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膝关节肌力力学分析

偏瘫膝关节肌力力学分析

一、偏瘫膝关节肌力的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达,钱竞光[1](2021)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动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力学的角度看,偏瘫患者异常的活动姿势与肌肉异常的肌力输出有关,对患者步态动力学参数的解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本文主要介绍了偏瘫患者地反力(GRF)、关节力矩参数特征和应用以及偏瘫异常肌力对步态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肌力所用的测量方法以及偏瘫下肢各环节主要肌群肌力的异常对步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动力学参数的阐述说明来了解偏瘫患者下肢步态内、外力学异常的特征表现,以期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

张清悦[2](2021)在《小样本量痉挛型偏瘫人群步态动力学仿真与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对小样本量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型偏瘫平面行走步态作力学分析,通过与正常步态相关力学指标的对比,统计分析脑卒中痉挛型偏瘫步态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为后续脑卒中痉挛型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加快康复进程、提高康复效率;为建立偏瘫患者步态动力学常模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30名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分别粘贴78个反光追踪点,运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其步态运动学数据,选取其中35个标记点数据进行基础排列与Visual Basic数据转换后,导入Lifemod人体动力学建模软件建立痉挛型偏瘫步态肌骨模型,经过模型筛选与数据初步分析,选出15例符合要求的人体步行动力学模型。最后通过Lifemod软件分析与运算,获得相应的关节运动角度、关节力矩、地面反作用力和下肢17块肌肉肌力,并与正常人相关参数作统计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偏瘫患者患侧与健侧的步长、步速明显降低,双支撑占比明显延长;患侧单支撑低于正常值,而健侧单支撑占比远高于正常步态。2.偏瘫患侧踝关节缺少背屈运动,仅在摆动相出现小于正常范围的背屈(P<0.05),在支撑早期与摆动期跖屈角度小于正常值(P<0.05);矢状面内患侧踝关节冲量矩小于正常值。部分患者踝关节仅出现外翻,且外翻角度大于正常人(P<0.05);仅出现内翻运动的患者其内翻严重。3.患侧膝关节支撑相内屈曲角度大于正常值(P<0.05),表现出异常屈曲,在摆动相内差异不显着(P>0.05);患侧膝关节伸展角度仅在支撑相末期大于正常值(P<0.05),其他时相均无显着差异(P>0.05)。4.痉挛型偏瘫患侧髋关节在支撑早、中期及摆动期屈曲与伸展范围小于正常值(P<0.05);患侧冲量矩小于正常值。只出现内收运动的患者在支撑早、末期出现过度内收(P<0.05)。既外展又内收的患者支撑中期、摆动相内收角度小于正常值(P<0.05),除支撑相末期患侧外展角度峰值明显大于正常值之外,其余各时相内患侧外展峰值均明显小于正常峰值(P<0.05)。5.15例样本中,偏瘫患侧GRF趋势总体表现为较为不平滑的双峰曲线,健侧在支撑中期、末期曲线变化较为平缓;偏瘫健、患侧的第一、第二峰值与正常值相差不大,患侧第一峰值比正常步态延迟出现约步态周期的10%。6.腓肠肌在除支撑中期以外其它时相中均存在肌力不足的情况,胫前肌在支撑中期、摆动相肌力小于正常值(P<0.05),比目鱼肌在支撑中、末期肌力水平较低(P<0.05)。7.股直肌从单支撑开始到步态周期结束其肌力值都显着低于正常值,股外肌与股二头肌短头在支撑末期与摆动期差异显着(P<0.05);股二头肌长头在步态周期中的肌力值总体呈较低水平,股内肌与半腱肌差异较小可忽略。8.股直肌作为双关节肌其肌力水平与膝关节处一致;髂腰肌、臀大肌2、内收大肌、臀中肌1在步态周期中总体小于正常值(P<0.05);臀大肌1、2仅在摆动相内肌力峰值低于正常值(P<0.05)。研究结论:综合分析,认为对于痉挛型偏瘫患者,应根据步行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肌肉进行康复训练。1.支撑早期患侧踝关节背屈不足由腓肠肌外侧头与胫前肌肌力不足导致;支撑中期(患侧单支撑)应加强对比目鱼肌的肌力训练;提高小腿三头肌与胫前肌的肌力水平能够改善踝关节的异常内/外翻。2.股直肌在摆动相内的痉挛是此时相膝伸展不足的主要原因;股二头肌在支撑相内的挛缩与肌力不足导致膝关节过度屈曲,加之股直肌的肌力下降,膝关节失去了最主要的伸膝动力来源,反向加重了关节的异常屈曲。3.对出现髋异常内收—外展的患者,可加强内收大肌、近股骨处臀中肌的康复训练,而臀大肌下半部、近骶骨臀中肌2对痉挛型偏瘫患者髋关节运动影响不大。

张清悦,钱竞光[3](2021)在《偏瘫步态分析与仿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步行是运动的动作基础,对异常步态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能够有效提高相关患者的诊疗和康复效果。根据现有文献资料,以偏瘫步态为例探讨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从应用影像解析进行运动学定量研究,到应用肌电、测力台和逆向动力学进行动力学定量研究,再发展到运用动力学建模仿真对步行下肢肌力的定量研究,揭示人体动力学与骨骼有限元耦联建模的研究新动向,并提出异常步态动力学数据常模研究的重要性与不足。

张达[4](2021)在《基于动力学仿真的肌无力型偏瘫步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借助LifeMod仿真软件模拟构建人体肌骨模型,通过仿真计算获取偏瘫患者步行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解偏瘫患者主要的异常步态特征,探讨异常肌力对步行功能的影响并明确患者步行时下肢各环节肌肉异常的肌力表现为之后患者多通道的肌肉电刺激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Vicon三维捕捉系统,采集记录受试对象的步态数据。获取实际运动学数据。并利用实测数据借助Visual3D建立人骨动力学模型。计算输出受试者运动学时空参数。再借助LifeMod动力仿真软件,分别构建了5例偏瘫患者和6例正常成年人仿真模型,驱动模型运动。仿真计算输出动力学数据。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参数,来分析患者异常特征与其内部力学响应。结果:1.健患侧步长、步速、步宽、支撑时间、支撑相、单步周期与正常人比较显示出差异p<0.05。健患侧之间步长、支撑相、支撑时间,存在差异p<0.05。2.选取一位较典型的偏瘫患者与正常人对比分析了关节角度和关节力矩发现偏瘫患者在运动幅度、关节初始和终止位置上,相较正常人患侧表现出较大差异。矢状面内踝关节力矩落地期背屈不足,摆动期跖屈不足。膝关节过度屈曲,活动受限,支撑期伸膝力矩处于激活状态且力矩不足。摆动阶段,力矩对膝关节调控作用未体现。髋关节屈伸受限,整个阶段力矩变化趋于零。3.偏瘫组垂直地反力普遍小于正常组p<0.05,患者两峰值之间地反作用力间隔时间较短,有三位患者第二个峰值反力未出现。同样各环节关节力普遍小于正常受试者但踝关节受影响最为明显p<0.05。膝关节承受了身体大部分体重。4.肌力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组患侧;胫前肌、比目鱼肌、外侧腓肠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臀中肌1以及腰大肌和内收肌这些肌肉平均最大肌力存在差异p<0.05。5.对患者进一步细分发现,低速患者中胫前肌、外侧腓肠、臀大肌2和臀中肌1要明显小于中速偏瘫患者。结论:通过仿真建模软件构建了5例小样本偏瘫模型和6例正常成人模型,由仿真计算获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与正常组的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偏瘫后患者的步速、步长、步频下降,步宽增加。在时间特征上患侧单支撑时间缩短,双支撑时间延长。健侧支撑时间占比大幅增加。下肢各关节角度上,相较于正常人偏瘫患侧主要的异常表现在初始着地时的关节角度、最大关节角度以及关节活动范围上。除了肌力外肌肉的协同作用对姿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患者具体的异常姿势需要通过具体的关节参数进行解析说明。2、肌力仿真数据表明;肌无力型偏瘫患者个体间下肢各环节肌力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整个步态阶段来看,不同患者受损的肌肉有一定共性,如相较正常组患侧下肢肌力都表现出差异的肌肉有;胫前肌0.12 N·kg-1,股二头肌短头0.39N·kg-1,比目鱼肌0.11 N·kg-1以及髋部的髂肌1.28 N·kg-1这些肌肉都只占正常组平均最大肌力的33%左右。股二头肌短头0.39 N·kg-1不到正常组平均最大肌力的10%。股外侧肌0.03 N·kg-1整个阶段基本处于未激活状态。除这些表现较普遍损伤的肌肉外,不同的患者各肌肉力量还存在差异。相较于低速患者步速高的患者有更多正常的肌肉力量。3、Lifemod构建的人体肌骨模型仿真计算的结果,可以真实的反映患者步行时下肢各肌肉活动强度并输出下肢步行时主要肌肉肌力大小,通过明确各肌肉的差异情况为患者今后肌肉多通道功能电刺激训练提供数据支撑。

李文杉,公维军[5](2021)在《脑卒中偏瘫膝过伸康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脑卒中可致偏瘫膝过伸,影响站立与行走,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下肢肌力弱、肌张力升高、本体感觉障碍是导致膝过伸的主要原因。同时,膝过伸加速了膝关节损伤又进一步影响了膝关节的运动功能的提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膝关节控制技术、易化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膝关节矫形器等康复方法来改善膝过伸。其中,膝关节控制训练应用较普遍,效果也较好。关于脑卒中膝过伸康复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生理和生物力学几个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脑卒中膝过伸的研究,为康复临床提供科学、精准的评估方法和更多的康复适宜技术,以提高康复疗效,更大程度地改善康复愈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宋和胜[6](2020)在《基于OpenSIM建模的跖屈肌痉挛偏瘫步态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于中风后肌痉挛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常用的抗痉挛练习和注射肉毒毒素,而肌痉挛患者肌肉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肌电和改良Athworth评定,这两者都不能反映肌肉特性的全部面貌。故而,一些研究者通过OpenSIM骨骼肌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研究主要通过改变肌肉收缩速度、肌肉长度或力变化来探讨肌肉痉挛特性。这些研究只是从影响肌肉特性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不能全面反映肌肉痉挛的特点。本研究以正常人和中风后跖屈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肌肉主动收缩单元控制参数和被动收缩单元的控制参数,从而通过OpenSIM软件建立12环节、23自由度、92块肌肉的跖屈肌痉挛模型,并通过正常人与患者数据对比、患者肉毒毒素治疗前后数据的对比来验证痉挛模型的可靠性,为以后通过OpenSIM模型来研究中风后肌痉挛患者的肌肉特性提供可行的思虑和可靠的模型。研究方法: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例,组成实验组,选取12名健康者组成对照组。从实验组中挑选MAS(Modified Ashworth Scale,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分别为3、2、1+的三名患者,进行患侧外侧腓肠肌、内侧腓肠肌、胫骨后肌注射Botox?肉毒毒素,注射量100UI,然后再进行一次步态测试。对本文的实验对象进行三维步态测试(VICON系统,100Hz;AMTI测力台,1000Hz),并进行MAS、Clonus分级、Fugl-Meyer评分、Holden步行能力、ADL评分测试。利用Visual3D软件分析研究对象的步态参数,通过OpenSIM软件建立健康组骨骼肌动力学模型和肌痉挛患者骨骼肌动力学模型,通过OpenSIM计算,分析运动学、动力学、肌肉长度、肌肉激活程度和肌力等指标,从而探讨OpenSIM跖屈肌痉挛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1)在健康组模型建立过程中,模型缩放中各Marker点的坐标位置差均小于1cm,完全符合OpenSIM模拟过程中对于缩放结果的要求。通过OpenSIM逆向运动学计算所得髋、膝、踝矢状面角度,逆向动力学计算所得矢状面力矩与V3D计算所得数据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性高,相关系数R超过0.9。CMC(Computer Muscle Control,CMC,计算机肌肉控制)计算所得肌肉激活程度与EMG所得肌电包络线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由此,表明OpenSIM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2)通过改变患侧外侧腓肠肌、内侧腓肠肌、胫骨后肌的最大等长收缩速度、默认激活程度、标准化被动收缩力、被动变形指数建立肌痉挛模型。通过模型计算所得关节角度、关节力矩与实验室测得角度、力矩相关系数达0.99,说明痉挛模型计算结果可靠。3)从步行的时空参数来看,患者步行速度约为0.28m/s,步幅长度约为0.5m,患侧支撑时间约为2.0s,健侧支撑时间约为2.4s,患者与健康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而肉毒毒素注射前和注射后没有显着性变化。健侧与患侧之间的差异表现于摆动时间,患侧摆动时间明显高于健侧,而肉毒毒素注射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4)肉毒毒素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膝关节MAS得分明显降低,踝关节MAS得分有所下降。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5)肌痉挛患者运动特征表现为踝关节在摆动期背屈角度不足,为了弥补踝关节在摆动期背屈角度不足,膝关节则出现伸膝不足;正常人步行时在摆动初期膝关节屈曲角度达80度左右,然后进行伸膝活动。而患者摆动初期膝关节屈曲角度约30度左右,摆动期几乎没有伸膝动作。进行肉毒毒素治疗后伸膝角度有所增加,但个体差异较大;髋关节表现为支撑阶段患者屈曲角度大于正常人,而摆动阶段出现相反的现象即屈髋角度小于正常值。肉毒毒素治疗后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患者有所改善,但一部分患者并没有改善。6)肌痉挛程度越高,肉毒毒素治疗效果越好。个案分析发现患者S1在注射肉毒毒素之前踝关节痉挛指数为3,注射后MAS指数为1,痉挛得到明显改善,踝关节背屈角度增加;而患者S2没有表现出相应变化。7)经过CMC计算所得肌力显示,患者内侧腓肠肌、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在肉毒毒素治疗前和治疗后肌力都比正常人肌力小。正常人步行支撑时比目鱼肌肌力比腓肠肌大,肌力达1倍体重;内侧腓肠肌肌力大于外侧腓肠肌,肌力达到0.2倍体重左右。比目鱼肌肌力具有两个峰值,支撑初期和支撑末期。内侧腓肠肌肌力具有两个峰值,支撑中期和支撑末期。患者肉毒毒素注射前患侧支撑期比目鱼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腓肠肌肌力比正常值低,比目鱼肌肌力峰值出现支撑中期,内侧腓肠肌一个肌力峰值,出现在支撑后期。注射肉毒毒素后,患侧支撑期内侧腓肠肌,外侧腓肠肌肌力增加,注射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与注射前比较,两块肌的肌力几乎增加一倍有余。外侧腓肠肌峰值出现于支撑初期。内侧腓肠肌出现多个峰值,且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反观比目鱼肌,与注射前比,注射后肌力明显减小,此种下降可能与其他肌肉肌力增加有关。8)BXT_a(botulinum toxin_a,BTX_a,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能有效改善痉挛肌的肌肉长度。痉挛患者S1在注射BXT_a后,患侧、健侧外侧腓肠肌肉长度变化范围增加1cm左右,呈现有效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健侧与患侧比较,BXT_a注射前后肌肉收缩变化长度没有明显差异,比如S1患者注射前健、患侧外侧腓肠肌收缩变换长度分别为0.0135m和0.010m,注射后为0.0208m,0.0200m。结论:1)本研究中,正常人OpenSIM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缩放误差小、RRA计算所得结果合理,且模型计算所得髋、膝、踝关节角度、力矩与实验室测得相应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高。说明OpenSIM模型计算所得的关节角度、力矩的可靠性;2)本研究中通过调整肌肉收缩速度、默认激活程度、被动部分的形变指数,建立跖屈肌痉挛状态的OpenSIM模型,此模型重现了肌痉挛状态;3)通过6名患者OpenSIM痉挛模型的模拟计算所得关节角度、关节力矩与实验室测得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具有高度相似性,揭示OpenSIM痉挛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证明本OpenSIM痉挛模型的合理性;4)OpenSIM痉挛模型计算所得运动学数据,动力学数据与正常人OpenSIM模型计算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和患者实验室数据与正常人实验室数据对比结果一致,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OpenSIM痉挛模型可以用于痉挛患者的步态研究;5)肌痉挛患者摆动期踝关节背屈不足。膝关节在摆动初期屈曲过小,而摆动后期伸膝不足。髋关节支撑时屈曲度大于正常值,摆动时屈曲度不够。肉毒毒素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运动学特征,但是差异性较大,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无效。6)肉毒毒素治疗能改善肌肉痉挛状态,步行过程中痉挛肌肌肉长度增加,肌肉活动增加,痉挛状态得到改善,特别是对于踝关节MAS得分超过3的患者治疗效果较佳。

朱业安[7](2020)在《基于数字人体运动模型的智能步态康复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加突出,康复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进一步推动发展康复医学显的格外重要。老年人群、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社会和家庭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治疗和护理这类群体;另外,我国康复医疗起步晚、行业医务人员短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服务能力不足,使得社会和家庭负担更为沉重。本文将从常见的步态障碍入手,提出将数字人体运动模型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实现智能的步态康复评定,辅助临床医生的诊疗,尝试探讨这种新模式解决部分上述问题的可能性。首先,通过基于深度图像的骨骼关键点检测技术和基于逆向动力学原理的骨肌仿真技术建立数字人体运动模型,该模型可实现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定量康复评估。然后,将数字人体运动模型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以从数字人体运动模型中导出的步态特征作为输入、对应的步态模式作为输出,利用集成学习算法学习其中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智能的步态康复评估。考虑到步态分析参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量参数可能存在信息冗余及属性重复等问题,提出了以信息增益为依据的二元对比决策方法来实现最优特征子集的选取;同时,集成学习的性能受特定参数的影响大,本文选用的随机森林算法就受决策树的深度和决策树的数量影响,因此本文引入了一新的启发式算法—鲸鱼优化算法来自动调整分类识别算法的参数。最后,以偏瘫步态的自动识别和分析为例,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将数字人体运动模型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来实现智能的步态康复评定的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第一,通过构建数字人体运动模型实现了非侵入性的步态评估参数获取;第二,将数字人体运动模型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实现了步态障碍的自动识别和分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医生经验不足而引起的误判。在我国康复医疗成本高、行业服务能力不足和康复医师短缺的大背景下,利用数字人体运动模型这种全新且无创的技术进行康复评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性。将数字人体模型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实现步态康复的智能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导向,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的发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的智能康复评定易于在临床上推广,服务患者。

刘念亭[8](2020)在《偏瘫患者步行时下肢健患侧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对比偏瘫患者下肢健侧、患侧与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外在表现和动力学内在肌群发力特征,探讨偏瘫患者步行时下肢健侧和下肢患侧的异常肌力表现,尤其是健、患侧下肢肌肉的代偿特征,为偏瘫患者下肢机能评价及康复训练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选取10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为3期),采集受试者步行时下肢完整步态的三维运动学数据(180Hz)和与之同步的地面反作用力数据(1000Hz),结合逆向动力学方法建立动态仿真模型,对比一个完整步态周期内偏瘫步态和正常步态下肢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分析偏瘫患者下肢健、患侧各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变化,并量化下肢各关节力矩和关节肌群功率的变化;研究结果:1、初始着地期,患侧各关节的肌力矩值极低,健侧伸膝肌群、跖曲肌群和冠状面髋外展肌群被动拉长做负功,偏瘫步态健侧的膝关节伸膝力矩峰值显着高于正常步态。2、摆动前期,健侧屈膝缓冲过程中健侧伸膝肌群被动拉长做负功,伸膝力矩峰值为1.10±0.13Nm/kg,显着高于正常步态。健侧屈膝缓冲过程的周期占比约为16.2%,大于正常步态(约为12%-14%)。3、摆动前期的患侧足廓清过程中,健侧髋关节持续外展,幅度为2.8±0.8°而同期正常步态髋关节运动表现为持续内收),髋外展肌群表现为主动向心收缩做正功。与此同时,健侧伸膝肌群和伸髋肌群主动收缩做正功,其中伸膝肌群做正功的功率峰值显着高于正常步态;研究结论:1、初始着地期,患侧触地缓冲前,健侧的伸膝肌群、跖曲肌群、髋外展肌群就开始离心收缩控制健侧的屈膝、足背屈、髋内收动作,以代偿患侧膝、踝关节缓冲功能的不足。2、摆动前期,健侧主动屈膝,伸膝肌群离心收缩过程做负功,代偿了患侧膝、踝关节支撑功能的不足,建议加强偏瘫患者健侧伸膝肌群被动收缩动作控制力量练习。3、摆动前期,健侧髋关节持续外展使身体侧倾,帮助患侧腿外展以完成足廓清运动,此时,髋关节和膝关节(尤其是膝关节)的伸肌群主动做正功产生蹬伸力量为弥补患侧蹬伸功能不足,建议加强偏瘫患者健侧伸膝肌群主动收缩的快速力量练习和健侧髋关节外展肌群远固定的向心收缩力量练习。

聂倩文[9](2020)在《用于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训练的多功能轮椅设计和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医疗康复领域。在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发病年龄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大多患者在紧急治疗后出现偏瘫、行动困难的状况,最佳康复手段是由护理师协助完成长期训练任务,由于康复护理资源的缺乏,很多患者不得不选择居家静养,错过最佳康复期。本文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设计一款用于下肢康复训练的多功能轮椅,通过支撑人体重力的方式辅助使用者完成坐站转换,通过肌肉训练恢复肌力,刺激受损神经组织的恢复。首先以健康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人体主动完成坐站转换过程中的运动数据,使用Open Sim计算运动中的关节角和关节力矩。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将减重支撑作为减轻下肢负担的核心,确定骨盆作为轮椅作用对象,坐骨结节作为主要受力点,使用圆弧对坐骨结节轨迹进行拟合,作为轮椅末端执行器的设计标准。基于人体运动轨迹和偏瘫康复方法,完成多功能轮椅的设计。在结构设计方面,多功能轮椅提供抬腿、仰背和坐站转换三种功能,以轮椅式结构为框架便于患者的移动。辅助站立结构采用电动推杆和平行连杆作为执行机构,还原拟合的圆弧轨迹,同时末端执行器始终水平,保证身体平衡。在控制方面,使用PC建立人机交互界面,PC通过USBCAN模块与驱动器通信,对电机的转速和电流(力矩)进行控制,以实现被动训练和半主动训练两种模式,用于康复的不同时期。将三维结构模型导入骨骼肌肉模型形成耦合模型,将电动推杆运动和人机交互力作为仿真输入,进行逆运动学耦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轮椅辅助模式具有良好的舒适性,耦合仿真中关节力矩明显降低,可以降低从坐到站过程中下肢关节负担,验证结构设计合理性。最后,根据设计制作实物样机,通过辅助坐站转换实验,分析其性能状况。实验中,多功能轮椅能够帮助实验对象平稳完成从坐到站动作,足底压力明显降低。通过Open Sim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和人体主动完成坐站转换相比,辅助站立实验中关节力矩和肌肉力明显下降,减轻了患者下肢关节和肌肉负担。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轮椅辅助站立设计在坐站转换中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可以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云阳[10](2020)在《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针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异常的问题,尝试将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应用到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步态的一些时空参数变化情况,尝试对步行能力相关的评定量表进行量化;以及通过观察偏瘫患者的步态改善程度,研究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5例脱落,25例完成实验)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2例脱落,13例完成实验)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例脱落,12例完成实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以及30分钟步行训练,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30分钟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定以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评定量表包括: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徒手肌力分级(Manual Muscle Testing,MMT)、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估(Fugl-Meyer Balance,FM-B)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估(Fugl-Meyer Lowerextremity,FM-L)。研究结果:⑴常规量表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屈髋肌群肌力、伸髋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胫前肌肌力、BBS、FM-B、FM-L、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的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髋肌群肌力、胫前肌肌力、BBS、FM-B、FM-L、MBI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髋肌肌群、伸膝肌肌群、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CSI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MAS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小腿三头肌肌力组内比较,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步态基本参数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对比,步长、步速、步频均显着提高,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提高较为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治疗前增加,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增加较为明显,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心摆动幅度减小,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⑴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均有疗效。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的应用可以加强关节活动度、提高步行速度、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和步行能力;增强踝背屈功能,在改善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中有很大的意义,对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相比之下,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的疗效更为显着。⑵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定。通过测量步态参数客观评价脑卒中患者步态情况,可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提高康复疗效。步行能力相关的评定量表与其评定结果一致,因此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步行能力相关的评定量表量化有积极影响。

二、偏瘫膝关节肌力的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瘫膝关节肌力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动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偏瘫患者步态特征
2 偏瘫后相关动力学参数分析及应用
    2.1 地反力(GRF)特征研究
    2.2 关节力矩特征研究
    2.3 偏瘫患侧下肢肌肉力值研究
        2.3.1 肌肉力值的获取方法
        2.3.2 与正常步行相关的主要肌肉及功能
        2.3.3 下肢各环节异常肌力与偏瘫步态特征的联系
        1)踝关节主要肌群肌力异常对步态的影响
        2)膝关节主要肌群肌力异常对步态的影响
        3)髋关节主要肌群肌力异常对步态的影响
3 偏瘫后的下肢肌肉代偿策略
4 小结

(2)小样本量痉挛型偏瘫人群步态动力学仿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偏瘫步态分析与仿真研究现状
        1.2.1 运动学、动力学数据采集
        1.2.2 逆向动力学分析方法
        1.2.3 肌骨建模软件的仿真与模拟
        1.2.4 有限元建模分析
        1.2.5 动力学和骨骼有限元耦联建模分析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 人体下肢步态动力学建模
    2.1 下肢关节解剖学及力学特征
    2.2 动力学仿真软件Lifemod简介
    2.3 痉挛型偏瘫步态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2.3.1 研究对象
        2.3.2 步态周期的划分
        2.3.3 偏瘫步态的运动学数据采集
        2.3.4 Lifemod建模与仿真
    2.4 模型有效性验证
    2.5 统计学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痉挛型偏瘫步态与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差异分析
    3.1 步态运动参数
    3.2 下肢关节运动分析
        3.2.1 踝关节运动分析
        3.2.2 膝关节运动分析
        3.2.3 髋关节运动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痉挛型偏瘫步态与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差异分析
    4.1 支撑相地面反作用力(GRF)分析
    4.2 下肢主要肌群肌力分析
        4.2.1 踝关节肌肉肌力对比分析
        4.2.2 膝关节肌肉肌力对比分析
        4.2.3 髋关节肌肉肌力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结果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3)偏瘫步态分析与仿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步行的解剖学基础及动力学特征
    1.1 下肢关节解剖学及力学特征
    1.2 步行运动相关的主要肌肉
2 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表现
    2.1 肌痉挛步态
    2.2 肌无力步态
3 生物力学步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3.1 运动学、动力学数据采集
    3.2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3.3 逆向动力学分析方法
        3.3.1 Lifemod仿真与模拟
        3.3.2 Opensim建模
    3.4 有限元分析
        3.4.1 有限元建模分析
        3.4.2 动力学和骨骼有限元耦联建模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基于动力学仿真的肌无力型偏瘫步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流行病现状
        1.1.2 偏瘫异常姿势的病理表现
        1.1.3 偏瘫步行功能评估
    1.2 偏瘫步态分析研究现状
        1.2.1 运动学分析研究
        1.2.2 生物肌电研究
        1.2.3 人体肌肉力值测量方法
        1.2.4 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研究创新点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软件及设备
        2.2.2 步态相关参数的采集
第三章 LifeMod简介与人体模型的构建
    3.1 LifeMod仿真建模软件介绍
        3.1.1 LifeMod建模过程
        3.1.2 模型的验证
    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四章 偏瘫与正常步态特征性仿真对比分析
    4.1 步态周期划分
    4.2 偏瘫与正常步态运动学差异分析
        4.2.1 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4.2.2 关节参数对比分析
        4.2.3 小结
    4.3 动力学参数分析
        4.3.1 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比较
        4.3.2 关节力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比较
        4.3.3 下肢各环节周围肌肉力分析
        4.3.4 讨论
        4.3.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5)脑卒中偏瘫膝过伸康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膝过伸的主要原因
    1.1 肌力下降
    1.2 肌肉痉挛
    1.3 本体感觉障碍
    1.4 继发性关节损伤
2 康复技术
    2.1 康复评估技术
    2.2 康复治疗技术
3 不足与展望

(6)基于OpenSIM建模的跖屈肌痉挛偏瘫步态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小结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的限制与范围
2 文献综述
    2.1 偏瘫概述
    2.2 偏瘫步态特征分析
        2.2.1 偏瘫步态的时空参数
        2.2.2 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与表面肌电研究
    2.3 偏瘫步态的矫正方法
    2.4 OpenSIM模拟仿真
        2.4.1 OpenSIM建模理论
        2.4.2 OpenSIM建模过程
        2.4.3 OpenSIM模型应用领域概述
    2.5 肌痉挛的肉毒毒素治疗
        2.5.1 肉毒毒素简介
        2.5.2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
        2.5.3 肉毒毒素注射方法
        2.5.4 肉毒毒素治疗效果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实验设计
        3.1.2 研究逻辑与内容
    3.2 研究对象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2.3 剔除或脱落标准
    3.3 临床检测
        3.3.1 MAS分级
        3.3.2 Clonus评分量表
        3.3.3 感觉运动功能评价量表
        3.3.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试
        3.3.5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
        3.3.6 肉毒毒素注射部位及注射量
    3.4 步态测试
        3.4.1 数据采集
        3.4.2 动作阶段划分
    3.5 正常人体OpenSIM模型建立
        3.5.1 坐标转换
        3.5.2 Marker点坐标误差控制
        3.5.3 力残差计算与控制
        3.5.4 优化(Optimization)
    3.6 痉挛患者OpenSIM模型建立
        3.6.1 OpenSIM痉挛模型中参数设置与分析
        3.6.2 肌肉激活程度默认值(default activation)改变对肌力影响
        3.6.3 最大等长收缩力
        3.6.4 肌力-长度形变参数
        3.6.5 肌纤维最大收缩速度与力-速度指数
        3.6.6 标准化肌力-长度变化
        3.6.7 肌腱特性的控制参数
        3.6.8 本研究中模型肌肉参数设置
    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7.1 数据处理方法
        3.7.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模型验证结果
        4.1.1 正常人OpenSIM模型验证结果
        4.1.2 OpenSIM痉挛模型验证结果
    4.2 临床测试结果
    4.3 运动学、动力学测试结果
        4.3.1 步态参数
        4.3.2 地面反作用力
        4.3.3 支撑阶段重心高度
        4.3.4 足底压力中心
        4.3.5 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特征
        4.3.6 膝关节运动特点
        4.3.7 髋关节运动特点
        4.3.8 个案分析
    4.4 肌肉相关参数模拟计算结果
        4.4.1 外侧腓肠肌、内侧腓肠肌、胫骨后肌肌肉长度变化
        4.4.2 外侧腓肠肌、内侧腓肠肌、胫骨后肌肌纤维激活程度变化
        4.4.3 外侧腓肠肌、内侧腓肠肌、胫骨后肌肌力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OpenSIM模型验证
        5.1.1 正常人体OpenSIM模型的验证分析
        5.1.2 OpenSIM肌痉挛模型的验证分析
    5.2 痉挛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3 注射肉毒毒素后肌肉活动范围、激活程度、肌力变化的分析与讨论
6 结论
7 结束语
    7.1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7.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7.3 重要结论
    7.4 未来研究方向
附件
    附件1:MAS评分量表
    附件2:Clonus评分量表
    附件3: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
    附件4: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附件5:Holden步行评分
    附件6: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数字人体运动模型的智能步态康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步态康复评定的研究现状
        1.2.2 骨骼关键点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体内生物力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现状
        1.2.5 综述小结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构建数字人体运动模型和智能评估模型的基本理论
    2.1 数字人体运动模型的构建
        2.1.1 复现人体运动时空关系的骨骼关键点检测算法
        2.1.2 RGB-D数据驱动的多体动力学模型
    2.2 基于集成学习的步态康复评估
        2.2.1 模糊决策的基本原理
        2.2.2 信息增益的基本原理
        2.2.3 用于集成学习模型参数优化的鲸鱼算法
        2.2.4 随机森林算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字人体运动模型提取步态评定参数
    3.1 步态评定所需的时空特征
        3.1.1 时空特征参数的操作定义
        3.1.2 基于骨骼关键点三维坐标序列的提取
    3.2 用于步态分析的质心移动特征
        3.2.1 质心移动特征参数的操作定义
        3.2.2 应用子节段质心加权法进行计算
    3.3 步态分析中的关节活动度
        3.3.1 关节活动度的操作定义
        3.3.2 采用空间向量和三角形法进行计算
    3.4 用于步态分析的关节接触力
        3.4.1 关节接触力的操作定义
        3.4.2 基于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提取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数字人和集成学习的智能康复评估实现
    4.1 标准诊断程序的设计
    4.2 从数字人体运动模型中导出步态特征
    4.3 利用改进的模糊决策方法筛选最优特征子集
        4.3.1 计算特征间的二元比较级
        4.3.2 获取最优子集
    4.4 融合改进鲸鱼算法和随机森林的智能诊断
    4.5 诊断算法的性能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偏瘫步态的自动识别和分析
    5.1 临床试验
    5.2 偏瘫步态识别特征的提取结果
    5.3 特征重要性排序与步态模式识别
        5.3.1 特征重要性排序
        5.3.2 步态模式识别
    5.4 识别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偏瘫患者步行时下肢健患侧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偏瘫患者步态参数测定方法的研究
    2.2 偏瘫步态的分析研究现状
        2.2.1 偏瘫步态时间-空间参数和下肢的运动学参数分析研究现状
        2.2.2 偏瘫步态下肢的动力学参数分析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2 实验设备及软件
        3.2.3 Marker放置位置
        3.2.4 实验流程和数据采集过程
        3.2.5 数据处理与建模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步态周期划分、时相及步态运动参数分析
        4.1.1 步态周期划分
        4.1.2 时相差异
        4.1.3 步态运动参数特征分析
        4.1.4 小结
    4.2 偏瘫患者与正常人的下肢各关节运动学特征差异分析
        4.2.1 初始着地期
        4.2.2 单支撑期
        4.2.3 摆动前期
        4.2.4 摆动期
        4.2.5 小结
    4.3 偏瘫患者与正常人的下肢各关节动力学特征差异分析
        4.3.1 初始着地期
        4.3.2 单支撑期
        4.3.3 摆动前期
        4.3.4 摆动期
        4.3.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用于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训练的多功能轮椅设计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文章研究内容
2 多功能轮椅设计目标分析
    2.1 下肢运动机理
    2.2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的研究
    2.3 多功能模式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人体主动站立实验分析
    3.1 基于Vicon人体从坐到站数据采集
    3.2 人体从坐到站动作分析
    3.3 OpenSim仿真分析
    3.4 多功能轮椅辅助站立原理
    3.5 本章小结
4 多功能轮椅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多功能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分析
    4.2 多功能轮椅系统硬件设计
    4.3 多功能轮椅系统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多功能轮椅辅助站立功能分析
    5.1 基于OpenSim人体与多功能轮椅耦合仿真
    5.2 轮椅辅助人体从坐到站动作的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10)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步态分析
        1.2.2 下肢辅助器具
        1.2.3 脑卒中后步行辅助器具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研究对象选择
        2.1.3 意外情况应急方案
        2.1.4 知情同意事项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分组及试验流程图
        2.2.2 试验场地
        2.2.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和解析系统
        2.2.4 评定
        2.2.5 试验方案
        2.2.6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运动功能常规量表评定
        3.2.1 手法肌力测定(MMT)统计结果的比较
        3.2.2 患侧下肢痉挛评定分级的统计结果比较
        3.2.3 平衡功能评分的统计结果比较
        3.2.4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统计结果比较
        3.2.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统计结果比较
    3.3 步行能力分级
    3.4 步态空间参数
    3.5 下肢关节角度
    3.6 重心摆动幅度
4 分析
    4.1 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4.2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4.2.1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肌力的影响
        4.2.2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4.2.3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
        4.2.4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4.2.5 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3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4.3.1 步态时-空参数的测量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4.3.2 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4.3.3 重心摆动幅度的测量在脑卒中步行能力评估中的探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四、偏瘫膝关节肌力的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动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J]. 张达,钱竞光. 湖北体育科技, 2021(07)
  • [2]小样本量痉挛型偏瘫人群步态动力学仿真与研究[D]. 张清悦.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偏瘫步态分析与仿真研究进展[J]. 张清悦,钱竞光. 力学与实践, 2021(03)
  • [4]基于动力学仿真的肌无力型偏瘫步态特征研究[D]. 张达.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5]脑卒中偏瘫膝过伸康复研究进展[J]. 李文杉,公维军.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07)
  • [6]基于OpenSIM建模的跖屈肌痉挛偏瘫步态的仿真研究[D]. 宋和胜.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7]基于数字人体运动模型的智能步态康复评估研究[D]. 朱业安. 华东交通大学, 2020
  • [8]偏瘫患者步行时下肢健患侧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D]. 刘念亭. 南昌大学, 2020(01)
  • [9]用于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训练的多功能轮椅设计和分析[D]. 聂倩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运动模拟步行训练器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研究[D]. 云阳.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偏瘫膝关节肌力力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