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天车司机接触水平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丽[1](2021)在《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粉尘健康损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既有工业建筑面积约有120亿m2。近年来,城市更新进程不断加快,为了延长建筑寿命,推动我国既有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大量旧工业建筑需要重新改造,加以利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施工粉尘,而施工粉尘是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威胁较大的一个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再生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粉尘,探究不同施工阶段的不同工序产生的粉尘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影响。由于再生利用施工各个阶段施工活动不同,导致不同施工阶段之间的粉尘浓度分布以及粉尘的成分不大相同。为准确掌握再生利用施工过程中粉尘的浓度分布规律及健康损害程度,本研究将再生利用整个施工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拆除阶段、加固阶段、新建阶段、装修阶段。重点选取和新建工程具有差异性的拆除阶段和加固阶段进行研究。首先,论文根据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不同施工阶段的特点,选取了9个高产尘工序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拆除阶段和加固阶段制定了一套粉尘检测方案。然后,两个施工阶段各选取一个代表工序设计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粉尘扩散规律。研究选取北京市某旧工业建筑进行实地数据监测,获取了2个施工阶段共251点次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从而对拆除阶段及加固阶段的粉尘浓度分布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论文基于暴露参数法以及健康损害评价法,结合旧工业建筑特色,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整理出一套适用于改造工人的暴露参数,使得健康损害评价体系更加贴合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施工。并且在健康损害程度的呈现上采用了改良后的人力资本法,综合人体健康损失成本和医疗费用成本,实现健康损害程度货币化表征。本研究构建出的健康损害评价模型,使用现场粉尘浓度数据能直接导出货币化评价结果,适用于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施工,能更加准确的反映以及量化粉尘对改造施工从业人员的健康损害情况。最后,通过实例测算表明,不同工种的粉尘健康损害存在明显差异。在拆除阶段,人工拆除混凝土构件粉尘浓度最高,对工人产生的健康损害最大,其健康损害成本最高为0.58元/天/人元。加固阶段混凝土打磨工人健康损害成本最高,为0.98元/天/人元。五种疾病终端中,粉尘污染造成的最大健康威胁是死亡,占比达到72%。
李冬阳[2](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伴有高温高压工艺过程、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发生事故时一般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为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做出应急反应,实施救援,控制事故蔓延,有必要对企业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在国家新形势发展下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本文以R钢铁企业为研究背景,针对企业目前的应急管理现状,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融入企业应急准备工作中。根据安全生产应急准备工作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危险源辨识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全部生产要素进行风险识别,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基于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风险辨识结果中的潜在紧急情况。针对识别出的潜在紧急情况做出分析,基于应急响应过程原理,研究开发企业基础应急知识,并做出科学的预警行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研究开发企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以及岗位应急处置卡,从而完善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风险管控信息、企业基础应急信息、工艺参数等数据与集散控制系统(DCS)结合使用,可以对企业生产过程随时监测和预警并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实现了企业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为企业突发紧急情况的控制和及时准确的应急决策提供了帮助,对于指导企业应急准备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孙爱冬[3](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大安全风险”是近年来安全领域所关注的重点。国家针对部分高危行业明确了重大安全风险的管控要求,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已经推行了相关标准。为了提高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本论文基于风险管理原理,对“何为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和“如何控制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构建重大安全风险判定参考指标,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经过调研、分析和优化,得出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进行判定。以“风险”和“可能导致风险的原因”为分析目的,采用JHA工作危害分析、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FME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和ESA能量源分析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依据辨识结果和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判定风险值由高到低排序在[0%,20%]区间的风险为重大安全风险。同时依据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和标准,判定涉及重大危险源或特殊作业的相关风险和可能导致10人以上伤亡事故的相关风险为重大安全风险。并结合钢铁企业特点对煤气泄漏事故和转炉爆炸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符合重大安全风险判定要求。选取两类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采用FTA事故树分析方法,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原因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划分为正常情况、隐患和紧急情况,通过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的计算,得出能够有效预防重大安全风险发生的高等级事件和控制措施,并形成企业安全管理办法和相关文件,以提高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论文提出的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方法和控制措施,为企业开展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具有一定通用性和实用性。其它行业可依据本研究得出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借鉴和参考,进行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相关工作,开发适用于自身行业或企业的重大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由于课题本身的工作量较大和笔者的学识局限,仍然需要对重大安全风险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探索更为严谨的重大安全风险判定和控制理论方法。
冯亚凝[4](2021)在《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当代金属冶炼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机械自动化水平日渐提升,但钢铁工业作为高危行业,保证人员安全作业仍是难题。笔者作为“安全风险管控项目”成员,在R钢铁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自身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难以有效落地,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限制,影响安全生产进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在风险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对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后续应用进行探析研究。依据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生产作业特点,确定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和范围,分析研究生产作业活动、检维修作业活动所处企业生命周期及相应要素,并选用识别人员作业活动的JHA方法,和识别人员操作行为的HAZOP方法系统构成生产作业危险源技术路线;采用JHA方法从人员作业活动角度构成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选取R钢铁企业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为辨识单元,基于辨识技术思路和方法,整合形成生产作业活动与操作信息表、检维修作业危险源信息表,最终形成危险源辨识技术结果。基于技术结果,采用熵权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数学模型评价作业危险性,并研究分析有效管控措施,开发企业教育培训模块,研究形成培训需求矩阵、培训课程、考试试题等成果;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结合工作循环检查机制,量化规程更新周期;针对炼铁高炉车间异常作业,设计现场即时处置流程。以上形成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响应国家双控体系建设号召,可为钢铁工业其他企业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张倩[5](2020)在《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分析企业噪声职业病危害与预防控制现状,实现企业、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监管部门对劳动者接触噪声所致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动态监测预警,为噪声职业暴露人群监控与预警的提供有效技术依据,提升噪声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技术水平及职业健康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方法:本文基于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实现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思路,实现职业暴露调查数据、噪声检测结果数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数据的统计和管理。对某热电企业作业人群进行职业暴露调查,连续三年(2017年-2019年)对该企业的噪声强度进行现场测量、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数据录入到本研究的管理系统。选取该企业噪声作业人员(噪声等效声级>80d B(A))为接触组,以该企业非噪声作业人员为对照组,采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检测与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噪声导致听力损失的特征、2017-2019三年企业噪声职业病危害现状与发病趋势。计数资料组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采用ISO 1999:2013(E)《声学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评估》中听力损失风险的预测模型,计算噪声作业人群的听力损失风险概率。结果:以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思路构建了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实现职业暴露调查数据、噪声检测结果数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数据的统计和管理,登记、查询、管理噪声接触人群职业健康信息。本文提出的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职业暴露调查数据、工作场所、劳动个体职业暴露评估数据、体检、噪声强度数据分析、噪声致听力损失风险及管理的预警分析、公告管理、知识库管理、系统管理等内容。根据该热电企业连续三年的噪声强度检测数据可知该企业高噪声设备噪声瞬时强度可达到90d B(A)以上,甚至超过100d B(A)。大多数作业岗位均为噪声作业岗位,等效声级超过80 d B(A),且存在部分噪声超标岗位,等效声级超过85 d B(A)。该企业近三年未出现过职业病病例——职业性噪声聋,该企业2017~2019年3年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听力异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近三年该企业整体听力异常率变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该企业连续三年噪声接触组双耳高频(3000、4000、6000Hz)平均听阈≥40d B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两年噪声接触组双耳高频(3000、4000、6000Hz)平均听阈≥40d B伴语频任意频率听阈>25d B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接触组与对照组的职业禁忌证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听力损失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等效声级85d B(A)下,人群从20岁暴露10、20、30、35、40年由年龄和噪声引起发生高频标准听阈偏移的风险分别为34.3%、55.2%、77.1%、84.2%、89.1%,引起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分别为0~0.5%、0~0.5%、0~0.5%、6.3%、11.8%。由年龄和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以及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均在4000 Hz频率上出现听阈级的最大值,听力图随频率的变化呈V字形。结论:听力损失发展的特点为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逐渐累及语频,从源头上早期预防和控制噪声聋的发生、将监测数据与体检结果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为职业病预防控制与风险分析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是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与风险分析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将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机终端应用于职业性噪声聋高危人群监控及技术体系构建,用于企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等对噪声接触情况及职业病危害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重点行业及时进行职业病防控。登记噪声检测强度、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对指标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掌握噪声聋在噪声作业人群、高噪声行业、企业的发病特点和发展趋势,优化风险管理对策。
申阳阳[6](2020)在《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工作重视,煤矿安全形势已在逐渐好转,但是由于粉尘滞后的伤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粉尘职业危害常常被煤矿管理者所忽视;另一方面,煤矿粉尘危害量化值和粉尘防治情况无法确定,同时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个体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致使煤工尘肺问题愈发严重,制约了“健康中国”发展。所以研究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模型和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对煤矿自身和煤矿监督机构的粉尘防治工作是有必要的。本文从煤矿自身和监督机构两个角度构建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和防治效果评价模型。首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粉尘检测方案,确定检测范围的粉尘采样点,并进行现场检测;其次,运用吸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将粉尘对工人的伤害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值量化,结合蒙特卡洛方法建立概率危害量化模型,并对暴露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确定粉尘浓度(C)、暴露持续时间(ED)、平均暴露时间(AT)和暴露频率(EF)四个因素对粉尘健康危害评价有显着影响;与此同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由6个准则层指标和24个方案层指标组成的粉尘防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并参考粉尘量化结果建立了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通过对杨伙盘煤矿实测粉尘数据和陕北神木市五家煤矿的粉尘防治效果进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杨伙盘煤矿综采工作面工人受到粉尘危害最大,与实际情况相符,工人DALY值为2.92×10-2a,通过对比量化结果可为煤矿补贴政策制定和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提供帮助;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为煤矿粉尘防治工作和煤矿监督机构对煤矿的监督提供指导,进而减少尘肺病的发生,改善职业病现状。
胡涛[7](2020)在《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煤尘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它不仅造成尘肺病,而且会发生爆炸,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给矿工、煤矿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推进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对社会发展、煤矿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陕西省煤炭资源分布概况,统计陕西省尘肺病报告现状,深入陕西58处煤矿现场对定点粉尘浓度进行检测,调查煤矿防尘设施与粉尘防治管理情况,得出陕西省煤炭行业的尘肺病基数大、总人数多、新增发病人数多;煤矿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分布情况和超标点重点控制场所;煤矿在粉尘防治管理上存在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足、粉尘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煤矿日常监测不力、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学习培训不到位、防尘和降尘设施不足等问题。其次,论述陕西煤矿企业粉尘管理现状,得出陕西省煤矿目前防尘粉尘管理特点,分析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使用工作分解结构和风险分解结构对煤矿粉尘防治管理进行分解,再对煤矿粉尘防治管理实施过程风险因素和预防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构建WBS-RBS耦合矩阵,然后对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的重复性进行剔除,得出陕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再次,以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为基础,通过风险矩阵法对陕西煤矿粉尘防治管理二级单元风险因素进行等级量化值,同时运用Borda序值法重新排序二级单元风险因素,评估得到煤矿粉尘防治管理各级的重大风险。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级煤矿粉尘防治管理主单元、一级单元、二级单元的风险权重。最后,使用加权计算法计算,得出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综合风险评价结果,其风险等级为较高。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对识别出的煤矿粉尘防治管理较高级别以上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对风险控制效果进行验证。通过研究,本文提出的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评价方法,对有效地减少煤矿尘肺病发病率,提高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惠永福[8](2020)在《煤矿井下硫化氢危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炭资源的深入开采,H2S对煤矿对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制约煤矿安全生产与良性发展。煤矿H2S的含量由于受地质情况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山西和新疆地带,其他煤矿H2S的含量较低、分布范围较窄,因此,对煤矿H2S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然而,由于浅层与无硫或者含硫较少的煤层不断被地开采殆尽,深部煤层和高含硫煤层也被加入开采过程,煤矿H2S气体的危害也逐渐显露。相比日益成熟的防治瓦斯等技术,有毒有害气体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因此有关硫化氢在煤矿工作面的运移规律及危害评价方面需要研究。本课题来源于课题组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实施方案《煤矿职业危害评价技术与分级管理方法》(2017YFC0805207)。主要研究煤层硫化氢成因、运移规律以及通过课题组建立的煤矿毒物危害指标体系对煤矿硫化氢进行危害评价分级。本文以某矿的采掘工作面涌出的硫化氢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所测得的硫化氢浓度,以及通过COMSOL数值模拟加以验证,研究煤层采动情况下,涌出的硫化氢在工作面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移规律,研究显示:在采煤工作面中,从滚筒周围涌出的硫化氢气体逐渐向采煤机下风流扩散,随着巷道长度的增加,硫化氢的浓度变小,分布更加均匀;在采煤机下风流沿程垂直煤壁的断面上,硫化氢浓度的分布规律为距煤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距底板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在采煤工作面中防治硫化氢的重点在于滚筒周围,同时处在采煤机下风流处的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在掘进工作面中,从工作面端面涌出的硫化氢主要积聚在掘进机前方的右下端。其中在距离底板1.55 m(人的呼吸带)的水平方向上,也存在硫化氢,同时扩散过程当中也流经过掘进机的上方,这严重威胁到掘进工作面的工作人员和掘进机司机的生命健康。所以治理掘进工作面涌出的硫化氢的关键在于掘进机前方的右下端,同时注意个人防护。使用课题组通过改进的德尔菲法建立的煤矿毒物危害指标体系,运用指数分级评价方法,对A矿和B矿这两个煤矿进行煤矿硫化氢危害分级。通过对这两个煤矿硫化氢评估情况对比,研究显示:A矿的风险分值为17.4,在0级轻度危害范围之内,说明本矿的硫化氢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无劳动者发生健康损害。而B矿的风险分值为27.7,在Ⅰ级低度风险范围之内,此煤矿的硫化氢可能对劳动者产生健康损害,如劳动者感觉不适或体检时发现有相应的健康损害。最后运用权重评价法对两个煤矿进行评价,所得结果与指数评价法一致。该论文有图20幅,表16个,参考文献65篇。
刘虎[9](2020)在《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及其对听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上噪声分布特征、劳动者职业噪声暴露现状以及噪声防护设施/措施的调查,研究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特殊的作业方式、作业环境以及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的影响。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建议,控制劳动者职业噪声暴露强度,从而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方法:随机选择中海油渤海地区45座海上石油生产设施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检测,了解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回顾性调查上述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的职业健康体检资料。按照生产设施的种类、作业人员工龄、工种的不同以及职业噪声暴露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结合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噪声检测结果及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分析职业噪声暴露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的影响。结果:通过对2011年与2018年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状况进行分析,可认为作业人员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等指标在这7年中发生了改变,而且2018年均值均高于2011年均值。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2011年与2018年的听力情况分布不同,可认为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听力情况在这7年中发生了改变;2018年FPSO、CEP室内、室外作业人员听力情况分布不同;2018年FPSO室内/室外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听阈的总体均数不同,可认为室外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听阈高于室内作业人员;2018年CEP室内/室外作业人员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的总体均数不同,可认为室外作业人员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高于室内作业人员。室内、室外作业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职业噪声暴露水平的不同,导致听力情况的不同。2018年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不同工龄工人听力情况分布不同;2018年FPSO、CEP、WHP不同工龄组工人的双耳语频听阈、双耳高频听阈的总体均数不同,可认为上述指标工龄较长组的作业人员高于工龄较短的作业人员。听力损失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工龄(或年龄)越长,职业噪声暴露水平越高,听力损失越严重。2018年FPSO、CEP室外作业人员不同工种的工人听力情况分布不同。由于各工种工作性质不同,职业噪声暴露水平不同,导致不同工种之间听力情况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海上生产设施上高噪声设备种类、数量的不同,作业人员接触噪声时间、强度不同,导致不同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分布情况不同。结论:噪声是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各动力装置产生的噪声为其主要噪声来源。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由于高噪声设备种类、数量的不同,导致不同工种职业噪声暴露水平不同,进一步导致其听力状况的不同;海上石油生产设施特殊的工作环境,导致了作业人员特殊的职业健康状况,如听力损失的人员数量较多。听力损失风险与噪声暴露水平呈正相关。工龄与职业噪声暴露水平是导致双耳语频听阈升高、双耳高频听阈升高的变量。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年限越长,职业噪声暴露强度越大,听力损失越严重,这也反映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上噪声防控及管理不足的现状。因此,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治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及医疗保障,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及适宜的(可根据耳塞、耳罩的SNR值进行选择)、符合其工作环境特点(如频谱特点)的个体防护用品,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管理,针对噪声设备频谱特点做好职业病防护设施专篇设计是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噪声防控的关键。
苏野[10](2020)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第二运输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输工程分公司第二运输段是综合运输段,服务于国家能源集团,主要涵盖车务、机务、车辆、电务等四个大专业,兼具车辆站修和机车检修,各专业的工作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安全风险因素,通过对安全风险因素的整体分析以及全面合理的管控,才可以有效的实现安全风险的预控目的,确保运输工程分公司发展的稳定有秩。首先,根据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查阅分析,以及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有关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指导更深层次的研究。其次,本研究根据运输工程分公司第二运输段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现状,建立了各专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考核评级标准,该体系考核评分标准架构包含4项一级指标和8项二级指标。通过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人员、机械、环境、管理等4个一级指标的整合分析。基于调查及统计,确定和建立第二运输段机关、机务、车辆、车务、机车检修等专业的风险管理清单。此外,对第二运输段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考评分析,健全和运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得出机关、机务、车辆、车务、机车检修等专业的安全事故相比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前有显着减少。
二、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天车司机接触水平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天车司机接触水平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粉尘健康损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研究现状 |
1.2.2 粉尘健康损害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旧工业建筑施工粉尘监测方案 |
2.1 旧工业建筑施工粉尘 |
2.1.1 旧工业建筑施工特征 |
2.1.2 粉尘的种类 |
2.1.3 再生利用施工产尘工序 |
2.2 施工粉尘监测方法概述 |
2.2.1 施工粉尘监测原理及工具 |
2.2.2 施工粉尘监测指标 |
2.2.3 施工粉尘监测方法 |
2.3 施工现场监测方案 |
2.3.1 监测项目概况 |
2.3.2 拆除阶段监测方案 |
2.3.3 加固阶段监测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旧工业建筑施工粉尘浓度分布初步分析 |
3.1 拆除阶段粉尘浓度分布分析 |
3.1.1 全程测量分析 |
3.1.2 特定工序测量 |
3.2 加固阶段粉尘浓度分布分析 |
3.2.1 全程测量分析 |
3.2.2 特定工序测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健康损害评价方法 |
4.1 评价模型理论基础 |
4.1.1 暴露参数法 |
4.1.2 健康损害评价 |
4.1.3 人力资本法 |
4.2 评价模型 |
4.2.1 评价范围 |
4.2.2 评价框架 |
4.2.3 个人暴露评估 |
4.2.4 健康风险评估 |
4.2.5 健康风险表征 |
4.2.6 健康风险货币化 |
4.3 评价参数确定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问卷结果分析 |
4.3.3 健康损害指标参考值 |
4.3.4 评价参数汇总 |
4.4 本章小结 |
5.健康损害实例测算 |
5.1 拆除阶段粉尘健康损害测算 |
5.1.1 评价对象及范围 |
5.1.2 粉尘健康损害测算 |
5.1.3 粉尘健康损害分析 |
5.2 加固阶段粉尘健康损害测算 |
5.2.1 评价对象及范围 |
5.2.2 粉尘健康损害测算 |
5.2.3 粉尘健康损害分析 |
5.3 拆除阶段及加固阶段损害对比分析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改造工程施工人员暴露参数调研问卷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过程研究 |
2.1 企业应急响应过程原理分析 |
2.1.1 安全风险定义 |
2.1.2 风险管理原理分析 |
2.1.3 事件与紧急情况的分析论述 |
2.1.4 应急准备与响应研究 |
2.2 潜在紧急情况识别研究 |
2.2.1 企业安全风险与危险源辨识 |
2.2.2 识别潜在紧急情况 |
2.3 应急准备文件信息的开发研究 |
2.3.1 监测预警、预警行动 |
2.3.2 应急预案 |
2.3.3 岗位应急处置卡 |
第三章 R钢铁企业实际应急准备过程应用研究 |
3.1 R钢铁企业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现状 |
3.1.1 R钢铁企业概况 |
3.1.2 R钢铁企业应急管理现状 |
3.2 R钢铁企业潜在紧急情况识别 |
3.2.1 设备设施FMEA分析研究 |
3.2.2 生产作业活动JHA分析研究 |
3.2.3 操作程序HAZOP分析研究 |
3.2.4 场所环境ESA分析研究 |
3.3 R钢铁企业潜在紧急情况分级研究 |
3.4 R钢铁企业应急基础知识的研究开发 |
3.5 R钢铁企业岗位应急处置卡的研究开发 |
3.6 R钢铁企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修订、完善 |
3.6.1 综合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
3.6.2 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
3.6.3 现场处置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
第四章 DCS系统在企业监测预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4.1 DCS系统与企业监测预警联动研究 |
4.1.1 DCS系统概述 |
4.1.2 DCS系统工作过程 |
4.1.3 DCS系统与监测预警联动分析 |
4.2 DCS系统的实际应用 |
4.2.1 建立企业DCS系统 |
4.2.2 企业DCS系统应用研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识别原理和方法研究 |
2.1 识别和控制重大安全风险需要运用的风险管理原理 |
2.1.1 风险管理原理 |
2.1.2 企业安全管理 |
2.2 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的判定准则研究 |
2.2.1 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 |
2.2.2 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 |
2.3 结合钢铁企业行业特点重大安全风险的判定研究 |
2.3.1 煤气泄漏影响范围计算 |
2.3.2 转炉爆炸影响范围计算 |
第三章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的系统危险源辨识和重大风险识别 |
3.1 生产作业活动和检维修作业活动JHA工作危害分析 |
3.1.1 JHA工作危害分析 |
3.1.2 针对炼钢生产作业活动JHA分析 |
3.1.3 针对炼钢生产设备检维修作业活动JHA分析 |
3.2 人员操作行为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
3.2.1 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
3.2.2 针对炼钢生产过程中人员操作行为HAZOP分析 |
3.3 设备设施FME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 |
3.3.1 FME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 |
3.3.2 针对炼钢生产设备FMEA分析 |
3.4 车间环境场所能量源ESA分析 |
3.4.1 场所能量源ESA分析 |
3.4.2 针对炼钢车间场所能量源ESA分析 |
3.5 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结果 |
第四章 钢铁企业炼钢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的FTA分析 |
4.1 事故树FTA分析 |
4.2 煤气泄漏事故FTA分析 |
4.2.1 绘制煤气中毒事故树 |
4.2.2 事故树最小割集计算 |
4.2.3 事故树最小径集计算 |
4.2.4 事故树结构重要度计算 |
4.2.5 分析结论 |
4.3 熔融金属喷溅事故FTA分析 |
4.3.1 绘制熔融金属喷溅事故树 |
4.3.2 事故树最小割集计算 |
4.3.3 事故树最小径集计算 |
4.3.4 事故树结构重要度计算 |
4.3.5 分析结论 |
第五章 基于FTA的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
5.1 重大安全风险人员管理 |
5.2 重大安全风险设备管理 |
5.3 重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参考指标体系优化问卷调查表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思路 |
第二章 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 |
2.1 危险源辨识相关理论 |
2.1.1 风险管理原理及相关概念 |
2.1.2 事故致因因素分析 |
2.1.3 危险源辨识方法 |
2.2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方法研究 |
2.2.1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 |
2.2.2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方法 |
2.3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方法研究 |
2.3.1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 |
2.3.2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方法 |
第三章 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思路和实际应用研究 |
3.1 R企业基本现状 |
3.1.1 安全管理现状 |
3.1.2 人员作业特点 |
3.1.3 危险源辨识目的和范围 |
3.2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实际应用研究 |
3.2.1 厂区生产作业分布 |
3.2.2 JHA分析过程 |
3.2.3 HAZOP分析过程 |
3.2.4 JHA-HAZOP综合分析过程 |
3.3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实际应用研究 |
3.3.1 厂区检维修作业分布 |
3.3.2 JHA分析过程 |
3.4 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结果信息化应用 |
第四章 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性评价 |
4.1 建立评价模型 |
4.1.1 熵权法 |
4.1.2 TOPSIS法 |
4.2 评价危险性 |
第五章 钢铁企业人员作业风险管控措施 |
5.1 教育培训模块 |
5.2 安全操作规程 |
5.2.1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
5.2.2 安规更新机制 |
5.3 异常作业处置措施 |
5.3.1 异常作业处置信息 |
5.3.2 异常作业处置流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 |
1.1 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构架 |
1.1.1 系统设计的思想 |
1.1.2 噪声职业病管理系统的组成 |
1.1.3 系统的计算机语言技术方案 |
1.2 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
1.2.1 登录系统 |
1.2.2 职业暴露调查数据输入 |
1.2.3 职业暴露评估数据输入 |
1.2.4 预警分析 |
1.2.5 系统管理 |
1.2.6 知识库管理 |
1.3 讨论 |
1.3.1 基于管理系统的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的要点 |
1.3.2 统一建设的展望 |
1.3.3 适用范围及预期达到效果 |
1.3.4 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发展方向 |
1.4 小结 |
二、天津市某热电企业噪声所致听力损失风险分析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资料来源和对象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生产工艺及设备调查结果 |
2.2.2 生产岗位调查结果 |
2.2.3 暴露评估结果 |
2.2.4 职业健康听力测试结果 |
2.2.5 听力损失健康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2.2.6 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预测 |
2.3 讨论 |
2.3.1 噪声导致听力损失特征分析 |
2.3.2 企业噪声职业病危害现状与趋势分析 |
2.3.3 噪声所致听力损失风险分析 |
2.3.4 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研究概况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1.2.2 职业健康危害评价研究现状 |
1.2.3 提出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现场数据检测与分析 |
2.1 粉尘检测方案 |
2.2 现场检测 |
2.2.1 检测范围 |
2.2.2 粉尘采样点确定 |
2.2.3 粉尘现场检测 |
2.3 粉尘检测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粉尘职业健康危害量化 |
3.1 粉尘样本选取 |
3.2 健康危害评价模型 |
3.2.1 健康损害评价框架 |
3.2.2 个人暴露评估 |
3.2.3 健康风险量化 |
3.2.4 健康风险表征 |
3.2.5 蒙特卡洛概率危害量化模型 |
3.3 模型应用分析 |
3.3.1 检测结果及讨论 |
3.3.2 健康风险评价 |
3.3.3 敏感性分析 |
3.3.4 健康危害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
4.1 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4.1.1 粉尘防治管理 |
4.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粉尘 |
4.1.3 职业健康监护 |
4.1.4 尘肺病诊断鉴定 |
4.1.5 工会监督 |
4.2 粉尘防治效果指标体系建立 |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确立方法—德尔菲法 |
4.2.3 指标体系确立 |
4.3 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 |
4.3.1 AHP指标权重求解 |
4.3.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应用 |
5.1 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5.2 确定比较数列 |
5.3 粉尘防治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粉尘防治管理研究现状 |
1.2.2 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4 问题的提出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陕西省煤矿粉尘危害及防治现状 |
2.1 陕西省煤矿粉尘危害现状 |
2.1.1 陕西省煤炭资源分布 |
2.1.2 陕西省煤矿尘肺病报告现状 |
2.2 煤矿粉尘现场检测与分析 |
2.2.1 检测点的设置 |
2.2.2 煤矿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
2.3 陕西省主要煤矿防尘设施调查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
3.1 陕西省煤矿粉尘防治管理调查 |
3.2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管理特点 |
3.3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
3.3.1 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3.3.2 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WBS-RBS分解 |
3.3.3 WBS-RBS耦合矩阵构建 |
3.4 陕西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评估 |
4.1 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
4.1.1 确定风险影响程度 |
4.1.2 确定风险概率 |
4.1.3 确定风险等级 |
4.1.4 确定Borda序值 |
4.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权重 |
4.2.1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的步骤 |
4.2.2 确定主单元风险权重 |
4.2.3 确定一级单元风险权重 |
4.2.4 确定二级单元风险权重 |
4.2.5 确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权重 |
4.3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控制 |
5.1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管理风险控制设计 |
5.2 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
5.2.1 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
5.3 陕西省N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控制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煤矿井下硫化氢危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2 煤矿硫的赋存状态及硫化氢气体成因类型 |
2.1 煤矿硫的赋存状态 |
2.2 煤矿硫化氢气体成因类型 |
2.3 本章小结 |
3 采动影响下采掘工作面硫化氢运移规律数值模拟 |
3.1 多物理场耦合软件 |
3.2 采煤工作面硫化氢涌出运移规律 |
3.3 掘进工作面硫化氢涌出运移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硫化氢危害评价模型 |
4.1 指标体系原型 |
4.2 煤矿毒物危害指数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煤矿毒物危害权重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 煤矿硫化氢危害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及其对听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调查 |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1.1.1 调查对象 |
1.1.2 调查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主工艺系统 |
1.2.2 各工艺系统及主要噪声设备及噪声测量值 |
1.2.3 主要噪声设备频谱测量值 |
1.2.4 总体布局及噪声区域分布 |
1.2.5 劳动组织制度及噪声接触情况 |
1.2.6 噪声防护设施/措施 |
1.3 讨论 |
1.3.1 总体布局及噪声区域分布 |
1.3.2 职业噪声暴露人群及水平 |
1.3.3 劳动组织制度及噪声接触情况 |
1.3.4 噪声防护设施/措施防护效果 |
1.3.5 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 |
1.4 小结 |
二、职业噪声暴露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影响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质量控制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基本资料 |
2.2.2 室内、室外作业人员体检资料的比较 |
2.2.3 不同工龄组体检资料的比较 |
2.2.4 不同工种听力情况比较 |
2.2.5 不同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听力情况比较 |
2.2.6 海上作业人员听力影响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2.3.1 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基本资料 |
2.3.2 室内、室外作业人员体检资料的比较 |
2.3.3 不同工龄组体检资料的比较 |
2.3.4 不同工种听力情况比较 |
2.3.5 不同生产设施听力情况的比较 |
2.3.6 海上作业人员听力影响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噪声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第二运输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 |
2.1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理论概述 |
2.1.1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概念 |
2.1.2 安全风险管理应注意的关键点 |
2.1.3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 |
2.2 铁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1 铁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概念 |
2.2.2 铁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3 风险预控管理的原则 |
2.2.4 铁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基本环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二运输段风险预控现状及风险管理因素分析 |
3.1 第二运输段风险预控管理现状 |
3.2 第二运输段风险管理因素分析原则 |
3.3 初步识别第二运输段风险影响因素 |
3.3.1 风险识别方法 |
3.3.2 第二运输段风险初步识别过程 |
3.4 确定第二运输段风险管理因素 |
3.4.1 问卷设计 |
3.4.2 答卷人的确定 |
3.4.3 问卷发放回收 |
3.4.4 统计分析 |
3.4.5 第二运输段风险管理因素指标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立第二运输段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
4.1 第二运输段风险管控分析 |
4.1.1 第二运输段风险管理流程模式 |
4.1.2 风险因素监控形式 |
4.1.3 第二运输段风险因素标识 |
4.1.4 风险因素处置及控制 |
4.1.5 第二运输段风险事件管理 |
4.2 第二运输段风险管理控制清单体系 |
4.2.1 第二运输段车辆专业风险管理清单体系 |
4.2.2 第二运输段车务专业风险管理清单体系 |
4.2.3 第二运输段机车检修风险管理清单体系 |
4.2.4 第二运输段机务专业风险管理清单体系 |
4.2.5 第二运输段机关风险管理清单体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运输段实施风险管理清单效果评价 |
5.1 第二运输段风险预控管理有效 |
5.2 第二运输段车辆专业风险显着减少 |
5.3 第二运输段车务专业风险事故显着减少 |
5.4 第二运输段机车检修风险显着减少 |
5.5 第二运输段机务专业风险事故显着减少 |
5.6 第二运输段机关风险事故显着减少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深化第二运输段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
6.1 加大安全方面资金的投入 |
6.1.1 装备与技术的投入 |
6.1.2 强化标准化安全质量管理 |
6.1.3 加大安全培训投入 |
6.2 完善安全制度和加强安全管理 |
6.2.1 完善安全制度 |
6.2.2 提升安全管理手段 |
6.3 加大安全检查及应急保障力度 |
6.3.1 加大安全检查 |
6.3.2 加大应急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第二运输段风险管理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天车司机接触水平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工业建筑再生施工粉尘健康损害评价研究[D]. 刘亚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D]. 李冬阳.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3]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D]. 孙爱冬.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及应用[D]. 冯亚凝.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噪声职业病危害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张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D]. 申阳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研究[D]. 胡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煤矿井下硫化氢危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惠永福. 华北科技学院, 2020
- [9]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作业人员职业噪声暴露现状及其对听力影响的研究[D]. 刘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第二运输段[D]. 苏野.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