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力波洗涤技术在20kt/a硫酸系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和消费国,2017年我国锌产量近622万吨,占全球锌总产量的44.8%。由于锌矿中汞含量相对较高,导致锌冶炼过程汞污染受到高度关注。锌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中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硫(SO2)及不同形态的汞,同时伴有较高浓度三氧化硫(SO3)。烟气汞若处置不当,容易进入其他介质而产生二次污染;而烟气中SO3是污酸产生的根本原因,且汞的存在加剧其治理难度。随着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锌冶炼烟气汞和SO3的控制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锌冶炼烟气作为治理对象,针对锌冶炼烟气汞污染严重,同时SO3浓度较高导致污酸产量大的特征,提出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的控制策略。以难处置的零价汞(Hg0)为控制重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锌冶炼原料闪锌矿改性作为汞吸附剂回收Hg0的方法,筛选并优化了吸附材料;在研究利用常规镁基或钙基碱性物质为吸附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利用Zn O用作吸附剂,对SO3进行资源化回收的新方法;最后在制酸前建立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中试装置,推进工程化应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锌冶炼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表明,锌矿经过沸腾炉焙烧后,总焙砂(焙砂+除尘灰)的产率约为89.1%,10.9%的物质进入到烟气中。其中,硫进入固相的比例为14.2%,其余硫主要以SO2和SO3的形式进入烟气中,SO3浓度约0.3-0.4%。97.8%的汞进入烟气中,烟气中汞浓度达到10000μg/m3以上,以Hg0为主。污控设备中,湿法洗涤和电除雾组合工艺对汞和SO3的脱除贡献率最高,分别有66.5%的汞和98.3%的SO3在此工艺中形成含汞污酸。此外,28.5%的汞进入硫酸工序中,0.8%的汞直接排放至大气中。(2)天然闪锌矿(ZnS)的Hg0吸附容量低于0.8 mg/g,为了进一步提高Hg0吸附性能,分别通过Se和Co阴阳离子掺杂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改性闪锌矿。实验结果表明,Se和Co的掺杂均明显提高ZnS的Hg0吸附性能。ZnSe0.7S0.3在125℃下反应2 h时依然具有近100%的效率。Zn-S-Se表面存在表面活性硒(Se2+和Se0)和活性硫两类活性位,最终Hg0以Hg Se和Hg S的形式存在。此外,SO2和Hg0可以促进表面Se2+转化为Se0,强化Hg0的吸附。Co0.2Zn0.8S的Hg0吸附容量在50%穿透时高达46.01 mg/g。Co掺杂使闪锌矿表面产生活性组分Sn2-和Co3+,能够氧化Hg0生成Hg S。闪锌矿表面的Hg S在250℃热处理时分解产生高浓度Hg0,从而实现汞的富集回收。(3)将冶炼原料CuS引入吸附Hg0的研究,CuS的Hg0吸附容量高达50.17 mg/g(50℃,50%穿透条件下)。CuS表面含有大量Cu2+和S22-活性位均可将Hg0氧化,并以Hg S形式稳定吸附于材料表面。基于此活性位点机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Cu(NO3)2浸泡方式对闪锌矿进行界面活化方法。Cu2+在接触ZnS晶格时将S2-氧化为对Hg0有良好氧化能力的S22-,从而提高闪锌矿的Hg0吸附性能:活化天然闪锌矿的Hg0吸附容量从1.1增长到2.0 mg/g,活化ZnS的Hg0吸附容量可达3.6mg/g(约为改性前的12倍)。此外,Cu2+活化ZnS吸附Hg0具有良好的抗SO2和H2O性能。脱附后的吸附剂经过Cu2+活化再生处理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利用。(4)采用干式捕集技术对SO3进行脱除,将Zn O、常规钙基和镁基碱性物质作为吸收剂,探究其对SO2和SO3的脱除规律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Zn O基本不吸收SO2,SO3脱除效率比Ca CO3高,在200-350℃下选择性最高,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SO3选择性越高。对于优选的Zn O吸收剂,研究了温度、SO3浓度和水蒸气对SO3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50-350℃范围内,温度升高,Zn O的SO3脱除效率增大。当烟气中加入水蒸气,SO3脱除效率明显提高,水蒸气可促进SO3转变为H2SO4,使反应机制发生改变。尤其在150℃下,SO3脱除效率增加最明显,且高于350℃下的SO3脱除效率。因此,提出烟气降温强化SO3脱除的方法。(5)基于固定床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建立了干式捕集汞及SO3的中试装置,在实际烟气条件下开展汞和SO3的脱除研究。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烟气降温对SO3脱除有明显促进作用。将CuS与Zn O混合制备成复合吸收剂,在最佳操作工艺参数下(烟气量3500 m3/h,烟气温度180℃,吸收剂/SO3摩尔比0.74,停留时间0.5 s),SO3脱除效率达到32.6%,总汞脱除效率达到43.2%。中试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荣[2](2019)在《动力波技术及其在硫磺回收装置的应用》文中指出动力波是一种先进的气体分离和净化技术,可实现单塔的气体吸收、烟气急冷、烟气除尘和内部氧化等功能,目前主要用于金属冶炼、火力发电厂、水泥和玻璃制造等领域。文章介绍了动力波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应用情况,总结了动力波技术在硫磺回收装置的尾气脱硫运行情况,并分析了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优化计划。
李双英[3](2019)在《云式除尘技术在FCC催化剂生产装置尾气除尘中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催化裂化(Fluid Catalytic Cracking,FCC)工艺是石油炼制过程最基本的工艺之一,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的过程,这其中FCC催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FCC催化剂制备工艺中喷雾干燥和焙烧工艺是两个重要的过程,所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经急冷塔和吸收塔处理后可去除一部分催化剂颗粒,但受处理设备效率的限制,仍无法有效捕集部分粒径较小的催化剂,细颗粒随尾气排放到空气中。所以,本文经过对FCC催化剂生产现场实地调查及技术方案论证后,设计一套云式除尘系统对喷雾干燥和焙烧工艺的含尘尾气(50000m3/h)进行处理,以实现尾气中细颗粒物的高效捕集。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标定了原系统的出口粉尘浓度,结果显示,系统排放的粉尘浓度均值为95.93mg/m3,最高可达279.5mg/m3。开展试验研究,对FCC催化剂粉尘颗粒进行物性分析,获得粉尘颗粒堆积性、粒径分布、亲水性等基本特征。其次,针对FCC催化剂现场工况条件,对云式除尘系统进行整体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工艺路线设计、云式除尘系统设计、除尘管道选型、引风机选型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等五部分内容。再次,结合现场试验,对云式除尘系统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风机频率和雾化水量对云式除尘系统出口粉尘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风机频率的增大,出口粉尘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雾化水量的增加,出口粉尘浓度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当系统引风机频率大于40Hz、雾化水量为1.23.52m3/h时,出口粉尘浓度均低于标准值20mg/m3,最佳雾化水量在2.52m3/h,此时出口浓度出现最低值6.49mg/m3。最后,针对云式除尘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设备表面振动和凹陷、系统出口烟气含湿量较高、存在间歇性带水等问题,开展了系统调试与问题分析,完成了系统的整体优化。此外,应用效果和第三方检测结果表明,系统外排粉尘浓度的均值为8.78mg/m3,均满足国家最新的环保标准(≯20mg/m3)。此外,采用云式除尘技术后可为企业节约设备投资成本1154万元,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运行成本237.7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着。总体而言,云式除尘技术能够良好的应用于FCC催化剂生产装置尾气治理领域,可实现细微粉尘的高效捕集,为FCC催化剂行业生产尾气的治理提供了技术参考。
茹立东[4](2019)在《S-Zorb吸附剂生产装置尾气脱硝除尘工艺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工业生产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石油催化剂生产尾气由于烟气中所含粉尘粒径较细,并且烟气温度较低,氮氧化物氧化或者还原效率不高,常规的脱硝除尘技术难以同时高效去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因此,亟待开发一种新型低温烟气脱硝除尘技术,实现低温烟气的高效脱硝除尘。本文根据文献调研、现场勘查、工艺烟气的检测分析和S-Zorb吸附剂物化性质分析的结果作为基础和参考,设计了一套适合S-Zorb吸附剂生产尾气的高效脱硝除尘系统——臭氧脱硝+云式除尘系统,并基于现场应用对该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本文的设计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S-Zorb吸附剂生产尾气烟气性质,包括烟气温度、流量、粉尘浓度、氮氧化物浓度等参数,同时分析了S-Zorb吸附剂的粒径、亲水性、流动性等物性参数,为工艺路线的设计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2)通过与其他脱硝除尘技术的综合对比,最终选择“臭氧脱硝+云式除尘技术”作为S-Zorb吸附剂生产尾气的脱硝除尘技术。在分析了该技术的可行性之后,进行了详细的工艺设计。(3)确定臭氧脱硝+云式除尘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为:云式除尘器压降值为2.7Kpa,除尘云雾发生器水量为0.6m3/h,臭氧注射浓度为16mg/L,碱液云雾发生器最佳碱液用量为0.4m3/h。在最佳运行条件下,系统出口氮氧化物浓度可以稳定在100mg/Nm3以下,粉尘浓度可以稳定在20mg/Nm3以下,满足《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的排放要求。(4)本设计可为厂区节约投资费用约232万元,投运后每年可为厂区节约废气排污费约2.4820万元。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粉尘分别减排约15.84t/a和8.741t/a,有效减少了S-Zorb吸附剂生产尾气排放对厂区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青艳,姚永强[5](2019)在《硫磺制酸装置尾气达标排放的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氨法脱硫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分析了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3套氨法尾气脱硫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增加碱水洗涤吸收喷头、调整工艺指标、引入超重力机吸收洗涤和增加电除雾器等技改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技术改造,使关键指标SO2、硫酸雾、逃逸氨满足国标要求。
纪罗军,金苏闽[6](2016)在《我国有色冶炼及烟气制酸环保技术进展与展望(续)》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我国低浓度SO2冶炼烟气脱硫技术和冶炼烟气制酸技术的进展,对比并探讨了各种烟气脱硫、脱硝、收砷、除汞工艺选择及其工业适用性。总结了冶炼烟气制酸在节水与酸性水减排、节能与低温热回收、高浓度SO2烟气转化、固体废渣资源化利用、新设备材料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成果。预测"十三五"我国冶炼烟气制酸新增产能在8 00010 000 kt/a,"十三五"末全国硫酸总产能约1.35亿t/a,其中冶炼酸产能约45 000 kt/a,装置开工率仍将保持85%左右。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调结构去产能将是未来有色金属及制酸行业发展趋势。
纪罗军[7](2016)在《我国有色冶炼及烟气制酸环保技术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有色金属矿物多以硫化物的形态存在,在铜、镍、铅、锌、钼、锡、锑、钴等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SO2的烟气。由于冶炼原料、冶炼工艺及设备的差异,有色冶炼烟气种类繁多、特性各异,烟气量大且存在波动,烟气SO2浓度分布范围很广,低的浓度在1.0%以下,高的(φ(SO2)可达20.0%30.0%。冶炼烟气中含有重金属、砷、氟、氯等多种有害杂质,这给烟气环保治理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我国有色冶炼工业发展迅猛,有色金属产能、产量高速增长,铜、镍、铅、锌冶炼技术和装
廖婧[8](2016)在《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是利用气-液逆向激烈湍流的、逆向混合的、液体表面快速更新的气-液混合区域而形成的泡沫区强化气液两相传质的一种新型的气液传质设备。与传统洗涤设备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周期长、适用范围广、设备投资少、净化效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冶金、电厂、水泥厂、磷酸厂、焦化厂、炼油厂、锅炉等领域。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使具有一定速度的气—液两种流体沿轴向相向流动,在洗涤管中沿轴向作相向运动,并发生高速碰撞,因而在流体流动通道内产生泡沫层,该泡沫层内存在大量的返混,且液体表面积大、更新快速,利用泡沫层的这些特点可达到气液高效传质、传热的目的。本文从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方面对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进行了研究。对该洗涤器的流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包括气液两相流体流动液相负荷上下限、气相负荷上下限、压降、射流喷射高度、液速、气速等。结果表明,当液气比的范围为0.0090.02,气相负荷范围为155.67355.34 m3/h时,在洗涤管中可以形成稳定泡沫层,此时达到较佳传质效率。根据实验得到的压降曲线、射流喷射高度曲线及其相应的理论关联式,推导可知流体的物系条件、洗涤器的结构、尺寸都影响着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的流体力学相关性质。本文针对洗涤管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特点分别建立了一维和二维的流动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可知,该模型对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中气液两相的流速分布特点的描述合理。本文根据两相流体的流场分布特点建立了传质微分方程,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求解该微分方程,最终得到洗涤器内的传质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反映了洗涤器内自由湍动射流与气体之间高速碰撞后形成的稳定液相旋流与泡沫区内的传质过程,对进一步理解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中气液传质过程及其传质强化元件的开发及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为了探究洗涤器传质强化元件—喷嘴对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的影响,本文还将动力波喷嘴和螺旋喷嘴结构下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喷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体力学特性和传质特性,动力波喷嘴的传质效率略高,但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略低,且动力波喷嘴的的阻力比螺旋喷嘴大。
李慧[9](2016)在《热法磷酸生产中除雾与连续脱砷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酸是磷化工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中间产品,是制取磷酸盐、磷肥等的主要原料之一。热法磷酸和湿法磷酸是生产磷酸的两种主要方法。热法磷酸相对湿法磷酸具有纯度高、杂质少的优点,主要用于生产食品级磷酸、电子级磷酸和精细磷酸盐,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产业的发展,热法磷酸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但热法磷酸存在能耗较大、成本偏高的缺陷,节能降耗一直是发展热法磷酸研究的重点。酸雾捕集是热法磷酸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工艺过程,文丘里洗涤器是目前该过程的核心设备,但是其高效的除雾效率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砷是影响热法磷酸纯度的主要杂质,其含量是衡量磷酸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工业上普遍采用釜式搅拌器作为磷酸脱砷的主要设备,但存在能耗大、容量有限、不能连续生产等问题。本实验以自制动力波洗涤器和SK静态混合器为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了采用动力波洗涤器进行磷酸酸雾捕集和SK静态混合器脱除磷酸中砷的效果,结果表明:(1)动力波洗涤器对捕集酸雾具有良好效果。循环酸质量百分浓度32%,温度30℃时,除雾效率最高;除雾效率随着液气比和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液气比、气体流量分别为3.5 L/m3、2900 m3/h时,装置进入泡沫操作区;4.5 L/m/3、 3000 m3/h时形成稳定泡沫区,此时的除雾效率维持在99.5%左右,压力降在5000Pa左右。(2)对动力波洗涤器除雾效率影响最大的是气体流量,其次是液气比,酸浓度和酸温度最小,且在泡沫操作区域内,气体出口温度基本维持在40±5℃区间内,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气体流量和液气比的变化对其基本没有影响。(3)SK静态混合器脱砷所需时间短,且反应较充分。SK静态混合器脱砷率随着磷酸流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配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基本保持不变。磷酸流量和配比分别为0.60 m3/h和3时,磷酸脱砷后砷含量为0.079 mg/kg,满足食品级磷酸砷的指标(0.5 mg/kg),利用SK静态反应器进行磷酸脱砷,不仅可以节约空间还可以节约投资。
杜建嘉,谢营邦,曾睿,甘露,邓燕[10](2016)在《60kt/a铅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工艺设计特点及扩产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某冶炼厂60kt/a铅富氧底吹炉熔炼的烟气制酸采用动力波洗涤—气体冷却塔—两级电除雾器绝热蒸发净化、3+2两转两吸工艺流程。介绍了该套装置的设计特点,并对该制酸装置的扩产潜力进行了分析。
二、动力波洗涤技术在20kt/a硫酸系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力波洗涤技术在20kt/a硫酸系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的污染排放现状2 |
1.2.1 锌冶炼工艺流程 |
1.2.2 锌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特征 |
1.3 烟气汞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吸收法 |
1.3.2 吸附法 |
1.4 SO_3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协同控制技术 |
1.4.2 碱性吸收剂喷射技术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研究思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汞吸附性能评价系统 |
2.2.2 SO_3吸收性能评价系统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材料的主要表征手段 |
2.3.2 冶炼烟气的监测方法 |
第三章 典型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排放特征研究 |
3.1 典型锌冶炼企业选择 |
3.1.1 典型锌冶炼厂简介 |
3.1.2 典型锌冶炼烟气净化工艺 |
3.2 锌冶炼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 |
3.2.1 污控设备对汞脱除效率分析 |
3.2.3 尾气汞排放浓度和形态分布 |
3.2.4 锌冶炼过程汞的流向 |
3.2.5 污控设备对SO_3脱除效率分析 |
3.2.6 焙烧过程固体物料组成及含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闪锌矿(ZnS)及其改性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4.1 材料制备 |
4.2 天然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4.2.1 闪锌矿去除Hg~0 |
4.2.2 温度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
4.2.3 烟气组分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
4.3 Se改性掺杂ZnS对 Hg~0吸附性能研究 |
4.3.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
4.3.2 Se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3 温度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3.4 SO_2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3.5 机理分析 |
4.4 Co掺杂改性ZnS对 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
4.4.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
4.4.2 Co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3 温度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4.4 烟气组分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4.5 机理分析 |
4.4.6 Co改性ZnS的 Hg~0吸附容量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uS及 Cu活化的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研究 |
5.1 材料制备 |
5.2 CuS对 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5.2.1 CuS对 Hg~0的去除性能 |
5.2.2 烟气组分对Hg~0去除的影响 |
5.2.3 CuS对 Hg~0的去除机理分析 |
5.2.4 CuS吸附剂的脱附与循环性能研究 |
5.3 Cu活化ZnS吸附剂对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
5.3.1 活化组分的筛选 |
5.3.2 不同铜盐对硫化锌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
5.3.3 硫化锌与铜溶液之间离子交换 |
5.3.4 活化界面层的形成 |
5.3.5 活化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 |
5.3.6 Hg~0吸附活化机理 |
5.3.7 Cu~(2+)活化ZnS回收Hg~0及其循环再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碱性吸收剂对硫氧化物的选择性吸收性能研究 |
6.1 碱性吸附剂对SO_2/SO_3的吸收性能 |
6.1.1 碱性吸收剂对SO_2吸收规律 |
6.1.2 碱性吸收剂对SO_3吸收规律 |
6.1.3 SO_2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1.4 吸附剂的表征 |
6.1.5 优选碱性吸收剂 |
6.2 ZnO脱除SO_3实验 |
6.2.1 温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2 SO_3浓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3 水蒸气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4 冶炼烟气SO_3干式捕集技术的开发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酸烟气汞/SO_3干式捕集技术中试实验研究 |
7.1 汞/SO_3干式捕集中试试验平台 |
7.1.1 净化工艺流程 |
7.1.2 主要运行参数 |
7.1.3 主要设备参数 |
7.1.4 中试装置设备材料清单 |
7.2 实验方法 |
7.2.1 中试装置试验运行方法 |
7.2.2 试验方法 |
7.2.3 吸附剂材料 |
7.3 中试装置运行结果分析 |
7.3.1 烟气换热器的降温效果及烟气降温对SO_3浓度的影响 |
7.3.2 烟气温度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
7.3.3 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
7.3.4 同时脱除SO_3和汞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所获奖励 |
(2)动力波技术及其在硫磺回收装置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力波技术介绍 |
1.1 动力波技术原理 |
1.2 动力波技术工艺特点 |
1.3 动力波技术的应用情况 |
2 动力波脱硫技术在4#硫磺的应用情况 |
2.1 4#硫磺工艺流程简介 |
2.2 动力波技术改造工艺流程介绍 |
(1)烟气换热 |
(2)碱液供应 |
(3)分离塔脱硫系统 |
2.3 动力波技术改造后的运行情况 |
2.4 动力波技术改造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
2.4.1 烟气换热器换热效果未达到设计值且换热效果持续变差 |
2.4.2 事故状态无法运行 |
2.4.3 系统补碱液压力低 |
3 结论 |
(3)云式除尘技术在FCC催化剂生产装置尾气除尘中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FCC催化剂发展现状及工艺 |
2.1.1 FCC催化剂发展现状 |
2.1.2 FCC催化剂种类及生产工艺 |
2.2 工业颗粒物捕集技术 |
2.2.1 传统式颗粒物捕集技术 |
2.2.2 复合式高效细颗粒物捕集技术 |
2.2.3 FCC催化剂装置尾气处理工艺 |
2.3 云式除尘技术 |
2.3.1 技术原理 |
2.3.2 研究进展与工业应用 |
第三章 项目概况及方案比选 |
3.1 项目概况 |
3.2 喷雾干燥工艺概述 |
3.3 粉尘理化性质研究 |
3.3.1堆积性实验 |
3.3.2亲水性实验 |
3.3.3 粉尘颗粒粒径分析 |
3.4 技术方案比选 |
3.5 方案可行性论证 |
3.6 系统设计基础条件 |
3.6.1 现场勘查 |
3.6.2 公用工程条件 |
3.6.3 设计条件 |
第四章 云式除尘系统及自动化设计 |
4.1 云式除尘系统设计 |
4.1.1 工艺系统设计 |
4.1.2 主体设备设计 |
4.1.3 清洗系统设计 |
4.1.4 设备防腐及选材 |
4.2 除尘管道的设计 |
4.2.1 除尘管道设计计算 |
4.2.2 系统的压力损失 |
4.3 风机的选型 |
4.3.1 选型参数及计算 |
4.3.2 其他注意事项 |
4.4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
4.4.1 控制点的设计 |
4.4.2 仪表元件的设计 |
4.4.3 上位机程序设计与要求 |
4.4.4 参数设定表设计 |
4.4.5 自动控制原理图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
5.1 调试过程 |
5.2 粉尘浓度标定 |
5.2.1 标定仪器 |
5.2.2 烟尘仪使用方法 |
5.2.3 计算公式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3.1 系统入口粉尘浓度标定 |
5.3.2 系统出口粉尘浓度标定 |
5.3.3 风机频率对出口粉尘浓度的影响 |
5.3.4 雾化水量对出口粉尘浓度的影响 |
5.4 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情况分析 |
5.4.1 调试中出现的问题 |
5.4.2 问题分析与解决 |
5.5 第三方检测结果 |
5.6 效益分析 |
5.6.1 经济效益分析 |
5.6.2 环境效益分析 |
5.6.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4)S-Zorb吸附剂生产装置尾气脱硝除尘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背景和意义 |
1.1.1 设计背景 |
1.1.2 设计意义 |
1.2 设计目标和内容 |
1.2.1 设计目标 |
1.2.2 设计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脱硝除尘技术研究综述 |
2.1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2.2 细颗粒物控制技术 |
2.3 石油催化剂行业脱硝除尘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Zorb吸附剂生产尾气特性研究 |
3.1 生产尾气性质分析 |
3.1.1 检测仪器 |
3.1.2 检测方法 |
3.1.3 检测结果与分析 |
3.2 S-Zorb吸附剂粉尘特性研究 |
3.2.1 粉尘粒径 |
3.2.2 粉尘润湿性 |
3.2.3 粉尘流动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硝除尘工艺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2 脱硝除尘方案分析与比选 |
4.3 脱硝除尘工艺设计 |
4.3.1 脱硝除尘系统设计 |
4.3.2 脱硝除尘设备选型 |
4.3.3 控制系统设计 |
4.3.4 系统压降核算 |
4.3.5 风机选型 |
4.3.6 空压机选型 |
4.3.7 工艺设备选材 |
4.3.8 物料及动力消耗核算 |
4.3.9 系统平面布置 |
第五章 系统运行参数优化及应用效果分析 |
5.1 监测仪器选择 |
5.2 除尘效果分析 |
5.2.1 云式除尘器压降 |
5.2.2 除尘云雾发生器耗水量 |
5.2.3 系统除尘效率 |
5.3 脱硝效果分析 |
5.3.1 臭氧注射浓度 |
5.3.2 脱硝云雾发生器碱液用量 |
5.3.3 系统脱硝效率 |
5.4 效益分析 |
5.4.1 经济效益分析 |
5.4.2 环境效益分析 |
5.4.3 社会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硫磺制酸装置尾气达标排放的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氨法脱硫的原理及工艺流程 |
1.1 氨法脱硫工艺原理[1] |
1.2 工艺流程 |
2 装置运行现状 |
3 存在问题 |
4 解决思路 |
5 技术改造探索 |
5.1 增加喷头进行二次洗涤 |
5.1.1 工艺流程 |
5.1.2 技改后试验数据 |
5.2 工艺指标的调整 |
5.3 增加超重力吸收洗涤 |
5.3.1 超重力技术工作原理 |
5.3.2 超重力技术工作流程 |
5.4 增加一级电除雾器 |
5.4.1 电除雾器工作原理 |
5.4.2 电除雾器工艺流程及特点 |
6 结语 |
(6)我国有色冶炼及烟气制酸环保技术进展与展望(续)(论文提纲范文)
5 低浓度SO2烟气脱硫技术进展 |
5.1 脱硫工艺选择 |
5.1.1 铜、镍冶炼环集烟气脱硫 |
5.1.2 铅、锌冶炼烟气脱硫 |
5.1.3 其他有色金属冶炼烟气脱硫 |
5.1.4 制酸尾气脱硫 |
5.2 脱硫技术比较 |
5.2.1 钠碱法 |
5.2.2 石灰/石灰石-石膏法(电石渣-石膏法) |
5.2.3 双碱法 |
5.2.4 湿式氨法 |
5.2.5 氧化锌法 |
5.2.6 氧化镁法 |
5.2.7 双氧水法 |
5.2.8 可再生有机胺法 |
5.2.9 活性焦法 |
5.2.1 0 新型催化法 |
5.2.1 1 柠檬酸钠法 |
5.2.1 2 其他脱硫工艺 |
5.3 脱硫工艺选择探讨 |
5.4 烟气脱硝 |
5.5 烟气收砷及除汞 |
6 冶炼烟气制酸技术进展 |
6.1 节水及酸性水减排技术 |
6.1.1 节水技术 |
6.1.2 酸性水减排技术 |
6.2 节能与低温热回收 |
6.3 高浓度SO2烟气转化 |
6.4 固体废渣资源化利用 |
6.5 新设备材料应用 |
7 我国有色冶炼及烟气制酸“十三五”发展展望 |
7.1 政策驱动,调结构去产能 |
7.2 保障有色金属矿供给,合理利用国际资源 |
7.3 冶炼烟气制酸产能、产量将继续增长 |
7.4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将稳步提升 |
(8)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行业背景 |
1.1.1 纺织工业 |
1.1.2 制药行业 |
1.1.3 钢铁工业 |
1.1.4 石油化工 |
1.2 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概述 |
1.2.1 概况 |
1.2.2 工艺原理 |
1.2.3 特点 |
1.2.4 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工业应用进展 |
1.3.2 理论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的流体力学研究 |
2.1 实验装置和流程 |
2.2 流体力学特性 |
2.2.1 负荷性能图 |
2.2.2 压降 |
2.2.3 压降预测 |
2.2.4 喷射高度 |
2.2.5 喷射高度预测 |
2.3 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
2.3.1 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
2.3.2 液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的传质过程研究 |
3.1 传质效率 |
3.2 传质系数 |
3.3 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3.4.2 液气比L/G对传质特性的影响 |
3.4.3 气体流量G对传质特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喷嘴结构的影响 |
4.1 喷嘴出口流速的计算方法 |
4.2 流体力学特性的比较 |
4.2.1 负荷性能图 |
4.2.2 压降 |
4.2.3 喷射高度 |
4.3 传质特性的比较 |
4.3.1 传质效率 |
4.3.2 传质系数 |
4.4 小结 |
第5章 工业应用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热法磷酸生产中除雾与连续脱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磷酸及磷矿资源概述 |
1.1.1 磷酸基本性质 |
1.1.2 磷酸的用途 |
1.1.3 磷矿资源 |
1.2 磷酸的生产工艺 |
1.2.1 湿法磷酸生产工艺 |
1.2.2 热法磷酸生产工艺 |
1.3 热法磷酸酸雾捕集工艺 |
1.3.1 酸雾形成的原因及性质 |
1.3.2 酸雾捕集的方法及装置现状 |
1.3.3 动力波洗涤器简介 |
1.4 热法磷酸脱砷工艺 |
1.4.1 砷的性质及对磷酸的影响 |
1.4.2 磷酸脱砷方法与装置现状 |
1.4.3 液-液混合器简介 |
1.5 课题研究意义、方法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设计 |
2.1 实验流程与设计 |
2.1.1 实验流程 |
2.1.2 气量计算 |
2.1.3 动力波除雾器的设计 |
2.1.4 喷头的选择与结构研究 |
2.2 流量仪表控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3.1.2 实验所用仪器 |
3.2 取样方法及步骤 |
3.3 分析测试方法 |
3.3.1 磷钼酸喹啉重量法 |
3.3.2 ICP-AES法测定低浓度磷含量 |
3.3.3 磷钼酸喹啉滴定分析法 |
3.3.4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 |
第四章 动力波洗涤器除雾性能实验 |
4.1 实验装置安装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3.1 液气比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4.3.2 进口气体中酸雾含量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4.3.3 气体流量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4.3.4 洗涤液浓度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4.3.5 洗涤液温度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4.3.6 正交实验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静态混合器连续脱砷实验研究 |
5.1 脱砷原理 |
5.2 实验装置流程图 |
5.3 脱砷实验研究 |
5.3.1 磷酸流量对脱砷效率的影响 |
5.3.2 P_2S_5/As配比对脱砷效率的影响 |
5.3.3 砷渣沉降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60kt/a铅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工艺设计特点及扩产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装置设计特点及运行情况 |
1.1 铅冶炼及收尘系统 |
1.1.1 设计特点 |
1.1.2 运行情况 |
1.2 净化工序 |
1.2.1 设计特点 |
1.2.2 运行情况 |
1.3 转化工序 |
1.3.1 设计特点 |
1.3.2 运行情况 |
1)气浓、操作温度及转化率 |
2)绝热温差 |
3)系统阻力 |
4)转化换热器 |
1.4 干吸工序 |
1.4.1 设计特点 |
1.4.2 运行情况 |
1.5 尾气吸收 |
1.6 DCS自动化控制 |
2 扩产潜力分析 |
3 结语 |
四、动力波洗涤技术在20kt/a硫酸系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D]. 刘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动力波技术及其在硫磺回收装置的应用[J]. 刘荣.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9(05)
- [3]云式除尘技术在FCC催化剂生产装置尾气除尘中的设计及应用[D]. 李双英. 兰州大学, 2019(08)
- [4]S-Zorb吸附剂生产装置尾气脱硝除尘工艺设计[D]. 茹立东. 兰州大学, 2019(08)
- [5]硫磺制酸装置尾气达标排放的技术探讨[J]. 马青艳,姚永强. 硫酸工业, 2019(01)
- [6]我国有色冶炼及烟气制酸环保技术进展与展望(续)[J]. 纪罗军,金苏闽. 硫酸工业, 2016(05)
- [7]我国有色冶炼及烟气制酸环保技术进展与展望[A]. 纪罗军. “澄天杯”第三十六届中国硫与硫酸技术年会暨2016年废硫酸/含硫废液再生制酸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8]新型旋转泡沫洗涤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研究[D]. 廖婧. 湘潭大学, 2016(02)
- [9]热法磷酸生产中除雾与连续脱砷技术研究[D]. 李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10]60kt/a铅冶炼烟气制酸装置工艺设计特点及扩产潜力分析[J]. 杜建嘉,谢营邦,曾睿,甘露,邓燕.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