8](2018)在《班级授课制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必须透彻地研究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并应如何选择和组成,它直接影响到人的培养。”(1)佐藤正夫的这句话很充分的说明了课程内容研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的基本问题。在当前目标统领内容的结构阶段下,教师课堂上教什么体育内容,为什么教这些体育内容,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进行研究。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也不断的更替。本人根据社会发展历史分析的时间,以每个阶段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将本文大致分成了五个大时期:实施班级授课制至辛亥革命时期(1902年—1911年)、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年—1948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2010年)、新课程标准时期。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以上五个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进行回顾,整理出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演变特点,并加以对比分析总结找出了:1、在演变过程中低年级一直不变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中跑中的短跑、加速跑、走跑交替;跳跃中的立定跳远、跳高;投掷中的投掷小篮球、垒球或沙包、持物掷远;攀登、爬越、平衡中的攀爬登架、平衡木上行进等项目;一些以游戏为载体的项目,如走、跑、跳跃与投掷、攀登、爬越、平衡、球类活动等,还有一些队列游戏,民间游戏。2、在中高年级一直不变的体育教学内容有:田径运动中走和跑类中的加速跑、快速跑、耐力跑等运动;跳跃类中的跳远、跳高等运动;投掷类中的投掷实心球或沙包等运动;体操中的队列和体操队形、基本体操、技巧、跳绳等项目;武术项目中的初级拳、武术操、少年拳、五禽戏等动作组合;球类运动中的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3、被删减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有:体操中复杂的队形变换、兵士体操、双人体操、实心球、小布球、平衡、支撑跳跃、低单杠等项目;游戏中模拟游戏、乡土游戏、一些古老的民间游戏、唱歌游戏、故事游戏、智力游戏、军事游戏等项目;球类中的小橡皮球、垒球、圈网球、板羽球、墙球等项目;田径中的掷篮球、跳栏、爬绳、爬杆、撑杆跳高、撑杆跳远、掷手榴弹、原地侧向推铅球等项目;舞蹈中的舞步。并分析了这些内容被删减的原因。通过研究得到了很多启发与建议:1、一直保留下来的内容肯定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如可以在基本运动、游戏、体操、球类、武术等项目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2、被删减的内容我们应引以为戒,还要进行一下反思,找出删减的本质原因;3、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多增加一些地方课程和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来丰富小学生的体育课堂生活。希望本研究对今后小学体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佳[9](2018)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教学内容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核心,是衔接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及其他教学因素的中介。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都是围绕着体育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是体育教学内容成为历次体育课程改革重点之一的另一原因。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内容作为变化最大的教学要素之一,其选择范围与方法较以往体育教学大纲而言都有显着不同。新世纪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推动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但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回顾与整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梳理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改造以及创新的历史脉络,分析并总结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的特点、规律与影响因素,以及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经验教训,以期能够对我国体育教学内容今后的发展提供思路。研究结果:(1)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相应的特点。(2)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随着灵活性的提高与范围的扩大而出现更迭。(3)在体育教学内容管理方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现出由规定性逐步向灵活性发展的规律。(4)在体育教学内容加工方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表现出对内容加工的程度逐渐提高的规律(5)在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安全性方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安全性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6)在体育教学内容实施方面,我国中小学的实际体育教学内容随着教学内容选择灵活性的提高而呈现出泛化与简单化的趋势。(7)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仍面临许多问题。
张文蒙[10](2018)在《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研究 ——基于浙江省金华市的调研》文中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接受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增强体质和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并且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但由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风险性,以及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体育教学活动风险防范工作也就被提上日程。在体育教学活动风险防范领域,体育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举足轻重,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能力,不仅能够加速学校体育风险问题的解决,还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这一议题应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为基础,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本研究从体育教师的视角出发,考虑到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在场人”和最优“处理者”,将其作为体育教学活动风险的头号管理者,并逐一分析其风险防范的基本过程和具体步骤,以便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面,为体育教学活动风险防范提供宝贵的建议和建设性方案。研究通过访谈多名专家,并制定和发放问卷对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同时运用列表排序法和五级评分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以了解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活动风险的认知状况和评估结果,进而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研究结果显示:1.借助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我国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想对稳定但尚未成熟的管理理论体系和运作实践模式。进行“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研究,是在遵循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着体育教师进行展开并发挥其主导作用,研究所进行的风险防范将沿着风险管理的步骤进行,而凸显“防范”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意义。2.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实施风险管理的背景、风险分析和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与应对、监控和检查5个步骤。3.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事件包括:(1)学生风险(生理、心理、社会适应);(2)教师风险(生理、心理、社会适应);(3)学校风险(管理、教学、声誉);(4)家庭风险(物质、精神);(5)社会风险(学校形象、家校关系、教育理念)5种类型。4.编制《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调查表》,作为识别和评估体育教学活动风险的工具,共计16个风险项目和22个风险致因,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个不同的危险等级。同时,将不同类型(不同年级、教龄、性别、是否有学习培训经历、伤害经历)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及相互比较,将有助于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整体状况和内部关联。5.体育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包括:(1)着手安全防护和运动风险知识教育;(2)重视并有效践行准备活动;(3)体能训练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行;(4)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和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5)强化与改进技术动作学练;(6)加强医务监督以及严格要求运动装备和护具;(7)培养学生健康的运动和生活习惯。风险致因的防范与应对分为:学生风险致因、教师风险致因、学校风险致因、家庭风险致因、社会风险致因的防范与应对;以及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风险。
二、浅谈低年级支撑跳跃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低年级支撑跳跃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的历时演变与发展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分类与衔接的历时演变 |
1.1 1956年《体育教学大纲》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1.2 1961年《体育教材纲要》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1.3 1978年《体育教学大纲》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1.4 1987年《体育教学大纲》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1.5 1992年《体育教学大纲》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1.6 1996年《体育教学大纲》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1.7 2000年《体育教学大纲》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1.8 2001和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2 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的经验 |
2.1 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类别逐步增多并完善 |
2.2 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
2.3 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逐步放开 |
2.4 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
3 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的发展导向 |
3.1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选择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
3.2 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应注重衔接性与结构化 |
(2)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基础教育 |
2.1.2 教材 |
2.1.3 教科书 |
2.1.4 体育教材 |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德尔菲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问卷 |
附录2:学生问卷 |
附录3:专家访谈 |
附录4:教师访谈 |
附录5:学生访谈 |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8:开放式编码 |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
致谢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体育核心素养 |
2.1.3 体育课程 |
2.2 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框架的研究 |
2.3.1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
2.3.2 关于核心素养的框架研究 |
2.4 基于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 |
4.1.1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
4.1.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
4.1.3 从“核心素养”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
4.2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4.2.1 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及教师核心素养认知情况 |
4.2.2 小学生在体育核心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3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4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5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6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7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环境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当下的体育教学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
4.3.2 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足,专业素养略显不足 |
4.3.3 体育课程教学要素方面存在不足 |
4.3.4 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
4.4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措施 |
4.4.1 逐步提高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与专业素养 |
4.4.2 净化人文环境,塑造体育文化 |
4.4.3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体育教学设计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B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问卷) |
附录 C 专家效度评价量表 |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量表 |
附录 E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比较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理论 |
3.1.1 相关概念的梳理 |
3.1.2 教学内容的选择 |
3.1.3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法 |
3.2 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总体特点 |
3.2.1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特点 |
3.2.2 体育教学内容及组织特征 |
3.3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
3.3.1 河北教育版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与结构 |
3.3.2 山东教育版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与结构 |
3.4 初中不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比较 |
3.4.1 理论知识 |
3.4.2 实践技能 |
3.4.3 总体结构 |
3.5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实践 |
3.5.1 济南地区 |
3.5.2 淄博地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相关问题说明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范围界定 |
三、研究视角界定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体操价值及体操教学价值取向辨析 |
第一节 体操及其结构、功能和价值 |
一、体操及其结构、功能 |
二、体操价值 |
第二节 体操教学价值取向辨析 |
一、主体需要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二、客体功能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三、主体意识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近代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演变 |
第一节 “军国民”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军国民”体操(体育)价值取向形成与体操课程的引入 |
二、“军国民”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第二节 “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 |
二、“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现代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演变 |
第一节 “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形成与苏联体操模式引入 |
二、“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第二节 “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 |
二、“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演变特征 |
一、价值取向对学校体操教学的“强制约性” |
二、价值取向影响下体操教学地位的“W”型发展 |
三、体操教学功能价值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对应性” |
四、价值取向的偏颇造成了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片面性” |
五、师资水平决定体操教学既定价值的实现 |
六、物质环境是体操教学价值实现的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当代启示与改革探索 |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的当代启示 |
一、价值取向立本求实 |
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
三、师资队伍提质增量 |
四、教学地位名位相符 |
五、物质环境改善优化 |
第二节 目前我国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及体操教学应然贡献 |
一、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及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二、体操教学对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贡献 |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操教学对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然状态 |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下我国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探索 |
一、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 |
二、国外部分教育发达国家学校体操教学成功经验 |
三、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我国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果与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局限性及今后努力方向 |
附录1 访谈/咨询专家名单统计表 |
附录2 我国小学体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3 我国初中体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6)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学内容历史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中小学体操教材内容发展的阶段划分 |
2. 各阶段体操教材内容及特征分析 |
2.1借鉴起步期 (1950~1957) |
2.2探索发展期 (1958~1965) |
2.3发展停滞期 (1966~1976) |
2.4全面恢复期 (1977~1985) |
2.6深化发展期 (2001~至今) |
3. 结论 |
(7)建国后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研究 ——以人教版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我国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发展的阶段划分 |
4.2 我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分析 |
4.2.1 1956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2.2 1961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2.3 1978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2.4 建国后第一代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总体评价 |
4.3 我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分析 |
4.3.1 1987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3.2 1990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3.3 1993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3.4 建国后第二代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总体评价 |
4.4 我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分析 |
4.4.1 2000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4.2 2012 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 |
4.4.3 建国后第三代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总体评价 |
4.5 对建国以来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变化特征的分析 |
4.5.1 建国后人教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种类与数量分析 |
4.5.2 建国后人教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分类体系分析 |
4.5.3 建国后人教版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在各年级的分布情况分析 |
4.6 对建国以来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发展特征的总体评价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我国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器械体操教材内容难度向着生活化、趣味化方向变革 |
5.1.2 我国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小学与初级中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数量有着迥异的发展特征 |
5.1.3 教材内容多样性使得人教版初级中学器械体操教材在各年级分布上不断作出新的尝试 |
5.1.4 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发展受到体育思想演变的影响 |
5.1.5 器械体操内容的教学特征与不合理的师生比国情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
5.1.6 中小学在器械体操理论研究方面滞后于体育类高校 |
5.2 研究建议 |
5.2.1 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选编应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相契合 |
5.2.2 加强教材内容结构与教学结构的结合 |
5.2.3 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编写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 |
5.2.4 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选编要体现出培养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性特点 |
5.2.5 初级中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选编要注重运动项目文化与应用外延 |
参考文献 |
(8)班级授课制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教学大纲 |
2.1.2 课程标准 |
2.1.3 体育教学内容 |
2.2 关于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研究 |
2.3 关于我国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 |
2.4 关于我国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比较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 |
4.1.1 实行班级授课制至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 |
4.1.2 北洋军阀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 |
4.1.3 国民党统治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 |
4.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 |
4.1.4.1 建国初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及特点 |
4.1.4.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及特点 |
4.1.4.3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状况 |
4.1.4.4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及特点 |
4.1.5 2011 年新课程标准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及特点 |
4.2 分析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 |
4.2.1 演变过程中保留至今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
4.2.2 演变过程中被删减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
4.3 对我国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启发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1 体育教学内容价值分析 |
2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部分问题概述 |
3 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 研究思路 |
2 创新之处 |
二 文献综述 |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相关概念 |
(二)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 |
(三)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分类的研究 |
(四)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的研究 |
(五)关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的研究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逻辑分析法 |
四 研究结果分析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编原则与方式、方法等分析 |
1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编原则 |
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方式、方法 |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历史沿革分析 |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历史沿革梳理 |
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历史沿革的基本规律 |
3 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起到的基本作用 |
1 体育教学内容要帮助学生“野蛮其体魄” |
2 体育教学内容也要有益于学生“文明其精神” |
(五)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未来发展前瞻 |
五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研究 ——基于浙江省金华市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探究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 |
1.1.2 明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特点 |
1.1.3 追问有关体育伤害事故保障措施的缺失 |
1.1.4 透视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的自身风险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体育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2 我国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2.1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 |
2.2.1.1 学校体育风险识别和评估 |
2.2.1.2 学校体育风险防范和应对 |
2.2.1.3 学校体育风险的责任归属和保障机制 |
2.2.2 体育教学活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3 国外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发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调查对象 |
3.2.2.2 编制问卷 |
3.2.2.3 信效度检验 |
3.2.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推理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 |
4.1.1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主题的思辨 |
4.1.2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
4.1.3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
4.2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背景 |
4.2.1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现状 |
4.2.2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经验 |
4.2.3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的学习与培训 |
4.2.4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
4.2.5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管理评价 |
4.3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活动风险事件分析 |
4.3.1 体育教学活动学生风险事件分析 |
4.3.2 体育教学活动教师风险分析 |
4.3.3 体育教学活动学校风险分析 |
4.3.4 体育教学活动家庭风险分析 |
4.3.5 体育教学活动社会风险分析 |
4.4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 |
4.4.1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4.4.1.1 不同年级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4.4.1.2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4.4.1.3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4.4.1.4 有无培训学习经历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4.4.1.5 有无伤害经历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4.4.1.6 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分析 |
4.4.2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致因的识别和评估 |
4.4.2.1 不同年级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致因的识别和评估 |
4.4.2.2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致因的识别和评估 |
4.4.2.3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致因的识别和评估 |
4.4.2.4 有无培训学习经历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致因的识别和评估 |
4.4.2.5 有无伤害经历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致因的识别和评估 |
4.4.2.6 风险致因识别和评估结果分析 |
4.5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与应对 |
4.5.1 体育教学活动项目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
4.5.1.1 着手安全防护和运动风险知识教育 |
4.5.1.2 重视并有效践行准备活动 |
4.5.1.3 体能训练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行 |
4.5.1.4 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 |
4.5.1.5 强化与改进技术动作学练 |
4.5.1.6 加强医务监督以及严格要求运动装备和护具 |
4.5.1.7 培养学生健康的运动和生活习惯 |
4.5.2 体育教学活动风险致因的防范与应对 |
4.5.2.1 学生风险致因防范和应对 |
4.5.2.2 教师风险致因防范和应对 |
4.5.2.3 学校风险致因防范和应对 |
4.5.2.4 家庭风险致因防范和应对 |
4.5.2.5 社会风险致因防范和应对 |
5 结论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论文类 |
着作类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低年级支撑跳跃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选择的历时演变与发展导向[J]. 殷荣宾,常芹. 浙江体育科学, 2022(01)
- [2]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D]. 张熠凡. 河南大学, 2020(06)
- [4]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比较研究[D]. 于兵.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5]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D]. 刘世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6]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小学学段体操教学内容历史演变特征分析[J]. 方向丽,吴亚玲,郝秀军,韩恩力,刘玉祥,耿海燕.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06)
- [7]建国后中小学器械体操教材内容的研究 ——以人教版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为例[D]. 孙友斌.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8]班级授课制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D]. 彭春平. 聊城大学, 2018(10)
-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研究[D]. 贾佳. 河南大学, 2018(01)
- [10]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教学活动风险防范研究 ——基于浙江省金华市的调研[D]. 张文蒙.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